不是山西人理解不了那四处飞扬的煤尘。
不是山西人也理解不了黄土高坡上的弯弯曲曲,不是山西人更理解不了煤对每个山西人的影响力。
此片导演隐喻特别深,夜幕降至,一个慌乱的年轻人,犹如四处逃串的老鼠,每一个路口都会尝试找到出口,找不到手机让一个人慌乱无神,真正慌乱的是每一个出口都不是出口。
此片配乐特别少,但晃动的镜头正如当下的大多人的人生,唢呐一吹那是一种情感在黄土高坡上的悲鸣。
哪些走西口的山西人能回去他那依然贫瘠的故乡吗?
能回得去那翻山越岭的故乡吗?
夜幕降至,黄昏时分,那夜晚升起的灯光还有儿时的温暖吗?
公交小巴几乎就是我曾经坐过的小巴,沟通的内容都是一样的,浓浓的乡情述说着时代的变迁。
此片近乎是纪录片,公路片,记录着逃离和割舍不断,记录着每一个人的时代记忆。
司机的打斗就是一种发泄,丛林式的发泄。
初恋的埋怨,发小的埋怨,算命的解惑,寺庙的请愿,最后都落实在扫码之声——嘀。
这一声就是人生的滚滚洪流,犹如哪黄河之水,冰不动,暗流涌动。
父亲的背影,远远望去,就是崎岖山路上的影子,夜幕降至,越来越模糊,很清楚的是网络贷款席卷到农村,而农村或许是最好的避风港。
父亲开着摩托车,路边两侧草团被风吹舞着在地上滚动,风很大,吹着,呼呼的吹着 最后我想给此片,给哪些走西口在外奔波的山西人说一句最近正在流行的一句话,此话也印证了导演最后突出了重围。
悲观者永远正确,乐观者永远前行。
现在我终于冷静了下来,可以重新评价这部电影。
冷静和试图重新看待它的过程,让我想了很多。
这部电影让我对什么是匮乏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部电影最大的,或许是唯一的优点,就是真诚。
它的确足够真诚,但是除了真诚以外,它就像一片黄河边的草地那样荒凉。
我想我能够被打动,是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匮乏如斯的人。
在电影讲述这个男人归途中的故事——其实是一种想象——之时,导演也暴露了他的浅薄。
说到底,这仍是一个单线的、自伤的、并有可能产生误会的凝视的一个故事。
同样的,如果现在要我讲述中学时从数十公里外的学校回家的故事,我也只能发出单调乏味甚至是猥琐的声音。
我于是想到真诚有时候只不过是匮乏的面具,诚实地言说自己是因为无可言说。
在那些真正丰富和见多识广的人类面前,我着实感到了巨大的自卑。
不过也许,大多数人本质上就是匮乏的,毕竟显然不是每个人都可能拥有有像陀思妥耶夫斯基或者菲兹杰拉德那样丰富的人生,尽管我们多数时候意识不到这一点,但这不能作为降低我们面对艺术的眼光的理由。
换句话说,在严肃地追求艺术之前,我们最好对自己的浅薄和庸俗有所自觉。
和导演、以及影片故事发生的背景一样,我也是个山西人。
但这部电影引起我共情的,不是山西的身份(影片讲述晋北而我在晋南,没有煤炭的黑色与后鼻音的方言),而是极其私人的故事和情感结构。
小学跟着父母的工作到北京上学,五年级的时候爷爷去世了(对导演来说则是在北京工作、疫情期间爷爷去世)。
当时和爸爸妈妈住在一个房间,父亲因爷爷病重在老家陪他度过最后一程(影片主人公北漂在一间出租屋中,离开后家具行李被房东丢了出来)。
儿时睡觉喜欢蒙着被子。
记得那天晚上,我已然入睡,听得妈妈在给老师打电话,隐约间听到“他爷爷走了...请假”之类的词,眼泪便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第二天,我人生中第一次坐飞机,抵达市里后坐出租?
去吃了碗羊肉泡,又搭面包车回到了村里(影片主人公则是大巴>煤车>面包>摩托,离家越近节奏越快)。
记得和妈妈在面包上的谈话还算轻松,尚没有那种悲伤的氛围,甚至在回来的一路上都没有和别人怎么多说爷爷走了的事。
(影片同样表现了山西人的对感情的某种隐忍与克制)。
但一到家门前、车门打开,妈妈便窜了出去,连哭带喊着“爹”踉跄着进了灵堂。
我也跟跑进去,趴在垫子上号哭了起来。
号哭渐转为啜泣,我才低着头回忆起了与爷爷的点滴……妈妈和我无疑是爱——或者说孝顺——爷爷的,但细心的读者或观众会发现,此间蕴含着人的社会性身份——超我与作为个体的人——本我之间的某种张力。
孝顺的行为多大程度上是出于内化了的社会规训,多少是出于个体的生命情感——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可以完全划归为一个单一的驱动力量的。
甚至现在回想那时,我在某种意义上体会到了《局外人》中默尔索的情感经验。
导演是拍纪录片出身的,这是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
这部影片在许多地方都更在是讲故事而不是讲道理。
正如他在映后交流时表达的那样,影片刻意制造了某种开放性(这当然是一个讨巧或者说逃避的办法):最后的坟是埋葬爷爷还是埋葬自己的过去,摩托面罩男是自己的梦魇还是死去挚友的鬼魂。
甚至本片的主题——正如一些朋友批评的那样——都是这样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但这正是他留给我们的甚至自己也无法解答的一道题。
就像裙带职场意味晦涩一样,片场更是令人起疑,菅导恨不得把每一秒钟打上山西山西山西的logo,但男女猪脚却找不到一个山西的?
一个是陕西一个是山东口罩期间三十岁的男主,高考只考了个省城的大专,所以也不是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啊,凭什么包成那样还一路上被认出,仿佛是个村里的大名人?
大量的长镜、空镜、固定的机位、做作的台词,戕害着每一个观影者的生命,而菅导显然是以为那就是文艺范儿,人家问他是不是向科长致敬,他还勃然变色,可事实上,你离科长除了乡党、又何止十万八千里啊?
科长多年前的一部《小武》,就是你毕生的难以企及的高峰啊长镜、空镜,其实可以用应景的配乐来丰富的,而不是仅在片尾刻意地秀一段唢呐来取悦外籍眼光,老外也早炼成千年狐仙了,不会吃这一套,只有平遥电影节的水平还驻留于此
4.21北影节第二场~影片的整个叙事结构是简单明晰的,讲述了一个三十岁在大城市漂泊多年且无房无车的落魄男人,带着一身疲惫以及对过去回忆的哀悼,从城市回归满是煤灰与阴霾的山西乡村(色调上是萧瑟的),回到家乡的故事,一路上他偶遇了一个又一个多年未见的亲朋好友,曾经因为误会而断了联系的发小,曾经无疾而终却念念不忘的初恋,以及他自认为看对眼不停搭讪的“艳遇”学妹……从这些故人的身上一点一点找回他在这个地方带有地域共性的记忆,找到他自我身份的一个锚点。
但如此明晰的叙事中,我仍觉得无病呻吟式的留白过多,在大段长镜头的处理上并不恰当,有些刚积累起来的情绪,啪的一下,被前后镜头、段落的衔接弄得个七零八落。
能感觉到导演想表达些什么,但那个“什么”,导演戳不破、达不到,功力不足,以至于最后结尾段落突然高涨的音画情绪,让我有点接受无能。
导演本人可能已经拍high了,放肆了,十分感动了,但作为观众的我还是冷冰冰的状态,因而我对这部电影的观影评价是“清晰中又有着不知所云”“男性视角下的极度自嗨”等。
剧本意识不错,但导演的调度能力、视听语言能力较弱,这就导致电影想有的表达没能很好地呈现或较为割裂,比如理发店段落后居然直接用歌词唱出了主旨大意,这真是导演对音乐的理解浮于表面的体现。
还有影片最后为刻意呈现命运的无力感,竟然完全割裂了前面的影调风格,极为生硬地给了快速剪辑,让电影最后非常割裂……这片子真是说明了为什么电影的作者是导演而非编剧,这个故事或许写成文学会更有力量,但拍成电影,导演的能力缺陷就暴露无遗了
狗失去主人便开始流浪,人失去方向就开始迷茫。
还好,我们还有亲人,还有故乡。
梁哲在北京打拼多年,一是因为疫情,二是因为爷爷去世,三是被房东驱赶,所以他半主动半被动地走上了漫漫的回家路。
他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回家的路,其实远比当年离开时要难。
先是坐高铁到大同,然后坐汽车去河曲,然后就在车里遇到了老乡——这就是老家和大城市的区别,前者是熟人社会而后者是陌生人社会。
回到老家难免遇到熟人,遇到熟人难免寒暄,而这一寒暄就难免涉及到灵魂拷问,诸如你在大城市混得咋样?
一个月能拿到多少?
买房了没?
有车没有……边界感这种东西,在熟人社会里根本就不存在。
而且你还不能翻脸,人家这么问是关心你,要不关心根本就没人理你。
下了汽车,看着封冻的黄河抽了根烟,然后又上了一辆拉煤的货车。
熟人社会就是地方小,低头抬头就能碰到熟人。
这不?
货车司机就是当年的老同学。
你说老同学看着土吧,可人家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工作稳定收入不错还生了二胎,再看看自己,也许外表看着光鲜,真相是而立之年已过依然两手空空形影相吊……下了货车告别了老同学,看看一头一脸全是煤灰和粉尘,那就在小镇上洗个头剪个发吧——又赶了巧了,理发的姑娘竟是当年的初恋。
“你那时说走就走了,连句话都没留下。
”姑娘一边给梁哲洗着头一边平淡地说。
“那时候还小,啥都不懂。
”梁哲说,僵着身子,一动不敢动。
刮胡子的时候,也许是碰巧,也许是气氛到了,反正就在梁哲有意无意地握住初恋的手的时候,门吱呀一声开了,然后进来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抬头对着初恋说妈妈我饿了……也只能是匆忙而尴尬地离开。
回乡的面包车里又碰到一个爱做媒人的司机,见梁哲三十好几了还没结婚,就热心地想帮他介绍对象。
这介绍对象之前得先了解情况吧,于是就自然而然地问起了有房没房、有车没车、啥学历,社保咋样……快到村口了,父亲骑着摩托车来接,于是又跳上摩托车的后座。
父亲已经老了,身形孱弱,头发花白,可只要坐在父亲后面,一路上风雨再大,前面都有个人替你挡着。
如今爷爷死了,爹也就没父亲了,想想真替父亲难过。
上了山,在爷爷的坟前磕了头烧完纸,梁哲突然发现狗狗不见了。
那只狗狗最早是坐汽车时在路边捡到的,后来梁哲就一直把它带在身边。
怎么突然就不见了呢?
这荒山野地的,天都快黑了,跑到哪里去了呢?
起风了,刮得火苗呼啦摇曳。
狗狗再一次开始流浪,而梁哲再一次开始迷茫。
夜幕已然降临,望望山下回家的路。
嘿,漫漫。
我看到的是一段旅程,四段车程,是他回家的路。
看到最后只想说,这人的老家也太远了吧,要是拐卖妇女到那里,是真跑不掉。
又是个获奖电影吧。
开头镜头的晃动对焦让我恶心,像晕车一样。
然后就真的坐上了中巴。
电影挺好,最近看到为数不多可以一口气看完还有触动,而且让人不自觉的代入,像身边刚刚发生过的事一样,像偶尔遇见的某个人一样平凡。
就是结尾啊,有点失落,越来越功利的我现在太想知道结局了,过程什么样并不是很在乎了。
这样的人生容易没有乐趣。
能想象一段长途车,拍了接近三十分钟,车上的人从热闹变得沉默,就像很多我们的群一样。
总归是要变得平静。
这样的长途车坐时间久了,烟味混杂着各种味道的憋闷了让人难以忍受。
除非有美女陪伴,也不是,应该是艳遇,相熟的女人再美,也抵不过那种缺氧的昏昏欲睡。
会喘气的男人都是渣男,果然不错。
有个老家的好处就是,回去的时候一下子变成了那个年轻人。
小小的地方到处都是曾经的熟人熟悉的家乡话熟悉的味道。
记忆里点点滴滴也变得鲜活起来了。
看得到的曾经,比那些想象来的更加热烈而滚烫。
或者一些痛苦的回忆,再看到又是另一种情绪,可以叫成长吧。
人在大城市是一副面孔,回老家后又是另一幅。
当演不了两种生活的时候,扛不住的,回不去的老家,融不进北京,回不去的过去,看不到未来。
身体无处安放,那心灵该去哪里?
我无法想象那种情况下,手机不见了。
会怎样。
年轻的时候会疯,现在也就释然了吧。
人都丢了,还有什么是不能丢的?
如题,看到是获奖影片才花时间看得,我只想说导演应该是很努力的想告诉我他这部电影很接地气。
好吧,我承认你赢了 我得承认比我这样的小市民更深入地沉下去拍到了不知多少线的县城村野。
问题是…然后呢?
整部电影想表达啥?
无聊的….人生百态?
浪费我的时间 可能是我悟性低了 但请允许我不喜欢这类不知所云的片子吧
讲述了一个北漂青年梁哲在经历人生低谷后,返回山西老家参加爷爷丧礼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梁哲经历了种种波折,最终找到了心灵的归途。
影片以梁哲的返乡之路为主线,通过他在路上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当代年轻人的迷茫与挣扎。
梁哲在回家的路上,需要转乘四种交通工具,这一过程让他遇到了多年未见的亲朋好友,以及初恋女友。
这些人物的出现,串联起了梁哲的过去与现在,使他的内心世界逐渐展现出来。
《夜幕将至》深入探讨了“乡愁”、“成长”和“归属感”这三个主题。
导演通过梁哲的视角,让观众看到了一个远离家乡、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的心路历程。
影片中,梁哲在面对家乡的变化、亲人的期望和自己的困境时,所表现出的迷茫和挣扎,正是许多当代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导演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
镜头不断晃动,仿佛观众也坐在大巴上。
梁哲与亲朋好友的对话,烟雾缭绕的大巴车和后面的孕妇与老人,让人感受到真实的生理不适。
以及他与初恋女友的再次相遇,都让观众感受到了男主真实的漠然与自卑自负。
主演梁戟在片中展现了出色的演技,他将梁哲这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短短的回家路上尽显尴尬,让观众感同身受。
影片采用非线性叙事,通过回忆与现实交织的方式,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梁哲的过去和现在。
流浪狗的意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疫情对青年人的影响,但是最后一定会否极泰来,春暖花开。
虽然该电影在主题表达和艺术表现上具有一定的深度,但部分情节设置稍显刻意,如梁哲与初恋女友的相遇。
此外,部分配角人物的刻画略显单薄,未能充分展现其个性。
个人感觉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
#BJIFF2023# 大陆为数不多的小镇电影。一个离家在外打拼的年轻人返乡,遇到了一群家乡的人,他们是你的邻居大爷,你很多年没有联系的发小,你高中的初恋,你见了面不知道聊什么的父母,你沉默寡言,你不知道如何面对这样的旧世界,也不知道等待你的未来是什么。这样的漂泊感,是大多数年轻人的现状。个人尤为喜欢理发店剪完头发之后洗头的对话处理,以及结尾父亲骑车载着儿子一路上沉默寡言那一场戏,停顿恰好,景别恰好,处在当下的人什么也看不到,反而是观众作为外人目睹了一切,看到了他们,也看到了自己。
挺好的,很真实,一些情节设计很有巧思。父亲骑着摩托车载着儿子回村那一段,恰好刮起了风,草被吹得在路上到处滚,萧瑟落寞,犹如神助。
菅浩栋《夜幕将至》,6/10。这是要搞什么?山西帮吗~(手动狗头)
我知道了。看到那么多公司 工作室 奖 。还有一堆老乡。资本家在利用可笑的文艺青年,人情社会在利用社畜的乡愁。于是推出一个哪边都沾一点的东西出来。敛钱。贾老板被利用了吗?我也不知道读书要读名著。一星给唢呐班子和山西景色。哦男主的脸到还是能看的。山西大地不停的炮声也很不错妈的那个烟不抽会死?好稚嫩。全是刻板印象。不珍惜镜头。很尴尬。我还以为有点幽默在里面。结果是货真价实确确实实的尴尬。映后提问的也很👍🏻尬的要死。
烂的无以复加,学毕赣科长未学到精髓,满满男人的恶臭和自嗨
一部朴实而生活化的乡土公路电影,人物间的情感表达细腻而精准。北漂青年的回乡旅途,带着对现实生活的无助、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踯躅,再一次回到生活的原点。夜幕将至,一片漆黑之下何处能望到未来的黎明。
这个剧本的框架很好,回家路上的几个空间,聊的话题也让人有共鸣,拍出了一路上的环境和景观,还留了几个辅助剧作结构的细节,兼顾了人物内心的塑造和故事线的完整。导演懂得长镜头的精髓,也懂戏的节奏,他真的有吃透他的剧本里的每一句话,大量对白的单场戏的戏剧节奏和演员表演的节奏都处理的很准确,懂得用那些微妙的变化做单场戏的戏剧层次,完成整体上的空间调度,理发店那场戏足以证明导演的能力。
对科长的拙劣模仿。
白塔之光导演瞅瞅什么叫隐痛
从矿井冲向平遥,现在从平遥走向全国大银幕。这一路足够传奇
#6thPYIFF
山西毕赣?我看还是算了吧
#6th PYIFF 平遥第六部 太喜欢了,于平凡处见真章,想留言给其他有幸参与映后交流的观众,如果被选中发言,希望能多让导演说话,拍彩虹屁和大段的举例发言并不能让导演记住加你微信或者显得你阅片量有多高,只会让真正想问导演某个镜头创作意图的观众厌烦。
1.5 / 整整一个半小时可能只有那么一两个镜头里的人物肢体是奏效的,剩下所有的时间都是一副不把陈词滥调全进行一遍不罢休的气派……过去始终没有足够锐利地嵌入/潜入现在,而只是作为当下的信息被给出。而一部讲述还乡的电影假如无法搅乱当下的时间则几乎是注定失败的。
切片很小,稳且细腻,但也略平淡,后半段较好。一人包场,结束鼓掌。
如果拍得令人不適也是一種本領的話。
导演在亲友团的支持下,用20天时间,完成4个交通工具,5个情节点(叙事空间)的拍摄。自编自导自剪,还客串了个角色,完成度很高的公路片,拿捏生活的稀疏与细节。全片尽显语言的力量,方言、黑话,俏皮的口述事件积累推动情节发展,从回乡客车、中转货车、面包车、摩托车再到只身一人,从群体到个体,主人公于乡里长辈漫谈中完成身份的回归,于陈年朋友调侃中达成过往友情的和解,于初恋情人在街头理发店的偶遇实现爱情想象。主人公焦虑、迷茫,求佛问道,寄托未来于未知,导演将自己的生命体验映射到主人公身上,共同面临在事业、催婚等压力下的三十多岁的生命转折与困境。好奇怎么过审的:疫情不戴口罩、抽烟镜头直接且长、大货车副驾驶不系安全带、开车刷抖音、打架脏话
去拍这样一部流水账式的返乡记,我猜很多人没有这个勇气,毕竟这一路的见闻,大多不值一提。太多的浅尝即止让这部电影看起来像篇散文。然而令人欣喜的是,导演拍出了地势的起伏,山河的苍凉,人生的无奈与迷茫。这为本来平淡的题材,带来了一种不可多得的宿命感。
中国特色的北上广小镇青年漫漫回家路……胜在真实自然的表达和呈现。7分
理髮店的一整場戲都太好了,手指在頭髮上摩挲,機位的移動同頻水的流逝,讓一段老友重逢逐漸升溫親密。上次有這樣的驚喜似乎還是在《過春天》。不同於少年的曖昧,這裡有了更多成年人的慨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