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发现的一部德国的影片,最开始吸引我的就是上面的电影宣传画,钢琴、镣铐、女孩构成了一种奇怪的气氛。
使得人想了解那女孩有着怎样的故事。
我觉得影片的最后部分堪称精典,也就是杰妮在克鲁格夫人的帮助下,越狱来到德国歌剧院参加钢琴比赛时的那段。
杰妮在局促中缓缓地走上了舞台,在拘谨中静静地坐在琴凳上,开始了她“四分钟”精彩的华彩乐章”,在台下观众的注目下,在随后赶来的狱警的包围中,忘我投入地真情演绎了经典的钢琴曲目,并即兴地加入了老师克鲁格夫人所不喜欢的黑人音乐元素,把整台钢琴都当成了演奏工具,琴弦、琴板,加上自己的皮鞋。
如果人生有绚烂如此的四分钟,即使搭上所有的庸碌平淡悒郁晦暗又何妨?
烟花之绚烂,要得就是那一瞬间冲上云霄,撼天动地,虽然终了落得个粉身碎骨,又算得了什么。
动人的音乐,洁净而有点潮湿的画面。
在监狱压抑束缚的环境里却上演着真实·暴凛天真的人生。
他们是一群容易失控的人,在压倒而来情绪面前变得狂放颓败。
血管里流淌着不受束缚的倔强血液,做着一个爱曾分明的人,却因为命运的愚弄和天真的付出使之成为了生命的疤痕。
珍妮实际是一个单纯的孩子,只有这样心灵洁净的人才能获得上帝的天赋。
她为钢琴而生,却因为父亲的伤害,情人的背叛固执的背上可怕的罪名,一切美好的事物似乎都被夺走了,在一个年轻单纯的女孩面前,生活暴露了他过于残忍的一面。
于是她要复仇,她要控诉,而她的报复唯一的手段就是伤害她自己,伤害这份来自上帝的天赋。
她变得冷漠,残暴,在混沌的生活中生命摇摇欲坠。
这时一个年过八十的钢琴教师却出现在这冰冷的监狱里,不相称却固执,在生命的寒冬中给与她一个温暖的拥抱。
这样一个年老的女人,没有子女,没有丈夫,只因她一直深爱着一个女人,在爱人离去的时刻他或许就该结束自己的生命。
但人生或许还有她的另一项使命,她与音乐相伴一生,在监狱中教授钢琴课,直到遇见这个天赋异常的女孩。
她提出苛刻的条件教授女孩钢琴课,并希望这惊人的天赋能够去除一切晦涩和阻隔散发出他的光芒。
在钢琴课上,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微妙变化,女孩似乎对这位弹着钢琴的奶奶产生了特殊的情愫。
通向音乐之门的道路也并非平坦,狱警和女犯的报复,珍妮的恐惧和逃离,老师的欺骗,父亲的忏悔。。。
最终珍妮还是在那个华丽的舞台上给了我们震颤心灵的四分钟,他用激烈的发自灵魂的音符征服了所有的人,也给生命一个重重的注脚。
最后还是难逃重回监狱的命运,但她却完成了人生最最重要的使命,她寻得了人生真实的意义,不是为了仕途的顺利,虚荣的名誉。。。
因为,她为音乐而生!
虽然导演在故事的处理上由于几条主线的铺陈显得有些涣散,有些情节让人不甚明了,但依然给了我们感动。
珍妮,钢琴教师与监狱长,狱警的生活印迹对比着,让我们冷静的思考生命的意义。
人生的有些事,可能早就注定好了的。。。
"Four Minutes"(Vier Minuten, 2006)是今年於Max!德國電影節看的電影. 喜歡音樂的不可錯過.故事發生在女子監獄中, 監獄和音樂怎麼可以扯上關係? 女主角Jenny(Hannah Herzsprung)是一個音樂天才, 小時候被父親力俗參賽, 獲得不少獎項, 卻換來是父親的性侵犯及咄咄逼人. 結果她放棄自己, 更因替人頂罪而入獄. 另一女主角則是Ms. Krüger(Monica Bleibtreu), 一天來到監獄, 負責崇拜中的鋼琴演奏, 亦教授獄中有潛質的女生. 電影就是圍繞她們倆在監獄中的相處及去演奏的預備.導演Chris Kraus很會運用音樂, OST很出眾, 值得收藏. 不知道是不是AMC Festival Walk的問題, audio track多次過於嘈吵, 美中不足.攝影是值得讚賞的. 多個鏡頭都給人很大的感染力, 亦相當震撼. 第一幕那個Jenny床頭上吊的囚犯已經給人不能磨滅的印象. 還有當然是她竟然在死者袋中取出煙來.電影帶出其中一個題目是, 凡事都有兩面的: 音樂, 可以是搖滾亦可以是古典; 人, 可以是好亦可以是壞. 而且這兩面都可以同時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 沒有什麼是必然的對與錯. "Four Minutes"(Vier Minuten, 2006)是今年於Max!德國電影節看的電影. 喜歡音樂的不可錯過.故事發生在女子監獄中, 監獄和音樂怎麼可以扯上關係? 女主角Jenny(Hannah Herzsprung)是一個音樂天才, 小時候被父親力俗參賽, 獲得不少獎項, 卻換來是父親的性侵犯及咄咄逼人. 結果她放棄自己, 更因替人頂罪而入獄. 另一女主角則是Ms. Krüger(Monica Bleibtreu), 一天來到監獄, 負責崇拜中的鋼琴演奏, 亦教授獄中有潛質的女生. 電影就是圍繞她們倆在監獄中的相處及去演奏的預備.導演Chris Kraus很會運用音樂, OST很出眾, 值得收藏. 不知道是不是AMC Festival Walk的問題, audio track多次過於嘈吵, 美中不足.攝影是值得讚賞的. 多個鏡頭都給人很大的感染力, 亦相當震撼. 第一幕那個Jenny床頭上吊的囚犯已經給人不能磨滅的印象. 還有當然是她竟然在死者袋中取出煙來.電影帶出其中一個題目是, 凡事都有兩面的: 音樂, 可以是搖滾亦可以是古典; 人, 可以是好亦可以是壞. 而且這兩面都可以同時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 沒有什麼是必然的對與錯. 搖滾vs.古典, 記得電影初段Mrs. Krüger乘著貨車進監獄時和粗獷司機們在揀選音樂上已清楚看到. 而Jenny更是集搖滾與古典, 好與壞於一身的人版.電影中有描述黑人音樂, 女同性戀, 性侵犯, 暴力和戰爭等等. 導演都表達得恰到好處. 也有不少flashback, 令故事更有條理.喜歡片末Jenny在台上被扣押時還向觀眾席的Mrs. Krüger來了一個curtsey(屈膝禮). 之前Mrs. Krüger多次要求一些女孩子向她行屈膝禮, 但都被拒. 而Jenny最後向Mrs. Krüger的curtsey是由衷的致敬, 令人感動.Mrs. Krüger對Jenny說: "Everyone has a job to finish, and yours is to go to the music theatre and perform... " 我們每個人是不是都有一個任務要完成呢?四分鐘, Mrs. Krüger要求獄卒給Jenny四分鐘, 一個給她永世難忘, 亦給許多人永世難忘的四分鐘.欣賞Mrs. Krüger坦白對Jenny說, 要她去演奏, 為的不是Jenny, 是為自己. 人都是自私的, 為什麼不可以?電影的震撼澎湃, 是需要親眼去看親耳去聽, 看此文只能得知一二.電影獲十五個獎項.Technorati tags: four minutes, vier minuten電影中有描述黑人音樂, 女同性戀, 性侵犯, 暴力和戰爭等等. 導演都表達得恰到好處. 也有不少flashback, 令故事更有條理.喜歡片末Jenny在台上被扣押時還向觀眾席的Mrs. Krüger來了一個curtsey(屈膝禮). 之前Mrs. Krüger多次要求一些女孩子向她行屈膝禮, 但都被拒. 而Jenny最後向Mrs. Krüger的curtsey是由衷的致敬, 令人感動.Mrs. Krüger對Jenny說: "Everyone has a job to finish, and yours is to go to the music theatre and perform... " 我們每個人是不是都有一個任務要完成呢?四分鐘, Mrs. Krüger要求獄卒給Jenny四分鐘, 一個給她永世難忘, 亦給許多人永世難忘的四分鐘.欣賞Mrs. Krüger坦白對Jenny說, 要她去演奏, 為的不是Jenny, 是為自己. 人都是自私的, 為什麼不可以?電影的震撼澎湃, 是需要親眼去看親耳去聽, 看此文只能得知一二.電影獲十五個獎項.
王推荐这个片子时说,看吧,最后的四分钟,精彩。
那只看最后的四分钟,行吗?
你只吃第八个包子能饱吗?
嗯,一个古老的故事,包子要一个个吃,吃到第八个才会饱。
片子要一分钟一分钟的看,才能体会最后四分钟之灿烂精彩。
为了享受结尾的惊喜,我第一次没有性急的倒到后面看看。
德国电影,关于音乐的总是极致。
片子的情节并不复杂,以至于无须赘言。
观影的酣畅体验在于导演对画面,影调,节奏的控制,就开头那个上吊角色的处理,已经足以让我汗毛直竖,手脚冰凉了。
再配上音乐这个媚惑人的妖精,真是让我死心塌地,死心塌地的。
想起有个音乐人讲,跟画画相比,音乐之无形,音乐之想象,音乐之表达,实在是高出许多的。
憾自己没有白居易的妙笔,描摹不出最后四分钟带给自己的万千感慨。
如果人生有绚烂如此的四分钟,即使搭上所有的庸碌平淡悒郁晦暗又何妨?
烟花之绚烂,要得就是那一瞬间冲上云霄,撼天动地,虽然终了落得个粉身碎骨,又算得了什么。
1.交代老太太的过去,在这个故事里减分,因为这不是一部关于老太太的电影,要讲老太太和女主的交互,就必须聚焦在老太太和女主的交互上。
2.女主为何热爱音乐?
完全没说清楚,加的人设,被强奸,杀人,对她有何影响?
和音乐有什么关系,没交代。
剧本的缺失。
3.二战那个莫名其妙。
不是必须和战争扯上关系,才叫深度。
4.喜欢爵士就要反古典?
显然对音乐缺乏审美和理解。
女主既然是音乐天才,她显然对古典也是能够欣赏的,只是她更喜欢爵士,并且她绝不会因为喜欢爵士就去贬低古典,因为古典音乐也是可以自由的。
音乐本身就很自由。
5.老太太在对女主的琴技的教化上,好像没起什么作用。
因为女主最后的炫技都是她本身具有的能力。
那么整部剧变成了“我弹琴好屌,有个老太太来教我,但没啥用,我的屌和她无关”,那么她俩的互动有何意义?
如果老太太是对女主心灵上的教化,这能说通,但电影显然没有拍出这一点来,莫名其妙地闪回弱化了最后鞠躬的力度。
6.导演显然没想好要拍什么,没分清主次。
是想拍女主的心灵自由?
那么她的自由表现在生死攸关的比赛上,炫技(瞎胡闹)?
(虽然不叫瞎胡闹,但女主显然没把这个比赛当回事)是想拍老太太对女主的教化?
理由看上一段。
7.弹完琴,观众愣了几秒钟,鼓掌——太老气太过时太俗气的桥段。
看看爆裂鼓手。
而且在当时,观众的反应根本就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老太太的反应,镜头应该马上给老太太,观众的掌声可以由声音给出。
最近喜欢的一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在监狱里的教钢琴的老太太——克鲁格夫人和弹钢琴的女犯人——杰妮,情节简单,每个人物却都有丰丰实实的个性,欧洲片范儿。
镜头里同样有电影人的梦想,却一丁儿也不闷。
难得的好电影,写东西给她。
第一分钟:如果这样一个故事,如果给美国人拍。
电影的着重点该是少年的叛逆以及神奇的天分。
监狱里的少女,才华出众、性格叛逆,但个性一定要勇敢、坚韧,最后一刻,她用勇气、毅力、友谊以及智慧赢得了比赛,沉冤得雪——一场伟大的美国梦翻版。
如果给日本来拍。
电影会讲奋斗、讲师生情。
教钢琴的老师需得找个帅哥才好,然后是奋斗,aZa aZa Fighting,中途可以插进一个监狱长的女儿之类的反面角色。
结局可以是完美的圆满,也可以有个人得个绝症什么的。
励志或是催泪,看导演和编剧的安排了。
美国人和日本人,都极擅长讲那些情节简单、人物单纯,却激励人心的故事。
一部电影,要有清晰主题和主线,讲一个能用尽可能少的语言描述的故事吧,不要给写内容简介的人制造麻烦。
能把故事讲好,已经足够作为流水线电影工厂里优秀的专业人士了。
可是,拍这个故事的,是个德国人。
于是,女孩杰妮个性孤僻,却对钢琴感情热烈、无法自控,或者,她压根不想去控制自己的情绪。
事实上,她根本不需一个老师循循善诱——钢琴是她表达感情的方式。
甚至,她的音乐,电影内或是电影外的观众会否喜欢,她已经懒得考虑。
我喜欢这里面隐含的价值观:不讨好什么人,只是为自己的感受张扬地活着,即使只是个女囚。
钢琴教师克鲁格夫人个性孤僻,却是极好的老派规矩。
用钢琴曲的名称对话;矜持、保守,扣子扣到颈下最后一颗;见到小姑娘的第一句问话是:“能摆个妙极的屈膝礼吗?
”;极度鄙视年轻人的音乐,她说:“黑人音乐不值一提”。
做杰妮的老师,她“不是教你做人”,仅仅因为她认为这个女孩有才华。
却也会在大赛前劝杰妮:“你的工作,清楚得像明朗的天。
”我不知道,这句话的德文原话感觉如何,中文译过来,端得是味道十足。
我总在回味,杰妮最后四分钟疯狂演奏结束后,克鲁格夫人的表情:乱七八糟却层次感异常清晰,她的眉头先皱起来;而后随着大家起立鼓掌,她眉头舒展开来。
是终于接受“黑人音乐”了吗?
就像她自己也曾说过的,“黑人音乐不值一提,但他们,不同寻常”。
当然,为了不让克鲁格夫人变成太过寻常的老学究,导演特意安排她,年轻时候,作为一个同性恋。
可惜,在我看来,这个安排,仿佛可有可无。
再举个优点罢,电影镜头的运用:主角与人打斗,要体现其暴虐性格的时刻,镜头切给一只飞蛾。
一粒葵花子大小的飞蛾,飞不起来了,在光洁的钢琴面上拼命振动着翅膀。
垂死的小虫子,是个隐晦的小小譬喻。
第二分钟:开头、结尾开头:天空,飞鸟,镜头下拉,电网,昏暗的房间。
监狱的栅栏门,一个女犯吊在门框上,同室的狱友无意中醒来。
看了尸体一眼,正欲继续睡,忽然想起来,摸女尸的口袋,掏出一支烟。
闻一闻,这才起身按铃叫看守。
这间牢房里活着的人是杰妮,等看守的空儿,镜头打给了窗户旁的杰妮,上翻的嘴唇,嘴角和额头都带着血痕,目光中是麻木和不耐烦。
很不错的开头,有悬念,味道十足,但我找到了一处小小的bug。
杰妮摸女尸口袋时,穿的是蓝黑囚服,等镜头打到她脸上时,她身上变成了蓝绿格子的衬衫——影片中,她通常穿这件。
两件衣服的出现,时间间隔太短,换衣,仿佛来不及。
结尾:杰妮与克鲁格夫人对视,杰妮温婉地笑,这是她在影片中惟一一次。
穿件黑的露背小晚装,两条细黑带子搭在后背的蝴蝶骨上,杰妮右脚迈出,行了个妙极的屈膝礼,谢幕,弯腰的一刻,两名狱警上前,为她带上手铐。
我喜欢这个结局。
努力,经受了诸多的苦难,这样做,大多时候是为了生活得更美好,偶尔,却只是为了梦想,为了心中的骄傲。
这种时刻,值得记录。
第三分钟:配角丰衣足食的资本主义国家里长大的导演,拍出来的电影里,每一个人物都有机会蓬勃地生长。
每个人物都只是他自己,而不是某一类。
这样的电影,主题也许会略显隐晦,气场却辛辣、强烈。
胖胖的看守莫兹,却有一颗附庸风雅的心。
与克鲁格夫人用曲名对话,虽然对不上来是寻常,却从不懈怠。
我喜欢这样憨憨的人,也许不能够真正理解音乐,却对那个世界有纯正的崇敬。
莫兹被杰妮打伤的那次,在医院躺了很久。
他不是没有忌恨,那个伤过他的女孩——那个垃圾,却极被他崇敬的克鲁格夫人看中。
他忍了又忍,把钢琴锁上,在狱友整治杰妮时保持沉默。
最后一刻,却还是他他,偷偷把杰妮带了出来,让这个女孩得以在4小时后去参加钢琴比赛,剧情得以发展。
克劳拉,仿佛是莫兹的女孩,梳着小辫儿的极小的小姑娘,却坚持不行屈膝舞,她不喜欢克鲁格夫人,那个古古怪怪的老太太。
杰妮最后四分钟的疯狂表演结束,观众先是沉默,然后起立、掌声甚至有口哨,现场的情景,绝对不是古典音乐会上整齐的掌声,更像一场流行音乐会的狂热的结尾。
监狱的官员们,在会议中,他们问克鲁格夫人。
“杰妮如果获胜会如何?
”答:“那是伟大的胜利。
”“对于你,但是。。。。。。
”这个关于本故事的譬喻,一个女囚,即使她能取胜,又如何?
对于两个主角自身毫无意义,也许,这个故事最大的意义,仅仅是打动了听到这个故事的人。
第四分钟:音乐音乐 ,这是我不了解的东西。
我只想说,这部片的音乐不是单弱的美,更多的是震撼。
就这句话罢!
德式艺术,严谨冷静丰富激情内敛深刻与过去这几年来看到的所有优秀的德国电影一样,这部沉郁了100多分钟的电影,终于在最后4分钟里将人带入高潮,然后迅速收场。
不过严格地来说,当那个跪式礼发生的时候,这部电影还是显得充满了来自导演的温柔——人性在其眼中,可以肯定依然是可以令人温暖予人希望的。
我固执地热爱德国电影里的镜头,机位讲究,画面美而不空洞,色彩要么不真实地夸张要么真实地夸张,寒冷是不管冷暖调子都会出现的描述。
回到这部电影本身,女主角本人的音乐天份成为一个新的谈资,虽然她的表演确实令人亢奋,但如果不讨论她个人的能力,这电影也许会被注视更多次。
音乐肯定会直视灵魂,我永远相信这一点。
从一开始,我就在等待这四分钟,我知道一定会有一次肆意的绽放,这样的活才有意义。
生活,其实很多人只是生,一种存在,就像电影中克鲁格夫人在监狱中教钢琴,就像杰尼睡下醒来,无关于犯罪弃之而去的男友和睡他的混账养父,这种生不是死的对立面而是作为死的一部分而存在。
而活,是末尾的四分钟,杰尼用她的喜爱的音乐,用她无所束缚的方式,宣泄她沉重的过去,舒曼在此早已退去,艺术是自我的艺术。
也是克鲁格夫人,她八十年的生命旅程不再停留在早已穿越天堂的曾经相爱的女孩。
挑明自己绝不行“屈膝礼”的杰尼望着她,深深地弯下腰,第二次露出真诚的微笑。
我以前常常问自己,没有活,何要生。
其实,没有那些枯燥的生,又怎么能找到那绽放的“活”。
禁锢的身体,自由的灵魂。
当灵魂有所寄托时,一切都变得不那么重要,当被束缚的心渴望被释放的那一瞬间,当手指与琴键接触的一霎那,流淌出的音乐仿佛生命在燃烧,璀璨夺目,光芒万丈。
克鲁格夫人带给珍妮的是自由驰骋的音乐天地,是生命中的那束光,一旦看到了,将意义非凡。
“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生来都有自己的使命。
……你的使命,非常显而易见,让世人看到你的天赋!
”当舞台上响起《A小调协奏曲》,台下是随时候命抓捕她的警察,珍妮肆意的释放着自己的艺术激情,狂放与优雅、激烈与柔情,舒曼与黑人音乐的结合,珍妮弹奏着生命的自由与奔放,她的愤怒与呐喊、疯狂与宣泄都化成琴键上重重一击。
珍妮叛逆的表演结束后,她用最传统的方式谢幕,面向观众席上的克鲁格夫人……有些鸟儿是管不住的,因为它每一片羽翼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電影非常棒,但我堅信,音樂不能救人。
音樂能影響人,但不能改變人那樣濃烈的情感屈膝禮舒曼鋼協,曾經要了我半條命的曲子
刚刚看完电影的时候觉得这一切都太极端了,可是看了很长的采访后,终于能领会到一点导演的用意。也觉得导演是个很和善的人,执导的水准使人惊异。人的自我实现是个悖论,每一次接近自我都像孩童舔一口barbe à papa,一次就足以让人再难忘怀。Impromptu As-Dur(op. 142 Nr. 2)激荡在心里,久久不散。
2009/09/06和媽及小阿姨長春戲院。沒有爆點的片。教鋼琴的老太太,硬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在其他人身上,強迫小女孩做曲膝禮,沒有體諒到每個人的特質,牢房警衛對她的友好被他糟踏,才引來後續的報復行動。人還是要對他人包容,女主角最後的演出,展現了自我,又完美的行了禮,狠狠的打醒了老師
前半段有点走神,不过看在最后的四分钟还是值得给五星啊!!
严重过誉,剧情支离破碎又不能突显主题,女主角从头到尾未能引起我的共鸣,只能理解打高分的都是冲着最后四分钟的
上一次有这种“不疯魔不成活”的观感还是看《爆裂鼓手》的时候,不过这部比《爆裂鼓手》还要好!!结尾女主那段惊艳的钢琴演奏看的我一直在感叹:这么好的片子看的人也太少了!!!PS “我很尊敬他,但是他使我厌烦。”这句台词可能是许多老师面对资质平凡的学生的真实心理写照吧。。。。
8/4/2007 12:30pm Cultural Centre
德国电影的典型风格,沉闷,但是有力度;只是女教师的经历安排的有点不make sense
#喜欢。德国艺术的气质-阴郁、摇滚、个性、叛逆、但对艺术、反思甚至传统总有种敬畏和尊重,假敬重的屈膝礼和顶撞下的真敬重,爆脏话,桀骜,愤怒,但努力有才华,想起我与导师的关系// hyperlink to colorbleed // 老师心里难受还要哆哆嗦嗦给她上药,这演员的手和脸都有奶奶的苍老和气息 // 换衣服太可爱了,老师穿着屎的T恤哈哈哈,评委像林远峰
这是恐怖主义电影
运镜有十分的流动感,节奏也相当好。但即使它这样美,精致又细腻,我也不愿意给教育成长类励志片五星
舞台上的那段表演很精彩
德国片出乎意料得文艺。两人沟通交流的小细节可爱温馨,胜于2段四分钟演奏。无法理解会安排女同桥段,最后导演见面会有观众问类似问题,导演答这部电影本来就是关于女同而非设计。可惜对叛逆青春期片有点厌倦,给三星。#2013SIFF#
最让人怜惜的,就是这种”把才华冲进下水道“的天才,就像《X的献身》中的数学家。但那也是最真实的自我,起码在那四分钟里,她骄傲地怒放过。ps:德国电影里的钢琴教师可以出一个形象谱系了~
结局妥妥的看哭了,最后那个定格的画面很值得仔细品味
《情键四分钟》是被海报吸引去的,倒叙、追忆穿插的时时刻刻,打乱了女钢琴家的晦涩欲求。“我们不在乎对方,只是音乐。”朵拉着脸的时候回头想想,忠于一人一点不坏。
這類題材的電影已經很多了,所以本片並沒有提供別出新意的獨創性的東西,很多的橋段都似曾相識。兩段不同時期的女性體驗和經歷似乎有著某種共通之處,關於自由、女性身份認同、夢想與現實對立、音樂,但是整體處理得差強人意。
最后的四分钟在高潮中死去,很美。
我不是有意唱反调,这片真的很无聊,特别是最后一场。
虽然大部分很闷,但是德国片的水准在回忆穿插的脉络和最后演出凸显了~~~看到最后屈膝礼谢幕,女孩绽放出骄傲的笑容,俺鼻子又酸鸟……%¥555~~俺最近是不是太脆弱鸟~~~另外最后那场表演太过精彩,忍不住又倒回去看了一遍……%¥
德国拍的主题与钢琴有关的片子,怎么能不精彩?音乐方面配合剧情舒曼的选用已经很出色了,没想到影片还这么有高度。喜欢这种电影的腔调,不光因为喜欢舒曼黑人音乐或者德国,而是:每个人都是他自己,而不是某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