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安娜

Inventing Anna,假造安娜,创造安娜

主演:朱莉娅·加纳,安娜·克拉姆斯基,拉弗恩·考克斯,凯蒂·洛斯,Alexis Floyd,Arian Moayed,安德雷斯·霍尔姆,杰夫·帕里,特里·金尼,安娜·迪佛·史密斯,马里卡·多米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虚构安娜》剧照

虚构安娜 剧照 NO.1虚构安娜 剧照 NO.2虚构安娜 剧照 NO.3虚构安娜 剧照 NO.4虚构安娜 剧照 NO.5虚构安娜 剧照 NO.6虚构安娜 剧照 NO.13虚构安娜 剧照 NO.14虚构安娜 剧照 NO.15虚构安娜 剧照 NO.16虚构安娜 剧照 NO.17虚构安娜 剧照 NO.18虚构安娜 剧照 NO.19虚构安娜 剧照 NO.20

《虚构安娜》剧情介绍

虚构安娜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创造安娜》围绕一位调查安娜·德尔维一案、迫切想证明自己的记者展开。安娜·德尔维是 Instagram 上传奇的德国女继承人,她赢得了纽约社交圈的欢心,还偷走了他们的金钱。安娜是纽约最大的女骗子,亦或仅仅是美国梦的新写照?在等待自己审讯的同时,安娜和这位记者结成了一种黑暗又有趣、爱恨交织的关系,而后者也在争分夺秒地为纽约市的一个最大疑问寻找答案:谁是安娜·德尔维?该剧的灵感来自《纽约》杂志上杰西卡·普雷斯勒的一篇文章《How Anna Delvey Tricked New York’s Party People》。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此刻姬情排球少年:VS“不及格”心理追凶来电狂响第一神拳NewChallenger斯克鲁奇先生的坏坏名单某种寂静爱在你的次元乱世亲兄弟坏蛋先生4校花驾到2蜜桃时代斗茶新狼人传说温良之心辛普森一家阴声闽南名流世家致命ID你往何处去摩登家庭第一季火力少年王4地牢围攻九门八甲小木乃伊到我家我的爱与星辰寒蝉鸣泣之时·礼护国良相狄仁杰之风摧边关敢死队3带你到地狱的尽头爱,来的刚好

《虚构安娜》长篇影评

 1 ) 深度剖析安娜的角色核心及剧中事件的冲突动机

昨晚看完的,今早醒来的时候,剧情都不能挥散而去。

清晨的冥想中也常常走神,跳进剧里那些吵闹的人物里,好几次几乎要睡着或陷入混沌的意识了。

先评价一下这部剧,配乐很赞,拍摄的方式和叙述时间线也还行,但是演员令我很不适。

Viv的演员表情太夸张了,把情绪失控演得太过火,每次看她演生气或无措,我都想把自己戳瞎。

Anna的演员总体来说演技还行,但也令人不舒服。

比如眼睛忽然反复快速闭合,再配合过度的断句障碍,以显示自己的慌张,这样的动作并不自然。

慌张的表现形式可以有很多种,但她的表达还是有些拙劣。

Rachel的演员,不知道为什么,长得就是很让人讨厌,我甚至觉得她并不适合演这个角色。

Kathy和Val是其中为数不多的我挺喜欢的演员和角色。

当然这些比较具有个人色彩的偏好,不再赘述。

我们再谈一下剧情部分。

整个故事的发展只有刚开头到Val的故事线结束前还有些意思,但后面就越来越烂,没有展现出Anna的聪明才智,反而更凸显她的奢侈无节制、小聪明、Pua等。

Anna的人物设定是很棒的:business woman, smart, art taste, talented and beautiful…但问题就是,剧里在这些地方的塑造不够深刻立体,更流于肤浅。

然而,在其它方面也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Anna父母这条线很重要。

她的母亲说Anna is like a stranger to us, she always beyond us. sometimes you have to accept you might have a child who is not your soul.而她的父亲谢绝出席Trail,这里才能更完整地展示给大家为什么Anna是我们看到的Delvey(假名),而不是索罗金(真名)。

她很擅长让别人关心她,其实她身上不仅有那种可以感染他人的热情与奋斗精神,还有无数人可以与之共情的底层身份。

一次次跨越需要的是极大的勇气和智慧,这让大家想到自己,或是与之共情,或是真心欣赏。

当然,她的名媛人设立不住脚时,一定会遭到上流社会的唾弃和排挤。

上层接受不了这种屈辱,尤其是被一个25岁的年轻lady玩弄于股掌之间。

他们是讲究血脉和尊严的,即资产需要共识的通行证。

Anna身上诸多矛盾的特质实在不能单一来判断。

她的很多行为包括言语和骗子毫无二异,她把世界真正当作一个游戏舞台,靠信念支撑。

你可以说她是传销头目、PUA大师,但标签容易把人简化。

我们同样需要注意到的是,她从小的生活环境无法满足她,带着梦想离开德国来到美国时,她初尝了名利场的甜味,那里有她享受的一切,并且她的确很擅长斡旋其间、绽放其间。

不管是男友为她买单还是其它上流为她买单,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她的生活方式的确一直很奢侈,甚至带有挥霍的味道。

为什么需要挥霍?

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含义。

她喜欢把自己丢进一个曾经无法企及的世界里尽情狂欢,却又没有任何理财能力,这时候商业头脑哪里去了?

破绽还有很多。

真正的名媛往往是低调的,不会炫耀。

为什么?

她们早就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这对她们来说是自然而然,像吃喝拉撒一样,没什么好强调的或昭告天下的。

Anna却反复强调自己要继承的信托基金。

人越是匮乏什么,越是要一遍遍强调它,不仅是说给别人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更是用来说服自己的。

当她收到Alan的短信说银行明天会去德国亲自跟她父亲交谈相关事宜的时候,就在那一刻是彻底崩塌的起点。

她意识到这一切都不可能了。

她在构建的新世界、新身份都基于她力图让别人相信的信念——我的父亲很富有。

在新身份里待久了,她太沉迷于这场游戏,很难说服自己“这个游戏结束了,你现在需要出来”。

她不愿意认输,她极度渴望成功、权力、金钱,她想通过这些再重塑游戏规则,全部投入到艺术领域进行游戏,她坚信自己会大放异彩。

重点是,其他人也信了,那么多人都信了,这些对此深信的人物里不乏大咖和名流们。

可是,现在Anna要告诉自己游戏结束了,她能接受吗?

人坚持一件事情太久,就会变为执念,甚至偏执。

她当然不接受这样的惨败,毕竟只欠东风,但此时此刻她无能为力。

于是她堕落、她更甚一步。

这之后发生的种种,开始成为真正的行骗。

在此之前,还不能完全单一的评价。

剧情的漏洞有很多,诸如在Anna身上有那么多破绽和谜团的时候,为何名流们依然轻易相信Anna等等,即使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故事的细节没有达到足够的合理性。

这些也不再深究。

总之,在消沉了一段时间以后,Anna仍不放弃,先是跑到LA,后是为了拖延签证到期想办法把自己送进康复酒店等等,这表明她依然存有梦想成真的幻想。

即使到这种时候,她还是没有放弃。

这种精神大家可以自行解读,我不做评判。

你可以说她对梦想充满热忱,你也可以说她就是一个自大的偏执狂。

Anyway, 我最痴迷的是她和Rachel不同的身份视角。

你可以说Rachel具有普通人的某种“特权”,这让她看起来好像受害者。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至少在摩洛哥,Anna的确骗了她,一开始是抱持着自己的loan会获批的心情在骗,虽然有些疑惑和不安,但此时她并不真的觉得自己会失去支付能力。

那时候,她仍然以为自己最终会支付的。

但是Alan的消息彻底破灭了她的期待和信念,她明知道自己无法支付账单的时候,还在继续嘴硬地圆谎,不肯告诉任何人实情,这之后她对Rachel索要汇款的行为总是忽视、冷漠和嘲讽,而且一面利用自己可能自杀的理由想赖在Kathy家,一面又无比自私、丑恶地对待Kathy在乎的男人。

她对Rachel好还是不好呢?

毕竟做朋友的两年多,全是Anna买单,不管是衣服、鞋子、造型、桑拿、健身还是美食等等。

Rachel要离开摩洛哥的时候,她是有些害怕的,她那时很清楚自己什么也没有。

看着正在收拾行李的Rachel,Anna歇斯底里地说,他们应该派私人飞机来送你回去,别担心,我会安排这一切。

不知道是真打电话还是假的,她一边哭一边说,“为什么不行,你必须派私人飞机.....”话还没说完,Rachel就离开了。

Anna和chase分开的时候,说过:“I like being alone." 但后面的故事线恰恰证明了她其实很需要别人,她很需要关心。

Anna通过近乎挥霍的方式在给予,试图以这种方式来获取关心、获取欣赏和崇拜。

她享受并且喜欢那种无所不能的感觉。

在给予的过程中,Anna觉得自己可以实现任何事情,这也赋予她做梦的快感。

一个人庆祝梦境是孤独的、冷清的、不够真实的,一群人庆祝梦境则是热闹的、更加具体的、确切的,仿佛可以掌控的。

但狂欢的本质,依然是孤独,是担心不被认同,是深层的自卑。

从她和律师的对话,她和记者的对话中,我们都可以看见认同对于她的重要意义。

她宁愿坐牢也不肯让全世界认为她只是一个愚蠢的拜金女。

但恐怕Anna自己都没认清自己到底是什么,真正需要什么。

出名真的是她想要的吗?

不,她需要强烈的认同。

你可以说她是自恋,需要别人像奴隶一样无条件崇拜她。

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她的家庭彻底”驱逐“了她,拒绝承认她的存在。

即使在拘留期间,她依然肆无忌惮地索取,这次要杂志,下次要名牌内裤。

除了显而易见的贪得无厌以外,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她不会表达内心深处的诉求。

她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心。

不在意、不在乎是她的自我保护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存活。

其实,从她接到Rachel电话的欣喜和含泪对Viv说“pls say you will visit",甚至第一次改掉防御的动作,主动把手伸出去够Viv的手心,都在表明她很在乎也很需要爱。

人都是复杂的。

Rachel打电话给Anna,并且和警察联手逮捕了她,这很令人不耻对吗?

可是,她几个月以来的持续煎熬,甚至在老板提出Anna是在诈骗她的时候,她断然否认并拒绝报警。

除了的确相信安娜具备偿还能力之外,她难道对Anna没有任何友谊的在乎吗?

不是的。

她是在乎Anna,并且真心想关心她,在摄像师提议离开摩洛哥时,她首先想到的是”我不能把安娜一个人丢下“,但她是一个世俗的普通人,她无法爬到道德的高峰。

真正开始下定决心不再在意Anna,是从Anna穷尽恶毒词汇相向,并且以去洗手间为借口逃跑开始的。

世界上有多少纯正的圣人呢?

这世界都不是非黑即白,更不用说复杂的人性了。

 2 ) 从顶级名媛沦为阶下囚,这部由真人真事改编的美剧《虚构安娜》,教会了我这些口语表达

这部剧改编自真实事件,聚焦一起著名的“名媛骗局”,来自纽约杂志热门文章《How Anna Delvey Tricked New York’s Party People》: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安娜·德尔维的女子自称是德国巨富豪门之女,从ins开始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成为纽约社交圈的热门girl,认识许多圈中富人名流,拿走了他们的钱,还差点办起了一家豪华俱乐部。

但此后,安娜被指控是诈骗犯,她的真实身份是俄罗斯人安娜·索罗金。

她从银行、所结交的朋友处骗取钱财,骗过酒店工作人员入住五星级酒店......把纽约名流耍得团团转的顶级女骗子“安娜”,真正的故事是怎样的?

是否映照了整个时代的缩影?

假扮名媛的她,是骗子,是天才,还是两者兼具?

看完了这部剧的第一集,我认识了什么是“白领犯罪”,此外我还整理了一些有意思的口语表达,一起分享给你1、white-collar felonies 白领犯罪

白领犯罪“white-collar crime”一词于 1939 年创造于美国,现在已成为企业和政府专业人士实施的各种欺诈行为的代名词。

一般来说,白领犯罪是纯粹为了经济利益而犯下的非暴力犯罪。

剧中的安娜正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她瞒天过海,伪装成了名媛,利用这个身份所能够获得的信息或资源的特权,对银行进行欺骗和隐瞒并且违反信任,企图窃取数百万美元。

最后以犯了“白领重罪”而被捕入狱,她背后的动机便是为了获得金钱以及服务。

2、pulling yourself up by your bootstraps 奋发图强

pull yourself up by your bootstraps,字面上是拉紧靴子的鞋带站立,真正的含义则是奋发图强。

“bootstrap”是靴子的鞋带,“pull yourself up”就是把自己拉起来。

可以这样记:就是不管事情有多么困难即使只能从拉紧鞋带开始你也要努力完成。

比如说: Pull yourself up by the bootstrap and finish the project.你要奋发图强,努力地完成这个企划案。

3、drop it 别提了

let's drop it=let's drop the subject在口语中常用来结束当前谈话以及转换话题。

“drop”除了“落下”的意思之外,还可以表示“问题、事件、话题等完了、结束、停止”。

比如说:Let's drop it. I don't want to talk about it anymore. 别提了,我再也不想说那件事了。

4、flattery will get you everywhere 拍拍马屁会让你心想事成

flattery的意思是奉承、恭维、谄媚。

其实无论东西方人,听到恭维话的第一反应还是比较高兴的。

适度的说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能够使气氛变得轻松活跃,对于比较陌生的人,还有利于拉近双方的距离。

正因为flattery的种种好处,所以才有了这句俚语。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flattery will get you everywhere!

但是要注意,好的恭维应该是真心称赞别人所引以为自豪的东西,不要过了头哦5、bull 胡扯、扯淡

a load of bull=a lot of bull表示一派胡言。

bull原意是“公牛”,但在这里是指“胡说八道”或“完全错误的事情”,是一个俚语,相当于bullshit。

这个词虽然粗俗却很流行,bull或B.S.其实是bullshit的委婉说法。

6、agree to disagree 求同存异

这个短语在Urban Dictionary的解释是:

当谈话双方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再争下去没有意义时,他们就会说agree to disagree来结束争论。

也就是双方保留意见,“求同存异”的意思啦。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有要提出自己不同意见的时候,特别是在工作中。

但是当意见提出来后,常常会有达不成一致的情况,这时候就可以说: Let's agree to disagree. 让我们保留各自意见,接受分歧的存在。

7、take a plea 认罪

在日常用语中,“plea” 表示的是“请求、恳求”。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在法律判决书、状书中常用来表示“认罪”,如:Early pleas to lesser offences. 提早承认较轻控罪。

8 shed light on 描述,解释,使明朗

shed light on这个词组字面上是“打一道灯光来照亮”,引申为使某事物更明朗、容易理解,意思和explain这个词基本一样。

英文中常以“光明”、“黑暗作为“知识”、“无知”的对比。

比如:in the dark是指“处于不明就里的状态”反过来in light of则是“借助于…的启发”。

比如说:This discussion has shed light on the problem. 这次讨论给解决问题带来了曙光。

9 knock-off 山寨货,仿制品

knock off有很多意思如“下班,别闹了”等,但是在这里是一个比较口语化的日常用词,指“山寨货、仿制品”,尤其指昂贵产品的山寨版。

比如要问一件产品是真货还是假货,你可以这么说:Is that the real thing or a knock-off? 那是真品还是仿制品?

10 be dying to do 迫切渴望、急于做某事

dying是die的现在分词,表示“临终的,垂死的”,进行时态表将来。

但注意了,可不要将 be dying to 解释为“处于临死状态”,它的意思其实是“迫切渴望”。

在我们中文里有一个常见的说法,叫做“想什么想得要死”,因此 be dying to 可引申为“非常的渴望做某事”。

比如说:I'm dying to see you soon. 我渴望能很快见到你。

11 tap into 利用,开发

一说起tap很多人应该会想到“tap water”自来水这个词,而“tap”则表示“水龙头”。

“tap”在这里则是它的引申词义,表示“利用、开发、发掘”。

当表示这个意思时,常与介词into连用,即tap into sth。

比如说:tap into your brain to get new ideas. 开动脑筋获得新想法。

其他与tap相关的搭配:tap sb for sth 向…索要,向…乞讨(尤指钱)tap in/out 输入,输出(信息、数字、字母等)tap out(跟着音乐节奏)轻轻打拍子、(用计算机或移动电话)写,敲出,键入12 LOL——Laughing Out Loud 大声笑 / STFU——Shut The Fuck Up 闭上你的臭嘴

这个"LOL"除了表示大家常说的英雄联盟游戏之外,还有另一个意思哦!

那就是"Laughing out loud"的缩写,大声笑出来,一般在文字聊天的时候会用到。

比如:LOL! That was so funny! 笑死我了,那真是太搞笑了!

STFU是“Shut The Fuck Up ”的缩写,表示很生气的让人闭上臭嘴,是一句脏话(好孩子勿学)。

13 so be it 就这样吧

so be it. 就那么样吧。

常在表达不甘心,但又不得不放弃、认输的时候使用,十分无奈的感觉。

语法小知识:so be it不是虚拟语气,而是倒装句。

原来的顺序应该是:let it be so, 倒装之后就省略了let. 意思是:“就让it如此或怎样吧。

”14 right off the bat 立刻,一下子

bat是“球棒”的意思,right off the bat字面解释就是“刚刚击出一球”。

我们知道棒球和球棒都十分坚硬,所以球棒一击中棒球,棒球就立即会以非常高的速度弹飞出去。

据说球速是每小时一百英里,right off the bat就出自棒球一接触球棒立即飞离而去,给人一种即刻出动的感觉。

比如说:Right off the bat I knew she was the girl for me.一瞬间,我明白了,她就是我的心上人。

15 I loathe you 我讨厌你

在生活中说“我讨厌你”我们常用“I hate you”来表达,hate 通常为语气较强的动词,常用于口语或非正式英语中,无足轻重地谈论所讨厌的人或物,如某种食物。

loathe的意思是“极不喜欢;厌恶”, 这个词的厌恶程度是非常深的,比 hate 和 dislike 严重多了,但也可以用于非正式场合指不太重要的事情,表示确实不喜欢。

有两个固定搭配:loathe sb / sth 讨厌某人loathe doing sth 讨厌做某事16 make a pledge 作出承诺

这里的make a pledge是发誓、作出承诺的意思,相当于我们熟悉的promise,但pledge这个词更加正式一些。

比如歌曲《Sealed With A Kiss》里就有一句歌词写到“Oh, let us make a pledge to meet in September ”喔,让我们约定九月再相见吧。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听听看,一首非常经典的英文歌17 name-dropper 搬出名人以自抬身价

dropper可以解释为“随口说出什么的人”。

a name-dropper就是指由于虚荣心作怪,以仿佛很熟悉的口吻谈到著名人物名字,并且到处显摆的人,明显在自抬身价啦。

所以‘name-dropper’就是“自抬身价者”的意思。

这种人往往是在说大话,甚至在胡说八道,所以人们早晚不会信他的。

18 ass-kissing 拍马屁

ass-kisser / ass-kissing 马屁精。

很好理解,吻屁股的人,就是马屁精。

比如说:Oh, he's such an ass-kisser. I can't believe the boss falls for it! 喔,他真是个大马屁精,我不敢相信老板吃他那一套。

也可表示”拍马屁“这一行为,kiss sb's ass就是指拍某人的马屁。

19 be amped for 对某事非常激动,抱有激情

amped是指“激动的,兴奋的”。

如果你对某事amped,这说明你非常激动且迫不及待的让这件事发生。

比如说:"I'm so amped for the game tonight!” 我超级期待今晚的比赛!

20 breathe down one's neck 步步紧逼

breathe是呼吸的意思,neck是脖子的意思。

breathe down one's neck 很容易联想到勒着脖子使人难以呼吸,引申为令人窒息的逼迫,对某人盯得特别紧的意思。

21 lay low 躲着点,保持低调

lay low本意有宅在家,避风头的意思,理解为低调也非常合适,其实这里和中文也有相合的地方:中文的“低”和英文的“low”,都有行事不太惹人注目的意思。

所以lay low字面意义是“停在低的地方”,实际上就是指“保持低调”。

比如说因为新冠,我们得在家宅(低调)一段时间。

你可以这么说:We have to lay low for a while because of the Coronavirus.喜欢的话,点个赞支持一下呗|本文作者:Zohra|审校编辑:Juliet

 3 ) 关于艾伦·里德在美术馆里看的那幅画

艾伦第一次出场,坐在美术馆里面对的那幅画,跟机械姬里的那幅画很像,都是滴画,应该是杰克逊·波洛克的作品,被称为无意识绘画。

此时的艾伦已经知道自己被骗了,而且沦为安娜的工具,对于自己在工作上表现出的无意识应该是无比懊恼。

艾伦认识安娜之前只是个无聊的律师,按部就班,生活像上了发条一样准确无误,此时的艾伦在工作上是清醒的,但是在生活上是无意识的。

在安娜举办的第一次派对上,他把维特鲁威人说成是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应该是从没有关心过艺术吧。

而之后的艾伦重焕新生,即便知道自己被骗之后,依然会去逛美术馆,安娜虽然骗了他,但是也赋予了他新的生活意识。

从这一点上来看,安娜的确对周围的人有巨大的影响力。

 4 ) 罪与罚

故事的奇妙之处在于它是各方权益挤压下产生的剧本,它基本顾及到了每个人的尊严,包括世俗道德层面有罪的人。

安娜的罪映射了每个人的罪,幻想是罪,但它帮助个人僭越自己的局限,甚至是人赖以存活的东西,你也说不好一个本分做事为生存苦苦挣扎的人是否不拥有那一点幻想。

那幻想就是“我是独一无二的,我与他人不同”,不好的经历可能会导致有的人拼命杀死自己的幻想试图活成一个模子用来寻求安全感,但是若我们能够走进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角落,一定能发现他人生的那一点佐料或者说眼眸暗处矿石般的闪光。

另外一点就是关于阶层之罪,安娜有罪是被定论的事实。

也是一种情况的极致版,这种情况适用于大多数人,如果你出身普通或者贫穷,那么追求财富一定是人生之路无法避免的部分,也就是说,你需要去追求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这是命中注定的“罪”,而“生来就有”是无辜的,被搬到台面上的,往往都是无辜的,人们不需要挣扎就可以轻易接受。

而这种追求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需要一些途径,一些手段,不管是哪种手段,本质上逃脱不了“窃取”“掠夺”资源的嫌疑。

然而,这个故事的主角是女性,在真实世界里,有“力量”的主体获取资源的行为,能更好听一些,就是“掠夺”它展示了一种力量,在社会中,男性就是这样的群体,而女性,这部分不鼓励展示欲望和野心的群体,在做这件事时,往往就带有一层“羞于示人”的意味。

这部剧还揭示了,人人都能从这种窃取行为中获得快感,不仅是实际效益,更多是精神振奋,但是,嘴上还会说“这是犯罪”.个人看来,这个特点非常能够解释艺术规则,而如果在艺术中,这种“僭越”是无罪的。

因此这整个事件与艺术圈的关系实在让这个剧本达到了精妙的程度。

 5 ) 安娜其实没有那么nb!

这部剧把安娜如何骗过那些纽约上流人士的小心机拍的特别幼稚低级,每次遇到关键问题,剧情就稀里糊涂、蜻蜓点水划过去了,彷佛只要做个名媛人设,说一两句话就能搞定一切。

手段就是用pua的方式对待身边人,pua大佬让他投资。

剧情完全没有说服力。

看完感觉完全不过瘾,隔靴搔痒。

连小李子演的《猫鼠游戏》的皮毛都不到。

安娜主要骗到了她男朋友蔡斯,让蔡斯给她花钱,维持富裕的生活,她男朋友蔡斯也不是省油的灯,是个打着创业家旗号到处圈钱的骗子,以为安娜是个聪明有野心的家族女继承人,就在一起了。

俩人臭味相投,一拍即合,不但互相骗,还一起对外骗。

不过,安娜骗的也不多,也就一百万人民币。

道理很简单,就像你去银行贷款,开始有5000本金,能贷到两万,把两万取出来再去别的银行贷款5万、10万… 可能都很容易审批,当你贷款500万的时候,就贷不出来了,压根儿通不过银行审核。

所以你最多只能贷到10万,还款还不上,就直接over了。

没什么难的。

她就是包装一下自己,有身边上流人士圈内人做背书,再找其他有钱人借钱,有的富人好面子不差钱,不追着要而已,才能维持一阵子。

后来还是因为坑了一个穷人的钱被报了警。

咱就是说,一般正常人绝对忍受不了信用卡被拒绝,被人在公共场合质疑的尴尬样子(况且剧中安娜信用卡被拒只会装死鸭子嘴硬,一点也不酷,没有任何招数)。

正常人如果不付款,即使吃再美味的大餐,住再豪华的酒店,欠着一大笔自己根本消费不起的钱,也会寝食难安。

这压根不是享受,是一种受罪。

而安娜,无非就是比一般人脸皮厚,心理素质强。

并不是她多聪明多高智商,而是她一直走的非正常人的路线,提前预支自己的信用,花点小钱获取身边人的信任去骗更多人,打破了常规相处之道。

拆东墙补西墙,她这么做,早晚会栽。

因为一旦补不上窟窿就会露馅。

有人说,她的项目差点儿就做成了,不,肯定做不成。

没有信用,说谎成性,是做不了长久买卖的。

总之,安娜没那么牛b,这部剧拍的也很垃圾。

媒体甚至把这个女人宣扬成“Legend”,岂不是太可笑了吗?

 6 ) 浅谈Anna和她的姐妹团

Anna典型Psychopath,骗人不心虚,谎言信手拈来。

有的评论说她还是格局太小了,没有去调查清楚这个这么大的局该怎么骗,被抓包只会气急败坏地骂人。

这看似不合理,但的确是很教科书式的psychopath作风。

这类人不会去细想骗局的细节,怎么去完善骗局。

因为他们蜜汁自信,觉得自己只要这么说了,对方就一定会相信。

如果不信也没关系,下一个会信,总有人会信。

抓包后发疯似地骂人也是很典型的。

因为他们无法接受自己被抓包,于是故技重施,想通过骂人来pua对方。

而且这列人不会与人建立什么长久关系。

像剧里的Nora(虽说这角色是虚构的),正常人如果是一心想上位的,碰到Nora这种不会做出什么出格到让她跟自己断绝关系的事。

而是会尽量跟她搞好关系,通过她去认识更多的豪。

虽然Anna也这么做了,但刷了Nora 40万刀这种事实在太不明智,非正常理性思维人所为。

只能说这也是非常符合psychopath作风了。

Kacy姐妹团里最喜欢的就是Kacy。

可能也是因为Kacy年龄比较大,所以比较成熟。

Kacy一直很拎得清。

她眼里Anna就是一个客户,所以她好生伺候着。

包括一起去摩洛哥,她也是抱着一个出差的心态,不会真的当Anna是个朋友。

后来Anna找她求救,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也帮忙了,Anna来到她家楼下求借宿,她也心软了。

感觉是一个成熟善良的妹子。

虽然经常说些很禅的话,但她说的那些你又是无法反驳,而且她也的确live by those words。

Rachel虽然看到后面她被欠钱时的压力山大也是可怜,但她的吃相真的从头到尾都很难看。

一开始跟Anna做朋友是因为以为她豪,跟在她旁边像个跟屁虫一样,什么都Anna说好就好。

整个吃人嘴短,拿人手短的样子。

Anna花钱如流水,Rachel也是脸皮厚各种蹭,简直把Anna当作ATM,吃饭能吃贵的绝对不挑便宜的,酒店房间也要往贵的挑。

朋友之间就算对方有钱+大方,也不该这样理直气壮地花人家的钱啊。

早期的吃相真的太难看了。

后来发现被骗了,在Vanity Fair跟上司开会那段也是噁心。

不停说it's not my fault。

这怎么就不是你的fault了?

退一万步说,你也是bad judgment了,怎么可以那么坚定地拒绝任何责任?

真的很Karen,很娇生惯养的美式白妞,错都是别人,自己永远是白莲花。

再到后期,借这件事炒作还成功了,继续噁心。

各种上节目说this is the worst thing ever happened to me. Gimme a break!

明明这件事对Rachel来说就是一个blessing in disguise,她借这件事出名了,原来是个照片编辑,结果Vanity Fair让她写了篇文章(文风也是超Karen),然后还出书继续讲这件事,上节目说这件事。

就像Todd结尾说的,她的个人财产+事业都因为这件事peak了,还在这里装什么受害者。

Anna最近在IG上怼她了,也是看得爽。

Neff无法理解Neff的脑回路,不分是非黑白,只强调loyalty的圣母。

早期Anna的小恩小惠收买了她。

中途发现被骗时,她的反应也是正常人的反应。

对Anna态度强硬,坚决要Anna还钱。

Anna真还她钱后,她有整个人软了倒向Anna了。

Rachel被Anna骗了6万多后,Neff的反应真的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Anna欠酒店钱时,她可是另一般嘴脸。

到后期Anna已经入狱在等待庭审,Neff跟女记者老公聊天也还是坚信Anna是真的。

你是脑残吗?

根本就是一个拒绝接受现实的人。

我是很反对loyalty这个概念的,如果你是对的话,你为什么会在乎loyalty,loyal与否你都是对的啊。

什么人最强调loyalty?

懂*王就最强调loyalty,要的就是在明明错的情况下,都还给予支持撑腰。

我觉得loyalty只适用于无关是非对错的时候。

你朋友明明是个诈骗犯,你还loyal to her?

你脑子里装了个太平洋吗?

Vivian她不算Anna的姐妹团吧,但这个人物槽点实在太多了,不吐不快。

你一个孕妇,这么辛苦工作干嘛???

别说什么事业心重敬业乐业的,你就是在带动内*卷!

拒绝内*卷!

怀孕过程中各种身体不适,但依旧坚持高强度工作,那别的同事眼里这是什么?

这是压力啊。

你没Vivian努力工作你还好意思要求加薪升职吗?

你没怀孕你怎么还不如人家努力工作?

你怀孕了那人家怀孕了也是可以很努力工作啊?

你就是娇气。

有个这样的同事,真的是整个办公室都要卷得飞了好吗?

老板倒是乐呵呵,最喜欢这种拿着一份工资干着几个人的活的员工,来大家像她学习!

Vivian就是一个很不负责任的孕妇啊!

别说什么她不是一个生育机器,她事业心重,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

这些都是屁话。

她可以不怀孕,她可以选择堕-胎,她可以专注事业。

但她要决定怀孕,决定要生孩子了,那就要负责任,不能不顾宝宝的生长发育啊。

产·检什么的放了医生鸽子这些也都算了,毕竟只是检查。

但她把自己搞得那么压力山大,高强度工作的,这些真的会影响胎儿发育。

我承认,这是不公平。

为什么准爸爸可以继续高强度工作,熬夜,喝酒?

为什么对准妈妈诸多要求?

但没办法,事实就是胎长在准妈妈身上。

准爸爸喝酒对胎儿发育0影响,准妈妈喝酒胎儿发育就严重障碍了。

准爸爸可以各种出差坐飞机,但准妈妈到了一定月份就不得不考虑坐飞机的高空辐射问题。

所以对准妈妈的要求是不公平。

但没办法,要么不生,要生就得负责。

生*育方面的两·性偏差是永远会存在的。

社会能做的只是尽量减少,比如把paternity leave变成常态,让爸爸们可以担当多些责任,减轻妈妈的负担。

 7 ) 巨骗不骗,大盗不盗

关于骗子,如果骗子能混到上下通达,说明她摸透了白男社会的体系,而这时大部分身在其中的人还属局外人。

像轻视剧本版安娜一样轻视骗子们,以为不过是刷不了卡大呼小叫的人,这也是骗子会希望的,没有人会意识到被猎手接近直到最后一刻。

不过以上都不重要,这部剧真正隐藏的东西恰好是人们主动轻视的部分。

 8 ) 所有的谎言都只不过是还未兑现的诺言

“她们都不觉得自己在骗人,因为所有的谎言都只不过是还未兑现的诺言。

”标题摘自短评区一则热门影评安娜真的心理素质贼强大,好几次我尴尬得不得不按暂停退出播放,安娜还能淡定自若,并由于种种原因,顺利度过难关。

当然这样未免也太奇幻了,原型就这么好运气吗?一个短评“so many wealthy well educated people,没有人怀疑,事后也出于reputation考虑,并不追究,Anna正是深知这点,才能如此光明正大行骗。

令人讽刺的是,富人被盗刷信用卡的钱,和身为联邦信贷CEO的闺蜜打个招呼钱就回来了,而普通人Rachel被公司、银行逼到到处躲藏,最后美国运通为了避免成为新闻热点主动清除了这笔债务。

🤔”这点值得思考同时,安娜自信心爆棚,富有野心。

口才也好,深谙丛林法则,擅长利用人际关系牵线搭桥,必要时心也够狠。

某种意义上,安娜算是坚定地坏,毫不怀疑地坏,从而坏出魅力、坏出风采的“恶女角色”。

律师、记者和安娜相处时的耐心真的令人肃然起敬,面对安娜种种刁难和鄙视,还能冷静处理、继续交涉。。。。

太拼了。。。

换我就一起发疯了。。。

安娜和Rachel的关系也很错综复杂。

剧中花了一定的篇幅描写Rachel因为公司的卡被安娜刷爆,无论事业还是情绪都受到创伤,使观众先入为主同情Rachel,但Rachel用这段经历出书赚了几百万、安娜曾经请Rachel吃喝玩乐两年而不用Rachel买单,这几件事混在一起使得一切变得微妙而杂乱。

成年人的人际关系都这么复杂的么……唉:-(……安娜在喝醉的情况下不小心对Neff说出真话,那一刻无意中流露出的脆弱很动人。

她们的关系也很复杂,有互相利用,有真心帮助,安娜果决的行事风格一定程度上也帮助Neff踏出了实现导演梦的第一步。

安娜和记者在剧中都很美,两种不同气质的美:前者是娇矜、傲慢、略带神经质,后者也暗暗憋着一口气,但也许是摔过跟头,更稳重踏实些。

剧的节奏很快,情节跌宕起伏,大量场景赏心悦目,感觉适合下饭用。

剧中安娜有好几次提到女权主义:成功说服金融从业者帮她拉贷款时,靠的是抓住社会对年轻女性创业者不宽容以及对方有个和她差不多大的女儿两点;吐槽社会对男性犯罪者比对女性犯罪者宽容多了,以此动摇了记者的偏向。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可否认,但义正言辞的安娜真的关心女性创业者和犯罪者所受到的不公平对待吗?不,这只是她用于达成目的的手段。

从始至终,她最关注的只有自己。

所以,我不认为这是碰瓷女权,更像是对安娜的讽刺。

 9 ) 自身内心的暴力就是他人外在的暴利

理论上说你认识什么人不重要,什么人认识你才重要。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是无法有机会认识什么人,平庸的现实生活早就让大多数人的社交空间压缩成两点一线的胶囊状,再加上各种各样的社交恐惧症困扰,想要认识什么人还不如刷一会短视频自娱自乐。

那让什么人认识自己就更加是无从谈起了。

所以,这部剧里的安娜空降纽约后,以每次一百美金起步的小费砸下去的时候,这个小旋风刮起来了她的德国富家千金的家底,这个手握千亿信托基金的富家女就这样开启了混迹行骗上流社会的宏图大业,经过一番骚操作基本上她以一己之力刷新了骗子行业的天花板。

当然了,她的骗术没啥起底,毕竟人家自己也说她只是个有理想的人,难道人们不向往挥金如土的生活嘛,如果不过上奢靡浮华的生活那才是违背人类进化史的大不敬,因此,她理所应当从事了她的行骗行业。

其实,这部剧的编剧远远没有这个女人真实的生活能编,这个编剧只是按照常规思路编排了这个女人一部分的生活,实际上,这个女人的骗术是非常值得深挖,毕竟这么深谙人性的女人本来可以靠着混迹精神分析学领域做个学者专家啥的,但是她的理想是在生活中实践理论知识。

回到她轻飘飘的用百元现金给小费的起点,她就深刻的击中了大多数人寡淡无味的生活,拿到那百元小费的人们会用他们百倍千倍甚至万倍的想象力去构筑这个女人的身价,这个时候舆论场的搭建压根不需要很多钱,大多数拿到这百元小费就进入了想入非非给钱的人,一旦进入虚构,基本上的构思就来了,希望就是靠认识这个有钱人,不但可以多得到一些小费,而且见识了有钱人的豪横,还和自己有点关系心里不尽然就来了沾沾自喜感,其实呢殊不知人家给你这一百块已经值回来了千百倍都不止。

现实是,认识个有钱有势的人就是有靠山的虚幻是根植在很多人内心深处的BUG,这个BUG一旦启动就会有无穷无尽的生产力,只是这个产值被这个女人收割了。

所以,这个时候再思考认识个有钱有势的人就有背景了,这个背景真的是给这个女人做了嫁衣,这个女人穿着这件嫁衣让社会名流认识了她,她的背影让上流社会的人们趋之若鹜的为她所用。

单凭这一点,这个女人从一开始就赢了,再加上她不俗的艺术品味和对时尚调性的把控,妥妥地行骗从里到外武装齐活。

有兴趣的人儿,可以去看一下这个女人的采访记录,她在采访中对于她行骗这事情的解释,可以说是违背祖宗家规和颠覆圣人训诫。

其实呢深刻的谴责这个人没啥意思,反而通过这个人要反思一下生活,毕竟圣人教育我们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活地,人啊,认识自己先!

 10 ) 《虚构安娜》所有人唾弃她,但又想成为她

故事情节而言,高走低开。

主线索是剧中以记者的视角去探索安娜事件的原委,通过多个当事人视角还原事件。

女主的事业线,从被诬陷发配边疆到凭借这个事件名利双收;女主怀孕,临盆,到孩子出生的时间线。

律师的事业线和家庭线。

第一集的渲染让我对安娜有所期待,但后来看到她在入狱前狼狈不堪的样子,再去风光至极的场面,我都替她心虚,即使她面对很多上流阶层时,可以口若悬河,但我还是能感受到这个人内心深处极致的自卑。

最后两三集,记者试图寻找安娜行骗的原因,还有律师和女记者都被攥得死死的,对她言听计从,即使大家都明白她就是个骗子。

关于友谊,大家不过是各取所需而已,安娜没有朋友,而瑞秋等人不过是想榜上安娜过骄奢淫逸的生活,当然有人可能说内芙有一点点真感情,但maybe因为还她钱了,最后大结局也说了她俩后来掰了。

很多人批评演技问题,但是我觉得都不是什么大问题,甚至有一些吵架和对峙的比较有张力的戏,让我看的很过瘾。

安娜是罪犯,但她会利用人性去达成自己的目的,她会包装和营销自己,特别是从时尚角度去进入上层,正是契合了上流阶层的虚荣,让那些富人和商人信以为真,的确是有技术;她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和应对自如,见人说人话 见鬼说鬼话的社交能力;另一方面,为了包装自己,她拆了东墙补西墙,可是她原本就没有墙可以拆,她就是老赖,虚构标的,信托基金办理贷款,开支票弄到现金(虽然我还是不理解怎么套到钱的),她是为了满足自己虚荣心,为了让所有人都看得起甚至仰慕自己,这一根源就是源于移民的身份给她带来的青少年阴影,她就是个心理畸形的女骗子。

所有人唾弃她,又想成为她,因为她敢于做她dream的事。

内芙的男朋友也看到了安娜的野心和行动力。

或许,点明主旨的是安娜和律师儿子的那段对话“当然了,人们会出于各种原因给别人钱,内疚和爱是最大的两个原因”,这可能是记者一直寻找但一直没能找到的原因,安娜蛊惑人心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

人是一个多么复杂的动物,在摆正三观的同时,我们也要反思和映照现实,不要被PUA,但要dare to do!

《虚构安娜》短评

Shonda Rhimes even makes Amy Brookheimer so boring

5分钟前
  • SteadytheBuffs
  • 较差

因为生气所以扣了一星,女主无演技剧本又无聊得要死,每次女主一副有什么阴谋的表情结果p都没发生..

8分钟前
  • 青酥
  • 很差

这种诈骗豆瓣上也发生过,路径基本一致,当事人也曾经名嘈一时

9分钟前
  • 我累特
  • 还行

一想到最后这妹子还拿了网飞一大笔钱就很恶心

12分钟前
  • X
  • 很差

有点索然无味或者太冗长了,三集的长度应该就足够了,这故事撑不起九集。

15分钟前
  • Dany
  • 还行

1、前面消费靠刷男人投资款 后面消费要诈骗偷窃 票子获取成本低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2、护照那出和瑞秋撕逼那出 处理得挺瞎的 随便吼几句 我信了 一是男友也是半斤八两是不做实事忽悠投资款主要是用于自我包装的虚荣鬼;二瑞秋是贪慕虚荣的beta婊 骗子有观众就有空间3、普通老百姓螺丝钉迷醉于她"她有我无“的勇敢无畏 扭曲力场4、真实人物长相普通 父亲卡车司机 俄罗斯人融入德国被孤立 用时尚垒起城堡 魔法打败魔法到纽约 给自己输入一段心智 德国信托6000w继承人 先洗到自己都相信 怀揣艺术基金会梦想5、金融核心看的验证的就是6000w信托的真实性 前面随你怎么表演 没有6000w那就直接拆舞台时尚圈名利场本来就很多空心萝卜 别说名流也被骗啊 是本来很多也是虚荣空心管 6、有钱被撸基本不伸张 因为谁也不想承认自己是傻逼 当浇花

16分钟前
  • X
  • 还行

满嘴谎言和夸张的消费观真的很像某个纽约回来的前同事,当然很明显,安娜也是有优点的,甚至是大多数人没有的优点

19分钟前
  • 已 注 销
  • 推荐

无非是个比常人脸皮更厚、钻了透支信用制度空子的非常没有魅力的人。应该原本是想拍赝品轻易击碎所谓假大空的上流社会,没拍出来。(女性主义视角也有点隔靴搔痒

21分钟前
  • 明珠一颗孙小美
  • 还行

再如何借富婆的名望坐上火箭这一段上处理得不清晰以外,其后营造的德国女继承人之路仍算是流畅。后半段女记者薇薇安的双主线之一与安娜及她的朋友的故事占据大部分内容,如同剧集编剧直接换了一拨,聚焦于安娜的个人人格以及周边人颇为微妙的叙事,所以本剧并不是单纯的讽刺剧或者愚弄有钱人的爽剧,仍然触到了女性在职场的处境、地位以及现实世界的荒谬。朱莉亚加纳的演出令人惊叹,完全找不到过去的影子,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但有裂痕式真实、又不过于戏剧化的角色。

24分钟前
  • CelanPaper
  • 较差

看了一集,已经能猜到剧情走向,其实看也不是不行,如果不是受不了安娜虚假到令人不适的德国口音和记者的表演的话。

29分钟前
  • ESTEL
  • 还行

骗人骗到这种程度可以算有精神疾病了。这种psycho能骗到那么多人必定有个人魅力或者让别人想信服于她的点,但网飞只拍出了个烦人精在骗一堆弱智

30分钟前
  • V ə RONICA ✿
  • 较差

按头看!!有《名利场》那味儿。剧本扎实,摄影流畅,我是熬夜追的,人是第二天没的。PS:绝对比《亢奋2》给劲!|驳短评第一,只有安娜价值观立不起来,记者一方面人设很有看头(东山再起和孕育生命,立在现实上的女权故事),另一方面直接表现安娜的操控术,为什么律师和她这么关心安娜,你没感受到吗?

31分钟前
  • CharmGris
  • 力荐

这本应该是个好故事吧?

33分钟前
  • 较差

看得我一脑壳问号,尤其是最后一集,律师和记者的吵架是想表达啥???不懂。不知道是不是我身边有一个人就是安娜类似的人,真心不吃她这套,只觉得装逼。外国人的逻辑我不懂。

35分钟前
  • 马宁老爷
  • 较差

想起来当年看报道的震撼 神奇的世界 新时代的空手套白狼

37分钟前
  • 点金
  • 推荐

2.5,多半星给纽约。好多人说女记者的戏份不讨喜,但是个人觉得女记者以及采访安娜周围的人的戏都比安娜本人的戏好看。女主的演技真的喜欢不起来,说话的口音着实让人厌烦。而且看下来她除了会虚张声势之外到底还会什么?

39分钟前
  • 溢谱普
  • 还行

首先,没觉得女主坏得有多十恶不赦,她不是骗钱骗的最多的,也不是骗钱骗的最狠的。她在剧中说的那句,如果我是个白人男的就不会这么费劲了,这句属实啊,而且那个光头律师被骗了也没有丢掉工作反而升职了,如果是一个女律师被骗,别人就会觉得她不能够胜任,而一个男律师被骗别人会觉得是骗人的人狡猾男的太可怜了。这种垃圾偏见导致的垃圾现象不是一直在现实社会中不断上演吗?除了学习一下如何反操控,大概就是学一下女主的自信吧。以及很认同那个观点,女主的妈妈爸爸也不知道她是什么样的人,生孩子是给对方生命,但没法决定对方的性格和所思所想。这部分的情节很喜欢。

44分钟前
  • 不忘
  • 力荐

3.5 半认真半satire的腔调拿捏的还挺有意思的 是高于netflix平均水平的剧了

47分钟前
  • やま
  • 还行

题材本来很感兴趣,con artist的故事总是很能吸引人。但是看过之后觉得剧情太过空洞,故事不够饱满,没有什么峰回路转的情节。导演/编剧一直在很用力地想要给这个故事赋予更深一层的含义,无论是假大空的美国梦还是对上流社会的嘲讽,这些问题根本就是not that deep。不是报复社会也不是什么高智商犯罪,仅仅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贪婪成性的骗子凭着一些小聪明和运气在招摇撞骗罢了。用力过度的剧情显得尴尬,好像一直想在给骗子找借口但又找不到的便秘感。anna chlumsky还是演着那个情绪紧绷只有工作没有生活的角色,像是是veep里的amy换了工作去当记者。julia garner的演技应该是被剧本拉胯了,可能是因为角色塑造不够丰满,加上那个不德不俄的口音,演员也无法施展,演技生硬了点。

51分钟前
  • hoteldiablo
  • 还行

fake it until make it 是个好故事但是拍得有点长了以至于很多时候都要加速来看。安娜确实是个企业家而不是傻名媛,她玩的不是名媛过家家,也是所有人都只能想想的那件跨越社会阶层的事情。

54分钟前
  • 白牙尖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