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看过原著,但也几乎就是在看过了这部电影的大概介绍时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题材的可探索性。
充满悲剧感和矛盾感的家庭关系,却同时弥漫着家庭成员相互间浓浓的爱意。
谁更重要,哪个更重要,牺牲值不值得,绝望的努力应不应该等等,当所有的矛盾都如此突兀却和谐的结合在一起,它本身就能够引起思考无数。
这样的故事是我一直偏爱的,我相信大家一定都是彼此相爱着的,彼此需要着的。
但是,光是爱和需要往往不能够成全部的生活,因为生活中有太多斤斤计较的琐碎细节。
所以,这个故事才能够更能引人想象。
母亲立场强硬的不管不顾的坚持着,甚至,偏执到似乎眼里只有姐姐的存在;姐姐痛苦的却也倔强的微活着而努力着——为着家人的期待,更多的却是因为母亲强横的母爱;妹妹忍受长年累月的大小手术以及心魔中成为姐姐能够活下去的身体容器的滋扰,依然深爱着这个家庭这群家人;弟弟成为了这个奇异的家庭中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成员,表面上不被人需要也不需要他人,实际上也身陷阅读障碍症的困扰。
还有父亲,那个因为姐姐的病情而成为独立的家庭经济支柱以及一直以来妻子最坚强后盾的父亲,当妻子生活中的重心已经完全偏移到病重的大女儿身上时,他作为丈夫的心情,不知又如何五味俱杂?
可惜,电影中,对于这些完全可以挖掘得更深入的心理冲突只是点到为止,所以流于温情脉脉的表面,却无法带来更深层次的唏嘘和感动。
但是仍然能够算是好电影的。
或许对于妹妹和弟弟的刻画都留于表面,或许结局依然相当光明——妹妹控告母亲的理由仅仅是为了满足姐姐不再希望存活于世的希望,而全无她自己作为人本身的困惑和挣扎。
这样的处理或许简单化了很多,却也回避了人性本身的一些尴尬,将电影的基调定位在更加温暖更加可亲的位置上。
如果说这部电影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想必是姐姐的一段恋情。
那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在共同的对于生命的坚持和好奇下,与男病友发生的那段感情,短暂,却异常灿烂。
从而最终走向了本部电影的结局——姐姐最终生无可恋,而家人都对其的决定达成了最大程度的理解。
很和谐很理性的结局,却不震撼。
所以,我想,我还是会选择去看原著。
看到中间才才出原委不得不感叹作者的用心良苦。
Kate做出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保护了妹妹也成全了自己。
虽然Anna的出生肩负着重大的使命,然而母亲的偏执却使这被赋予的生命完全沦为了被利用的机器,就算没有kate的请求,anna将父母告上法庭并不为过。
一边是作为独立生命的尊严,一边是骨肉相连。
我想读小说的人在被作者带到这样难以取舍的纠结境地之后,一定也深深体会到亲情的沉重和生命的无奈。
但。。。
本抱着来看一场伦理大戏的观众恐怕要失望了。
作者无疑投机取巧的以一个既能赚取眼泪又能成功摆脱纠结处境的不痛不痒的结局完满了这个故事。
不过片名确很讨巧,my sister's keeper,最后姐姐成为了妹妹的守护者。
其实一开始,anna就应该代替kate活着,kate也不用受这么多年的罪了。。。
文/尘世流年失去至亲是人间最大的痛苦,但有时也是一种解脱。
疾病的折磨不仅煎熬着病人,也煎熬着亲人朋友,所以有的病人选择自我结束的方式脱离这片苦海。
试想有谁不知道生命的可贵,有谁不憧憬未来的美好,可是命运有时却是残酷的,有人偏偏就是那万分之一,生来就和不治的绝症为伴,所以他们的愿望就是结束这场人间旅途,而且是那么的迫不得已。
影片中的卡梅隆·迪亚茨饰演的母亲可以说是一种突破,至少在我的印象中卡梅隆·迪亚茨是花瓶类型的演员,有很多她主演的电影都在走同一种路线,用她的青春美貌去吸引大众,但是在《姐姐的守护者》中却是另外一种感觉,普通.固执.母爱.坚守呈现了另一个卡梅隆·迪亚茨,她把一个为爱.为家庭.为亲人受尽折磨和矛盾的母亲表演的真实完美。
两位小演员的表演也是功不可没,饰演妹妹的阿比盖尔·布兰斯林曾是《阳光小美女》的主演,也通过此片一炮走红,其清纯调皮的形象广受大众热爱。
而姐姐的饰演者苏菲亚·威希涅瓦虽然不为中国观众所熟悉,但是为了影片她牺牲了自己的形象,对角色的掌握恰到好处,也可以算是未来具有潜力的一颗新星。
影片利用插叙手段来展开剧情,通过姐姐凯特的一本剪画来回忆过往。
凯特最深爱的就是自己的妹妹,妹妹一出生就是自己治疗的替代品,她感觉康复已没有希望,于是联合全家来制止母亲的固执,希望维持一个完整快乐的家庭。
她明白母亲的爱,明白全家对她的爱,但是她必须保护小妹的未来,用自己仅有的微弱的力量完成这个心愿。
影片中每个人都是姐姐的守护者,他们用无私的爱来呵护这个短暂的生命,他们行动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也许我们觉得哪怕有一丝希望也要争取到底,但是现实回报的只是一场徒劳。
学会舍得才会等到美好,凯特临终前也许将自己的内心表白与母亲,妈妈,谢谢你的爱,可是还有一种爱叫放手。
忍不住次次的擦眼泪,这个故事本身很棒!
一个试管婴儿当初是为了拯救姐姐而来到这个世界,故事开始,大房子、三个孩子、年轻的父母一起在阳光下玩耍,平静而令人羡慕的幸福,但是这表面之下的,是随时可能被打破的宁静。
kate的白血病,父母主要精力都在照顾她身上,哥哥因此整个成长中都基本是一个人去面对自己遇到的问题,妹妹接受不同多次的手术给kate捐赠...纵使这样,他们三感情是很好的,看着kate的痛苦,他们心疼,也因为这样,会更加懂事一起照顾kate。
mom为了kate,放弃了工作,整个世界围绕着kate,无法接受最终有一天她的离开,努力,用努力坚持,鼓励kate,要anna捐赠说服自己等等,去挽救kate延长她的生命,看不见其他的事情。
她妹妹一句中的“如果有一天她离开呢,不用再围绕着孩子的事情呢?
”——现在也很多一个家庭I个bb,却老人大人都围绕着他,小时候他不懂事,等他长大有自己意识以后,很多事情到底是他需要还是大人离不开呢?
——自己也是,在不对的地方努力,是没有用的,是自己害怕失去,自己需要,还是别人真正的需要?
当你帮助背人的时候,请先停一停思考下这个问题。
“主角”一直都成为了大家的焦点,那身边的“配角”呢?
虽然最后是一场误会,但是这个事情经历过程中的确影响了anna和哥哥成长中需要的东西被忽略了,能量就是这么的守恒,你必须去选择。
而作为自己,选择怎样的生活,拥有这份自由也是幸福额。
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的主角!
最后才知道是kate的意思,她想die。
——很震惊!
"Don't feel shame about die" ——每个人都会,只是顺序的问题to me:不能太强势,不然会听不见自己的声音,也听不见别人的声音。
要保持敏锐心境明朗,需要让自己feel peace,stop&listen.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的音乐非常棒!
最近总是在琢磨这样的问题我们到底为何而来到这个世界 小的时候喊的口号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之后保卫祖国?
还是大了之后被告诉被灌输从而认定 要考上常春藤或是全美top100或是985或者211 然后找个不错的工作 有着不错的社会的地位和丰厚的收入 忙碌到无暇顾及人与人之间真正难以得到更难以保持的珍贵的感情然后切切实实的有充足的准备和计划 之后有个孩子再在小的时候 教育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之后保卫祖国看了这个电影 和更多后来的经历让我愈发感觉 很多东西真的不是这样 从来不是我们想的这样在真的有确切的说法证明人会转世之前我们真真切切的知道 我们都只能在这个世界上 存在几十年的时间这几十年 我们要怎么去珍惜呢生病了该去治 人定胜天 有什么困难要去克服 这些既定的刻板印象 就像在妈妈Sara心里所固执的一样 也横亘在每一个人心里可是谁能保证 病会被治好 或者说在被治好的过程中会发生比病本身更可怕的事情 又或者病或许会带来美好的事情 谁真的能够保证 天 的安排是否真的是错的 我们不过是不停地在为自己着想着 我们害怕失去害怕失败 害怕一点点的不如意 害怕所有负面的词汇考砸 伤病 落选 丢失 悲伤 或是 死亡这里的每一个词 都让我们为止心悸担忧 甚至举全力以避之可是电影里 或者说生命本身 其实一直在告诉我们就像Kate一直在强调的Let it go.去接受所有负面的事情 用坦然的心态 在失去之前用力去珍惜 而不是在失去之后痛苦遗憾不止我们一生都在追求不败 可有些时候 或许当个败军之将 其实才能让我们 失去更少 上帝给我们这双手 或许不是让我们去得到更多 去争取更多 去获得更多而是去 用它去抓紧更多上帝给予我们耳朵 皮肤 味蕾 或许也根本不是 让我们去察言观色 去在唇枪舌战中赢得更多 战胜更多 而是去感受更多 珍惜更多这个故事细细回想 有很多悄无声息的细节 是十分巧妙的(也有可能是自己想多了) 比如爸爸Brian更能感知Kate的心 或许因为他是一位消防员 经历见识过更多的生与死 更能体会这其中真正重要的 并非生死本身 而在于一个人是否在有生之年毫无虚度 是否真的体会到生命的弥足珍贵所在而妈妈Sara作为律师 在意的更多是 输 或 赢在内心里觉得更喜欢爸爸Brian的同时 也能真正完全理解 妈妈Sara全部的所作所为因为正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坚持的 所认知的 所在意的 所不能让步的我们爱一个人 或是一样东西 我们深爱他 我们在意他 该怎么接受 永远 失去他 我们总是把所有的一切 都当做理所应当 妈妈每天做好的早饭 咸了淡了我们都会埋怨; 爱人每天打来的电话 语气冲了或者时机不对 我们都会不开心;朋友的陪伴或是给予 多了我们觉得有所企图 少了我们觉得心寒;于是我们不满足自己所拥有一切 爸爸妈妈总是唠唠叨叨于是我们说刺耳的话去伤害他们 眼前的爱人不够漂亮不够帅气或是不够某个曾经暗恋对象温柔可人所以我们选择欺骗和隐瞒 朋友给予我们太少于是我们在背后恶语相向而我们是否真的想过 所有的一切 都不是永恒存在 这些日常的一点一滴 或许有一天 在我们还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同时转瞬而逝我想 Kate是不幸的 也是幸福的她因为知道自己终将离去 不知道是下个月 下周 明天 又或许只是待会儿 所以她总是拥有 用尽全力去爱 去珍惜 去感知体会这一秒所有的温暖和美好 的力气总是 可以驻足在每一点一滴的幸福的瞬间 去不考虑得失不考虑是否浪费时间不考虑任何因素 去享受 去细细品味总是有 静下来 回味所有过去的美好 感动 温馨的记忆 然后继续面对未知或痛苦或折磨的 勇气和力量光是这样一点 或许她提前说的再见 比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幸福安心 而了无遗憾不像很多关于关于绝症 生死的俗套电影 在嚎啕大哭之后 完全释怀 然后该干嘛干嘛My sister‘s keeper 让人在嚎啕大哭之后 愿意停下来 想想自己至少现在 我愿意在闭眼之前 用力去珍惜所有我所拥有的一切 我们总是不愿意正视失去这件事本身 因为在失去之后才会体会到失去的东西到底有多珍贵 然后 肝肠寸断痛不欲生何不把每一分一秒 都当做最后一秒 把所剩几十年的生命 奋不顾身 毫无保留的 献给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 不考虑会不会失去 不考虑会不会入不敷出的 去爱 去珍惜或许 我们好不容易找到的这副皮囊 不是让我们再去花多大力创造华丽的丰功伟绩而是 有机会 感受这世界上最美好的一切 去在所爱之人的温度 和记忆中 无所畏惧 轰轰烈烈的 走一遭
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自己的感觉,不是单纯的感动,更多的是思考,对死亡、对人生、对感情的思考,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不懂得怎样从专业角度去评价一部电影的优劣,只能简单的从一个观影人的角度说《姐姐的守护者》这部电影触动了很多内心的情感引起了我某种程度上的共鸣,不论是感动、惋惜、纠结还是无奈,最后落在我脑海里的只有这么一句话人生本就是无解的呀关于死亡,这是每个人都极力逃避但终究要面对的问题,不论我们的人生是美好幸福还是痛苦不堪,也不管你是家财万贯或是贫困潦倒,我们在这世上过得精彩与否最终都要一步步走向终点,失去与这世界的联系,再也无法感知任何事物。
我们都知道这是必经之路,但却都无法从容面对,生活也许不尽人意,幸福也迟迟未来敲门,但我们还是如此眷恋生命,不肯离去。
电影里母亲莎拉为了给女儿凯特治病,通过基因技术孕育了一个女儿安娜给凯特治病,从安娜出生,不论是脐带血还是白血球、肝细胞、骨髓,她都得源源不断的向凯特提供,但是仍旧没能阻止凯特走向死亡的脚步,肾衰竭的凯特必须要安娜为她捐赠一个肾才能继续向死亡抗争,可是这是安娜却向法院起诉自己的母亲莎拉剥夺了她的身体自由权,相争到最后却是凯特想要放弃这痛苦的治疗所以让安娜帮助她从而让母亲莎拉不得不放手。
关于死亡在电影里的体现,我想更恐惧它的并不是凯特,她知道自己很快就要死了,处在一种等待的过程,时间久了对这种痛苦感到厌倦和疲惫,也不愿折磨家人,最害怕死亡的是母亲莎拉,她从知道女儿得了癌症时起生活的所有事情都是保证她还拥有生命,放弃事业,忽略了身边所有的人,包括她的爱人和子女,她不愿死亡从她身边夺走凯特,不愿看到她离开,但是用尽了所有的办法,做了所有的努力,却还是没能赢得了死亡,她不得不放手。
关于死亡我并没有资格去说什么冠冕堂皇的话,也无法有什么形而上的感悟,但不能免俗,我同所有尘世间的人一样,恐惧它的到来,虽然我明白这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关于放手,有的时候我们坚持一件事久了就会养成习惯,这种习惯你也说不清楚对错,只是一味的坚持着不愿放手,影片中的母亲莎拉就是这样,到最后我也不清楚她究竟是害怕凯特的离去还是怕自己心中一直坚信的东西崩塌,自从得知凯特的病之后她的生活中就没有其他任何事任何人,她只知道要让女儿活下去,不惜任何代价,其实她也知道这对安娜来说是不公平的,可是她就是不能放手,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女儿离去。
影片的最后凯特死后大家好像过得比以前更好了,这样可能有些残忍,但这就是真实的人生啊,我们总要往前走,因为凯特的病,整个家庭都小心翼翼,父母用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去保护她,却忽略了其它两个孩子,忽略了生活中其它美好的东西,不能说她是个拖累,但最后她的离去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个家庭是一种解脱。
退一步说,假设凯特移植了安娜的肾就一定会好么,万一变成两个孩子的悲剧那又该怎样呢,或许不应该做这样那样假设,生命如此宝贵怎样容许这么多的假设呢人的理智固然可贵,都知道该放手时就要潇洒放开,可是在面对这样的选择时又有谁能坦然面对呢,否则人生就不会那么有那么多解不开的愁绪了。
关于爱,虽然影片的结尾时凯特没能战胜病魔离去了,但我们看到的却都是满满的爱和感动,母亲和家人对凯特的爱,凯特和泰勒的爱,凯特对家人的爱...直到知道安娜打官司是因为凯特让她帮她解脱之前,我的心里一直都处于一种矛盾纠结的状态,安娜的健康和自由凯特的生命到底应该如何权衡取舍,法律中有紧急避险,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牺牲小利益保全大利益,但也明确说明生命是不能比大小的,是啊,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是那么的珍贵,如何能让一个人牺牲自己的自由和健康去换取另一个人的生命呢,这是多么无解的问题啊 可是,这一场争执的官司却不是因为这样的利益冲突,而是因为爱,凯特不愿家人再为她受折磨,也不愿自己再遭受痛苦所以选择放弃安娜的捐赠,让生命就这样逝去,带着家人的爱,至少这生命没有荒废...
出生已经是我们不能选择的了。
现在不是很多人都在感叹吗?
为什么我们现在做什么都需要考试跟考核,上学需要,工作需要。
而唯独结婚跟做父母不需要。
在父母抱怨我为你失去了多少,为你付出了多少的时候,孩子们心想是我让你们把我带来这个世界吗?
更可怕的是这部影片还向我们展示了连死亡都不能选择。
如果我发现最开始我的出生只是父母用来拯救另外一个孩子。
我当然会难过。
但会不会选择接受很难说。
或者说父母可能也不太会给我考虑的机会。
那么小的孩子,父母就是他的监护人。
所以女孩最后选择了用法律作为自己的武器。
这里面还隐藏着更深的逻辑那个被拯救的孩子,他一直饱受重症疾病的折磨。
他愿意这样吗?
一直给家里人带来负担。
自己也没有办法像正常的人那样生活。
果然最后答案揭晓。
真正不想再让这个捐献继续下去的人,是生病的孩子。
她太累了。
母亲的爱的确伟大,但这位母亲的爱建立在很多其他人的牺牲之上。
关于人性的思考可以有很多。
但我更在乎的是哪怕是父母想要选择用自己的孩子救另一个孩子,怎么真正保护到所有孩子的权益呢?
其实这部电影,真正打动我的是Katie和Tylor的爱情。
整部影片主要想要说的亲情吧,我看懂了,Katie和妹妹Anna,Katie和妈妈Sara,Anna和爸爸,Anna和哥哥,Katie和哥哥,还有aunt Kelly,那些细节,我都看见了,可我还是固执地被Katie和Tylor,面对死亡的爱情所感动了。
看着他们参加舞会,我就知道Tylor即将要离开了,我喜欢他们kiss的样子,那样的纯洁干净美好,那样让我觉得幸福,喜欢他们拥抱的样子,他们互相依靠,互相取笑,他们彼此鼓励,他们一起面对死亡的幸福。
他们也是知道的,也许这一刻我们还在亲吻拥抱,明天就再也见不到……我看着他们亲吻,泪流满面……简单的影片,一条主线,将Katie和Anna的生活从小时候串联到现在,回忆和现实相交叉,现实的残酷和痛苦,回忆的美丽幸福和痛苦,感觉上导演没有刻意想要去对比什么,可是这样看下来的感觉就是怀恋和不舍得。
Katie未尝就是那样渴望解脱的吧,一直不停翻着以前的相册,回忆着,过去种种,她一直微笑着,看着妹妹的时候也会很不舍得……影片的结尾,Katie抱着失声痛哭的妈妈,这才是最好的结局,打开妈妈的心结,才可以释然离开,要告诉妈妈,无论他们怎么想方设法让我开心,哪怕为我剃成光头一起出去玩,哪怕为了我的幸福买来加法和华丽的晚礼服,可是我就是要离开了……I’m ready……Time to go……Katie离开之后,大家开始了新的生活,这是一个幸福的结局……
凯特甚至连选择死的权利也没有,理由却是因为她的妈妈太爱她了。
但是令我迷惑的是这位妈妈对凯特的爱是否是真正的爱?
或许到了后来,这位妈妈仅仅只是因为曾经牺牲、付出了太多,而不愿放手,放手意味着所有曾经的付出都付之一炬。
这位妈妈没有爱,如果有爱,他为何会对安娜如此的残忍,甚至都没有考虑安娜的感受,这一切都错在了“开始”。
如果从一开始就没有生出安娜里拯救凯特的念头,那么后来的一切都不会这样,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淌,对凯特痛苦的回忆渐渐的淡忘,然后可能会在后来又生出了安娜,然后一家人幸福的过日子,而如果做出这样的选择,对于凯特来说,是否也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在懵懂时期便离开人世,对于这个世界,没有任何负面的回忆和印象,也没有经历太长的痛苦便离开人世,如果给凯特独自做一次选择,她会选择什么呢?
凯特的生,使她的家庭支离破碎,一直笼罩在随时炸弹随时会爆炸的恐慌里,凯特的生需要以安娜的健康作为代价,你说,凯特愿意吗?
她不会,因为她爱着安娜,爱着这个家庭。
凯特的母亲是不可理喻的,真正的关心应该从对方的内心出发!
而不是自己的一厢所愿。
如果凯特自己都活得不快乐,那么活着不就是失去了意义了吗?
她甚至阻止凯特想去的海边,她是失去理智的。
活着并不是最重要,快乐、幸福才是重要的,才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的。
安娜对凯特的爱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她愿意为了凯特付出自己的一切,她自己甘愿是为了凯特而生,而且她是有理智的,她听见凯特内心的声音,她默默的为她付出。
姐妹间的情谊令人惊异!
凯特的父亲是个好父亲,他为了维护着这个家庭,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一个男人能够做到如此,已是相当了不起的了,为了家庭默默的付出。
凯特的哥哥也是,他理解凯特,也理解父母,他不会吃醋,他不会过多的去奢求、去抗争属于自己的那份爱。
他是个好哥哥。
他最后也因为再也忍受不了妹妹被质问、忍受不了疯狂的妈妈,说出了真相,他一直是个好哥哥。
对于凯特来说,死并不可怕,那只是去了另外一个地方,死也是一种解脱。
她的死,可以给家人带了释放,她可以去拆除那颗安在家庭里的炸弹。
她渴望一死。
影片以顺序进行,又在顺序中穿插着回忆,回忆与现在一并进行着,使情节丝毫不觉得拖沓。
背景音乐在不经意间冒出,歌词与剧情相搭,弥散着淡淡的忧伤。
由于作业要求,本文将从观众视角和伦理学视角对该影片进行讨论。
从观众角度出发,《姐姐的守护者》是一部消费思考情绪而无意无能回答所展示问题的典型商业片。
翻拍结束,影片则脱离原著,作为观众对原著思想无讨论义务。
影片沉冗无聊,提出科学造婴、子女意志和父母关系、安乐死等伪命题情节,人设采用刻板印象而不专业,大法官因私事流泪,强硬歇斯底里的母亲,温暖爱子女的父亲,由善良而徇私的男医生,形成共性即男性正面伟光正,善良会设身处地,不会施加强硬意志的形象。
与剧中被黑化的女性如“歇斯底里”的母亲角色形成对比。
如果导演不是故意为之,即为厌女与守旧意识造成普通刻板的剧本。
谈论到导演,在一些一闪而过的镜头中,手术台上的女童身体却给人有美艳之感,病人姐姐对美役的单一追求。
有导演私货嫌疑。
作为女性观众,毋论电影的平庸与无聊,已感到足够不适。
于是来到影片中所涉及的伦理学问题,这是该平庸至极影片微弱的作用所在。
本文通过三个被刻板化的主人公妹妹、母亲、姐姐提取三个问题进行议论。
①从“人造人的意志”引申“科学造人的产物是否属人”②“医疗是否该参考病人父母情感意见”③“安乐死权力归谁”。
为了拯救一胎而生育二孩,该现状并不少见。
只是多见于一胎性别是男性,为避免不必要争论,在主角性别设置上,主创一开始狡猾使用双姐妹。
为了拯救一胎而生育二孩的做法从一开始就摒除二胎的人性只作为医疗工具。
生或不生是一种道德的冲突,而选择生育之后,作为医疗工具出生的二胎,她是否具有人性?
这种人性非指人生而平等的“人权”,而是说工具性出生的人是否获得她人认可和自我认可的“人格尊重”。
显而易见,如妹妹这类孩子往往难以获得生理父母的人格尊重,因为她的先天目的是工具。
此处,第一个问题的“人造人”有两个含义,一是母体直接生育,二是借助技术不接触母体生育。
从上面讨论,无论哪种造人方式,二胎的人格被伤害是不容置疑的。
二胎仍然是人,她的身体处置权仍然归属她自己。
这里引起我思考的是,如果为了维护二胎的人格,对二胎进行克隆,出现二胎2.0版,这种利用又人道吗?
即人造人来到它的第二含义,“借助技术不接触母体生育”。
试管婴儿属于人的范畴,克隆人是否属于人呢?
克隆人的人格是否需要尊重呢?
承认这两者之一的人格性后,谁有资格使用技术去创造她们?
本文认为只有承认生育目的是善意才可进行生育,这是人权人格的双向尊重。
而这一点现实尚难达成,毋论技术造人。
第二第三问题结合一起,从身体处置权说,哪怕是父母,都无权干涉。
当承认病人是治疗对象,那么应该达到共识,病人的尊严情感高于其父母与任何人的。
以爱之名的捆绑,无论是子女身体处置权还是安乐死,都反映家长把子女身体当作自己附属品而非独立人。
这是属于父母的人生课程而非该讨论的问题。
我们讨论的是,如果病人被“自愿去死”,是否还要同意?
在一些国家,安乐死合法化成为穷人的最后选择,那么这些对吗?
为免离题,本文观点是,应支持在医疗中病人选择安乐死。
因为这捍卫的是病人死的权利。
至于自愿的筛选,是政府医疗机构需要健全的规则。
异议与支持的公民做的就是监督。
这才是人权而非一刀切为了“人道”,不许亲人安乐死,不许安乐死合法化。
以上即《姐姐的守护者》观后感。
好一个圣母电影
爱和生命尊严哪个更重要?影片的结尾是个败笔,比预想的要煽情~
煽情与伦理竟通过一种奇特的方式完美结合,情感宣泄自然流畅,配乐歌曲稍多,但基本合理。
草,有多少人觉得这个故事“听上去”很感人才给5星的。
感人;家庭;伦理 ;小说改编 。
挺好的演到最后跟我开始设想的不一样
每个演员都难看,Jesse像春哥,救命!
书好看一点
电影比书少了好多精彩内容,结局也完全不同,好失望
那么多人都只爱你一个人。可是谁来爱那么多人。
想给3星来着,但是··
剧情特别无聊,以后对豆瓣的感人电影一定要高度警惕,太坑了
真的跟原著差太多了……他们居然改了结局!说实话开头还算过得去,越看我就越觉得不对,还没上法庭的时候我就和另一个看过原著的朋友说照这个趋势死的就应该是KATE了,结果还真是。如果把电影独立出来的话是个好电影,但我现在只能说还有一部叫做姐姐的守护者的小说真是太好看了……
书不错,小演员不错
这个母亲不配拥有孩子,一个都不配
她姐姐挺乐观的,从头到尾。短暂的人生。
前面有点乱了~不过还是很感人
一点都不感动
还行吧,毕竟让一部电影来表达出来一部书的全部内容会力不从心,没看过原著,不过觉得剧情着力点稍有失误,整体来讲还是及格,算不上经典。
真的是一部让我从头流泪道尾的片子,包括在地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