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至EP02)改编自《东京女子图鉴》,但从滤镜到剧情都做了台剧本土化暖色系改造,使得非典型物欲挂女主内核与台湾小清新背景呈现了不叫人出戏的融合画面。
尤其是,原生家庭和原生朋友圈戏份显见的比重提高,也与更家庭本位的社会氛围相适应。
很喜欢每集都有一个名字,配合女主人公林怡珊的台北人进阶路,叙述脉络清晰,一如她想拥有水晶球般虚幻美丽人生的初心不改。
想要的更多,就是她一个模糊而又纯粹的愿望,或者——欲望。
林怡珊想要属于的台北,永远是那个水晶球般的耀眼的充满无所不有的可能性的台北。
形象、符号、信息,我们所“消费”的这些东西,就是我们心中的宁静。
它的宁静需要对现实和历史产生一种头晕目眩的感觉。
它的宁静需要永久性地被消费暴力来维系。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我想城市女子图鉴系列为何择取女性视角,与消费社会中大城市水晶球般令人眩晕的浪漫幻想是分不开的。
欲望被精美的商品橱窗粉饰,直到女性的身体也成为商品的展台、商品的领地。
这个系列的女主是完美的消费社会人,并不是具体或明确的出人头地野心在催她们奋发向上。
于她们而言,事业或是家庭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不安定的想要更多更好的永不满足的欲望。
更精美的饰品、更有格调的餐厅乃至更昂贵的旅行套餐,她们持续地贪恋这些美妙却虚幻的消费体验,如同泡泡浴一般美丽而梦幻,令她们沉醉难以自拔。
欲望之所起,已难觅影踪;而能支撑这种欲望的,只能是被商品完美包装的梦幻大都市。
不必强求完美女主人公,我们都知道,这确实是都市女性众生相里难以忽视的一部分(当然事业型女强人也需要大城市的土壤,那是另外的故事)。
因为她们确实是耀眼的,如同消费社会最美的人造物;因为她们也是普遍的,与商品经济一起成长起来。
一直做梦的人生,也没什么不可以,只是选择罢了,其间冷暖自知。
第一章 从台南永康到台北永康 「碎了一地的台北梦」
外地白菜求职路漫漫
第一次失业来得出乎意料的快
撞破姨妈是外遇家庭前后
一集就梦碎第二章 新北市的薪贫阶级 「看见小确幸的尽头」
左拉说:“商店里的女人就是女王。
商店就像荣耀的庙宇,庆祝着她的胜利。
”
她不愿意,因为她来台北不是为了过在台南就能过的人生。
分歧已非常明显,她要的是钞能力而不是钞负担。
台北人表姐的话,再次推了怡珊一把。
永不止歇的想要更多的欲望在飞驰而过的深夜里滚烫。
女主一定是对自己不够了解 所以情感道路磕磕绊绊屡遭不顺,我回顾她的经历,在这么多交往对象中,从平凡人到精英管理到上流富豪,她经历过底层,也排除渣男,经历暖男,也别离控制狂,我觉得她有目标理想,但是这么多的经历,不仅年纪拖大,还耽误重要人生节点,对象品质经历从飞速上升至持续下滑。
她在追求梦想中探寻自我,不耽误事业前程,但是她应该没有完成感情目标,我是越看越心累)总觉得每次她应该停止忙碌脚步和旅程,她又改变决定,看完11集仓促结局并不是组建家庭,而且独自生小孩。
剧中的经历着实惊艳,然而这么拼命的追求自我有何用处?
恰好我也在临近28这样一个人生节点。
这部短剧虽然不是特别内容丰盛,有很多重复片段,但是有意义,对我有启发。
人应该要明白并合理缓下脚步,掌握节拍而不是只想事业发展(精英骨干例外)只是有几个节点对她很有利,女性一辈子受年龄影响,应该是想法太多,当然剧中好几个男性角色确实太bossy 剧中主角还是比较顺遂一路事业腾达。
而情感波折多,每次都没看到逆转。
现实生活应该不会有这么多选择机会。
结尾感受到女主是不断追求人生价值总结∶多面向生活的阳光面,努力过好人生桂纶镁大美人对角色塑造很优秀🤗
本来以为是个小城镇的女生打拼的故事,没想到是个乱约的故事。
2022.12.1更新:金句,我知道我想要的,不是婚姻,不是小孩,是选择的权利。
为什么这么说,013在剧中多数都是扮演感情里被动者的角色,凤小岳也好,五月天鼓手也好,张孝全也好,他们热恋,然后女方迎合,最终因为失去自我忍无可忍而分手,这才有了上面这个金句。
临沂山的每次离开,都是找回自我的开始,好在她够坚决
一旦女人有了野心和欲望,当女人也想要往上爬,不仅意味着男性竞争变得激烈,这也是对父权制的挑战与威胁——当女性经济独立、精神独立,当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庸,男权制就有土崩瓦解的危险Disney+重磅推出的《台北女子图鉴》,虽然顶着《东京女子图鉴》巨大的IP头衔,请来桂纶镁担任主演,也有王柏杰、张孝全、凤小岳、杨谨华、天心等众多知名演员助阵,口碑却一路下滑。
当前豆瓣评分已经跌破及格线,只有5.7分,远低于原版的8.6评分。
看完这部剧的网友多为不解,至少,这绝不是他们期待中的《台北女子图鉴》。
究其根本,是这部剧的叙事导向出了问题——将原版的“欲望叙事”,改弦更张为“爱情叙事”,失去原版的精神内核。
原版直视女性欲望,不做道德评判,《台北女子图鉴》立意上的偏离恰恰是做了道德判断,丢弃了这部女性作品宝贵的女性意识。
从欲望叙事到爱情叙事2016年引爆东亚的日剧《东京女子图鉴》,讲述来自日本秋田的女主人公绫去往东京的奋斗史。
所有一切的出发点,源自她对小城生活的不满足,内心对大城市、对物质的强烈欲望。
大学毕业后,绫如愿来到东京。
她没有多高的学历,没有令人称奇的才华,依恃的是还可以的长相,每一任男友都是她的引导者,他们固然利用着绫的青春,绫也在利用着他们,每一段感情都是绫向上爬的阶梯。
她居住的地方,从东京的平民郊区一步步靠近东京的富人区,工作与收入亦一路进阶。
只不过,绫虽然一步步靠近她的欲望,也成为杂志上令人艳羡的东京女人,但她从未在感情上获得圆满,甚至就连欲望本身也总差一步之遥。
《东京女子图鉴》不做道德评判地呈现了一个充满野心和欲望的女孩从二十岁到四十岁在东京的打拼,不是偶像剧,更不是爽剧。
反观《北京女子图鉴》和《台北女子图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版的欲望叙事,却也有本质性改动,即,弱化女主角的欲望驱动,放大她的感情线,并试图在最后给女主角一个情感安定之所——兜兜转转、历尽千帆,她们终于知道真情可贵,明白真情比欲望更重要。
《台北女子图鉴》中,女主角林怡姗(桂纶镁 饰)的确也是渴慕台北的繁荣,才从台南北上。
不同于绫对于大城市有明确的欲望,林怡姗其实并不太清楚她来台北是为了什么。
固然她每一集就拥有一段新的感情、一个新的男友,但大多数男友与她的欲望并没什么关系,原版的“欲望叙事”成为“爱情叙事”。
林怡姗遇到的男人们,有的男人很老实,却让未来生活一眼看到底;有的男人很渣,玩腻了就玩失踪,最后来个短信分手;有的男人无法点燃她的激情,谈不上满意也谈不上不满意,分手反而让她倍感轻松;有的男人是控制狂,以爱林怡姗的名义操控她的一切;有的男人明明出轨,林怡姗也知道自己是小三却耽溺于这段感情不可自拔;有的男人可以让林怡姗进入豪门,代价是让林怡姗丢弃自我……《台北女子图鉴》的主线变成“台北女子爱情图鉴”。
林怡姗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男人,为现代人总结了各种各样的感情模式——这是如今烂俗都市言情剧在做的事。
称其为“女子图鉴”,未免以偏概全。
对女性欲望的道德评判女性的欲望去哪了?
女性对于物质的欲望,对于向上爬的欲望,究竟去哪了?
《东京女子图鉴》中,绫的感情史很丰富也很重要,但这一切都服务于绫的欲望。
绫做出了她的选择,同时这道选择题也扔给荧屏前的观众:我们会如何选择?
一个最主流的评判是,将绫视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个物质主义者和拜金主义者、一个一边得到一边丢弃最后什么也没剩下的不幸福的人。
所以,绫的争议性很大,她是新时代的“恶女”。
《北京女子图鉴》和《台北女子图鉴》不约而同试着将女主角更正向化。
她们的确都在刚到大城市立足之时抛弃适合过一辈子的老实男人,就像原版中绫抛弃初恋男友时所想的:这样的老实男人,小城市里就找得到,这种小富即安的生活在小城市也可以拥有,既然在大城市就不该满足于此。
这样的算计,贯穿绫的整个感情经历。
到了林怡姗这里,为了不让她像绫那样“势利”,为了不让她成为利用感情的“恶女”,编剧的策略是:放大感情在林怡姗生活中的分量,试图让林怡姗偶尔为爱情丧失理智。
这个逻辑就是:女孩子把感情放第一位,代表她渴望真爱,代表她不是精致利己主义者,代表她有纯良的内心。
这样的叙事策略,本质上是一种“自我阉割”:它其实已经在给绫做道德评判,认为绫的确是“恶女”,绫不值得效仿,所以绫这样的人不适合当女主角。
改良后的绫,就成了林怡姗;原版中女性欲望的真实狂欢,到了台版也就戴上了一个纯情的虚假面具。
其次,编剧想凸显林怡姗的“偶尔纯情”,可纯情的边界一旦未能把握得当,就会让林怡姗沦为依附男性的“恋爱脑”。
比如第五集,林怡姗与一个拥有开放婚姻的已婚男子干柴烈火,林怡姗很快被他的温柔、体贴迷住,剧中用了很多大篇幅床戏来体现二人的欲望难耐。
林怡姗因此就爱上了已婚男,甚至去找他的妻子、希望妻子可以与他离婚……从对方口中得知是已婚男不想离婚后,回途中林怡姗崩溃地嚎啕大哭。
暂且不论那几段情欲戏缺乏美感,林怡姗在情欲中迷失方向、丧失自我,更是不啻于人设崩塌。
绫始终清醒地驾驭欲望,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她干脆洒脱;林怡姗却被情欲冲昏脑袋,她一直是这段关系中的被动者,而此时她也忘了她昔日一心想来台北的初心——这也是观众看完这部剧的迷惑之一:林怡姗来台北的欲望到底是什么。
或许这部剧也未曾理清林怡姗来台北的底层欲望。
如此飘忽不定的人设、前后矛盾的剧情,可惜的是桂纶镁的演技。
她明明是观众心中极为适合演绎台湾版绫的女演员,一身傲骨脸,可塑性完全担得起独立、自信、坚韧的为欲望不断向前奔跑的女人。
遗憾的是,女性欲望未能彰显,哪怕是都市女性的恋爱史,也像是浮光掠影的意淫流水账,白白浪费了桂纶镁的脸。
直视女性欲望说到底,《台北女子图鉴》叙事与口碑的崩塌,根源在于就连编导都无法直视女性的欲望,怎么可能复刻出原版的灵魂?
而事实上,对女性欲望的排斥与贬抑的确是当前社会的主流态度。
犹记得《东京女子图鉴》播出时,弹幕上乌泱泱一片是对绫的挞伐,把绫视为女人的负面典型,很多人认为:女人就不该有这种乱七八糟的野心和欲望,找个老实人结婚过上平平淡淡的生活不好吗?
值得强调的是,我们并非赞同绫的选择,但我们要捍卫绫的欲望。
试想一下,假若把绫的性别换成男性,恐怕很多观众就不会有太大的诧异感,因为就文艺史来说,“野心男”的叙事源远流长、汗牛充栋。
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经典野心男,《高老头》里的拉斯蒂涅,《红与黑》中的于连,尤其是于连一直受到很多同情。
很多人默认:一个男人往上爬很正常,一个男人为了事业牺牲爱情大概率是因为他有什么苦衷。
相反,很多人无法接受女性有向上爬的欲望。
这是男性中心、男性优先的思维作祟,牢牢把女性锁定在“女主内”的位置上;男性去拼去闯,去发光发热,女性就应该收敛野心,好好在家相夫教子、做好贤内助。
所以,绝大多数男性推崇的女性品格是温驯、顾家、无欲无求、宜室宜家,他们排斥有事业心、有上进心、有野心、不囿于厨房与育儿的女性。
自然地,他们对绫这样的女性充满警惕。
一旦女人有了野心和欲望,当女人也想要往上爬,不仅意味着男性竞争变得激烈,这也是对父权制的挑战与威胁——当女性经济独立、精神独立,当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庸,男权制就有土崩瓦解的危险。
所以,很多人千方百计污名化女性的欲望,对女性的欲望如临大敌,这种敌意甚至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潜意识——默认女性有欲望是不好的,所以不敢直视,不敢不做道德评判地呈现。
诚然,女性的欲望不意味着就是绝对真理,就比如绫的很多选择也值得商榷。
但考虑到女性的生存处境,当务之急不是忙着给女性的欲望做判断、下定义,不是大声疾呼女性的欲望是多么危险;当务之急是,正视它、呈现它,不再把女性的欲望视为怪异的存在。
直到某个时候,女性的欲望已被视为自然而然,观众再来做道德评判与适当引导,才是真的有的放矢,否则就只是在虚设靶子,以引导之名扼杀女性欲望。
在这样的背景下,市面上那些直面并张扬女性欲望的影视作品就显得难能可贵。
无论是英美剧《欲望都市》《傲骨贤妻》《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我的天才女友》《祝你好运,里奥格兰德》,抑或东亚日韩的《黑色皮革手册》《纸之月》《迷雾》,它们并不污名化女性的野心,特立独行的女性形象塑造让更多身处蒙昧中的女性意识到:原来还有这样的活法,原来女性也可以去追求这样的权利和自由。
一群女性唤醒一群女性,并给了她们重新整理人生、活出自我的勇气。
不必跟风成为下一个绫,而是直面你的欲望,坦荡地追求它、驾驭它,去成为你自己,去成就你自己。
——首发VOGUE公众号,未经其许可勿转——
1.因为桂纶镁才看的(记得之前日版也是因为卡司),至今还是很吃她的颜;2.和有点记忆模糊的日版相比,台版这个对我个人来说会更贴近和亲切些,可以理解怡姗想要成为“台北人”的念头,大概类比一众北漂沪漂的想法,但是也因为身在内地,有些地方看着总归觉得有些矫情,所以前面一直是开倍速;3.后半基本是全攒完了才一下子看完的,也许是因为终于到了感觉和自己年纪比较相仿的部分,开始恢复正常速度。
有一集是和年下小奶狗因为交友软件而发展的感情线,印象很深刻的是,这集开始终于轮到小奶狗而不是怡姗,一直想要对方的一句“我爱你”了,而且后面怡姗也没有再说过了,就好像过半之后,怡姗终于慢慢懂得爱自己比较重要了;4.最后怡姗因为母亲患病而回家,乃至意外成为单身妈妈,然后再创业的套路都没有太意料之外,尤其是关于牛肉面的呼应。
说不上反转或者高潮叠起,只是能感觉到,再次选择回到台北的怡姗似乎“平静”了下来,但是她心里的那个“大魔王”并没有消失掉,那种内心的要强坚韧,似乎也变得拥有了温和的力量;5.最末关于怡姗一路感情线的回顾也是可以预想的,不得不说这些对手的选角还是挺不违和的(私心里还是最爱当年的《男朋友 女朋友》的搭配,石头的出演反而算是个小惊喜)。
不过再想想,似乎怡姗的很多转变,都和自己的亲密关系相关,感觉把她自己工作上,甚至亲情、朋友的部分给掩盖掉了。
其实女性成长的表达应该可以更丰富更立体,但是每集的感情线噱头却压制了这部分空间的发挥,多少也是有些遗憾了。
岁月真的没有在桂纶镁脸上留下痕迹。
很喜欢台南帮三个人从小到大的情谊。
会想到自己曾经也有过这样的朋友,只是现在走散了。
剧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为了生小孩结婚的许慧茹,单身生小孩的林怡净,离婚的李承恩,因为不想生小孩离婚的奕君姐,兜兜转转最终也成为单身妈妈的林怡姗,虽然感觉有很明显的鼓励生育的意图在。
剧情还是蛮好看的,虽然也有狗血情节例如开放式关系的小三,真的没法接受小三设定。
但看完整体感觉是真的好想谈恋爱哦(拮据的面店老板阿南,玩消失的渣男游瀚宗,个人审美中最帅的没主见的沈华庆,控制狂上司Allen,开放式关系健身房渣男何建寰,家庭关系极度窒息的富二代高松铨,不婚主义建筑师黄金单身汉吴执富,年轻咖啡店小狼狗邱晓风,浪漫的英国主厨欧文),当然还有不离不弃推都推不走的闺蜜李承恩 他永远都在 从十几岁到四十岁他一直在也羡慕女主总是能够义无反顾坚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论是工作,还是男人,还是人生,都在坚定做自己,也能勇敢说不。
也羡慕她的家庭关系 酷酷的妹妹 虽然父母也会碎碎念抱怨女主的这些选择 但是也还是支持 是永远的后盾也证明工作中广结善缘很重要,遇到奕君姐这样的上司何其幸运呀,好喜欢奕君姐。
在最后,腾讯视频虽然弹幕很少,但是每一集都很多弹幕一直diss女主谈恋爱换男朋友,就真的有必要吗,恋爱自由,换男朋友也值得吐槽?
女生多谈几个男朋友就开始跳脚急眼啦 心眼可真不大呢
怎么说呢。
不至于很烂,但是确实也没有特别好看。
结论肯定是不如原作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女主的造型(主要指头发)真的不好看。
造型也很影响人物塑造的。
女主在经历小鲜肉时期的锁骨发倒是很适合她,最顺眼一点。
其次,剧情主要是通过一集换一个男人推进的。
难道主人公的成长是靠和不同职业背景男人交往实现的吗?
这点不太合理。
再次,主人公是台南小城市出生,到后期直接英语流利,甚至要润新加坡。
中间如果没有通过系统的培训英语,是不太能达到这个层次的。
如果想说明女主也有自身努力的话,剧情中至少应该带过一笔。
但很遗憾,主线只有换一个又一个男人。
最后这点可能比较主观。
东京绫是一个恶女形象,虽然也在甩与被甩过程中,也有情绪波动,但没有过多笔墨,更多的是继续向上的不甘的欲望。
而台北女主每次都真情实感的伤心,虽然更体现真善美吧,但是就不太符合图鉴系列的调性了。
毕竟这不是爱情剧对吧。
虽然是改编,基于近期翻拍潮翻车的太多(比如六本木class)这一部至少没有那么尴尬,算是一个良好的意外。
目前两集影片节奏偏慢胜在桂纶镁演技细腻hold住全场,清新不油腻不造作,可做现在多少顶流的教科书,真的应该反思…两集的演技就超越了原著的水川亚美也是够惊艳了——才两集剧情先保留一下 字体不够日后追评
其实她的人生已经超越了现实中大多数女生 演的都比较理想化 但是呢 这么理想的人生里 也会有遗憾吧 也不是完美的人生。
我看完的感受是 我一直对现状不满意 觉得像现状妥协是非常没有追求的 但这个剧的结尾 很好的反应 其实她最后还是回到了最初自己认为幸福的生活 对于女主来说 是弥补了青春的遗憾吧. 就是她如果没有经历这么一圈,她也不会意识到最初的开个面店当老板娘的生活才是她最想要的 对于戏外的我来说 其实总是不满现状 就像女主角一样 无论是工作还是找对象 总觉得未来会有更好的工作 更好的生活 更适合自己的对象 其实有可能我们现在看不上的忽略的才是最幸福的!
我不鼓励大家没有追求 也不鼓励大家当有追求的独立女性 而是珍惜现在吧 把现在过好 珍惜现在的幸福 适可而止 因为没有完美的人生 最后无论折腾成啥样都会有遗憾
“想要的太多”着实是一部分女生/女人的本质·…年少天真的会给自己设个空阔“不平庸”target...成长的时候总是好奇大过天,要努力证明自己,做出那些当下的选择,大都是以自己为中心。
同样的29焦虑..不安的增加可能是来自选择权利的越老越少(生育,事业,爱情,生活)爸妈那些“不正常”的评价,漂泊一族与父母的矛盾,面对父母危机的选择,都是被touch都点...人就是这样,越到最后越害怕再也不见的失去...至于那些爱情,那些男友...确实有点挤压过度...要的太多的女人,没办法接受一眼望到头的日子,至少年少肯定是这样。
容易被有能力的人吸引,确挣扎在是否可以妥协做一个完全服从的小女人...当然也会遇到不少渣男,更加会有一些因为自我过度自信的错过...最后的出口只能是内心的释然,以及学着丰富生活的瞬间,学着可以与孤独相处...其实想下一路走来,着实也是一步步自己选择,既然如此,起码要接受这些选择的结果...至于那些痛,就好像那些幸福的过往一样...都是成长的一部分,亦是旅程的一节...年轻都富有,来自于试错的低成本,年长的安全感,更多的来自可以继续选择的资格...如果人们已经所剩无几,那不如从可以最快获得资格的类别着手...比如健康,比如工作....虽然依然痛,依然不安,依然焦虑,可至少能看到一部分实际的回馈...想要太多不是错,只是错在选择的时点...珍惜当下,好好生活吧
应该叫被羡慕的怡珊的一生
。。。第一次这么想打桂纶镁
两颗星给凤小岳 集帅气健硕多金体贴勇猛于一身 还去给丑男当小三 真的无语
冲卡司来的,剧情离大谱,女主20年实现阶级飞跃倒还好,最可气的是她两个发小,油腻到不行还那么有钱,第五集小镁和石头do看得我生理不适,没有深度只有尺度
没想到评论出奇地一致,台北和东京确实差了一大截,东京灯红酒绿物欲横流的剧本不适合在台北上演,台北演一演温情的老巷更合适。其次就是剧本还真是照搬啊,时尚业的公司,遇到同乡的尬剧情,总有点说不上来的违和感
跨越203040的女性,追随内心、探索自我的集锦。经历过才更懂平淡。努力过才不后悔。
原版后悔没叫东亚女子图鉴,哦不,东亚男子图鉴,省得挨个儿复制粘贴了……
两星不能再多了,满篇都是cliche,这种剧还要周播到11月才大结局,迪士尼平台毫无诚意
低于预期了
新加坡这么卷的吗?
要不是桂纶镁,怎么看得下去
感觉台北不太适合这样的剧本,整个中国能撑起这个剧本的应该也就香港和上海吧
好无聊哦(地铁老人看手机.jpg
改编版程褒女贬男文化热浪之风,人物属于多重人格集合体,高度自怜化,叙事上过度侧重谈情说爱,似乎如此自主自立,追求卓越的现代都市女性都只有谈情说爱,组建家庭这一条人生大路要走。每段感情终结后,金句频出,高抬教化拉满,但既然人人都有这么通达的辩证观,又如何走入这一段段基本性格都不合适的两性关系。
台北这么接地气的市井之地根本不适合这个故事 太土了
想要不被框架的成功,永远有选择权的选择..只知道努力往上爬,成就自己,碰到的人也永远无法无条件耐受
看完《东京女子图鉴》之后,因为桂纶镁主演+去年看了她与林思宇上《36题爱上你》宣传此剧的那期节目+原声带里有五月天、告五人、刘若英…的歌……,于是就顺便看下这部《台北女子图鉴》:虽然是改编自《东京女子图鉴》,但《台北女子图鉴》只有采用大致的故事框架,具体剧情和原日剧差异甚大!原版日剧看得我时不时暂停倒回去查看台词,而翻拍版台剧却看得我各种快进,如果不是台版卡司阵容比日版更熟悉更有好感,不然就内容本身而言都有些失望得想打差评了。
果然台北女子不及大陆图鉴 鸡血 内卷
东图是欲望,北图是迷失,上图是浮华,台图是家乡情怀,编剧显然没有高层的工作经验和中产阶层以上的生活体验,到后面完全提升不了阶层,停止了城市的探索,从成长转为回乡,好在全局自圆其说结构完整,不功不过的改编
其实,人生怎么活都会有些遗憾。作为女子,我们要互相体贴和照顾。这部剧的爱情可圈可点,但是从始至终女子们之间的情感更让人热泪盈眶。女子啊,其实30.40都无伤大雅,接不接婚,要不要孩子自己才能做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