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文斯基的一部舞剧因太过疯狂大胆而饱受批评,几乎失去了信心。
一个好像是经纪人或好友的人问斯特拉文斯基:“当一个人面临困境的时候应该做什么?
”斯塔拉文斯基说:“抗争?
”答:“不对,是歌唱。
”我很喜欢这一段这让我想起著名的沦陷时期女作家梅娘(曾经与张爱玲一同被文坛并称为南玲北梅)。
在丈夫逝世、自己被关牛棚饱受折磨时二女儿和小儿子先后夭折,当时13岁的大女儿因抗不住巨大的社会压力跟自己划清关系.....她仍没有放弃希望,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候,她没有自杀、没有沉沦,她在屋子里面歌唱。
“当一个人面临困境的时候应该做什么?
”“抗争?
”“不对,是歌唱。
”
这样的一个台风天的中午,我蜷缩在福建沿海的一个小城上。
屋外是校园里的孩子们,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比我小不了几岁。
他们发短信来说,老师,我要和你做朋友,我只是想,我不认识你。
不知道影片中的史实有多少,因为台风,因为停电,史实,即使我想知道,也随风去吧。
影片的主题好像只有两个:春之祭 CHANEL NO.5,导演讨巧的将人物一生中的关键词,腻腻歪歪地联系在了一起。
斯特拉文斯基说,你不是艺术家,你是店员。
他妻子说,她在玩弄你,但是在他心里,她是永远不能和他平行匹配的。
斯特拉文斯基写序列音乐,他的音乐时算出来的,晚年却又回归新古典,谁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是如果把影片中的史实当真,也许COCO小姐会是主导动机之一。
看到影片中很拙劣的把双簧管演奏的部分,用大管来吹奏,拍摄的亦乎有模有样。
突然想起高考时分听的春之祭,慢慢的,夏季也要过去了。
艺术家如他,因革命而流放,而滋生出不伦的恋情。
音乐人如我,这样一个从一流音乐院校里面出来的二三流音乐人,从中心,被流放到一个被台风迷恋的小城,又有何好怀念,他是别人的,他是远方的。
他?
她?
他们两个都是独立的人。
他们只是在他事业的最低谷碰到了一起的两个人,发生了一段。
他激起了她对channel N.5的启发,她资助了他最困难的一段,只是这样而已。
她永远是骄傲的channel,不容许任何男性权利凌驾于她之上的女人。
她只会依靠,汲取,绝不会依赖。
她用黑白去填充她的世界,黑白分明,界限清晰。
只有欲望,没有感情。
只有心心相惜,没有感情纠葛。
他们注定是拥有独立人格的人,绝不会委曲求全。
她甚至比他更加骄傲。
而他受到刺激则挖苦她只是个“开店的”的时候,我想到这里全部感情应该就断了。
他们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够忍受彼此的轻视。
她内心强大到不需要任何人。
影片开头重现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在巴黎首演的片段是全剧最精彩的部分,特别当看到现代芭蕾传奇人物Nijinsky突然出现在舞台上的时候,真有点时光错位的感觉,当年坐在台下的还有毕加索、马蒂斯、德彪西...... 根据某些历史记录,那个起身喝彩的人很可能就是德彪西。
据说为了拍此片段,剧组租下巴黎香榭丽舍剧院,改装成当年的摸样,花了整整一周拍摄。
有学者说,《春之祭》首演,另观众震惊的并不是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而是nijinsky的编舞,而斯特拉文斯基在晚年的回忆录里,为了塑造他自己先锋主义的形象,则把这些骚乱都归于自己的音乐,更何况他和Nijinsky从没互相看顺眼过。
Nijinsky的编舞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用惊世骇俗来形容也不为过,所以我觉得此种说法比较可信。
我从没想到过我会去北京。
但是我去了。
熟悉那里的街道,了解好吃的地方,知道好玩的地方。
有买不起的商场,有悄悄经过的房间。
2004年,在兰州火车站挥别我的小吉他手,看着他掏出身上最后的300块,看着他灰暗的消失在甬道尽头,我清晰的记得我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的流泪。
这是一次告别,我告别的是我的青春。
我们一起在老兵来吧喝酒,一起操着兰州话骂街,一起坐在小雪的街头吃羊肉串。
发高烧住院的时候,他急忙忙的去借钱送我进医院。
在小西湖迷路,花光了身上的钱,安然的站在天桥上等他来接。
我们天真无邪,我们热爱摇滚。
经常在非主流的店里歪着,等待一群人去吃廉价的小火锅。
几十个人,聚在一起,神聊。
送别他的那一刻,我觉得就是永别了,我以为我们再也不会见面。
但是,还好,我们见面了。
我去了北京。
接下来的2004年,我遇到了老王,并且开始下乡,第一次接触到中国农村,贫瘠的,朴实的,该死的。
在玉米地边吃青色的苹果,在大山深处看中秋节的月亮吃水啦啦的西瓜。
那一年,我25岁。
有个男孩子发着高烧来看我,他说,让我看看你的脸,这一告别一辈子都不会再见。
他说的没错,有些告别的确是再也不会相遇。
因为彼此都会忘记。
有些人就是小伙伴,忽然来到,一起玩了三天,然后妈妈说回家啦,然后就转身跑开。
无色无味,无有伤害。
非常通明,非常简单,非常美丽。
2005年,因为想念乡下的味道,我又去了下乡的那个城镇,玉米地边,西瓜车前。
在下雨的街边有红色的雨伞跟自行车。
风吹过窗外的白桦树,唰唰的响。
蓝色的房间是娇嫩的烟草味道,我跟一个少年沉默无语的看着电视机。
那一年的中秋节,我回到家乡,在河边望着河水映射的礼花。
在有雨的夜晚,看着电视机里那部《我的野蛮师姐》哭的死去活来,然后站在风口抽烟,怔怔的想。
那一年,我26岁。
最后一次收到马儿的消息,我以为我们已经彻底成为忘记。
然而我忘记了,他还没有。
他说,我会在每一个薄雾的清晨对着你的方向说一句你好吗。
10年过去了。
不知道是不是在每个薄雾的清晨,都有一个人曾经对我说过,你好吗。
有时候看到那些薄雾,我会有些难过。
所有的初恋都会死去,这真让人难过。
但我仍旧会希望我的孩子在最美好的时光里遇到最美的姑娘深深的来一场美丽的恋情。
这是值得的。
即便最终都是疼痛的。
如今,我35岁了。
我最好的闺蜜仍在北京。
而我离开了。
送我走的时候,我们都有些狼狈,行李,晚餐还有狗。
夜晚的北京是那么的安静纯良,就像枕边的小妇,让人舒坦。
我们开着车,我说,从天安门前经过吧,这一别,就是永别。
我最好的闺蜜。
她怀孕了,就要生产。
然而我担忧的是,她身边除了她,丈夫,母亲都不在。
我感到惶恐,为她这一次决定,也为她跟她孩子的未来。
但是我这几天想明白了。
作为她的朋友,在这样的时候,我应该百分百的去信任她并且爱她。
我不该担忧或者怀疑,因为那不是我应该做的事。
我没喜欢过香奈儿。
在这些大牌的面前,我只是经过。
无感。
即便我曾经期望过自己是个很棒的设计师。
看这部电影,很奇怪,我居然从头到尾认为可可做了不对的事情。
她不该侵略别人的世界,用她彪悍的方式。
她的才情,她的肉体,她的猛烈,她的无所谓以及她的富有。
这是她的,不是他的。
她如果真的爱,就不该这样给。
他被打倒,但是她未必需要。
我甚至认为,男人无时无刻不在等待肉体的召唤。
比如此刻我满脑子里都是我的男人跟别的女人相拥相爱的画面。
柔软的乳房就在那里,坚挺的乳头就是热火。
我就要跟你共去欢愉地,我就是要看着你快乐,昏厥,迷失,凌乱。
但是没有人有资格去侵略别人的世界。
爱是没有错,但是,伤害就是错的。
我错过,所以我变得更加善良。
甚至很无耻的害怕别人这样伤害我。
害怕人类躲不开的报应。
再了不起的人,也逃不过命运的捉弄。
小云雀或者小可可。
都是逃不过失去爱甚至幸福的可能性。
杜拉斯到老,都有追随者陪伴她。
但这是爱么?
据说萧红身边也有一个小男孩,但后来,他说他去买火柴,然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人,总是在需要别人的时候才会显得柔弱。
其他的时候,人都是只爱自己。
比如我,比如你。
比如我问你,你会在房产证上写我的名字吗?
其实你跟我一样知道,这仅仅就是一个算计。
我知道你会说,是的。
你也知道我需要你说是的。
我跟你之间,还是隔着很多东西。
这就是人。
身体的进入灵魂的融合,但仍是分离。
此刻我想念你。
因为我想知道你是不是像我一样的想念着对方。
或者你在亲吻别人的嘴,或者你在亲吻别人的乳头。
但是,我坐在这里,我的世界还在我的里面。
你不打碎这一切,这一切都永恒不变。
可可靠近他,或者他,还有他。
但我坚信,他们不是爱。
就像遗产里,她只是其一。
我很年轻的时候,觉得要做男人的情人,让他们永远爱,永远追求。
遇到他,我变了。
我送他回家。
看着他的窗,难过的不能自控。
我想,我是要跟这个男人在一起。
我想,我是要成为这个男人的妻子。
成为他的她,与他携手站立。
成为他生命的一个伴侣。
从遇到,到死亡。
直到死亡,我也不想放开他的手。
就是这样的简单。
女人想要的,就是这些。
除非我们,得不到。
所以,请祝福我以及我的爱情。
祝福我跟我的爱人。
唯有相守值得我们坚持。
当手握着手没有最初的激动。
我想,还可以有信任维系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信任你。
你信任我。
即便有人彪悍的插入。
对不起,我也会手起刀落,杀死这一切。
我来捍卫我的世界。
它,不容侵犯。
对于开场,很多人和片中的观众一样有点闷,压抑甚而喘不过气。
对于斯特拉文斯基当年的创举,我想现在看惯了天鹅湖的人也未必能接受。
然而这就是这位伟大的作曲家的经典作品。
但是在观众席上,有一位女人,一位艺术家,她目光如注。
她坚守她所坚守的,她特立独行,她爱她所爱,她就是Coco Chanel。
片中的斯特拉文斯基出场的表现也很沉闷,和猎守里的主角一样,或许他就适合这样的角色。
有点木讷,有点生硬,亲和力不那么强,看上去总是那样的让人有点不太想靠近。
然而他的才华,他的贵族身份,让coco发现了他,也让coco放下身份,主动去留纸条,去留联系方式。
对于一个如此高傲的女人,艺术家,她这样的主动充分的体现了她对他艺术的那份偏执。
看看他们,我们会相信,其实某些东西都是命中注定。
上帝会在适当的时候,让特定的某位人逗留于你的生活,不一定会定格,但是一定会是美好的回首。
艺术家的偏执与骄傲表现的使他初次定会拒绝她,但是最后还是选择了她。
生活所迫还是,这个不用去追究,我觉得更多成分的东西在这里面,应该是吸引,所以他终究还是妥协,举家定居在coco的家。
两位艺术家,定能相互吸引。
coco是清楚这点的,就好比她对香水的坚持,对美的坚持。
在片中她把女人束带剪断,对女性自由的崇尚,她坚守她的黑白经典色,她所创造的N5,至今都让人无法撼动她那帝王宝座。
也正因为如此,她也就比他更懂他,她选择给他激情,也选择退居幕后默默的支持他的事业,因为她是香奈儿,她也有她的事业,也有她的坚守。
很喜欢那句台词:我不做你的情人。
她的个性如此突兀,一览无余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也让我们懂得,这样的女人让人钦佩。
另一位女人,特琳娜。
伊戈尔的妻子,她爱他,她帮他改稿子。
如果非得分这两个女人的话,我想可以这总结,特琳娜懂的是音乐,coco懂的是艺术,是伊戈尔这个艺术家。
所以两者肯定会有分歧,然而她的爱更深刻也更陡然,因为她更明白她爱他,但是也更爱这个家庭,她选择带孩子们离去,她选择带着心酸了离去,她只哀求coco只要不打扰他创造音乐,因为她比coco更明白,音乐才是他的全部,才是他应该坚守和创造的东西。
她离去的场面我有点心酸,她的一句我爱你只换来了冷冷的一声车门叩响。
最后说说斯特拉文斯基,这位伟大的作曲家,不去翻阅历史单纯的从影片出发。
青梅竹马的妻子,也是他婚后激情不再的妻子,但是他比谁都明白他离不开妻子。
所以在妻子离开后,伊戈尔踟蹰。
但是他是幸运的,这也是我想要说的。
他的成功是两位女人的努力,他太幸运了,有coco这样的人给他激情,coco懂他,懂他的艺术,懂他的坚守,也更欣赏他的那份艺术家气质。
然而特琳娜更明白如何去爱他,明白如何让他去创造,给他最好的选择,给他最好的条件。
一位是欣赏他气质的情人,一位是安稳他后防线的妻子。
他选择前者,所以今后他注定孤独,因为coco她是不甘心做情人的。
幸运儿,不能说幸福。
在这两个词之间,我犹豫了许久,终还是觉得幸运更妥当。
就如影片最后的那样,演出很成功。
剧场里依然有着那么一位目光如炬的女人——coco,就如开场的那样。
《香奈儿秘密情史》观影归来,果然不负众望,华服美钻、前卫音乐、帅哥美女总有一款适合你。
所以餍足之后也就不再咂嘴啦,想谈点儿别的有人看了电影之后评价说,哦,原来香奈儿是小三啊。
笑,你见哪位努力的小三能包下男人全家妻儿老小食宿、赞助演出经费外加戏服设计的?
可是,为啥最后香奈儿还是成了个终身未婚的“剩女”呢?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还是永恒的真理吧?
对比一下香奈儿和斯特拉文斯基的妻子凯蒂亚就能看出明显的区别。
香奈儿独立、自我,是个强悍的事业女性,凯蒂亚则体弱多病,丈夫就是她的一切;从人物的塑造上看区别也是挺明显的,香奈儿面部轮廓分明,而凯蒂亚则像个模糊的影子;香奈儿能把悲伤的黑色演绎成时尚的“小黑裙”,凯蒂亚则从不理解为什么女人不喜欢色彩,她把房间床头的黑色用俄罗斯传统的彩色挂毯遮了起来。
于是,香奈儿是那个挑战地对斯特拉文斯基说,“凭什么一个男人配得起两个女人?
我能比你更加成功”的彪悍女性,而凯蒂亚面对已经背叛自己的丈夫时,只能祈求他留下,对他说“我爱你”,再给香奈儿写信说“我的孩子们需要他们的父亲,我们比你在任何时候更需要他”。
于是在香奈儿与凯蒂亚的争夺中,香奈儿赢得了斯特拉文斯基的尊重和友谊,凯蒂亚则委曲求全地保持了家庭的完整。
也许只是不同的价值观吧,但相比之下,一向依赖着丈夫的凯蒂亚可能的选项实在少之又少,一再的隐忍和委屈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其实就算斯特拉文斯基没有妻儿,他与香奈儿最后也不大可能有什么结果。
虽然他们两人都是走在时代潮流尖端的先锋艺术家,但要说内心强大,不得不说香奈儿强过斯特拉文斯基太多。
香奈儿把失去爱人博伊的悲伤演绎成了经典“小黑裙”,而斯特拉文斯基面对《春之祭》首演失败则把原因都归结为芭蕾舞演员没有跟上节奏;香奈儿认为自己与斯特拉文斯基是完全平等的,她甚至能比他更加成功;而斯特拉文斯基受到刺激则挖苦香奈儿只是个“开店的”。
骄傲如香奈儿,怎么可能忍受一个不尊重她的男人呢?
她可是“地球上只有一个”的可可•香奈儿啊。
于是斯特拉文斯基也只是香奈儿生命中的一段插曲,只有Chanel N°5的香味,还如丝带般缠绕着一代又一代追逐着独立、自我的女人。
她不性感,她不裸露,她不温柔,可是她最时尚,Coco Chanel。
对于同时代的女人而言,她是先锋,不管是外表还是内在。
对于同时代的男人来说,她是毒药,充满诱惑,有着征服的欲望,但是很危险。
这是部诠释的比较好的片子,那些简洁却优雅的服装,那些充满情欲的画面,这是真正的法国片,缓缓行进中给予你震撼。
1913年,巴黎,香奈儿专心投入已成名的事业并与富裕的亚瑟卡柏热恋中。
同年,斯特拉文斯基作曲的《春之祭》在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剧院中首演,他以特立独行的艺术气质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现场几乎酿成了一场大暴动,演出以失败告终。
斯特拉文斯基为此伤心不已。
当时已在时尚界获得巨大成功的香奈儿也在现场,她非常欣赏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天赋,剧中的音乐给香奈儿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香奈儿的全球品牌形象大使安娜·莫格拉莉丝(Anna Mouglalis)受邀演出《香奈儿秘密情史》,气质出众的安娜·莫格拉莉丝在学期间被香奈儿总监卡尔·拉格斐发掘,令这位时尚至尊为她的脱俗气质所倾倒,立即邀请她担任香奈儿品牌全球形象大使。
安娜·莫格拉莉丝说到:“我非常的荣幸可以演出香奈儿,她是如此的优雅。
”《香奈儿的秘密情史》改编自2002年的一部小说,描述了香奈儿与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一段往事。
“她的嗓音、姿态,所有的一切构成了她独一无二的个性——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她扮演起这个角色来得心应手。
”导演扬·高能说,“安娜就有这种本事,她的气场很强大,但她也有可可身上非常重要的特征,美丽、优雅。
” 对于莫格拉莉丝来说,“香奈儿”是一个驾轻就熟的角色。
“我与好友卡尔及康朋街31号的关系,让我对香奈儿可以了解这么多。
卡尔对什么都好奇,他知道时尚和艺术的历史,总是慷慨地告诉我。
他还为这部电影设计了一套礼服。
但他说得最多的是香奈儿的幽默。
这样一个犀利而充满强烈想法的脑袋,必须具备天生的幽默感。
卡尔告诉我,可可用一个笑话就能让陌生人成为她的忠实粉丝。
” 电影之外的莫格拉莉丝同样烟不离手。
她抽烟的时候眉头微锁,一不小心就流露出香奈儿的神韵。
“以香奈儿与斯特拉文斯基的爱情故事来描述香奈儿很有趣,”莫格拉莉丝说,“在那个本该男人拥有一切的时代,她拥有了金钱、权力和独立性。
她把衣服都做得非常好穿,但男人却受困于他的西装。
是她导演了这一切。
” 现在,莫格拉莉丝有一个3岁的女儿,丈夫是一名法国导演。
两人在2006年合作的一部电影里邂逅,拍摄过程中,她怀孕了。
丈夫总想把女儿安排进自己的电影里,这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身上有太多莫格拉莉丝鲜明的个性特征,小小年纪就懂得说不,正如当年莫格拉莉丝从高中辍学一样。
“我们想让她出现在电影里,但她拒绝了,对她来说,这个职业太无聊。
” 关于现在大家所讨论的时尚问题,安娜·莫格拉莉丝有她自己的一套。
她热爱发掘新品牌,特别是有创意、价格又友善的东西。
她会热烈讨论在大卖场里强盗的好货,像很多法国女人一样爱死了Monoprix(法国知名的评价连锁商场),却不愿意抢购It bag,特别是那种要排队预订的。
安娜·莫格拉莉喜欢去一些精品小店淘一些特别的服饰,像是FaFafia、Jade en Plus等的特色小店,你会发现给你不一样的惊喜哦!!
这个女人一开始就抓住了我。
那一出后现代的音乐剧让所有人丧失耐心,只有她端坐在那里,仿佛真正进入他的世界。
她的眼神如此坚定,如一束光,穿透荧幕打在我身上,在昏暗的电影院里,我突然有股窒息感。
紧闭的红唇充满着欲望,掌控和一股对言语的不屑。
真丝白裙搭配黑色光泽的珠链,周围顿时黯然失色。
她是爱他的。
姿态孤傲如她,也仍然主动递过自己的联系方式。
艺术的创新需要怎样的坚守和支持,她比他更能体会。
所以才如此惺惺相惜。
“我愿意资助你”其实潜台词是:我欣赏你的坚守,我也明白你的苦。
他当然是懂的。
上帝早已安排好了人生每一场的相遇。
只是每对恋人因相互吸引在一起,却因相互了解而分开。
在20世纪初,若不在乎舆论的压力道德的束缚,需要的不是一般的勇气。
即使如今百花齐放的年代,我那不符合主流的人生观都时常动摇如钟摆,而那时,她已然美丽独立强势,专注设计,追求爱情,没有丝毫踌躇。
我想穿越时空和她对话,我想知道她强悍的气场来源于多少找不到答案和出口的夜晚。
什么是道德观?
若你知何谓不可替代的激情,你就不会在用底线去衡量那些出轨。
所以,面对他的妻子的质问:“难道你就没有羞愧感?
”时,她的眼神有一丝闪烁,但很快就恢复惯有的自信。
她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她一直知道自己要什么。
这样的人为何要内疚?
为两情相悦愧疚是残忍的。
但是畸恋的结果是一定有人会日渐变得如同困兽。
毕竟希望得到认同,是流在每个人血液中说不出口的渴求。
于是便有倔强。
争执。
夜深人静彼此纠结的试探。
软弱的人总是先投降。
他不知道结果,也找不到出口。
她却清醒,一直清醒,始终清醒。
邀请剧院老板晚餐,暗自赞助演出,默默替他打点好一切。
无条件的默默。
无人知的脉脉。
过于清醒的人会格外寂寞吧。
演出如同预知的成功。
他终于扬眉吐气。
他在台上注视着她,百感交集。
她在台下,仍旧如同第一次,端坐在那里,欣赏。
欣慰。
告别。
你说,人生若只如初见。
该有多美好。
很多年后。
每一句“多年后”都透露着一股美好的伤感。
那些暗流汹涌的爱,那些激烈入骨髓的爱,那些挣扎的蛊惑的沉迷的爱,都成往事。
她回到最初的房间,轻躺在床上。
他从夜半中醒来,独坐在床边。
他们也许在同一个城市,也许相隔南北半球。
用不同的心情去怀念那段相同的往事。
这片儿,让人一会儿想起《色戒》,一会儿想起《梅兰芳》……她阴郁、强势,她不爱你。如果你是草包,你会毁在她手上。如果你是天才,你会因她而闪耀。虽然这片儿评分不高,但我居然意外地欣赏它的全部。
男主真心不喜欢。
比起Chanel 的發跡史。她的情史怎麼那麼無聊。
专业小三
小三
无法征服的香奈儿
除了其中的服装设计真的很棒外,其他让人讨厌。
我觉得斯特拉文斯基是最早的rock star啊,没有他们那时候那批音乐人后来摇滚肯定不会被接受的。而且人家有着最牛逼的尖果儿...
貌似看了一部阉割版
从故事情节来将是可以给三分的,但是因为最后我要睡着了所以就减一分
无聊死我了。
孤独终老的俄罗斯情结。
Anna 这个长了一张人上人的脸的女人是要把所有法国女杰都演个遍吗
生生被这部片子的拖沓和恐怖给弄死了……
╮(╯▽╰)╭
木!这样的男人应该去死
有的人的距离仅限于此。
黑白。。。5号。。。高贵。。。典雅。。。神秘。。。这是她也是它。。。
Mouglalis從整體氣質上就把Coco Chanel的感覺給呈現得十分生動,那副低沉的嗓音更是加分。根據本片,可能就是這段與斯特拉文斯基的感情讓她挑選出了流芳至今的No.5香水,“要女人味,要含蓄點”。
coco cha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