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的中文名和英文名来看并没有多大的相互关联,马上想到了肯定是取自于哪里,一查果真是来自于就是来自于基督新教的赞美诗,或许正是片中谷溪第一次去教堂唱诗班吟唱着的那首,潜移默化的渗透了一些基督宗教的理念,从电影的名字,几次教堂的出境,给了基督教雕塑的一个独立的镜头;英文名更好理解一些,像是一个人的成长,主人公谷溪从小女孩成长成女人,表露爱意;导演对于海港、密林与市井城镇的呈现非常到位,镜头取自于东北的三个地方,片子中间的细节导演还是埋下了许多伏笔,不失为年度比较好的国产剧情片,只不过片子对于保守的国人还是略带冲击力。
前缘先说说我和导演的缘分吧,2018年平遥影展,我蹭了朋友的票,去看了好几场电影,唯独没有蹭到《日光之下》,当时由于好片太多,本片的反响也就一般般吧。
媒体采访时间,我就坐在台下,我记得导演和制片人坐着电影节提供的专车,神采奕奕的来到了舞台上,我还傻fufu的提问导演,为什么我的剧本没有被青葱计划选中,印象中,导演给了分发了一些鸡汤,意思好像是我不够坚持。
2020年11月本片上映,由于排片少,加之本人工繁忙,就没有去,再就是终于等待今天。
怎么说呢,有惊喜也有缺憾吧,跟所有新人导演犯的毛病一样。
导演采访的时候,滔滔不绝,但是本片的最终呈现却差强人意。
和娄烨的关系前半部分非常燃烧,娄烨更加情绪化,梁鸣更细腻,虽然梁鸣是个东北人,本片并没有体现出东北的粗旷和幽默感,相反呈现了一个陌生化的东北,这样的东北我2016年春节旅行的时候感受过,我曾经随意坐着火车,在一个无名的小站下车,感受到了小站的落寞和东北的某种颓败之势。
关于演员所有演员都比剧情中大了视觉层面的十岁,通俗说就是演员选的都太老了,三十多岁还腻歪在一起的兄妹,确实很少见,这属于不合常识。
如果是违背常识的兄妹状态,但是人物给出的表演又很正常,所以还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有人说为什么不用隔壁的少女佳禾里的女一号,兄弟,谷溪的扮演者吕星辰是导演的女朋友,你说他敢用隔壁的佳禾吗?
吕星辰扮演的谷溪,缺乏少女感,没有灵气,当然是因为吕星辰上年纪了啊,怎么跟十几岁的邓恩熙比较呢?
也就更不用提《苏州河》里的周迅了。
有的灵气是年龄赋予的,你老了上帝自然就给你剥夺了。
关于剧情剧情好像织布一样,前半部分过于密集,后半部为了圆剧情而圆剧情。
下面说几个本人发现的,后半段的bug:1.过生日,为什么谷溪说大家跳舞,所有人都开始跳舞,这些人哪里来的?
2.谷溪是怎么把周庆长的父亲出卖的3.谷亮在要跟周庆长出国之时,为什么突然变得极度冷漠。
提几个本人认为比较好的片段:1.影片前半段(开场吃饭戏,兄妹感情戏)2.舞池内念诗,模仿哥和女朋友叫床呻吟,3.片尾立事牙掉后,含血吃苹果段落
吴天明电影高峰会展映影片。
女孩成长的故事,一颗“智齿”的去留选择。
石油泄露给渔民的带来一系列命运的变化。
在日光之下,发生着很多见不得光的事情。
2012写的剧本,当年开始参加上影节创投。
2018年青葱计划五强,使得电影投入拍摄。
导演梁鸣的第一部电影,近期开拍自己的第二部。
有些剧情很牵强,比如录音带,可是去掉故事又不成立了。
这点有点尴尬。
拍摄方式上多少有点模仿的感觉。
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作品有自己的新意。
之前看到导演有李少红 (很讨厌),但是海报设计非常韩国电影化又让我对该片提起些许兴趣。
当电影开头部分男女主的出场以及故事线开始衍生吸引住了我,直到小女主嫉妒的流下了眼泪💧部分我都还觉得乏善可陈关于磁带的反复伏笔,我以为后面的杀人偿命会如此的轰轰烈烈,可是我期待的男主内心的复杂和矛盾一点没体现出来,女主冗长的矫揉造作,真的让人不断快进⏩,难怪毕竟李少红嘛,。
整个片子镜头感我承认很好,也表达出书法了一些感情传递给到观众,可这对整部影片来说也只是灵光一现,不值回味,骤然而止的结局,一度让我分不清哪里是现实哪里是梦境,其实想想前面表达韩国人喝酒🍺做作的桥段已经让我尴尬的想用脚趾扣地了。
中途对与渔船杀人案 拍摄的镜头用了很严重的黑色场景 基本我都看不见镜头在放什么?
什么狗屁电影 垃圾 浪费时间
日光之下无新事,而少女日日都满怀心事。
她对哥哥爱的深晦和拧巴,延伸到了周围的事物,也导致了悲剧的产生。
电影最打动我的是真实,导演通过一个个生活小场境,聚餐跳舞,铲雪,闺蜜间的幼稚打闹种种细节的叠加出来很扎实的真实感,加上那些直杵着脸的镜头,看着演员的毛孔,呼吸,每个眼神的闪烁,这个故事一下就力住了,真实就很容易打动人。
而电影的声音非常细腻,除了传递真实还有一些浪漫色彩,和有些镜头一样导演不甘于表现真实。
有些故事后来才发现是梦境,但又有怀疑是不是真实的,电影越到后面,意识的东西、想传达的东西越多,真实的东西越少,到最后少女用刀自己拔智齿,这场面非常血腥残忍调动神经,很能反映少女内心的绝望,但在我看来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拔智齿很复杂,一般工具齐全的医生都要用半个小时,结果一个少女用刀就把牙齿拔下来了,即使用这种方式拔下来。
镜头只给了一个牙齿落到盘子里,盘子里不应该有血肉吗?
这一下子就把之前的真实感打破了,没有细节,而且拔智齿也没有少女牙疼啊之类的铺垫,显得很突兀,感觉不是基于少女的真实需要,而是基于导演想传达的意图。
所以这儿虽然是一个高潮,但这个高潮做的不扎实,挺可惜的。
纵观潜电影非常喜欢前半部分的真实,最近片子很少有了,就是想表现真实,也很少有电影能刻画的如此真实。
可惜的是后面这种扎实的画风弱了,很多小细节没跟上。
结尾还是很喜欢的,少女倒退,多想时光能倒流,这就很真实很细节地在传达。
作者/请秦“《日光之下》是一部女性电影。
”在东北悬疑、犯罪因素的背后,女主角谷溪的女性身份觉醒成为影片占比最大的内容。
即使结构复杂、气质独特,未免会遗漏部分观影群体。
但不得不承认,《日光之下》已经成为今年华语里不可小觑的文艺力量。
和大部分新晋导演类似,梁鸣对市场、受众和表达有着不小的追求;但心理机制的细腻和多年演员、副导经历,让他的作品又有着颇为成熟的结构与气质。
面对演员,他坚持“要相信自己的演员,他们和角色才是最近的”;面对观众,他直言“我觉得观众是很聪明的”;面对市场,他有直接犀利的见解。
而面对作品和自己呢?
乍泄的女性秘事梁鸣像谷溪的兄长、父亲甚至是爱人。
通过《日光之下》,他为少女谷溪构筑了一个成长的立体空间。
在这个场域里,他悉心设置了谷溪生命里的每一处风景、每一个NPC。
而陆陆续续进入她的生命体,陪伴她成长的角色——谷亮和庆长,也逐渐作为缺位的父亲 、母亲、姐妹,填补空缺。
在影片里,而随着一系列外部犯罪事件的浮出水面,随着谷溪、谷亮和庆长三人关系的变化,她拥有的在一点点坍塌。
梁鸣对谷溪很残酷,他让谷溪孤独、无名地存活——没有父亲母亲,更没有身份。
为了让逼迫谷溪艰难地成长,他逼迫谷溪独自去面临崩塌得更为严峻的世界。
“包括她最后在目睹江老板被杀的事情之后,她也找不到自己的哥哥,找不到庆长,她想要获得信仰的安慰,但是却被一闪铁门拦住,看到了不知道是谁放在那的纸飞机,我觉得这一切都在拒绝她,所有的作用力都在迅速地推着她逼着她成长。
”
但同时梁鸣也很宠爱谷溪,给了谷溪一个快速成长的环境,给了她发现自我的机会,也给了她不会离开的哥哥。
少女谷溪有时候像一个随时随地游走在两性边缘的人。
她可以自如地让谷亮给他搓澡,百无禁忌地讲述自己从收音机里听来的无用生理常识。
和哥哥谷亮相依为命的成长历程中,偶尔也会萌生不太被伦常允许的情愫。
例如在被调侃到“你怎么像小媳妇似的”时,她娇俏无畏地回应:“我就是他媳妇儿怎么了”。
而当庆长这个大框架的女性出现时,谷溪对女性的认知第一次被近距离的打开。
她对庆长的每个眼神里充满着崇拜、新鲜和隐秘的暧昧。
庆长的到来以及她和谷亮的男女之爱,成为谷溪女性身份认知的最大催化剂。
尤其是影片中那一场谷溪和庆长讨论胸部的互动,她在庆长的调侃下,得以正视乳房这一女性性征。
同样,在梁鸣看来这没有什么可回避的:“乳房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多么重要啊,对于从小缺失“母性”温柔之爱的谷溪来说,是她从未得到过的极致原始的美好。
她没有完整的家庭,缺失“母性”的温柔之爱。
而庆长在某种层面给予了谷溪这样的幻觉。
”
女性和女性之间悄悄燃起的“百合火苗”,并非是梁鸣刻意为之。
这样一种天然形成的异样情愫,梁鸣称其为“必然”——这是吕星辰和王佳佳两位女演员在现场自然迸发出的美妙力量。
容易流俗的”三人行“,也因此在梁鸣的手上焕发出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谷溪的眼睛看到了谷亮高大的背影、男性沉睡时的显著特征,也看到了庆长姣好的面容身段、两性之间的亲昵,更装载了谷溪成长中必经的分裂、纠结与爆发。
当叨姐提出谷溪在谷亮生日上的那段朗诵是整部影片最违和的时刻时,梁鸣导演直说那说明叨姐看进去了。
在他看来,当三人关系之间的“和平”不复存在,初次体会到异样情绪波动的谷溪必然要违背常规。
“谷溪读书的时候,在那样一个封闭空间,所有人都非常尴尬,并且观众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这种尴尬不是电影本身的尴尬,而是那个时刻你就像置身于卡拉OK舞厅中,和谷亮、庆长、冬子、甚至周围的旁观者一样,共同感受和目睹那个尴尬。
”
大开大合的爆发之后,一切归于平静。
谷溪从只有哥哥,到拥有了很多人的爱,甚至信仰,而以上这些成长的注脚,随着她的心理变化而渐渐又分崩离析,渐渐消散。
整个电影像是谷溪在这个冬天午后的一场少女春梦,日光之下,彰明昭着,又格外隐秘。
鲜少被瞥见的中式雪国传统的女性电影里,总是在描画女孩、女人生活里的每一处细腻、纠结的体验,但《日光之下》不一样。
梁鸣反其道而行,把女性的成长放置在传统的类型片视角里,不拘泥于表现女性的原教旨,而是用凛冽的海洋犯罪、东北日光为内里深藏的女性身份觉醒,做导入和铺垫。
《日光之下》的独特性是存在的,它不是我们经验当中的东北的样貌,与我们在小品里、乡村爱情故事里、抖音快手里、其他电影里看到的东北截然不同。
“我非常爱我的故乡。
”成长在汤旺河小城的梁鸣这样说到。
如今故乡和其他城市一样处在巨变的进程中,梁鸣想趁它还没彻底消亡之前,进行一些纪录和还原。
基于此,他没有着重描绘重工业的衰败,大兴安岭的冷硬,而是选择了海洋污染渔业中人们的困境。
影片中引起江老板和庆长父亲海洋利益垄断斗争的源头,就是梁鸣某天在新闻里看到的石油泄漏报道。
那是曾经在他所生活的东北土地上,真真切切发生过的社会事件。
他意识到在东北如此广袤的土地上,繁衍出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比例其实很低,而目前的影视作品中,呈现的只是黑土地的A面。
尽管只是沧海一粟,但他想透过《日光之下》,提供东北文艺的B面。
梁鸣眼里的东北很浪漫,凛冽中充满着温暖:”它很魔幻,有森林有海洋有大雪,充满了青春的朝气和怅然失落。
”结构尤为庞大、清晰的犯罪事件,实际在拍摄素材里占比很大。
但梁鸣和团队对意识到三人关系的巨大吸引力,于是将更加商业的犯罪事件后置,包裹住前景中暗流涌动的三人关系。
后景里强势的未知的危险气氛,促成了这部少女心理悬疑片。
尽管随着三人情感关系的发酵,犯罪事件的绳索也越发收紧,危机升级,“但它的暧昧性非常浓郁,不是湿漉漉的,而是硬朗凛冽中的暧昧流动。
”梁鸣一再重复。
因为在谷溪的世界中,她并不在意那个案件,所有纷乱错杂的群像和事件背后,她只在意谷亮一人。
而更有意思的是,以往影视作品里大多处于上帝视角的观众,在《日光之下》里,知道的并不比谷溪多多少。
杀人的是谁?
具体买凶的经过是怎么样的?
究竟录音带录到了什么?
......观众和谷溪一样,仅能瞥见一二甚至一无所知。
这打破了国内观影群体固有的观影习惯,为《日光之下》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某种程度上说,却似乎呈现了另外一种正确的、新颖的感受。
正如《日光之下》里,和川端康成的雪国有些相似的新中式雪国一样,凛冽的日光之下,陌生、温柔又新鲜。
不放弃演戏的新晋导演,“重复的力量才是有效的。
”《日光之下》是梁鸣的处女作。
尽管在密密麻麻的路演日程间隙,他偶尔也会对机械性的问答感到疲惫,但他没有闲暇去顾及自己是否适应了新兴青年导演的身份,能否习惯在路演中奔走的压力。
“其实有的时候我们觉得说,我已经做过一次两次三次,说过同样的话题,你以为人家都看过了,也许真的人家完全没有看过。
而且采访的受众也都不同,就像我在朋友圈,这几天上映了,天天在发上映,还有朋友在不停地问我什么时候上映,我说上映好几天了。
”采访中他颇为无奈地笑笑,但紧接着又说:“我后来也在想,采访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够看到这篇稿子,了解到我们的电影,这是我们共同的目的。
所以重复的力量是有效的。
”
更多时候,他反复斟酌如何才能在重复的问题里答出新意,他和任何一个对电影行业保持着巨大赤诚的新晋导演一样,在意观众现场的氛围和反馈。
他觉得观众是很聪明的,不然《日光之下》不会是今天的样貌。
但他又和其他新锐的创作者有细微差别,并不埋头于“作者表达”,更不执着于“反对阐释”。
梁鸣觉得自己和母亲一样,是一个天生内心细腻、情感丰沛的人。
不止于此,他珍惜自己生命中点点滴滴的段落,和掠过的瞬间。
认为缺席了任何一部分,生命的状况和面貌都会有所不同。
他说自己在情感里的妒忌和观察和谷溪有异曲同工,但在和他的接触当中,叨姐发现,他似乎总能够细腻地体察周遭的磁场变动,为达成双方的良好体验做点什么。
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男性身上少见的“她视角”,细腻不羸弱的《日光之下》,才能够独树一帜地生长,他也更容易和演员建立一种有效的通道。
坊间都知道梁鸣在成为今天的梁鸣以前,以表演出身的身份,演过娄烨的两部作品,也担任过其中的副导。
但不知道的是,在《日光之下》拍摄的前两年,他去学了很久的茶道。
这也直接促使着他将最初纯爱的《日光之下》,收紧成今天这样一个内部暗涌、细腻内观的女性电影。
茶道和做梦一样,对他来说是自我洞察最好的方式,他经常会非常清晰地记得自己的梦境的每一个细节。
“这非常有帮助,让我学会了内观,能比过去容易看到自己,和自己对话。
我觉得有些时候建立这种意识是最难的,就是我们没有意识去洞察自己。
”
比起演而优则导,直接催促他成为导演的,是洞察之后旺盛的对话欲。
比起后期才慢慢滋生的“我要拍出来”,最早他只渴望通过写的方式和生活的维度建立联系。
但当“把它拍出来”的念头一发不可收拾,回过神来自己已经成为导演后,他才意识到导演工作的繁重:“演员只负责演好戏,副导演做好你该执行的工作完成任务,而导演……需要管的太多了。
方方面面,从剧本、融资、寻找团队、堪景、筹备、拍摄、后期、电影节、上映……一直不断的在选择题。
还要有能力去平衡好所有人的关系,让大家来全身心进入创作。
”
而面对当下尚未拨云见日的电影市场,他直言“感觉非常不好”。
和艺术电影、商业电影分账困境,并没有拖垮他的创作欲。
此时此刻,他也许正奔走在创投现场。
比起这些长远的忧愁,《日光之下》尚未结束的路演和观众体验,或许才是亟待他倾注观众的重点。
但即使他说自己的作品电影市场来说,不是一个好榜样,但丝毫不影响《日光之下》在部分影迷群体里的口碑。
而未来呢?
不担心女性电影将自己定型的梁鸣最挂心的,其实是:“怕没人找我演戏啦!
”-END-
日光之下已经上映了。
豆瓣对它的文艺性的好评如潮。
二十七号,正是全国公映。
那么,我写的烈日,也是文艺片。
同样是文艺片,我做一下对比。
同样,都有犯罪线的文艺片。
他把重点放在青春成长,而我的侧重点,则是人生的艰辛与焦灼,痛苦与欢乐。
我比他的优势,可能是剧情更显得好一下。
这是我主观的想法。
我剧情复杂,这是真的。
但真的能比他的好吗?
另外,我可能是没有看这部电影的关系,也或者我对电影的文艺性的理解,到底是差一个层次。
所以我写的,在文艺性,人的心理方面的刻画,会不会稍显弱呢?
以我看,日光之下,表现了人的心理层面,同时,用精美的摄影构图,营造一种美感与气氛。
这样之下,就面临着一个问题。
用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那么,剧情到底如何?
那么,剧情到底要表达什么呢?
不知为何,我对那个少女谷溪什么因为与哥哥的恋情,被第三者闯入的痛苦,总是吃之以鼻。
不知具体看这部片子,我会是什么反应。
反正我写电影剧本时,不会写什么三角恋。
我觉得这样的话,过于无聊,过玩琼瑶。
但编剧可能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所以,他加了一条犯罪线,然后,又加了一些人的孤独感,人生的荒凉感在里面。
这说实话,相当高明啊。
然后,孤独感,荒凉感,都是人生血淋淋的现实。
把它表现出来,的确让电影增色不少。
但是,用爱情得不到,来呈现孤独感,荒凉感,的确有些牵强。
在我看来,以我四十六年的人生经历。
我的孤独感,人生的荒凉感,其实与爱情无关。
有没有爱情,我一样孤独与荒凉。
如果编剧,让孤独感和人生荒凉感,不那么牵扯到爱情。
那样的话,我觉得效果会更上一层楼。
但是,可能观众就想跟编剧一样,把爱情这种无聊的东西,描写得过于高大上,从而找到存在感。
这也未可知。
首先,我们心中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好多编剧小说家,非要在小说里描写爱情呢?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而深奥的问题。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不是当事者,我做为电影编剧,反正对爱情主为题的剧本无感。
当然,我的剧本里有爱情,但绝不会成为主线。
我既然不是当事者,那么,针对别人为何热衷于在小说剧里描写爱情,我其实也只能是揣测。
首先,我怀疑,除了爱情,无东西可写。
我们来讨论一下红楼梦。
有不少读者可能要问,作者为何不写其它题材,而写爱情呢?
作者自已说的,他表面的逻辑,是因为他想要表达一场爱情的渴望太过强烈。
也就是说,他陷入爱情里,无力自拨。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我们仔细看红楼梦,会发现,作者的关注点,其实并不一定是爱情。
作者在写红楼梦时,其实对许多东西都有涉及。
也就是说,作者清楚一点,只描写爱情,第一,过于乏味单调,第二,格局太小。
于是作者做了一些尝试努力。
他试图展现社会的一面。
然而,他展现了什么呢?
刘姥刘姥?
贾母?
凤姐?
我实在搞不懂,展现他们到底有何意义?
从这个角度与逻辑上讲,作者其实无东西可写。
我们对比水浒传,水浒传因为它表达的是对皇权的反抗,表达的是底层人民的反抗精神。
那么,它的格局是针对表达整个社会。
所以,他当然没必要去写男女之间的无聊的爱情。
可以说,红楼梦把爱情放置于一个更宏大的背景里,其实是徒劳无益的。
问题不出在爱情,爱情没错,表达它没错。
而出现在它的背景里。
如果红楼梦的作者,把背景写得更具深刻性。
描写整个社会两个阶级的争斗,描写人性的阴险与龌龊,那么,在那里的爱情,也许会变得更好看,更深刻。
然而,红楼梦的作者的立场,让他讨厌如此做。
那么我们再看日光之下。
同样是描写爱情,这个编剧,显然明白自已面对同样一个问题。
就是需要一个宏大的背景。
他显然意识到了红楼梦里的那个背景,根本立不住。
于是他想到了水浒传。
他想学水浒传一样,也有正邪的斗争。
但问题在于,这种正邪的斗争是真斗争,还是只是为了剧本好看,来的假斗争。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从编剧把一个十分讨厌的女性做为女主角,并以她的视角,来描写整个剧本来看。
我们可以看出,编剧的立场,并不一定站得住脚,那就尴尬了。
那么他所谓的犯罪线,正邪的斗争,那么其实就是华而不实的表演而已。
另外,我们退一步讲,就算犯罪线的正邪之斗争,是真的。
那么,如何表现爱情,也是一个问题。
如果我写剧本,我一般会表现爱情的款款深情。
像琼瑶才会喜欢表现因为爱情而产生的喊叫。
那东西很恶心的。
我不明白为什么许多作者,总是认为撕心裂肺的爱情,才是美的呢?
作者显然又明白一点,撕心裂肺的爱情,其实并不美。
于是,他把这撕心裂肺的爱情,更进一步,进而转化为了人生的孤独与荒凉。
这是这部电影最巧妙的,最精彩,最聪明的地方。
第一, 这样以爱情来表现人生的孤独感与荒凉,这种类型,以前没人写过。
第二, 虽然这孤独感,荒凉感,是因为爱情而起。
但不管编剧是如何想的,但是对于观众而言,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
或者说,观众不会细心的去想,这孤独感,荒凉感,编剧是从爱情推演出来的。
观众会想当然的认为,这部片子,表达的就是孤独感与荒凉感。
这种错觉,让整部影片的格调,一下子显得高尚起来。
如此,我们发现,我们进入了编剧的一个陷井。
这个编剧非常聪明。
他明知道自已没东西可写,但是,他不管作假,还是让观众产生错觉。
都在整体上提高了整部影片的格调。
谢谢大家!
这篇评论,是我在得知日光之下获得了二十六个电影节奖后,醋意大发,写下的。
哈哈我嫉妒心也蛮强的唉。
嘿嘿。
贯穿整部影片的主题就是谷溪对于关系认知的崩塌和重建。
影片一开始的搓澡、兄妹两人睡在一起,包括在影片中一些有意思的小互动都体现出谷溪对于男女,尤其是对于她和哥哥的关系认知或者说性别认知是模糊不清的。
片中她和庆长一起睡时的动作就体现其对于性别的模糊认知。
影片中并没有给出谷溪的具体年龄,但根据剧情猜测应该在18岁左右,再加上她黑户这个特殊的身份(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没有正常的社会关系),更加强化了其对于关系认知的模糊。
智齿在片中是一个强隐喻。
智齿通常发生在18至25岁的成人期,所以智齿也被称为立事牙,这一阶段也正是大部分人性启蒙和性成熟的阶段,片中通过智齿这个象征符的生长和拔除来切合主线剧情的发展。
包括片名的英文是wisdom teeth谷溪这个角色具有很强的“厄勒克特拉情结”,也就是佛洛依德所说的恋父情结,她对哥哥那种畸形的感情在片尾的那段画外音中体现的较为明显,和哥哥结婚这一在传统的伦理道德观中绝对不被接受的观念在兄妹二人的对话中竟然被轻松的说出来,包括在最后舞厅中对哥哥念出的诗句,都说明她对哥哥的迷恋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兄妹情。
片中的调度和镜头非常有娄烨的味道,包括在天台上三个人远眺、林中打雪仗的一段,加上丁可的配乐营造出一种《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春风沉醉的夜晚玩》或者是李沧东的《燃烧》的感觉。
电影总体色调就是压抑。
三人的演技也很不错。
以小见大,从隐晦的三角恋出发牵出了石油泄露、出海权、宗教、黑帮、杀人等元素,但是影片节奏稍有问题,感觉很久之后才进入转折。
前面就一直在讲述哥哥和妹妹 庆长的关系。
后来衔接谷溪的梦衔接的特别好,成功骗到了我,让我以为哥哥真的要和庆长一起去韩国了,哥哥惧怕妹妹的感情。
最后突然回到谷溪醒了,回到现实也让我一下子就接受了。
谷亮过生日的KTV里谷溪对谷亮念的那段话,几乎像所有人袒露了自己的心思,后来看到谷溪和冬子在KTV出来暖手那段还以为会出现俗套的剧情,谷溪要惩罚他哥和自己,选择和冬子睡了。
虽然并没有出现,但依然很让我疑惑妹妹对哥哥的感情是怎么发生的。
全剧没有交待,也不知道对哥哥到底是过度依赖产生的感情,还是在漫长的时间里对哥哥的亲情变质了。
影片最后,谷溪自己拔掉了智齿,边流血边吃下了苹果,苹果一般都是指禁果和欲望之果。
结局也就只剩谷溪独自一人在面对世界了。
也明白了为什么片名叫wisdom tooth,智齿。
开篇去看医生给的药也给后面做好了铺垫,她当时刚要吃药,医生说实在疼得受不了再吃,然后在最后只剩她一个人的时候,谷溪吃下了一颗药,此时的她太疼了。
如果你问她,后悔吗?
你猜她怎么说?
——背对着夕阳,“我……不知道”,然后倒着跑向后方不尽的白雪。
片中有两次梦境,一次从容,一次局促。
一种真实,一种虚假。
镜头从钢琴开始摇,没有想到是她先入画,而不是他,似乎她和她的联系又建立了起来,不再需要经过他。
接着是一个景深镜头,三人分别占据了画面的三部分,而三人的空间距离,在这个镜头中不再呈现,反之是三者构成了一个类平面的紧密空间(这种取消空间距离的镜头可以是横向的,也可以纵向的,关键是撤掉距离的标识,例如常见的桌子)。
背景的肖邦,中景的“烟火”,前景活泼的红色袜子,在旋律中摇晃,摇晃。
梦境,没有切,镜头在移动,从她和他,到他和她,再到她的消失不见,透明,最终化为一滴晶莹的泪珠。
——和解,短暂的和解。
梦境结束。
消失的居然是她们,冰冷的黑暗,摸索,战栗的摸索(捉奸),性爱,胜利者狡黠的炫耀,继续隐身的火,燃烧,野兽。
一段手持的跟拍,剧烈的摇晃,摔倒。
没必要显象的火车,轰鸣声足矣,它来,镜头却向下摇去,只有故孤零零的她和白雪。
决断时刻,就是飞奔的火车。
起身,洞,也是门,不明朗的远方还在聚集,固定镜头。
一个大远景,她和教堂都得以向我们呈现,快切的两座仰拍塑像。
“都怪你”,失去父亲的躯壳,再也立不住的哥哥。
都是一张张纸片,甚至没要一丝厚度。
那一声枪响真是一种解脱,于她他她,于演员,于导演,于观众,都是一种解脱。
这梦是上帝的惩罚?
是上帝的拯救!
声音在这里成为了脱离梦境地通道。
这个梦,似乎是因为她的不安才呈现的如此奇怪。
不安的结束,就是成长的开始,带血的苹果。
两次梦境是全片的缩影,也是这个意义世界的缩影,浪漫现实,白净肮脏,哪一个都不能少。
为什么会有另一条线索存在?
它是事情发生,意义显现的不明处。
如同黑夜笼罩下,不明所以的篝火夜,篝火是被看到的她们的故事,更大的黑夜,拥抱篝火的,则是她们的臂膀,是她们故事得以发生更为神秘的原因。
基督徒,黑伞,显灵,乐园,辩护,避孕套,情杀。
这些符号用的似乎比桥下的浮冰,冻僵的孤鸟显得更自然一些,因为它们的意义不是我们找到的,更不需要借助自由联想,它们是找上门来的。
这样另一条线索就变成了主线索的一种隐喻,一种作为象征的真实发生。
冰下的黑水,雪下的黑土。
再将目光投向她们的故事。
她以为他是爱她的,当然,他是爱她的,不过爱只停留在了被教训的男人哪里。
如此这般,开篇首先并没有被交代清楚的窥视就有了更多解读的可能性,一种隐喻,关于无能男性,自我阉割的另一种叙事。
是谁胜利了?
暗室中性爱被她理解为一种胜利的宣告,而在她这里却是一场悲伤的告别仪式。
来到舞厅前的楼梯处,她率先被置于楼梯的高处,仰视与俯视一目了然。
她向下走去,她向上走去,“其实我很羡慕你”,于她被理解为一种炫耀,于她却是一种苦楚。
位置终于发生了改变,被俯视地换成了她——无意的胜利者!
舞厅内,摇摆中的她,不但在他的目光中,也在闪耀的玻璃中,成为焦点,而她始终处于虚焦。
他让我们看清了无意的胜利者。
“她是女人,我也是女人”(没有太弄清楚这个),为什么她可以和你一起在床上燃烧,而我只能与你在床上无限遥远,遥远到只有一层布?
我们,她,他都清楚,他爱她呀!
不仅仅只是那种爱,是男女之爱。
他不但自我阉割,居然还重新振作,或许我们在这里发觉了复杂的男性。
复杂的男性从来没有被认真的提出,就如同复杂的女性从来没有被认真对待过一般。
再向前回望,回到决断处,作为未来的报复,总被理解为当下,她处在了放纵的报复中,不安的报复中,成长的报复中。
这种作为当下的未来,总发端于过去。
过去不单只作为路标指引未来,同样也总是在未来中现身,作为不现身者。
将来中不断现身的过去,过去怀抱中紧紧的将来,终于让当下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它们就是放纵,不安,成长这种不是东西的东西。
决断处如同水闸。
不显的成长,命运的河流在这里由细流转向奔涌。
无论是观景台中,镜头从他摇向她,还是从他摇向她,还是放纵夜后的四人互切——细流的命运。
命运在决断处从冰下涌起,化成裂冰,一裂到地。
终究还是成长!
两个未脱稚气的角色在倒退,磁带要被倒装(多么可靠的磁带,于她,还是于命运)。
无谓的倒退,倒向我们,更倒向前方;倒装的磁带只是运送着回不来的成长,越用力,就越远。
想完这些,你回过神来,追向她,并又一次问道,你后悔吗?
她只是转过身,带着笑脸, 从口袋里掏出那颗还带着血迹的智齿,炫耀的向你挥着,并大声喊道,“快回去吧,外面冷。
”
杭师大青年影像计划观看。单场戏都做得挺有意思的,人物情绪传达得也到位,意象场景都好看。整个凶案的线索都串联得流畅不生硬,就是整体结构太简单了,基本就是一个个小品的叠加,而且立意格局太低了,还在玩从前文艺片那套。
从第一个镜头第一句台词开始,我就知道我喜欢。故事很娄烨但镜头没有那么晃,少女的成熟过程,就像智齿野蛮生长发炎最终意识到自己是多余的。三人行片段简直太像春晚,总觉得少女对那个闯入的女孩也是有欲望的,毕竟她读的是《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痛经到睡着,醒来发现他们俩在啪啪,这一段很妙,都是荷尔蒙在作怪,自己却痛苦,人家倒快活。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平淡的日常表面下,是无人知晓的犯罪和偷情(职场性侵?),十字架也无法庇佑凡人。女主太有灵气了,看的很舒服。10.14@PYIFF第五部
导演内心深处住着郭敬明。
北方雪乡小县城,男人女人凶杀案,这文艺片给你懂完了
今年看过最好的电影节获奖影片,故事、拍摄、剪辑、表演都特别好。尤其是三人在山顶那段戏,非常精彩。细节也很棒,看完研究了半天《我是女子,她亦是女子》和圣经,很值得回味
虽然有的地方第一次没理解 但很明显这是艺术手法好的电影 。好羡慕他们三个人的友谊 我想有这样的哥哥 PS星辰真是个很美的名字。腾讯视频上的肯定不是完整版 这部电影是看《日暮》的时候送的海报 坐我旁边的人跟我提起的一个情节我没看到
PYIFF25,这部电影好勇敢,塑造了这么一个让人讨厌的女性角色,一度以为她是朝鲜逃过来的黑户,跟哥哥有一腿的畸形兄妹情,这么做让这个角色变得复杂起来,也这个角色后半段彻底的崩坏,虽然这个女主角的人物塑造很失败,但同时也闪着不一样的光芒,也算另一种程度上的成功。电影的前半段生活感非常棒,特别的流畅,演员都很舒服自然,随着女主角的黑化,故事也就越来越没法看了,太容易激起观众的逆反情绪了。
前半段氛围营造得还挺好,自从开始杂糅悬疑类型片元素就一路崩到最后,其间我一直在反思我为啥周末下午不用来补觉
王千源、馬蘇兄妹倆,演得挺好。
这个片真的是片如其名,“日光之下无新事”,故事极其老套,这是两个意思,又老又套路……这不就是上海滩许文强&冯程程的变体再加点伪骨科?最大的bug就是一开头女二号白富美家财万贯要去破澡堂洗澡被男一号小流氓看了个精光……现在是怎么个情况,不好好写故事就叫艺术片?
Once Upon a Time in Dongbei.
编剧的想象力太贫乏了,砍掉后半小时几乎毫无影响。讨厌感情线,我喜欢嗑骨科,但如果亲兄妹平时就毫无边界感相处得像情侣却还自认为关系纯洁,那我真的觉得很恶心
有韩国现实主义文艺片的影子
能用场景而不是台词表达、懂得激发感受的新导演都值得期待和关注。音乐配得也好。整体感觉蛮真诚的。处女作通病是很容易把想法和青春痛感都一股脑堵起来。前半截很抓人,中段不晓得哪里怪怪的,直到拔牙重头戏、模糊梦境和真实界限的结尾部分,好起来了。一瞬间想起张艺谋的秋菊最后那个怅惘了。。。
小城+少年人+凶杀案现在是定番了?
3.5 编排得有点密,于是人物不讲话时便显得虚乏,几处镜头非常奇怪(摇镜和推镜等),是不是因为展现得过于平面?
越往后越不知所云。
这种牵扯人命,主演间又暧昧不清的文艺片,的确是冲着拿奖去的。那就要以这样的标准来看这部片子了,作为讲故事的电影来说,甚至得不到三星
emm觉得有点矫情dbq
看烧烤那场戏女主的眼神,觉得最后的走向完全合理。镜头和音乐的优点自然不用多说,犯罪部分确实有些随便,作为大女主畸恋片还是可以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