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场的安妮,患艾滋病而焦虑,拒绝了邻居和自己父亲的关心,因为不敢承认。
最后打电话向父母忏悔告别,但是无济于事,因为艾滋病无法治愈。
2.女主连自己男朋友的名字、住址、学校都不知道,就与其约会并且迅速发生性关系,男朋友把“它”传染给了女主。
女主得知真相开始恐慌,自己亲人和朋友一开始无法理解。
最后再备胎男的带领下 ,一起支持帮助女主“度过难关”。
可是女主依然念叨 “我知道它早晚会来”。
3.女主男朋友是在酒吧搞一夜情,被传染艾滋病。
4.花花公子男长期滥交,不信邪与女主上床,感染艾滋病,又迅速把这个“诅咒”传染给了别的女生。
最后花花公子男被自己母亲“吸干”,这段应该是暗示家庭伦乱让艾滋病感染家人。
5.女主心理开始扭曲,想恶意传播艾滋病给海边游客。
那三个男人被女主脱衣服吸引,对这个陌生女人毫无顾忌,与之发生性关系,被感染。
6.备胎男明知女主是“高危人群”,依然与其发生性关系,感染艾滋病,然后恶意传播给路边妓女。
7.大家以为已经战胜了“它”,可是最后“它”还是出现在了女主身后。
因为艾滋病只能暂时抑制,无法被治愈。
它在身后 (2014)6.42014 / 美国 / 悬疑 恐怖 / 大卫·罗伯特·米切尔 / 麦卡·梦露 凯尔·吉克瑞斯特
在《请回答1988》中,正焕的哥哥每天焦急等待女朋友的来信,结果却等来了一封诅咒信,这种信我们小时候大概都收到过,关键信息是一定要继续传播给多人,否则将有厄运降临诸如此类的东西。
是的,《它在身后》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不同的时时代发展了,已经没有人写信,邮件的话很容易被默认分类成垃圾邮件,所以紧抓时代的步伐,诅咒是通过性交传播的。
被诅咒的人和另一个人性交,厄运便降临到另一个人身上。
厄运是一个缓步走向宿主的恶鬼,它能变换成任何人形,最终目的是杀死你。
关于这只恶鬼,关键词是永远匀速前进。
我特别喜欢的一部短片,叫作《勺子杀人狂》,讲一个杀手,他只有一种凶器,就是一直普通的铁勺,不大,就是能吃饭的那种。
他杀人,建立在他持之以恒的用勺子敲打被害者上,无论你跑到哪里,无论你如何反击,他也只是跟在你后面,用勺子敲你,报警也没用,因为没有警察不会相信有人用勺子坚持不懈地杀人。
这虽然是个戏谑的小短片,但一勺一勺积累起来的疼痛和恐惧却分毫不差。
片中的匀速步行,我觉得借鉴了《勺子杀人狂》。
我们常看的恐怖片是一惊一乍的,通过蒙太奇和音乐音效,瞬间将人的恐惧情绪调动到峰值,以达到给人致命一吓的效果。
而这种持续稳定的低功率输出,则是反其道而行之。
此鬼走的极慢,如果你肯跑,他绝无可能追上你,但胜在持之以恒,胜在积少成多,胜在如影随形。
那种长时间被恐惧笼罩着无法脱身的恐怖,效果并不输给前者。
然而对于片子我有几点疑问:1、 同性性交是否可传播,还未可知。
2、 如果群P,是一传多还是只传第一个也未可知。
3、 如果宿主选择全世界旅行,恶鬼是不是也以步行的速度追随,如果是的话,很可能类似在半路。
拍摄手法很好,可是影片叙述能力太差了(??
)突然觉得国产恐怖片良心多了,虽然智障但起码故事是讲完的。
这部我get不到任何感受,前面悬疑气氛满满,可后来感觉这是打着悬疑旗子的色情片(雾)。
一部下来都不知道在干什么,为什么后来婕又和保罗做了,婕的朋友到底来干嘛的,没派上一点用处啊,除了那俩男的啪了一下死了一个之外……
在一个充满复制品的年代,眼耳能及的地方俨然被流水线上层出不穷的工业品所倾卸填满,当然这种消费主义,“大企业制”下的文化,又怎么能放过每个人的消费主机,大脑?
电影作为一个泛艺术和商业的媒介,对于90%的消费主机来说,它仅仅是个商品,为了让普通款大脑能轻松地“刷流量”,这个行业不停地,一遍又一遍地,复制着之前的成功样板,新瓶装旧酒,有时候连标签都不待换一换的也有,例如各种泛地区的恐怖翻拍片。
当然翻拍片算好了,还有那些不要脸的直接捡人骨头的,这种主要集中在D6区。
在一个电影已形成自我工业体系的年代,每个类型电影,几乎都有它的成熟样板,于是精美的复制不再成为评价一部类型片好坏的标准。
而类型电影里最难伺候观众的便是喜剧片和恐怖惊悚电影。
作为两个深处瓶颈之中的类型,却兼有相对低成本高收益的风险特性,这恐怕是每个有野心的导演跃跃欲试的沼泽。
而在一个连“震惊”都显得廉价的年代,如何制造新鲜感,这是一件极其需要“用脑”的事情。
It follows , 这部电影是大卫·罗伯特·米切尔的第二部长片,也是一部极其有野心且用心的作品。
作为惊悚片,如果观众要求的是复杂的故事框架和情节设计的话,这部作品恐怕是要让大部分抱着这种期待的人落空。
但,问题是,要求一部惊悚片在100分钟内讲一个烧脑的恶心故事,这个需求貌似每年都有几部烧亿级的好莱坞史诗大片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
而如果你的要求仅仅是,一个惊悚片能做到100分钟寸尺间都带着饱满的惊炸情绪,这部作品是能在开头前五分钟就将你带入这种氛围内,但前提也许是你有机会在电影院里看这部电影,而不是坐在家里的沙发里或者是趴在电脑面前。
因为这两者都会大大把这部片的冶艳气质打折。
故事非常简单,简单到,大概温子仁可以拿他的几部电锯惊魂的DVD合集去砸这部电影。
当然,作为21世纪前十年最杰出的恐怖惊悚类型片的导演是有资本去这么做。
故事讲的是一个19岁美国妹子Jay和刚来镇里不久的青年约会,在第一次约会里青年的奇怪反应,Jay并没有引以为意。
第二次约会,Jay初尝禁果,旋即便被这位古怪青年绑架到一个旧建筑工地里。
青年神经兮兮地跟她说着一些奇葩的事情,跟Jay说从此之后会有一些人向你走来,它们会变成各种模样,但是一定要记住,不要让它们触碰到你。
镜头里,一个裸身女人一步步向他们走来,青年激动地推着Jay上车,逃离了那个地方。
他开车送她到家,把她放在她家门前的马路上,丢下一句“千万不要让它们接触你”的话,便开车跑了。
之后的故事就是往少女逃难记和众闺蜜与邻居男青年救援少女的老套路上靠。
而一个本来剧本就显得有些烂尾的故事,更甚是以二愣子青少年为主题,居然被大卫·罗伯特·米切尔拍成“一朵妖冶的雏菊”,可见这位年轻导演的野心所在。
(70-80年代风靡的虐杀青少年的恐怖片到了21世纪俨然沦落(明显是题材拍烂到)为DVD手持瞎拍拍地N种鬼影实录的变形记)希区柯克这个老胖子,作为恐怖惊悚类型片的教主,1940年的蝴蝶梦里,那美妙的精准地背景乐铺排 —— 每个人物出场,都有相应的音乐踩点,情节和人物情绪拓展也借助了这种精于计算观众心理的背景音乐作了延伸和铺排。
到了60年代胖子最出名的惊魂记上,虽然剧本本身的问题是被后人诟病不已,但是那场著名的浴室凶杀戏,里面精准的音乐铺垫,确实能让观者持续惊艳几十年。
恐怖惊悚电影大概是电影工业里,除了音乐歌舞片外,和音乐结合最紧密的类型片。
史诗片和科幻片可能常常遭遇到被吐槽配乐过度的问题,但是恐怖惊悚电影,或者任何涉足悬疑,或者简言之想“吊观众胃口”的电影,往往皆是被背景乐紧紧包裹起来的精致的“秀逗糖”,让人酸爽。
说回到电影配乐,It follows 这部电影做到了非常的饱满的程度,配乐的基调类似80年代的电子乐,有种倾泻而下的“自我”主观感,但是内核又是一种冷调,配合起电影大部分镜头都是“客观视角”。
而这种实验性的做法让人很难不联想到去年那朵妖艳的Under the skins, 同样是用实验音乐,将一个简单的科幻故事演绎到沁人心脾的“冷”。
这两位导演皆是懂得不同音乐类型背后所蕴含着的“能量”,而这种能量借由影院的音效设备和大屏幕的视觉效果,让音符从空气共振之间杀向观众的肌肤与心肺。
如果硬要和去年的Under the skins 做横向比较,可能也仅仅是输在故事的构架上。
就正如电影手册的评价,它在最后向“简单”低头。
(指的是故事的简单化)。
而镜头设计方面,去年的Under the skins众多场景用纪实的拍摄手法,将“真实的反应”放进一部科幻片里,让人有种亦幻亦真的脱离感,这种概念本身就已经是科幻最佳的演绎。
It follows,在镜头设计方面,也是做的非常的美妙。
开头的长镜头,环状的摆渡镜头,镜头运动速度又恰好可以让整部电影情绪刚刚好触到酝酿的点,但又不过于侵略性,没有强加感。
而这种镜头在电影里出现过好几次,比如Jay和Greg去学校查那个男生的资料,也是用那么一个长镜头,交代了环境,以及远处慢慢走来的“危险”,两个主要人物正在进行的故事情节片段。
而电影中,另外一组从右到左的镜头摆渡也是非常好玩,即Jay出车祸,在医院里最后决定和Greg发生关系。
随着镜头,可以看到医院的各个种族,年老年少,生老病死,与最后青年人的荷尔蒙,各种隐喻就这么简单地扔了出来。
故事设定里的不停向主角走来的人形怪物,这种设定好的距离,即远和近之间的距离,也聪明地用部分镜头虚焦,点到为止地交代一些可能随即而来的危险和故事的暗示。
比如Jay和Hugh的第一次约会,近景是Jay和Hugh在餐馆里,在远处,镜头虚焦的部分,一个人影的东西在移动,暗示了之后的故事。
这部电影最有趣的地方并不是通过性交把危险传到下个人的身上,当然这明显在暗示艾滋病,和青少年的性滥交的选择上。
而是,故事设定里父亲角色的缺失。
为什么故事里,Jay反复提到的是“不要跟妈妈说她的事情。
没有任何提到她的父亲?
”最后一群小伙伴去他们的”初吻圣地”,某个游泳池里进行最后的救援。
临开车走的时候,Jay看到他家屋顶上站着一个裸体中年男人。
最后走向她的那个在泳池外围要杀死她的男人,和电影尾声里扫过Jay家的场景,他们家的全家福合照,父亲的样子像极了在泳池欲杀她的鬼魂,后者被喜欢她的男闺蜜杀死在泳池里。
男闺蜜也成功追到了Jay,两人在暴风雨天里发生关系。
这之间的几个交错的关系,细细一想,倒是极有趣与恐怖。
总之,这部电影是足以在今后几年被记住的作品。
可能它还说不上是伟大的惊悚电影作品,但是它值得被放到各种榜单上去赞扬,仅仅因为它的用心和反叛,这是这个年代所缺乏的精神。
该片导演电影把一个老套的故事,拍出了不同的新意和创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开拓了新的惊悚片视觉体验。
三星半。
这部恐怖片有点意思哇。
恶灵缠身,追杀索魂。
要想脱身,需要某种接触才能传给下一人。
《午夜凶铃》是通过观看录像带,这里是要通过性行为,一场短暂欢愉后的无妄之灾。
相比直译的《它在身后》,台版的译名来得一语双关:《灵病》,名字和某种性病近音,传播途径雷同,隐喻明显。
恶灵来得无影无踪,形状千奇百怪,一步一步缓慢逼近的压迫感让人胆寒。
青少年问题,家庭枢纽缺失,性教育,社交安全,信任危机,电影内容包罗万象。
镜头语言巧妙。
大幅度环状旋转摇摆,不仅突写了角色面部的慌乱神情,还增强了临场的恐惧感,犹如倒后镜般的等待恶灵靠近,更是胆战心惊。
电影恐怖的镜头并不多,等待中的焦虑与未知的遭遇让人瘆得慌,产生了回味与无尽脑补。
尤其是那种刻意让恶灵的面容失焦,一群平和的氛围下画风异变,在人影后若隐若现的尾随,无声无息的到了咫尺之遥。
彷徨愕然,摇摇欲坠,失声尖叫。
像极了那些流传于网络上的灵异影片。
甚至出现了短暂后遗症,如果看着有人踱步向我靠近,都忍不住哆嗦一下。
“喂,你看到他了吗?
”“我找不到对象啊,喂!
”
最厉害的疼痛,也许并不在伤口,而是你确切无疑地知道再过一小时、十分钟、半分钟,在那一瞬间,你的灵魂将会离开你的身体,而你将不再是人类……这种确切无疑是最糟糕的。
1. 前言【它在身后】是一部优秀的青春恐怖片,有着独树一帜的的恐怖风格:不靠感官刺激,而是把具象化的艾滋病作为恐惧源,一旦感染便无法摆脱,只能和死神斗智斗勇,成功营造了惶惶不可终日的心理恐怖,堪称大型反滥交警示片。
衰败的底特律、缺位的成年人、懵懂迷茫的青少年共同构成了本片的颓废基调,在这种基调下讲鬼故事无疑是最合适的,但想让观众真正地感受到心理恐怖还需要一样东西:极强的沉浸感。
本片的视听语言完美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2. 配乐配乐的整体风格是复古迷幻电子,与影片的氛围非常契合。
即使你没看过电影,也能通过这张【原声带】感受到不寒而栗的惊悚氛围。
如此优秀的恐怖电影原声真的不多见。
- 01. Heels (高跟鞋)。
描述一个女孩穿着高跟鞋躲避“它”的过程。
由缓慢空灵的鼓点,到低沉焦虑的电子音色,再到尖锐急促的金属音色,紧张程度层层递进。
- 03. Jay (女主名字)。
充满迷幻气息,清新美好中带有一丝哀伤。
19岁的女主就像一枝绽放的花朵,外表美丽,但难逃被污染的命运。
- 05. Old Maid (老妇人)。
女主在学校遭遇“它”,形象是一位老妇人,随着它一点点靠近,曲风由诡异转向急促的压迫,01. Heels的旋律再次出现。
- 06. Company (尾随)。
“它”尾随到女主家中,两次突然出现的尖锐电子啸鸣音效配合画面,产生了较强的惊悚效果,第二段音效听起来san值狂掉。
- 07. Detroit (底特律)。
主角们开车时的配乐,充满悬疑感,搭配底特律的衰败街景,仿佛罪恶潜伏于这座鬼城之中。
- 09. Playpen (虚构的色Q杂志)。
描述青少年隐秘邪恶的欲望。
- 11. Lakeward (湖边)。
主角们在湖边小屋躲避“它”。
前边悬疑,后边诡异。
仿佛被人窥视,浑身不自在。
- 14. Greg (男二名字)。
“它”潜入男二家中并将其杀死。
10. Inquiry前20秒的怪异旋律再次出现,中间描述“它”杀死男二的惊悚氛围。
- 02. Title (主旋律)。
主角们去游泳馆路上的配乐,重低音电子乐搭配爬铁丝网的画面超级带感,孩子们要开始反击了。
- 16. Pool (游泳池)。
主角们在游泳池设置陷阱。
合成器的音色产生了一种既迷幻又神圣的质感,主角们尝试用水来阻止“它”。
- 17: Father (父亲)。
“它”以父亲的形象出现,由远及近走向游泳池,音乐的压迫感逐渐增强,后边是双方混乱的战斗。
3. 摄影本片的摄影强到离谱,这也是我看这部电影的主要原因。
这位优秀的摄影师是:Mike Gioulakis。
他参与的电影多数是惊悚题材:【分裂】、【我们】、【老去】、【冷血动物】……本片正是他的成名作品。
在本片中,他的摄影风格是沉稳写实的。
透过影像你会感受到故事是真实发生的,沉浸感极强。
【⚠ 多图预警 ⚠】构图- 宽阔的场景。
本片的恐怖风格是一种无法摆脱的缓慢压迫,所以并未出现太多狭窄构图,多数时间场景非常宽阔。
- 使用不平衡构图营造紧张气氛、暗示“它”的存在:
逃离电影院
发现老妇人慢慢靠近
逃离学校
危机暂时解除,构图变成稳定的三角结构长镜头大量使用中近距离长镜头,配合沉稳的运镜方式,有效增强沉浸感。
主观视角使用主观视角(第一人称视角),代入角色可以更加清晰地感受角色的情绪。
小细节特写女主的手玩弄花草、摆弄冰淇淋、将胳膊上的蚂蚁放到水里、脚部小动作……除了写实之外,还能让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在对话内容上。
镜头参与叙事- 景深和焦距。
利用景深将“它”藏到背景中,通过焦距的变化指示“它”的位置。
- 惊艳的旋转运镜。
影片开头,摄影机在道路中央,镜头旋转1圈 (360°+90°-90°),展示穿高跟鞋的女孩躲避“它”的过程,诡异感和悬念自然产生。
49分12秒开始出现了长达一分钟的旋转长镜头,摄影机在走廊,镜头转了将近2圈,第一圈室外有很多学生,两位角色进入办公室调查;第二圈一位学生走向窗户,行为怪异,可能是“它”。
两位角色结束调查。
跟随人物情绪当画面涉及到人物时,很少直接使用推、拉等运镜方式,而是通过模拟人物的状态,来跟随人物的情绪。
比如前面提到的走路长镜头,镜头并不是简单地向后平移,而是有缓慢、微小的晃动,模拟人物走路的状态;再比如女主在游泳池里,镜头也会展现出漂浮的状态。
最厉害的是运动画面:把摄影机固定,借助自然抖动制造紧张感,配合主观视角,完美呈现人物情绪。
固定在轮椅上
固定在车里4. 结其实影片中使用的技法还有很多,本文只是粗略分析了配乐和摄影,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原片。
想把恐怖片玩出新花样儿是非常困难的,本片做到了,这就是它能在众多恐怖片中脱颖而出,多年之后仍被推荐的原因。
尽管本片的恐怖表现还有提升的空间,但它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的作品。
慢热的恐怖电影,事实上这部电影尽管出现了所谓的“鬼”,但是不恐怖,可能也算不上惊悚,一反恐怖电影中鬼的或血腥或恶心吓人的形象,这里很少有近景镜头让观众看清,多数情况下看起来与常人无异,以从远处向人缓缓而坚定地走来,来营造一种紧张恐慌的气氛。
只不过电影后半段有点儿含混不清,结局有点儿草率,这个让我自己悟的电影结局,我做不到啊!!!
所以说女主被碰到了,就不是人了吗,anyway,我想Paul是爱女主的,但他被跟着,下场担忧啊,原谅我忘记女主叫什么名了。
不想再看第二遍了,不是我喜欢的恐怖电影类型,不想深究了。
1. 高跟鞋在水泥地和草坪间,噔噔噔(———)噔噔噔(———),消音时留给观众来补充声音,比一直加速的噔噔噔来表现紧张,更多了一分意味。
2. 走在电线上的动物,水池里的枯叶残沙蚂蚁,一种危险暗示。
3. 室内浅绿偏蓝与花的布置,朋友间的小嬉戏,缓和得自然。
4. 相比其他的室内场所,车成了更安全的选择,女主和其男友不时都会说"Let's go back to the car."。
因为随时可以发动,随时逃。
5. 偷看的小孩,主角玩的游戏,都在提醒观众,留心观察你见到的周遭的人和物。
影片不时给一些周围环境镜头,街边玩耍的人、校园环境、从树里望天等等,你看到了什么。
偶尔有向你走来的人噢。
6. 夜里欢后,打开车门,涂着红指甲的手把玩着路边一株草,说着享受的话,说着“而今长大该去哪”,然后被男友从后捂晕,手搭下,草晃了晃。
7. 远处,女主练习射击的目标渐隐,她和她的朋友们渐现。
8. 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的引用到位,对声音的把控有力,配乐简直excited。
9. 女主看久了有点像马尔福,这色调感觉马上伏地魔率着食死徒大军压进。
10. 水池是女主与她爸之间的牵挂,最后虽做了了结,但她与初吻男友又在一起,就又有了新的羁绊。
完事后,他问女主,觉得有什么不同吗,女主回道没有,又问他感觉呢,他也no。
是真的并没有什么卵用。
“Let's go back to the car.”也无济于事,因为它在心里。
Though hand in hand, it follows still.
它在身后是近年来我看过的把性和恐怖结合的比较好的一部作品,我还蛮喜欢的。
1.怪物对人的链式追捕通过性行为传递。
性本身的原罪,欺骗,伪装,同床异梦,心怀隔阂都被放大了。
性的目的性和盲目性双重存在,与性命挂钩,侥幸和报复心理让性更加虚假,同时又可怖地真实。
2.怪物根据被追捕的人不同每次出现的形态不同这个设定让创作空间扩宽了很多。
我认为怪物每次选择的形态都是被追捕的人心中最阴暗恐惧的性幻想/性意象投射,女主角看到的怪物形态有裸体中年女人,衣着不整正在排尿的年轻女人,年轻男孩。
另一个男性角色则看到的是他裸体的母亲。
怪物杀死被追捕者的人的过程也具有相当强烈的性暗示。
电影在对表象的追捕过程刻画的同时也隐喻了以性为桥梁的人际关系。
最后,虽然电影里年轻演员的演技一般,有时候甚至不流畅,但这竟然奇妙地给电影带来了一种不成熟的枯涩感,很妙。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1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无人知晓单元的《它在身后》,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们的评价了!
大钊极简恐怖片,独特但毫无新意,剧情设定过于老套,“幽灵跟随”通过性行为人传人,离谱又无聊。
大家津津乐道的定点旋转长镜头也大多只是交待环境的作用,没有深入到内在。
按理说既然走极简的平实路线,应该下功夫在心理恐惧上,但看下来只想笑Michel_le标准的恐怖类型片,没有太大亮眼点,但摄影与隐喻很灵巧,它会一直跟着你,它可以变成任何样子,但它只有一个,一群无聊青少年的迷惘和性探索,一直跟着他们的鬼怪是身边人的冷漠折射入网因为疏离的家庭关系,郊区的青少年们开始互助,共同探索,共承风险,刨去隐喻,这部电影是青春成长片无疑。
”松野空松有些高级,80年代的复古感,以及那时蔓延的恐惧神盾局仔龙我现在看恐怖片看到渲染氛围处还是会用《头号玩家》里提到的在手指缝里观看的方式,正值中元季,清凉一夏也不错,唯一的它幻化出不同的形态,也许各有各的隐喻。
#FIFF26#第1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其实三星半的恐怖惊悚片,风格话的影像,带点迷幻性质的配乐,以及不错的创意和表现手法,给人惊喜。故事讲到一半,没有开始,没有结尾,但可解读的还是存在,比如青少年的性。
好好看,电音听得我死燃死燃🔥
三星半,算是很酷很诡异的恐怖片,从表演到故事到配乐到镜头都充斥着诡异感。故事吓不吓人已经不重要了。
片子立意还是不错的,可惜呈现的实在一般。尤其是对于“隐身怪”的设定。能影响现实世界、无关的人也能摸到这就有点莫名其妙了啊。这不就是替身么... ...
什么鸡霸电影浪费我一个多小时。
令人喜出望外的镜头感被这傻逼的剧情大纲给毁了,充斥着莫名其妙的jump scare和plot twist,既不恐怖,又不惊悚
感觉这是一部艾滋病预防宣传片。。。你只能传播它,而且只能通过性传播,它最终会弄死你。。。这不就是艾滋病嘛。。
恐惧是传染病
勉强上4星。恐怖片不是那么好拍的。Nice try! 蛇头虎尾,导演是动了脑子的。越到后面越精彩,但是人物传记和开头铺垫部分还是不够成熟,剧情连贯性和镜头语言还是不够平滑。这个故事可丰富的地方太多了。Anyway, 我是来看片子里的美国甜妞的。
I I follow I I follow you.....
做爱不分身前身后,不过它在身后。“它”的设定很酷也很残忍,神秘联欢氛围无与伦比,形式创新和视听体验非常棒,创作者的野心勇气都很大,剧情设计和创作思路上打破了以往惊悚片常规。
留白、MV似的画面和音效营造出的不安氛围让这片呈现出一种缓慢侵蚀至骨髓的恐怖,加上诡异的时代感,后劲太足。讲好故事本身就不易了,还能有意无意延伸出并无过度解读之嫌的隐喻,实属难得。top 10 of my fav-horror-movie-list
恐怖片中的文艺片,节奏巨慢无比,姑且称之为慢恐怖。
设定有意思,配乐和摄影大赞,但是还是不够吸引人,我耐着极大的耐心才把这个故事看完了。★★☆
【4.5+】典型类型片架构,甚至某些通病也一样。但通过导演对摄影机的高效利用与精湛调度,我们可以看见的是一场关于凝视的权力斗争。当病理外化成“它”在身后时,模拟出的主观镜头贪婪地看着一切:从人到物。主人公亦处于被窥视下,一切都暴露于观者面前,伺机而动,即是眼睛权力的压迫与暴力,突然的镜头反打是危机的号角;当主人公开始有意识地凝视,意味着抗争的开始,空间被封锁,率先闯入的是视线,最后以跟随镜头结束!一切恐惧只源于无法被看见。
整个概念都没有实践好,铺垫的时候就慢吞吞的,不知道想说什么。导演可能想拍得比较艺术,所以经常用三百六十度旋转的镜头去模仿鬼的视点,但是又让角色有的时候定在原地凹造型,刻意显得他们像是个专业团队。这个鬼的变化没有所指,忽男忽女忽大忽小,貌似只是为了更好地展开追捕所变,或者说只是这样看起来比较酷,有趣味性。没看出来跟艾滋病有什么关系,更像是评论界的牵强附会。这个鬼反倒成为了纯爱的象征,只有与对方真心发生关系,才能阻止这个鬼继续对当事人进行入侵。可是这个鬼到后面几乎已经成为了隐形人,各种物理手段都能够对它产生作用,倒不如直接泼一桶油漆在它身上,直接报警让警察把它绳之以法。
很久没看到这么喜欢的恐怖片了,配乐那浓浓的七八十年代电子合成器复古味道让人迷醉,镜头移动行云流水,画面色彩绝佳,人物造型时髦,其实故事本身并无亮点,但是拍出的那个味道,太招人喜欢了 PS:电影本身3星,另一颗星跪着送给配乐。
镜头语言叙事氛围营造等各方面都做的极佳,将当下流行的青少年主题和复古风格进行结合,一种浓浓的怀旧气息扑面而来,剧情上也是挺有想法的,理解了影片中多次提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和艾略特也就理解了导演的目的,梅思金、罗果仁、纳斯塔霞影射明显,不过性作为原罪设定较雷人
無聊
十周年重映+大银幕重看|新世纪最佳恐怖片之一。在一个极度简洁却高效的概念下,甚至无需制造狰狞血腥的视觉奇观,仅仅通过最套路最庸常的音效和jump scare,就把日常空间打造成了密不透风的恐怖场域。360度定点旋转镜头全片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