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关于迷你剧《奥立芙·基特里奇》的观后随笔,我不会写那种傻逼一样从头到尾把故事给你捋一遍的营销影评,但多少还是会涉及到情节,我尽量写得没什么关联吧。
假逼社交影片开始没多久,丹尼斯和她男友亨利见到男主角亨利,这是丹尼斯到药房上班的第一天。
看到他们的对话我脑海中立刻发明出这个原创成语「假逼社交」。
以后谁再用请记得注明来源。
丹尼斯是我最烦的那种人,像我小学的班长,每天活在假逼兮兮你嗨我嗨的聒噪中,带着大家一起把气氛炒热的同时,内心却是阴暗甚至哪怕是不自觉的本能投机主义者。
男主角亨利所表现出的油腻善良如果不是发源于想睡丹尼斯的潜意识性冲动,绝不可能忍受假逼社交,因为他的老婆——也就是女主角——「奥立芙·基特里奇」是坚定的正能量抵抗者,和我一样,是个脑子里自带「恶臭正能量雷达」直通胃部、随时呕吐的——负能量战士。
正能量和假逼社交的本质是装逼的本质是懦弱的本质是他妈的根本就配不上。
每一个装逼人的潜意识里都知道,自己屁也不是。
恶臭正能量的毒害是无聊恶臭正能量伤害生活的地方是它肤浅而坚硬的无聊,那种假模假式故作姿态的无聊,无论怎样变花样都不能深入哪怕一点点,它不仅消解「意义」,甚至让「无意义」都令人难以下咽
在正能量或者无聊的反面是什么,一场假逼社交中忽然出现的「闪电般的瞬间」,通常会让习惯了正能量的人窒息,理解的人却会在此刻精神勃起。
当然不是没有代价的,这种负能量气质带来的影响,不仅伤害了主角也伤害了主角身边所有的人。
因反抗恶臭正能量和假逼社交而最终投奔孤独终老的人生道路,就是喜剧的悲剧之核,也是幽默的忧郁所在。
在微妙的生活中探索绝望回头来看,剧作的水平实在太震撼了,漫射般的台词和微妙的表演互相搀扶着营造出块状的剧情结构,无趣和无情的阵营彼此渗透又分野,在现实的生活中散落无数稀疏的碎片。
把生活的微妙和绝望探索得淋漓尽致。
2014年HBO的这部迷你剧《奥立芙·基特里奇》比我心中的丧剧王者《百年酒馆》还要早上两年,如果你和我一样恨透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假逼社交」和「恶臭正能量」,推荐你看。
当然你不看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本文发于个人公众号:不从欢迎友邻关注订阅。
丈夫死后,她像孤儿一般举目无亲,走在旷野天地。
每当她想跟自己和解,想被人打捞上岸,就越是向下沉沦。
但某个深秋某天,她播放着二十年前在厨房刷碗,丈夫广播里播放的曲子。
脚踏秋叶,手拿左轮手枪决定赴死。
那是多久之前的事呢,遗传了吞枪自尽父亲的抑郁基因,成为戾气的妻子,刻薄的母亲。
所有人眼里的怪人,那天她躺在情夫怀里,商量着私奔,削掉的苹果皮变成一条绿蛇从她脚边溜走。
当晚情夫车祸身亡。
很多年以后,她对完美丈夫歇斯底里:那天我要离开你的,我本可以离开你。
我听过一个词——深渊般的脸,我一直想这是怎样的面孔,就是奥丽芙的脸。
因过早的通透,识智又敏感,进而真实所呈现的脸。
赤裸地像是承载生活万象的容器,人们讨好寒暄,虚伪矫饰,一团和气,她在这个嘲笑失败的世界里尽量保持渺小的体面和尊严。
她在丈夫死后的那个深秋自杀失败后嚎啕大哭,狼狈不堪,如鲠在喉。
她哪里是怪人,她可能就是你的外婆,也可能是你的妈妈。
我不知道人这一生作为儿女,父母,爱人,朋友这些角色能分担多少情感,他们通过情感彼此连结又能否互相理解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共鸣,能否为别人放弃坏的一部分。
而非失去才说我终于放弃那部分自我了你回来啊我们再来过一下。
我大概真的赞同,写出这样剧本这样人物性格经历的人三十岁之前会自杀吧。
我想每个人的一生如果花上四个小时来看这部也不算苛刻。
我爱死于佩尔跟科恩嫂这样的女演员了,我对她们真的不行,深渊般的脸,生活的脸,富有文学质感的脸。
当我看一个女演员注意到头发丝我就知道她可以。
奥丽芙最后躺在同样丧寡的杰克身旁痴痴地看窗外海鸟,她说:It baffles,this world.I dont want to leave it yet.世界让我挫败,我还不舍离开那一刻,我想她终于踩着落叶独自步入森林,在最幽暗处闭眼。
想到这里,我几乎要落下泪来。
一直在想看过后为什么这么压抑?
年幼时失去至亲,人情冷暖,未察觉间,早已披上刻薄的外衣。
严苛的教师怎么忍受自己孩子的平庸。
偶遇曾经喜爱的学生,却发现后排座位摆着遮掩的猎枪,返乡是为回到儿时的后院,提枪自杀。
坚强与刻薄混合成强大内心的孤傲,不屑于所有虚情假意,哪怕嘘寒问暖。
我该经历的,必独自承受。
没人能理解、舒缓我心中的苦难。
善意、同情、关心,不多言语,只是对自己道义的要求。
但背后中伤,克制、颤抖,却安奈不住积怨的愤怒,报复,报复。
正直、冷漠,错就是错,孩子、至亲也不可容忍。
每个人都该像我一般,选择承担。
成家已久的爱人,受所有人爱戴。
鲜花卡片,真诚表达爱意,却早已走不进心扉。
爱恋的人,洒脱不羁,口中只有香烟和诗句。
正当心意已决,准备打破生活所有的安稳,却亲眼目睹车毁人亡。
老年将至,躺在病倒丈夫的床上说着迟来的肯定。
一言不合,听着儿子喷薄童年阴影的指责。
泪水过后只剩没时间悔改的反思。
爱人遗世,惶惶度日后,送走年老爱犬,给疏远的儿子写下告别,终于可以提着猎枪给一切终结。
但,悔恨、不甘,没办法带着苦难离开。
这一切,到底做错了什么?
我没有 Olive 的毒舌,也不会把不屑当作表情时常写在脸上。
但内心,我却不折不扣地感同身受。
不屑,是我心中最多的表情。
我时常反思,也在考虑自己身上的变化。
对陌生人的厌恶远多过喜欢,不易改变对一个人的看法,容易受主观、不经思考的情绪影响。
也许更有些时候,不屑成了退却的出口,让自己的畏缩变的心安理得。
但就像 Olive 的刻薄一样,我早已想不起这一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也许这部迷你剧最让人绝望的地方就是,这一切没有答案。
Olive 琐碎生活的几十年光景,让我看到悲催、失意与目之所及的思考,却依旧茫然不知如何是好。
面对生活的漫长与未知,我试图用理性作蓝图努力搭建心中的美好,但深知感性的一刹那就足以将一切松动,而根本就是那些不易察觉的偏见与改变。
p.s. 这部剧是奔着三个老年人看的,没有让我失望。
Frances McDormand,平凡的家庭妇女气质做了回小学班主任,恰如其分的形象。
她跟 Naomi Watts 的嘴啊,总像天生含了块糖。
Richard Jenkins,把 The Visitor 中的呆板、严肃都给了 Frances McDormand,从头受气到尾。
Bill Murray,戏份太少,这张不知所措与忍俊不禁的脸,出来就和 Frances McDormand 一个比一个冷的吐槽,好看。
其实应该说是很粗糙的看了一遍Olive Kitteridge。
很多细节还没有来得及好好品味,我也不想再回头好好品味了,毕竟不是特别愉悦美好的体验。
既然如此,写这篇观后感的原因是什么呢?
大概是因为我在这个并不愉悦美好的故事里找到了些许自己的影子,也感受到了许多似曾相识的人和事。
故事的女主角olive kitteridge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超级矛盾综合体。
她一方面向往或者说是渴望爱情吧(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精力婚外情的,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约心仪对象吃饭的),一方面又漠视象征爱情的鲜花和卡片(把老公送她的情人节卡片丢垃圾桶,对鲜花毫无热情,甚至不愿意表达一点点喜悦);她一方面关怀人也期待被关怀,一方面却冷冰冰地拒人于千里之外。
当有人在飞机上想和她聊天时,她说我要继续看风景了;当有人像向她提供帮助和安慰时,她宁愿说些俏皮话得罪人也不愿意放下自己对人的防备之心。
对待亲情和儿子的部分,是我无法认同的。
明明爱儿子,却处处留下伤害。
就算长大后的儿子确实有做得不够的地方,归根结底,我也要说这个母亲是失败的。
当然,戏剧中的人物总是略有夸张的成分,olive种种不够得体甚至令人咂舌的表现,给观众带来心理和情绪上的冲击,造成的痛觉和共振却也更容易让人警醒,找到自己身上隐藏的问题。
我并没有看过原著,也并不了解文学创作的真正背景和动机。
但我想作者描写olive一定不止是为了描写一个中年女人的后半生。
olive应该代表的是一类人,一类缺乏安全感而将心扉紧掩的人。
她宁愿站在生活之外冷眼旁观,也不愿意打开心扉去爱或者去受伤害。
她无论对错美丑宁愿坚守自己的审美和想法(就好比那条参加婚礼时的裙子),也不愿放下一点点自尊和骄傲,去倾听,去融入,去修正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面对这个世界的挫败,她最多偷偷摸摸地表达愤怒(丢掉susan的鞋,用彩笔画脏susan衣柜里的白毛衣),却不愿意妥协着低个头说我可能错了吧,那我要不换身衣裳吧。
她太自以为是了,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这么骄傲自大,又极度没有安全感,她害怕别人的否定是因为她在意世界的眼光,所以她就干脆拒绝去把别人当一回事,干脆冷冰冰永远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可是,她毕竟却无法抽离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即使世界使她挫败,她仍然离不开这个世界。
我还是习惯性地想从中汲取一点教育意义(高中读书笔记落下的毛病)。
我觉得学着把心打开是很重要的。
慢慢学会宽容处事,心气豁达。
对自己对别人的错误和不足都更宽容一点,不要太在意吃点亏或者被嘲笑,也不要太计较被利用或者被伤害;心胸宽广一些,不要总是一副孤傲高冷的样子,放下自己的得失心,放下自己的戒备心,勇敢面对好的坏的。
抱紧双手,只会与世界直面相撞;张开怀抱,才有可能与世界温暖相拥。
40就在眼前,活下去的意义是什么, 作为没有家庭,没有负担,没有感情,没有性趣,只是996麻木的活下去,曾经可以每天用酒精安眠的日子都已经过去,每天都要为痛风斗争,可以预见的未来并不会变得更好,为什么还在赖活着,可能在20年前自己的眼里早就是该死的老头子。
人生不快乐的话还不如去死 - 相信很多少年都会这么想,可是如今每天睁眼都是想死,可还是会为自己买保险,考虑可能的意外,听起来很矛盾,可是成年人都是这么活着,赖活着。
20岁的时候住在全天都要开灯的村屋憧憬着能住在充满阳光的卧室,可是现在每天拉着厚重的创建,过着跟鼹鼠一样不见阳光的生活。
日常有一天能在天黑前到家反而觉得很奇怪,这么早在家待着是慢慢的焦虑,最后反而会折腾到很晚甚至失眠,还要自责浪费这么美好的一晚。
olive也是这么自责自负中度过了几十年,想逃避又被自己束缚。
即便开始一段新生活,很快又会重蹈覆辙,自哀自怨。
20岁的时候随便一点煽情就会眼红,30岁喝点小酒后可能会有点感动,40岁的大叔跟美国丽人里的男主一样,早就该死掉了。
全世界都不会在乎。
其实我们身体里都住着一个Olive,我们看透了人类的虚伪和世界的残忍,然而大部分的我们依然会选择积极地试图融入这个世界,去称赞别人,帮助他人,或者做无谓的寒暄,奉承别人。
因为我们知道如果自己对世界冷酷,那么世界也将以更冷酷的方式对待我们,除非你足够幸运能像Olive一样遇到愿意用自己的一生去温暖她的Henry,否则你也只能把对世界的不满隐藏心底,然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活下去。
我们通过Olive的眼睛看到了数次死亡。
第一集,Henry的女助手在药店门口突发死去,Olive在家调侃了她,谁也受不了这个老太婆,可不是吗?
逝者为大是没错,可何必那么装腔作势悼念一个谁也不喜欢的人呢呢?
这就是Olive,一个毒舌妇女,她有着高智商,不愿意为一些无谓的小事掉了自己的身份,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迎合一切所谓约定俗成的客套。
她的丈夫Henry,当然是最友善慈祥的那一类人,充满着怜悯心肠,愿意帮助每一个希望得到帮助的人。
第二个死去的人是Henry新招的年轻女助手Denise的丈夫,也叫Henry。
Denise和Henry,两个平庸但充满快乐的人,是Olive的反面。
Olive有个推论,平庸的人往往快乐,聪明的人充满痛苦(average-happy, smart-deppressed),她家族流淌着抑郁的血液,她也毫不隐藏自己的尖酸刻薄源自抑郁的神经和聪明的脑袋。
年轻的Henry去世后,Olive得体的表达了悲伤,一度收留了Denise在家,但想要一般中年妇女充满爱心的关怀和慈爱,那是万万做不到的。
Olive的眼睛异常明亮,她看到自己的丈夫过分照顾着年轻的寡妇,尽管Henry一直是爱心泛滥,但种种举动似乎颇有些过于亲昵。
Olive只是看着,在言语中揶揄着,仅此而已。
第三个死去的人是Olive的同事,也是她的情人Jim。
Jim是个英文老师,一个不得志的诗人,一个有着抽烟和酗酒问题的中年文青。
他似乎很懂Olive,亦或者不刻意去懂她。
他开车撞上了一棵树死后,Olive在家蒙头大哭,这是整部电影Olive情绪表达最热切的一次。
Henry在门口看着,不安慰,也不追问。
直到二十多年后,老两口在一次危机事件中互相抱怨,Olive失口说出Henry对她来说太普通了,她早该离去。
是的,我本来打算要走,但那个人死了。
第四个死去的人是Henry。
在Henry中风后的数年,Olive精心照料着他。
Olive躺在一动不动的丈夫边上轻声耳语,你娶了一个野兽,却依然爱她。
丈夫死前,她应邀去纽约儿子家中,嘱咐护工每天要给花换水,嘱咐自己打电话来一定要把电话放在丈夫耳边。
正是这次离别中,Henry离去。
伴侣的离世,让Olive彻底厌恶这个世界。
没有亲近的家人,没有伴侣,与儿子的关系又异常紧张,Olive想要一次了结。
Olive不是下一个走的人,她只是影片中几位接近死亡的人之一。
学生Kevin,落水的女人,甚至Olive自己,幸运或者不幸,他们都活了下来。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完美,有些人的不完美更甚。
Kevin、Olive、Olive的儿子Chris,在某种程度上都有些抑郁症,他们很自然的与生活斗争着,与家人摩擦着,他们常常痛不欲生,但生活还是要继续不是么。
正如Olive所说的,这个世界让我挫败,但我还不想走。
(It baffles me, this world. I don't want to leave it yet. )我们通过Olive的眼睛看到了数个家庭中的婚姻。
首先是女助手Denise的两次婚姻。
第一次,她是个小公主,饱受宠爱。
但好的不像真的的事,往往不是真的,所谓too good to be true。
新婚后不久,她的丈夫就意外死去。
第二次的婚姻,是和先前药房唯唯诺诺的小哥Jerry。
数年后的Jerry,俨然以成功人士自居,对Denise指手画脚,成为了一个Jerk。
Denise或许物质上很富足,但她没有自尊,她不开心。
其次是Olive的儿子Chris的两次婚姻。
第一次,新娘是个美丽的医生,活泼,开朗,是精英人士。
但新婚第一夜她找不到自己的耳环时的慌张、气愤与出口的脏话,让我感到这段婚姻可能未必幸福。
但最看得清事实的人是Olive,她对儿子失败的婚姻并无太多情绪,“她是个投机分子,她觉得她值得更好的”,对儿媳妇的这短短点评简直道尽了我心中想说但不知道怎么开口的话。
Chris第二次婚姻碰到的是一个平凡的女人,似乎看上去不那么有吸引力,但她没有那么多的要求,也没有那么多的控制。
他似乎很开心。
至于Olive和Henry这对老夫老妻,我不得不说的确是般配。
我最欣赏他们的一点是他们彼此非常尊重,他们不过问太多,也不干涉太多。
连曾经精神出轨这样的事件,两人都可以几十年心照不宣,绝口不提。
医院遇抢匪的时候,老两口在抢匪一口一个“shut up”中终于爆发起来,滔滔不绝的指责与厌弃。
可事实是什么呢?
他们谁也离不开谁。
除了对方,所谓再美好的恋情他们都无法坚持两个礼拜。
Henry死后,Olive遇到一个同样丧妻的老人Jack,一个咄咄逼人,有着一套自己价值体系的讨厌老头。
是啊,伴侣身上的种种缺点,在他们离去后都变得不足为道,他/她永远是那么完美,自己一刻也无法不思念,不是吗?
这部迷你剧金球上拿了很多奖,音乐、摄影、表演上都表现了很高的水平,该剧中人物的刻画是最吸引我的。
Olive是个好人,一个正直的人,严肃的人,一个真实的人。
我们讨厌虚伪,但往往不能接受过分诚实。
我们喜欢迎合自己的人,不喜欢异类。
Olive对自己,对他人都太苛刻了,她是孩子们口中的巫婆,她是人们不喜欢的聊天对象,但这些都不重要,因为她看不上他们,也不想多话时间去应酬。
重要的是儿子Chris成年后出现的种种问题让他总是执着于母亲小时候对自己的过分严厉,身为母亲她感到了痛苦。
是的,她尽力去爱他了,但也许她并不擅长做一个母亲。
其实很多人都不擅长。
人生就是这么无常,像海边的冷风吹过,过去的事也已经翻页。
每个人终究还得面对这个世界。
2021-09-07 在24小时里刷完了《奥丽芙·基特里奇》,为奥丽芙流了一升眼泪。
她仿佛就是老年版的我,性格上某种特质如出一辙。
因为太懂这种不被理解的乖戾情绪和与他人的相处方式,她的每个点我都能感同身受。
在儿子婚礼上,小花童进来问她是不是巫婆,那之后她在小朋友面前一直以巫婆自嘲。
但是最后一集的幼儿园老师显然无法理解她的幽默。
儿子的新娘在背后吐槽她,还嘲笑她的裙子,她静静听着没有反击。
她主动拿起垃圾袋捡婚礼上的垃圾,担心会污染海洋。
但是工作人员只是敷衍她,并不在意这些垃圾和她认真的态度。
她为婚礼操碎了心,却没有人买账。
她穿着花裙到场,却发现亲家临时加上了佩戴的胸花没有通知她。
大家都穿得素雅,配上白色胸花多美啊,可是她怎么戴呢?
她已经穿了一条花裙了。
她知道自己不会被婚礼上的任何人认可,一气之下画花了新娘的衣服,偷走了新娘的耳环和鞋子。
她只能用自己才会看见才会知晓的方式来“复仇”泄气。
她救下了不小心掉下悬崖坠海的女孩,但女孩向她致谢,她本能地不适应,只说那是跳下水的Kevin救的,还觉得女孩谢太过了。
对于别人的心意,她会采取很生硬的方式回应,特别怕和人产生羁绊。
看似冷漠无情耿直不近人情的奥丽芙,其实一直有颗柔软、温柔、热情的内心。
但她不会表达自己,于是总是通过自我折磨的方式来惩罚自己。
她是全剧那个真正能够“看到他者”的人。
她看到女孩坠海,看似在和别人聊天其实一直关注着女孩的安全。
她看到Kevin的母亲抑郁消沉就给她打气希望她起来,因为还有Kevin需要他的母亲。
看到Kevin陷入恍惚于是上车与他交谈,让他跳下海通过救赎他人的方式来救赎自己。
她看到小花童乱摘花,既担心鲜美的花朵被破坏,也担心小花童被蜜蜂蛰,但众人只怪她冲着小孩嚷嚷。
在开往医院的车上,她急得要命,但在医院门口看到护士的时候仍然不忘提醒Henry小心点不要撞到护士。
他们的狗总爱往车底钻,她就生气,埋怨老公可能会把狗轧到。
她觉得委屈和难过,却不想表达出来。
她默默为别人付出,却没有人待见她。
除了和人共情,她还能特别和其他生物共情,从她那么细心地照料打理自己的花园就能看出来。
最后一集,她对着陌生人说“等我的狗死了,我就一枪崩了自己”。
她虽然想自杀,却仍旧担心自己的狗无人照顾。
第三集在和儿子吵架之后,动情哭泣,却仍然不忘记给狗狗准备晚饭,提醒儿子还有冰淇淋。
她的内心,充满了爱与怜悯。
Kevin的母亲也是那个可以看见他者的人。
药店的店员阿姨猝死街头的时候,是Kevin母亲发现她的内裤露出来了,提醒Henry盖上她的内裤。
偏偏这也是一个抑郁症患者。
Henry和Denis的暧昧持续了好多年,奥丽芙看在眼里,只说“你要是和她在一块,不会超过几个月”。
她了解Henry,也了解自己与丈夫之间的关系。
Henry对Denis,只能是给予,无法达到自己和丈夫之间的微妙的平衡。
Denis是个很美好很善良的姑娘,但是她的不自信反过来加强了她的自恋。
她和前夫在一起的时候,一直接受着前夫无微不至的照顾。
前夫的遗言也是说卡车相关的事,至死都还在关怀着Denis。
Denis提起前夫总说他对自己有多好,她的柔弱让她只能关注自身,如果真的和奥丽芙丈夫在一起,她无法给予他强大的支持。
但是奥丽芙是强大的。
她会给Henry别的女生无法给的支持,她深知这一点也深知Henry。
奥丽芙看似漫不经心,却对每个人都有着独到的理解。
她在关注着每个人。
相反的,除了Henry没有人关注她。
只有Henry坚持不懈地给她送花送贺卡,对她说“我爱你”。
她去儿子家,在门口不小心踩到狗屎,进门之后主动把鞋脱了怕弄脏儿子的家。
但不管是儿子还是儿媳,都没有给她拿一双拖鞋,任她只穿着丝袜在院子里走。
那是她带来的唯一一双丝袜。
不管是自诩从小受她戕害的儿子还是一样有原生家庭问题的儿媳,都没有关注到她提了好几遍的需求,“我还光着脚”,没有人理会她。
在机场,她又不愿意脱下鞋子。
她是个体面的人,极度想维持自己的体面所以任性了一把。
但是没有人理解她,工作人员生硬地让她当场脱鞋,她几乎要哭出来。
那双唯一带来的丝袜,已经破得不成样子了。
她匆匆忙忙回到家,收拾整齐去到养护中心见丈夫。
结果得知Henry在昨夜去世了。
她理智地问护士,你有没有给花换水?
她的理性在引导她一步步走向丈夫死亡的那个时刻。
丈夫濒临死亡的时候,她也诉说着和儿子的家庭艰难相处的一天。
她的委屈没有得到电话那边的反馈,她只好挂了电话。
丈夫死在了睡梦中。
她曾经开玩笑说这是最幸运的死亡方式,也许这样就没有痛苦。
那是她在听到丈夫死去时的唯一慰藉了。
护士没有在意她之前离开时的嘱咐,没有给菊花每天换水,没有把电话靠近Henry的耳朵。
事实是这个养护中心根本没有人在意她的丈夫,没有给予Henry应有的尊重和照料。
同样的,他们按照既定程序不停询问奥丽芙是否需要心理咨询,也不是真的关心她是否难受,不过是程序罢了。
她按照对自己的要求,来要求别人也能做好一件事,结果事实是没有人重视她,没有人理会她,没有人care她在乎的东西。
她在乎自己的丈夫,但养护中心的员工只觉得麻烦。
剧里几乎每个人都在夸赞Henry是个善良的好心人,但其实那些人根本不在乎他,只有奥丽芙在乎。
Henry去药店,他还记得前面排队的人,但其实前面的人根本对他没印象,反应过来之后也是先问他有没有推荐的药….大家都觉得他人好,但没人会记得他。
爱他的只有奥丽芙而已。
总有人推荐奥丽芙去做心理咨询,去吃点药,但她也always很倔强地拒绝了。
她很害怕承认自己的不足,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
她担心自己如果展现了自己脆弱的一面,就会被别人利用。
她好心接受了Louis的问候贺卡,以为能够与她相互慰藉,但Louis却不停当面羞辱她攻击她,她维持着最后的礼貌体面地离开,回来后趴在Henry身上哭睡着了。
她的痛楚和心酸,只有中风的Henry能够品尝。
她曾看出Kevin想要自杀,Kevin说不想死在家里,会给后面的租客造成阴影。
他说觉得死在外面比较好。
于是狗狗去世了,她走到小树林想要在室外自杀。
她体面地铺好了野餐垫,放着之前和狗狗一起听的音乐。
她拿出枪装好子弹,却险些被几个玩耍的小孩看到。
小朋友们提醒她不要扔垃圾。
她哭了。
如果她自己吞枪死在那里,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心理阴影?
她就是那个垃圾。
她哭了,因为死了她也是给别人造成麻烦的垃圾。
她的柔软包裹在坚硬的外壳下,她像只野兽不停伤害他人,却又在黑暗中默默关注着他人。
她爱的方式怯弱又卑微,她的温柔无人知晓。
恍恍过了一生,爱人离她而去,孩子厌恶她憎恨她,她都默默忍受。
不被世人理解的痛苦,她从未和人诉说。
她需要的,不过是有人对她好一点。
这部剧的质感实在太好。
麦克多蒙德的演绎在我心里甚至超越了赵/婷的《无/依/之/地》。
我真的太爱这部剧了。
Olive跪地痛哭时,我想起鲁迅在《孤独者》里的一段话:“可是那时我不知怎么地,将她的一生缩在眼前了,亲手造成的孤独,又放在嘴里去咀嚼的人的一生,而且觉得这样的人还很多。
” 这部剧有太多值得深究的细节和场景,太多意味深长的神态和对话。
第二集中,Kelvin告诉Olive之所以选择在自家树林自杀是因为不想影响别人,Olive答 "It was never clean",到最后也是一群小孩说 "You can stay lady, but don't litter."阻止了Olive的自杀。
婚礼时olive告诉waiter外面的垃圾需要清理,以免被风吹到海湾、出远门时告诉养老院的护士菊花的水需要每天换,她来电话了要把听筒放到henry耳边确保他能听到她,但没有人对她的话认真,Nobody give a damn. 就连她自己的儿子也从来没有真正在听她说什么,他只沉浸在童年的伤害中,沉浸在对母亲的抱怨,忘了小时候生病时,妈妈在他胸口一边抹药一边唱歌安抚他,忘了妈妈对他说 I'm not going anywhere. 长大后,他把丧偶的母亲独自留在miles away的家乡,6个月不打一个电话。
最后一集,Olive去探望Jack,Jack望着窗外的大海说:I haven't spoken with my daughter in two years. Can you imagine that? 让我想起The Newsroom里国安局那个source自杀后,Charlie 对 Jim说:年轻人,多给你的父母打电话,这并不难。
挺难受的。
这部剧当然不仅仅在说父母与子女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以及无处不在、尖锐的孤独,它充斥着个人与外部世界的争执、抵抗、到自欺欺人的忍受、不解、厌弃又到再度和解,"It baffles me, but I don't want to leave it yet." 能感受到这个小镇上所有人的每一次的挣扎、每一分的sentimental,但看到最后还是不可控制的代入了自己和父母,想象如果以后自己也生活在离父母很远的地方,等他们老了,会不会也在接电话时佯装everthing goes well,小心翼翼地听我的语气,好不提出任何“过分的”、我不想去完成的要求?
我想自我离开家去读大学,离开他们一个人住时,我可能已经有意无意的伤害了他们很多次。
从前是和baffles them的world一起不能理解他们的“外在世界”、和Chirstopher一样自私到只愿意顾及自己感受的hellions,今后却再舍不得。
很好的剧,谢谢。
根据2009年普利策奖获奖小说改编。
海岸,平静的克劳斯比小镇,脾气暴躁的奥丽芙·基特里奇有一个“好好先生”式的丈夫和一个与她日渐疏远的儿子,生活看上去水波不兴,却有股股暗流涌动。
在镇上,奥丽芙也有意无意地充当了其他人生命中的过客:一个想自杀的忧郁青年,一个患上厌食症 的年轻女孩, 一个数年如一日在酒吧弹琴的未嫁女子……这些怀着饥饿、揣着梦想的人们,在欲望与寂寥之间挣扎徘徊。
她冷眼看待这个世界,也分外清醒地咀嚼着人生的孤独和难堪。
也许有个人爱着、陪着自己就真的有了生的期待
真恶心
现在可以确定,《三块广告牌》的女主是本色出演。美国小镇的日常,丧的那种。
强势的女人是自私的,这种自私会给她们身边的人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然而她们往往不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她们的极端性格其实也是自小的成长环境造成的,所以,若能够在人生的成长中,优先树立自身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便能够对极端性格有所冲击甚至战胜。女主终其一生,到最后才有所顿悟。本片虽然只是在阐述这样一种性格,但也算诠释得生动彻底。四星8分。-
正相反。我看Olive恰是个一世都没活明白的人:始终用偏执、刻薄、敌意戕害着自己,也戕害身边每一个人。希求爱,又畏惧于释放爱、残忍地推开爱。表面是精钢铸就,在善意温情面前不为所动。内核脆性缺少支撑,心底里可怜地咂摸着自己的孤独。狗和丈夫一死她彻底崩溃。最终回的痛哭也算是她的痛悔吧。
呵拍了个一辈儿没想通的的人🙄️真尼玛别扭……这主题……我🙄️
很无聊
硬着头皮看完 无聊
平淡、日常、琐碎,看完就会忘记的情节;致郁,突然有一天就会想起。在下次翻豆瓣看过片单时,短暂重逢。不过我并不喜欢这题材。
Blue is what I feel on the good days.预言般怪异又强力.它有种晦暗的正气和硬质的无奈,关于尖刻/善与错位.最普通的不高兴与没头脑们被生活风侵水蚀,这是件简单的事么?书写以精密的谋篇布局作答,意象的针脚贯穿而人物走在螺旋阶梯,一切却又似平凡自然地发生.演职员们太棒了,是他们让我如沐微寒的日光.
压抑
beyond words
+ 过于轻盈,也因此治愈。专注于情节密度,显然利用了麦克多蒙德的强硬形象,当然是表层的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编剧很双标。剧里除了Olive以外的所有人,都不过是普通人。任性施虐者反而被描述为受害者。究其底不过是自我中心到了极致。愿世上少一点Olive。再有,救救孩子。父母估计是唯一无需教育或者培训即可上岗的职位。千年以来,伤害继续,重复。愿Chris这个生存的奇迹继续康复下去。
一集没看完就弃了、、、虽然很喜欢三块广告牌,但为啥感觉她演的角色都差不多
已看过两遍。每次对世界失去信念的时候都想重看。
还是善意些吧
什么鬼无聊
到底是先有了悲剧,还是先有抑郁症?精神疾病真的是对自己和家人的影响都很大。
丧丧的,真真的。“这个世界让我感到挫败,但我还不想离开它。”人物挺弗兰岑的,结局挺安泰勒的,总之挺日常,同时也挺文学的,对话戏不要太棒。剧本、表演、摄影、音乐……都是一等一的,各种精致各种讲究各种气韵悠长。没有太多想说的了,这特么塑造的是我妈。给血迷宫阿姨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