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精彩程度还不如纪录片的电影。
全片没有展示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打美军,为什么能打败美军?
这些问题都没有回答。
既没有展示美军的邪恶残暴,也没展示志愿军的可爱可敬。
实际上美军是犯了很多战争罪行的(比如使用化武、细菌弹,比如屠杀平民和战俘)然而这在电影中看不到。
如果对比一下美国反纳粹的多数电影就可发现,美国一定会正面或侧面描写纳粹的残忍冷酷以及美国英雄的可爱可敬,然而这种细节在我们的电影中看不到。
这就是理念和水平的差距。
电影找不到任何一个可爱的志愿军战士形象。
多数主角都流里流气,爆着粗口,骂骂咧咧,对其他战友傲慢陵人,又打又骂。
这究竟是志愿军形象还是蒋匪军形象?
这样的志愿军凭什么能战胜美军?
可笑的是,电影还反复表现了美军飞行员带着十字架不惧危险反复冲入志愿军的射程,似乎美军是有信仰的。
然而历史真相是什么?
志愿军和美军究竟哪个是有信仰有理想的军队?
不仅如此,电影对战争的理解特别幼稚,片中的中美两军交锋更像是小孩子在斗气,毫无军事素养和政治素质!
他们不像组织纪律严明的军人,反而更像两伙地痞在掐架。
全片不过是表现了一群散发着荷尔蒙的汉子。
请不要为了描写战争而描写战争了!
不要消费我们的爱国情感!
不要用血肉横飞和男性荷尔蒙的低劣场面去代替反殖反帝反霸的价值内涵,后者才是一部电影应该侧重表现的,也是我们进行战争的真谛!
汉语词典里关于“桥”的解释是这样的:桥,汉语一级字,是一种用来跨越障碍的大型构造物。
所谓障碍,可以是空间上的,文化上的,心理上的,认知上的,所以“桥”这个构造,也就不仅仅用于过河这件简单的事情上。
《金刚川》所讲述的,就是这样一项目的非常明确的任务:过桥。
但它的背后,又有着太多太多故事,盘根错节,仿佛是一座座有大有小的障碍,等着你跨过去。
比如刘浩班长在奖章和生死之间的抉择,又比如奖章的看似荣光和背后的友情故事;比如谁站一号重要炮位:一个最易获得战功的炮位,却也是最容易暴露的炮位,谁又负责隐藏在高粱地等待讯号,默默打着配合,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暴露的战友牺牲;再比如一个冲一个怂,一个因为抽烟被降级的上级和一个唯唯诺诺视炮火如命的下级“守财奴”——守着他仅有的几十枚炮弹,能够在彼此没有一次顺畅沟通的情况下,却明白彼此的心思:战功,不在乎,牺牲,交给我。
一个又一个相互支撑相互缠绕的情节,组成了《金刚川》这部电影:用鲜血筑成新的长城。
作为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普通人,我们几乎不可能有机会去身临其境体会课本上的历史。
最身体力行的大概就是走进博物馆,看一看当年战争留下的痕迹。
所以这次我带着准备被震撼的激动心情观影,却在最开始便入了戏——不是战争场面而是简单的一句旁白带着我走到了当年那些年轻人的身边。
“美国人的飞机就在头顶飞来飞去,多希望也能有飞机护着俺们。
”就是开头的这一句简单的心声,奠定了这部电影的特殊之处:除了血浆横飞人肉搭桥的大场面,更多的是展现战场上的人性。
是啊,当年他们也仅仅是17、8岁的孩子,刚刚走出故乡的大山就钻进了异乡的高粱地,还没有好好看这个世界就要离开这个世界,谁会不想家呢?
然而战场实在是太大了,大到每个人的名字都可以被遗忘,大到每个人的故事都随着生命的终结而消逝,大到一段还未开始就结束了的相恋化作一个在高地一个在桥头的彼此凝望,和最后的一句话“前线见,刘浩同志。
” 这也是《金刚川》唯一的女性角色:话务员“辛芹”的最后一句对白。
当辛芹举着话务机,望向刘浩所隐藏的高地时,我心中一梗,特别想对她大喊:有些话不要说出来啊,你知道吗那或许就会是你们的最后一句话了!
但她其实懂得的,那何尝不是一种告别?
可是有些话不说,就真的来不及了,因为那的确是你们之间的最后一句话。
曾经那个傻憨耿直,一心想要过江为牺牲的战友拿一块奖章的刘浩班长,对辛芹的好感只能选择用“她连我的名字都不晓得,叫个锤子老乡”来抱怨。
他在不远处偷偷地看着她抗击干扰,接收信号,和前线对话。
每每望向她,或许是听到了她清脆焦急的声音,或许是因为轰炸来袭,想要提醒她趴下,但他视线里的辛芹,却从未趴下。
当所有人隐蔽的时候,唯有她还挺着脊背,坚持发送着信号,呼叫前线,保持联络。
她仿佛听不到周围炮火横飞轰鸣,耳朵里只有信号,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联络。
辛芹是刘浩在战场上一份的眷恋,一份寄托,或许他在等——等着战争结束,站在她面前好好摆一摆龙门阵,等着他拿到奖章后回头便看到她同样自豪的笑脸,等着她终于记得他的名字,喊他一句刘浩同志。
隐藏在高地的他终于等到了这几个字,“前线见,刘浩同志”。
那是辛芹为他搭的桥,架在两人的心上,一座还未稳固摇摇欲坠的新桥,如今他终于如愿以偿地等到了,原来她记得他的名字!
可他刚刚站在这座心桥的桥头,便等来了新一轮的轰炸,辛芹炸死在他眼前,他根本没有时间去抢救,甚至多看她一眼,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修桥!
金刚川上那座桥!
刚刚和辛芹搭建起来的小桥断了,那座通往金城前线的大桥却不能断。
刘浩扛起沉重的乔木,跨过血肉模糊的战友,奔向已经烧焦炸裂的桥头,辛芹的尸体还在那座桥上,他要搭桥,要让身后的战友们过桥,要让这场战争胜利,他只有,只会有这一个念头。
刘浩最终还是牺牲了,他站在桥头,被烧焦了,固定住了,保持着搭桥的姿势,离开了。
他的眼睛始终望着金城前线,也是辛芹倒下的方向,一直望着,从未迟疑。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在绝望的尽头刘浩和辛芹还是留下了带着遗憾的希望,“前线见,刘浩同志。
”,是一份只有彼此知道的眷恋,是一座通往彼此的桥。
现在,我们知道了他们的故事,那座桥,就永远在。
一部以抗美援朝战争为题材的电影。
影片整体聚焦的范围仅限于战场,同时采用了多线叙事的表现手法,通过我方敌方等多个不同的视角展现了中国战士们在金刚川战役中奋勇抗击敌人的故事。
从中能够很强烈地感受到中国军人们的英勇无畏和顽强不屈。
面对敌人的飞机等先进装备,他们没有丝毫的退缩,一次次修好了被炸毁的浮桥,最后那一段由中国军人们用人墙搭建起的桥让无数观众动容和敬佩。
电影《金刚川》自上映以来,争议不断:从拍摄到上映仅仅历时三个月,成片浮躁,筹备仓促,剧情上煽情,投机,叙事重复,导演,主创功利等等。
但我想说的是,从筹备到上映时间的长短根本不是评价一部文艺作品的标尺,毕竟一个天才画家随便画几笔也要比一个碌碌之辈画上一辈子要优秀的多。
那它在剧作的表达上是不是真的像某些评论说的那样一无是处,槽点频出呢。
首先,这是一部带有文艺气息的反战题材的电影,那它反战的表达是否仅仅通过血腥和残忍来表达的呢,我们后面再说,先说一下《金刚川》的历史背景,简单来说,影片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的第三年,也就是最后一年,即1953年,工兵连连长在金刚川(一条河)英勇架桥的事迹,为的是在指定时间到达金城前线,并投放更多战力。
没有大人物,没有大战场,只有无数的战士无数的鲜血前仆后继,守护金刚川栈桥。
那么这座桥有多难架呢,金刚川上空时不时就会有美军飞机的轰炸,就算你躲在草木丰盛的地方也难逃一劫,而且金刚川的河面宽60米,水深6米,水流湍急。
显然比敌军的炮火还要凶猛。
工兵连伐木造桥,敌军炸桥,周而复始。
宛如一个孩童在反复挑拨一只蜘蛛刚刚织好的网。
而我们的战士就如同普罗米修斯一样,被秃鹰反复地啄食自己的胸膛,陷入西西弗斯的诅咒。
面对无数次的轰炸我们仅有的是两门高位炮和四十枚炮弹。
我们该如何破局,没有神兵天降,也没有秘密武器,只有六个字,修了炸,炸了修。
面对敌军天对地的燃烧弹,延时炸弹反复地轰炸,一个生命的燃烧和粉碎仿佛是指顾间的事。
饰演刘关张的李九霄、吴京、张译,更是硬汉本色出演,面对主炮位炮手的吴京和张译争夺不休,其实他们是在争夺一个赴死的机会。
最后的张译更是被炸断了一条手臂和腿却蹒跚走向最后的炮位,用最后的气力自杀式反击,击落了敌机。
而他的生命也在瞬间定格在了炮台上。
一个个瞬间碳化站立的生命背后又有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冲上来。
桥被彻底炸烂了,他们搭起了人桥,直到影片最后的镜头敌军还在轰炸,但是我知道,这座桥永远都不会塌。
影片几乎是在高燃的情绪中戛然而止,但这并不是所谓的煽情。
至于前段文戏较弱的问题,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道德困境和人性困境来支撑反战的思想,其实并不能算是影片的不足,因为战争片的风向从《拯救大兵瑞恩》开始就改用战争的残酷性和血腥场面来体现反战的主题了,而《金刚川》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高概念的设定,非线性叙事,交叉剪辑,三条故事线起初的架起和最后的交汇正是电影最好的悬念。
在电影有限的时间里拓宽了时空的叠加延展性,伪胶片画面凸显的年代感,大量主观镜头,动静结合加上汉斯季默式的配乐,营造战争独有的“频死体验”,沉浸感十足。
所以,不管是在中国早已工业化了的电影市场环境里还是在于电影本身的艺术性,《金刚川》都是一部成功的电影,戏里戏外真正意义上胜利的电影。
不想谈论影片以外的种种,关于这场战争想说的只有,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在告诉世界,西方侵略者只要在东方海岸线上架起一座大炮就能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不得不说,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真是战场杀器,威力巨大,当年把纳粹德国打怕了,现在来教训美帝。
喀秋莎火箭炮装载在卡车上,和其他火箭炮相比,这样的机动性为喀秋莎带来更大优势:能一次投注大量火力,并在遭到反攻炮火前迅速离开。
而之所以叫喀秋莎这样一个名字,是因为炮车上有一个字母K,是俄文单词共产国际的意思,但是前线官兵并不知道具体含义,就根据这个字母“K”,把该武器命名为一个女性的爱称“喀秋莎”,这个别名迅速在苏联红军里传播开来。
《金刚川》中确实是有很多重复镜头,今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日。
为让影片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上映以致敬先烈,制作人员使出浑身解数。
管虎、郭帆、路阳三名导演分别拍摄不同段落,以节省时间。
为让影片足够具有戏剧冲突性和情感渲染能力,同时也让电影有足够的时长,决定从不同视角出发,将同一个事件叙述多遍。
这是本片出现镜头重复的最初原因,同时也是苦衷。
故事被拆分为士兵、对手、高炮连、桥四个篇章,前三篇章为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角度,第四篇章为整个故事的升华,志愿军们无惧炮火筑成人桥。
Q:金城战役发生时间段是什么?
A:1953年7月13日-7月27日,属于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的第三阶段Q:金城战役统一攻击事件是什么时候?
A:1953年7月13日21时。
Q:金城战役的交战双方是谁?
A:中国志愿军+朝鲜人民军VS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PS:但是重点打击对象是以李承晚为首的南朝鲜伪军!
Q:金城战役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A:志愿军取得最终胜利,连同正面其他各军的作战,共毙伤俘敌7.8万余人,缴获坦克45辆,汽车279辆,飞机1架,各种炮423门,各种枪7400余支,收复土地192.6平方公里。
志愿军和人民军伤亡3.3万余人,敌我伤亡比为2.3∶1,有力地配合了停战谈判!
剧情:1953 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终阶段,志愿军将在金城发动最后一场大型战役。
为在指定时间到达,向金城前线投放更多战力,志愿军战士们在武装悬殊的情况下,不断抵御敌机狂轰滥炸,以血肉之躯一次次修补战火中的木桥。
有工兵连以修桥为己任的坚毅,有炮兵和美军战斗机飞行员面对面硬刚的热血。
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在暗流涌动的金刚川上徐徐展开。
桥梁被炸毁一次,就修建一次,最后更建成人桥,筑成战场奇迹。
美帝燃烧弹最可恶,把很多英雄直接烧成灰像。
更新一波被亲爱的豆友们轮骂之后的感想:1.我就是中午吃个饭想写个短评,结果字数写超了就放长评里了,结果被豆瓣搞得手机滴滴响,打开一看,原来豆央已经决定了,让我来上热评。
我很懵逼啊,我只是个短评狗啊,不怎么写长评啊,你们另喷高明好不好。
2.改星是不可能改星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改。
不过我也很纳闷为什么豆友们都对别人打几颗星这么执着,咋了我这两颗星把电影评分拉低了三整分还是怎么回事?
我就从不拿自己当回事啊,也请各位大大别拿我当回事行不行。
3.打星本来就是个很主观的东西,尊重每个人评几星的权利都是应该的。
如果老盯着别人打星的人少一半,豆瓣的舆论环境至少会好上五十倍信不信?
以下是原文,一!
字!
不!
改!
最多两星,其中一星给志愿军。
问题1:赶工引发致命伤——将故事切成三角度,但一来没能推动剧情,二来割裂了群像的厚重感。
前两章节格外拉垮,只有第三章勉强立住了人物。
非线性的出发点,是基于线性叙事讲不好这个故事,但本片明显感觉平铺直叙会更出挑,没有玩弄叙事诡计的必要。
问题2:创作思路陈旧取巧——R级主旋律不应该成为常态,一是要照顾低龄观众,二是会让未来的创作者陷入思维定势,以为“战争残酷=断肢血浆”,进而忽视对人性阴暗面、战争遗留问题的深入挖掘。
别以为血浆多就是更敢拍了,其实那才是退步的表现。
问题3:压根没搞清楚自己想表达什么——战争片分两种:一种是无关立场,团结人类共同体,歌颂和平的反战类;另一种是突出敌我矛盾,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政宣类。
若想做前者,那就淡化意识形态;若想做后者,就没必要夹杂对敌方人性的思索。
但主创总想故作理中客,在明知前者做不到的情况下,还非要挖掘美国大兵身上的牛仔精神,所以显得第二章节特别拧巴,硬是立了一个两边都不讨好的扭曲人物。
《金刚川》注定是一部口碑两极分化的电影,正如人们对七十年前历史事件的不同解读。
倾向人性的观众想看太极旗飘扬。
年轻热血的观众想看中国版的解放(苏)。
左右分歧之大是很难调和的,如果非要取共同,可能就剩下线性传统叙事。
但金刚川不是线性叙事...以我自己的审美标准,给予《金刚川》非常非常正面的评价。
(我没开玩笑,真的是非常好的评价,在说点啥都得先加上自己的标准,解释一大堆真tm累)一、相对“高级”的电影审美就个人趣味而言,金刚川的电影审美是很高级的。
影片大胆采取的非线性叙事结构,年轻观众第一印象肯定是拿《敦刻尔克》做对比。
但金刚川影片的电影时空更封闭,跨度短,三段时间线是完全重叠的,可叙事视角差异很大,在电影美学上更接近嘎纳双大奖影片《大象》。
个大战争场面中的小人物视角的变换,对战争,对历史是很好的隐喻。
个人的生死离别天塌地陷,对他人来说只是一声枪响,一道火光。
美学可能不被大众接受,但是有美学的啊。
金刚川的叙事,在全球视野不算大创新,但对国产片而言则是非常前卫和大胆的尝试。
考虑起影片的任务属性,敢这样尝试,真艺术家,真正体现出了团队的专业性和基本艺术追求。
当然,审美是一回事,大众是否接受是另一回事,短时间内能否呈现出来又是一回事儿。
综合看这种美学也有“取巧”的嫌疑。
算起来大象也已经20年前的老片了,普通观众给出的评分也没诺兰高。
啥都不说了,诺兰牛逼( '▿ ' )...我之所以一通猛夸,是因为比起我的xx或者xx大业这样的春晚电影,金刚川可就太太太太领先了。
(其实都是一波人拍的,加起来累计票房也是几百亿的团队,仨月干出这么一个片子,就相当于10天修火神山医院,好不好的,反正也得修啊)二、深浅适度,浅入深出作为一部任务作业片,金刚川在影片的意识形态深浅上做得非常棒。
(我是认真的!
)我们评价战争片,标准与“普世价值观”呈现挂靠关系。
一档战争片无论哪国拍的基本都是讲反战,且不说《野战医院》,伊万的童年也有战争反思啊;二档战争片才全力刻画作战勇猛。
其实和战争的历史定性是两个事儿。
作为命题作文,金刚川在主体气质完全符合最主流视野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不畏牺牲,以弱胜强”战斗精神,是一份绝对合格的主旋律作业。
影片很多小细节设置,也留下了能让人挖掘的点,只不过这些挖掘可深可浅。
虽然大多数观众关注张译,但这次吴京的角色显然更有深度。
吴京的形象有别于传统影视剧中的中国军人,显得更加自由散漫。
一口京片子油腔滑调,打仗疯狂,烟瘾大,不遵守上下级规定,部队里面论师徒,这种角色设计不仅是李云龙式的,同样也是桂河大桥式的。
考虑到故事呈现出的角色形象,有历史基础的观众一定能联想到国军过来的解放战士。
再想起吴京和张译的师徒关系,刘关张三结义的姓氏设计,人物内容是很丰富的,正经拍长片的话,文戏空间远比战狼和集结号宽阔。
个人最喜欢的是美军段落。
三国演义突出刘关张,那更得写虎牢关前吕布之勇。
美军飞行员,特像美国战争片里的人物典型,让人想到出租车司机或现代启示录。
作为被战争毁掉的硬汉,正面表现出过硬的战斗素养,也展现了信念的蹦颓,人物非是非常生动的。
吴京和希尔的对峙关系,两边文化差异,脑洞大点的观众可以自己去想他们之前的战争岁月,七八年前,双方没准还一起揍日本人呢,人类的战争可真疯狂啊。
至于俯冲射击是不是在玩儿中途岛或者虎虎虎,牛仔帽是不是奇爱博士,俩人决斗是不是巴顿将军,其实这些点更多是导演个人的电影趣味。
当然牛仔帽趣味违背了观众的生活常识。
金刚川既宣扬了爱国主义,但同时也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
无论左右,充满血腥的电影视听语言至少展现了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战争是会死人的,战争带来毁灭。
和平生活的宝贵,恰恰是因为牺牲的痛苦悲壮。
有悲才能有壮啊。
(对个人的审美趣味来说,故事里面没有“政委”,也没有特别苍白的政治动员口号,却并不影响事实上用血肉铸造的"爱国主义",对这部电影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三、最大的遗憾:第一段落文戏偏弱在认同现有故事结构的前提下,第1段落缺文戏。
目前看因为没交代好金城战役“最后一战”的前提,后面的全员牺牲意义也被衰弱了。
第一段落开始如果稍微轻松点,可以借用邓超的军官角色,交代下终于要停战了,三年总算打完了,最后一哆嗦该回家娶媳妇建设祖国去。
总之值得为战的肯定是和平与爱,为了“军功章”的设计缺少人味了。
(不知道是不是命题作文的硬性要求,或者怕太不严肃)。
毕竟是抗美援朝,战争片里得有平民,朝鲜老人小孩参与一下多好。
其实我觉得第1段落中文戏完全可以一分为2,最开始是喜剧桥段,比如桥没修好的时候来个朝鲜大妈(或者于谦大爷)带着个孙子孤儿,直接认邓超认错人叫爸爸之类。
目前女话务员背后的情感隐线是有设计的,但太仓促,没有突出重点。
如果影片把女话务员的我知道老乡的名字单独做一个单元。
用最后幸存的战士的视角说,其实我大哥他一直想弄清那女孩叫什么,最后大家都死了,但是这个哥们知道了那个女孩叫什么,第2段落就是难得的一点柔情。
这样美国飞机来了就是观众习惯性的危机降临。
高炮的段落就是大高潮决战和牺牲。
虽然是分成4段拍的,但是还是符合了一般观众的观影情感规律,每段侧重是不同的。
一段只讲一组角色,其他人不要有名字,不要有具体的特写。
现在的版本第1段太全,导致观众看第3段的时候就会问为啥又来一遍。
片尾有点裂,最后桥的段落,抗洪式修桥可以放在片头,毕竟最后的高点在牺牲和继续牺牲。
最后画符落在唯一活下来的受伤战士,其他人前赴后继就可以了。
至于结尾雕像和老兵采访风格也很跳,破坏了整体电影的统一气质。
不是说老兵采访不好,送遗骨回家和采访感人,但和中间奇怪的动画不匹配。
也许补上牺牲角色的生活细节,比如话务员和老乡到底是不是情侣,沾血照片(哪年拍的)和参战前的约定之类,可能对一般观众而言叙事信息交代的更完整。
但说到底,电影这个玩意儿是导演的作品,得尊重导演的风格,客观说高炮段落体现出了导演的真实水准还是很硬的。
四、赶工与取巧,金刚川与普通观众有多远好多人问在这疯狂吹图啥。
其实只看影片的整体效果,我会给一个“还不错”的评价。
但考虑到整个项目仅有三个月的神奇周期,命题作文的绝顶压力,其他主旋律都搞成春晚小品的现状。
金刚川能有这样的电影感,这部电影简直炫酷劲爆吊炸天了。
但真正评价电影好看不好看的只能是普通关注,金刚川离普通观众还是有点远。
2020年,大家戴着口罩,周末聚集于电影院,多想看一部正常叙事的传统故事片啊。
其实素材是现成的,守桥炸桥夺桥,有一大批好看的战争片儿,南斯拉夫的《桥》《桂河大桥》或《遥远的桥》,甚至《拯救大兵瑞恩》里面的那座小桥。
不讨论意识形态问题,来一个简单直给的《战狼》或《红海》式的故事该多好啊。
所以虽然我个人很喜欢,但我完全能理解很多人不喜欢。
只要是讨论电影内容,喜欢不喜欢都是很主观的。
(热衷于开批斗会和抓汉奸的,那不是电影领域的事)朝鲜战争过去70年了,说起中美贸易战,电影产业没准是贸易逆差最大的产业了。
但愿明年的主旋律档期,能多来几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叙事的电影吧。
拼盘儿电影儿一点儿都不先进,根本上不了台面。
其实喜闻乐见的电影我们也有啊,样板戏就不说了,高山下的花环也感人啊。
为啥现在只剩拼盘儿了呢?有点惆怅,不禁让人想起了老艺术家赵丹先生的谢幕赠言......
战争是靠志愿军严明的军纪,过硬的军事素质,优秀的战略战术,高涨的士气打赢的,不是电影里那些鲁莽行为。
糟蹋这么好的战争题材,搞几个军盲在这里瞎拍。
二战平均打下一架飞机要将近三千发炮弹,这里一手一脚能揍下一架飞机,否则一个高射炮阵地多的要十几门炮,每门炮一个班的士兵那还有啥必要,服了!!!
p51野马飞行员拉来舱盖不戴护目镜,戴个牛仔帽,微风习习吹过头发,你当是开敞篷汽车以十五迈速度逛街啊。
另外就这剪辑,这叙事,这人物冲突,还有那尴尬的英语配音,分分钟让人出戏。
两分到顶了。
剧中人物比其他几部要饱满的多,感情非常充沛,战争的残酷似乎就发生在身边,战士的牺牲极其惨烈又悲壮;双方的火力、大炮飞机的发挥壮观又威猛,空中视角看大炮齐射,有种让人沉浸的美感;时而平静中展示深刻的内涵,时而轰轰烈烈的大干一场看这种电影极是视觉享受、又是爱国激励不会如其他几部从头到尾的演员的荷尔蒙爆裂、从头到尾到吵吵闹闹的自我兴奋。
没有过分堆砌故事线丑国飞行员轻松、习以为常、不以为然的骂我们的人是“耗子”,体现了发达国家对我们的完全蔑视和不了解,符合实情,不过分宣扬谁是恶魔怪兽,真实感强的东西更有说服力、更能激励我们奋斗 。
这电影贵在理性、真实、关键场景又情感非常饱满、壮烈。
管、郭两导演真是我们的国宝级青年导演!
《金刚川》不太行。
还是戴锦华老师评价《八佰》的那句话,我们太习惯用他人的视角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而忽视了自身的视角。
《八佰》里的他人视角是苏州河对岸的「中间派」,因此显得没那么突兀,而《金刚川》里的他人则变成了本是敌人的美军。
从这个角度出发,事实上影片是回避了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进一步探索的可能:我们为什么能胜利?
我们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影片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工期短解释,这也情有可原,但在这种情况下依旧表现出了较高的工业水准,因此我们不用对此苛责。
在电影工业水平已经整体上升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清楚地回答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要拍什么?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反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志愿军是有正义性的。
当影片不断地呈现出战争的惨烈与战士的牺牲时,大家都会感动的。
但如果影片只停留在这里,那么最终的落点就只能是战争是残酷的,我们应该杜绝战争。
如果看到最后留在观众心中的只有这样一个粗糙的反战思想,那它在表达抗美援朝这件事上一定是有失偏颇的。
这话很正确,可这是一句废话,因为战争不是我们挑起的。
当影片无法通过视角效果而只能通过片头片尾的旁白来传递抗美援朝的正义性时,观众显然是不买账的。
无法正确表达我们为何胜利,只能用一个接一个的惨烈来震撼人心,那带给观众的事实上就只剩下了战争要靠一个接一个的牺牲来实现胜利这样的印象。
这不是胜利的根本原因。
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是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在党的领导下的,是全国各族人民是在党的动员下的。
回避这三重的表述,那落点只能在外部视角。
在影片最后,当那座通过志愿军和后勤的桥被飞机炸了数次又被修了数次后,志愿军一个个立在江中,以肉身为桥墩,撑起了桥面,让志愿军通过。
而美国飞机上的驾驶员看到这一幕后,认为大部队已经通过了没必要再炸了,对上级说要派轰炸机编队支援,然后自己开着飞机来回盘旋,毫无动作,最后感慨了一句我知道你们不信神,但你们让我看到了神迹。
这一幕看起来很感人,但深究起来荒诞滑稽又不可思议。
为什么要修桥?
因为岩里江在夏季江水湍急,根本没法涉水而过。
这是修桥的小背景。
这才有了工兵连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架设桥梁,而桥梁一次次地被美国侦察机炸毁的事情。
这是影片在前3/4讲述的内容。
然而戏剧是需要有高潮的。
当前面已经铺垫到了这个份上,当牺牲的人已经有许多之后,最后的高潮点应该如何设置呢?
影片选择了人身作桥的方式。
而这种方式无论从戏剧逻辑还是历史落点看,都是有问题的。
从戏剧上我们看到,之前之所以志愿军们要搭桥过河,而不是涉江而过,是因为江水湍急。
在真实背景中,原工兵连长张振智回忆过江水与山洪的恶劣条件。
无论从真实背景还是戏剧背景看,江水都无法直接通过,因此才需要不断地修桥搭桥,但影片最后的是选择人身作桥,恰恰违背了最初的设定:如果志愿军们可以在江面上顶着桥,为什么还要修桥过人?
是的,在长征、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中,确实都有过类似的情况,但事例是不能随便移植的,它必须考虑到更深层次的内在逻辑(一方面是戏剧逻辑,另一方面是现实逻辑),否则张冠李戴就会显得滑稽,仿佛之前那一次次的牺牲都是没意义的。
如果说为了戏剧的高潮点,设置这样一个困境还可以理解,毕竟困难是一步步递进的,递进到最高点如果确实情绪可以烘托上去,那么是可以忽略逻辑上的纰漏的。
从戏剧上看,整部影片中志愿军面对的困境有二,一是江水湍急,二是美军凶残。
现在既然将江水湍急的困境回避掉了,那接下来要做的就该是强调为了打跑美军,我志愿军是如何英勇抗敌的。
从而表现出志愿军的胜利来源,并以小见大,衬托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来源。
但荒诞的是,情绪不仅没有被烘托,而且被高拿轻放了。
影片选择了让美军无动于衷。
美军飞行员看到了这一幕后,给了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然后呼叫了轰炸机编队过来,但他自己被震撼了。
是的,影片在最后表现使用的是美军飞行员视角,这种视角呈现翻译成文字就是:连美国人都对中国人的行为表示了尊敬,那抗美援朝难怪会胜利。
这是什么逻辑?
从戏剧角度说,观众并不能因此产生在绝境中翻盘的观影感受,观众看到这里,在已经接受了人身桥的设定后,是想看到志愿军是如何更加勇猛地将美军干趴下的,可是这里居然连张译扮演的张飞单挑的困境都没有展现。
用这种方式做结尾,在戏剧上是偷懒的,在逻辑上是不过关的。
事实上,这同样表现出影片对抗美援朝胜利原因的模糊性。
当故事和情绪已经推进到这一点时,当张飞都直接用高架炮打下一架飞机时,影片唯一能做的,只能是进一步干掉更多的美军。
这是戏剧上的无奈,但也是价值观上的无力。
因此在美军呼叫了轰炸机编队过来后,影片就戛然而止了。
为什么?
接下来不好拍了。
是拍志愿军英勇反击吗?
那为什么现在不拍?
是拍志愿军失败吗?
那问题更大。
所以最后只能留一个不写明的结局。
影片在这里遇到了阻碍,而这种阻碍事实上在影片一开始就埋下了种子,终于到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影片显然无法回答本文最一开始的问题,因此只能将话筒交给美军,并寄希望于通过美军对志愿军的认可与尊重来完成影片的价值观落点。
如果把胜利的结果都归结为外因,那整部影片的落脚点是什么?
为什么能打赢?
靠的是人身作桥让敌人尊敬吗?
不是的。
靠的是中国人民的保家卫国意识觉醒,靠的是党对军队的领导,靠的是党对全国支援前线的动员力量,靠的是我们打的是一场正义战争。
从这里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在第二段落时,影片称呼美军为「对手」,而不是「敌人」。
因为无法理解我们是怎么靠自己打赢的,无法理解我们为什么是绝对正义的,所以只能模糊交战双方的对错。
当战歌唱着「打败美帝野心狼」时,影片却对此产生了不确定性的表述。
好了,下面还剩下最后一项工作:如果我们要以金刚川上的桥为背景,我们应该拍什么?
按照上述的思路,很显然我们需要先理解抗美援朝战争为什么会胜利。
如果不理解这个但又不愿读资料的话,推荐对以下影视作品仔细观看:《古田军号》《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铁道游击队》《英雄儿女》,此外《激战无名川》这种同样在讲抗美援朝中修桥的电影总得看看。
我军之所以能在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时英勇奋战、在面对装备极其优良的敌人时纹丝不动,靠的是我们愿意用肉身去堵枪眼吗?
不是的。
不是说你拿着大炮硬生生跟对方死拼才是英勇,《地道战》也没什么特别激烈的战斗,但是照样战胜了敌人。
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为什么能够战胜工业国?
一支装备装备不如人家、后勤后勤不如人家的部队靠的是什么打赢的?
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人民群众,靠的是党指挥枪。
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要完成工业化,现代化的组织更重要。
否则一旦出现大量的封建残余,三十年代的德国和日本欢迎你。
所以现代化的组织形式是我党、我军最终战胜国民党和国军的关键,当很多人认为我们战胜国民党只是侥幸时(功德林里大量的国民党将领这样想),我们战胜了美军。
从那一天起,杜聿明们开始认真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
这种组织形式不是来自大都仍是粤军的南昌、广州和秋收,而是来自秋收上山以后的改编,当党指挥枪与土地政策两样被贯彻后,我军的组织能力才真正做到如臂指使。
那么这样的话,影片的叙述视角首先不该是美军这个「对手」,它并不能反映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必然性。
其次影片的叙述视角也不该是士兵,士兵是过桥的人,他们无论是否能够最终通过,他们的主战场都是金城,更何况高连长死了以后的冲动放枪其实是没必要的,子弹很宝贵,要留到战场上去有效地打敌人。
所以只剩下了高架炮和桥了。
高架炮的设计可以保留。
为了给修桥的工兵连做掩护,高架炮的炮手甚至甘愿暴露自己,这一点的设计很好,这是体现我军英勇壮烈的一面。
不过关班长和张排长之间的关系可以再深入一点,这不仅仅是兄弟情、师生情,更重要的是战友情、同志情。
现在更多展现的是二人之间的情绪。
而革命理想维系着二人的情感,这种组织关系是可以与远在家乡的组织关系直接挂钩的,观众会立刻从情感上明白组织性与纪律性下的情感是一种什么样的神性。
至于桥。
说实话是可以不要的。
本文前半段事实上都是在分析人身桥这个设置在戏剧上和价值上遇到的困境。
这样的困境本身就是影片要将桥作为最后的落点。
但是真正的落点是桥吗?
不是的。
是工兵连。
我不是很清楚影片为何最终将工兵连的戏份弱化。
但无论是从戏剧角度,还是从历史角度,工兵连才是应该真正大书特书的对象。
有了工兵连的存在,才能以小见大,通过金刚川上的桥反映出抗美援朝为什么胜利。
影片花了大量篇幅表现了战场上志愿军的英勇,只花了较少的笔墨刻画工兵连一次又一次地将桥梁搭起。
但在真实历史中,受到的威胁最大、遇到的困难最多的,是这支没有在前线战场上打过仗的华东军区工兵第10团1营3连。
任务下达后,张振智立刻带着排长们到岩里地区勘探时差,在短短几天内,他们跑遍了下游每一个可供选择架桥的地段,最终选择在悬崖下的一段河岸。
这里有一个凹部,是敌人观察死角,炮兵射击也难以直接击中,甚至连敌机也不容易低空俯冲投弹。
这是张振智在报告中所陈述的选择桥梁的原因。
从这短短几句话中我们就能看到,在选择桥梁之前我军事实上已经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避免了被敌军侦察到的情况。
但在影片中所呈现出的,却是为了表现战争的残酷性,而特地将桥架设在极易被察觉的地方。
我可以理解这样做的戏剧用意,在戏剧中对历史适当的改编是可以的,但最终的价值落点如果没有能够完成,那这种戏剧就只是戏剧本身了。
尽管做了这样的部署,困难依然很多。
首先是架桥装备的稀缺,人手一把土木工具,能够拿到的器材也只有铁钉和炸药,而架桥的材料只能在现场采集。
可事实上这些材料的采集非常困难。
由于附近山上的树木大都被敌军炸断,因此连队必须从四十里外去运木材。
但在面对这种事时,没有一个人抱怨,也没有一个人认为不能在战场上杀敌是遗憾,每个人都任劳任怨,并且在连队政委的说明下,明白了任务的光荣与重要。
终于桥梁被架起来了。
这是一个能真正反映现代化组织的时刻。
党指挥枪、依靠人民群众,因此在战争中没有人逞强,没有人冒进,上级的任务坚决执行,战场上的每一个战士都是至关重要的。
而对于无法完成任务的士兵来说,他们是难受的,因为他们会不断强调说,没有完成党交代的任务,没有完成人民的重托……所以我们会看到,真正能体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点就在这里。
当联合国军还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而战时,当大多数人都是糊里糊涂入伍时,我军指战员已经跟每一个战士说清楚了每一个行动的意义,思想动员是很重要的。
一定要动员,而不是冷冰冰地下达命令。
我们要的不是在牺牲中展现人性,而是在点点滴滴中呈现人性。
不是某一刻的转变才是人性,时时刻刻的尊重也是人性。
而后者是我们胜利的源泉。
因为我们把每个战士当人看。
这就是我党我军的正义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敌军的空袭和炮击就能激发起观众对敌人的反对情绪而不是在战场上的换位思考了。
当架起来的桥一次次地被炸毁时,我们要怎么反击,我们要怎么预防,我们要怎么行动?
这是智慧。
这是来自人民群众几千年来的智慧经验。
而不是莽撞。
我们不要拍盲目地奋不顾身去迎敌。
我们要保存有生力量,我们要尽可能地在劣势中回避冲突,然后积极寻找主动。
而张振智当年是怎么做的呢?
非常巧妙。
首先,他们将桥梁伪装成断桥。
其次,他们利用黑夜,准备好两三套桥梁的材料预备。
第三,他们在桥梁下游再架设一座轻型吊桥,保证至少物资和伤员可以输送。
当这些准备工作都做好后,尽管桥梁屡次被炸,但3连始终可以保持不断地提供新的桥梁搭建材料,不断地避免人员与桥梁伤亡,最终确保了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在以工兵连为主要叙述对象的影片中,场面可能不大,主要的激战画面可能是由炮兵连完成的,但它能真正体现出我军胜利的源泉。
就好比张振智后来被授予二级模范与工兵英雄称号时所说的那样:「他虽然是一名基层指挥员,事迹看起来好像只剩架桥、修路,但却为我军的工程保障技术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他虽然身处基层,但有高度的全局观念,能够从合同作战的全局利益出发,以有力的工程措施,去保障合成军队的战斗胜利。
他善于创造性地把技术手段与战术的运用巧妙地结合起来,并把利用部队的装备器材与充分地利用现地就便器材(包括敌人的器材)结合起来,使我军劣势的工程技术手段,也能发挥很大的战术效益。
他善于灵活地运用原著,从不墨守成规,能注意依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机动灵活地指挥分队完成任务。
他具有坚定沉着、临危不惧和知难而上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能以身先士卒的模范行动去影响和带动下级。
」小人物可以拍吗?
当然可以。
而且要大拍特拍。
但拍小人物不是要拍他们在战场上面对的残酷,那样的话得出的情绪是单一的;也不是拍他们被推动着走,更不是拍他们的一个个为牺牲而牺牲。
我们要拍的小人物,事实上也是拍大人物。
以小见大,关键得能见到大。
怎么见到?
我想,在金刚川真实的背景中对张振智的这段评语已经说明了一切问题,回答了本文从开始就提出的所有问题。
当然,在观看影片时,哭泣是很应该的。
我自己也有很多地方被感动到了,但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归根结底是为了抗美援朝战争里的烈士们而哭泣,为了他们的牺牲而让我们今天得以和平而哭泣。
向他们致敬。
影片有瑕疵,但影片毕竟在今天承载了这样一个任务,所以我们要承认它的局限性,也要明白它的意义。
最后,抗美援朝战争我们为什么会胜利?
因为我们是正义的。
来公众号「书林斋」(Kongli1996)、微博「孔鲤」及豆瓣「孔鲤」。
不忘记历史!!!!
唯一有价值的内容是开头有一些新高清扫描的当年国内新闻厂拍摄的新闻片段落
低劣版《敦刻尔克》?重复镜头比较多。对比《八佰》,我更喜欢这部吧。张译演的真好。
97年,爷爷住在医院的老干部病房,隔壁是他的老战友,俩人在阳台上郑重告别,“从朝鲜回来留在SL工作的十几个战友就剩咱俩了,这可能是咱俩最后一次见面…”住院不久,肝癌晚期的爷爷昏迷了,11月在病床过完73岁生日没几天,便走完了他平凡又不平凡的人生,又几天隔壁战友也走了。他们终都成了历史。
其实连1星都不想给,如果这类电影依旧大卖,那之后我们会在大银幕上看到什么呢?
看之前有人说形式像敦刻尔克,看之后表示这玩意和敦刻尔克比简直就是登月碰瓷。
导演啊,一个牙缝剔四遍,并不会让观众多吃到几口肉啊。其实不如几条线交叉剪辑、平行叙事,即激活影片节奏,让情绪盘旋向上、逐层递进,也避免了信息重复冗余,把省下来的片长,多给些笔墨塑造人物,形成群像感。现在这个结构,让观影情绪再而衰三而竭,除了张译吴京面目还算清晰,其他角色都是仓促出场、潦草死掉,邓超的任务就是来说几句江西话吗?剪辑果然是管虎短板,《八佰》就气息乱糟糟的,看了一半扔到那里好多天了,再没打开的兴趣。
晚上带爸爸去看首映,老头儿说挺好,我其实看到了他中途偷偷抹眼泪 不知道是不是想到了我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的大伯。
一直期待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上映,早早买票去看,结果令人失望。十分钟的剧情愣是拍成两小时,白瞎了两位影帝的表演,事实告诉我们在牛逼的演技也拯救不了拉胯的剧情。
这片子的拍摄手法真另类。
影片以金城战役为背景,管虎、郭帆、路阳三位导演没有展现志愿军与美军的正面交锋,而是以部队能否顺利开进战场,即交通线的保障为入手点,分别从渡河士兵、美军飞行员、守桥高炮战士的视角,还原部队抵达战场前的一天。多视角展现故事不新奇,诺兰在《敦刻尔克》中使用过更精巧的非线性时间剪辑,然而电影《金刚川》传递出的士兵间的情谊,以及志愿兵不屈不挠的精神,更加令人动容。很欣慰,国产战争电影不再讲述战役战略实施、高层运筹帷幄的故事,以战场上的小人物入手,以小见大,观众更容易有代入感,也更容易得到共鸣。
四星给电影 一星给外公
有些观众才特么是屁股坐歪了。想到前苏联的一个笑话,工程师去西德开会,发回电报,“我选择投奔自由”。厂里开始开批斗大会,工程师不日回厂,说了一句,我怀疑各位对自由的认识。还是很值得一看的关于“抗美援朝”那段历史的电影艺术解读。但从预告片开始,打成人打成血雾的镜头,强烈建议给电影分级。
“圈钱大作”利用爱国心不留一丝余地,榨干观众
很震撼。他们的17、18岁时不怕死,不怕牺牲。我真的没有这份魄力。深深敬佩他们!
那个桥不大符合力学常识 当老百姓是傻子 总觉得摆个人民英雄纪念碑造型就无敌了 哪有这么简单 如今过桥过桥的 又过回十七年电影的模样了
别人叫交叉叙事,你这叫往复叙事。就半小时电视专题片的容量,剩下一个半小时车轱辘就在那来回碾啊碾。不想着往前走,就琢磨怎么把车辙往深了磨,然后就碾出个坑来陷进去了。
就一个主线反反复复的拍几遍,使整部电影离散得没了看下去的欲望,已经赤裸裸的在写诗歌了,其他的点是不是合理已经抛诸脑后,只不停的问,这些我都知道了,后面还有吗?结果后面啥也没有,与其看这个,不如看一部实事求是带解读的纪录片,要精彩得多,年度期待,失望扫兴!5分
超过预期的观影 多角度叙事 以碎片式来缝合了一段远去的历史 英文片名的the sacrifice 引人遐想 从开头便让我有所深思 sacrifice 英文中的牺牲更有替罪羊之意 或许战争下的他们 不论是敌是友 都是战争的替罪羊罢了 冷冰冰的回应一个牺牲 反衬 一声哨响穿越生死的对话 个人与集体的对碰 更喜欢冷静克制的思考 而不是简单的情感渲染 希望能够有更多人性思考
战争片不太喜欢这种分章节的叙述模式,感觉很割裂,管虎导演的作品今年看了两部,看八佰的时候觉得一般,但是看完金刚川觉得八佰更好一些,之前战争场面更抓人,可能也有摄影师的功劳在里面,最后真实记录志愿军遗骸回国的时候还是有被感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