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纯粹的艺术,艺术诉诸心灵。
基于这个原因,这部片子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它体现了心灵的力量和艺术的价值。
看过很多评论,常见的是对拍摄技巧和故事情节的指摘,坦白说,我看不出来差在那里,我是怀着敬意看完这部片子的。
片中的故事不用说了,网上应该到处都是,我想说的是,虽然描绘战火中人性的光辉是好莱坞的惯用伎俩,而且导演与斯皮尔伯格有很大差距,但是乔治·何克和辛德勒一样伟大。
记得有一次面试,我被问到“你到目前为止,最想感谢的是谁?
”的时候,脑海一闪,竟然不知道该说谁,于是就回答了一个很通用的答案:父母。
回来后,慢慢琢磨这个问题,发现自己似乎没有那颗感恩的心。
虽然,我的境遇,一直都是在自作自受,明确地说,从92年,14岁的我开始明白了所有的目标都要靠自己才能达到,到现在,基本上都是自己在独力支撑。
但是,到目前为止,我需要感谢的人真得非常非常多,在顺境中赏识我的人,在逆境中支持我的人,得意的时候打击我的人,失意的时候鼓励我的人,给我教训的人,给我帮助的人。。。
真的是多得数不过来,虽然在当时不一定知道感恩。
回到这个影片上来,其实影片的画面还是很考究的,音乐也很美,从表达被拯救者的角度上来看,导演也是在试图突破斯皮尔伯格。
很遗憾的是,没看到几篇影评的作者是怀着感恩的心写的,好吧,我承认,这个时代只是个娱乐为王、金钱至上的时代,感恩的心,做什么吃啊?
看《见龙卸甲》承受得住胡诌,看《黄石的孩子》却有些承受不住真实。
没眼镜,画面是否有质感,完全不晓得,但是,我觉着,比《集结号》耐看。
首映式上的发哥,有点《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风格,而且,他那种脸型,胖了老了后,像大婶,但在影片里,却判若两人,到底是有演技的。
爱尔兰小帅哥才是第一主角,表现得不错。
杨紫琼不打了,也蛮好。
就是有几个孩子,能瞧出是在“演”,不够自然。
《黄》中,表现南京大屠杀的场面不多,却是影响并改变乔治·霍格的至关重要的内容。
嗯,很不淡定地,我淌眼泪了(见不得任何大屠杀镜头,就像自己前世经历过一样敏感),而后,伤感的情绪,一直持续到影片结束。
儿子看得挺专注,散场后,还把白求恩与主人公进行了比照。
借机和他说了些认真的话,包括可以看日本动漫熟悉日本文化但要对这个民族的人保持警惕之类的。
不管他是否听懂,接受一点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人性主义的教育,有个印象,应该不至于成长得太离谱儿。
在生升的当日排片表上,《见》1小时1场,《黄》总共才3场。
网上愤青那么多,真到他们该支持一下票房的时候,就没了踪影。
还能指望战争来了他们上前线?
像王朔说的,到那境地,沉默的大多数的行动,才是左右历史的力量。
又一部早早DOWN下来,一直没有看的电影。
当初看片名《黄石的孩子》,以为是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有关的野兽和孩子之类的故事,看了才知道又被片名迷惑了,呵呵,也许是自己的主观臆断。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1937年,刚从牛津大学毕业的乔治•何克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从东京来到上海,本打算报道“日本是如何帮助中国的”,却目睹了随着日军的占领,中国的城市和生活的一切都在崩溃,他被日军的南京大屠杀等一些列暴行震动,为了让世界了解战争的真相,留在中国担任记者。
他在战争中四处奔波,最终肩负起一所战争孤儿学校校长的责任,他带着学校的中国孩子躲避战争涂炭,他凭借双手之力将它变成了充满美丽和强烈回忆的地方。
为了躲避战争,他带着学校的60多个中国孩子长途跋涉千余公里,历经艰险,越过雪山来到安全地区,最后也把自己的生命留在了戈壁沙漠……片中,残酷的现实让何克成长,和丽的爱情让何克成熟。
险些死于日本人刀下的何克,惊魂未定之余,遇到了来自澳大利亚的女护士丽。
丽的洒脱、坚强深深的吸引了何克,让他坚定了留下来的信念;而丽的神秘,飘忽不定的性格,却也让何克捉摸不透,深陷苦痛之中。
丽,也是社会的弃儿,“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一个制造麻烦的人,一个煽风点火的鼓动者。
曾经是孤儿院里的坏孩子,是被丢在工厂地板上的烂苹果。
”年轻时放浪形骸,到中国后参加慈善机构扶危济困,但太多的不幸和不平使她染上了毒瘾,再后来她阴差阳错地成了一名救死扶伤的随军护士。
从对孤儿们的救赎中,丽也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由一个“坏女孩”转变为一个“具有圣母马利亚一样的情怀的天使般的女人”。
而何克,从一个有着灰色理想的大男孩成长为具有钢铁般意志的人道主义战士,成为万人景仰的时代英雄。
发哥饰演的汉生毕业于西点军校,他曾说过,自己本来是造建筑的,现在却回来摧毁建筑,说最喜欢听的就是建筑被炸毁的声音,给小日本一点颜色看看。
发哥在片子里不同于以往高大全英勇无敌的共产党形象,经常制造点小幽默,每次出现都有点神龙见尾不见首的意味。
杨紫琼饰演的王太太,为了救出被国民党逮捕的何克,拿“认为比他的价值多一点点”的东西去换,当何克与孩子们离开黄石去山丹,我们看到有个恶心的国民党在王的屋里等她。
结局很像《面纱》,男女主人公好不容易过上幸福的日子,男主角却因为之前一次貌似不打紧的受伤流血而染上了重症,不幸离世。
结尾很像《辛德勒的名单》,被拯救者已经是耄耋之年,都站出来真情对白。
这个时候,我们完全被感动,是因为坚信生活中果然有过辛德勒和何克。
当片尾那几个已是白发苍苍老人的当事人为我们印证传奇的真实,“他是个完人,是没有任何瑕疵的完人”、“我们永远感谢和纪念他”、“我们弟兄四个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我们的生日都是7月22日,就是何克去世的日子”…… 怎么说呢,这电影不会给你太多的惊喜与震撼,可能是看过《辛德勒的名单》,对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场面记忆犹新,对辛德勒决然地列出名单不能自控地添上一个又一个名字以全部财力去挽救犹太人的样子记忆犹新,对这发战争财的投机商在拯救了那么多人之后还在忏悔“我应该用车子用徽章去和他们交易,就可以多救两个,哪怕只是一个人”的神情记忆犹新,所以,此片中的诸多画面就成不了意料之外的触动了。
何克死于1945年7月22日。
时年30岁。
距离日本人投降只差23天。
在今天的山丹,还有乔治·何克的墓碑。
导演真的不曾煽情,总是那么淡淡的,连路上三个月的风雨也只是一带而过。
然而一个真实的人物曾经做过一件真实而伟大的事情,这本身就令人感动了。
我是第一次在西方人拍的电影里面看到日本人有组织地对中国人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大屠杀的场景。
的确是第一次,屠杀完以后,将尸体堆在一起焚毁。
电影也不隐晦日本人有组织有计划地掩盖屠杀真相,当日本情报官发现乔治的相机和底片以后,当即对乔治实施斩首处决,以及后面几个进入安全区的外国人被杀。
电影《黄石的孩子》抽了至今仍在一味否认日军侵华战争、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右翼极端主义者的一个大嘴巴子。
观看这部电影时我始终怀有对那段历史的敬畏,敬畏每一位被日本军国主义者屠杀的无辜民众以及为了中国人民的抗战而做出过努力甚至牺牲的每一位国际友人。
我们知道白求恩,我们还知道拉贝,知道魏瑟琳,但是我们却不知道乔治·何克。
感谢这部片子,是这部片子让我了解了二战时中国发生的一些我不知道的事,是他们让我们知道了何克。
一直都纳闷这片名为啥叫《黄石的孩子》,故事背景又不在黄石,看了电影就更加迷糊,发哥斩钉截铁,确定肯定以及一定地告诉男主角何克先生:“你看这里,铁路通到宝鸡,再往西北,就到了黄石。
”后来看了网上的评论才知道,原本呢,故事是发生在一个叫双石铺的地方,可是编剧写作的时候,觉得不好发音,就把它改成了黄石(Huangshi),想等剧本讨论完,正式开演的时候就再改回“双石铺”;可是等到正式开机时,几位讲德语的制片人坚持不改。
他们认为如果观众连“双石铺”这个音都发不好的话,还会有几个人来看这部电影呢?
呵呵,于是就诞生了《黄石的孩子》。
说实在的,从内心还是希望更多地人去看这部电影,去了解这个西方人和中国孩子之间的故事,不是为了宣扬什么,只是在忙碌的今天记住一些我们不该忘记的东西。
看之前,我以为黄石是一个人名,而且发哥演的就是这个人,电影讲的是发哥怎么在抗战中保护儿童的故事;看完后,才知道自己顾名思义加主观臆断的有多么离谱。
黄石是一个地名,发哥演的只是男二号,一个新四军的游击队长杰克.陈,影片主角是一个叫乔治.霍格(中文名叫何克)的英国记者,女主角是一个叫丽的澳大利亚籍医护人员。
影片有中国、德国、澳大利亚三国联合制作,资金实力很雄厚,所以拍的很有质感。
上海租界洋人的舞会、战火硝烟中的南京等几个场景,戏份很少,但美术道具等做的依然很精良,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也反映了国外电影制作者的敬业态度,哪怕场景在影片中只有几分钟,甚至几个镜头,他们依旧会不惜成本地去做,以保证整部片子的质感。
当然,前提是他们也有钱。
片中关于南京大屠杀只是蜻蜓点水地描述了一次。
日本兵很狡猾,先把重机枪用布盖起来,然后把零零散散的平民聚到一起,全部赶到机枪前面,当把布拿掉露出机枪,这些无辜的中国平民才意识到什么,开始哭喊尖叫。
机枪扫射之后,日本兵再一一检查有无活口,发现活口就补上一枪。
尸体处理的方法则是把他们堆成小山,一烧了之。
乔治目睹了全过程,并拍了很多照片。
日本人抓了他后,刚开始很客气,乔治还可以用日语和日军军官聊天。
但照片洗印出来摆在日军军官面前后,日军毫不犹豫地将他拉出去砍头。
他被杰克陈救了,没死掉,和他一同来的另外两个记者朋友虽然有通行证,却还是被爆了头。
日军为了掩盖自己的暴行,连外国的记者都敢杀,那么在南京,还有什么他们不敢做的。
一叶知秋,虽然影片对南京大屠杀仅寥寥几笔,但能让人想象到整个局势。
乔治在黄石为孩子所做的一切,让我想起了《天国王朝》里男主人公在自己封地里为人民所做的一切,他为自己的臣民打井、垦荒,一切为人民服务,乔治为孩子们修发电机带来电、树篮球架让孩子们玩、种蔬菜供孩子们吃,教孩子们英文。
他们都在做“有意义的事”,他们都令我敬佩、令我感动。
丽,来中国五年,一直奔波在各个地方,救助那些前线下来的伤兵、战火中受伤的平民、染病的百姓,但她确是一个澳大利亚人,她除了让我想起加拿大的白求恩,还让我想起了2007年以真人事件改编的电影《面纱》,爱德华.诺顿饰演的医生主动深入中国内地,救助感染了霍乱的中国人。
他们都是国际主义者,在他们眼中,没有什么中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亚人之分,有的只是得了病受了伤需要救助的人。
乔治和丽这两个外国人替我们中国人照顾着60多个孤儿,而一个国民党军官却要征用孩子们的学校,为此,将乔治投进了监狱。
这个军官说道,传教士、共产党、日本人,祸害了中国这么多年,这一切该结束了。
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
他让所有的中国人为之汗颜。
当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是这样,兰州那位行政长官,不但没有为难乔治他们,还送了四辆卡车给他们。
正是有了这些中国人,中国才没有完,才一直存在希望。
杨紫琼在片中的出现让我有种惊艳的感觉,《卧虎藏龙》里把她整的太老,《飞鹰》里又装嫩,青春逼人的过了头,这部戏中让我感觉到了她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美,穿着旗袍披肩的她,气质高贵,举止优雅,标准的贵妇人气质。
影片中,有那么一刻,很普通的一刻,我感动的热泪盈眶。
在行军途中,一头缠绷带的伤兵倒在路边奄奄一息,丽过去查看后给他打针救治,一个中国医生过来把丽拉上车,说别救了,他已经不行了。
丽在车上边走边回头,这时影片给了一个这个伤兵的面部近景,看到这个近景,我眼泪一下就上来了。
那是怎样的一张脸啊,半边缠着绷带,血迹斑斑,眼神中充满无助和绝望。
一个伤兵躺在路边,完全不能动,只能慢慢等死,我不知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这时,在中国医生对自己都置之不理的情况下,一个外国女医生却来救助自己,我不知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我几乎可以确定,《黄石的孩子》是一部值得仰望的电影,让我仰望的除了敏感的题材还有那些拒绝Drunblization(名词,装逼化。
)的勇气。
为了避免过多的剧透,我只能说,在这个电影里,必然存在为了能在影院上映所做的无奈妥协,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清晰的看到导演试图追述那些关乎死亡、梦魇、逃避和爱等深刻命题的坚定和信心,以及无数朴素而真诚的细节。
我曾一度认为有杨紫琼出现的片子必然离烂片不远,这部片子仍有无数缺点和Bug,杨的表演也依旧木讷干涩,影片中段节奏拖沓,人物出现交代不足,好在所有这一切都不足以掩盖电影闪现的光芒。
在这部电影中你会看到你所不熟悉的吸毒的英雄、自杀的孩子和一场浩浩荡荡的艰难长征,当然,还有1937年那个血雨腥风的南京。
影片的原著名叫《Bitter Sea》(苦海),与之相对应的是影片中周润发的一段台词——“其实中国人是最能够忍辱负重的民族,人生就像苦海,不管周围海水滔滔,只要自己的头能够露出水面,不管多苦都能够继续活下去。
”,十分庆幸这句台词没有被和谐掉,它让我绝望的同时也给了我力量。
如果可能,去影院看吧,这个片子的票房注定惨淡,就像很多好电影一样。
而我们所能做的,无非就是让那些对于真诚和理想的坚守有理由继续下去,并且,永不磨灭。
未来的馒头 http://piemeng.com
一个叫何克的英国人,背着自欺欺人的嫌疑,带着耶稣气质的仁爱,有着百折不挠的品格。
影片反复出现用风筝做成的十字架,已显露出较强的宗教气息。
励志的气息和上帝的恩泽一样,无处不在,那个几乎被战火烧焦的古老国度一样能感受到上帝的存在。
何克带着自我牺牲,带领着混沌中的孩子们寻找和平世界。
很多人都愿意把本片和《辛特勒的名单》相提并论,表象都是:战争中,手无寸铁的受难人民,一个人救助一群人。
可以说,辛特勒也具备耶酥的气质,只是这个耶酥不是那么圣洁,好色而贪财,只因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才做出如此浩大的善举出来。
而何克要单纯一些,他出身于神职家庭,天性纯良,但也因此少了性格扭转时的张力,以及更重要的,一个凡人欲成为救世主时,剧烈的内心挣扎是看不见的。
所表现的,只是他一心想上前线,而不是那么情愿地要照看孩子。
而只是在阴差阳错下,他才成为众子“之父”。
这样的描述也许符合何克本人的真实状况,但戏味却由此淡了许多。
耶酥还有一层意义是要牺牲掉的,诚所谓惟有牺牲,方能救赎。
他是被钉在了十字架上,何克最终因破伤风感染而死在了目的地,甘肃山丹。
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具备冒险家气质和热心快肠的外国友人,曾满怀理想地来到当时处在内忧外度的那片国土。
最著名的就是那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大夫,他是因血液感染而告别人寰。
张骏祥为此拍过电影,那是典型的国际主义颂歌。
而曾拍过“007”的导演罗杰·斯帝泼尔德,从某种程度上弱化本片最直接的国际大援助背景。
片中最重要的两个华人角色,周润发饰演的新四军领导人陈,是受过西方教育的,带有骑士风范的职业军人,他与战地护士米切尔有过爱情,并在情感退去后,仍能保持生意不成仁义在的良好关系。
有趣的是他还有一个英文名杰克。
而杨紫琼的风尘劲在这部电影里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符号作用,她饰演的王老板具有那个年代,中国妇女所鲜有的独立人格和温雅风度。
虽然为了何克的远征,而不得不委身当地的官员,但其姿态仍然是从容而孤傲的。
这两位华语巨星,不管所说中文和英文都一样的蹩脚,但散发出的洋味,都还谈得上有几分真切。
这不单单是美国人想像的中国,也是美国人希望见到的中国。
他们了解并理解西方文化,甚至还有几分享受的味道。
电影并乐于呈现某种东西方文化碰撞。
《面纱》和《伯爵夫人》,讲述的都是老外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特殊历史环境里的寻愁觅恨的故事,于是或多或少透露出一些文化的陌生感来。
而在这部片子里,何克的精神世界很容易在这块神秘的土地上得以展开,孩子是混沌的,等着他去开蒙。
而恋人和朋友,均是理解他和关心他的。
何克只凭赤子之心,便能见容于任何一个时空,也就能够翻山越岭、一路凯歌了。
也就是说,影片对何克眼中的中国兴趣不大,它在意的是何克能否完成他的精神之旅,在什么地方完成并不重要。
最后,何克完成了,也牺牲了,于是,其灵魂得以美妙的升华。
当我决定为这个电影评分时,我发现在豆瓣中有许多人对他的评价并不高。
也许,我并没有观察到太多的细节。
但整个影片不过是个故事,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都以他们的方式给我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想,这样也许就够了。
一个好的影片,并不是因为它是否拍的有多专业,对于我来说,它感动了我,让我为它所讲述的故事而感动,这一切也就足够了。
最近对电影没什么感觉,恰逢今日有人兴致好,在售票窗口前,觉得《黄石的孩子》比较靠谱,瞅着有周润发、杨紫琼、乔纳森。
看完以后我脑海里浮现的话是: 谨以此片纪念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何克(男主角的中文名)——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说实话,是一闷片。
看的过程没有多少卷入程度。
出来的时候发现有俩小时,居然在期待高潮的持续等待中,混了这么长时间, 苦海。
原著的名字。
我喜欢周润发在其中说的“人在苦海翻滚”,我也喜欢他说,中国人是一个有忍耐的民族。
就如同,那些忍耐着对战争恐惧和对死去家人痛彻思念的孩子;杨紫琼扮演的女老板为了救何克可以委身于国民党军官;以及为躲避战祸长途迁徙的民众,饿得只剩皮包骨的战士,,,,太多忍耐,在战争的惨烈背景之下显得麻木而孱弱。
那个叫清的孩子的自杀震撼到我。
他看起来阳光而好学,易于接受别人,内心却执拗地固守着——或许被解释做对家人的思念,当迁徙来临,他无力到扼杀自己。
还有叫凯的孩子,经受了巨大的创痛,父亲被枪杀,母亲姐姐被蹂躏再枪杀,内心淤积了很多仇恨,手中常捏着四口之家的合影,他杀死的一个日本侦察兵,同样捏着一张四口之家合影,在这一点上,导演表现出一种不偏不倚的姿态,只对战争进行审判。
很喜欢杨紫琼在其中的高贵气质,笑容姿态都是拿捏得当的分寸感,让人舒服。
发哥的范儿很美国派,从台词到动作,特别是那股子冷酷洒脱劲儿,我总在游移,他到底是我军指战员,还是一西部牛仔?
很不喜欢片中的爱情线索,为什么所有的好莱坞不好莱坞总有一个段这样的美女帅哥恋?
还偏巧女护士的前男友就发哥?
还偏巧发哥救了何克?
还偏巧发哥迟暮,何克当年?
不能接受女护士一会抽烟,一会毒瘾发作,在俩男人怀抱中辗转……太搞了!
还有激情片段,还穿绸缎睡衣,还有唱机,干花??
玩点新花样不可以?
这明明就是托名汉相,叫做黄石孩子,围绕的都是何克的爱心,责任,爱情,经历,直至死亡。
何克下葬,孩子们的表情不是很做作,所以,也不煽情,全片都这么平淡,以一种貌似客观的姿态反应着国际友人的国际主义精神。
我们所能做的,如果不是去崇拜和感激——片尾特意放了几个尚健在的当年的孩子的感激之词——那么就去看看“他者”眼中的我们——就好像,导演挑选的几十个孩子,全是单眼皮的男孩子;挑选的日本兵,也确实是我们觉得很“像”日本人的面貌,我推荐这位《明日帝国》的导演看看《东方学》!
一个隔靴搔痒不疼不痒的片子,无法激起太多对于民族性的反思,只是,我们到底是怎样一个民族呢?
这三星完全就是冲着乔纳森同学给的!
其实电影的开头还是不错的,抓人的。
基本上到小乔离开南京现场后就开始支离破碎,主线游离,总在我的意料之外,嘿嘿编剧太不会讲故事了我的英格兰亨利8世大君摇身一变,成了二战时期的国际友人,搞的实在有点时空错乱的感觉
它可以更震撼点的
何克
做作
男主人公还好,风格很洋,内容很华。是听说发哥的内容而去看的,却镜头很少,很失望。
情節不連貫,白耽誤了不錯的素材,唯一的亮點就是強納森同學,還是那么的銷魂
小乔so handsome
点快进了。
作为合拍片,制作水平在国内还算不错的,故事就差点。
情感饱满。纪实风格。画面质感。细节动人。
有些小震撼,我很认真的看完了。
技术优秀 没魂 味同嚼蜡
小乔这个妖妖哦,我还是比较喜欢他狐媚的一面
电影的拍摄技巧就不做过多的评述了,但是其意义值得赞扬
在uncle家电视上看的,虽然因为match point我对Jonathan印象不好,但印象不好肯定是因为他演的太好了。唯一可惜的是这片子是外国人的导演,外国人是怎么看中国的历史的呢?唉,希望能有自己的导演拍出这样的好片。
第一次去黄石出差的前一晚看的,看完后手里拿着火车票还不太相信那将是我第二天要去的地方~这是巧合吗?他说:是~第二天四川就地震了......
一个老外在抗战时为避战火带着六十个孤儿走丝绸之路——本是想奔着辛德勒名单去的吧?总而言之,看片千万别看中文配音版……后期太渣了。
一颗半星给JRM~
除了秀丽风光,就两字儿,扯淡!又一部老外想像并以为的关于中国的电影,除了无知还是无知,快看吐了,可怜了咱们的发哥还有杨姑娘。看那头洋女人在沙发上抽烟的B样,想扇她的心都有了,还以为自己就是一白求恩了,我服了气了,我真该花一样的钱看《史前一万年》去,反正都是胡编。
很多很多年以前看的了。
S城,和z小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