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表现经历重大事件后变得成熟,往往习惯将之前的人物性格弱智化。
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众多导演屡试不爽。
但孙膑是谁?
鬼谷门生,主修军事。
刚出场的孙膑就像是拿着MIT机械工程博士学位的海归,指着马路大喊,这个四个轮子的铁盒子怎么会自己跑呀。
哇咔咔很多天才是纯智商高,而生活方面有些障碍,或不谙世事,或心无城府。
但孙膑学的是军事,那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角色。
那是看人一步,能算出之后五步,甚至十步的人。
你能想象刘备第三次进得茅庐,发现诸葛亮是孙膑这样,不得气的骂娘。
懂得天狗食月?
懂得多永远不会是成为大才的原因,而是懂得用。
田夕出场以武将身份,虽然面庞白净、手脚绵软的缺乏说服力,我们姑且听之。
但随剧情发展又发现居然还长袖善舞,一副大家闺秀样貌。
这两种不同气质是绝然不会出现在一个人身上的。
除非无涯子传功,否则习得一身武艺之人,哪个不是双手老茧,浑身肌肉。
这样的女人会成君夫人,改名叫钟无艳吧。
婉儿对孙膑莫名其妙的爱不知从何而来,就因为哥哥说要把他许配给孙膑?
古人贞洁感重,哥哥说了给他,就是他的人了,即使从没见过,即使是个傻子。
其实电影是否遵循史诗并不重要,本来就是艺术创作。
但至少的底线应该是符合逻辑,你不能因为你演的是傻子,就认为看的人也是傻子吧。
我是真心求人来黑我举报我给我个十万元神马的。。。
但是我懒,只能贴之前好久写的娱评版做交代……我一直在想,我看着片子看了这么久了,当时看得那么欢乐,我怎么没上来登记呢?。。。
大概是。。。
我耻于承认我看过了。。
真的。。
我真心觉得我以下这个应试作文已经写得客气了。
装疯成魔有的人夸奖演员,喜欢说“无疯不成魔”,说他们淋漓尽致的癫狂造就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表演。
这当然是对的,不过,仅限于有些演员和有些表演,因为你不排除有时演员也会用浮夸假装癫狂,把眼花缭乱变成惨不忍睹。
在这一点上,孙红雷很有发言权。
有时他很好,比如《潜伏》,有时他很让人跌眼镜,比如《梅兰芳》。
简单概括就是,在影视作品里,他低调时是个演技派,稍微高调一些,就显得“装”,让人忍不住一哆嗦——最好的例子其实是《建国大业》,他演一个笑得眼睛都没了的记者,那激动到结结巴巴的样子,让我这个同行一回想起来,就觉得压力很大。
等到了《战国》,我连哆嗦都省了,直接把这所谓大片当成喜剧片,把正角看成丑角,在电影院里笑得无比欢乐。
笑完四顾,捧腹的原来不止我一个,不由默默地想,老谋子真行,同是古装戏,孙红雷在《三枪》里没披长发,更没什么台词。
虽然观众有把大片当喜剧看的幽默感,但从种种迹象看,孙红雷把孙膑这样的天才演成猥琐的白痴,并非出于幽默感或是存心戏弄。
他自称认真研究了《雨人》、《阿甘正传》等关于“天才傻瓜”电影,但风格却是全新独创的,甚至还考虑到观众的想法,“孙膑就该是比较痴傻、疯癫的人,老天很公平,不可能把所有好的元素都凑在一个人身上。
那样的人如果我都不相信,观众也不相信。
”这话说得,让观众不落泪都难。
当然,眼泪不是出于感动,而是被乐出来的。
如果孙红雷说自己是被片酬砸晕了头才一时失手,那观众大概还能勉强接受。
可他偏偏表现得那样敬业认真,拼了命要证明自己对得起高片酬,那个把日子过得像小品还总是色迷迷的孙膑则是他发自内心的、严肃的创作。
于是我不得不承认,对演员来说,最忌讳的还是“装”。
长相平平、天赋奉欠、修养不足不可怕,有自卑也无妨,可怕的是,越是自卑越要装,装得越入戏,演得越出戏,最后还硬生生地给“不堪”加上了“疯魔”的美名。
我是粗俗哥~没办法了,昨晚看完这片表示一种疼痛直达输精管~!!
尼玛当我们都是脑残还是怎么着!
编剧你TM玩儿我啊!
尼玛大智若愚一定要变成智障的样子啊!!
孙膑庞涓是GAY有木有!
膑~涓~当场没石化了我!
膑你妹啊!
涓你锤子啊!
滚你们的菊花地去!
艹!
孙膑赛马有木有!!
漂移有木有!!
长江七号有木有!
德云社有木有!!
好几次我觉得这TM是相声剧!!
尼玛庞涓是内奸!
棒子是内奸!!
田鸡也TM内奸啊!
都TM无间道啊!
坚持看完战国的人你们伤不起!!
请叫我粗俗哥!!
用心去研究下历史有这么难么?
不知道是第几次了。。。
这种低级错误什么时候能不再犯啊?!
孙膑本名孙伯灵,是在遭受了膑刑之后才被叫做孙膑的。
这么简单的常识,你在一开始孙膑孙膑叫人家的时候不觉得不对劲??
觉得不对劲不会去百度百科下??
我了个去……整个剧组都智力低下么?
最后ps,景甜很好看,大爱。
《战国》这部电影以及随后的营销和发行,简直可以用“一个预告片引发的连环血案”来形容了。
从最初天雷滚滚的第一版预告片开始,伴随着经典的“太残暴了”、“寡人心痛啊”这样不知所云同时极富喜感的台词,《战国》就已经开始在观众和媒体的心目中逐渐树立了不可动摇的奇葩片形象。
虽然《战国》的宣传仍然遵循了“中国式大片”宣发过程中例行的“交口”环节,在影片公映前开始在各个网站和传统媒体上做口碑营销,但不知道是哪个具体环节出了纰漏,影片试映过后,各种负面消息开始在网络上不胫而走。
这个比拼“谁更有创意”的暗喻讽刺大赛的高潮,就是影片上映前某网站的一个大专题,以及其生动和八卦的口吻,讲述了诸多关于本片和女主角的流言传闻,从而让这个原本还只是暗潮涌动的讽刺比赛彻底变成了一次媒体和观众的狂欢。
不过平心而论,《战国》这部电影并非是那种惊世骇俗的烂片,和近年来国内蜂拥而至的其他“中国式大片”相比,《战国》并不是最糟糕的。
当然,换个角度看的话,这部电影连烂都烂得那么平庸,也是蛮悲剧的。
对于这样一部在各种电影元素上都犯了致命错误的影片来说,企图去认真地探讨这部电影本身的得失是没有意义的。
唯一让我们好奇的,就是《战国》这部电影怎么才能如此全面地把这些事情全都搞砸了?
这部电影从编剧、导演、演员到美术、造型、音乐,甚至小到预告片和海报设计这样的细节都无一幸免,简直可以充当“如何避免拍砸一部电影”的反面范例了。
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近年来的高速增长,银幕数量急剧增加,带来了中国电影票房的井喷。
在这样一个淘金时代里,各种各样的“中国式大片”不断粉墨登场,你方唱罢我登台。
但它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共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电影最本质的艺术特性,而企图利用现在的市场热潮捞一笔快钱后转身就跑。
由此而引发的一个令人颇感忧虑的中国电影创作趋势,就是共同极端漠视电影编剧,过分依赖电影明星,大量在制作环节上偷工减料。
《战国》作为这种电影的最新代表,它企图复制的模式实际上是非常清晰的:砸大钱请一堆明星(顺带捧一个所谓的“新人”),加上香港或亚洲成熟的制作团队(现在开始有请好莱坞团队的趋势了),配合国内强势的发行(往往有院线参与投资),虚报制作成本冒充大片欺骗观众,最后在国内市场回收成本乃至取得盈利(因为它们根本没有能力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竞争)。
之前走这种制作模式的“中国式大片”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已经充分说明这种制作模式并非万灵药。
而此次《战国》刚开局就面临着观众和媒体的双重口碑危机,除了我们的市场和观众开始对这种假大空的“中国式大片”开始产生厌倦外,《战国》完全无视电影行业的基本商业规律和艺术规律,企图以一种愚蠢而自大的“老子就是有钱”的态度来面对电影市场和电影观众,可能是最根本的原因。
虽然中国电影之前可以凭借市场高速增长带来的红利而获得虚假的繁荣,但即使在中国,也还是有一些事情是不能仅仅只靠钱来搞定的,电影正是其中之一。
除了钱,好电影还需要才华和对电影而非女演员的真爱。
《战国》,一部向黑泽明致敬的电影。
因为它用足了126分钟,来表达一个字,乱!
《战国》,并不是”剧情, 动作, 爱情, 战争, 悬疑, 古装“,而是纪实片,因为它用足了126分钟,来呈现了一种战国七国争雄时的状态,乱!
《战国》,题材不是战国时代的打打杀杀,而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表现了某些电影人背后的状况,乱!
非常感谢《战国》人员以其行为艺术来为中国的电影增加了一种新的电影类型片。。。。。。
不说了,你懂的!
场景一:田夕莫名其妙的就带孙膑进了一个山洞!!!!!!!
山洞哇,风可是大的很哪,那风不往前刮不忘后刮不往左刮不往右刮而是往上下刮,有木有!
有木有!!!!!
导致火焰刚刚的向上蹿,有木有!!!!!
采用的是奥运火炬技术有木有!!!!!
有木有!!!!!!!!!!!!!!!!!
场景二:孙膑边喝酒边给众将士讲解边城之战,众将士围着孙膑排成的形状是一个心形有木有!!!!!!!!
整成了一个粉丝见面会有木有!!!!!!!!!!
有木有!!!!!!!!!!
场景三:孙膑被陷害入狱,庞涓假惺惺探望,孙膑说:涓,别走,我害怕,涓........搞基有木有!!!!!!!!!
断背有木有!!!!!!!!!!!!!
场景四:宣传号称奇谋、计中计、碟中谍有木有!!!!!!!!!
这个真木有啊!!!!!!!!!
真木有!!!!!!!!!
熬一锅水粥辨奸细那不是计中计啊不是计中计!!!!!!!
那是俺小时候在《故事会》上经常看到的地主辨别佃户偷吃的办法啊有木有!!!!
有木有!!!!!!!!!!
PS:你们篡改历史也就罢了,但全篇没有高潮啊有木有!!!!!
高潮乃们懂么?
就是GC哇!!!!!
情节不够跌宕啊有木有?????????
有木有!!!!!!!!!!
跌宕乃们懂么?
就是上上下下上上下下类似正选函数啊懂不懂????
懂不懂???????????
尼玛,我都懒得给乃们评分,抽点时间看看历史有那么难么?
有那么难么?????????
乃们用相同的成本相同的演员,把新闻联播、天气预报搬上大银幕行么?????????
乃们敢么!!!!!!!
第一时间看完整个片子只是感觉到二个字:累,假。
也许我是太认真了,总之是在下午没有事的情况下观看的,为此之前还特意补充了一下这段历史,最重要的是电影的主人公孙膑是我们这里的土出土长的故人,所以开始时抱着一种尊重历史的心态来观看的。
最后我发现自己错了,对于这部电影我真的是失望之极,假的不能再假的场面、故事、人物都像是一部近代刀枪炮火相加的辫子戏。
首先来说里面的演员烂,烂到连三岁小孩子都能看出忸怩做作。
特别小眼睛孙红雷饰演的孙膑完全是一个疯子式的只会四书五经的儒士,台词张扬凌乱,吐词也像是梦游呓语一般。
我觉得孙红雷跟本不适合演这种正面人物,特别是这种忍辱负重、运筹帷幄的大谋略家,孙的小眼睛在整个片子里像是睁不开一样。
小里小气的景甜也是故作女中豪杰,由于她的脸蛋太过大众,太过幼稚,眼睛倒是挺大,终于可以和孙红雷形成鲜明的对比。
而吴镇宇更不用说了,一脸的阴险狡诈,再加上说着一口蹩脚的普通话,真是不伦不类,最反感大陆片里找些普通话都说不标准的港台演员来充当重要角色,结果演得喜剧不像,武剧不像,倒像上不了桌面的国产科幻片。
还好本片有着金喜善的精彩演绎,要不全部影片真的连个群众演员都不曾让你满意。
其次是编剧烂,烂到除了韩式肥皂剧外都不知该怎样编下一集了。
也许是申捷这位编惯了一些家庭剧与舞台剧外,第一次写历史剧真的拿不准深浅,便开始胡编乱造了。
把战国时期的将军女儿描写成战无不胜的挥剑的“拼命三郎”,而且还非得是田忌的亲闺女,最后还得让她嫁给齐王。
这样也就算了,但当你听到与看到庞涓与孙膑称兄道弟时,竟然是庞为兄,孙为弟,再忍着往下看看,二人竟然口喊出:涓,膑。
在战国像这样能直呼其单字名时还真的第一次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了,如果申捷下次编三国时,不得把曹操与齐备也弄个断背一点的操、备啊。
我觉得申捷编剧应该好好地在充实下中国历史,把古代人物的名、字、号弄明白再露脸。
最后是导演烂,烂到把一部古代剧拍成了爱情与动作的当代不知所云的片子。
这部电影在宣传上主打是历史古装战争片,但愣是把爱情也三三二二地加了进去,如同边吃大蒜边喝着咖啡一样叫人难受。
在叙事情节上也是就繁去简,把本是主要的战国与各个国家的冲突争端转移到庞涓与孙膑二人身上,结局竟然是庞涓被杀死,孙膑倒跳崖自杀了。
总之这样的片子跟本不值去电影院观看的,二个小时的时间真是不知所云,电影的名字起得很响亮,但是只突出一个“战”字,对于“国”只是仅仅局限于齐魏二国。
完全没有把战国的“乱”表现出来,连最起码的合纵连横都也只是一丁点影子。
所以这部电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烂片。
实在不想浪费时间去探讨本片的剧作、表演、导演水平之类的东西了。
加油吧!
影评人们!中国电影的美好明天就靠你们吹了!
按:本文与电影《战国》有关,也无关。
一、被毁坏的材质好电影常常让人惊叹到无语,简直不知道如何夸起。
坏电影亦如此,面对漏洞百出的情节和人物,你同样会陷入无语,不知道从哪里启动批评。
看了最新上映的电影《战国》,不由想起家乡一句话:拎起来不象粽子,塌下来不象糍粑。
这句话往往形容一件事物非常不成器,简直糟透了。
整个观影过程都十分艰难,如同是旁观一个末流厨子展示手艺,用着鱼翅海参这样的珍贵食材,却又胡乱地烹了白菜豆腐,急得在一旁转圈、挠头、跺脚、咬牙切齿、七窍生烟、肝肠寸断,到底是无可奈何。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因为我完全有理由不看、不说、不写此文,但是没办法,战国时代是我特别喜欢、特别关注的一个历史阶段,始终具有非常深厚的情感,始终保持非常浓郁的兴趣。
有关这个时代的任意一个碎片,在我的心目中都是鱼翅海参。
这种悖论心理,热爱中国足球的人都能够知道。
二、关于主角的选角孙红雷是本片男一号,出演孙膑。
我曾经看过一些孙红雷主演的影视剧,他的演技不能算好,也不能算差,关键是他的脸长得非常黑社会,有股子凶相,有股子狠劲,有股子杀气,该表情非常符合当下弱肉强食的时代精神,满足了很多观众内心最深处那种好勇斗狠的潜在欲望。
大概是这些原因,近些年他一直很火。
然而,在我看来,孙红雷显然不适合演孙膑。
尤其他披散着长发出场时,鼓着眼泡,面部浮肿,实在有点纵欲过度的样子。
如果一定要披散长发,最好能找一个面部清癯之人。
当然,现在说这些太晚了,只是遗憾于导演的审美,难道他非常欣赏这种纵欲过度的表情?
了解孙膑与庞涓故事的人都清楚,庞涓将孙膑弄残后,孙膑为了逃脱魔掌,故意装疯卖傻。
本片的这部分情节显然是尊重了史实。
问题出在孙膑神智健全之时,应该说从影片一开始,孙红雷所扮演的孙膑就展示着又疯又傻的表情,由头至尾,他始终坚持了这样的表情不动摇。
从这个角度看,很难理解他是如何装疯的,你见过一个疯子在装疯吗?
也许可以认为,孙红雷的这种疯傻气是因为剧情需要,是被故事安排好的,与他本人演技无关。
那么,我可以告诉导演和编剧,孙膑作为战国的士阶层,在当时以天子、诸侯、大夫、士、庶民为构成的社会等级中,士的身份有点类似于后来清王朝的破落八旗子弟,所谓倒驴不倒架,他们是最特殊、最自由、最独立的一群,虽家道中落而风骨犹存,他们构成了时代最独特风景――战国士风。
战国后期,齐国孟尝君门下有一位名叫冯谖的士,穷得破衣褴缕,还要在腰间扎一根草绳,上面吊一把宝剑,常常弹剑而歌,这才是战国时代士的核心精神,是孙膑的疯傻气所能表现的吗?
另外,孙红雷那撮修剪得异常整齐的小胡子,总令人想起美国三四十年代诸如《魂断蓝桥》等电影的那些男主角。
难以想象,战国时期此种须型的来由,究竟是战国时期的剃须刀很给力,还是战国时期的美容师很给力?
三、恶俗的武侠花边本节的批评,并非单独针对本片。
有些想法,从看了陈凯歌的《赵氏孤儿》就有了,甚至可以追溯得更早。
现在的很多电影,无论何种类型,爱情片也好,伦理片也罢,但凡有了打斗,一律要加一些武侠的花边――就是用威亚将演员吊起来,勾踢连环,显得锐不可当。
这些镜头,美则美矣,让人如何取信?
本片中,屡次看到齐国大将军田忌之女夕儿,在没有助跑没有动作准备的情况下,平地跃起,突然发力,一个飞腿,便踢翻一干人,其动作之疾之美之准之狠,令人叹为观止。
如果这些武侠镜头是在武侠片中看到,并不奇怪,因为影片类型早就规定好的,观众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知道那些武林高手可以在空中飘来飘去,飞花摘叶,俱可伤人。
问题就出在影片类型上,你的影片既然定位了历史片,或者说战争片吧,总之,是描述了世俗的生活,而不是成人童话,那么,就必须遵循世俗的经验,你见过谁能做到平地起跳,又腾空两周半,然后横向飞行吗?
就算受过训练的人也做不到,这是科学,是规律。
请问,战国时代的夕儿,是如何克服地球重力的?
能量又是如何在瞬间聚焦与爆发的?
无论从物理还是化学的层面,都无法解释。
就算是一枚弹道导演,也需要点火、发射与升空的过程。
这个问题当然不能怪吴宇森,他尽管促进了暴力美学的重大发展,但却没有滥用。
而现在的导演们则显得用之过滥,无论何时何地何情何境,都要植入一段武侠的花边,作为炫耀的重要手段,以为通过如此处理,该场面会显得相当牛皮,却不知道观众早已经见多识广,根本不信你那一套。
所谓暴力美学,依然是遵循了美的规律。
美的实质,必将以一种恰当的形式来体现,过度即变成了虚假。
如今,我反而怀念过去的影片中一拳一脚的打斗方式,那种情状,才最接近于真实。
四、恶俗的爱情桥段本节的批评,同样不单独针对本片。
现在无论什么类型的影片,都会附带一个爱情故事,如同商场里的买一送一。
这个爱情故事要么成为影片的价值核心,要么是草绳灰线,将整个故事串缀到一起。
好像除了面向农村介绍养猪种菜的科教影片,都会这么做。
由此想起我的一位朋友,做菜特别喜欢用胡萝卜,各种菜肴里都会放几片,一次,有人对他说,某某菜里就不要放吧,他奇怪地问,那还怎么做?
所谓“戏不够,感情凑”,说到底,是导演和编剧创作力的退化与丧失。
一个有想象力与创作力的导演,决不会为影片限定某种素材。
放眼国际影坛,这方面有许多成功案例。
退一步讲,即使要在影片中穿插感情戏,也有高下之分,此方面同样有许多可循的案例,比如《乱世佳人》、《泰坦尼克》,不但有一段旷世的爱情,而且有一个浮华流动的外部世界,彼此互相演绎,终成经典。
而《战国》的爱情,则不小心走了另一个极端。
其中的人物角色凌乱、性格含糊、变化暧昧,比如前面所说的夕儿,与齐王、庞涓、孙膑似乎都有一腿,这是什么情况?
特别记得有一段夕儿与孙膑的感情戏,明明是配乐有了――那种煽情的曲调;人物有了――一男一女,准确地说是孤男寡女;道具有了――催情的泪、煽情的爱、殉情的剑;语言也有了――诸如哥哥想妹泪花流啊泪花流……什么什么的,但我就是没法感动。
我想了半天总算弄明白怎么回事。
好比一个人,五官长的都齐全,要鼻子有鼻子,要眼睛有眼睛,但是对于五官如何组合,显然需要高超技巧,组合好了会变成李冰冰,而组合得不好,那就成了凤姐。
五、一些战国历史知识的勘误孙膑之名:历史上孙膑的真实姓名不详,所谓“膑”,在古代是一种刑罚,即剔去膝盖骨,这一点在影片中已有展示,孙膑因受此刑而得名。
现代有人考证墨子之所以叫做墨子,可能也是受过面部刺字的墨刑。
因此,影片一开始就叫他为孙膑,是极不正确的,况且,吴镇宇所饰演的庞涓还亲昵地称孙膑为“膑”,每次都会叫得我心里一哆嗦,眼前忽然就浮出一块血淋淋的膝盖骨。
孙膑拜将:影片中有一节专门描述孙膑拜将,而据根据《史记》记载,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馀之人不可。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
也就是说,真实的孙膑辞将未受,显然比影片中的孙膑要低调得多,主动放弃了至少是正部级的职务。
孙膑的发型:影片中孙膑的发型经常是披散的,儒非儒,道非道,让人不解。
记得孔子在《论语·宪问》中便有一句“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披头散发(被发)好比现在的光脚穿西装,是非常不文明,很不符合八荣八耻。
而孔子时代是公元前4世纪,比孙膑早100多年,便树立了这样的荣耻观,难道到了孙膑时代,反而退化了?
另一方面,古人对帽子向来重视,成人的标志是在20岁时行冠礼,也就是正式戴上帽子。
为什么要让成年的孙膑披头散发呢?
关于火药:庞涓的妹妹婉儿自杀那场戏里,她拿着火把钻进草堆,忽然传来爆炸声,接着便是火光四溅的爆炸场景,不知道爆炸物是什么?
火药吗,而火药的发明,差不多到了公元9世纪的唐朝,当时是公元前三世纪,难道婉儿钻进的地方,还埋藏了天然气或者石油?
关于战争场景: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绝对少不了兵车。
一辆兵车的编制应该包括3人,一名射箭的“车左”,一名执戈(或矛)的“车右”,一名驾驭战车的“御者”,后面是几十名步兵,基本是现代坦克与步军配合的战队。
可惜,这样的场景在影片所见极少,即便有,也是孤零零一二辆兵车,甚至还有贵为将领的夕儿亲自驾车的场景。
那不是战国,说他们是唐宋元明清都行,但就不是战国。
六、结束的话尽管有很多影评家们都在赞美《战国》,但据我所知,有些所谓的“影评家”,从来都不对自己的言论负任何责任,他们在每部新片上映时都会行使赞美义务,早在赞美以前,他们就已经与发行商暗递秋波,眉来眼去。
他们或许以为,赞美不需要成本,还能有收益,这当然很好。
但他们显然搞错了,在计算成本时,没有将自己的道德廉耻计算在内。
以我的眼光看,这部影片是失败的。
细节决定成败,无数蹩脚的细节叠加到一起,就是彻头彻尾的失败。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鸡不能因为身上粘了一根漂亮的翎子,就据此认定自己已经变成了凤凰。
同样的道理,你不能将一个鞋拔子竖在头顶上,弄出一个怪异发型,然后告诉大家,这就是战国。
那不是战国,那还是鞋拔子。
安放位置的不同,改变不了鞋拔子的现代分子结构。
(全文完)提示:本文为鱼战楚原创,谢绝转载引用,侵权必究。
媒体刊发请事先邮件联系
我推荐看战国啊!!!他妈的比贺岁片还喜庆!!我眼泪都笑来了!!必须好评啊!!!
把孙膑弄的像个傻子,闷
为了悬赏来打分,本来说不去看了,结果人家10W悬赏!来举报我!
景甜
没见过这么刻意和恬不知耻的捧新人方式,下次潜规则的时候麻烦找个脸小点的好么?
20110620
友情,爱情,卧底无间,纠结到死。看完这个大戏 内心起伏实在太大了 我累的不行需要静养~ 片中难免会有漏洞,也会有交代不清,但使我不能给以满星的原因却是,这结局~承受不住...
妞挺美的~太冲明真悲剧~
确实,如果不考虑那些场外的恶心事,并不比其它同行的所谓古装历史题材更恶心,冲这一点,加一颗星。拔过,这片不能多想,写这点字的功夫,我又想减星了。
电视上演了两次,我全在20分钟左右睡着,就当我完整的看过吧,我已经没有勇气再看一次了
白痴的孙膑,绝对的白痴!但是挺搞笑的,而且孙红雷很努力,所以给了两星
我火星了?
不当历史剧,单单当作爱情片来看还是可以接受的,hoho~
夕,来让膑啵一口。景甜要火。
健全的时候说喜欢你,你贪图享受被追求的过程不理人家。尼玛 现在好了,人家膝盖骨被挖了,以后走不了路了,你才想着去救人家还要嫁给他。你说你是咋想的?!
(5.5)战国个头啊,直接孙膑传不就得了。。。本来之前看造型就不是很有兴趣,但刚好碰上了就看看,从一开始我就觉得是在意料之中,果不其然,而且还两个多小时,要命啊。。。PS:对这段历史和人物不甚了解,孙膑真是那么神经的吗,反正电影里感觉是很白痴。。。
这确实是近些年来从性价比看最烂的电影之一,就是觉得景甜没有气场,至少5、6年前在天涯就风传她的照片,这么多年了,也没有红,可怜啊。孙红雷的表演就那一点儿伎俩。编剧可以洗洗回家了。
这名字起的有点大 就是在战国这个历史背景下讲了一个爱情故事
真是个。。。山寨得扭曲的片啊。所有费用都给过气大牌明星了吧。孙红雷各种不搭调,女主角也土得掉渣。。还有演周王的郭德纲。。。。。
还能再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