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百花深处》讲述了一位“疯子”冯先生找搬家公司,搬他两进两出的大院子,但眼前却只有一片荒地和老槐树的故事,描绘了在时代变迁、快速发展的老北京城下物是人非的景象,以及传统文化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的苍凉无奈。
从片名寻场景。
导演陈凯歌用他一贯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的文化忧思展现它对于人和社会的永恒关注。
老槐树和漫天的荒凉土地被钢筋水泥丛林包围起来,展现的是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和信息化的科技创新相互形成矛盾的一面。
《百花深处》不仅仅是电影的名字,还是影片中故事发生的场景,不禁让我想到了陈凯歌所执导的另一部电影《朱辛庄》,也只是单纯的一个地理称谓而被赋予了社会性的意义,将影片中人物和事件的意义寄托在这个场景,充满了无限的象征意义。
从台词诉人物。
通过电影的台词,观众们从演员最基本的对话之中,了解到陈凯歌所想表达的场景,慢慢展现的是一幅处于时代变迁下新旧相互交叉的社会生活背景。
陈凯歌通过孩子,年轻人,老年人,用不同的角度展现时代所带来的不同的影响。
孩子的:“爸爸,我的电脑呢?
哎呦喂!
”是科技在不断进步,信息化技术普及的发展,仰拍的一个高楼的画面,所展现的是与老一代人生活于自然、生活于纯真所不同的一面。
这个孩子代表的是全新的21世纪,这样一个新时代下的新人类,他们从小所接受的便是科技化和信息化的教育,他们肩上所担负的是未来创新发展的使命。
搬家工人说的:“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了路呢。
”是城市拆迁变革,不断的修葺扩建下,城市褪去所有的老旧,当浮华散尽后高楼耸立的现代化建设的改变,展现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的画面,这一类人代表着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年轻人,他们往往更有充分的能力和勇气去面对新事物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在他们身上仍旧饱含着老一代人的质朴和善良,他们所扮演的是一架承接新旧变化的桥梁。
“疯子”冯先生比划着说的:“这是我们家影背,这是我们家院子,两进的院子。
”是老一代人的生活的环境,他们年纪已老,对于社会的发展改变原有的样貌的不适应,他们没有接触过新兴的科技产品,没有被拘束在林立的火柴盒中,在他们的身上展现出来的更多是对美好传统的怀念,对往昔生活的不舍,是一种与现代社会发展过快的不适应的无奈和感伤,他们所代表的正是慢慢逝去的传统文化,更是一种古物的情怀,身上所表现的是传统文化的古老而又美丽的一面。
从颜色析道具。
一顶黄色的帽子,一身红色洗的发白的运动衣衫,一条张扬的红色运动裤,卡其色的夹克外套,标准的老年人的打扮。
主人公的衣着装扮配合着电影整体昏黄风格的色调,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压力。
由最初的展现时代背景的旧,慢慢感受到的是导演所要传达出来的苍凉无力,在视觉上的一种疲倦乏力的状态。
这时所感受到的是一种压抑在胸口的,难以排遣的,郁郁寡欢的情感,以及对待现实的社会的一种深深的压力和无奈。
让观众慢慢带入剧情的发展,跟随着导演镜头的节奏感受着时光的变换,体会到的不是城市表面浮华喧嚣的状态,而是一种历经了沧桑的深刻同情和惋惜,一种疲惫过后的无声寂静。
搬家工人们砖红的工作服下是折着领子的西装衬衫,时代的改变,就体现在他们衣服的变化之中。
他们抬的不是现今的大衣柜,而是紫檀木的衣橱,是老一代人含蓄的美的品味。
金鱼缸,花瓶,前清的灯座,铃铛都是些小小的装饰物件,它们象征着传统的工艺品,承载着的是文化的重量,是老一代人的审美和所珍视的古董文物,也是代表着老一代的审美品味。
伴随着背景音乐的鼓点声,慢慢加入笛子的吹奏声,花瓶因为打火机的传递而破碎,象征着传统文化的丢失,也象征着老一代与新的事物相不协调,相不适应的状态,也是年华老去,人是物非的苍凉迷蒙之感。
冯先生的号啕大哭,是对于传统文化灭亡的痛惜,而年轻人金钱的相让赔偿,却是一种文化的重新正视和桥梁作用的体现,他们的质朴于此展现。
车开进被土掩埋的沟中,拾起了铃铛的外壳,更是对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新的态度,展现出来的便是构建一个传统文化与新兴科技相互融合的未来,是导演所想表达的对于传统文化重新发展的美好愿望。
最终特效的设计,还原了传统的两进两出院子的场景,铃铛的清脆响声,是梦回故土的无限怅惘,伴随着冯先生的痴话,黄昏下的孤独的剪影,除了一抹对于传统文化的消逝重来的凄凉之外,也蕴含着其独特的未来希冀。
《百花深处》感谢同学昨天推荐的这部短片。
忙里偷闲看完了,虽然只有十分钟,但情感已然浓烈似酒。
这次,陈凯歌终于完成了一次他苦苦追求的“时代下个体命运的叙述”。
一部短片最为精彩的便是它的反转。
反转的好,四两拨千斤,反转失误,片毁剧亡。
不过,很显然,这部短片的反转打动人心。
在城市化进程如此之快的今天(二十年前),曾经的四合院(记忆中的家),曾经的风铃(记忆中的声音)都被推倒(遗忘)。
当事人(冯先生),固然是一个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人,但如果我们细想,到底是他遗忘了过去,还是不想记住现在呢?
他知道自己要搬家了,可原来的家仍存在(在记忆中),实际上这就是一个无家可归之人在记忆和现实中,寻找自己曾经的和即将拥有的家。
这和陈凯歌的想法,不谋而合。
实际上这部短片,便是一种陈凯歌式的“时代反思,人文关怀”,时代的步伐不可能停下,只希望慢一点,再慢一点,等一等活在过去的,需要时间拥抱新世界的人。
电影《百花深处》讲述了一位“疯子”冯先生找搬家公司,搬他两进两出的大院子,但眼前却只有一片荒地和老槐树的故事,描绘了在时代变迁、快速发展的老北京城下物是人非的景象,以及传统文化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的苍凉无奈。
从片名寻场景。
导演陈凯歌用他一贯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的文化忧思展现它对于人和社会的永恒关注。
老槐树和漫天的荒凉土地被钢筋水泥丛林包围起来,展现的是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和信息化的科技创新相互形成矛盾的一面。
《百花深处》不仅仅是电影的名字,还是影片中故事发生的场景,不禁让我想到了陈凯歌所执导的另一部电影《朱辛庄》,也只是单纯的一个地理称谓而被赋予了社会性的意义,将影片中人物和事件的意义寄托在这个场景,充满了无限的象征意义。
从台词诉人物。
通过电影的台词,观众们从演员最基本的对话之中,了解到陈凯歌所想表达的场景,慢慢展现的是一幅处于时代变迁下新旧相互交叉的社会生活背景。
陈凯歌通过孩子,年轻人,老年人,用不同的角度展现时代所带来的不同的影响。
孩子的:“爸爸,我的电脑呢?
哎呦喂!
”是科技在不断进步,信息化技术普及的发展,仰拍的一个高楼的画面,所展现的是与老一代人生活于自然、生活于纯真所不同的一面。
这个孩子代表的是全新的21世纪,这样一个新时代下的新人类,他们从小所接受的便是科技化和信息化的教育,他们肩上所担负的是未来创新发展的使命。
搬家工人说的:“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了路呢。
”是城市拆迁变革,不断的修葺扩建下,城市褪去所有的老旧,当浮华散尽后高楼耸立的现代化建设的改变,展现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的画面,这一类人代表着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年轻人,他们往往更有充分的能力和勇气去面对新事物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在他们身上仍旧饱含着老一代人的质朴和善良,他们所扮演的是一架承接新旧变化的桥梁。
“疯子”冯先生比划着说的:“这是我们家影背,这是我们家院子,两进的院子。
”是老一代人的生活的环境,他们年纪已老,对于社会的发展改变原有的样貌的不适应,他们没有接触过新兴的科技产品,没有被拘束在林立的火柴盒中,在他们的身上展现出来的更多是对美好传统的怀念,对往昔生活的不舍,是一种与现代社会发展过快的不适应的无奈和感伤,他们所代表的正是慢慢逝去的传统文化,更是一种古物的情怀,身上所表现的是传统文化的古老而又美丽的一面。
从颜色析道具。
一顶黄色的帽子,一身红色洗的发白的运动衣衫,一条张扬的红色运动裤,卡其色的夹克外套,标准的老年人的打扮。
主人公的衣着装扮配合着电影整体昏黄风格的色调,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压力。
由最初的展现时代背景的旧,慢慢感受到的是导演所要传达出来的苍凉无力,在视觉上的一种疲倦乏力的状态。
这时所感受到的是一种压抑在胸口的,难以排遣的,郁郁寡欢的情感,以及对待现实的社会的一种深深的压力和无奈。
让观众慢慢带入剧情的发展,跟随着导演镜头的节奏感受着时光的变换,体会到的不是城市表面浮华喧嚣的状态,而是一种历经了沧桑的深刻同情和惋惜,一种疲惫过后的无声寂静。
搬家工人们砖红的工作服下是折着领子的西装衬衫,时代的改变,就体现在他们衣服的变化之中。
他们抬的不是现今的大衣柜,而是紫檀木的衣橱,是老一代人含蓄的美的品味。
金鱼缸,花瓶,前清的灯座,铃铛都是些小小的装饰物件,它们象征着传统的工艺品,承载着的是文化的重量,是老一代人的审美和所珍视的古董文物,也是代表着老一代的审美品味。
伴随着背景音乐的鼓点声,慢慢加入笛子的吹奏声,花瓶因为打火机的传递而破碎,象征着传统文化的丢失,也象征着老一代与新的事物相不协调,相不适应的状态,也是年华老去,人是物非的苍凉迷蒙之感。
冯先生的号啕大哭,是对于传统文化灭亡的痛惜,而年轻人金钱的相让赔偿,却是一种文化的重新正视和桥梁作用的体现,他们的质朴于此展现。
车开进被土掩埋的沟中,拾起了铃铛的外壳,更是对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新的态度,展现出来的便是构建一个传统文化与新兴科技相互融合的未来,是导演所想表达的对于传统文化重新发展的美好愿望。
最终特效的设计,还原了传统的两进两出院子的场景,铃铛的清脆响声,是梦回故土的无限怅惘,伴随着冯先生的痴话,黄昏下的孤独的剪影,除了一抹对于传统文化的消逝重来的凄凉之外,也蕴含着其独特的未来希冀。
影片《百花深处》出自陈凯歌导演之手,是《十分钟年华老去》的最后一部。
它讲述了疯子冯先生找搬家公司为自己搬“家具”的故事,借此表现了时代变迁下新旧事物之间的碰撞和传统文化在时代的洪流下被冲垮、击溃的无可奈何。
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分钟,但片子中每一处镜头都暗藏玄机,发人深思。
在这部片子中,从人到道具都有着自己的象征意义,将传统与现代之间看不见的关系通过具有不同象征意义的演员与道具之间可见的联系,更加鲜明地表现出来。
人物的象征意义冯先生是影片中唯一一个戴帽子的角色,这使得他与其他人之间有显而易见的不同。
而且他的着装是很值得分析的,红色里衣和黄色的帽子,像一栋拥有流光金黄瓦片的朱红墙壁,这两件东西肯定是象征着传统文化。
而最外面那件灰色的外套却是混凝土的颜色,象征着现代文化,这也便衍生出了冯先生这个人的象征意义,他象征着正被现代文明掩盖的传统文化。
不管是不识得路,还是将头从车窗外探出去的情节,都代表他与时代的格格不入。
最后冯先生摇着铃铛跑向落日的尽头,代表着过去传统的一些东西已经走向了日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之时,再不会有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而与冯先生相对的就是搬家公司的青年,他们代表的是现代,通过给冯先生搬家这个情节展现了他们对旧事物的不解与轻视,间接反映了新时代对旧文化的无知与冷淡。
道具的象征意义片中有一段很古怪的情节,那就是青年们帮冯先生搬家的时候,家具都是冯先生幻想出来的,实际并没有实物,青年们装模作样地抬着家具,导演却细心地加上了真实的音效,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营造了一种荒诞的气氛,在这场荒诞的作戏中,一个青年抱着冯先生幻想中的花瓶,却因为给同伴扔打火机,而让冯先生眼中的花瓶摔在了地上,这时导演模拟冯先生的视角,让一个真实的碎花瓶出现在荧幕上,这个碎掉的花瓶象征着因为新事物对旧事物的侵蚀而遭到破坏的传统文化,冯先生蹲在地上哭的情节,也是想警示我们不要再让类似的事物发生。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还有那个被人从泥土里发现的铃铛,他被找到之后,随着曾经的铃声的复原,冯先生所说的自己那个大院子也通过动画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眼前,之所以是动画的形式,我想大概是因为它太过美好,美好的像一幅画,而不像是真实存在着的景致。
过去的美好与现实的荒原形成对比引起人们的沉思,而这一切情节都是以铃铛的出现作为索引,可见铃铛所象征的是过去的美好事物,它虽然被掩藏被埋没,但若是有一招能重见天日。
它依旧能够发声,铃声悠长。
台词的象征意义片中有一句台词被冯先生重复了多次,那就是:“这不就在那吗”,我想这句话象征着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他们曾经在这、现在在这、以后也依旧在这。
因为他们曾经存在的事实永远不会被抹去,而搬家青年那句:“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城里迷路呢”,则象征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不知该何去何从的迷茫感,科技是给人指引方向的,怎么却让冯先生这类人迷路了呢?
或许这就是新文化没有给予旧文化合适的理解和尊重的后果。
影片中有一处情节令我记忆犹新,冯先生站在土坡上,摄影机的机位从一个战术意味的仰拍,慢慢变成了由表现被摄物体弱小感的俯拍,拍出了旧事物由盛而衰的意思,确实过去的文化也不再强大,也不再鲜活,所以它更需要新文化对它的理解与保护,不要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现实中,你看着城市夜景繁华,高楼大厦花团锦簇,却发现在那百花的深处,是一片文化的荒原。
一、导演评析 陈凯歌是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负重对人精神的制约和影响,同时针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点。
影片中具有浓烈的人文精神。
《百花深处》是由陈凯歌导演的一部微型电影,影片只有十分钟却深刻反映出时代变迁的主题。
《百花深处》这部影片就是由陈凯歌导演的一部微型电影,影片只有十分钟,却深刻的反映出时代变迁的主题。
二、画框构图 影片中当搬家工人接到电话返回时,镜子中是冯先生与那棵大槐树,将冯先生与大槐树框在一个框架中,体现出冯先生的思想仍停留在过去,他的灵魂被禁锢在过去的那棵大槐树下。
影片中当搬家工人们随冯先生进入那片被拆的废墟时,也体现出一个画框构图。
利用画框构图来实现现代与过去的交换。
将在高楼大厦间的马路中行驶的车引入被拆的一片废墟中,此时冯先生是激动的,体现出他对这里的怀念。
三、声音 影片开头运用喧嚣嘈杂的人声与鞭炮声体现出现代热闹非凡与村庄中的寂静形成对比,体现出时代的变迁。
影片中由冯先生将铃铛拼在一起,并发出声响,使画面切到过去的景象,在随铃铛的响声,过去的房屋渐渐消失,切回现实,铃铛也是现实与过去的一个关键。
电影中的色彩明暗是对环境的渲染以及导演传达出的情感变化,电影采用昏黄的色调,没有强烈的色彩反差,而在冯先生把从堂前的铃铛组装起来并发出清脆响声时,影片插入了一段动画效果,用水墨画的形式浓墨重彩地展现出典型老北京期间的样子,色彩绚丽明亮,背景音乐也是轻快活泼的,渲染出一种祥和宁静的氛围,当画面中飘落的白花被风吹散时,画面又渐渐回到现实,苍凉荒废的土坡上,只有那棵大树孤独地矗立着,背景是迫近地平线的夕阳,霞先晕染开来,染红了天空和云朵,似乎暗示着传统文化在这个新兴世界里已是日薄西山。
下一个镜头是年轻搬家工人们有些惋惜、愧疚的神情,表达出那些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人也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逝去,更是导演借搬家工人态度的转变呼吁人们保护、继承传统文化。
在暗黄的背景下,冯先生由近处跑向远处的树,一也摇着铃销一边开心地大喊:“搬新家咯!”大远景的使用突出了一种苍凉无力感,使以冯先生为代表的传统人物对事物变迁无力抗衡的郁郁寡欢的沉重情感弥漫迸发。
影片中声音的运用也很讲究,值得极深研究。
搬家工人开始搬第一件家具时,因为并无实物,所以背景音乐是有节奏的鼓点,象征他们行为的虚假和荒诞;在搬运花瓶时,加入笛子的吹奏声,在工人传递打火机时花瓶破裂,声音停止,在工人们手足无措地注视下,冯先生缓缓跨下,捡起花瓶碎片,笛子此时开始独奏,是冯先生内心悲伤的满溢,是传统文化四分五裂的呻吟;在冯先生找到铃铛壳时笛子第二次独奏,同时进入动画,动画中孩童的实声,老北京的叫卖声,又一次把对传统文化流逝的复杂情感推向高潮;冯先生喊叫着跑向远方时,是笛子最后一次独奏,既是最后一次为传统文化消逝抹上的重笔,又是对未来的一线希翼。
这些声音丰富了影片细节,使影片完整而富有蕴味。
(文 十呆)
在十分钟年华老去的系列作品中,陈凯歌导演运用了他一贯的创作风格,讲深刻富有哲理的思考融入进了通俗易懂的寓言故事中,从而达到寓理于情的效果;《百花深处》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疯子”冯先生,请搬家公司为他搬一所不存在的房子,而工人们又装模作样的搬那些只有他才能看到的“家具”的荒诞故事,尽管看上去可笑,但内容却发人深省。
在影片的开头,“慢点”这句台词被反复的强调了多次,作者在这里想要慢下来的究竟是什么呢?
我认为,除了是剧情中让工人慢下脚步之外,更是作者想要借角色之口,对那个匆匆忙忙发展的时代说一句“慢点”。
然而,正如影片中那个不理会工人言语的小孩一样,时代也并不会因为存在这样的呼声,就慢下前进的脚步。
作者用仰拍的方式给了高楼一个特写,随着镜头的上摇,凸显出了人物的渺小,映衬出了高楼所代表的,历史规律的坚不可摧,渲染了一种压抑的氛围,也同后面从车窗探出一个脑袋的,象征着传统的冯先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强化了表达的效果。
在城市繁华的道路中,作为“老北京”的冯先生显得局促不安,甚至认不得回家的路,而这也恰恰体现了在当代中国快节奏的发展中,千千万万个跟不上时代潮流,而被无情的抛弃在历史浪潮中的小人物内心的无助和迷茫,巧妙的将历史的宏观与个人命运的围观融合在一起,一种悲剧感油然而生。
场景从高楼林立的都市逐渐转移到破败的旧城区,这一转换象征着探寻的过程,即从现代社会想着古老的过往的一种探寻。
百花深处胡同深处冯先生的家早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有一株矗立在空地上的老槐树。
槐树的意象有一种中国人自古以来安土重迁心理的象征,而在这里也同时象征着几乎被破坏殆尽的传统文化最后的记忆,然而,这份记忆是深深扎根在脚下的土地当中的,正如那些逝去的历史是深深扎根在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之中一样,是不能被轻易抹去的。
在工人们帮冯先生搬他不存在的家具时,失手“打碎”了一个花瓶,实际上,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中,被建设者们“打碎”的那些他们未曾看到的古老传承又何止一个花瓶?
但是,这些属于这个民族的记忆真的消失了吗?
我想并没有,这整部影片搬家的历程,不正是一步步向着古老过往寻根的过程吗?
正如影片中冯先生的台词所说:“您看,这不是在这儿吗,找着了!
”这些记忆,这些文化,不过是被遗忘在了历史的一角,湮没在了浮躁的尘埃之中,只要拨开灰尘,细细的去搜寻,我们依然可以找回那些被我们遗忘的行李,而影片也诣在提醒我们,在时代进步的同时,不要把这些真正珍贵的东西给遗忘了。
影片的最后,在清脆的铜铃声中,我们又一次的看到了记忆中古老的四合院,听到了磨剪子的吆喝声,他们一直都在那,正像那夕阳中的老槐树依然在那一样。
纵然年华老去,岁月流逝,铃声依旧清脆。
我不明白,为什么豆瓣上的分类是喜剧,难道陈凯歌导演的本意是拍一部十分钟的喜剧吗?
还是说喜剧的背后都是悲剧才是这分类想表达的意思。
影片仅仅十分钟,却显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感受,不得不佩服陈凯歌导演当时的实力,整片中没有特别的明示却仍能让人隐隐感到对过去的惋惜!
开篇,冯先生说大家都称他为冯先生,这平平无奇的姓却暗示了他的--疯,或许人们称的并不是冯先生,而是疯先生。
在去百花深处的时候,冯先生的行为令我感到疑惑,为什么他对这个城市探头探脑的?甚至连那条道都不知道。
看完后才明白,这可能就是旧社会对新社会的陌生吧。
而头的一句话也点醒了众人,他说:“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也体现了老北京“过时”了!
冯先生对新社会的陌生
搬家这段我认为是整片的最高潮了。
初次观看,谁能料“百花深处”竟然只是一片土地,此时人们或许也意识到了,冯先生就是个疯子,但谁又会和钱过不去呢?于是头一伙人为了钱也“疯”了起来,看到这一幕不紧觉得这些人也是“疯子”吧,对着空气搬东西,同时也为演员的演技而感到敬佩。
在搬东西时,或许从冯先生的角度来看,这些人才是“疯子”,连衣橱,金鱼缸都不认识;连花瓶应该摆放的位置都不知道(虽然我也不知道),就好比现在一个连手机都没见过的人一样,在冯先生眼中这种人不也是令人笑话的吗!
而这里,也恰恰隐喻了现在的人对过去文化的不了解,因为在现在没那么多摆放的讲究啊!
中间有一段镜头我觉得很有意思,一位骑单车的人看见他们的行为拔腿就跑。
也许这就是新时代人们对待旧时代文化的态度吧!
而搬家的人或许也渐渐的成为了“疯子”,最后看见那消失的庭院火系或许也是最好的解释。
在花瓶碎之时,隐喻着过去的破碎,也为冯先生后面搬新家做着铺垫。
而冯先生之所以能猜到前方有沟,我想是因为这块地始终不会变。
即使院子变了,没了,但地依然没变,所以冯先生也能准确的说出这块地的样貌,甚至是小沟!
而在最后捡到铃铛后,搬家的人们也看到了冯先生住的胡同,真正的“百花深处”!
此时他们或许已经跟开头变得不一样了,他们已经能看到过去的事物,过去的文化,即使作为一个现在的人!
人们看到了“百花深处”而感慨,激动最后,冯先生越走越远,嘴上喊着:“搬新家了!
”但他要搬去的是哪?是新时代的地方吗?
新时代能有他的容身之处了吗?
还是说,他也逐渐成为了新时代的一份子,旧时代的人与文化也渐渐逝去了呢!
冯先生开心的喊着搬新家了本剧中一共出现了三类人:冯先生,搬家的人,还有骑车的人。
我认为冯先生是旧时代的代表,他是旧文化集一身的缩影,而在开车途中他作出的动作也体现了他喜欢看剧。
搬家的人,代表着新时代但又保存旧时代理想,与幻想的人,这也是他们在最后能看到“百花深处”的原因,因为他们此时的心中已经有着这悠久的院子与文化!
骑车的人,代表着对旧时代抵触的人,他们将旧时代的东西视为“疯子”,完完全全的“疯子”,他们甚至不会靠近旧文化的人,见到就跑。
而我觉得这也是现在大多数资本家的样貌吧!
陈凯歌导演的这部短片让人不仅感慨:到底谁才是疯子!
是一眛的保留旧时代的意识,被人称为疯子?还是跟骑车的人一样,一眛逃跑才是正常?或许最后一经给出了答案,作为新时代的人们,看着曾经的“院子”。
把这文化放在心中!
百花深处 (2002)9.12002 / 中国大陆 / 喜剧 短片 / 陈凯歌 / 冯远征 耿乐我写的很烂,但还是要感慨一下,所以不具参考价值!
(滑稽)
《百花深处》是有陈凯歌指导拍摄的一部10分钟的微电影。
该影片讲述的是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北京的一个故事。
故事的内容是一名老北京人也是一名疯子“冯先生”请搬家公司帮自己搬家,搬家公司到冯先生家时发现一片废墟,明白自己被一个疯子耍了,为了赚取冯先生的费用,在一片废墟上上演了一出无实物表演的大戏。
从而反映本片所讲述的主题,在极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丢失。
从视听语言方面分析,1.本片刚开始导演就利用摇镜头加上仰拍展示了现代社会高楼大厦的全貌,给人一种压迫感,可以看出导演对飞速发展的现代文化持怀疑态度。
2本片很好利用了几个框架式镜头来进行分割,使观众能够明显发现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界限,例如在冯先生请搬家公司帮自己搬家时,以车门为框架区分开冯先生和搬家公司,这里也利用了隐喻蒙太奇的手法区分的是以冯先生为代表的传统文明和以搬家公司为代表的现代文明。
后面进入百花深处胡同时也利用了一个框架式镜头加隐喻蒙太奇将以繁华都市为代表的现代文明与以废弃胡同为代表的传统文明分割开来。
3.本片的色彩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冯先生的穿着头戴黄帽子身穿红裤子在一堆以灰绿色为主的人中显得格格不入,即突出了主角也暗示着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中的格格不入。
4.本片的音乐也起到了化龙点睛的作用,在本片的高潮也就是搬家公司在废墟上无实物表演的那一段,导演配上了节奏明快的音乐给人一种戏谑之感,而从花瓶碎了所配的相应音效开始转折,明快的音乐开始变成悠长呜咽的萧声,给人一种苍凉之感。
似乎在为传统文化的没落感慨。
5.影片的最后,冯先生手拿铃铛跑向日落也暗示着传统文化的落幕。
该影片在足够吸引人的同时也引人深思,如何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文化中找到与传统文化平衡的点应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电影导论9.4陈涛 / 2017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摘取自 《电影导论》第一章 导演 一、“隐藏”的作者 陈凯歌导演的《百花深处》是2002年出品的电影合集《十分钟年华老去》(Ten Minures Older)的十五部短片之一。
这部电影合集是由英国“十分钟年华老去”有限公司斥资上亿元人民币,邀请十五位世界大师级导演拍摄而成的,旨在展示当代世界电影的最高艺术水准。
十五部短片的时长皆为十分钟,并且都以“时间”为影片主题。
作为制作方邀请的唯一中国导演,陈凯歌在《百花深处》中讲述了一个“疯子”搬家的故事:老北京居民冯(疯)先生请人搬家,但当搬家的汽车穿过残垣断壁,停靠在一片空荡荡的拆迁工地上时,观众能看到的只是一棵孤单地伫立在那里的老槐树——冯先生所谓的位于“百花胡同”深处的“家”其实根本不存在。
在冯先生类似于疯癫的坚持下,一出模拟搬家的喜剧在这片被拆迁的废墟上上演了。
但随着冯先生在深埋的土堆中找到了象征“历史”遗留物的“铛儿”,并与他手中的“铃儿”结合在一起时,充满古朴记忆的清脆铃铛声便在空中回响。
这时工人们也迷惑了,开始怀疑冯先生的“疯”与其住处的“虚”(图1)。
演员冯远征以具有传统戏曲、相声色彩的动作(如兰花指、小碎步)和语言(如高腔调、京片子)的表演方式,塑造了一个停留在过去,被时代抛弃的老北京式的堂吉诃德形象。
从主题上来说,这一“疯人不疯”的怀旧故事,直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市随处可见的拆迁现象,表达了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和空间拆迁给北京的城与人带来的影响和创伤,以及所引发的对于传统历史和文化的隔离与破坏。
影片以“空间”变化来表现“时间”流逝,两个永恒的主题在短片中实现了精彩的碰撞与融合。
图1 《百花深处》(陈凯歌,2002) 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一点,是影片中“隐藏”的一个角色。
从视角来看,整部电影大部分的镜头是第三人称的客观镜头,但借由摄影机,观众分明看到了被砸碎的花瓶等第一人称的主观镜头。
而从声音来说,观众也能听到(实际上并不存在的)鱼缸中的水声和游鱼扑打声等画外音。
这些音画处理令观众觉得疑惑:到底哪些画面和声音是真实或“正确”的,哪些又是虚假或“错误”的呢?因此,这些音画处理令观众同时在真实与虚幻、现实与回忆的两个空间中体验,这无疑令这一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变得复杂而厚重。
影片最后,顺着拆迁工人的目光,观众看到光秃秃的老槐树通过定格焦点的渐渐虚化变幻为一幅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立体构图,进而演化成一幅写意的、充满宁静和谐韵味的水墨丹青,而土坡中曾经被掩埋的破碎铃铛的美妙乐声也在夕阳的废墟中变得清晰而温暖。
这一幕无疑将影片情节推向了高潮,似乎工人们也听到了老北京胡同中“磨剪子”的吆喝,看到了四合院的砖瓦。
与此同时,观众从疑惑转变为震撼:影片借由水墨丹青,希望以一种诗意的方式来“再现”记忆,“挽留”时间,“缅怀”传统和“批判”现实。
水墨丹青不仅仅表现了一种诗意的艺术效果,更传达了一种存在于记忆中的、非现实性的、“消失”的画面和美学。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2002)8.52002 / 西班牙 英国 德国 芬兰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加拿大 / 剧情 / 陈凯歌 维克多·艾里斯 沃纳·赫尔佐格 吉姆·贾木许 阿基·考里斯马基 斯派克·李 维姆·文德斯 / 冯远征 耿乐
导演角色选的做作,回忆画面做作
设定还可以,完成度也可以,但呈现出来的卖弄和得意让人看着不爽。陈凯歌是一个这样的人。
装大尾巴狼
什么玩意儿,这个命题作业拍的最垃圾的就是陈凯歌
冯远征的独角戏。
5。
建筑(高楼、拆迁)体现的时代变化;旧的怎么都搬不进这个新时代
时代之间的痛点被陈凯歌精准的抓住了,如果《我和我的祖国》里面有这一段,能提分不少。
好
有点……太naive太simple了
凯歌,请滚!
我觉得一般,那要是都这么怀旧,干脆别发展了,永远活在大清吧
那时候的陈凯歌在美学表达上就有荒野大树、落叶繁花,徘徊天际、命运写照这些符号倾向了
很早很早以前看过
阿 为啥啊
不是城市平民,没法儿共情
十多年后重看 还是蛮震撼。砸花瓶神来之笔 打破了好几层人和人的隔阂 最后在那个铃铛声中 血液里共同的声音被唤起。疯的不是男主 是这个时代和被时代大潮所裹挟的人。很可惜的是,陈凯歌自己也成了这样的人
但是,又是疯子。本就是短片,如果再借助疯癫来为剧作取巧,是不是反而没有给更加现实的人与事留下什么空间了?说到底,文艺作品里的疯子具体怎么疯,99.9%是由不疯的人定义的。以及,我可真是北京逆子。
沉重而不激愤,平和而不造作。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应该说是人类发展进程的必然,无数人为之奋斗,其实也不能说有错。然而传统情结深藏,故土恩怀难消,被时代遗弃的人只能饮恨疯癫。高楼大厦一夜起,车轮碾碎百花香。东瓶西镜终遗忘,徒留痴人抱铃铛。
虽然是短片,但很见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