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荣誉》收官了,现在要我来聊聊这个剧。
我怎么聊?
这就得回溯到去年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我刚拿到《警察荣誉》的剧本的时候。
事实上,当我看到张志杰这个角色的时候,我是有些傻眼的。
《警察》播出以后,关于张志杰的角色,网上的朋友们做出了精确地解读:一个八里河的扫地僧。
扫地僧嘛,扫地就好了,要扫的干净,要有耐心,不放弃任何一个犄角旮旯,因为鸡毛蒜皮里总会有大发现......哈哈,说着说着就带出了张志杰警官的日常语录。
现在说起来语气轻松,但是刚接到剧本的我,着实是觉得遇到了难题。
纵观“演员”李晓川这些年的经历:日复一日的穿梭在各个剧组,扮演着一个个精心准备的戏剧人物。
嗯,是的,戏剧人物!
提到“戏剧人物”,总有大喜大悲,总有起承转合,举手投足之间的你总要精心设计一番,才能表述出人物的故事感吧。
而张志杰这个角色,起承转合、大喜大悲完全没有,串接他生活的,只有稀松平常又琐碎的社区工作。
他是平凡的、普通的,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社区警察;他又是伟大的,日复一日、不厌其烦的去解决群众遇到的每一个不起眼的问题,排除一个个可能会危害社会秩序的隐患。
平凡而伟大一一两个抽象的形容词我该怎么理解,又要怎么把它们具象化?
这是我第一次看完《警察荣誉》剧本时的第一个疑问。
玩笑归玩笑,但现在要我梳理整个创作过程似乎也只是记得一些片段了。
记得开机前半个月,突然收到剧组的通知,要全体演员提前进组到派出所体验生活。
嚯!
体验生活这种奢侈的创作过程,在当今讲求效率第一的剧组节奏中已经很少见了,这个剧组可以啊,来真的啊?!
带着忐忑和怀疑我和我们八里河的一众老小来到了剧组联系好的派出所,开始了第一次警民合作。
我和徒弟曹璐被分到了同一个派出所,在我俩开始互相了解的同时,我们也展开了对警务工作的了解和体验。
派出所的生活无疑是忙碌的,令我们没想到的是,警官们并没有想象中的一脸严肃,繁忙琐碎的工作中还不时穿插着他们自己生活中的鸡毛蒜皮。
在这种复合焦虑的夹缝中,他们却还能如常人般的积极乐观。
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我也逐渐感受到了平淡中又满怀希望的力量。
他们重复的,不是单纯又枯燥的细碎日常,而是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决心与坚持,这让我开始对于这个角色的塑造方向,有了思路和信心。
这是我看到的第一缕关于《警察荣誉》的烟火气。
戏里我是赵继伟的师父,戏外我也是有师父的,他就是社区民警老王,这样算来我和曹璐还得算是师兄弟的关系,哈哈。
老王是退伍转业到派出所的,一把年纪从零开始,走街串巷的和老百姓交朋友。
有天他带着我和曹璐下社区,整个过程特别有趣,小区门口先和保安大哥热聊五分钟,转头进居委会从一楼聊到三楼,出门来到辖区市场一路打招呼一路聊天,最后提醒一位老年人一定要牵好自己的狗。
然后,这一上午就结束了……临了,老王告诉我社区工作第一条就是和大家交朋友!
我记下的同时曹璐和我说徐开骋他们都出警了,咱俩这是在干嘛啊?
哈哈哈 现在回想起来,这不就是剧中的张志杰和赵继伟吗?
这是我从王警官身上看到的第二缕有关《警察荣誉》的烟火气。
转眼间剧组的忙碌拍摄已经过半,在城市中穿梭拍摄的剧组经常一天要转场多个地点,因为时间紧迫来不及每次换上便服再赶往下一个地点,有几次我只能穿着戏里的警服从A场景走到不远处的B场景……没想到的是,就这几百米的距离,也总能碰到群众来找我这位“假警察”寻求帮助。
我印象非常深刻,一次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大老远就朝我招手,上来就说着我不太能听懂的山东话问我“某路公交车站在哪里?
”。
我被老人信任地语气问的一懵,下意识地伸手去掏手机查询。
才想起来我穿着戏服,手机不在身边。
当时我的心就慌了,觉得有些辜负这份信任和亲切。
但是当时对周围不熟悉的我,只能无奈地让老人去问小卖店的人。
这让我想到剧情中,我刚带赵继伟熟悉社区工作时的一个小细节。
剧中,张志杰送了一个笔记本给小赵,让他记好社区中大大小小的事情。
并告诫他:手机有时也是靠不住的。
看到这一段,再回想当时的场景,真的令我深有感触。
不得不佩服我们的编剧和导演思虑之细致,设定之细节。
我当时想,如果我像张志杰一样,把社区工作做到位,就不会留下现在这般懊悔。
像这样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小事,背后有多少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基层工作人员每天都在填补。
警察的这身制服很普通,警察的这身制服不好穿,但这是我穿得最久,最不能忘记的一身制服。
这是我体会到的,关于《警察荣誉》的第三缕烟火气。
拍摄结束,回归日常,但还是会不自觉的留意到停在街边的警用电动车,还是会多看两眼身着蓝色警服的社区民警,我还是会默默的和自己说一句“你好!
我是八里河派出所社区民警张志杰!
”
看了第九集十集,感觉这剧就是为了让我们普通人认识到谁闹谁有理。
因为里面警察解决纠纷的方式就是劝讲理的一方退让,这就是把纠纷解决在基层的方式。
直白点讲就是和稀泥的执法方式。
因为遇到无赖警察告诉你只能忍气吞声才能过好日子,所以说法律只能制约守法的人,遇到无赖只能自认倒霉。
执法人如此,怎么依法治国呢?
现实可能很多无奈,但警察把和稀泥当成理所当然,还拍出来传递真的合适吗?
还找了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说什么不是非黑即白要懂得人情世故。
偷换概念用了吧!
遛狗案子黑白很清楚呀,年轻夫妇没有一点错,就是警察无能不能保护老百姓而已。
广电负责审核的人不怕剧播了之后大家都效仿吗?
剧里案件的结局可是坏人没受到一点惩罚,好人只能忍气吞声啊!
这价值观简直了,明着宣传按闹分配。
还有所长提倡大家捐钱这个情节,先不说捐给了个无赖,这种方式是该提倡的吗?
上级让捐谁敢不捐呀,剧里直接说看所长的面子捐的?
你要是所长自己垫钱我无话可说,这种不就是利用自己优势地位强迫吗?
所长可能不差这点钱,但普通辅警不到3000的工资让人怎么捐?
真是被剧情震惊到了。
还有公交车案也是同样的问题。
可以这样看:如果这老头是个守法公民,没有在公交车上撒泼无赖打女人和孩子,他可能就会自己饿死病死没人管了。
如果他要点脸不赖着医院不走,他可能也就自己病死了。
正因为他的恶行让他获得了好报。
这不还是按闹分配吗?
如果他儿子最终给他捐了肝,那编剧就厉害了,能达到很棒的鼓励家暴和老赖的效果。
感觉亮点有很多,我个人很喜欢BGM,哈哈哈哈,赵继伟去找所长那里的BGM欢快又清新,很有趣。
夏洁下井那里的bgm给我一种温柔又坚韧的感觉,喜欢🥰 讲讲剧情,两集六个不同的案子,第一,公交抓人贩子,李大为站出来真的让我很有安全感,他虽然做事有点毛躁,但是那种正义感和热血很好,他是真能扛事的。
人贩子可以抓错,不可以放过。
第二个是调解两家人的事情,那事太复杂了,可以看出基层工作不好做,女方家有情理,男方家不违法理,难搞。
第三个抓捕逃犯,也是大场面,执法仪拍摄视角好真实。
这里也交代了男主李大为的性格,聪明有眼力见,做事周全,and嘴碎😂。
还有杨树虽然有点书呆子,但是他是有人文关怀的,他很善良温和,只是没有接触过警察工作,有点分不清需要温和的时间。
第四是夏洁和师傅追抢劫犯,这一段展现了女主的困境,她是渴望干好警察工作的,但是她爸的事给师傅和妈妈带来的阴影太大,那种ptsd让他们对夏洁有过度的保护,让她放不开手脚。
第五和第六一起讲,两村人的矛盾在共同拉绳救小孩后缓和,夏洁下井那里bgm刚刚好,温柔而坚韧,很喜欢这种女主设定。
整个两集给我的感受是剧情紧促,故事讲得好,既有故事又交代了人物性格,导演好厉害,编剧老师也好厉害(原谅我这个绝望文盲的贫乏用词🥺),希望后续剧情能稳住,期待看到主角们的成长。
剧里的四对师徒,未看之前以为是单箭头的教导、引领、成长。
看完前六集发现并非如此,剧里每一对师徒的搭配都是双向的。
就如所长王守一对曹建军杨树这对师徒说的“相互帮助”。
宁理饰演的陈新成和张若昀饰演的李大为,粗看是经验丰富处事谨慎的陈新成教导冲动热血敢为的李大为,但反过来说,陈新成是一个为警察这份工作付出过热血却又为这个职业所伤,甚至殃及家庭生活,可以说李大为是职业初生期那陈新成,是他青春期的倒影,于已经废累了的陈新成而言,犹如重生。
这样的两个人的交织已不仅仅限于职业了。
程浩和夏洁,这对师徒有一个共同的伤痛就是夏洁的父亲,程浩的师傅,牺牲在程浩的眼前,负疚感让程浩不敢面对夏洁的母亲同时在工作中对夏洁过度保护。
就像一个看不见的罩子,过去的事又永远过不去,拖住了这对师徒的热情与热爱,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
具像化就如夏洁那永远生活在过去有些神经质的母亲。
当先辈的荣誉变成了自身生活中的负担,身为警察的师徒如何面对?
或许自身的荣誉才是最后的救赎。
曹建军和杨树,满脑子英雄主义的师傅和理性善良学识丰富的徒弟。
这一对的故事刚刚展开,觉得会很有意思。
还有赵继伟,一个为改变命运而先改变自己的小伙子,一些初看是小聪明小滑头的举动,掩盖不了他善良的本性,就如他给李大为买的包子和红烧肉,尽自己最大的可能给予他人善意。
这样一个急于表现的人却有一位甘于为解决社区里偷尿不湿、小姑娘拜托的怀孕的母猫而耐心服务的师傅张志杰。
看了十几集,实在看不下去了,这剧叫《警察荣誉》,真的不是在侮辱警察?
一开始是奔着所谓的真实警察日常去看的,毕竟一直很喜欢看这种派出所纪录片。
结果看了几遍以后才发现,编剧是不是对真实有什么误解?
全剧就在说一件事,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所以警察办案的重点,在于解决矛盾(和稀泥?
)。
且不说警察是法律的执行者,应当维护法律的尊严,捍卫公民的合法权利。
我就姑且算这是全国警力不足情况下,无奈的一种选择。
那请问,这种和稀泥的处理方式,当做潜规则也就算了,还要拿到台面上来被冠以荣誉之名???
编剧是想告诉我们:法律没毛病,但不好用。
所以为了高效的处理案情,平息事件。
我们不用法律解决问题,我们有自己一套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是警察的荣誉?
这是执法者应该有的思想觉悟?
你确定你不是在黑警察?
编剧试图让所有观众,接受警察和稀泥是对的,这种价值观?
更离谱的是,后面的种种事件,完全是为了证明和稀泥是正确的,而在开展剧情。
孙家人上门泼油漆骚扰守法公民,警察没法管?
和我说没证据?
你是在黑警察无能还是蠢?
孙家的人天天闹,警察不能去蹲守,这还搜集不到证据?
真就欺负老实人?
王建国坏事做尽,入院治疗,儿子不管,所以警察就得掏钱募捐?
一边强调警察工资低,辅警一个月工资两千块不到,一边警察遇到什么事都掏钱解决问题,你真的不是在拍小时代?
这还叫真实?
合着警察就不需要赚钱养家,全都大慈善家呗?
为了体现人民警察为人民,所以什么狗屁倒灶的事情警察都有义务全部管?
钥匙落家里了,警察掏200帮忙换锁。
老人生病了,全局凑几万块交医疗费,这也叫真实?
你现实里这样搞试试?
我倒想看看你能不能管的过来,又有多少警察是倒贴上班的?
最后看到让夏洁去给吴大夫道歉,把我看笑了。
吴大夫说夏洁咒她女儿,所以可以先大闹派出所,然后闹到市局,最后闹到省厅。
你在和我开什么玩笑,这也叫真实?
最搞笑的是,吴大夫这么一闹,派出所原则什么的还都没有了,你让吴大夫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这样才能体现我们人民警察为人民服务。
说真的,编剧你在pua我?
你这叫警察的荣誉?
你在宣扬只要能把事情闹大,哪怕没理警察也会为你服务的思想?
我甚至疑惑这部剧是怎么过审的。
三观歪上天了,这还能冠以警察荣誉这个称号?
真的是一部恰钱的烂剧,一边pua所有人,一边赚钱是吧?
真有你的,挺会玩啊。
当我看完第一集的时候,我心里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夏天的快乐来了。
换一句来说,就是在上半年遇到一个全方位戳中我的剧真是我的福气。
即便才过六集就已经将我这颗追剧的心牢牢锁定。
哪怕只有六集,可是就已经出现了很多打动我的地方。
首先吸引我看下去的就是它的节奏,编剧不断制造戏剧和冲突推动剧情发展,可是却不会用很长的笔墨去叙述矛盾和角色之间的纠缠,而是用一个合逻辑且真实感的方式将问题消化了,节奏控制的很到位。
可以说,这是一个又一个琐碎的事件串起来的一出戏,可是我的观感上完全不会觉得割裂。
它琐碎但是不松散,四人组的成长轨迹,角色与角色的之间的羁绊串起了一根线,透过自己的视角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变化,而每一次事件的发生,每一次冲突都是他们成长试炼路上的一个环节,通过一次次积累变成了一个成熟的角色。
它就是一个这样的故事,它在我的定义里就是‘八里河派出所的日常’,每个角色都很有特点,之后他们在每一个事件中做出的行动和选择都让我对他们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在这幅面容之下的痛苦和不完美的地方。
比如一开始我还以为李大为会是那种莽莽撞撞的职场小白人设,但是很快编剧用一场抓捕犯人的戏份表现了他专业机灵的一面。
他看起来大大咧咧没心没肺,实际上也有自己的脆弱。
正直勇敢温柔坚韧的夏洁,也有旁人看不到的压抑内心,可是她也一直积极的为自己寻找出口。
可以说,在这个剧里,我能看每个角色的‘背面’,他们彼此影响彼此给予能量。
而更戳中我的是角色之间的相处状态,很生动也很自然,尤其是王景春老师和宁理老师的每一场对戏,都让我看得很欢乐。
而现在已经开始默默期待四个人的同居日常。
话说回来,我真喜欢这种吵吵闹闹一起成长的情谊。
在这四个人当中,我最能共情的角色大概是赵继伟。
他真是一点光环都没有,他努力的表现自己,积极的去找所长认师父,可是这份努力也没有让他达成所愿。
可是他是如此踏实有上进心,默默的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的同时,也随时抱着一份可以证明自己的期望。
印象最深的一场戏就是李大为三人出了一天任务各自疲惫躺在床上诉说自己的苦闷时,站在门边的赵继伟在想什么呢?
真奇怪,明明他只是说了一句‘你们饿不饿’,可是我就完全能够感受到他的情绪,有一点点心酸的滋味。
编剧没有设计情节去介绍他这个人。
可是在隐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比如租不起的房子和变酸的煎饼,就想到他肯定是花了很大的努力走到这里。
他还是一个很温暖的人,那些安慰李大为的话普通但是质朴真诚,一下子就打动到我,就很期待他后面的成长。
透过这部剧我更加了解到,各个环节都在用心制作的内容,作为观众的我是可以感受到这份诚意的,是可以做到瑕不掩瑜的程度。
但是我还是想说一句,剧本是这个剧的灵魂,因为看过太多制作精良但是内容一塌糊涂的剧了。
一部剧不悬浮就很难得了,而我真的能够在这个剧里看到生活。
我也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如此喜欢群像剧,当然是内容好的群像剧。
要我说,大概就是在这样的群像里,我能看到每一个角色的闪光之处,甚至能在某个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他们不是一个受编剧支配的工具人,他们有自己属于自己的世界。
一部剧说到底还是会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是都由我自然的忽略了。
对于我来说,观剧体验最重要。
能遇到一部喜欢的剧,就已经很满足了。
期待后面的剧情。
遇到闹事者就是一味妥协退让???
这跟现实差距太大了,尤其是里面有位女士让民警帮她去郊外别墅看看自己丈夫,只要确认丈夫车子是否在外面就行,不要吵醒她丈夫。
警察居然同意了?
同意了?!
民警这么闲的嘛,让干啥就干啥,OK,去也就算了,回来后这位女士就报警说自己丈夫死在车里了,控诉民警不作为,来警局闹,民警干啥吃的,一直妥协劝解退让?
我真没搞懂拍这剧是为了弘扬民警什么精神的,真是越看越生气,把观众当白痴了吗?
太受不了了,弃剧
看了两集,有诸多槽点,正好有时间了,不吐不快。
1.编剧为了激化戏剧冲突,动不动就要将群众形象描写为聚众闹事。
第一集,乔家女儿割腕自杀,我想不明白,为什么亲戚们会去闹事,按我的理解,现实生活中,你说要去警察局闹事,没人跟你去,因为没人和你利益相关,死的是你的女儿,不是亲戚的女儿,只有真正有共同利益,才可能去警察局冒一冒险。
另外,事实清楚,闹也没用(现实里我遇到去政府闹事的,是镇上有一个公司好像半年没发工资,去的都是利益相关的,最后政府自己财政的钱垫上的,敢去派出所闹事,根本没有)。
哈哈哈,一把手在这激化矛盾,拿群众矛盾当工具
请问这是在赶集?
谁没事去警察局看热闹?
这图里不能都是亲戚吧?
中国年轻人没事干了,天天去警察局看热闹 另外,这么闹为啥还在服务大厅?
先进办案区啊,这我想看过解放西的人都知道。
都有视频呢,网民会站在哪边?
第二集中抓捕杀人犯中,这种不合理的聚众闹事更加明显
为啥要出去再回来抓,不是要速战速决吗?
除了北大,都知道在书柜里,不太懂,不过不是重点重点来了,警察抓杀人犯你们也要聚众闹事是吧?
还持械,你们总说贴近现实,这是现实????
这村子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所有村民要在警察手下保下一个杀人犯?
还一叫就出来,你们这是贩毒村啊,离大谱(我在现实中遇到交通车辆肇事逃逸的,村民都通过各种方式联系他回来让他自首)
第二集中,聚众闹事又来了,因为各种鸡毛蒜皮小事,就要械斗?
村民上楼就没有居委会吗,让村主任来?
规划局那位,你解决不了问题不会安抚情绪吗,现实中哪有领导这样的?
这位可是拿的铁棍
这位更是搞笑,自己先急了补充:
无论警察说的是不是气话,在潜意识里,就是觉得闹可以解决问题,“按闹分配”或许可行 所以至少在前两集,你永远会看到警察局乱的像一窝粥。
总结:我不知道,编剧体验生活到底是不是浮于表面,为什么任何案件都要闹一闹?
如果百姓都这样,这警力再来多少也不足。
这样的夸张只能表现出导演能力不行,无法真正的把基层的小事写好,演好。
2.其他问题第二集中持刀抢劫的处理方式
只是简单的填了报警单我认为这里的处理方式有问题,第一反应是不是要呼叫增援,毕竟歹徒持刀,后边就是闹市小吃街这么放走实属不妥。
看看现实中怎么做的
这也没填报警单啊第二集最后救了个孩子就能把事情解决?
我也不理解,这不更证明了这些事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吗?
刚才还要械斗,现在就要鼓掌叫好至此,此剧可以弃了,不必看了。
不得不说,李大为也太招人喜欢了,很久没有见到这样可爱的主角了。
小小的吊车尾,所谓的搭头,元气满满,可可爱爱,小话唠,社牛和谁都能聊两句,特别会聊天,是气氛制造者,是开心果,永远都是向上的,积极的,肯干又有冲劲。
但是呢,他又不是一味的莽,警校毕业,专业能力过硬,脑子活泛,推理能力满分,任务中往往表现优异并不会拖后腿。
唯一一点缺点,大约便是少年人的理想主义,想着有事就要上前,不怕牺牲,但是呢,孩子又是个能听进去话的,被批评时候虽然很坚持自己的观点,但是前辈给他说透了,他便知错了。
🌟亮点推荐:第六集的家庭冲突戏,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小小的少年人还不能理解有些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小太阳也有自己的烦恼的苦闷。
那两个自己扇自己的巴掌,着实看得让人心疼。
新人组各有各的烦恼,但是没有硬凹一个不合群的,大家都是有着自己性格的普通人,很快便各自有了两两的相处模式,现在我就很期待看后面的合租日常。
就是剧版的守护解放西嘛。
李大为和杨树同时遇到了变老的坏人挑战司法的案例,别说这俩新入职的实习警员了,就连老谋深算的所长一众人,也是颇为头疼。
剧里这两起案件看似都有点夸张了,但其社会现实根源其实并不罕见。
无论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还是偏远乡镇,我们基层警务机构和基层司法体系,在执法过程中面对那些变坏的老人,应对乏力确实是一个难以回避的不争事实。
其实,并不是老人变坏了,而确实是坏人变老了。
部分在十几二十岁历经了打砸抢和造反武斗的一代,在他们世界观形成的年代里,谁横谁有理和谁无赖谁得利的观念深深的刻入了他们的骨子里。
四五十年过去了,正好到了他们没有什么经济负担同时还精力旺盛的年代,不经常整点事情宣示一下存在感,反而是不正常的。
这个时候又恰好赶上了逐步开始对基层警务和执法开始强调文明执法和谐调解的阶段,基层警务和执法人员一旦遇到这些精力充沛的老圣斗士们,基本上只能是能躲就躲,实在躲不开的只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和稀泥。
有一种观点,反正他们到了这个年纪的,再犯什么事情也不太可能给社会造成什么特别重大的损害了,所以太平盛世,只要不是杀人防火谋逆篡位,就随他们闹吧。
一次次的纵容让这些老斗士和家人们不断的尝到了甜头,仗着自己不会被拘的护身符越闹越有理。
而每当这种情况出现,都会都执法机构的公信力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会助长社会暴力和偏激的滋生,更是对受害者的不公。
有点年纪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有些印象的应该都记得,那个年代无论什么年纪的人,都不敢轻易把自己置于法律之上,原因很多,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当时八十年代初期ZF的一系列震慑犯罪的严打措施,让整个社会从打砸抢的混乱无序中迅速的回归法制。
当然,那个时候的办案风格也造成了一些著名的冤假错案,但过错是过错,功劳是功劳,不能因为过错就无视功劳。
地面脏了,难道因为笤帚脏了就不扫地了吗?
或者因为怕扫地扬起的灰尘容易弄脏了路边的花草,难道就说扫地是错的?
最近刚看了《城市的主宰》,巴尔的摩倒是没有那么多的蛮横老头和不要脸子女,但是嚣张难缠的小黑毒贩们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但是只要有Jenkins和Hersl们在,这些小黑毒贩混混们是龙也得乖乖的盘着是虎也得乖乖的卧着,有他们在,巴尔的摩的守法公民们至少不用太担心自己孩子在路上被狗咬然后还被敲诈勒索,不用担心自己的老婆孩子在公交车上被暴揍后被敲诈勒索。
当Jenkins和Hersl们被抓了,最开心的恐怕就是那些毒贩混混和为毒贩混混争取“合法权利”的民权诉棍了吧。
其实美帝那边也跟我们类似,都面临着”管就死,放就乱“的执法难题,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希望通过此片,能让我们的警务人员和执法机构,在八里河和巴尔的摩中间找到一条路,一条可以堂堂正正严格维护法律尊严保护守法公民的宽阔大道。
不是国内没好剧,是国内的有些观众配不上好剧。
这剧不大爆都不应该,张老师挑剧本眼光一流
一集弃,不是我的菜
老编剧确实会写,质疑这剧不够生活不够真的先问问自己对城乡结合部和基层民警执法情况了解多少。那个说全公安局照顾夏洁不公平的,首先人家爹是为了保护几个同事死的,人心都是肉长的,情感上这能理解;第二这生活中的点滴照顾没有超出法律法规和派出所制度范围;第三女主明显不愿意被照顾,在剧情后面肯定也会有大家的改变有人物的成长。爱看不看,但这都假了?怎么不去那些玄幻剧下面骂假去啊?真真假假就你一张嘴,田野调查做过吗?
太生活了点……尤其是我接触到的警察并没有剧里那么好,更不想看这些假人的吃喝拉撒了……
很好,只不过不感兴趣家长里短的鸡毛蒜皮,看了两集就弃了
感觉没有别人说的那么好看呀
我靠,原来老百姓中有这么多不讲理的刁民,整天让我们的人民警察叔叔受窝囊气!编剧,你牛!你真牛!
如果是想体现民警当下工作的辛苦和困难,有点用力过猛,呈现出来的问题太杂太多也太浅,民警工作中困难和条件艰苦,显然不是靠民众对警察多点理解就能实现的,相反,想靠凸显这种焦点来转移真正的矛盾,让我有点作呕……如果是想表现年轻人初入职场的成长呢,又有点过于肤浅了……这剧里没有一个坏“前辈”,都是各种爱护的“好”前辈,这咋可能……美化得也太虚假了。唯一不错的是,展现了找关系、歧视女性这种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弊病,但是呢,根本没有正面回应,直接打哈哈过去了,用宏大话题掩盖了,更让我无语🙄“走后门、找关系”是为了锻炼年轻人,“不尊重女性”是因为嫌疑人就是很狡猾不值得尊重?国产剧的标准是不是放的有点太低了?稍微贴近点生活、不走爱情线的路子(还不一定)、搞笑点、镜头语言像模像样点,观众就得拍手叫好?
绘画里有“留白”一说,其实电视剧也一样 尤其是这种贴近生活的电视剧 实在没有必要把观众当“傻子”处处都表现 其实就在追剧期间 我既在网上看过警民冲突 也在生活中遇到近在咫尺的警民冲突 观众其实或多或少抖音相关体会 一些内容不必多次重复和深度描写 很高高分剧都留给观众很多的思考 想象 讨论空间!
徐开聘这个傻波依
如果每个月能有这么一部剧看,观众会很幸福。
一个爱抢功的师父是因为丈母娘。一个警察遗孀每天神经兮兮。一个独自抚养儿子长大的女性看见不靠谱老公还是乐呵呵让人进门。一个老公出轨事业有成的女医生歇斯底里。。。我能理解,但我也不理解
剧是好剧,只不过坚持不到14集,特别13集里面夏洁道歉那部分,给我气的。说烟火气吧,有。但就是太过了,里面的老百姓没几个不是无理取闹的,现实中有几个敢对着警察指鼻子瞪眼的,就这么无理取闹的,早TM拘留了,想要表达警察处理事情有点过头了,确实太理想化了。
讲老实话,这个剧的整体气质是个比较老派的电视剧风格,也不是赵冬苓老师写得最好的派出所题材的电视剧。可能是观众被这几年越来越虚假的网络古装剧、仙侠剧、偶像剧弄得太倒胃口了,是对网络剧的一次报复性抵制,对传统电视剧审美的回归,但更可能是粉丝对于流量演员+传统现实主义题材+老戏骨的组合的高度认可。人物群像的设计都非常不错,这也是赵冬苓老师的拿手好戏,但故事过于平铺直叙,不是说现实题材就是把采访得来的真实案例直接放到故事里就算完事了。豆瓣评论说“如果这是韩剧如何如何”,但如果对比同题材的《live》,《live》对于故事的编排设计,是高于本剧的(当然《live》的问题是逃不掉韩剧一贯的狗血)。本剧最出色的还是曹建军这条人物故事线,其他都过于平铺直叙了,老派不是问题,但不能没有进步啊。
观望中 觉得有些慢 还有在电视上看有些暗
想了想,终于发现奇怪的点在哪了,一边想谈现实,另一边却过于理想,简言之,双标。
满屏幕努力接地气但其实特别浮夸做作的样子
警察荣誉应该改成居委会荣誉,警察连多个案件围绕着老娘舅和道歉这样的角色和行为上拉拉扯扯没完没了,很难想象这是现实生活中的警察吗?!严重脱离实际,抱歉这个剧里我看到的警察是一个个居委会大妈和老娘舅附体,真的快吐了~平头老百姓进了派出所是要滴汗和做心里建设的,这里面的老百姓感觉都是皇亲国戚~嚣张得不行,真没必要这么演。
八百年没有这么棒的追剧体验了,五个星哪里够,我要打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