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荐一部关于疫情的电影——《援助》。
推荐理由:全靠同行衬托。
电影的切口非常小,聚焦于英国的一家小型护理院,里面住着20位或患有阿兹海默症,或已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
病毒席卷之下,医疗资源挤兑,它们这种小型护理院是最先被放弃的。
据影片片尾字幕卡显示,英国疫情刚开始的三个月,40%的死亡案例是护理院住客,提供给老人的个人防护用品只有他们预计所需的10%。
护理院内,一开始有20个住客,疫情开始后被迫接收了8个,已经死了9个,剩余的19个人里面已经有12个确诊感染。
朱迪·科莫饰演的护工Sarah竭尽全力保护护理院内的住客,但她无私为病人考虑的护理方式被老板认为不够高效。
老板觉得情况已经如此危急,住客能活着已经万幸,并不设法隔离感染者和非感染者。
对一些会到处乱跑的阿兹海默患者,还喂吃处方药让他们在房间安稳待着。
Sarah无法忍受这种对待人的方式,她要帮助47岁的Tony逃离这个死亡之地。
剧情非常简单,Sarah视角的单线叙事,但就因为小而聚焦,完成度很高,且题材选得足够有代表性,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
在疫情还在肆虐全球的当下,我相信今后还会有非常多关于这个议题的电影出现,导演马克·穆登能在疫情刚开始爆发时,敏感快速地抓取到这个题材,拍出这样一部动人的作品,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影片的动机和朱迪·科莫的表演都令人尊敬。
电影的社会化表达很有肯·洛奇式的质感,解剖刀似的剖视疫情中政府的不作为和乱作为,直视镜头高声对政府的质问。
几个小时拨打政府、医院各种求助热线都占线,即使拨通也被告知并无医疗资源可调用;医护人员和他们的个人防护用品极度短缺,护士护工要连续工作超20个小时,垃圾袋当防护服……这些,我们也都经历过,但我们没有这样的电影。
朱迪·科莫的表演非常好,几乎有一种纪录片式的真实。
尤其是那段20多分钟的深夜戏。
凌晨的护理院,只有她一个护工,一名感染上病毒的住客已经快不行了。
黑黑的感应灯走道,镜头跟着她打打不通的电话,竭尽全力为临终病人翻身好让最后时刻的呼吸稍微顺畅些。
怼脸的浅焦镜头拍出了她的慌张无助、愤怒勇敢,感应灯忽明忽灭,她的呼吸声急促不安,她怜悯这名77岁的临终患者,她信奉众生平等,她要拼命挽救他。
所谓援助,就是能够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尽力做个人。
看头结尾的呼应
冷酷无奈
这段简直了
能帮上忙就太好了
如果这是结尾就好了
结尾的这个门是命运之门比起中国式的疫情电影 很多明星走过场 虽然故事真实 演绎的都很出色 总是透漏着中国式歌颂 没有不好 背景不一样 手法和故事讲述自然也会不同此影片以小见大 两个因为养老院相识的两个人 经历的那漫长一夜 知道没人会来的绝望 被遗弃的愤怒 人不能看着别的一切只能感到抱歉 托尼就是她那时的依靠和英雄 有紧张有松弛 两人的分离 命运无法改变的他们 结尾自然而然的升华 挺好~
朱迪·科默又又又有新片啦。
在主演《失控玩家》票房告捷,有望开发续集,站C位的《最后的决斗》即将上映之时,她的一部电视电影播出了。
由英国公共电视台Channel 4出品的《援助》,从一家老龄人护理院的角度出发,反映出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时的方方面面。
烂番茄只收获了几个好评,还没有出分,豆瓣就率先开出8.1分,网络上已经积聚了不少的好评。
防疫做得一塌糊涂的英国,竟然拍出了一部高分抗疫片。
先说说我们的“小变态”朱迪·科默吧。
多数人认识她是因为2018年开播的剧集《杀死伊芙》,剧中她扮演一名精神病刺客,与吴珊卓扮演的英国安全局后勤特工上演了一场史诗式的猫鼠游戏。
随着剧集的持续热播,朱迪·科默得到了好莱坞的青睐,2019年出现在了《星球大战9:天行者崛起》之中,饰演女主角雷伊的母亲。
今年他一口气就有两部好莱坞的A级制作,并且都是女一号。
而作为一位英国女演员,她还是有继续在英国拍片。
去年的英剧《新喋喋人生》,在豆瓣就有8.9分。
不少观众都是冲着她出演的那集去看的,不然也不是“当红炸子鸡”了。
《援助》是她继续在英国本土拍摄的新戏,合作的演员是曾出演过《爱尔兰人》、《纽约黑帮》、《偷拐抢骗》等犯罪佳作的斯蒂芬·格拉汉姆。
斯蒂芬·格拉汉姆扮演一位护理院的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Tony,而朱迪·科默扮演护理院的一位新护工Sarah。
影片开头用25分钟讲述了她从应聘到熟悉工作的过程。
本来她的面试并不顺利。
护理院负责人想要“欲擒故纵”,但却把Sarah给惹毛了。
也许你会看得一头雾水,这院长也就是小小吐槽了一下她有证书但没有多少实际经验,很多HR也会这样对面试者提出疑问,怎么一下就炸毛了呢?
因为Sarah是一个不合群的人,不怎么懂得与人打交道,简而言之就是不太好相处。
但因为Tony的出现,Sarah有了接受这份工作的理由。
也正因为和Tony的相处愉快,令到Sarah找到了平时所没有的舒适感和存在感。
还有使命感。
剧情还深入到她的家庭生活。
和家里人的相处简直就是一团糟。
这是非常重要的铺垫。
塑造角色的同时,解释了为什么她在后面会这么注重护理员的老人和病患。
否则整部电影就变成了一部圣母片。
只有在护理院里,Sarah才能找到自己的尊严和价值。
她要维护这得来不易的“礼物”。
所以当疫情爆发,护理院被病毒入侵的时候,她就有可能失去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
《援助》和国内的许多抗疫片的视角和氛围不同。
没有什么大无畏的奉献精神,没有惊天动地的救援,没有配乐拉满的煽情,只有疫情时代下,微小个体的无奈与挣扎。
众所周知,当时疫情爆发的时候,英国的防疫措施简直就是a piece of shit。
《援助》从一家护理院的角度,就展现出了在这种情况下,普通人是一种怎样的遭遇。
因为病毒的爆发,医院床位开始紧张,Sarah所在的护理院就接下了收容8位本来住在医院的老人的任务。
当医院送来老人的时候,Sarah等护工都不知道要戴口罩。
因为他们只被告知,要在感染者附近才需要戴口罩。
而被送来的老人有没有感染,他们不知道。
更讽刺的事情是,当Sarah问医院工作人员,老人有没有检测过,如果感染了我们就要戴口罩啊。
没有的话按照规定就不用带不是?
工作人员的回答却是,那不是我的工作。
也就是说,感染不感染关他屁事。
结果就是医院成功把病毒也送到了护理院。
老人们不断被感染。
原来有20位住客,加上医院送来的8位。
先是9人因不幸被感染而去世;接着又有12人被传染……
Sarah努力守护的地方,眼看就要被病毒所毁灭。
所以她没有离开,而是选择留下来,竭尽所能地去帮助她想要守护的人。
前面说过,她这么做不完全是出于职业精神,更多是个人原因很重视这个地方,比自己的家庭还重视那种。
当角色的行为有了合理的,人性化的动机,就成功避免了假大空的感觉。
这还不是《援助》的最大优点,这往往只是一部佳作的基本操作。
更大的亮点是,导演用长达20分钟的长镜头表现手法,呈现出个人在面对疫情来袭时的无力感。
朱迪·科默奉献了她表演生涯以来最为出色的演出之一。
护理院里的老人因感染而疯狂咳嗽,Sarah只能是叫救护车;然而救护车迟迟不来,她只能是自己来照顾老人;奈何她不是专业护士,眼看吃药也没用,老人的病情不断恶化;她只能是被迫请求Tony的帮助……长镜头带来了强烈的临场感,观众可以感同身受,他们宛如在末世中被抛弃的人,只能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对抗可怕的病毒。
所以英文片名《help》,其实是有着求助的意思。
help的字幕也在片中多次出现,暗示着护理院里的人们需要援助。
然而,英国的国家力量几乎没有给到他们任何帮助。
没有对于病毒的正确认知,没有足够的防护装备,就像是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结果就是,这些护理院成为了英国疫情的最初爆发点。
在2020年3月到6月,40%的新冠罹难者,是护理院住客。
因此《援助》选择了这个角度,以小见大,表现出个体的遭遇,批判了英国官方的无能。
无路可走的Sarah不能眼睁睁地看着Tony也被感染。
她只能是用自己的方式,把Tony送出已经沦陷的护理院。
而去其他地方要先隔离14天,带着Tony“出逃”,成为了整部片子的高潮部分。
其实计划无论是否成功,结局都注定是一个悲剧。
Sarah的个人力量根本无法对抗病毒,无法对抗体制。
就算把Tony救出护理院,英国官方还是在佛系防疫,那么整个国家就不会有一个安全的地方。
Sarah怎么做都只是徒劳,她只有是对着镜头控诉,控诉国家的冷漠,用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告诉观众这当中明显存在着错误,才能有那么一点希望,去拯救像Tony那样的弱势群体。
有人说,文学、影视作品的功能不只是用来批判和反思。
但同时,也绝不是只用来歌颂和慰勉。
仅抗疫题材而言,我们就值得去挖掘更多不同的角度,也期待《世间有她》等国产制作,能够绽放出不一样的光。
因为从小照顾阿斯海默症的爷爷,Sarah知道如何和这些老人相处。
当她应聘进英国的护理中心——专门为此类病人设立的医护中心——的时候,她认为找到了很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
猝不及防,新冠疫情席卷了英国。
大多数地区的医疗机构措手不及,医疗资源被严重挤兑。
在病毒肆虐下最危险的老年人群体得不到任何医疗支援,Sarah和她的同事们寥寥数人只能勉力支撑。
期待着援助,却不得。
英国的这类护理中心都是私人机构,原本就没有应对疫情的日常保护用品。
更何况在这种全球性灾难面前,国家的防护用品本来就短缺,机构负责人能弄到的只有消毒洗手液和有限的口罩。
但相比医疗资源的匮乏,更击垮人们的是对死亡的担忧。
当护理中心第一位老人出现症状,负责人让老人们各自待在房间里,不允许出来活动和家人探视的时候,他们并不理解,也不在意病毒传染这件事。
可是,一个个老人相继病倒,因为抵抗力不如年轻人又得不到有效治疗,他们很快离世,护理中心的氛围变的紧张起来。
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来。
这段话背后的沉重,唯有直面灾难后才能体会。
它的影响并不仅仅存在于它是否降临到了你的身上,更多时候只需要它降临到了你周围的环境里,就能对你的心理产生影响。
当这波疫情在千里之外的香港开启的时候,我们只是个看客。
首先受到波及的是深圳,作为身处上海的我,最多也就是通过朋友圈里深圳的伙伴们发的动态扫几眼他们的情况。
然后,上海突然开始了。
这种疫情急速向我们逼近、形成包围圈的感受通过身边一个个朋友被封闭被隔离,变得无比真实。
因为我们始终生活在群体中,无法否认群体对我们的影响。
加之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每个人生活的重要部分,每天早晨当你从温暖的被窝醒来,只要打开朋友圈,立刻就被拽入群体营造的焦虑中。
让我们回到影片,护理中心的负责人自己也感染上了新冠,只能居家隔离,护理中心更加风雨飘摇。
本来就人手不足的护工们因为担心自己的健康,选择了回家。
Sarah的家人也建议她辞职,少了这份薪水家里都能过。
可是Sarah记挂那些老人们,她是他们为数不多的依靠了。
Sarah毫无应对疫情的治疗经验,也没有医学知识。
唯一能做的,是不停拨打英国各种医疗求助电话,和在网络上翻找人们发送的一些官方或民间的自治方法。
但是只要这些老人还有她的陪伴,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心理支持。
当晚,又一位老人出现了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Sarah联系救护中心,根本没有救护车可以派来。
她又拨打国家紧急救助热线,几个小时电话都无人接听,只是重复的等待和自我救助的语音指导。
她翻找网络上一些救援信息,看到说人如果趴着睡会舒服一些,这是她目前为患病的老人做的唯一的事了。
可是她翻不动病人,只能把中心里最年轻的患者,四十九岁的Tony叫醒来帮忙。
她又非常担心为此让Tony染上病毒,看着Tony带上手套,穿上由垃圾袋改装的防护服。
然后又一步步教Tony如何脱手套,监督他洗手做清洁,并让他把所有衣物都脱下来去洗澡。
这些住进护理中心的人们因为阿兹海默症状的影响一点点丧失自理能力,Sarah需要每一步都替他们着想好。
当Tony很羞愧和Sarah说,他没能帮上什么忙。
Sarah告诉他,他已经帮了很大的忙了,他是她的英雄。
当晚,Sarah打了很多电话求助,没得到任何支援。
整个护理中心只有她一个工作人员,还有被扔在中心里无人问津的老人们。
所以Sarah把Tony看做她的英雄,哪怕Tony只是起床帮助她一起为生病的老人翻了个身。
但对于独自一人应对这些病患的Sarah,在情绪上带给了她很大的安慰。
和患有阿兹海默症的爷爷相处,并最后失去了他的Sarah想挽救每一个护理中心的老人。
看着他们一个个离世,反复一次次重新经历失去爷爷的痛苦,她一直在勉力支持。
特别是一个个求助电话打过去,从负责人到政府医护系统全都对她关上了大门,Tony忍着困意爬下床帮助她,至少让她不用独自面对眼睁睁看着患病老人因为呼吸困难而离世的担忧。
更何况,Sarah虽然没有说什么,可是从她对消毒和频繁更换手套、垃圾袋做的简易防护服的举动上也能看出,她对自己是否可能被传染也很害怕。
救治老人的重担全在她一个人身上,又有谁来关心一下她的安危呢?
终于撑过最难熬的一夜,中心负责人也病愈且带来了更多医疗物资,可是他不能理解Sarah对老人们的关心。
他认为Sarah过度卷入了护理工作中,甚至让她马上回家休息,考虑清楚了再回来上班。
工作可以成为抵御心理动荡的一种方式。
因为工作是可控的、有序的、且具备社会化的行为。
面对重要客体的丧失,比如亲人过世、失恋、被很好的朋友背叛,工作的可控性能成为我们可以抓住的东西。
面对可能会存在一段时间的环境变化,比如经济严重下滑、疫情、战争,工作的有序性可以成为动荡中安稳心神的部分。
加上坚持工作本身就会带来收益和社会肯定,所以它可以成为很多人在动荡中的定海神针。
更多时候,就如同这次疫情带来的生活变动,对我们内在的影响可能比外在更大,却更容易被忽视。
对工作前景的担忧、对健康状况的焦虑,还有习惯被打破的烦躁,都会在这些时刻引发出来,不知不觉间摧毁内在的安全感。
疫情成为了导火索,将原本埋藏于稳定生活之下的问题引爆。
因为环境的动荡而带来的焦躁不安如果还不被允许的话,那真是最糟糕不过的事情。
习惯性回避负面情绪,仿佛它们是可怕的猛兽,只会让这些情绪积压到爆发的程度。
因为疫情,我们的生活的确发生了不小的变动。
孩子们被要求回家上网课,有些孩子能很好的适应,而另外一些可能会因为失去和伙伴相处的快乐而有情绪。
父母们不但可能需要居家办公,还要应对更多的家务和对孩子上课的额外看管,这也让他们更容易烦躁。
面对这些情绪,更好的办法并不是让它们消失,而是允许它们存在。
承认因为环境的变化带给自己和家人焦虑、担忧、愤怒。
有时,仅仅只是承认和允许负面情绪的存在,它们就不会变的那么困扰我们了。
在临床心理咨询的工作中,来访者向我们心理咨询师讲述自己内在糟糕的感受,并且希望我们能让这些糟糕的感受消失。
虽然并不现实,可是他们的要求又是那么合情合理,因为这些感受的确让他们不堪重负。
如果我们能理解这份“合情合理”,他们就能松弛下来。
同时我也发现,仅仅让人们有个地方可以去表达这些感受,都能带来缓解的作用。
也许是我们的社会有太多对人的要求,希望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都表现的勇敢、坚强、积极、阳光,才导致和这些听上去很美好的词相反的词汇被拒绝出现。
而这种拒绝,Ben很就可能导致了更多的心理困扰。
看到护理机构的负责人为了让自己减轻负担,直接给患病的人们喂食脑损伤的药物,Sarah忍无可忍将Tony偷偷带出护理中心。
他们跑到了被废弃的房车度假基地,在缺衣少食的荒凉中度过了温馨的十二天。
在各种负面情绪中,自我最难以找到积极面的是无助感。
可是在意外面前最容易出现的,也恰恰是无助感。
我们被动的面临到无序的动荡中,原来可控的生活方式被破坏了,对未来会渐渐失去信心。
此时,无助感便席卷而来。
但同时,通过他人的帮助最容易走出来的负面感受,也是无助感。
他人的帮助可以是一些实际的帮助,例如Tony和Sarah协同将生病的老人翻了个身,又例如为隔离封闭的人们带去必要的生活用品。
也可以是看似没有实际意义的帮助,哪怕有时仅仅告诉对方,你一定能从这种动荡中走出来,恢复正常生活,都能为陷入无助感中的人们带去力量。
所以越是困难时期,人们越需要彼此扶持共度时艰。
我能做的,也是希望通过我的笔墨,为同样在疫情中困顿的各位,送去些微的援助。
本来想为大家分析“新蝙蝠侠”,但上海疫情导致影院关闭,只能等影院开放后再继续了。
影评可能延后,生活也许暂停,但一切都会恢复的。
想加入影心理读者群,请联系平台助理微信:xinliwanka,通关密码:我是读者。
如果觉得我们的文章还有些趣味,或许还能给一些提点和帮助,欢迎点赞转发,或打赏支持主创。
想跟进一步了解主创,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影心理。
一部影片,讲述特殊时期一家英国疗养院因意外陷入瘫痪的故事。
不仅在2022年英国影视艺术学院奖上获得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单剧、最佳剧情类编剧等多项提名,《杀死伊芙》女主角“啾迪”朱迪·科默也凭本片二度夺得英国影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女主角,并成为该奖项史上最年轻的二封视后。
这部影片,名为《援助》(Help)。
片如其名,《援助》中洋溢着深深的人文关怀。
作为一家不甚富裕的护理机构,经营者尽力让老人们“有尊严地变老”,但这一切都随着疗养院的停摆发生改变。
在老人们亟待关怀之际,一名有良知的菜鸟护工挺身而出。
本片剧情犀利感人,绝对是近年英国影视作品中一颗小而美的明珠。
善心女孩成英雄惊魂夜拯救危机养老院女孩莎拉来到英国晴空疗养院应聘,她在面试前精心准备,等待她的却是负责人的言语羞辱。
就在她准备离开之际,来自住户托尼的一杯热茶感动了她的心灵,没有多少护理经验的她最终还是成为了这家疗养院的职员。
正值青春年华的人,会习惯性地以标签化的方式去解读老年群体,但《援助》拍出了老人们袒露情感的私密一面。
他们会聚在一起念诗歌、抚摸羊羔、笑语欢歌,当老人情绪失控打翻餐盘时,他们也会歉疚地握住护工的手。
在这些老人中,托尼是个独特的存在。
他正值中年,生活基本能自理,却也有着令人头疼的一面:他是一名早期阿兹海默症患者,敏感易怒,总是悄悄溜出疗养院找去世的母亲。
莎拉和托尼分享自己年轻时的糗事,很快成为了朋友。
只有托尼的眼中闪过迷茫,重复说着相同的话语时,莎拉才意识到,托尼已经忘记了刚才的谈话内容。
莎拉的父亲不理解女儿为什么会选择这样“没出息”的工作,指责莎拉身上有老人臭。
但一直在家庭中被打压的莎拉,却终于通过这份工作看到了自己的价值。
好景不长,一场公共健康危机席卷英国。
疗养院因接受转院病人爆发感染,住户接连死亡,员工也被迫倒下,养老院陷入停摆,莎拉成为坚守在岗位上的最后一个人。
一个夜晚,住户老肯尼呼吸困难,徘徊于生死线附近,莎拉打爆求救电话仍叫不来一辆救护车。
在崩溃之际,好友托尼成了她唯一的救星……《援助》在上线英国流媒体后,短短四天便取得惊人的110万次播放量,是英国第四电视台有史以来推出的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直面英国养老院残酷现实的有力佳作”“温柔却可怕”“除了真实只有真实”虽为电视电影,本片质量却不输劲爆大片,于细节处尽显人性温度,电影网站烂番茄的影评人们罕见为本作打出百分百好评。
爬满皱纹的手部特写、绝望时一盏盏熄灭的走廊灯、疗养院黑洞一般的门廊,《援助》以个体命运撬动故事,在最微处还原真实。
本片直指英国无比脆弱的公共卫生安全系统,呼唤社会关怀弱势群体,在困境中团结彼此,对弱者施以援助。
两位主演功力十足,化学反应极其动人,结局振聋发聩,给人以深深思考。
养老院现状惊心主创呼吁重视失落晚年《援助》能有如此亮眼的成绩,编剧杰克·索恩功不可没。
索恩参与过《奇迹男孩》《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舞台剧的编剧工作,凭借高分电影《奇迹男孩》提名第23届美国评论家选择电影奖最佳改编剧本。
《援助》目前的剧本呈现完全是一个“美丽的意外”:斯蒂芬·格拉汉姆本是拜托索恩写一部可以由他和朱迪·科默共演的剧本,但索恩绞尽脑汁也找不到合适的题材。
当时,他注意到一家养老院发生大量死亡事件,这让索恩第一次将目光放在养老院这个特殊群体上。
在创作剧本过程中,索恩采访了大量工作在一线的护理人员,得到的回答令他心惊:这些护理人员会在视频连线中崩溃哭泣,他们的内心满是疮痍,他们也想帮助更多的人,但极其有限的条件却不得不让他们超负荷工作。
“我想过会听到愤怒,我想过会听到悲伤,我没想到的是,他们会陷入深深的自责,是我们构建了一个让他们无法专心完成工作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孤立无援,不得不应付难以置信的压力。
人性中本能的良知,让他们选择将重担抗在肩上,我从中发现了深刻的感动”。
《援助》中的“莎拉”,正是现实生活中千千万万的有良知的护工的缩影。
《援助》警醒呼吁社会对弱势群体多加关怀。
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需要被护理的并不是“病人”,“病人们”同样是一个个需要被尊重的个体。
“我认为莎拉是一个标志性人物,她没有政府认可的资格,然而她在这份工作上绝对出色,这本身就是一种资格。
你不能像医疗卫生部门那样量化护理人员和护理人员,因为这是一个非常不同的事情,随着人口老龄化,我们真的必须围绕这一行业进行思考”。
《援助》导演马克·穆登在采访中说道。
春去冬来,四季流转,生命都将面临老去的事实,在全球人口已达80亿,老龄化问题深刻的今天,《援助》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这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每个人的故事,我们能做的只有给生命以尊重,给人性以温度。
《援助》欢喜首映 独播上线
《援助》男主角斯蒂芬·格拉汉姆主演高分英剧《炼狱》正在热播
《HELP》无意中看到这部英国上个月刚刚上映的关于护理院、护工以及新冠疫情的影片,豆瓣评分7.9分,结果大为失望。
难道敢于抨击就是高分的唯一理由了么?
更令人失望和心寒的是豆瓣上这些人的评论,觉得人家的好也就罢了,也不要说我们的不好吧!
疫情初发、最严重的时候我就在发热门诊,政府是怎样统筹组织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是怎样勇往直前奔赴疫区的、社区工作人员是怎样没日没夜的奉献的、各行各业为了抗击疫情大家都付出了多少……这些难道都看不见么?
还我们不拍这样的,我们为啥要拍这样的?
我们有过打了一晚上急救电话没人来,一大早病人死了的事情么?
不要总是人家是文化大国,看不起自己的人没人能看得起你!
想要强大得自己先看得起自己!
本来我是一个不喜欢在意别人看法的人,但是真的觉得现在似乎多了很多自己并没干啥对祖国有用的事,却成天看着人家好而抱怨祖国不好的人,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值得深思!
Any single person is just nothing in a huge system. The meaning about this movie was totally in Sarah's yelling. But all her yelling just something we're already know. What can we do if we're in this situation?
In my opinion, this movie is just good rather than well, especially when Sarah took Tony out of the nursing home. Their relationship is developing too weird.Each time I saw this type of movie, there were definitely some comments like 'why can't China make such movie?
'. I thought the answer was obvious. Only a few people will go into a cinema to watch a movie like this. In this world, everything is about money. If directors don't make a movie for money, then for what?
首发于【幕味儿】,原文有删减。
文/李镇近日来,一部由Channel 4出品的单集剧《援助》(Help)引发关注。
影片讲述了在英国新冠疫情初期,利物浦一家受到极大冲击的疗养院中,年轻护工莎拉与罹患早发型阿尔兹海默症的住户托尼的命运,因为疫情而永远改变的故事。
女主演朱迪·科默(Jodie Comer)近年来凭借电视剧《杀死伊芙》和大热电影《失控玩家》广受关注。
《援助》中,她再次凭借精湛演技,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兼具叛逆气质与奉献精神的年轻护工形象,获得观众认可。
作为当下为数不多的反映新冠疫情的影视佳作,《援助》在一定程度上为今后的影视创作者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疫情叙事范式,也提醒着我们,该以何种姿态来铭记这段全人类的苦难史。
01 以小见大《援助》在时空设置上,突出了一个“小”字。
时间上,影片聚焦于英国疫情爆发初期;空间上,它集中在一家不景气的疗养院,晴空疗养院。
对于一部90分钟的单集剧来说,“小”意味着极致,意味着创作者可以有充足的空间来对“新冠疫情”这一议题进行纵向挖掘。
但同时也意味着创作者需要寻找到一个极为巧妙且具有典型性的故事切入口,能够让人观一隅而知全貌。
《援助》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为何选择在疫情初期?
因为当全社会都面临一种快速蔓延的未知灾难时,它的反应速度最能体现一个社会机制的运转效力。
又为何是疗养院?
因为作为不受国家医疗服务系统重视的“隐秘角落”,疗养院在疫情之下的境遇最能反映一个社会机制的运作能力,以及当局者的人文关怀。
观看《援助》,会让人自然联想到前段时间在国内引发争议的同题材电影《中国医生》。
不同于《援助》的“以小见大”,《中国医生》则对新冠疫情进行了全时段、全景式地描摹。
创作者颇具野心,在两个小时里塞入了自己搜集到的一切现实素材。
小到“人民英雄”张定宇罹患渐冻症依然奋战在抗疫前线,大到国家组织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彰显“中国速度”。
每一件事都很有分量,都足以唤起国人的情感记忆。
这种宏大叙事本无可厚非,但当创作者把电视剧《在一起》用20集体量才能阐述清楚的内容,浓缩进短短两个小时,弊端也显而易见:叙事变得松散化、碎片化。
《中国医生》里,人物和事件如走马灯般你方唱罢我登场,观众无法抓住剧情主线,只能被一个个叙事碎片不断牵引着,刺激着,以致到影片结束时,只剩下观感疲乏与情感麻木。
而这种过分追求广度的宏大叙事所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影片深度挖掘不足。
在促狭的叙事篇幅里,创作者无暇顾及人物的情感肌理,更没有给事件以充分的探讨空间,矛盾冲突的解决多是简单化、理想化的,如上一秒医生们还在为物资紧缺而发愁,下一秒便有大批防疫物资涌向医院。
尽管这也符合事实,但难免会被观众诟病为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02 关注个体命运《援助》聚焦于小人物莎拉在疫情面前的命运浮沉。
创作者通过大量生活细节,为我们塑造出一个立体可感、个性鲜明的护工形象。
莎拉并非《中国医生》里拥有过硬专业技能的医务工作者,而是一个没有多少护理经验的“菜鸟”。
她之所以能被留下,是因为她是这家疗养院唯一的应聘者。
莎拉与家人的关系也很糟糕。
从小学习差劲、不断制造麻烦的她,得不到家人的尊重与支持。
父亲在得知莎拉应聘成功后,甚至冷嘲热讽道:“估计干个五分钟就搞砸了。
”
所以,莎拉在疫情期间,冒着生命危险坚持在疗养院工作,并非受到医护工作者“救死扶伤”的天职指引,而更多是出于私人情感——只有在疗养院中,她才能得到尊重,实现自我价值。
也正因如此,莎拉独自一人在疗养院值夜班的经历才能引发观众强烈共情。
因为她让我们看到一个小人物陷入泥潭时绝望地挣扎,和在极端境遇下闪烁的人性之光。
片名《援助》(Help)不仅指莎拉对疗养院住户的悉心照料,也意味着莎拉通过护理和抗疫工作,心灵得到救赎与升华。
这是一种令人动容的个体成长。
而影片中无处不在的浅焦镜头,不仅能放大莎拉的孤独、焦虑、无助情绪,让我们产生强烈的观影代入感,也向我们表明,相比于疫情大环境,创作者更加关注的,是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
除莎拉外,创作者也不忘着墨于那些疗养院住户,笔力精道地描摹出他们的迥异性格。
如英语教师波莉,她时常温柔且深沉地注目着周围的世界,念诵着艾米丽·迪金森、爱德华·代尔等诗人的作品,把枯燥的生活过出了悠远的诗意。
如赫尔克里斯,这位神志不清醒的老人因为害怕戴假牙,打翻了莎拉送来的早餐,过后又像犯错的孩子般,满脸歉意地握住莎拉的手。
再如身形庞大的肯尼待人热情,但也会逮住一切机会找人拌嘴,以排遣心中孤寂。
对配角的细致刻画,也体现出创作者关注个体命运的强烈意识。
唯有让这些住户鲜活起来,他们在影片中的逝去才会真正牵动观众的痛觉神经,而非只是冷冰冰的死亡数字。
反观《中国医生》,在这一方面则要逊色许多。
由于创作者过分强调集体主义,所以尽管影片中人物繁多,但几乎都是面目模糊的符号式人物。
我们在影片中很难看到“中国医生”们独特明朗的人物个性与成长弧光,只能通过口罩下的扮演者来勉强区分角色,更遑论对他们产生情感认同。
病患亦然。
无论是他们在病床上点赞的手势,还是痊愈后感谢的话语,都是一种近乎程式化的表演。
而影片中取代个体形象刻画的,是创作者刻意安置在人物身上的金句与煽情段落。
这便让影片缺失了一种生动自然的情感褶皱,而呈现出人工斧凿痕迹过重的廉价塑料感。
哪怕观众最后流下眼泪,也并非是因为故事震撼人心,而更多是出于人们对这段黑暗岁月的唏嘘感伤。
虽然《中国医生》整体成色不及《援助》,但仍有两处细节令我印象深刻。
一是张小枫的父母在疫情中双双去世,得知这一消息的她没有撕心裂肺地哭闹,而是平静地接过遗物,问了一句:“一个人没有爸爸妈妈的话,该怎么办?
”这句发问如匕首般扎向观众心头,它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渺小个体在灾难面前的手足无措,无能为力。
二是医生文婷想给孕妇小文做剖宫产,其他科室的医生都极力反对,只有陶峻医生站出来,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么拖下去,小文挂掉以后,只是多了一个新冠的死亡病例,但如果我们帮忙的话,我们就要背锅了。
”这句诘问无比犀利,也成就了陶峻医生的人物高光。
它让我们看到在“命题作文式”的国产电影中,难得一见的质疑精神,以及对个体命运发自肺腑的尊重。
03 敢于质疑片名《Help》除了意指莎拉与疗养院住户间的双向援助外,还有第三重含义,即“得不到的援助”。
《援助》是一部底色苍凉、内核尖锐的作品。
影片中充满了对英国当局草台班子一般草率、不作为的疫情防控举措的质问,以及对政客们视底层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虚伪冷漠态度的无情讽刺。
难能可贵的是,创作者并没有让这种质疑喧宾夺主,而是在出色地完成了叙事和人物塑造的基础上,将这一连串问号与惊叹号巧妙安插在各处细节中。
如莎拉在经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惊魂一夜后,打开广播,却听到当局公然宣称自己“一直在致力于保护疗养院住户”的谎言。
那一刻,莎拉愣住了。
她从未想到人竟然可以虚伪到如此地步。
再如影片中,公职人员和医务人员只有在往疗养院运送老人、搬运尸体及抓捕莎拉时才会出现。
而当莎拉问他们运送来的老人是否患有新冠时,得到的答复却是“那不是我该管的事”;护工琼向前来搬运尸体的公职人员索要防疫物资,他们却只留下一个扬长而去的冷漠背影。
全片的重头戏当属莎拉在疗养院独自值班的那个夜晚。
床上,感染新冠的肯尼奄奄一息,焦急的莎拉打遍了所有官方救援电话,却始终等不来一辆救护车。
当莎拉按照网上的急救知识,和托尼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帮肯尼翻身后,托尼欣慰道:“有的日子里我感觉自己很清醒,知道自己应该是什么样,还有些日子里我都不知道自己在哪儿。
但如果我能帮上忙,那就太好了。
”此时,莎拉终于忍不住眼泪,背过身去哭起来。
这泪水中有感激,有如释重负,有历经无助后的委屈,更有对体制之恶的无奈与憎恨。
除“援助”外,影片的另一个关键词是“尊重”。
前来求职的莎拉在被主管斯蒂夫羞辱后,气愤地离开疗养院,但最终让她决定留下来的,是托尼冒险追出来为她送上的一杯热茶。
那一刻,她感受到了来自陌生人的尊重。
无法帮肯尼翻身的莎拉,不得已向睡梦中的托尼求助。
但她知道这也许会让托尼陷入危险境地,所以坚持要征得托尼同意。
这是莎拉对托尼生命权的尊重。
莎拉的父亲年迈瘦弱,却也想去疗养院工作,因为他无法忍受食物赈济处向他分发圣诞饼干时的傲慢无礼。
说明他希望通过劳动,为自己赢得一份尊重。
然而讽刺的是,这种对于尊严和体面的坚守,只存在于底层人民之中,而来自于英国当局的,只有冷漠、无视与谎言。
同时,作为一部抗疫题材作品,《援助》罕见地设置了一个黑暗结局。
在莎拉和托尼“飞跃疗养院”,在郊外共度过一段浪漫惬意的隔离时光后,警察前来抓捕莎拉。
尽管莎拉哀求不要把托尼送回疗养院,影片最终依然定格在了托尼在斯蒂夫的“陪同”下再次走进疗养院幽暗的长廊,以及莎拉绝望的面孔。
虽然影片没有进一步交代,但二人之后的命运可想而知:莎拉将受到指控与审判,而托尼要么感染新冠身亡,要么被斯蒂夫喂药,成为一具没有自由意志的行尸走肉。
这是创作者打向体制之恶的一记响亮耳光——灾难面前,底层个体无论再如何奋力自救与彼此援助,终逃不过被无视、被抛弃、被牺牲的悲惨宿命。
正如影片结尾处,莎拉在警车内振聋发聩的质问:“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生命不再平等了?
”
04 余论《援助》并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影片第三幕暴露出了创作者的思维局限。
一是托尼对莎拉的表白十分突兀。
影片中托尼与莎拉的关系十分复杂,二人既是病患与护工,也是共患难的生死之交。
尽管从日常点滴相处中不难看出,托尼与莎拉互生情愫,但二人“飞跃疗养院”并不能简单定义为私奔,而是一种夹杂着友情、爱情、感恩、救赎等复杂情感的被迫逃亡。
遗憾的是,创作者并没有将这种情感归于混沌,而是选择格式化为爱情。
如此,便让影片失去了一份耐人寻味的朦胧意境。
二是莎拉的控诉太过直白生硬。
如前所述,创作者在影片前段一直保持着冷静克制,对体制的质问和讽刺都隐藏在细节之中。
而影片结尾处,莎拉打破第四面墙般对着镜头控诉,既冲淡了影片精心营造的浅声低语的氛围,也损害了莎拉的人物形象,使她成为创作者宣教的传声筒。
但瑕不掩瑜,《援助》依然是当下为数不多描写新冠疫情的精品佳作。
它的出现提醒着今后的艺术创作者,在历史苦难面前,我们不要忘记伤痛,不要忽视个体,更不要惮于质疑与反思。
〈Help〉译为《援助》,从Sarah得到一份护理员的工作开始,她和护理中心的老人和其他患者的相处,沟通、游戏、朗读,人与人之间穿越介质地彼此联系着,从一副牌到达对方的童年,从一首诗共享人生的意义,而2019年末席卷世界的流行 病,好似要将这一切抹去。
Sarah在护理中心最熟识的Tony是为数不多挺到“最后”的患者。
面对真实的不安日渐蔓延,周遭具体的人的离开,Sarah决定带Tony离开,在自然中度过十四天渡过一切。
这十四天开始得不像一场必胜的仗,它更像这世间一切难关之前的中场休息。
Sarah和Tony背倚着满眼的绿色,桌上有牌有食物,有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有像往常一样关于不安、忧伤的分享和接纳。
可谁也不知道是否度过十四天就真的渡过了难关,更遗憾的是仅仅几天的时间,Sarah和Tony便被带回了护理中心,不得不分开面对各自未知的情况。
2023年再看这一切我们的确多了一些确定,明白一切难关大概需要的时间,而我们的人生仍然像Sarah和Tony当初一样,一场又一场的难关,一场又一场的中场休息,难关常有,中场时别忘了休息。
That's what we all need to think about and keep qustioning.-“It’s not my department,love.”-“No. No. No, it never is, is it?? No, never… Never is. Never is. It’s always someone else. It’s the way this country works now. You know, keep our eyes down to the rest of it. You know, cos if we see people queueing up for food banks and if we see people lying… Lying on the streets, if we see disabled people being left to die, we’ll feel sorry. We can’t cope. We can’t cope with Tory. Not us. Not any more. Underlying health conditions.What’s in them? When did our lives stop being worth the same?”
妈的智障,最后二十分钟毁了一整部电影
重温了疫情背景下不堪重负的英国护理院氛围,男女主之间的互助互动让人动容。
浅焦镜头虚化了背景,让人专注在眼前的人物的脸上,他们彷徨迷茫恐惧,而且模糊的背景仿佛把人推进迷雾里,整个电影弥漫着不确定。Jodie演技令人信服。
74/100
朱迪科莫那段长镜头看得让人揪心 无力感是那么深刻
新冠疫情初期的惨相
谁说只有中文的多义性别有韵味,本片中一个HELP的多层指涉同样有趣,开始的help是tommy帮sarah的友善之举令她获得工作,中间sarah开始help护院的老人们生活起居,再到中段崩溃时候的内心OS寻求"help!"无门,最后她又“help”了tommy出逃,以及针对NHS以及唐宁街的怒吼质疑help?!
臉貼臉地感受絕望和無力感。
看的第一部真正值得被记住的新冠病毒叙事片。整部电影都处在一种极其不稳定的震颤和摇晃的情感状态中,新冠病毒让养老院这个内部小环境迅速坍塌崩溃,人性在其中勉强艰难痛苦地支撑,体制加深了绝望中的绝望。频繁出现的失焦镜头直指了大量长期缺位的情感和品行,在荒郊的草坪上,歌声轻轻漫漫,痛苦的反弹尤为有力与浪漫
3.5 不要去歌功颂德或者粉饰太平,这个世界上所有人的生活都改变了而且再也回不去了。这样就是这样。
电视剧,背景是新冠初期一家养老院,养老院则是英国新冠死亡的重灾区。影片起首不凡,简洁,幽默,让观众很快入戏。中间那段新护理人员独自值班二十小时的情节,很是揪心且感人。其后的发展,方向就有些游离了。为了强调男女主角之间的情感,安排女护理员违规带出痴呆病人,既与主题不符,且有些太逾越常规了。
更多在于小美女当护工的养成记。然后控诉一下新冠控制失败的国家。
反映英国医疗体制问题影片,以小见大,控诉有力!
类似的题材,有人是在给你讲述一个故事,有人却是在给你洗脑
啾迪….前途不可限量。默默哭的一部片子,又无力又悲伤,现实的悲歌。好在,压在所有的无奈之下的,是真实的情感。或者爱就是潘多拉盒子最后的东西,起码不是一片荒漠。
一部小成本英国抗击疫情题材剧情片,各个方面感觉很一般,本打算给三星评价,但是结局悲剧,必须扣掉一星,没有必要再看第二遍了。
三年来,人类面临疫情灾难。各种境况,不同国家不同的对待方式!这部影片把切入点放在一家老人疗养院!女主刚应聘上岗就遭遇疫情爆发,她独自值班时的那一种无助,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演员把角色其时其境下的心态行为,表现得淋漓尽致!
疫情初期得不到医疗援助的一家疗养院,护工为了保护其中一位病人私自把他带出疗养院。这是目前以疫情为背景的电影里视角最小,但情感抒发最直接的影视作品,作为电影一般吧,但是直击且耿直。这里没有英雄,只有普通人,甚至是不太懂规矩的普通人,工作上尽职尽责也保护不了疗养院的住户,跟政府闹,跟老板吵也不过是发泄情绪,偷偷带走关系好的病人作为个人理由充分,事关生死,作为社会人,违反的可不止是一点点规矩,可是规矩能保命吗,这是个难题,最后sarah冲着镜头呐喊你们管过普通人死活吗,高潮结束,多一句都是多余·~~~
非主旋律电影;后面的独白挺不错的
继续等待关于新冠更好的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