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片名所骗,以为是一部诚意满满的电影。
然而播放一分钟不到,就大概能想象拍的有多烂了。
欢快的背景音乐,渲染着轻松的氛围,不像是备战高考,更像是一部爱情电视剧。
秦鹏也是一大奇葩。
我身边也有那种很酷的人,生活中也总是吊儿郎当,也会通宵打游戏 把排名打到全省前排。
酷酷的他们也擅长打球、游泳、弹钢琴、书法等,他们和秦鹏一样,和传统的好学生相差太多。
然而学习这种东西再有才赋,依旧离不开努力。
那些酷酷的同学,也有另一面:总是熬夜学习到凌晨,五点爬起来学习,就算再怎么和老师顶嘴 上课仍专心听讲。
而我们编剧的牛逼之处不止如此,他还让秦鹏在离高考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继续专心于写小说、各种挑衅班主任。
班主任的好脾气也是没有谁了。
一两次的挑衅也就算了,被人揭了老底,竟然也没有发脾气。
按照正常老师的思维应该都是:“全班四十八位学生,我要管的不止你一个。
你爱扫厕所你就自己去,不想高考就别来影响大家,墨墨唧唧的,干我屁事。
”班上学习气氛也没有。
高一年学生的学习热情都比这强的多,这完全没有高中生的感觉。
一下课全班居然不是睡觉休息,而是各种聊小说 打闹。
编剧你是在讽刺我们高中生吗???
这种状态是初中生好吧。
在我的印象中,高一年的时候 大家一下课班上就有一半的学生是趴在桌上睡觉休息的。
更何况是高三呢?
一个个角色看起来都是嬉皮笑脸的,完全没有学霸的感觉,就这样还能考将近七百分,牛皮吹成这样也是没谁了。
就算是福建户口,也不一定能保你考上大学。
而且一个个的演技,真的是尬死了。
剧情也是特别的扯淡。
这哪里是高考,骗骗眼球罢了。
如果要看高考片的话,建议还是去看《青春派》。
虽然说《青春派》的个别地方不够好,但是总体来看还是很不错的。
里面的台词都很经典,让我们学生看的很励志 充满动力。
唉,要是豆瓣可以一颗星都不打那就太好了。
2021年6月4日。
专门为这部电影下回了豆瓣。
我作为一个即将步入高三的高二学子来发个言,当时我们老师给我们放这部片子的时候,我身边的人包括我在看了三十分钟之后,都纷纷表示:太“虚浮”了。
换句话说,这和我们的真实高中生活有严重偏差,除了“假”之外,没有让我们得到一点的情感认同。
艺术可以高于生活,但首先它得来源于生活。
虽然说这些事不是没有,但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这并不具有普遍性。
那么这部剧的重点是什么呢?
我思考了一下,大概是想告诉我们人生路不只有高考这一条路,还有勇敢面对挫折吧。
可是,问题是,我不知道是编剧剧本编写有问题,还是导演没有参加过高考,整场电影都给我们一种硬生生的刻意感和“青春虚假伤痛文学”(这几个字是我的同桌评价的)。
好像高考只是一个幌子,这些事放在哪里都可以,考研,工作,任何一个人生节点都行。
我们班甚至开玩笑说:“他们的高考重点是‘我想不想考’,而不是‘我能不能考’、‘我该怎么考’。
只要想考,直接双一流不解释。
”最后再点评一下男主在电影最后高考查询无果并和小说公司签约的行为吧。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很不慎重,也不理智的行为,也有可能是导演要凸显男主的天才人设吧,但是事实上,考上大学又对他的小说事业有什么影响呢?
这种硬提倡“反唯学历论”的剧情……实在是太过于“理想化”了。
总之,希望以后的影片要拍真实的高考片子最好还是看一下高中生的纪录片或者采访一下高中生或者高中老师吧。
这两天正好又到高考了,学弟学妹们想来在考场里挥笔奋战。
一股股舆论热潮也铺天盖地。
于是想起了这部一直在口碑上被喷到冰点的电影。
翻出来看看却很意外,想起了不少觉得自己已经忘记的事。
如果单就电影本身来说,被喷成“一坨屎”也不是没有理由的。
林叶的演技太烂太浮夸几乎令人作呕,班主任太神,高考外的故事讲得太多,蜻蜓点水地涉及穷二代、富二代,考试那天的车祸太烂俗,情节衔接让人觉得扯淡,等等。
所以也许不符合许多人记忆里的高考。
中国的高考本身就应该是苦逼又心酸的。
可是许多人说影片中的学生们每天太欢乐,其实想想,自己的那一年也没有多么闷声,而班上乃至学校的气氛,其实一直都有很high很无所顾忌的事点缀其中。
或许叫嚣着这一点太过虚假才是真正已经忘记高考的?
终归来说,电影的“全城高考”不过是个缩影,是个戏剧化的放大,这些东西其实不必太较真。
我是没带着什么先入为主的鄙夷来看的,倒是还发现了不少亮点。
首先是秦鹏,有人说高三还这么每天张扬跋扈目中无人太假,但实际上,我自己的高中就是这么过的。
我相信他的影子也会刻在很多人身上。
幸而我的班主任也属于开明型。
每天都迟到,每天上淘宝淘衣服P图。
经常对体制部门,对学校颁下来的条例去办公室叫板,班上的规章在班会上叫板,心中的观点也如出一辙,“求学不是求分数,读书不是读死书”,也在弄创作,总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走一条与别人不一样的道路,得到所有人的认可。
虽然现实的答案没有电影中那么理想化。
经常和班主任谈崩,心中却还是留有尊敬。
虽然那时还不会吉他。
高考前也不是不能谈着如何追女生,看过什么闲书。
当时的班上满是时尚杂志。
偏偏在高考之前陷入爱情的纠结,应该也不只我一人。
大概也因此大大影响了考试的准备和情绪。
虽然现实的答案也没有电影中那么理想化。
笑。
再看电影里高三9班的那幅群像,实际上也是有现实根基的。
班上就是有家境不算太好只能闷声做学霸的;心中恐惧却表面若无其事轻扬浮夸的;视高考如无物只希望早死早超生每天打酱油的;因为社会平台差距准备出国的;遇到家庭问题的......其实很有代入感和亲切感。
嘶叫并不做作,我他妈也叫过。
范一本在操场上在跑道上跑步,秦鹏带头所有人冲出教室一起奔跑的场景,头一次几乎令眼眶湿润。
他们喊着的我要上清华,我要上北大,我要上X大,的确不像是高三生会说出的,但却是每个中国孩子从小时候一直在心里叫嚣的。
想想少不更事的年龄,倘若有大人问你想上什么大学?
大多数孩子的回答不是清华就是北大。
只不过慢慢都被磨去了这股不明世事的天真。
(话说我的高考作文就是这么写的)影片原型的黄冈市和黄冈高中离我的故城一江之隔。
如今高考很远了,人也现实了。
到了大学之后三观都蜕变了。
那些年的疯狂行为、扭曲心态如今已经想要竭力忘记,想要摆脱那个不太成熟的自己。
于是也就离那段异于他人的记忆越来越远了。
其实今年的高考我完全无感,对日期无感对内容无感,对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和空间人人刷屏甚是反感。
每年高考作文各界关注,今年湖北卷的题目出得甚是哲学,有朋友发条微博@我说“没思绪,求大神帮忙”。
我给的回复是“我的想法就是,高考作文怎么出关劳资P事。
”这才是看这电影之前,我现在对高考的真实想法。
现在的眼光大多都是往前看的,想着如何用现实的路铺就梦想如何出人头地。
正是因为这种无感和遗忘,对高中几年尤是高三,和同届的同学相较而言我的留恋和回忆也少之又少。
也许正是如此才会投射在屏幕上虚幻的影像上吗?
对电影艺术客观评价能力的提升,并不影响主观感受被触动。
总有些电影看下来,是主观先于客观的。
所以尽管客观缺陷很多,还是主观地给了它一个高分。
高考这道坎有的人飞过去有的人跑过去有的人爬过去,某种程度上也成了日后划分社会阶层的一条充分因素。
游离于制度之外而取得成功的人不少,但它终究是每个中国人在成人礼那瞬的集体记忆。
珍贵和不会复现的是,那个年代的我们是最不被现实所侵蚀、最相信努力和梦想的。
还是祝福祝福今年的考生们吧。
影片讲述了一所百年名校的高三九班班主任,带领全班同学在高考冲刺的最后阶段中发生的一系列决定学生命运的精彩故事。
影片以四个学子在高考前面临的家庭、心态、情感等问题为主线展开故事,用了很大篇幅在记录高考前夕高中学生的生活,他们与老师的“对抗”,与家长之间的误会与摩擦,当然还有高中男女间懵懂的小爱恋。
《全城高考》是一部反映现代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故事。
以高考前一个月为时间背景,大家在面临的高考,面临家庭,生活,爱情萌芽,学习压力等等一系列的生存因素的时候所作出的一些选择,努力,总的来说是故事。
都说高考是最残酷的成人礼物,剧中四个不同性格,不同家庭背景,处在叛逆,情窦初开的孩子,在高考这件改变自己命运的人生大事上上了一课,让自己真正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成年人。
和爸妈一起看电影,正处于高二苦逼兮兮的我看到电影名字顿觉亲切,想看看大荧幕里的高中生活是什么样的。
看完之后觉得 真假。
完全是编剧意淫出来的一部电影,高三怎么可能是这个样子的。
先说情节(含剧透,慎读)课间走进任何一个高三教室,你会发现几乎所有人都在睡觉,没睡觉的就是在刷题状态中的学霸,而片子中呢??
下课了大家都各种high,各种闹。
亲,难道你们都打鸡血了么?
难道你们卷子都做完了么?
下课铃一打就疯闹的,那是小学生,高中生是没那气力的。
由此就可以看出,整部电影一丁点儿诚意都没有,完全是披着高考外皮的青春脑残偶像剧,假的令人发指。
另外,片子里那些人遇到的所谓的成长问题,在我看来完全不是问题,至少如果是我或者身边的同学遇到那些,绝对不会产生片中的"我不要高考了!!!
"的傻逼想法。
家里穷"我不要高考了!!!
",爸妈离婚"我不要高考了!!!
",同学啊,家里穷你就更要学霸啊,你还没考呢,愁什么学费啊!!
你最后摔断胳膊还考六百七十多,真的很令我无语啊!
好吧,神一样的编剧大人,您肯定是没高过考的,我....也不好说什么了。
还有爸妈离婚的那位,爸妈离个婚,你之前难道一直一丁点都没察觉??
你知道了反应那么大,那肯定是没察觉的,那我只能说,你的心智实在不符合你的年龄。
还有我始终没明白,爹妈离婚跟高考有什么关系,你说不考就不考,玩儿呢?
再说谭杰西和陆翊。
相比之下,这俩人还算和现实沾边。
我相信每个班都会有像秦鹏那样的闹药,和老师对着干,也会有一个女生,跟他对着吵。
但演技什么的,我就只剩呵呵呵了。
方中信演的老师,我又想呵呵了,全能无敌隐忍闷骚,你不当老师,说不定能当超人拯救世界呢。
呵呵。
再说电影本身。
一件事儿没完就黑掉换场景,明明是2012高考各种2013的教辅,bug多到我无语。
烂得深不见底呢。
百度百科里说的是"讲述了四个高三学生以及老师、家长、社会在一场青春无悔、感动时代、见证风华、牵动每一个中国人神经的高考大试面前的所思所求、所苦所乐,以考生的拼搏精神和远大理想折射时代精神,以父母的关切、以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情怀关注民生,以考生的不同命运和不同选择扣问社会良知,以社会的百态反观、反思高考制度。
"胡扯,纯胡扯。
噱头,完完全全的噱头。
片子开始的时候就是高考前三十天了。
三十天整这么多事儿出来,然后就能"反观,反思高考的制度"了。
我就不说在我们学校高考前六十天就已经是停课复习,自己整理错题,整合知识了,就是从常理来看,30天,是考前稳定情绪,调整状态的,大局差不多已经定了,大局又还没有定,人事已尽,待天命。
所以从片子的设定就可以窥见,此部全城高考,是有多么不像高考;此部全城高考,是有多么的无视高考;此部全城高考,是有多么的敷衍高考。
我想说,既然拍了,就有诚意些,整出的这都是些什么玩意儿。
如果说这也能叫高考,呵呵。
有多少人正在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这部电影?
又有多少人无法理解他们所不能理解和经历过的事物抑或者事情呢。
但是我觉得这仅仅存在于电影外的思考,而不是电影本身怎样。
现在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能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可以说它已经成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而电影的手法正是抓住了这一亮点,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及想象,来让枯燥无味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活力和生机,也赋予了生活新的定义(仪式感)。
电影中的搞笑(怪)和幽默,让他们在此后的学习过程和生活中,能够更加从容和乐观的面对。
这部电影从来都是以轻松和明快的旋律进行着,所以看它的时候总能够感受到青春的酣畅和情绪激昂,也对自己沉甸甸的梦的遐想以及遥不可及现实的抵抗,或者这也是一种英雄主义?
纵使我不是高校生,也能被感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兴许讲的不是此刻的得意,而是彼时超脱的心情和情景触发,一种更为洒脱和进取的生活态度。
理智上向善,情感上爱美,当然还是来自于内心的感动和热爱。
图片/qq音乐
四个高三学生以及老师、家长、社会在一场青春无悔、感动时代、见证风华、牵动每一个中国人神经的高考大试面前的所思所求、所苦所乐,以考生的拼搏精神和远大理想折射时代精神,以父母的关切、以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情怀关注民生,以考生的不同命运和不同选择扣问社会良知,以社会的百态反观、反思高考制度。
它是一部夹杂着爱情,但更多的是励志的一部电影,看完这部电影,也是作为一个经刚历过高考不久的人来说,有许多的感慨。
我生活在一个湖北的二线城市,我们城市有三所省重点,我就读于其中一所。
高三大部分的确实是乏味的,每天各种习题,每周都有各科的测验,而且题目都很难,早出晚归只为多学的东西,多做对几道题。
但是你要我回想我的高三,我记住的都是那些戏剧化的事情,你要问我高三做过哪些习题恐怕我都不能说的详尽。
所以我觉得这部片子很真实,因为回望那些辛苦的日子,记得的只有甜。
高一我们有体艺节,科技节,历史剧,即使到了高三我们无法参与,还是可以去观看,被学弟学妹的才艺所折服。
还记得我们班有个问题兼吐槽本,一个人提个问题,全班传阅性的回答问题,看着之前人的回答有时候可以笑破肚皮。
有的时候课间操时间,男生会偷偷打开电视看NBA,直到快上下节课还舍不得关。
经常会跟同桌讨论问题,当然最多的还是情感问题,有纠结,有开心,有感动,我那悄悄的爱恋现在终成正果,我跟同桌也成了无话不谈的好闺蜜。
我们的班主任跟大多数班主任一样很严厉,但是却深得我们班同学的心,男生叫他枝哥,女生叫他枝枝,你却想不到他快年过半百。
我们经常会'调戏'他一下,他也不生气。
我们班由他接手来数学成绩直线上升,因此他也成了高三专业户,年年带高三。
其实要是给我一个选择,我宁愿年年高三,只要付出努力就能改变一切,除了学习什么也不用管的日子。
抛开应试教育不谈,高三剩下的都是甜
🎬《全城高考》又是一年高考季,在明日即将开启。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对高考还是久久不能忘怀。
有一种青春,叫奋战高考;有一种人生,叫无悔青春。
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个过程,它见证你的勇气和拼搏。
高三,是一生中屈指可数竭尽全力的一年。
有一段曾经为梦想全力以赴的时光,青春,就不虚此行。
时间,会把高考酝酿成人生最美的回忆。
十八岁的战场上,愿你自信的合上笔帽,就像勇士凯旋,收刀入鞘。
即使未能如愿,亦不负青葱岁月,美好年华。
高考是青春的一次洗礼,经历它,你将坚韧成熟,愿你带着笑容走出考场,去迎接更加广阔的天空。
生命里无疑还有许多夏天,但肯定没有一个夏天,会如今夏,孤勇之后,世界近在眼前。
全城高考 (2013)5.52013 / 中国大陆 / 剧情 / 钟少雄 / 方中信 乔乔
全城高考我看了三次,第一次是初二,看完特别激动,满腔热血,记得那晚下雨,和同学一起在雨中跑了一圈,回去就开始准备初三的复习资料,觉得自己的中考也会如此轰轰烈烈。
第二次是高考前一个月,看着黑板上三十天的倒计时心里有点紧张,但看完觉得放松些,因为觉得努力的人结果都不会太差。
第三次时进大学后,看完感觉自己很幸福,高考前一切平平淡淡,前一晚收到了好多鼓励加油的短信,平平淡淡的幸福,看完特别怀念一起拼过的同学,忍不住又翻了一遍班级相册。
虽然剧有点烂,依旧戳中泪点,谁叫我经历过这般时光呢?高考真是考心理素质吧,虽然那会我真的很淡定,哈哈!我觉得谭杰希好喜欢耍帅啊,对他无感,一把年纪还演17岁的孩子,真操蛋。有一个这样的班主任真幸福,大爱方中信啊。。。大叔最有魅力。
多少有点校园回忆
都清华北大 这尼玛也太好考了吧。
他们干了我不敢干和不敢想的事情|~我发自内心的羡慕和欣赏他们的勇气|!高考真的不只有那所谓的成绩|!!!
怎一个水灵青春了得?这样的班主任值得敬重一辈子吧?懵懂单纯的初恋值得一辈子的追忆吧?
有些地方太装逼
觉得作为国产片算不错了 但是大多数评论都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 甚至更多人就是人云亦云 真是可悲
剧情并不很真实,但是勾起了我的高中回忆。高中虽然苦,但是回忆起来确实最甜的。ps:方中信真有型!
一帮唱不了歌的小歌手演的。。
4分
遥想高考那一年,那些写在试卷上的青春。
对于这部片,不看演员,不看剧情,跟一帮好友一起回忆难忘的中学生活,回忆母校黄高,回忆片中熟悉的场景...那是很好的时光,值得怀念
还好吧,至少觉得还是很感人的,想到自己高中的时候,简直就是一坨屎~
毫无触动,这真不是我真实的高三生活。
我喜欢。结尾的小合唱不错的
也是我走过的路,读过的书,观望过的风景,怀念至今的故友,忍着痛的再回顾,一切依旧熟悉且风景依存
确实是,高考后看的呢
关于青春的美好梦想,实际上太过……理想化 因为我不相信有这种老师和这种戏剧性的故事,不过在国产片子里,他确实是很好的题材,并且剧情吸引人,我还有点落泪,毕竟和自身也有点关系。嘛,方中信很帅!
好坏与否不在大众评分,能够唤起自己心中感动,带来欢乐的就是好电影。
不能说如何的好,但是很小清新,不能说多么贴近生活,但却很平民。没有参加过高考的人看高考的题材果然还是会充满幻想的。和他们比起来我是觉得我的学校生涯平淡的无法在平淡,就像没有味觉的人一样。演技就不说了,最后的车祸也有点拉低智商!但是还是很怀念学校生涯啊!话说黄冈是有多小?好像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