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镜到底,85分钟的比较短的电影。
对卢卡斯来说是惩罚,对两位父母来说也是,也让女主意识到了很多内心的想法。
男女主的家庭模式,女主是强势严厉的妈妈,男主是唱红脸做老好人的爸爸。
但是虽然一直说着疼爱孩子要给孩子更多关注,事实上却并没有做出很多实际的行动。
比如即使认为需要说出真相但是实际上还是过了很久才选择坦白。
女主的的妈妈对待她和她对待自己的小孩感觉存在一定的类似,她的妈妈忽视她的声音和需求,比如她不能吃披萨对麦麸过敏,但是她的妈妈却坚持,“是的妈妈你是对的,你比医生更懂”。
世俗里面去认定你是否是一个好妈妈的评判标准,是你是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但这只是一种道德绑架。
男主虽然一直在强调他爱孩子,他没有逼迫女主辞去工作,但是实际上其实女主看似有选择实际没有选择,她要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方方面面。
对于女性来说,生育就像是选择了一份无法再更改的工作跳槽,即使这个工作再烂,原来的工作再好,她都无法把这个孩子塞回肚子里面去,她只能继续去做妈妈这个选择。
有些女性可能跳槽后发现,孩子带给她的成就感更深,她更喜欢这个,那是很好的决定;但是对于另外一部分女性来说,生育并不能给她带来任何的幸福。
男主所做的一切只是在带着孩子去做他原本就喜欢的事情,孩子只是顺便带着。
这种往往就是现实生活里面的一部分会说着自己也为家庭和孩子付出了很多的人。
男女主的情绪控制也能窥见平时里面他们对孩子会是什么状态。
男主看似温和但是实际上在疯狂按喇叭,女主的崩溃需要一定程度的稻草。
而且其实本质上双方的焦急,感觉更多来源于外界会对他们的评价,认为他们不再是好父母,让他们抬不起头来。
你是否真的想做父母还是在有了孩子以后的别无选择,同时因为自己有一定的责任心所以不得已而的呢。
一个比较小的短片,还是可以看看的。
高潮在于最后两个人的争吵吧。
这部女性主义色彩浓厚的影片,被评选为天坛奖最佳影片,可见北影节的与时俱进。
本以为是通过一个悬疑性质的孩子走失案,探讨家庭教育问题,没想到影片是有更深远的主题表达。
剧情大概是,孩子丢了,丈夫责怪妻子对孩子管束太严厉,才导致孩子走丢。
前半段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乎孩子的好父亲,和心思敏感怕担责的母亲。
但结局才发现,孩子的一切都是作为家庭主妇的妻子在负责,丈夫因为忙事业,只会偶尔陪孩子玩耍,却因此成了孩子心里对他最好的人。
最费心力照顾他的妈妈,却被孩子厌弃、敌对。
妻子的人生已经被孩子填满了,为了孩子,她放弃了热爱的事业,放弃了自我。
她会花非常多的时间去跟其他妈妈社交,会在“多动症”孩子被老师批评时去学校道歉,会频繁带孩子看医院看病……所以,当孩子丢了时,她甚至想过,找不到也很好。
她其实并不想怀孕生子,她做这一切只是因为,丈夫想拥有一个孩子。
并且,丈夫不会娶一个不生孩子的女人。
结尾是最讽刺的,当妻子坦白自己的想法给丈夫,孩子却回来了,此时丈夫急忙奔向孩子嘘寒问暖,压根没有care妻子的感受。
他认为刚才妻子的倾诉,只是一时情急的胡说八道,想敷衍过去。
至于归来的孩子有没有听到母亲的这番话,到底他是走失的,还是逃走的,都是影片的留白。
我当然希望孩子听见了母亲的剖白,能稍微理解一点母亲的难处……但如果这样,他也许会因此发现母亲并不想生下他……总的来说,片子对“母职”议题的关注,让人眼前一亮,很具社会意义。
北影节评选其为最佳影片,让人深感欣慰。
最后,影片最出彩之处:一镜到底。
真的非常牛逼,全程85分钟,没有剪接,需要团队紧密的配合,对演员演技的要求也很高。
女主角的演技催人泪下,神经质演得极好,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被评为影后当之无愧。
观众看到的时候,母亲已经驾车走入丛林中,他们的儿子在其中失踪了。
本片并不是一个家长找孩子的悬疑片。
丈夫指责妻子不该惩罚孩子,妻子日常照顾孩子,为家庭中付出劳务的角色,此时孩子因她而失踪,她在母亲责任上也处于被指责的道德低位。
通过外婆/奶奶的电话,观众知道女主的焦躁、控制欲和她的女性长辈教育方式有关。
外婆象征性地询问晚餐是否吃披萨,女主拒绝后,奶奶/外婆仍是固执地做披萨,尽管女儿不是第一次强调自己会过敏。
其实做披萨是为了给孙子吃,小孩爱吃这一外来快餐。
外婆对女主没那么尽心,对孙子隔代亲。
控制狂、情绪不稳定的母亲角色,隔一代人,才会展现出其过分的关心和亲昵。
而这样性格的母亲除个人经历的塑造,源于父权社会压抑女性侵略性一面的“合理”展现,而异化为暴力与控制欲,尤其对儿童(当然,本片中没有家暴,只是在东亚家庭不值一提的语言暴力、命令,哪怕寻找孩子时也呼喊着威胁话术:再也不准玩平板)。
相较于父亲坦荡地在树林中奔跑、向警方表达急切心情,双手捂着嘴四处徘徊。
母亲却在克制自己的担忧、自责,表情变化小,身子更多的僵在原地。
甚至会某一瞬间显得更为冷静、冷漠。
直到控制不住眼泪,红了鼻子,也努力在吸回鼻涕。
这可不是近景更多的母亲表情、动作没父亲花样多,而是演员、导演衡量过的设计,走位、走动量、身姿状态、表情、台词多少、语气,同为丢了亲生孩子的家长,都在展现父亲母亲角色的差异。
此时公路上异常的克制和刚开始找孩子的怒气不冲突,之后女主再一次冲进森林疯了似的喊卢卡斯。
母亲始终不能像父亲一样,自如地展现出和内心底相匹配的情绪。
而丈夫呢?
他就是个好爸爸吗?
他尽情表达指责、担忧、焦急,他清晰地向警方交代事件来龙去脉、线索。
他指责妻子,首先强调会跟警方说一切事实,哪怕判妻子虐待罪,并不关心妻子两分钟的惩罚和孩子做了什么过分的事,由此看来平日他也很少付出精力与时间在抚养孩子和培养家庭关系上。
丈夫后又强调同事、领导、邻居、亲戚得知了,名誉何存,如果被指责虐待儿童,这项罪名得你安娜(母亲)来背锅。
他是个失责、冷漠、自私的男人,但他潜藏的问题可以在社会眼光中逃之夭夭。
如果不是这部电影,谁会去指责这样的父亲?
谁会指责这样的丈夫?
他安慰情绪崩溃的妻子,再一次展现他的贴心爱护、沉着踏实的大丈夫风范。
之后,安慰“失控”妻子的丈夫变成了下位者,通过树林中夫妻敞开的对峙这场戏。
创作者的矛头指向到这里直接摊明白了。
母亲软被迫辞职、不开心、围绕孩子和家庭事务打转,失去经济独立依靠、兴趣和自我。
她一桩桩列出自己为孩子做的事,丈夫说自己也给卢卡斯读睡前故事啊。
他成为了心虚的被质问者,两性权力的跷跷板在此发生了不同。
本片更多地站在女主的视角,细微地考察父权社会下的母权之于女人的影响。
母亲给下的惩罚,从给出的那瞬间便在反噬她。
丈夫是得益者,也未尝不是双目蒙蔽的缺失者。
这是几千年的父权社会对我们双方的惩罚,影片告诉观众,这样的夫妻关系、家庭模式也不仅在东亚,不过东亚基于文化传统、社会模式更疯狂罢了!!
看似温和、波澜不惊的一部影片吧,也很适合改编上戏剧舞台。
很短但又很有爆发力的影片。
虽然只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故事,场景人物故事都简单到极致,甚至一句话就能讲明白,但是影片从很多片段里都能一点点透露出这个小家庭长久以来的矛盾和故事。
一个争吵的爆发,从父母亲讲的话做的事也能够看出平时双方对待孩子的态度。
影片没有营造很强烈的悬疑或者紧张感,目的只是想让观众从简单的情节里去发现家庭矛盾的源头。
最后母亲的崩溃和爆发也揭开了整部影片想表达的,女性在家庭里所处环境的糟糕。
一个女性能体现自己价值的方式居然不是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或者成为想成为的人,而只是成为一个家庭的附庸者和付出者。
生孩子只是因为丈夫想拥有一个孩子,做家庭琐事也只是迫不得已,在无奈之下成为一个为了家庭而丢弃掉了自己本身的孩子的妈妈,丈夫的妻子。
这是多么痛苦啊。
丈夫只需要在闲暇之后陪陪孩子,就能成为孩子眼里的英雄,而母亲无时无刻的关照,却成为了家庭里的理所应当,这太不公平了。
虽然是一个对孩子的惩罚而展开的故事,但是也是妈妈爆发的契机。
正如妈妈所说,她多么希望有一刻孩子真的消失了,她的丈夫的爱全都属于自己,而自己也能成为真正的、不是任何人附庸的真正的自己。
涉及剧透|这是一部关于女性意识的片子。
一开始的简介使我对这部影片没有一点设想,但女主的演技真的很棒,一开始孩子丢了的时候她的态度很奇怪,是一个看上去过于冷静的母亲。
而这一切蛛丝马迹随着电影的发展得以解惑,真相如抽丝剥茧般呈现,随着女主的爆发,道出了这个电影真正的主旨。
“你是在说你不爱你的儿子吗?
”“我爱,我只是不想当他的妈妈。
”“你是在说你也不想当我的妻子吗?
”“我早就不是你的妻子了,我是你孩子的妈妈。
”她不想要这个孩子,她的爆发是终于能将这个事实和丈夫和盘托出,她感受不到养孩子的喜悦,当周围人说到再苦再累当看到孩子的笑容的时候一切都值了时,她说,我只会回想起我牺牲了什么。
那一刻我真的十分理解女主,女人,不是家庭的牺牲品,为了所谓爱情而孕育生命实属荒唐,她从怀孕那一刻开始,所有的社会身份都被剥夺了,只剩下一个,那就是母亲。
女主一直在说自己是个好母亲,完美的承担了母亲的责任,只是没有爱。
她能感受到她的儿子也知道自己并不喜欢他,其实这只是女主感情的一种投射,女主真正不喜欢的是只能做“母亲”身份的自己。
所以她不想找回儿子,所以她过分冷静。
电影在森林中儿子与母亲没有情感的相望中结束了,我坐在电影院里只感到窒息。
还好天坛“最佳影片”还是有些硬通傍身的,哪怕只有85分钟。
“我不是你妻子,我只是你孩子的妈妈... ” “...我其实希望孩子找不回来了”,一对路边弄丢了孩子满脸疲惫的中年夫妇在怨怼中妻子最终吐露出公序良俗不允许一个母亲拥有但可能却是最真实的心声。
片名“惩罚”,伊始是母亲终于忍受不了熊孩子半路给扔在了偏僻公路边以示惩戒;其二,两分钟后夫妻调头回去找孩子结果孩子不见了,妻子认为孩子是故意躲起来在惩罚自己的严厉;最后妻子终于在崩溃中向丈夫剖白了真实自我的时候,孩子像个“图腾”般的被警察找到出现在了父母面前影片在母亲复杂的表情中戛然而止。
一个孩子从诞生开始的存在,某种意义上便是一个母亲余生“惩罚”的开始至死方休。
影片短小精悍,在最简易单一的环境下一镜到底剖析出最隐秘的人性角落... 就像影UU所言,放之四海而皆准。
曾经知乎有过一个高赞帖,“我是妈妈,我非常讨厌自己的孩子”。
一个女性,在成为一位母亲时那个正真的自己便开始死亡... 有些甚至自愿认领,从此她的微信名称就只是“XX妈”。
看前十分钟以为她是个不负责任,遇事只知道发脾气的强势母亲,看到中间她对孩子走丢后无所谓的态度,让我对她这个角色非常反感,而当她注意到有车从旁边经过的时候,我又觉得后面对这个母亲的描写应该会有反转,抱着期待看到最后,这个世界对女性,尤其是母亲这个角色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连我这个女性本身都在用男权视角观察女性,电影里的父亲爱孩子,愿意花时间陪孩子,就是100%好父亲,而母亲把自己整个世界都给了孩子,仅仅没能从心底里爱上孩子,却时刻担心自己会不会不是个好妈妈,好像有了孩子还想要自我就是自私....
惩罚 El Castigo (2022)#13thBJIFF 中影国际影城(党史馆影院)。
9/10 北影节最佳影片,也是本次影节的闭幕影片。
电影聚焦特定空间特殊境遇下人物的情绪感受和心理变化,以一镜到底的电影语言营造出了高度沉浸的观影氛围,使得影像中的时间流速与现实世界完全同步,进一步缩短了角色和观者的距离,对电影创作者们来说也是一次巨大考验。
而长镜头的原生属性赋予影像的纯粹真实让电影极具现实意义,镜头焦点的转换推移聚焦人物的行为动线,引导观者被动跟随人物视角,增进对角色的理解和共情,在此过程中逐步走进人物内心,经历困境、挣扎、压抑和绝望,发出对“女性与母亲”身份的物化规训及不公遭遇的控诉、质问和讨伐,以及对父权制下“男性”愚昧暴戾的愤怒憎恶,和同为男性的羞赧抱歉,太难过了...
2025.4.26卢米埃侨福芳草地 2025北影节第二部前期铺垫很长,漫长反复的情绪发酵,那些残酷伤人的话终于说出了口,开始真实面对自我的时候,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原点,结局很灵,值得一个最佳影片。
惩罚这个片名确实抓住了故事的灵魂,在这个特殊情境下,惩罚是双方的,一是父母故意把小孩抛下,用丢弃的惩罚让小孩学会乖顺,算是一种不够完善的教育方式;二是孩子的失踪对父母丢弃的反惩罚,用失去引起父母的愧疚,愧疚可以操控,甚至可以通过舆论让父母社会性死亡。
随着剧情的推进,当母亲从强硬-委屈-脆弱-歇斯底里的情绪一路走来,撕下母亲的面具,一个真实的女人浮出水面,孩子对母亲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惩罚?
是对母亲身心健康的损害,是对母亲个人时间的侵占,是对母亲职业发展的挤压,在一个家庭里,总是会有付出者、享用者,但是在社会、传统、习惯对母职的全面要求下,母亲不得不成为付出得更多的那个。
不是每个母亲都能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获得快乐,从而对冲辛苦劳作和放弃自己的痛苦,但是母亲作为一个职业已经被送上神坛,所以一代又一代的女性献祭自己的全部去托举下一代,殊不知这些母亲本身也是被上一代女性托举起来的,在她能选择的时候,最安全的,顺应社会潮流的选择就是继续托举下去,那么多人的辛苦培育造就的女性,为什么不去享用世界,为世界创造新的高峰,而是回归家庭,寄希望于下一代享用世界?
这种“本该如此”的规训已经内化为一种自驱力,成为了刻在女性DNA里的魔咒。
当然,也有女性喜欢成为母亲,乐于养育下一代,但是也一定有不乐于此,有被“爱”和“责任”困家庭中的女性,但是她们不敢说自己不爱孩子,从来没有在养育这件事上获得过快乐,她们羞于承认自己在其中经历的身体和精神的痛苦,仿佛那是对母亲这个名词的亵渎,让一个女人说出这些看似残酷又无比真实的话:她根本不想找到失踪的孩子!!!
这一段简直是这部电影伟大的成就,但是就在真实赤裸裸地展示其杀伤力的时候,消失的孩子突然出现了,失控的情绪瞬间冷却,一切仿佛还要回到轨道上,但是母亲没有凑上前去关心孩子,她只是苦笑着,冷漠地看着孩子,或许她也没想好要怎么继续这来之不易的真我,大概率这份母职惩罚即将继续…每个人都应该面对真实的自己,因为只有真实的表达才能让人感受到真正的关心,当然有的孩子天生就是不服管教,但是孩子也一定能感受到不爱,也会用自己的方式争取关注,或许一切就这样一步步走向了另一种极端,所以一切问题还是回到源头,无论是婚姻还是生育,爱和甘愿都必不可少,不要让惯性成为人生中环环相扣的惩罚的开始。
父母通过抛弃来惩罚孩子,孩子却通过失踪来惩罚父母。
一个7岁的孩子就能把父母逼向疯狂的边缘,这是爱的惩罚。
从惩罚儿子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儿子失踪的紧张,到久寻不见时的自责和疯狂,缓慢地由弱到强的情绪变化。
母亲爱着孩子,却也在心里怨恨着孩子。
因为孩子夺走了她的人生。
她的工作,她的人际关系,她存在的价值。
母爱当然伟大,但伟大二字又是对母爱、母性、母亲的绑架,即你必须为孩子牺牲一切,却不能表达任何犹豫甚至后悔。
如果回到最初,女子宁愿追求自己的价值的实现,也不要这个烦人的家庭,这的确是许多困于婚姻围城中人的真实想法,许多人为家庭为孩子付出了太多,却几乎没有回报。
父母惩罚了孩子,孩子惩罚了父母,而婚姻家庭也惩罚了每一个进入围城的人。
一份爱,一份过于沉重的责任。
爱和怨恨其实是一体两面。
我不是你的妻子,我只是你孩子的妈妈。
短小的家庭突发事件,牵引出一个母亲在家中的角色困境。一镜到底产生了一种环绕式的事件体验感。
迅雷网盘。成本如此小的电影,创意又如此绝,国产电影被比没了。电影强调了女性对孩子的付出,却忽略了孩子给父母带来的快乐 去年北影节看了《泰坦尼克的盲人》,北京国际电影节2011到现在举办13届了,评委基本是发展中国家的,看了越来越豪华的场馆、舞台技术,配合着空心的评委和参展电影,觉得组委会是真难,而国产电影想走出去,变得越来越难(备受中国观众喜欢的美日韩英德意西,欧洲,评委会基本没有)。关注我国人均GDP是否进入发达国家,是不是幸福指数真的改善,有一个视觉,就是看北京国际电影节是不是来了更多电影业发达国家!张艺谋和陈道明的气场不在一个层次上,张艺谋是真的有底蕴,陈道明是装出来的,何冰主持人挺烦人
我在惩罚孩子,孩子也在用消失惩罚我。我对孩子有第六感,孩子也有我不爱他的第六感。我早就不是你的妻子了,我只是你孩子的妈妈。成为母亲让我失去了渴望,一同消失的还有我自己。成为七年只陪孩子去过两次医院的父亲很容易,成为孩子失踪却不希望他被找到的母亲却很难,失去自我是社会对父母的惩罚。
BJIFF. 以最佳影片收官今年北影节,女主配得上影后荣誉。全程一镜到底的手持拍摄增强环境与情境代入感,情节凝练叙事高效的“三一律”佳作。有限的两个角色性格剖析深入完整,妻子由镇定-不安-委屈-爆发几个情绪层次递进分明,主题聚焦于社会对女性的不公还是挺舒适圈的剧作手法,但如此小体量,控诉的爆发力是惊人的,整体完成度也因此提高。
不婚不育保平安+1。一镜到底好厉害👍🏻。
女性有权对母亲职责厌烦,观众更有权对这种无效的长镜头厌烦。每次看到这类电影拍人物对话戏时摇来摇去模拟正反打的样子都觉得好滑稽,真只是为了结尾那段对白的醋包了顿饺子,但对于不爱吃饺子的人来说,那盘醋蘸蘸凉菜也足够。
主旨就是,当妈的真不容易,关于夫妻育儿分担的争论也就陈芝麻烂谷子。格局太小,太薄了。
一镜到底很考验导演的调度能力(容易使镜头语言显得单一枯燥)和演员的功底和专业素养,而这部电影的剧本节奏把控很好,从对于女主教育方式的诧异,到对于整体社会模板的反思,层层递进,尽管夫妇二人一个表现为懦弱无为,而另一个表现为极度强势,本质却都是相同的因对于不遵守“模板”而遭受白眼的畏惧和对于跳出既定规则后未知的逃避(我并不认为这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夫妇二人的许多行为已超出我认知范畴,且容易想到一些现实生活中同样喜欢自我感动的人,恕无法共情,且思想、镜头语言其实都是些cliche,毫无新意。结尾有些多余。
7/10 不育宣传片 现实且犀利地展现女性困境 女主演得不错 一镜到底牛
2.5
难得的真实且深刻
有时庆幸自己不是一个母亲。
成为母亲就要献祭自我吗?
挺细致的但导演只提出问题完全不想解决问题啊。。
直到女警察来之前都挺值得玩味的,以为是心理学类电影,一路看下去,其实是女性困境电影。贯穿的背景只有一片森林的一角,和相邻的一条高速路,几个演员,剧情全靠对白,能坚持看完完全是…出于坚持。
意义胜于内容吧(母爱神话育儿分工etc.老调重弹)
令人窒息。兔死狐悲,丧钟亦为我而鸣
影片提出了一些问题,是不是每个女人都喜欢做母亲?女人和母亲,哪个更重要?在某个方面迎合了女性主义的需要,但不符合传统观念。
一镜到底很长的长镜头,可以算是恐婚恐育宣传片的一种,女主演得真不错,最后抓住了注意力,不过家长里短实在兴趣缺缺,导致大部分时间一直在走神,看这片林子里到底有些什么植物......
手持摄影。女性语境下因为共情很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