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利地切开实用主义,切开得克萨斯,化得克萨斯为美国标本,没有娱乐价值的电影很少,娱乐价值正是实用主义的产物。
所谓好人只是上帝没安排他碰到足够坏的坏人。
故事的真实性,大大增加了悲剧感,和解剖美国的力度。
字幕时居然可以安排演员和杀人犯的会面,佩服电影工业的可怕。
保持敏锐的善心,持有积极的态度。
这是伯尼的人生态度,即使身处监狱。
心灵开出花来,那整个世界都会是花的海洋。
同时,通过玛佳丽也可以看到一颗渴望爱而冷酷刻薄到处处设防的心灵,好像坚冰,却更过之。
因为纵使好人如伯尼都无法使它再回到温热的常态上来。
另外,伯尼这样做好事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玛佳丽的遗产,而遗产则来自她死去的丈夫在天然气事业上一生的奋斗。
所以,好事也不是随便呼来即是的。
玛佳丽丈夫的工作和人生态度同样值得深思。
当然,是谁将本来没有超越意义的金钱向善了呢,这就是伯尼的选择。
所有的事情都是选择。
选择自我激励,或选择浑浑噩噩;选择态度,或选择逃避... ...其实最后的结局也是两个自由的选项:(1)伯尼终结了玛佳丽可能存在的不再冷漠、与人热忱相处的自由(尽管可以预见这是纸面上的可能,以玛佳丽在人们心目中一贯的形象和她想改观的自我动机来看,都绝无可能了),终结了她享有自在生活的自由,总之终结了一个活生生的个人的一切自由(但她个人的生死从事实上来说,已经与周遭的世界没有半点关系,只有伯尼关心她除外),这是一个个体的自由;(2)同时伯尼的做为终结了他自己在自由世界(即监狱以外)中行善的自由,虽然他堪称楷模的心灵在监狱里也展示了正确的态度,但终究限制了这个个体的自由,它对环境的影响力却是很大。
当然最重要的不仅是有正确的态度(如伯尼),更要有实际的作为(比如他在殡仪师工作中的出色付出,及玛佳丽前夫通过奋斗才积聚的财富)总之看你用什么态度,做了什么。
大态度,小作为,也是好的。
但是没有态度的大作为,恶作为,这个世界已经够多了。
人,性本善?
看了这部片子,更觉得老祖宗的这句话有问题。
人其实和别的什么动物没区别,弄疼了也得回头咬一口。
本性的恶,只是被你的后天行为修养蒙蔽了,重压之下,本性难抑。
那么为什么你要为由于本性而作的恶受罚?
答案似乎是:因为你是人,是一种可以在后天修养来规范行为的高等智力动物,毕竟和普通动物不一样。
但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认识自己。
这么一来,又回到人的本性上面去了——该不该为顺应你的本性而受罚?
越想越乱。。。
生活在德克萨斯州迦太基地区偏僻小镇的单身男人伯尼,平日里以殡葬师为职业,业余时间参加各种社区活动助人为乐。
天生一副憨态可掬的形象本已招人喜爱,面面俱到的接人待物更是让人无可阻挡。
这一天,小镇大亨死去,留有一位被全镇人厌恶的怪癖寡妇。
由于家产纠纷让这名寡妇日渐臭名昭著,不仅与亲戚家人官司不断,还对身边所有人挑三拣四,亦然一副孤家寡人的身份。
葬礼上,当大善人伯尼与寡妇相遇,再次激发伯尼的行善理念,经过多次登门拜访聊天,竟然很快与这名老妇打的火热,甚至于发展到形影不离的地步,整日出双入对大肆挥霍。
遭来闲言碎语还算其次,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某日老妇突然消失,伯尼成为全权代言人。
几个月的猜忌之后,警方终于做出行动,终于在老妇车库的冰箱中发现老人冰冻的尸体。
这并不是影片的全部,尽管伯尼立刻全盘托出前因后果,接下来对其的法庭辩护却成为影片最大看点。
就算伯尼杀了人,但这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被全镇拥护的伯尼得到所有人的求情声援,使得法庭做出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决定,把伯尼转入陌生地区的法庭进行审判。
法庭上的精彩辩论就成为罕见的一次煽情大辩论。
最后,伯尼不出所料的被判刑50年,给观众们留下诸多匪夷所思的思考。
一个为所有人做过好事的人,杀了一个令所有人厌恶的人之后,是否该被定罪?
影片由真人真事改编,《日落之前》的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执导,胖男杰克·布莱克领衔,老戏骨雪莉·麦克雷恩饰演老妇。
拍摄手法混杂伪纪录形式,加入大量采访回忆,以风趣幽默的桥段把伯尼这个人物全方位的介绍描述一番之后,开始真正剧情的展开,进而留下思考问题。
以我之见,对伯尼判刑是对的,尽管他是个无出其右的好人,但杀人总是不对的,更何况,他杀的那个人对于他来讲,并非是个坏人,还是得到他悉心关照的人。
至此一点,足以对他的罪名成立。
但对于曾经得到过他大量好处的人家来讲,这确实是一次损失。
如果对法庭局情有独钟,此片不容错过!
因为片子获得很多的奖项,所以下来看看。
据说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百般管制,最后他把她杀了。
现实生活中相似的事情总是很多,就是总会有些东西有些感受因为铺天盖地的沉重的压得你受不了了,然后你就会突然意外地爆发了,做出一些超出你平常的举动来,无论这东西是什么,是对你的爱、对你的虐、甚至是对你的平淡!
当你认为自己有权利对另一个人做出任何事情的时候,这个“另一个人”无论怎样百般应承你,他总会有受不了的时候。
剧中的女人把自己的财产和心都给了男人,所以认为可以为所欲为地对待这个男人了。
生活中,所有人,当她(他)对别人全身心付出时,她(他)就总认为自己可以对这个人为所欲为了。
不计回报的付出世上是没有的,若仅钱物的付出还好计算回报,其它的就难说了。
所以,一个凡人,最好不要接受别人太多的付出,尤其是心。
感觉港版的名字翻译比较切题,礼仪师真假杀人事件。
这个故事充斥的真真假假,故意在轻描淡写中扰乱人的判断。
我差点也如镇里的人们一般,被引导进Bernie一方。
Bernie是个让人觉得新奇的人,他的想法,他的各种观念,都让我这个刻薄看待世界的人觉得不可思议。
他能诚心主动地投入一份也许只能说是“特别”的工作。
他愿意花费心思与那些喋喋不休又已经糊涂不明的老妇人相处,他总是诚心地对待每一个往生者。
希望帮助他们体面地走完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秒。
但是我不愿被这样温情脉脉的开头所引导,我一直在心里想,剧情肯定有转折,他肯定有其不可告人的一面。
我总觉得犹如开头描述的,如此温暖的一个人,必定是无法存留于这个世上的。
果然,我还是发现了,在看到Bernie每次给那些老人推销各类往生的产品,就如所有的广告大师般,极尽所能地推销可受利最大的产品。
不禁窃喜,看吧,哪有不吃腥的猫,人还是贪婪的。
于是在最有钱的老寡妇出现时,我知道Bernie肯定会行动的,他肯定不会放过她。
我就那样淡定又不可思议地看着伯尼的表演。
淡定的是他果然如我猜想般,对老寡妇大献殷勤,不可思议地则是我即便如此笃定人性贪婪,我还是难以置信这世上竟然还有人真的便为所谓的利益而活。
虽然那时候,伯尼在电影里辩解“她并不是那么糟糕,她需要别人的关心。
”事实是电影好像静静地拉开了第二序幕,我慢慢被他所感动,他真的就是那样无微不至地照顾包容着善妒专横的老寡妇。
即便到了最后忍无可忍,他仍然愿意继续坚持,因此当看到他朝她射了四枪之后,我竟非常坏地希望,是啊就这样让事实被淹没吧。
伯尼真的很好人。
老寡妇真的很怀。
我便如那个镇上的每个人一样,期待伯尼能够无罪。
直至审判席上,检察官的质问,我方能清醒过来。
是啊,他可是杀了一个人,如果就此轻判甚至逃脱,将会鼓励多少不法之人,走上这样一条不归路。
伯尼也并非是因为被逼到忍无可忍,精神错乱方如此。
他明明有选择的,即使那个大门被关上了,他无法开车出去,他仍然可以下车爬出去,如果真的愿意逃脱,逃脱其实又何尝是难事。
他只是不愿逃脱了,他已经在老寡妇的身边享尽了有钱的魅力,沉迷于所谓的上层社会,不愿逃离了,即使非常地不开心,他仍旧觉得那毕竟是能提供给他各种快乐享受的源头。
他的那四枪其实是内心深处所有隐藏至深的黑暗。
他委屈地说,他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发狂开枪。
我不禁佩服这才是最佳演员,把自己也给骗了。
最后的监禁方是正确的判决,人性的贪婪与伪装在那一刻突然显现,大白天下。
也许这个世界的每个人都是演员,都企图扮演某个角色,企图隐藏某些不愿告人的想法,有些时候,这些想法潜得很深,深到我们会错以为,根本就不存在这些想法。
还是要吐槽这个电影,本应该想尽办法表达它更为深层次的东西,它本该可以成为一部深刻的电影,而不是隔靴搔痒,戛然而止。
伯尼的故事不禁让人想起圣经中“不义的管家”的比喻(路16:1-9)。
但它比那个比喻更具戏剧性,因为伯尼身为一名备受称赞的“管家”,杀害了自己那以刻薄闻名而不受待见的“主人”,藏尸数月,并且利用不义的钱财巩固了与小镇人民的关系。
而让人意外的是,当谋杀的事实在基督徒群体中被揭露时,伯尼仍然受到广泛的爱戴和拥护。
导演将这个真实故事包装成喜剧,使得角色的盲目更加顺理成章。
影片中的“被采访者”,多数都被偏见所蒙蔽。
那些受惠于与伯尼的关系的人,大多对伯尼赞不绝口,不但不愿追究真相,还责怪被害者活该,甚至嘲笑陪审团是愚蠢的乡巴佬;想要将伯尼定罪的检察官自以为代表法律正义,实则精心地编织着伯尼的故事,试图让众人相信他是个渴望跻身上流社会又阴险恶毒的同性恋;牧师声称自己必须对会众保持中立,但他在表现出对伯尼的跌倒的惋惜和接纳之时,却没有对被害者的殒命表现出同等的尊重和怜悯。
对伯尼的不同态度,正好印证了片中一位老太太的话:小镇上的人总是最好或最坏地揣度别人。
不过,这种带偏见的论断显然不是小镇人民的特质。
电影对伯尼形象的刻画更多是基于他人的口述,而较少深入其内心。
在这样的情况下,恐怕多数的观众都在依据那些带着偏见的口述做着自己的揣测,尝试拼凑出自己眼中的伯尼。
直至影片最后出现真实的纪录片段,我们对伯尼这个角色的分析不免化作对现实中的伯尼的论断。
遗憾的是,我们生性喜欢带着偏见判断他人。
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对于一个陌生人(尤其是像伯尼这样的新闻人物)的判断也总是首先基于自己的无端猜测或身边的人带有偏见的评价。
而我们对于一个人带着偏见的评价,不见得有助于他人认识这个人,却真实地暴露出我们自己的偏见,暴露出我们自己是多么随意地去评判。
至于真实的伯尼到底是怎样的人?
他是否活在面具之下?
他为什么不选择离开老太太?
电影不曾给出回答。
其实,恐怕连伯尼自己也不能给出简单的回答(至少电影中的伯尼声称无法理解自己是如何杀了人的)。
人性的复杂性或许远非简单的归因所能解答。
我更愿意相信,伯尼的敬虔和跌倒都是真实的。
因为圣经向我们启示了人的神圣起源和他堕落的深渊,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可以同时拥有崇高的一面和险恶的一面。
那提醒我们这些远不如伯尼那样有好名声的人,更需警醒。
影片的末尾,一位老太太表现出了电影里难得的中立立场,她认为伯尼的确是犯了错,但只要他真心地悔改,上帝仍会饶恕他,那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我们可以在人前扮演不同的角色,赚得或失去名声,但我们终将站在基督的台前,面对公正的审判。
就像特蕾莎修女说的:“说到底,这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无论如何,这从来都不是你与别人之间的事。
”
偏执骄纵的Marjorie终于让“好人”Bernie受不了。
Bernie是个神奇的存在他让几乎迦太基的所有人都为他着迷,就像一群“疯子”,他是个矛盾体,他们之间的关系远不上爱,或许他们在一起只是因为一个寂寞另一个太软弱老好人,于是由开心欢乐变成了悲剧。
影片没有过多反映过Marjorie的骄纵蛮横,有一场她不顾Bernie在排练勒令他回来,因为开出了一个工人而和Bernie大吵一架,像个孩子似的急得又跳又跺脚,眼里含泪嘴里愤愤地“永远不会让你离开的”。
Marjorie,有句话说得好,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她是个可怜的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缺乏安全感多疑的孩子气的老太太,可惜即使是Bernie那个脾气好得不了的人,也无法忍受她,毕竟不是亲人,毕竟没有骨血之缘,连亲人都没有耐心与她交流,何况他。
话又说回来,Marjorie有钱,Bernie陪着她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那些舒适的待遇,不然他完全可以劝诫她开导她而不是一味地随她由她,这个悲剧也是他自己造成的,不管多好的人总会有弱点,人性使然,他的弱点便是软弱和贪图享受,虽然没有这个词所体现的那么严重,但是这也是他后来在法庭上被丹尼以他贪图享受钱财的证据反驳地无言以对,他或许脑子里从来没有这个概念,但是他的行为多多少少还是体现了这一点他是有罪的也是无奈的影片最后Bernie迈着他一如既往优雅的特别的走路步子穿过一道道栅栏,他的余生都将此度过为了他造的业,结尾还放出了真实的Bernie和Marjorie的照片,照片中的老太太看上去并没有那么难接近,是个可爱的老太太万事皆有因有果
得克萨斯在全美50个州中面积和人口都排第二。
如果得克萨斯是一个国家,它的GDP世界排名大致为第十一,跟印度或者加拿大相当。
在加入美国以前,这个地方叫“得克萨斯共和国”。
在加入美国以后,这个地方仍然非常独特。
按照电影《伯尼》(Bernie)中一位老人的说法,得克萨斯可以轻松划分成5个州:北部开着奔驰车的自命不凡者聚集的达拉斯、东南部炼油厂遍布的休斯顿、南部与墨西哥接壤的圣安东尼奥、中部自由派人士聚集的“奥斯汀人民共和国”。
介绍完四块地方以后,老人才想起来得州西北部的狭长地带,但他没有将第五个州的头衔赐予它。
第五个州属于东得克萨斯,那里是“南方开始的地方,松树林背后的生活”。
我去过老人介绍的得州的其他几个地方,除了他所在的东得克萨斯,那里是《伯尼》故事的发生地,也是导演Richard Linklater的家乡。
看这部电影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我从未实地考察过的缺憾。
《伯尼》看着象一部纪录片,其实是黑色喜剧。
小镇迦太基上的一群普通居民出现在镜头前,用圆润绵长的南方英语讲述他们对伯尼的看法。
伯尼(Jack Black扮演)看着有40岁左右,个子不高,小胡子密密麻麻,腰围跟帕瓦罗蒂差不多。
他到教堂领唱的时候,角色确实相当于小镇上的帕瓦罗蒂,冲到高音以后仍然轻松自如。
伯尼是单身,性取向不明,镇上的小道消息说是同性恋,但电影没有提供任何线索来证明或者否认。
人们不知道他的来历,他也没有亲戚供大家参考。
电影从头到尾他都一直担任镇上殡仪馆的助理馆长,工作态度极为严谨。
电影开头由伯尼给学生介绍遗体处理的艺术,他的一丝不苟可以跟化妆师对待电影明星相提并论,“指甲一定要修剪、整形、恢复生命力”,“刮掉那些不需要的毛发非常重要,包括鼻孔中、耳朵里和脸部的”,“完美的嘴唇应该放松、自然、略带微笑”,“头部的位置当然也很重要,要么呈仰望星空状,要么俯视肚脐。
位置一定要居中,稍稍侧向右边”。
伯尼对待周围活人的态度同样一丝不苟。
他有虔诚的宗教信仰,乐于助人,同时积极参与社区剧团的活动,用自己的嗓子为大家服务。
他的嗓子不仅用来唱歌,也用来随时表扬周围人的每一项优点,更重要的是用来安慰那些失去伴侣的鳏夫遗孀们。
81岁的遗孀玛嘉丽(Shirley MaClaine扮演)在镇上非常有名,不过跟伯尼的得道多助相反,她靠失道寡助出名。
镜头前出来说点闲言碎语的居民很多,没有任何一个人给过她任何一句略微带点正面评价的话。
在气候温暖的得克萨斯,她的冷若冰霜显得格外突兀,她的尖酸刻薄拒人于千里之外。
融化这块坚冰的是伯尼。
40来岁、同性恋倾向的伯尼和80来岁的玛嘉丽之间私下里能发生些什么事情?
电影只交待他们住进了纽约中央公园旁边的豪华酒店,但没有表现房间内的情景。
经过一连串的头等舱、游轮、美食、按摩等享受之后,伯尼成了玛嘉丽的财产。
冲突很快产生并逐渐强化,最后的结果是老太太被迫进了冷藏柜。
伯尼到处做好人好事的动机是什么?
他为什么有能力攻克玛嘉丽却无法摆脱被控制的命运?
我的问题没有答案。
他成功地扩展了玛嘉丽的世界,代价是自己彻底落入她的手掌心。
这种靠编剧虚构很难琢磨出来的怪异故事其实来自现实生活,导演Linklater同时使用了专业演员和真正的小镇居民,拍出了这部兼具纪录片和剧情片风格的混合体裁作品。
专业演员表现固然不错,还是那些小镇居民让我格外喜欢。
他们的生活节奏比较慢,好像没什么事情需要赶着完成,所以有很多时间聊天。
尽管其中包括流言蜚语、打探隐私的成分,但提到伯尼的时候,他们为之辩护的坚定不能不让人感慨。
伯尼有过欺骗行为,他是杀人犯,可你看那些父老乡亲们,即使得知案情真相以后,他们也从未跟警察和检察官站到一起,而是用各种方式为伯尼说好话,最后案子被迫移到其他地方审理,因为当地的环境对被告过于友好。
如果陪审团成员都是伯尼迷,这案子还怎么个审法?
中国和美国对待罪犯的态度有一致的地方,比如依法惩处。
也有很不相同的地方,比如表达对罪犯态度的时候。
中国从前习惯的“民愤极大”一词在美国很少使用,伯尼这个案例甚至是另一个极端。
他杀人以后不仅没有引起民愤,相反还进一步激发了民众的热爱。
2011年🇺🇸电影〈Bernie〉《伯尼》:虽然是真实事件,但我实在不觉得这样一个故事有拍成电影的价值,顶多也就拍一条新闻够了,不能认可任何一方的观点,加上杰克布莱克千年的出戏脸,实在难以让人喜欢。
好在导演是理查德林克莱特,伪纪录片形式倒是很适合这个城镇与背景,每个局外人的采访反倒挺有趣,而且马修麦康纳和雪梨麦克雷恩的表演真的是精彩,纯当技术欣赏。
很好看
没想到跟刚看的《职业杀手》讲的内容有点类似,都是在探讨每个个体的“自我”“本我”,他人眼中的你跟真实的你自己,究竟是同一个人吗?而且一定程度上都是建立在真实事件改编的基础上,这个就更荒诞了。片子通过伪纪录片的形式,以及大量的采访来拼凑出伯尼其人,也让观众无形中建立了对他的认知。片子稍微有一点平,但是可看性还不错,导演的风格也从头贯彻到底,杰克·布莱克演得不错。
喜欢这个电影的色彩。(竟然是真实故事改编的……)
一个是伪君子,一个是真小人,伪君子受不住真小人的虐待崩了她……对此,我只想说,导演你好屌,这么贱爬的故事居然拍出了煽情的味道。
我以为一开始开过那个装树的大卡车,绳子散了,把伯尼压死了,然后伯尼的鬼魂闹了一些事情
对Jack Black的表演表示惊喜,原来他也可以做到内敛控制。叙事手法有点意思,但整个故事行进安排得流水帐一般索然无味,那九个月的惊心动魄与无事发生的诡异完全没被表现出来,结果使影片缺乏情感高潮。
今年快过最好看的黑色幽默喜剧, 人见人爱的他在杀死村里最有钱的黑寡妇后, 在法院命定一级谋杀后为何整个村的人还是对他忠心耿耿. 真人真事改变, 非常有意思的人物,同时电影是夹杂真实纪录片, 给你还原真相
除了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以外乏善可陈。一直不喜欢Jack Black。
影片采用了旁人叙述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一起谋杀案,并试图深层次地讨论善恶观的相对性问题。杰克·布莱克此次的表演有种内敛的喜感,使得伯尼这个人物看上去很讨喜。影片前半段在树立角色性格时做得比较成功,但后半段出现戏剧转折后,片子就松懈了下来,有些遗憾。
演员真不赖,black演黑色幽默
“伪”纪录片外壳,黑色幽默内在,相当好看;故事不仅具有戏剧性且以真实案件为蓝本,人类天性中矛盾复杂的多变性,情与理的冲突,同样既真实又荒诞;杰克·布莱克演活了一位众人口中的天使。
这故事真蛋疼
呵呵呵呵 so 讽刺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美国黑色幽默犯罪片,杰克·布莱克的表现值得称道。
很多时候人生如戏甚至比戏要来的更加精彩。一个像对了小镇上所有人施了魔咒的大好人在忍不受不了老年刁钻富婆的摆弄后杀了她,但他并没有想逃跑,还是依旧乐善好施直到被人发现。好人犯了错,不对是犯了罪到底是应该归上帝管还是警察管呢
电影的成功归功于真实故事本身带有着天使与魔鬼交替的色彩。令人思考和矛盾,有时候一些事情就是这样发生了,关乎信仰,人情,法律。
D+/ 越到后面越松垮。但仍然保留了一些非常美丽的品质。
只有真实事件才能这么的……让人说不出的感觉
应该标注传记才对
真人改编,片尾字幕居然出现了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