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豆瓣评分达到7.5分的惊悚片《坠落》牢牢地占据着豆瓣热度榜的一个位置,看过《坠落》的观众都对其作出了不俗的评价。
《坠落》带给人的惊悚体验与一般的惊悚片还不一样,它是那种真实的惊悚,那《坠落》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坠落》的主要人物只有两个正值花季的少女,虽然仅仅只有两个人,但是却依旧演出了让人毛骨悚然的感觉。
因为她们两个人在影片中被真实地困在了2000英尺的电视塔上,那种来自人类本能恐高的真实恐惧感第一时间就让观众喘不上来气。
女主和闺蜜还是男友都是极限运动徒手攀岩的爱好者,但是在一次征服高山的过程中,女主的男朋友意外身亡,女主从此一蹶不振。
闺蜜为了帮助女主走出阴霾邀请女主攀爬美国第二高的建筑物,一座超2000英尺的有着明显岁月痕迹的电视塔。
女主克服了极大的心理障碍才决定和闺蜜前往去攀爬电视塔,而带给她力量的依旧是与男友的往日时光和男友一起攀登时留下的点点温情瞬间。
但是久疏战阵的女主在攀爬电视塔的过程中遭遇到了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阻碍,如果不是因为闺蜜,女主不可能最终登顶。
不过如果没有登顶可能她们也就不会被困在2000英尺的电视塔顶,电视塔已经多年都没有维护过了,所以它所有的梯子都是生锈的,梯子的螺丝都是松动的。
就在她们在塔顶炫耀完自己的胜利成果后,她们下不来了,电视塔的梯子因为年久失修螺丝崩掉完全倒塌,女主差点就直接丢了性命,幸亏闺蜜死命拉回了女主。
虽然女主的命保住了,但是她们两个人也完全被困在了电视塔上,孤立无援,这样的感觉比在大海上的孤岛还不好受。
她们想尽了各种办法,将手机放进鞋子里,在鞋子里塞进袜子,胸罩等缓冲的东西,以便手机完好无损的着地让路过电视塔的人发现。
电视塔下的确有人,但也的确忽略了她们的求救信号。
一次尝试不行,她们在天色渐渐暗淡下来后再次尝试,用电视塔顶留在那里的信号枪向电视塔下不远处的房车里的人示警,效果的确达到了,她们开过来的车也真切的被房车里的人顺走了。
人性的确是一个很让人难以捉摸的东西,当看到有人身处绝境的时候,有些人会做的不是伸出援助之手,反倒是推那个人一把。
同理心和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的。
在电视塔上被困2天后,在各种方法用尽后,女主向闺蜜提议再次用第一次的方法将手机放进闺蜜的鞋子里扔下电视塔看能不能引起路过的人的注意。
但是此时女主猛然发现闺蜜的右半边脸全都是血,而且眼神可憎地望着她。
原来闺蜜早在爬下去捡掉落的包时就已经摔死了。
女主不想一个人面对死亡的绝境,所以一直告诉自己闺蜜没有死,她用绳子将闺蜜拉了上来救了闺蜜,闺蜜一直都在自己身边。
不过这一次闺蜜还是用自己的命救了女主,女主爬到了闺蜜身边,把手机塞进鞋子里,把鞋子塞进闺蜜受伤的腹部,然后将闺蜜推下了电视塔。
《坠落》带给人的惊悚感是实打实的高空孤立无援的恐惧,大部分人本就有恐高症,在《坠落》的镜头下更是无处遁形。
而《坠落》最绝的地方是女主第二次想用闺蜜鞋子塞手机的那个反转,其实闺蜜早就已经死在了距离女主不过20英尺的地方,但是女主必需让死去的闺蜜给自己一些活下去生的希望,所以一直幻想着闺蜜在自己身边。
但其实闺蜜已经不是第一次护女主周全了,这次攀登电视塔本就是闺蜜让女主重拾生活的一次救赎之旅。
闺蜜在之前甚至与女主的男友曾有过一夜情,不过与男友比起来她始终觉得女主才是那个她一直都值得放在自己心上的人。
而女主获救的最直接原因还是因为闺蜜,即使闺蜜死了,闺蜜也在用自己的生命一直守护着女主。
《坠落》何尝不是闺蜜用生命在坠落以换得女主逃离惊悚,重获新生!
这部片子其实还是蛮有心机的。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女主贝基干嘛要在塔上撒男友的骨灰?
虽然女主想要忘记过去也不一定要把男友骨灰撒了,埋在一个地方有时间看看不更好吗?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关于谋杀的故事。
大家别忙喷我,先想一下,有没有这个可能。
当女主知道丈夫和闺蜜亨利偷情之后,她取下了戴在手上的戒指,当时我以为她会把戒指扔了,可她把戒指用项链穿起来戴在了脖子上。
但是,她当时并没有取下项链,那是怎么把戒指弄进去的?
这里应该是幻想。
可是女主在爬高塔之前就戴着这个戒指项链,那么这个镜头必有深意。
还有一段女主的幻想,她爬到塔顶取下灯泡,然后给无人机充电,接触不到插座,她取下了戒指,然后无人机就可以充电了。
为什么有这一段幻想?
实际上女主是想扔了戒指,把它扔到灯泡插座上。
那么用灯泡插座充电谁教的?
闺蜜亨特。
戒指是谁的?
她丈夫送的。
是不是将闺蜜和丈夫用某种方式联系起来了?
丈夫的骨灰撒在塔上,闺蜜的尸体在塔下,他们俩正好背着女主偷过情,是不是还挺巧合的?
她的丈夫用143代表我爱你,刚好闺蜜脚上刺有143的数字符号。
是不是他俩之间特有的暗号?
闺蜜说他们之间只交往了四个月是谎话。
他们一直在暗中来往。
他丈夫从和女主在一起就没说过我爱你,而是用143代替,丈夫和闺蜜一直在偷情。
两口子去攀岩,闺蜜又跟了去。
这是和女主丈夫断了吗?
丈夫死后女主一直很痛苦,直到闺蜜来找她。
女主发现了一个秘密,闺蜜脚上刺有143的符号。
是的,在旅馆女主就发现了。
我个人倾向于在塔上闺蜜扔鞋是幻想。
影片喜欢将时间顺序打乱,闺蜜在塔上扔鞋后,有时候镜头是她脚上只穿一只鞋,有时候又有两只。
这是在提醒扔鞋可能是幻想。
女主为什么一下子想通了决定要把丈夫忘掉,因为她发现丈夫对感情不忠。
正好闺蜜在旅馆住的那一晚,她梦见丈夫对她说:"143",然后丈夫满身的血。
可见那天晚上,闺蜜和她同住,她发现了闺蜜脚上的刺青。
脱鞋是真的,脱掉内衣是晚上要睡觉了,这是发生在旅馆的事。
导演把这件事挪到了高塔上。
将时间顺序打乱,真假混在了一起。
女主发现了闺蜜的脚上有数字,恨不得把闺蜜的鞋扔了,拿鞋去砸人,这就幻想成了塔上的扔鞋。
知道了丈夫和闺蜜的婚外情,女主突然发现丈夫并不是真正的爱自己。
丈夫出了事故那天女主已经很累,丈夫只是让她跳到自己怀里,将两个人的绳索拴到一起。
看到闺蜜后,带着女主继续往上攀岩。
一个男人真正爱一个女人,绝对会把她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最好就是放弃这次攀岩,因为女主已经体力不支。
可以对比一下女主父亲对她的爱,不一定要挑战要成功,但一定要安全。
可是丈夫和闺蜜明显是一类人,喜欢冒险和刺激,他们总是激励女主,却不管她的体力能不能支撑下去,没有把她的安全看的那么重要。
我总觉得,那次丈夫不出意外,女主很可能会死。
因为丈夫和闺蜜明显是事先约好了一起攀岩。
当时女主已经没力气了。
如果女主稍有闪失,丈夫也许会解开锁扣,那死的就是女主。
可是那只鸟冲出来,死的反倒是丈夫。
女主知道了闺蜜的背叛,将戒指取下来,穿到了项链上。
所以这件事是真实的,只不过导演又打乱了顺序把这段挪到了高塔上。
从这时开始,女主想到了报复。
闺蜜和女主爬塔时,两个人的绳索又拴在一起。
很像丈夫死前也是两个人扣在一起。
闺蜜在前面爬,女主就在后面弄坏了螺丝。
爬上高塔两人用手机一阵狂拍之后,女主把丈夫的骨灰扬了。
然后,女主让闺蜜先下去。
螺丝坏了,闺蜜-下去就出了状况,这时两个人绳索是拴在-起的,女主内心挣扎了一阵,终于松开了锁扣,闺蜜掉在了那个有两个大圆锅的地方。
女主一直不敢伸出头看,她背的包没有掉,闺蜜也不是去捡包死的。
捡包这一段是幻想,太多问题了。
闺蜜都没扣安全扣,这是导演有意指向闺蜜死于女主解开了锁扣。
闺蜜都快要爬上去了,又去用手够梯子,整个槽点满满。
女主弄死闺蜜,内心不敢承认,幻想了这段。
女主一个人在高塔平台胡思乱想了半天,又仿佛看到闺蜜的魂来找她,说起鞋子,又说腿在下面,女主很害怕。
女主挣扎了很久,克服了恐惧,用绳子下到了闺蜜死的地方。
鼓足勇气把闺蜜推了下去。
她并没有在塔上呆三天,这都是幻想,实际上第一晚她就获救了。
闺蜜掉的那个地方,大圆锅不是平的,过一个晚上闺蜜的尸体就很可能会滑下去。
秃鹫也早把尸体啃光了。
为什么要幻想在塔上呆了三天,这里为了着重突出夜晚。
就是女主在旅馆知道丈夫和闺蜜背叛的那个夜晚。
那个夜晚才是发生这出悲剧的源头。
最后一段下到大圆锅那儿把闺蜜推下去是真实的。
她没吃闺蜜的肉也没吃秃鹫,包里有食物。
至于怎么获救,就是提前告诉老爸地方了。
她想好了整个计划让老爸如果打不通电话就报警。
她获救后就朝闺蜜尸体那儿瞄了一眼就和爸爸走了。
真不像和闺蜜两个人感情深厚的样子。
其实外国影片很喜欢用这种真假混一起让人推理的方式。
这部影片将惊险刺激与悬疑结合的不错,值得一看!
本周看了两部时间不长、全是bug、但非常有趣的惊悚悬疑电影。
一部是讲高空攀爬的《坠落》,另一部是Amazon新出的改编自2014年奥地利同名电影的《晚安妈咪》。
两部电影的时长都在100分钟以内。
这简直是最适合带娃父母的时长——哄娃在九点之前上床,连滚带爬收拾完东西,看部电影,享受一下仅存的个人时光,还有望在十一点前睡觉。
现在的电影有变得又臭又长的趋势,比如漫威,除了能多卖点爆米花根本没必要。
五六十年代的片子都在九十分钟上下,比利怀尔德《控方证人》这种这么大悬念的电影也在两小时内搞定。
人到中年根本没有两个小时以上的注意力,虚弱的我们躺在沙发上说。
两部片子都是新片。
《坠落》的情节过于简单:两个女生好朋友相约去爬一座废弃的据说是地球上前最高建筑的电视塔,不料到塔顶之后楼梯断裂,两人被困在高空自救的故事。
这片子哪怕在不专业的人看来,也全是bug,每秒钟都可以吐槽,比如攀爬不戴手套,不穿长裤,连个士力架都不带,绳子不够长,没有外套高空也没有半夜失温,最重要的是身材根本不像专业攀岩选手。
但这些奇妙的bug反而增加了我的兴趣——我怕那那种极度真实,比如主人公要把自己手砍了才能出来的《127小时》,或者干脆就是纪录片的Free Solo——这种bug让我心理轻松了不少,想着反正就是个娱乐故事,随便看看而已,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故意为之。
但除此之外,整个故事的情节安排得相当不错。
根据电影,我去查了查这座塔,发现还真有其物,是KXTV/KOVR,在加州萨克拉门托,是一座1980年代建成的地方电视塔,确实如同电影里所拍,是直上直下的针形,高625米,据说在迪拜和东亚那些通天塔建起来之前是地球上离地面最高的人造建筑物。
攀爬难度其实就是爬梯子,除了体力之外不要求其他,但困在高空的小转盘上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故事里有反转、有悬疑、有惊悚,还有女主和秃鹫的武打戏……总之在不剧透的前提下我可以说的是,一个半小时你绝对不会起来上厕所。
《晚安妈咪》是另一部内容完全不同但也是以悬疑和惊悚为卖点的小成本电影。
这部电影的环境也很简单:一对双胞胎父母离婚,两人在父母家轮流居住。
暑假他们到了妈妈的别墅,却发现妈妈带着面罩,同时行为诡异。
双胞胎逐渐开始认为,他们的妈妈是假的,有人顶替了他们的妈妈。
比如妈妈撕了他给妈妈的画;妈妈的眼睛不是原本的颜色;妈妈甚至打了私自跑出去玩的弟弟等等。
一切的线索都让兄弟俩越来越恐惧。
这部电影让人想起的是《万能钥匙》和《逃出绝命镇》一类。
我说到这儿大家可能就明白了,是部有反转的电影。
电影的前半部分是儿童视角,后半部分是妈妈视角。
我没有看原版,但看剧照,其血腥和惊悚程度估计要大大超过这部,好在这部演妈妈的主角是大美女娜奥米·沃茨,虽然是五十多岁的娜奥米·沃茨,但演技和容貌还是秒杀大多数平庸演员。
剧情基本发生在极简北欧风的高级别墅中,主要人物也就是双胞胎小男孩和妈妈三个人,没有多余的枝蔓,没有废话,比漫威电影还是强了很多。
反转大概发生在故事三分之二、双胞胎试图逃出别墅去找爸爸的时候。
我惊奇地发现之前那些不以为意的细节,在反转之后回想起来,竟然都能一一对得上,更使故事有了个合理的解释。
妈妈是不是真的?
这是故事的最大悬念,也是一直吸引观众看下去的理由。
而在悬念过后,电影揭示的更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以及悲剧之后不同家庭成员的挣扎与分崩离析。
这种小成本小故事看完能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再叹口气的电影,以后要多拍。
有剧透bug1:为什么第一部手机要发Facebook?
而不是发短信???????
bug2:手机塞鞋里,为什么不脱了上衣和裤子再包裹一下?
外面包个外套裤子啥的,手机一定一定不会被摔碎。
而且由于体积大、风阻大、落速慢,落地前信息应该就发出去了。
bug3:无人机飞那么低干啥?
三个bug的答案:剧情需要。
哈哈哈哈哈
昨天刚刚看,正好下午是华为发布会,如果她们用了Mate50系列手机,就不会有这部剧了,可以直接用北斗卫星发求救消息🙃综合来看,两个女人之间还有很多小心思,关系并不像看起来那么铁。
从这个角度出发,有些BUG就可以解释了。
例如,去拿包的时候,完全可以把绳子调整到手可以碰到的那一边,然而却并没有,让人看得很迷惑……
首先,我喜欢Hunter的乐观和勇敢,她的名字真的很适合她。
先讲讲我的疑惑。
第一,关于男友的矛盾其实有些突兀,给我感觉就一推动剧情的工具:1. Hunter心怀愧疚才会下去拿包(根据评论区补充:Becky有腿伤,也不适合拿包。
但我依旧认为这个矛盾直接推动了Hunter的死亡,更新有详写);2. 增加矛盾和紧张感,矛盾出现后两人明显出现隔阂。
有了男友cg的条件,联合Becky的表现,我认为Becky坑害Hunter的可能性其实很大,但那样多少有些狗血了(我还是更愿意相信新时代姐妹胜过男人的思想)。
第三点就是绳子,拍摄时绳子的位子应该是有bug,导致绳子一会在楼梯那一会不在,看Becky不调绳子我真的会急(我都快怀疑她故意的了……),毕竟悬疑片一旦出现bug就很影响体验,除非它不是bug…。
所以,假设结尾再反转,Becky小小坑了Hunter一下,导致其死亡,这影片在我这将毫无破绽。
看影评区其实挺失望的,什么飞机为什么飞那么低,什么第一次扔手机不脱衣不发短信,什么爬梯子不能穿匡威,还有更离谱的说抱着塔滑下来……?
我认为逻辑方面,Fall是相对通顺的。
第一次扔手机,手机大概率是碎了,手机坠落时在塔上就受到了两次撞击,且影片有单独拍Becky空鞋坠地的画面,别小看高空坠物的冲击力;
根据评论区纠正,手机确实碎了,加张图就算在半空有信号,接受微弱的信号发出消息那都不是瞬间能完成的。
拿到飞机时,Hunter已经不行了(这是Hunter用生命换的,所以如果不是第一个手机没有回应,她不会冒险去取那个包),Becky需要用自己的手机操纵无人机,她并不擅长无人机,何况谁想到会冲出来一辆卡车?
…… 接下来是我打五星的理由。
首先应该没有人质疑主演的演技,虚弱疲惫兴奋愧疚悲伤绝望全都抓住了我的神经…
被人发现时
对方偷车走了
希望再次破灭时
想起Hunter死亡时,隔着屏幕都感受到绝望 还有她们的皮肤、嘴唇都太真实了,就是风吹日晒睡不好觉还缺水的状态,尤其是晒伤和衣服边上的肤色差… 其次,剧情方面,节奏紧凑,正能量,不刻意,且我始终保留Becky小坑Hunter的可能性,所以作为一种悬念,我是满意的,毕竟这个时代,为男人坑姐妹还是有些low,留个小小的悬念更能接受。
摄影和氛围方面,让我想到了《饥饿站台》,那种矛盾出现时危险的红光,以及梦中没有红光这个因素,都处理的特别好!
最重要的是,肯定不止我一个有这种震撼“她们不会真是在电塔上拍的吧?
”。
虽然觉得不可能,我也没查到答案,但能有这样的效果真的值的加分!
另外,伏笔很多,首尾呼应真的给玩明白了。
比如,Hunter一开始不愿说的“老相好”就是Dan;她们差点撞车和后来出车祸的航拍无人机在同一条路;每一颗螺丝钉的掉落;即将上塔外时,Becky没看到Hunter时的慌张……Hunter的死其实也很明显,她一直在Becky前面,那之后却变成了个只会加油的啦啦队(充电那会儿我一度以为Hunter人设崩塌);而且,她掉下去时,有重物砸到平台的声音。
最后是主题。
作为电影,主题与画面的结合是很重要的。
第一点,生命转瞬即逝,所以抓紧每分每秒,去做热爱的事情,去感受活着的感觉,攀岩不是作死,是热爱,是为感受自己还活着;第二点,如果你害怕死亡,别害怕活着。
直面恐惧比自甘堕落好得多;第三点(个人感受),爱情不比其他感情高贵。
这是Hunter让我看到的,她活着时永远不会把危险留给Becky,她爱Becky胜过Dan,她对Becky说百分之一百万,回过头却是满眼绝望……我们被爱字误导,以为爱情比别的感情更重,其实所有感情都发自于心,不同的不过是名字,友情可以比爱情重而不叫作爱情。
放个我最喜欢的画面
Becky与鹰对视时,像个身经百战的勇士。
————————分割线————22.9.4更新整理了一些伏笔(这部电影的细节处理真的很棒)。
Becky将服药时,Becky给Hunter的铃声;幻想中的Hunter唱《Cherry Pie》鼓励Becky
Hunter的“老相好”
Hunter教的生活小技巧
路上差点出车祸;无人机出车祸
下面是我为什么,影片明明没有说,但我依旧认为Becky有坑Hunter的可能性。
(我认为这只是一个悬念,取决于观众更愿意相信哪一个结局。
) 首先,视角问题。
这部影片是女主视角,活下来的只有女主,所以塔上的一切来自于女主。
影片中可以保证绝对真实的部分是:状态低落的Becky和身经百战的闺蜜Hunter同时攀一座危塔,几天后,下来时满地的梯子、鞋子、钉子…Hunter的尸体以及满身是血的女主。
第一,Becky对Dan的感情:整整一年,她反复拨打他的电话,她留着他的骨灰,她为他自甘堕落,还辱骂关心自己的父亲…… 第二,处方药 Becky的精神状况并不好,这是影片一直有强调的:时不时加强的音效,还会听不见Hunter的声音,噩梦缠身。
根据Becky服药后的效果,这种处方药应该不是安眠药,而是具有镇静类的效果。
(ps:阿片类药物在美国滥用很严重) 原瓶上写了一天一次,Becky显然是滥用,那么很难想象两天不吃药的她是个什么精神状态。
图源:https://novarecoverycenter.com/addiction/battling-prescription-drug-abuse-texas-2/ 三、红光 最初,Becky看视频带着微笑,发现Hunter表情时,她微微皱了眉,看向Hunter的纹身,随后眉头舒展开,仿佛突然变了个人。
Becky再次看到纹身并询问时,电塔上的灯在闪烁,气氛显得格外紧张,红光照在Becky脸上,忽明忽暗,让人印象很深刻。
四、秃鹫 秃鹫在Becky视角里显然是很重要的元素,几乎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危险的音效。
鹰吃鹿这段信息量很大,当时Becky与秃鹫产生了对视,与后来她和Hunter身边的鹰的对视几乎一模一样。
和秃鹫的两次对视 而且,有一个镜头,Hunter身上没有那只鹰(emmm…不会是我扒太细扒出bug了吧……)。
那么,是否,吃Hunter的那只秃鹫是她幻想出来的?
另外,影片给了秃鹫窝一个特写,显然是想传递信息,但我实在找不到相关资料,先放一放(如果有人get到了,评论区欢迎)。
五、Becky的表现 当然在那样极端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要求主角表现得完美。
但被两个最爱的人同时背叛,不恨吗?
我觉得不可能。
Hunter白天说,你恨我我不怪你,现在我们困在这座塔上,全是我的错。
Becky没有回答。
听Hunter坦白时,短短几十秒里,她的情绪是不断变化的,似乎是她的内心在挣扎,从冷漠到悲伤最后闭眼再睁眼,这双依旧带泪的眼中已经看不透她做了哪一个决定。
后来,两人的关系显然变了:从一开始的互相鼓励互相信任,变成一个冷漠一个愧疚。
许是无意,Becky提出了用飞机求救,Hunter看了她一眼,然后说自己可以拿到,她只是想赎罪罢了,此刻摔下去于她而言也是幸运的。
Becky没有制止她,她们可能都知道,这是结束这段罪孽的方式。
她说“小心点。
”,冷漠而克制;她说“对不起,我爱你”,似是诀别。
后来,Hunter的行为几乎是自杀,而Becky也是真的急了。
我原本以为此刻她们的恩怨已经化解了。
结果出现了这段—不知道是不是bug—的bug:关于Hunter为什么不留在平台上(其实是Becky先问Hunter该怎么回到绳子上,然后Hunter就顺着这个思路走了,我认为她们也许是真的没想到);关于Becky为什么不调整绳子的位置;关于绳子位置反复变化……最重要的是,Becky最初也曾以相似的方式坠落过,这两次坠落显然是相呼应的,可Becky轻松地抓到了梯子,Hunter却抓不到梯子还因此坠落,还刚好落在了平台上?
这一段问题太多了,越发显得Hunter的死亡可疑。
最后,当我几乎要埋掉先前的想法时,Becky看了Hunter的尸体一眼,瞬间激起了我满身的鸡皮疙瘩。
有人说最后应该再放个邪恶的笑——来个反转,但我认为,这个眼神已经够了。
无论真相如何,她不会在那时露出那样的笑,那样就太刻意了。
而塔上的一切,只有Becky知道,你可以信她说的,也可以不信。
我更倾向于她没有坑害Hunter,因为她爱她,因为独自处于塔上太绝望,因为她想给父亲的视频里说她重新燃起了斗志,想好好活下去,那般真诚。
无论如何,我都喜欢这两个女孩,Hunter乐观勇敢真诚,Becky振作后强大冷静,这才是女孩该有的样子。
完美的形象固然讨喜,但我更爱这样有错能改、努力生活的女孩。
Hunter真的很爱Becky
劫后余生,放肆大笑
One million percent.
硬伤太多了!
看过一些网友的评论,感觉更差了。
除了各位网友的评论,我补充一个办法,至少让一个人平安下去发信息求救,那就是那根绳子,50米(经网友提醒,应为50英尺,换算过来大约为15米)长的绳子足够做一个结实的绳套,帮助一个人沿着光环的杆子慢慢滑到有梯子的那一段,会爬树的人都懂。
再从梯子上下去就可以了。
另外,那个背包也可以换到身体前面,套在柱子上,作为一个绳套,帮助另一个人滑到有梯子的那一段,就可以逃生了。
真的不懂,有这么多逃生的办法,偏偏要弄得这么狼狈,最后还死了一个。
Fall在日本看的第一部电影?
而且是在シングルルーム的海信电视机上看的……非常喜欢这部电影——把密室推理带上了一个“新高度”。
在离地五六百米的高度上演密室逃脱及推理实在是很有趣。
导演很好地利用了四个平方米以及上下三层这一极小的物理空间,以及人脱水后可以存活三天的这一物理时间;创造了一个近乎庞大的心灵场域。
很难想象密室逃生主角可以同时拥有内华达沙漠中数百平方公里的可视范围,以及身下两层身上一层的存活空间。
比较可惜的是作者设计非常一般,虽然进入密室前的情感空间设置的不错;但由于主角携带装备过少,其形象及行为也与真实差距过远,所以想象空间展开不足。
后者也体现在豆瓣的吐槽贴中。
所以看完电影后第一想法便是上豆瓣看影片与真实攀岩差距多远,以弥补这一想象空间。
这样一种空间当然也可以类比,离谱盗墓笔记最终卷中那个隐藏在三叔的屋子底下,“穴居”数十年,仅仅通过一台局域网监视外界的人物。
以及《寄生虫》中的地下屋。
不过此两者都不存在显见的生存危机。
iphone能坚持用3天,我是真的服!
刚上线的惊悚冒险电影《坠落》,看得人心惊胆战!
按说这种小成本电影,以小搏大必定有过人之处,而这部片就讲将惊险刺激和剧情反转玩得很6!
610米高空废旧电视塔带给人的视觉冲击也十分震撼(当然都是特效)!
两个作S的“好闺蜜”,为了把共同心爱男人的骨灰撒向高空(《战神4》奎托斯:这我熟啊),硬是不报备,也不提前对塔做好研究,没有留应急的联系人,也没有准备好补给品,就敢冒险,不能说勇气可嘉,只能说智商堪忧。
尤其逃生方式还是有一些,比如绳子绑腰上和柱子上不是也能滑下来?
还有手机信号差绑无人机上飞低点发信息不就完了,非要飞几千米远的餐厅?
还有影片最大的bug,不充电的iphone超长待机3天,女主还是不是翻看照片和视频。
不过女主最终等来了救援,闺蜜兼情敌摔死了,她要找回了亲情和父爱,从这段感情和遭遇中得到解脱。
恐高症的观众也有收获,从此可能更加恐高了
第三次更新,评论区小伙伴们纷纷表示有话要说,我就不再编序号了,欢迎大家继续补充。
明明双肩包,非要一只肩搭着;用绳子挂手机下去试信号,绳子不够长,鞋带皮带衣服等等不能解下来延长?
在那么高那么小的一块地方过夜,一歪头就会掉下去,背后就是柱子,晚上睡觉不把自己身子绑柱子上?
就背了一个那么普通的双肩包???
和户外稍微沾点边的双肩包,胸前不都应该有根横着的带子吗,这样女二就不用捡包而买死了上去時樓梯拍得很清楚,是一段一段分開駁在圓柱上的,所以不可能全部整條掉光,最多掉幾段。
而她們的绳子是可以够到的。
第二次更新,按严重程度调整了一下槽点的顺序,但是编号没变,所以看的时候不要觉得奇怪。
原文在此。
说实话,这个片子没有我预期的好,看完之后,颇有一种好创意被浪费了的感觉。
我试着把造成自己这种观感的槽点分享出来,你说这些是bug也罢,是我主观的挑刺也行,总之,有同感的一起讨论下,没有同感的也不用急着骂,毕竟我还是打了3星的。
先说两个在关键剧情上出现的bug,这个实在是太让人出戏了。
6. 亨特,你真的不是蠢死的吗?
我不李姐。
你看后面贝琪就十分乖巧,老老实实地把绳子固定在梯子上,轻松完成垂降。
但是你亨特下去的时候,明知道长度不够,却选择把绳子绕在柱子上,这是为森莫?
是有什么不可知的原因造成你看不到这么显而易见的选择吗?
7. 贝琪,你真的不是在报复吗?
好吧,前面这个问题就让它过去吧,因为对比之下,接下来贝琪的操作才让我明白,亨特就是个必死的命。
你看,亨特站在天线上试图重新抓住绳子时,贝琪就这么眼睁睁看着她瞎忙活,却自始至终都没有帮她挪动一下绳子的位置。
你说呢?
你怎么不把绳子挪到塔后面再问这个问题之前亨特吊在上面的时候,还能解释说那是因为重量太大挪不动。
但是现在它就是一根没有任何负载的绳子而已啊,你把它转一下挪到亨特这侧来,她一伸手不就够到了吗!
如果只看这个画面的话,你会以为上面的贝琪已经死了此处情节如此不合理,以至于实在让人无法不去怀疑贝琪就是故意要坑死亨特的。
OK,接下来咱们再看看其他细节上的问题,这些地方对观感的影响因人而异。
1. 姐俩这能是攀岩运动爱好者的体型?
我并不是要搞什么外貌歧视,但是亨特和贝琪这俩演员的体型实在和攀岩运动好手设定相差太远了,让人无法不出戏。
这里我随便搜了几张真实的攀岩运动员的照片,各位自行感受吧。
Margo Hayes
Laura Rogora
再看本片的主角……让我如何信服2. 劝沉溺酒精一年有余的人直接去爬600米的高塔?
如果这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我建议大家永远和亨特这种朋友绝交:在明知道对方精神和身体状态都极差的情况下,还要劝说对方跟自己一起进行高风险运动?
不好意思,这不是什么脱敏疗法,这就是不负责任。
终日酗酒
试图自杀
即便贝琪吓得双手发抖,亨特却依然坚持让她上去3. 跑去爬塔,居然连塔在哪儿都不知道?
按照影片中的信息,亨特应该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极限运动爱好者,但是她却处处体现出与自己身份不符的冒失。
比如她在前一天晚上都还不清楚B67塔的确切位置;爬之前对塔体状况不做评估;除了水之外没有带任何给养!
讲实话,我在上海就算周末去爬个佘山,都会带几根士力架在身上,而亨特按说是一个以冒险为生的人,如此轻率,是嫌自己命长吗?
当然,你可能会说如果万事周全,这片子就没办法拍了,但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好的剧本应该是在符合基本事实的情况下让人物遭遇他预料或处理能力之外的意外,这才能让观众心无旁骛的被人物遭遇所牵动,而不是看着看着就走神抓bug去了。
你是有多不上心,需要问服务生才知道塔在哪里4. 撒骨灰,不是让你挫骨扬灰难不成是中美文化差异的原因?
我活了几十年,不管是现实生活中还是艺术作品中,从来没见过贝琪这样撒骨灰的。
这是有多恨自己老公啊,直接就给人挫骨扬灰了。
正常操作不应该是抓出一把骨灰,然后随风洒出以表达对亲人的哀思吗?
怎么到了她手里就跟撒石灰粉似的(虽然拍电影时可能的确用的就是……)。
咋了这位姑娘,你之前哀悼了一年多,突然间是有什么急事吗?
老父亲在线教撒骨灰5. 鞋子+胸罩能抵御600米高度冲击?
610米啊,什么概念呢,我依然举个上海的例子,这座塔也就比上海中心大厦(上海最高建筑,中国第一高楼,世界第三高楼,高度是632米)矮那么一点点。
所以,我不知道这俩人是怎么想的,就算真是天真地认为她们在这个高度居然能为手机提供足够保护的话,那好歹你们俩脱了外罩在外面多裹两层也比光用一只匡威鞋里塞个胸罩靠谱吧!
而且你用鞋就算了,怎么连鞋带都没扎结实,扔出去没等落地鞋带就散开了,这尼玛都什么操作……
半路上鞋带就开了8. 让人费解的摘戒指动作贝琪发现亨特和自己老公的婚外情,生了一晚上闷气后,开始打自己戒指的主意。
我开始还以为她要把戒指扔下去。
哼!
我要摘下戒指,忘记这个渣男向前看了结果却只是把戒指从手上换到了脖子上,这明明就是恋恋不舍的感觉吧,跟此时要表达人物move on的情绪对不上啊。
然后挂在脖子上以示决心难不成就为了引出戒指的存在,为后面充电情节埋伏笔?
可就算是为了这个目的,那后面贝琪双手抓住灯座的时候,戒指戴在手上不是更自然地能被她看到,然后想起来这个道具的用途吗?
所以这里脱裤子放屁是为了啥呢?
9. 贝琪女金刚的恐怖臂力无人机从没电到充满电要多久呢?
我以大疆Air 2S为例吧,官方手册宣称飞行器的电池完全充满电需要1小时35分钟,那么咱们以此为参考,再姑且打个折扣,让贝琪在上面待1个小时好了,这是什么概念呢?
我们用双手垂吊这个动作来对比一下吧。
这个姿势,正常人如果能维持100秒,就已经是相当牛逼的成绩。
各位不服的话可以自己试试那电影里贝琪是怎么做到维持下图这个屈臂抓握的姿势1个小时的?
即便说她用到了双腿缠绕在做支撑,但考虑到她的一条腿已经划了一条大口子,这种情况下她能坚持的时间只会更短,而不是更长。
强出天际的臂力
伤口还在持续流血所以我猜,导演这里是想借此情节来表达主人公超越自我极限的意向吧。
但是还是那句话,吹牛能不能讲究点基本法?
10. 零火短路真的没有关系吗?
戒指终于出场了。
但是,直接把这个环形金属物扔进灯座这个操作……恕我物理基础不好,但是如果这样能达到垫高触点的目的,那是不是也同时意味着,电源零火短接了?
11. 对观众的预期管理不好前面说了那么多细节,最后说个总结性的吧。
影片直到将近40分钟的时候才让这姐俩发现自己真的被困在塔顶下不来了。
此前这段漫长的时间里导演在干嘛呢?
简单来说,就是在搭建故事背景和铺垫人物情绪,比如交代了女主角与父亲的矛盾,交代了她此前遭受的情伤等等,但是,这些看似丰富人物形象的细节,却并没有对两位主角陷入困境后的情节做出任何推动作用。
比如父女矛盾这条线,从手机没信号的那一刻就彻底丧失作用了;比如女主角的情伤,在撒完骨灰后也没有再起到任何作用;甚至是发现亨特与丈夫之间的奸情这个桥段,也仅仅促使贝琪摘下了戒指而已,除此以外就只是为她们俩人提供了一些对话的素材,再没有对情节产生任何推动作用。
所以你如果是一个观影经验丰富的观众,看的时候很可能就会觉得始终有点提不起劲,原因就是你的预期不断地在落空落空落空……写到这里有点意外,一个吐槽的影评居然写了这么多,赶紧收个尾吧。
说实在的,此类生存恐怖/惊悚片并不是什么新鲜题材,比如同样大女主担纲的影片,有《鲨滩》珠玉在前。
《鲨滩》2016年 女主孤身一人智斗大白鲨而同样描述主角孤身一人从极端环境脱困的类型,还有《127小时》这样的佼佼者。
《127小时》2010年 付兰兰被困峡谷断臂求生对比之下,《Fall》中的女主角就显得弱鸡了很多,纵观全片,除了提出“扔手机”这个方案以外,这个贝琪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一种“我该怎么办”“我要死了”“亨特你快想想办法”“这样做真的可以吗?
”等等极其被动的状态,从这个角色身上你看不到什么自我超越的人物弧光。
主观能动性极低的《Fall》女主所以目前该片之所以能获得高分,我想除了最近一两年同类型好片子实在太少以外,再有一个原因就是胜在了600米高塔这一困境的设定非常新颖,而且成功激发了观众所熟悉的“恐高”情绪。
但除此以外,无论是演员的表演,影片节奏,还是剧本的合理性,本片都存在很大问题。
最后我索性列几个同类型中的优秀影片在下面,各位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除了上面提到的《鲨滩》,《127小时》以外,还有《冰峰168小时》,《活埋》。
大家如果想到更多的,欢迎在下面留言补充。
但是为啥不把手机绑在无人机上面飞到塔下去发信息求助?
看预告片的时候感觉可能会单调,没想到意外非常不错,小细节埋伏笔,完成度很高,后半段的反转惊艳,女主的自我救赎也令人振奋。总之,最近几年难得出一部好看的惊悚片,给惊悚恐怖爱好者推荐~
万一吃的不是秃鹫肉呢🐧
因着人类恐高的本能而诞生的极限运动——或许都称不上是运动——诚然这世上很多未知与冒险,并不需要规则束缚——无谓正确与否,只要能承受代价——只是也许有无数救赎的办法,而你选择了最不确定的一种。
生命苦短,转瞬即逝,所以要充分利用每一秒钟。抓紧去做一些自己热爱的事情。然后就是去作死?这强行价值观太生硬了。应该是远离死渣男和不靠谱闺蜜,擦亮眼睛,这才是正确的价值观。但凡女主用的新款iPhone或者大疆无人机,这故事都演不了半小时。还有出去航拍哪有就带一块电池的?另外这女主核心力量也太强了吧!爬杆子给无人机充电?这不得坚持几个小时?!虽然边看边吐槽,但是这种呈现攀高的视觉奇观确实让人肾上腺素激升,看的挺爽。另外片尾这一出反转也确实有点意思。作为一部周末闲暇娱乐的惊悚片完全合格了!
不是人人都是阿汤哥碟中谍伊森亨特,看得人冒汗,太揪心了。恐高的人看了,真是酸爽
很绝望的人生体验,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
“生命短暂,去做让你觉得活着的事情” 恐高患者必看啊,简直要湿透手心和脚心…继《活埋》《鲨滩》后又一极简空间下完成扣人心弦、悬念迭起的惊悚片。幻想出来的那段剧情加分,让叙事完美交融心理。
不加乱七八糟的男导演意淫式的两女争一男感情线会更好,这段一出来整个俗套到不行……你自己看你觉得合理吗?
“如果你害怕死亡,那么请不要害怕活着。”两个妹子是挺勇的,还有点姬情,整个电影也很扣人心弦,但似乎不太专业?如果有更多准(装)备大概不至于身陷如此绝境。
简单,有效,比较严密,又不灌输。直接利用感官,手心脚心都湿透了,很多场景刻意分心才能看下去。最简单的塔上场景编出撑满一个多小时的剧情,编剧也相当厉害。这样的电影请多来点!
大银幕体验绝佳
双肩包为什么叫双肩包,双肩背着,懂?
【💣】前十分钟即零星,完全罔顾现实逻辑和电影创作基本法而强加背景设定,即便是惊悚类型也是低劣的创作观。
“专业”的极限爱好者?导演但凡请个攀岩爱好者都不能这么胡扯。Hunter,一个追求血脉喷张的极限爱好者,去拿包不rappelling,结果还不如Becky专业?人就算是濒死极限,可以屈臂抓握很久好了,也没有久到手臂练pump迹象也没有吧。槽多无口吧。再说说人性趴,就烂俗,背叛和父爱趴都烂俗。两星算是有些细节呼应做的还可以,画面也不错,配乐最后那趴女主站起来大可不必。我出厅的时候,听见一个大妈说,waste 8 dollars。看,就是八刀也不值。最后,我想了个剧本,就是Becky一早知道闺蜜和老公搞一起了,伪装成匿名粉丝诱惑闺蜜去爬梯,再暗示老爸请闺蜜“救赎”自己,最后虽然出了些许意外还是成功干掉闺蜜。小白花复仇记不必现在这好看?还可以套皮《悬疑》。
22_118。挺多bug,最典型的一个问题既然都是爱好者了不可能这么轻装去爬好吗。但确实看得很惊艳刺激,在电影院看应该观感会更好。(以下是剧透)其实这电影拍得挺理想化的,出轨的老公死了,出轨的疯B好友也死了,自己啃着好友的骨和肉(只是一个比喻)战胜悲痛活了下来,永远爱自己的父亲永远都在背后等自己。生活有这么简单就好了
看之前以为卖点是惊悚?恐高?悬疑?想多了,专吓厌蠢的
一部标准的灾难惊悚片。还涉及到体育片的范畴,徒手攀岩的爱好者设置,闺蜜邀请走出恐惧和后来逐渐铺垫和被发觉的秘密又是标准的剧情节奏。不断反复出现的秃鹫还是兀鹫?它们成为了恐惧的一种投射,而最后女主能够摔死秃鹫并将其食用,更是直接用象征意味,人力可以战胜恐惧。
女主问鞋和扔尸体的情节直接加星。
憋尿片。看到一半居然成了两女抢一男的狗血戏码,其实根本不用抢,三个人在一起挺好。还好结尾反转很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