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乱世情

Australia,澳大利亚,远方牧场,Faraway Downs

主演:妮可·基德曼,休·杰克曼,布兰登·沃特斯,大卫·文翰,大卫·古皮利,杰克·汤普森,元华,布莱恩·布朗,谢伊·亚当斯

类型:电影地区:澳大利亚,美国语言:英语,土著语,汉语普通话,日语年份:2008

《澳洲乱世情》剧照

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1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2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3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4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5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6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13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14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15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16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17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18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19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20

《澳洲乱世情》剧情介绍

澳洲乱世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英国贵族小姐萨拉·阿什莉(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饰)孤身飞跃重洋打算说服丈夫卖掉澳洲牧场重返英伦。在澳大利亚北部港口城市达尔文,萨拉相遇牧牛者卓(休·杰克曼 Hugh Jackman 饰)。卓开车带萨拉长途跋涉前往牧场,没曾想只见到萨拉新亡丈夫的尸体 。悲痛的萨拉本欲迅速卖掉牧场,可又为了保护初谋面的土著小孩诺拉(布兰登·沃特斯 Brandon Walters 饰)与地头蛇的农场经理尼尔·弗莱彻(大卫·温汉姆 David Wenham 饰)闹翻。一千五百头公牛要赶去达尔文港装船,萨拉只好求卓帮忙。牧牛之旅让萨拉与卓情定澳大利亚。婚后二人耳鬓厮磨不久,卓的流浪个性使其离开萨拉继续牧牛;而本该进行澳洲土著成人出走礼的诺拉则与其他混血儿童一起被抓入教士岛,祖父“乔治王”(大卫·盖尔菲利 David Gulpilil 饰)也入狱。与此同时...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大木偶学院伦敦女孩第二季母亲节杀人狂魔我变美的那夏天第一季鬼夫尘封的记忆萌学园之萌骑士传奇亲爱的同志地层下陷熊猫计划大路夜车英村脑残故事第一季莉可丽丝惊声尖笑5铁窗怒火续集最终频率流感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坏姐姐之拆婚联盟七美德月影杀痕康纳斯的战争持续婚姻财神客栈胡辣汤我在香港遇见他罪途1之死亡列车

《澳洲乱世情》长篇影评

 1 ) 《澳洲乱世情》五大经典笔触

有人对我花60块钱去电影院看在网上已经可以下载到DVD版的《澳洲乱世情》表示非常不理解,我却不以为然,甚至有人挖苦我是不是要支持正版,我也一笑置之。

原因很简单,我喜欢坐在电影院里欣赏电影这种感觉,像《澳洲乱世情》这种电影值得我去电影院看,单就妮可儿—基德曼这一个名字就值得我跑一趟,结果也丝毫没让我失望。

有人不禁要拿《澳洲乱世情》和《乱世佳人》来比较,说尼可尔是澳洲版斯佳丽,就像有人拿《黑皮书》跟《色戒》比较一样,中国人喜欢比较,还喜欢列出个一二三。

其实在看《澳洲乱世情》时,我是丝毫没觉得和《乱世佳人》像,反而倒最后“寻根”的主旨才让我找到斯佳丽最后对“土地”的深情同样的归属感。

现在就说说我个人对《澳洲乱世情》的一点感想。

景致电影展现的是澳大利亚的中西部自然风光,广袤的干旱的平原、辽阔的沙漠区:其中包括著名的厄亚斯巨石(红石),在平原上奔跑的袋鼠、数百只的野马、数千只的野牛。

保证让你大开眼界,完整的再现了澳大利亚中西部概貌,让人心旷神怡。

这是《澳洲乱世情》一大看点,既有美国西部的情调,又有非洲平原、沙漠的景致,非常自然的融合在了一起,成为澳洲中西部独有的风景。

母爱这里说的是尼克尔出色的演绎,无论在《大开眼界》里的大胆出位,《红磨坊》里的艳惊四座、《冷山》里的温情执着,还是《黄金罗盘》里的邪恶妖娆,都让人觉得无与伦比,而这次塑造的Sarah,除了勇敢、坚强、出众的气质,还带上了由衷的母性温暖,让人觉得耳目一新。

她对那拉母爱的演变是本部影片的一个暗线,也是非常精彩的,环环相接,循序渐进。

从她第一眼看见那拉(混血男孩)开始就买下了这个种子,第一次在鞭子下就出那拉,是种本能的母性的保护,在那拉的母亲意外去世,她去安慰那拉,虽然作为母亲的业务不很熟练,但当拉近两人的距离时,一切变得那么自然。

在悬崖的尽头抱住惊吓过度的那拉这一刻是这条线索的高潮,也是点睛之笔,这种情感是种本能,从这个时候,Sarah已经完全进入母亲的角色。

这也是后来那拉要去跟乔治王寻根时,Sarah极力阻止的主要原因,这是爱第一阶段的提升,“母爱”。

接着,那拉被送到岛屿上接受政府“驯化”,Sarah答应那拉一定会去找他,这个承诺变成了Sarah坚持到底的原动力。

影片最后,那拉跟着乔治王去寻根,Sarah意识到“爱就要放手”,每个人都有权利去寻找自己的根,这是伴着那拉远去的身影,经历战争、离别种种的Sarah对那拉的爱再次提升一个层次,变为“大爱”,以这种广博的放射性结尾给这条主线画上圆满的句号。

神秘整部影片弥漫着对澳大利亚土著民族神秘的气息,他们古老而又神秘,他们坚信自己有超能力,无论是古老的习俗、古老的土著语言、古老神秘的歌曲、祭奠仪式都让人们觉得神奇。

尤其是乔治王,他像那拉的保护使者一样,永远远远的看着他,庇佑着他,帮助那拉等人找到水源,走出荒漠,或是在关键时刻出手就出那拉。

那拉也相信自己有一种神奇的力量,甚至在阻止受惊的牛群冲出山崖时,倒是不敢肯定是不是那拉的超能力让牛群止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拉有着异乎寻常的勇气和信念,也许正是这种勇气和信念在一个孩子身上体现变真正成为一种超乎常人的“神秘力量”。

同样,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种土著民族传统备受冲击,所以越是现代人不了解的就越觉得神秘,这种神秘感正式这部影片又一处吸引人的地方。

歧视这里的其实包括民族歧视,甚至对性别的歧视。

在上面提到土著民族,不得不看到这种 “民族歧视”的现象,这是一个历史悠远的遗留问题,到现在依旧没有解决。

不过在影片里导演始终抱着一颗红心,与人向善,这种心情让我尤为感动。

从Sarah、牛仔、那拉三个背景甚至种族截然不同的人走到一起,快乐的生活着,本身已经是一种向世俗观念的巨大挑战了。

从酒吧规定土著和女人不住进入,本身也是性别歧视和民族歧视的缩影。

Sarah用自己的能力向大家证明了女人不比男人差,于是她成为特例得到了和男人一样的待遇,一起喝“穷小子”酒,这是第一个进步;后来战争爆发了,酒吧老板依旧守着土著不准进入的规定,被牛仔的坚毅打破了,甚至要求老板同样拿玻璃杯给他土著伙伴(中国人论的大舅哥)倒酒,当两个同样晶莹剔透的玻璃杯放在残破的吧台上时,镜头停留的几秒钟让你觉得这种平等的感觉如果能一直像玻璃杯一样清透该多好啊,这算是第二个进步;在影片结尾,打出字幕澳大利亚政府正式对“失窃的一代”道歉,表明的政府的态度,也是人们对消除种族歧视的心声,这便是第三个进步。

导演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改进表达着自己美好的愿望,时而含蓄自然、时而义正言辞,煞费苦心,我是由衷的敬佩。

寻根影片把最后的笔触放在了“寻根”,是有深远含义的。

为什么《乱世佳人》耐人寻味,最后意识的升华,对恋人的爱恋升华为对土地热爱是画龙点睛的一笔。

同样《澳洲乱世情》的结尾把对孩子的母爱升华为“寻根”的博爱也有异曲同工之效,我倒不觉得是拾人牙慧,反而是青出于蓝。

澳大利亚是移民国家,这个民族本身就具有极大的融合力和包容力。

他们多数来自于西欧国家,最后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全新的民族,这是个非常特殊的民族,所以“寻根”具有深远的意义。

但我认为,这里的寻根并不是要追溯你从哪里来,当你知道你从哪里来时,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到这里来,这个“根”与其说是根源,不如说是归宿。

归宿到哪,就是扎根到哪,扎根到这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子子辈辈的生活下去,这就是人们所要寻的根,你属于这里,这里就是你的根。

原载于我的博客流水溯源的博客 地址:http://blog.sina.com.cn/raygrace

 2 ) 实在是一般

这部电影下了有段时间,一直放在硬盘里。

下午得空看了。

看完立刻删除。

如果没有《燃情岁月》,如果没有《末代独裁》,如果没有《伊丽莎白》,如果没有。。。

或许我还能给个四星。

但是整个影片的内容相当薄弱,有位童鞋说有史诗的架子,无史诗的内容,对此我相当同意。

影片中包括的元素太多,以至于不知道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

何为“遗留的一代”?

指混血的土著吗?

还是指战争后遗留下来的子民?

我也很难想象澳大利亚现在都是土著人的后代。

从一开始的商业竞争到后面的战争,中间穿插着一些土著人具有神秘力量的暗示,以及爱情,种族,人性等等等等。

如果导演想像《燃情岁月》那样表示一个人史诗般的一生,那么中间穿插着的神秘力量又为何?

是歌颂女人的毅力吗?

看看也不像。

爱情?

或许。

战争或者政治?

但仅仅拿四分之一的篇幅来说是否太显薄弱?

从头到尾,我感觉导演要歌颂的就是那种神秘的贴合自然的歌声。

又不想拍成部悬疑恐怖片,故给了它个牛气冲天的名字《澳大利亚》。

即便如此,又有必要劳师动众耗费巨大物资把战争都扯进来吗?

似乎现在一扯上战争就能获个什么奖似的。

但是从去年的奥斯卡来看,怎么着,导演的如意算盘还是打错了。

总之,此片除了尼克十分养眼的身材之外,无一可取之处。

实在失败!

 3 ) 澳洲乱世情:一部美国主旋律电影

相当的美国主旋律。

1、逃不脱所谓的普世价值观。

不断强调家庭这一内核,驰骋草原爱自由的牛仔休杰克曼也最终归家,说出没有什么比家更好这样的话。

土著为救男主牺牲前的遗言也是带孩子们回家。

欧美资产阶级和澳洲土著通过家庭这一内核在价值观层面价达成了统一。

但鸡贼的是,土著小男孩的土著亲生母亲死了,只剩下和女主这一白人母亲亲情深厚。

2、土著与资产阶级的虚伪联合在故事中,土著和资产阶级则联合起来,成功对抗从工人阶级出生(模糊交待是祖上在这边土地劳作),为了进入权势阶级而不择手段的反派。

最终土著下一代也与资产阶级体系和平相处,呼应了现实中澳大利亚多年后终于允许土著抚养儿童的法案,彰显资本之主义文化的包容性。

达尔文的酒吧大概是社会的浓缩了,女人不能进入,土著人不能进入,男主在以为妻子养子双双去世后在酒吧悲愤地质疑老板,让其为土著朋友进入,并同样使用玻璃杯喝酒大概是全剧种族平等教育的高潮了,但实际上,这种种族平等教育非常虚伪,因为紧接着下一场戏,这个土著人就领盒饭了,是为了救白人主角,还是为了“正义”(比如阻挡日本敌军)而光荣牺牲,实际是为了维护英美资产阶级利益。

所有土著在故事里都是炮灰,露脸多一点的土著人都死了,休杰克曼娶过的土著白月光在也是死去了的白月光。

白人依然是中心。

3、东方主义和新时代的“傅满洲”对于东方元素的使用也非常东方学,日本人是杀人机器的具象化,是资本主义最极致的负面战争这一资本主义矛盾不可调和产物的具象化。

至此,对于东方的负面形象具象化不再是傅满洲,而是将完成资本主义化的东方社会呈现为资本主义最负面的一面。

从此西方资本主义代表资本主义好的一面,东方则不再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降维打击的审丑,而是资本主义的坏的一面,不得不说很鸡贼。

性别设定上,中国男人是厨子,绝大部分时候都畏畏缩缩,甚至连勇敢的桥段都懒得安排情节展现。

东方女人则是穿旗袍的性感东方尤物,电影里妮可基德曼穿了旗袍美得不可方物,东方元素是女性美的具象化。

而东方文化是什么呢?

是宴会上的灯笼,无关痛痒,只增加情趣的装饰物。

4、“故事”的本质电影里说:“为什么讲故事最重要,因为可以让你记住永远爱你的人”。

故事的确重要,因为故事是统治阶级的价值教育,将意识形态的潜移默化植入内心。

 4 ) 一个叫做牛仔的白日梦

喜欢的男孩的类型,其实这些年都没有太大变化。

喜欢像牛仔一样的男孩,冒险、独立、桀骜不驯、有沉醉的嗜好,习惯于依靠自己而不夸夸其谈,用行动说话而不是言语,走入一片旷野,有长草和风,有沉寂不羁的孤独。

喜欢过的人多半有着独行侠式的个性。

可以和人打成一片,但并不倚仗人际关系来生存。

可以玩得自得其乐,可以肆意奔跑,但即便跑成第一名,也不吆五喝六笼络控制一帮人溜须拍马跟在身后。

曾经幻想自己长大以后也像牛仔一样生活在一片荒芜人烟的旷野里,与冒险、小路、未知和广袤做伴,与众不同,有自由、原野、拓荒与天高地阔。

那时侯喜欢看武侠,但不喜欢江湖。

喜欢仗剑走马的快意,但不喜欢帮派。

十年之间,生活从幻想变成真实。

在一步一步变得坚实的日常世界,开始知道自己将不会按照幻想去活,开始走入红尘世界里正常丰满的俗世生活,虽然心甘情愿,但那种幻想却并没有忘记。

旷野的图景内心深处幻化成一种精神意象,化成远离人群、独自漂流、自由自在的一切身份象征。

那种幻想充满装腔作势的文艺小青年特征,说出口极易受人鄙视,但在心底深处记着,在眼前看到清楚的幻象,未来的生活就能获得一种难以言传的极为实在的精神力量。

昨天去看了《澳大利亚》,电影的后半开始拖沓,战争场面、失散与相聚、爱的追逐都和珍珠港、赎罪等等战争爱情没有多少差别,但前半段却让我看得心动不已。

仍然是西部片式的典型设置和人物,一眼可以看出结局的老套故事,但还是喜欢,看到那片荒野,看到那些奔驰的马,看到那种牛仔式的笑容,我还是像小女孩一样心动了。

人长大了不会轻易心动,除非是看到什么让她回到小时候容易心动的年龄。

喜欢福克纳《我弥留之际》里面那一段驯马的描写,喜欢海明威笔下的沉默的私酒贩子,喜欢那一个年代美国各种作家电影人作品中透露出来的漂泊感,那是我对美国文化仅有的眷恋。

这些年美国西部片消失了,场景换到了澳大利亚。

很多人说西部片死了,就像说小说死了、历史死了、上帝死了。

记着一句台词:我不隶属于任何人,也不被任何人解雇,人最终的财产是故事。

不想评论其中的历史问题,因为实际上这个片子并未能达到讨论历史所需要的深沉厚重。

整个片子并不算新奇深刻,但我仍然给了四颗星。

为了这片今年新年刚刚到过的广袤的土地,也为了自己曾经所有的爱情。

 5 ) 《评<澳洲乱世情>:独特视角下的审视》

序幕:观影结束后的思考《澳洲乱世情》已经看完,心中思绪万千。

关于这部影片的评价众说纷纭,有人将其与美版《乱世佳人》相提并论,认为它是澳版的乱世佳人。

开始:相似与差异的探讨不可否认,二者在某些方面的确有相似之处。

然而,这部影片终究没有《乱世佳人》那种史诗感和浑厚底蕴。

《乱世佳人》长达 4 个小时,观影后却让人觉得故事仍在延续,而《澳洲乱世情》则缺乏这种感觉。

它更像是一部商业化气息浓厚的作品,有着标准的反派与好人,以及大圆满的结局。

过程:观影中的诸多疑惑在观看《澳洲乱世情》时,我发现了许多问题。

比如那个老法师,我不明白他存在的意义,为何从头至尾贯穿始终,也不理解小孩最后离开的缘由,影片的镜头语言没能让我明白这些。

还有男女主之间的情感,时而离开时而回来,桥段处理得生硬,一些细节没有做到位,导致我在观影过程中有很强的抽离感。

高潮:对影片内涵的质疑此外,影片开头也让我觉得有些嘲讽意味。

这明明是讲述澳大利亚故事的影片,但里面却似乎充斥着某种优劣之分。

它在嘲讽一些东西,而澳大利亚竟让它制作完成并上映了,这着实有趣且让人感觉怪异。

结束:整体评价与感受总的来说,《澳洲乱世情》有其独特之处,但也存在诸多不足。

它或许在商业上有一定的价值,但从深度和内涵来看,与经典之作仍有较大差距。

这部影片留给我的,更多的是思考与疑惑,以及对电影艺术的进一步探究渴望。

 6 ) 费力不讨好。

编:号称是一部澳洲版的《乱世佳人》,波澜壮阔得那么做作,荡气回肠得那么可笑。

简单的靠澳洲土著神秘巫术招魂歌声那一套代表本土文化标志来串联流水账般的剧情,令人感觉牵强,脸谱化的角色设置更是土得掉渣。

导:一流的投资,二流的制作,三流的导演,不入流的票房。

大片该有的都有了,你能想象到的手段都动用了,每一帧画面都在审美方面千锤百炼无懈可击,精美的视觉垃圾毁了自己。

像整容后的美女,标致但缺乏生机。

演:我们那身材修长面容姣好的票房毒药妮可基德曼(通常我们昵称为“你可记得么”)又一次印证了自己灵验的毒性。

自打拍完库布里克的《大开眼戒》之后,每一部片子我们都在费解的看她费力的表现,之前,我总是不好意思的评价她有点冒傻气的倾向,而在看完本片后我觉得我已经不用不好意思了。

镜:我们彪悍雄壮帅得一塌糊涂酷得乱七八糟的男主角,当他一袭白衫刮净了脸上的胡须展露在舞会的瞬间,我终于笑喷了。

乐:什么呀,赶个牛也配万宝路广告似的音乐,西部牛仔啊。

叹:不同类型的片子有不同的姿态,有时候姿态高了反而引起广大普通观众的反感和批评家的关注,国内外有无数大片憋足了劲想PK经典再造辉煌改写影史,可我们记住的却只是那些雷人的笑场镜头和台词而已,也许这就是昆汀只爱拍B级片的奥秘。

毕竟《泰坦尼克》还是懂得要适时煽情才创造出奇迹的。

俗话说:费力不讨好。

# # #

 7 ) 何处是故乡

1, 正评 这世界上本没有乡愁,当你认定一个地方为故乡的时候,乡愁才应运而生。

我们常说澳大利亚人没有故乡的观念,更谈不上乡愁。

诚然,一个承认双重国籍,历史只有200多年,文化多元,种族多样,语言种类繁多的国家,从何而谈历史,从何而谈乡愁。

走在悉尼和墨尔本的街头,建筑是英式的建筑,语言是英式的语言,文化是全球文化,时尚是欧美时尚,人群是亚非殴美拉。

在这样的一个国家里,你才会更加明白什么是全球一体化,你才会更加明白什么是地球村。

08年底,我和友人去澳大利亚有名的最小的洲-Tasmania游玩。

这个洲在澳洲最南部的一个小岛上,基本与世隔绝。

岛上民风淳朴,很有一番世外桃源的美好。

在这里遇到一些朋友,均是从岛外或者国外来的观光客,对我说起这个岛上居民对自己家乡的思念和留恋。

其中一个德国女孩对我说,学校里有一个Ta洲的同事,每次逢年过节,总是迫不及待的跑回小岛,仿佛在外面过着如何水深火热的生活。

女孩颇为不解,对我说:不知道这里有什么好,什么都没有。

后来在岛上,我也遇到一些当地人,看到他们骄傲的对我们炫耀着家乡的美景,看到他们眼中闪耀的光芒,我突然看到了名为故乡的东西。

我突然知道,这个国家,也有深爱着这片土地的人民。

早在库克船长在浩瀚的大海中发现这块土地之前,土著人在这片大陆上已经生活了近5万年。

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语言,他们是这块大陆唯一而真正的主人。

他们画浓墨重彩的画,里面有大片大片象征这片土地的深红或者墨黑。

他们吹奏一种能发出很悠扬声音的乐器,好象在荒茫的沙漠中彼此对话。

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直到1768年库克船长的远征船出现在遥远的海平线上。

从那一年开始,澳大利亚土著人民悲惨的历史就开始了。

个体被杀害,被蹂躏也许已经不是世界上最凄惨的事,如果与整个民族被荼毒,文化被淹灭,故土被剥夺相比。

所谓的乡愁也许仅仅是指离开故国而不能或者暂且不能返回,那么故土被剥夺;语言,文化被摧毁;自己的国家被彻底的改变成别人的国家。

这样的乡愁又有谁能够承担呢。

然而,就是这样,那个土著老爷爷King George,最后依然对Sarah说:Welcome to my country, welcome to our country。

这是怎么样一种宽容,又是如何深入骨髓的悲痛。

正是缘着这样的宽容,无数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最终覆灭。

正是缘着这样的宽容,一个国家灿如繁星的文化,历史,转瞬间烟消云散。

于是她成为了一个说到历史,说到乡愁都会被世人嘲笑的国家。

这如何不是一个国家最大的悲哀。

何处是故乡?

我从导演的眼中,从Nicole和Hugh的一举一动中,从小Nahla明澈的眼睛里看到了他们的故乡。

2, 歪批抒发完了华丽丽的感言,也是时候该吐吐槽了。

话说Hugh是男模出身怎么的,还是说他演Van Helsing的时候抻着了?

怎么每一个姿势都像在摆pose呢?

无论是一开始出场到后面赶着马群从Sarah家门口经过,还是和Sarah接吻,都象是反复练习了多次,走位,拿捏了一番之后才做到的。

每次他一出场就好像在走秀,我和朋友就禁不住相视一笑。

要说演员讲究流畅自然的演技,这老兄差的实在还有点远。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前后半部的过渡时间实在是太长了。

影片本来可以更加紧凑一些。

因为看过剧透的关系,知道后面有日军轰炸的情节。

于是他们开舞会的时候我在想:会不会一会跳着跳着炸弹就掉下来了。

他们在外面谈情的时候我在想:会不会一会谈着谈着炸弹就掉下来了。

结果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

真正来了,因为之前准备时间过长,已经完全无感了。

估计没看过剧透的人会以为接下来要演下一辈的故事了。

片子中段,虽然冗长,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

记得Nahla曾经说过,因为Mrs. Boss,他度过了人生中第一个Christmas。

这个小细节也深入突出了澳大利亚的另一特色。

夏天的圣诞节。

最后,通过看这部电影,估计澳洲人对日本人又该有意见了。

看的我这个局外人都觉得,小日本怎么那么讨厌呀。

最后对黑人哥哥残忍的,我以为我在看南京大屠杀呢,就是日本人有点少。

我们看电影的时候,已经是下线前的倒数第二天了,整个电影院都没几个人。

散场的时候,看到的都是老爷爷老奶奶,朋友还兴奋的说:咱们赶上中老年专场了。

不知道这些老爷爷老奶奶看这部影片的时候作何感想?

会不会有更加深入的感受?

不过说起来,这部片子在澳洲本地并不那么火热,不知道是因为大家都是移民没有那么多爱国情怀,还是现在的年轻人,真的不关心什么历史政治了。

不过奇怪的是,这片子国内期待好象还是挺高的?

莫非是想当风光片看?

不得而知了。

话说起来,到现在还不明白,为什么澳洲的爆米花一定要是咸的?

忘了哪个朋友说过:能不能给我不咸的爆米花?

3, 时尚论说起来Nicole在片子里面的衣服真是太漂亮了。

深入怀疑1939年的时候,中国旗袍有没有在英国风行。

记忆最深的她的几套衣服是刚开始的几套英伦范淑女装。

甫一出场,那高佻,匀称的身姿便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

后面,她的几条长裙,都让人显得腿特别长,比例特别匀称。

后面则是几套骑装,尤其是他们练习的时候,她穿的一件绿色的上衣,真是太合体,太帅气了。

后来在去往Darwin的路上,由于行李被毁,就没有换过衣服。

然后就是几套晚装,尤以那套中国风情的晚装为最。

非常贴身的剪裁让胸部,臀部都尽显无疑。

花型的大下摆非常华贵,雍容。

这部片子也可以说是Nicole的个人时装秀了。

不曾记得她在哪部片子里有这么多种类繁多而高贵绚丽的服装。

如果有机会,截图来个Nicole时装秀,也是颇为有趣的。

虽然到这个国家不过几年,但却也是我除了祖国之外,居住时间最长的一个国家。

看到电影里,大片大片的红土地,令人目眩的璀灿星空,湛蓝到让人流泪的天和大朵大朵的肆无忌惮的浮云的时候,我发现,我对这个国家也是有爱的。

所以会爱极了她夜晚丝丝入扣浸人心脾的和风,爱极了她或高或低的大朵白云,爱极了她蓝到发绿的碧海,爱极了她白色的柔软的沙滩。

所以看到电影里在狭长的深谷对面,那片深蓝而又挂满星星的夜空的时候,有一种置身童话故事的晃然。

何处是故乡?

 8 ) 编剧不得不说的话

看完此片,我觉得可以假托这部电影的编剧说几句,以享观众:是的,我要搞,我想搞---一部大片。

我的手段很简单,尽量把一些元素给框近来。

只要这些元素在,又很明显,观众就认可了。

至于这些元素是否被很好地融合,贯彻或发挥是完全不重要的。

消费主义的年代,是供应商通过媒体来定义,培育,挑逗(有时也挑衅一下下)需求的麻。

简述如下:我需要一点本土,寻根的元素。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我的道具是主要是一个土著的孩子和一个土著的老头为首的一群土著。

作为编剧我们都了解,有些电影道具是属于编剧的万金油,比如,孩子,土著,精神病患者,和其他神秘主义的角色,因为我们可以随意安排他们的行为举止,而没有人能够凭借内省和经验来挑战我们的随意编写是否符合生活的逻辑和现实一致性。

他们可以一会儿像个白痴或疯子,一会儿又非常有内涵地说出一些哲理和启发性的东西,甚至能现场进行心理分析(比如你放弃是害怕,害怕失去)。

而神秘主义的角色,例如这个老头的魔法(他明显会飞)可以起到剧情的一切危机的解决。

这真是的,不必再由编剧我来费心经营剧本了。

为了加强这个寻根元素,我在影片开始伪装了一个土著的孩子的主观叙述视角。

这个视角在随后便弱化或隐去。

观众哪里会在乎或察觉。

骨子里,我们都是白人至上主义者,对这些土著,我们是秉承本质主义的观点的,就是从TM哪里来,回TM哪里去。

在完成了剧本中挥之即来,招之即去,全心全意臣服和辅佐“好白人”来打击“坏白人”功能后,他们当然要回到他们的蛮荒里去消失掉。

不再污染我们的视野。

此外,为了貌似文化多元,我还可以加个中国人的角色吧。

天知道中国人是什么思路,干脆让他当个谔谔啊啊的傻愣凑数得了。

我需要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善恶对抗的主要矛盾贯穿整部影片。

观众是愚蠢的。

他们只要感觉到这个主情节和主要冲突在,便会觉得影片是情节完整,他们不会去考虑影片的其他元素的完成性如何。

所以,为了照顾观众的这点愚蠢,我在片头就通过坏蛋的对话点出了坏蛋的阴谋。

后来再用土著孩子跳出来再揭露一把。

再用一些镜头来暗示一下下。

主要是怕他们没看懂啊,这里我小编是下了点功夫地。

为了保持这个善恶冲突贯穿始终,我的坏蛋杀死配角时是冷酷无情的,一招制敌的。

然而对于主角,他却要迂回曲折(例如水攻,火攻),还要软硬兼施,反复谈判。

观众是不会在乎这种蠢到家的明显漏洞的。

我需要一个童话和音乐主题。

我选择了绿野仙踪这部家喻户晓的影片。

我把它和一点美国西部片元素(酒吧混战,浪子忠义,关山飞渡),凉拌在一起。

我需要一点乱世的感觉,所以用了一个类珍珠港式的战争场面(当然做的时候省钱了一点)。

我要一个大卡司,那就是那个高女积德慢。

作为一个澳大利亚人,她的野心不会让她辞演一部题目那么大的电影的。

这些因素就像倒在比萨饼上的配料,只要让观众看见花花绿绿,材料俱全,冒着热气就行了。

在这个快餐盛行的年代,他们哪里有能力区分不同比萨饼的调味是否到位,是否有品。

我还要把比萨做大,两个半小时才符合屎湿的当量。

以至于我们制片人看样片醒来又昏睡,昏睡又醒来后,说了八个字:真TM长,好歹能卖。

当然快乐结局是一定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坏人遭报应,尘归尘,土归土。

这地球人都知道阿,呵呵。

此致敬礼!

 9 ) 走进非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澳大利亚,英国贵族女性莎拉不远千里来到澳大利亚 寻找丈夫,丈夫不幸遇害。

为了拯救继承的土地,决定与丈夫曾经雇佣德鲁合作,和其他仆人以及混血儿诺拉穿越北澳洲大陆为军队运送牛群。

两人之间的感情也开始升温。

1942年,日军轰炸澳大利亚达尔文港,分离的莎拉与和德鲁冒着生命危险,寻找并救回诺拉。

最后两人返回牧场,并让诺拉跟随祖父乔治王接受出走礼,去历练成长。

是一部融合了浪漫、历史、战争和冒险元素的电影,通过大广角和长镜头等摄影技巧 ,展现了澳大利亚的壮丽景色和人物之间的感人情感。

电影中的情节跌宕起伏,角色形象鲜明,和1985《走出非洲》的某些情节有类似之处。

 10 ) 献给所有原著民 之 澳大利亚

这片绝对是和喜欢浪漫的人影片相当好的展示了澳大利亚那独特的自然风景 和人文风貌远方牧场由一个阴暗灰冷的破旧房子在sara到来后竟然渐渐的变成了天堂般的花园如果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那该真的如入天堂般的幸福吧另外还有壮丽的峡谷 神秘的荒漠 美丽的河水其实这样的影片不用过多的评论我只想说下其中一些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Sara 搭牛佬的车踏上奇妙的澳大利亚之旅袋鼠那一幕真的把人笑翻了nana的母亲死在蓄水桶里那一幕又不禁让人想到很多阴暗电影还有土著人金乔治在本片中显的那么的独特这个土著人的出现可以说把本片带入了更深澳大利亚真实世界还有影片开头和结尾的关于“被偷走的一代”注解说明更深刻全面的向我们展示了澳大利亚的人文历史在整部电影浪漫的氛围中显的是那么独特和深刻要说扮演金乔治的那个土著人应该是很有名的吧好像在很多影片中 甚至纪录片中有 见过他绝对的稀罕的纯正澳大利亚土著人他们才是最早的澳大利亚土地拥有者而想很多地方的原著民一样他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他们的族群越来越弱甚至他们的历史也正在被抹杀我想本片更深层的意义就在于它把关于这些原著民的历史变相的展示给世人 让人们不要忘记那段历史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当我第一眼看到包租公仔本片中的厨子扮相时我都惊了如今鼎鼎大名的包租公竟然在这个年纪还去好莱坞跑龙套啊真是不容易啊。。。。

《澳洲乱世情》短评

以广告片的标准太长,以电影的标准太散

9分钟前
  • 雪夜私奔
  • 较差

因为看的法语版没有字母,没怎么看懂.当时觉得情节很老套,后来看评论原来是现代版的飘.画面很好,音效也不错.无聊的爱情人士可以考虑看一下

11分钟前
  • 大莔莔毛毛
  • 推荐

Australia.2008.BDRip.X264-TLF

16分钟前
  • nickhood
  • 很差

其实这电影一点都不散,形散而神不散。主题即「规矩如此,不代表应该如此」,同化政策、隔离政策、歧视、认同感、归属、责任、爱、阶级、复仇和阴谋都是在这个主题下叙述展开的。鲁赫曼的镜头语言一向很美,澳大利亚亦是一片神秘美丽的土地,两位澳洲人主演更是天作之合。很久没看过这种长篇了,爽。

17分钟前
  • Ἀντιγόνη
  • 力荐

今天猜灯谜赢了六十块钱电影券,我们看电影去了。

22分钟前
  • 卡尔松
  • 较差

说不上多好,也谈不上多坏。

24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很大很空,首尾用史实做字幕不代表你就是史诗啊老大。配乐恢弘得过头,我多次以为中途就是结束。导演本来想通过小孩和阿公唱歌表示神圣,但我为毛觉得很好笑。我觉得唯一的史实感就是拍卖晚会上的旗袍和东方装饰,其余就是一家人的鸡毛蒜皮。本来3星,但是3个小时看的火大!

27分钟前
  • Unidentified
  • 较差

烂片。意图明显,但是没把它包装好。只能说你们能力太差了。还有妮可同学,你真的是个演技很烂的人,你知道吗?

32分钟前
  • jessiestone
  • 较差

画面完全的巴兹风格~小那拉灵了

34分钟前
  • 大麻
  • 推荐

前半段非常棒,后半段煽情煽得太用力了,落于流俗...

36分钟前
  • 噩梦枕头
  • 推荐

又是语文作业= = 只能说看了开头就可以猜到结尾的典型浪漫主义片子……只是长度它……相当的难以忍受。

41分钟前
  • 缘雪
  • 还行

澳洲辽阔壮丽的土地很震撼...真的有澳洲旅游宣传片的感觉!很喜欢!!!Nicole演的可爱女人和大帅哥还有可爱的Abriginal娃很养眼!!如果没有一些Abriginal的知识背景是无法真正体会本片的意境的....故事很好很强大~还很感动...虽然很多句子听不懂 囧

43分钟前
  • 佳乃六月小姐
  • 力荐

One thing I know,why we tell story is the most important of all.That's how you keep them people belong u ---always.

45分钟前
  • 益暄
  • 推荐

情节没多大看头,风景和服装造型还能看一下。乡愁是什么呢?可能是一种牵挂吧,但前提是你在内心认定一个地方是故乡。无怪澳大利亚人对此没什么概念,一个允许拥有双重国籍的国家,又能对国、对家有什么深刻的认识呢?

49分钟前
  • ╯^╰
  • 还行

生猛的片名,不能承受之重

52分钟前
  • 你绝对想不到因为这也出乎我意料
  • 较差

小孩妈妈在水塔里淹死的情节即突兀,又没有意义。看到一半就再也看不下去的电影能给几星?

56分钟前
  • 思齐
  • 较差

期望值太高的一部电影。看到1H30MIN我真的就看不下去了。。。

58分钟前
  • Dita
  • 较差

看颜值还是不错的……结局有点突然……

59分钟前
  • 红色的狐狸
  • 推荐

帅哥美女的作品,可惜片子一般

1小时前
  • StanGoD
  • 推荐

不过不失,但依然值得推荐。航拍下的澳洲大地真是浑身都透着一股迷人的气息,妮可演得不错,休的身材我实在接受不了,那拉相当的讨人喜欢,乔治大爷简直是个神仙!只是片长稍微有点过,前半和后半的节奏处理有点缺乏过渡,弄得有点上下集的感觉。最后那拉的离开不禁让我想起了澳大利亚旅游局的广告

1小时前
  • 影子的影子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