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搜集母亲信件,信件组成一个三角恋故事:1)分离:母亲与父亲因左派运动而流放分离,母亲被叔叔照顾;2)再聚:母亲与父亲团圆,叔叔不时来看。
最终叔叔投河,母亲不久去世。
《希腊三部曲》第二部,不再像第一部那样如梦似幻,充满异国风情和浪漫气息。
美丽的女人伊莲娜已经衰老,却魅力依旧。
伊莲娜仍是所有故事的核心。
如果没有看第一部,我想很难理解她对于斯拜罗斯的执着,以及他们的分分合合。
伊莲娜是一个孤女,又被一群难民收养,物质上除了身体一无所有,也不像斯拜罗斯一样有音乐天赋。
但这样一个平凡又一无所有的女人,却用自己的时间创造了一个伟大的传奇。
她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也没有立下丰功伟业,但是在那么艰难的时局下,她从无到有的创造了自己的世界,她的丈夫在花甲之年仍不停寻找她,情人在西伯利亚支持她并无法忍受失去她的晚年,儿子在幼时分离重逢后仍热爱她,孙女因为她不再感到空虚绝望。
她影响了所有人。
她只有爱。
她就是爱本身。
所以伊莲娜成为爱的层面最富有的人。
每一个人,甚至是她的最亲密的人,本来都可以自己很好的生活下去,但是他们都在她不在的时候,感到巨大的空洞,无尽的追逐她的身影。
斯拜罗斯在美国拥有了富足的生活,为什么还要去寻找多伦多小酒馆里的女招待?
雅各布在告别伊莲娜后生活了三十年,为何还要在重逢后告别世界?
小孙女对生活绝望,为何能在奶奶的一声招唤下就回头?
儿子婚姻事业难以平衡,为何在父母身边露出最轻松愉悦的神情?
我们一旦见到爱,就不会忍受没有爱的生活。
现实是如此残酷,而这个故事的内核实在太过浪漫。
那些古旧建筑和茫茫白雪的镜头,宁静却饱含热情,像安哲对于自己故土的一种凝视,也为我们打开了时空的一扇窗,看着时光之尘如雪一样落下,覆盖在人群身上,缓慢却不可抗拒。
又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女人,但这次是过去与现在影像交替着演绎。
一个老人在越过苏联边境时停步不前,坐在皮箱上,说出了《哭泣的草原》开篇斯皮罗带领流亡者所说的话,祖先生在草原,我们不能背叛,分崩离析的人类还是希望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不要再有漂泊,不要再被放逐了。
列维在30年后才喊出不想让艾莲尼离开自己的心声,1974年时只能默默的注视着她的离开。
斯皮罗与艾莲尼在酒吧门口,这多年后的一次拥抱,将时间与空间重合。
三个人通过回忆,解开了他们各自的心结,列维和着欢快的音乐疯狂的起舞,他是孤单的无牵无挂的,整部片子是要讲述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启程即是终点,受尽苦难、得不到爱的人。
虽然艾莲尼最后也逝去,但小孙女和爷爷奔跑在雪中,预示着未来的希望,这并不是一个悲观的故事。
人类在时间的长河中只是灰尘,只是在讲很普通的故事,很微不足道的故事,是在物换星移的时空里不足为奇的小事,但也是最真实的。
彷如全心贯注的仪式般延展的长镜头,是我最初观看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电影的印象,在他电影中经常出现的雾茫茫,彷如制造隔离于真实历史之外的异度空间,供片中角色行走。
在他的最后遗作《时光之尘》里,穿过浓雾,A(威廉·达福)与年轻时的母亲相见,而母亲在咖啡馆见到了当年的患难爱人雅各布(布鲁诺·甘茨),A在穿针引线过程中成为了当年与今日连同的纽带,这与他本人的导演身份形成了似乎来自冥冥的对照。
安哲的电影充满诗情,但绝不晦涩,不仅因为其镜头中所呈现的与现实密切的切近,更因他往往直接观照希腊现代史。
《时光之尘》也许是这种意图投射最为明显的一部,片中若干关键场景的时间点,甚至放在全球史的坐标里都算得上重大:斯大林去世、柏林墙倒塌、新千年到来。
影片里的A是希腊裔美国人,飞到罗马,要拍完关于父母过往故事的电影,而他的父母于希腊内战后的苏联蒙难,母亲与老友雅各布又同时在1970年代被释放到奥地利边境,多重复杂的地缘与政治图谱在飘零的人物身上反复碾压。
《时光之尘》讲述A的自我实现,亦直陈一段绵延数十年而未成事实的三角恋情展开,甚至借助上一代与这一代人的视角,打量少女艾雷妮(A的母亲与女儿同名)置身千禧年前夕的新世代。
影片多重视角纵横交织,似乎试图彻底贯通惨痛历史与阵痛现实。
影片上映于2009年初,安哲拍摄此片是否亦在回应其时正被次贷危机肆虐的世界,犹未可知,但电影文本自身似乎提供了唾手可得的对照通路。
刚刚于年初去世的布鲁诺·甘茨在片中饰演的雅各布在一场暂时告别的戏中灵光乍现,苍老的身体试图起舞,告离曾经同患难挚爱之人的愁绪,已经从当年在边境线分别之时的满腔惆怅变为安静淡泊。
甘茨晚年最出色的角色当属《帝国的毁灭》里的希特勒,而在文德斯的《柏林苍穹下》、《咫尺天涯》等作品里,则贡献出与《时光之尘》异曲同工的表演,将“演出”本身游离在常规剧情之外,从而抽离剧情本身单纯的叙事意义,上升到令观众灵魂出窍的程度。
《时光之尘》打破现实的时间线条,甘茨也成为达福之外,第二位连接历史的重要人物,他在客房中的话非常明确表明了角色(其实是创作者)对置身时空的不信任与放任自流,似乎记忆从来没有主动离开,而是不断充装于新旧时刻,寻找最佳的停歇点。
冷战之后,千禧之后,甚至直到如今,历史从未如福山所言终结过,恰如安哲电影里平缓移动的长镜头,尽管被剪切掉,但充盈的余味,其实永远都不会散去。
如同周而复始的冷冽世间。
男人入睡时,女人跟雅各布举杯,敬美好的旧时光。
女人入睡时,男人跟雅各布举杯,敬美好的新世纪。
雅各布说,活在过去里,却无法再回头。
这仅对我而言,才是事实。
我不会泪流成河。
悲伤时,我会想起艾蕾妮。
一个人,远远离去。
雅各布带走了一切,诠释着另一种永恒。
西奥为此,献上了特别的泪水:“水从我掌心滴答,有那条河的味道。
”。
广场上,军队离去。
留下唏嘘的人群,如同漂浮在空中的落叶。
然后,人群也慢慢散去。
有人说:“我们的生活方式不支持真理,就如同我们的制度不支持信誉,我们的人际关系也不支持真实。
”。
我们在虚无中彼此依偎,彼此消磨。
而空旷的广场,盛开着爱情,孕育着生命。
一段特别的历史,孕育纯粹、美丽至极的伟大情感,极尽浪漫只能事。
爱情让我们忽视时间,而时间却没能让我们遗忘爱情。
时间的长河,流淌着不变的旋律。
在湍急的河流中,他们短暂的相爱,长久地守候。
正如开头孩子的独白,没什么会结束,一切永不会结束。
拂拭尘封旧时光的灰尘,他们就会如梦境般进入你真实的生活。
一切永远不会结束。
如果你牵对了那只手,那么带他回你们湍急的河流。
那里流淌着永恒的旋律,带你穿越时空,慰寄新的、旧的美好时光。
【红场往事】2017-09-17 00:31:41大火在雪地上燃烧,单厢列车经过那些坐火车来的大人物站在楼上向远处走过的影子挥手二月的风吹在每个人脸上如果你从安哲的镜头里见到过他们朋友, 西方的面孔多么真诚挥手的人最后也都死掉了……
【一场离别】 2017-09-17 19:26:47昨天还和你在一起今天就要道别三岁的小手在冰凌背后刚刚学会再见的孩子就要离开我作为母亲还能祈求什么?
西伯利亚冬天的雪为证明晚你将到达柏林旧钢琴乐声响起……
【时光之尘】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背离大草原享有过爱情还是没有在一起
安哲的《时光之尘》(也译作时间的灰烬),依旧诗意晦涩。
安哲依旧如此,借着电影带领我们去寻找着永恒。
海报非常惊艳,时间让一切皆成虚无与灰烬,但天使追逐着第三翼的的图案在一堆废墟中却依然清晰,这似乎在暗示着在时间的灰烬中依然存在着某种永恒。
在一片废墟中,天使依旧在追逐的是什么?
电影里的那些人们,在时空交错中茫然地寻找,他们究竟不懈寻找的又是什么?
电影里借一个疯女人之口喊出 “希望之翼”。
去网上查阅了有关天使的资料,图案里的正是西方传说中的三翼天使(由六翼天使剖半而得,保留一个光之翼,另一对是白羽翼)。
天使所追寻的第三只翅膀叫“光之翼”!
巧合的是祖母和孙女都用了艾蕾妮(Eleni)这个女名,Eleni正是希腊语光线、火把之意,这是否是希望的象征?
功课再继续下去就无聊了,重新回到感受中。
电影的最后一幕太美了,老人喊着艾蕾妮的名字,牵过她的小手,在灰蒙蒙一片的雪景中一起奔跑,那纷乱细密、无所不在、静静飘落的雪,正像是时间的灰烬,无边无际,消磨了一切。
但这无尽的灰烬里,一个老人牵着一个可爱的女孩的手,尽情奔跑着。
这是爱、是光、是希望。
以下摘抄影片中那些诗意的话语:“没什么会结束,一切永不结束,我回到尘封了往事的地方,在时间的灰烬下失去了当初的纯净,却又突如其来地在某个时刻,浮上水面,犹如梦境,一切永不会结束。
”“时间的灰烬降落尘世,不论大小,湮灭一切。
”“艾蕾妮会说:最近我每天早上醒来时,水从我掌心滴落,有那条河的味道。
”“妈妈,昨晚我梦见我们在柏林墙废墟中一起散步,但当我转身看着你时,发现那不是你,而是我女儿,小艾蕾妮,牵着我的手。
”“外面在下雪,雪花静静落下,城市仍在沉睡,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运河之水流淌,流过逝者与生者,旧日已逝,时光荏苒,天地默然。
”
北影节,大师系列总要看一部,没有选雾中风景、尤利西斯的凝视、永恒的一日这些资料馆常客,看了“时光之尘”。
本来是“希腊三部曲”的第二部,却因安哲交通意外突然辞世而成为谢幕之作。
正序的故事应该是这样的:1954年,流亡在苏联的艾莲娜与千辛万苦来寻她的恋人斯皮洛斯重逢,两人一夕恩爱之后又天各一方,一个入狱、一个流放西伯利亚。
艾莲娜在西伯利亚幸得同胞雅各布相伴左右,她生下斯皮洛斯的孩子,托付给雅各布的姐姐抚养。
1974年,艾莲娜重获自由之后立即去寻找身在美国的斯皮洛斯,深爱艾莲娜的雅各布放弃了一直想去的以色列,陪伴艾莲娜。
艾莲娜找到了斯皮洛斯,但发现他身边已有别人,她跑开了,去加拿大找到了躲避越战兵役的儿子。
斯皮洛斯追到加拿大,三人重聚结成家庭一同返回美国。
1989年,艾莲娜的儿子在西柏林,娶了一名从东德逃过来的女子,生了一个女儿也叫艾莲娜。
1999年,艾莲娜和斯皮洛斯从美国来到柏林与儿子团聚,雅各布来旅馆探望他们,三人在街上徜徉之际,艾莲娜身体不适,这时她接到电话,孙女小艾莲娜要跳楼。
艾莲娜劝下了小艾莲娜,之后身体更加虚弱。
雅各布前来探病之后,登上莱茵河的游船,展开双臂坠入河中。
2008年,艾莲娜的儿子在罗马拍摄讲述母亲艾莲娜故事的电影。
此时他正在与妻子办理离婚,而小艾莲娜失踪,他在小艾莲娜的房间里发现了老艾莲娜的照片和在流放时写给斯皮洛斯的信。
小艾莲娜的母亲闻讯也来到罗马,两人在酒店碰面,酒店遭小偷光顾,遭劫后的房间地板上出现了天使的图案——展开双翅的天使伸手迎向空中的第三双翅膀,就是影片海报那幅画面。
影片从2008年开始,以在小艾莲娜的房间发现的老艾莲娜写给斯皮洛斯的信为旁白,引入老艾莲娜的故事,是回忆,也可以看作是儿子正在拍摄的影片内容。
1954年的故事叙事基本是线性的,直到1974年艾莲娜和雅各布从流放地被释放。
而之后,74年、99年、08年几条线开始跳跃、穿插,而且常常是时间跳跃,但场景不变,演员不换妆。
比如:1999年,雅各布到旅馆探望艾莲娜和斯皮洛斯,房门一开,就变成了1974年,也是在一个旅馆房间里,雅各布无望地请求艾莲娜不要走,艾莲娜决然地离开去寻找斯皮洛斯。
雅各布和艾莲娜都是1999年的妆容,表现的是1974年的场景,期间1999年形象的斯皮洛斯一直坐在旅馆床上。
1974年,艾莲娜到加拿大,找到了2008年样貌的儿子。
1999年,艾莲娜、斯皮洛斯和雅各布走进一个酒吧,镜头从三人镜头推为斯皮洛斯的单人镜头,场景不变,时间变成了1974年的加拿大,斯皮洛斯找到艾莲娜打工的酒吧,两人激烈争吵之后重归于好。
斯皮洛斯是1999年的样貌,艾莲娜是1974年的样貌。
2008年,艾莲娜的儿子寻找失踪的女儿,找到小艾莲娜的同学打听线索,那个同学跟1999年的小艾莲娜一样年纪。
两人一起去找到的跟小艾莲娜在一起的年轻小伙子,则是2008年的艾莲娜(一直没有露面)应该有的年纪。
小艾莲娜和老艾莲娜也是重叠的。
片尾,2008年的摄影棚中正在拍摄老艾莲娜去世的场景,99年年纪的小艾莲娜趴在床边,斯皮洛斯伸出手来呼唤艾莲娜,起身的却是小艾莲娜,小艾莲娜握住斯皮洛斯的手,几颗水珠从她手中滴落。
艾莲娜手中滴落的水滴此前出现在雅各布跳入莱茵河之后,艾莲娜从病榻上起身,恍恍惚惚地念叨新年餐桌的座位设置,念到雅各布名字的时候。
那水仿佛是泪滴,又仿佛是莱茵河的河水。
小艾莲娜站在废弃的公寓楼上,呼喊着自己想死,我想,除了父母离异给她带来的伤害,那其实也是老艾莲娜曾经的内心的呼喊吧。
看之前对电影一无所知,所以懵逼了一阵,明白了怎么回事之后,觉得有趣,好像在时间的长河里做游戏。
有趣是有趣,烧脑片的那种有趣,因为捋清了时间线而感到兴奋。
但是实话说导演想表达什么没太看懂,也没有共情。
不过大师的作品,就是能让人不明也觉厉。
虽然影片横亘苏联、美加、德国,背景中穿插斯大林逝世、越战、柏林墙倒塌、世纪之交等事件,但是并不是历史大片,也不是三角恋故事。
我猜,混淆时空的拍法,本身就是在点题吧,岁月流逝,每个人都带着厚厚的时间之尘,因为过去,我们成为现在的我们。
过去没有过去,我们带着它进入现在。
最后一幕是老年的斯皮洛斯和小艾莲娜携手向着银幕跑来,脸上洋溢着笑容。
2022.8.16 北影节
讲真在我看来是一部比较糟糕的电影。
无论是矢志不渝的爱情,家国羁旅之情,时光流逝里百年孤独的宿命感,爱而不得的痛苦,母子间的情感纽带,夫妻父女关系的破裂与重组,统统刻画地很差劲。
情感弧光铺得很广,但都很粗糙,几乎没有几处细腻动人之处,镜头语言或许高明且美,然而却是没有灵魂的空洞。
有几处情感爆发甚至于尴尬而反智。
尤其是有轨电车里的那场决定所有人命运的情欲戏,这个设定实在离谱。
男人穿过重重关卡越过半个西伯利亚来秘密转移女友到安全之地,这么紧迫的情形下,两个人不但不赶紧离开,一定要在公领域(电车)趁着夜间无人打一炮再说。
就算是情之所至,但是这种呈现方式也实在太糟糕。
诸如此类令人不解的情感爆发还有儿子强吻前期,小女孩企图跳楼,都显得做作轻浮,于整部影片的情感表达无益。
还有三位老人纠缠一生的爱恋,人设都get到了,但是我始终感觉不到爱,总觉得虚假不实,完全没有感受到任何强大的宿命之爱的冲击之力。
相比之下同样以战争年代的“父母爱情”为主题的《冷战》就好的太多太多了。
精彩的叙事框架和诗意镜头是可以兼顾的。
会想到法尔什家族 也会想到蓝白红 用一个恰到好处规模的故事承载了那么多宏大的议题 精彩。
if there’s a utopia, it must be the third wing.敬散落在世间万物的时光之尘,无论其渺小或伟大伊莲娜是不是化成灰都是美的啊💧
可能是我拖得最长才看完的电影,镜头很诗意唯美,但是真是欣赏不来,节奏非常慢,镜头非常长,声音非常安静。最头疼的是用同样的人在不同的时空演不同的角色,所以真的看得很晕。
这么多高赞,一定是我没看懂
“乌托邦是天使的第三只翅膀”。被国界线与意识形态分离的人们最终会团圆,心灵彼此隔离的人们也终将习得和解的方法。但说到底这部给我感觉和哭泣草原距离得有点大,甚至产生了咫尺天涯AU的错觉…
半个世纪,两代埃莱妮,在时空的辗转中完成对往昔的回溯,二战后的冷战时期以及铁幕的落下(柏林墙倒塌),均在时间的灰烬中尘埃落定;雅各布的结局其实就是安哲对待历史的态度。结合第一部看更有意义,比起第一步的青春逼人,此部重心放在重逢和回首。最后一幕引用乔伊斯《死者》,仍是典型安氏风格---记住爱记住时光。
生肉。发现大福。豆绿的门,红色地毯,破碎的电视机们,地毯上的天使和翅膀。之字形天桥梯子,往上走的人们。灰紫色的云,工厂的烟囱浓烟。雪,雾,电车车厢。墙上喷绘。浪花,船,跳下去。墙上海报,沉默的羔羊,切,格瓦拉
让爱和生命都葬身于此,这种奇妙的时空交汇是不是只会出现在安哲的电影里?电影里有很多漂亮的手,握住的和没握住的。
遗憾之作,标志性的长镜头壮景不见,斯同志的雕像屹立不倒,黄衣人也消失,只剩下疯狂的冈茨,安哲时刻的三人起舞,向天敬酒
某年电影节看过,印象不深的原因是人物情感无法引起共鸣,家国儿女般的史诗叙述适合对此种情况下的“分离”有特殊感触的人群。
#启明会观影节#6.5/10。看不懂,但也不枯燥,是部好电影,可惜我一直进不去,就这样吧。
@CFA小西天 终于明白西方人为什么总要给孩子取自己父母的名字了,在这一行为中,固定空间中的时间流动成为可能,呼唤名字,不仅意味着呼唤濒死之人,更是在召唤那个拥有未来的人。在酒馆的一个长镜头直接串联起混杂的时间,将现在与过去同质,过去与现在都在这个时代中死去,只有未来还未被尘土所覆盖。
是一部充满诗意和隐喻的电影,它不仅探讨了个人与历史的关系,也展现了导演对时间和记忆的深刻理解。
#BJIFF 看完之后 旁边一个北京小哥直言太烂了,我都不知道起这么大早是为了啥。总之最不喜欢的安哲之一吧,为赋新词强说愁。
how does word lost its power in a foreign language: desperate as an ageing man trying to retain time; inexplicable as Angelopoulos lost his touch
四星半. 巴赫, 柴可夫斯基, 贝多芬的乐声随着镜头完美切换, 静静感受主人公们的情感与时光, 暗藏着政治的伤害. Jacob这类角色总是让我动容...
“时间的灰烬降落尘世,无论大小,湮没一切。”时间之尘是记忆,灌入房间的风和渗出手指的水,对尘灰的两种冲洗,洗净则进入死亡,或者不存在的大雪、涡轮搅动的河流。卡兰卓的音乐听过太多遍,落满灰烬,安哲已不再。
垃圾。唉,算了。可能只是我不喜欢吧。慢节奏,略苦楚的文艺片果然还是得拍成黑白片。Bergman的片子我都能看下去呢?
隔空对话。手。
又是一部跟拍电影有关的电影,达福的段落充满了迷影人的小情绪,可爱、讨厌又敏感,看得出有安哲回顾自我的意味。女儿的角色成为隔辈的呼应,同样的名字在最后一刻果真派上了用场,最后真的被感动到。有趣的老人家们,年轻时也够不拘一格了。走过边境的那段印象深刻,不知道为什么。年老后经常会为他们担心,虽然感觉足够美好,但是似乎所有的动荡并没随时间消退(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总体看得让人有点辛苦的影片,心里一直紧张。对母亲的寻觅有一点做作(可能是天使翅膀的梗没能很好地get),但细想从创作身份来说又非常在情理之中。SiffU2019
时光,它曾被西伯利亚的冰雪覆盖。时光,它曾被纽约的车水马龙踩踏。时光,它曾被柏林冰冷的河水淹没。然而时光,它轻易的占据了每个人的心房,用力擦拭,抚摸它诗意的脸庞。紧紧拥抱,紧贴它热度的胸膛。牢牢印记,那是一生所寻、现实梦境交织的人间天堂。
一如既往,bgm堪称完美,形式和调度有点过火了。我知道这是安哲愈发飞起的"镜头内时间蒙太奇",但儿子与母亲拥吻、老情人错过、爷爷与(跟奶奶)同名的孙女牵手离开……等等,莫不是在大历史节点的"此去经年"的观念之下,在"我生君已老"的遗憾中,掩藏下乱伦的冲动?片中有一处是很动人的,柏林墙倒塌后人们希望这是"历史的终结",但青春与爱恋的过往毕竟祛不尽历史的捆绑。这是叶慈《当你老了》的"史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