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上没什么惊喜感,但质量也还说的过去。
印象比较深的镜头有徐峰和渣男一起靠在泳池壁上以及王栋最后在剧场哭。
啊,还有徐峰蹦迪!
整体看下来,只想说王栋真坏 徐峰有点可惜了。
王栋很偏执,他可以为了他所想要得到的东西去杀人,向他人展现他所想象的所谓“罪人”的阴暗。
他将自己拉进深渊的同时也将他人拉了进来。
在这场谋杀中,是王栋主导了一切。
他提出计划,拉拢徐峰加入他的邪恶行动。
他为了得到他所想要的,他不惜付出杀人的代价。
并且为了脱罪,去杀一个自己根本不认识的人。
他是一个医学研究生,接受了较高的教育。
在他的世界里,他不会不理解徐峰继父打人是错但不该死这个道理。
只是为了自己,他扩大了继父的罪行,让徐峰进入愤怒的烈火当中,好达成自己除掉艺术渣男的目的。
当十年后徐峰回到了原先的城市还没劝他自首时,他就对徐峰产生了杀机。
他很自私很偏执,他不允许任何人破坏他所想拥有的美好生活,只是一点点威胁也不可以。
而徐峰呢?
杀人的行为肯定是错误的,但我却觉得他可以成为一个好人。
在犯错的时候他是一个20岁的工人。
较小的年纪和不高的学历使得他冲动,易被他人左右想法。
但在他成长后,十年后,当他更为成熟的时候,他可以察觉出他当初的错误并愿意付出代价。
他也明白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有些人有错,但不该死,事情没有那么绝对。
如果没有当初王栋的引诱,我觉得他不会走到杀人这一步,但他仍会成长,会明白他继父对他这个家庭的复杂感情。
他的继父是坏,酗酒,赌博,殴打他的母亲,但他也有温情的一面,他会一个人在厨房忙碌,为全家准备午餐。
也许更成熟的他会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所以我为他可惜,因为他的骨子里并不坏,但做错事就是要付出代价的。
我曾想过,如果我是徐峰杀了人,十年后我知道我错了,我会怎么做?
我也会去自首,虽然这可能会付出死刑的代价。
我希望有人可以记录下我对杀人这个问题的态度的转变,再告诉别人我的教训。
我用生命的代价终于懂了有错不等于该死,我们也不应该随意的践踏他人的生命。
在我20岁的时候,我不懂这个道理,获得这个道理的代价又过于昂贵,所以我想告诉所有人徐峰的故事,让他们都免费获得这个道理,减少犯错的可能。
我不知道我写这么多是为了什么?
也许是因为我话痨?
好很好,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顿河(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8873396 不文一名的国企混混在礼堂被手术刀精妙割喉,不可一世的官二代在河畔被利斧残忍钝击,看似与世无争的花店小哥,也在最匪夷所思的地方丢了性命。
横亘十年,发生在重庆的三桩凶杀案,看似毫无关联,实则互为因果。
如果硬要做一个不太剧透的简介,《追·踪》的故事大概就是这样的。
有悬疑、有凶杀,亦有浓烈的爱恨情仇,《追·踪》可以有一百种方式来拍摄,但导演李霄峰选择了最高起低落的那种:从商业悬疑的构架出发,又用充满文学性的符号化视听语言拆解时空和真相,片中裹藏了对少年纯炙的眷顾,对是非曲直的执念。
沉重的凶杀罪案被导演强烈的自省意识挥刀乱舞,人和事在刀光剑影中碎成吉光片羽,落定成被遗忘的灰烬。
真相在三分之二处就已明了,而对人性的追踪才刚刚开始,讲述者和观看者能默契地感对方的一声叹息。
这是最好的方式吗?
很难讲,但这是最诚恳的李霄峰的方式,也许也是《追·踪》这个故事最适合呈现的样子。
在李霄峰的处女作《少女哪吒》里,女儿对老爸说:「这世上只有一种活法,就是诚实的活着。
」《追·踪》的故事一脉相承,不过是换了一个更强烈的叙事环境,又诚实地讲了一个有关诚实的故事。
在一个「成年人只讲利弊,只有小孩才分对错」会被当做金句抄到大街小巷的年代,导演的这点坚定显得更加珍贵。
强烈推荐大家去看看这部电影,好剧,非常好看,罗晋演的非常好,给个绝对的好评,好评,好评,力荐,力荐,力荐。
强烈推荐大家去看看这部电影,好剧,非常好看,罗晋演的非常好,给个绝对的好评,好评,好评,力荐,力荐,力荐,强烈推荐大家去看看这部电影,好剧,非常好看,罗晋演的非常好,给个绝对的好评,好评,好评,力荐,力荐,力荐,
我觉得我本人就是同时存在两体的,我日常的所有行为都是这两体互相权衡后的结果。
之所以被李导的电影吸引,是因为他的电影表达总能够很极致的呈现我的两体矛盾,当然最近这两年因为我成长的原因,我的两体达到了某种和谐共处的状态,“我们”面对事情不再“剑拔弩张”,而是学会了一起坐下来谈,然后选择一个我们都能够接受的方案。
看到这里不要觉得“我”是小众的,这个“我”其实存在于正在看文字的你们,因为我说的两体便是“理智”与“感性”。
是对患者叙述方式的一种模仿吧,这样说才能勉强通畅,要不然东一句西一句地讲,都不如哄孙子睡觉的奶奶编的故事合逻辑。
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不满140字
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以至于搞出一个四不像的东西,很多细节处理能看出有导演有很高的认知概念,但是才华不足直接导致演员硬背锅了,一部片子如果看几分钟给人一种想看下去的欲望都没有,那这电影真的也是很失败了,虽然是新人导演,但电影本身就是商业行为,不好就是不好,也没什么好说的,只是白瞎了这么些好演员,过于形式化的东西在基底不够好的情况下一切都是白瞎,硬伤太多,浪费时间
《追踪》-阶级夹缝中的试探 看完这部影片,给我一个感觉,无论是王栋,徐峰,还是陈维坤,每个人都被卖过,陈伟坤最后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徐峰和王栋成为了悲剧。
人类从开始农作那天起,就产生了阶级,从此往后,阶级伴随着每一代人,成为了社会的一个背景。
富人压迫穷人,穷人反抗,其实富人与穷人并没有标准和定义,他们的存在只是证明了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是不一样的,书中的天堂与地狱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形成,也许开车只需要二十分钟。
我理解的阶级是一个下定义的动态范围,同类被区分,有了贫穷与富有,低俗与高尚,片中王栋在院长面前说过一段关于小时候考试的一段话,中国式教育便是如此,家长可以定论好与坏,该怎么做是最好,怎么做才是优秀,让我想起我家中爸妈对我说过类似的话,于我而言这和指定婚姻雷同,牺牲了本该拥有的亲情。
王栋、徐峰、陈伟坤、杜国金,是有爱情的,王栋无法理解杜国金与萱慧,他不明白即使是“富二代”杜国金其实也并不会表达爱,杜国金成为了他心中的坏人,对待坏人,他会不惜一切手段。
徐峰曾经有着单纯令人羡慕的爱情,但在那件事发生后,一切都变了,心仪的对象让他痛苦,曾经犯下的错事让他倍受煎熬,在无尽的折磨中,他选择将这一切画上句号。
王栋的爱情最初建立在误读中,他以为做了他应该做的事,他以为这样一切会变好,但直到最后他始终没有挣脱控制,影片结尾处萱慧一句:“杀人是不对的”仿佛否定了他的一切,让他欲言又止,失去了抵抗能力,在最后成伴随着一声哀鸣被警察带走。
没有人是侥幸的的,一报还一报,当时的迷惘和落差让他冲动做下的事最终还是回应在他身上。
如果我出生后未见过山洞以外的世界,那么我只能本分的活在山洞里。
如果我什么都见过,然后活在山洞里,那么我无法本分,我一定会反抗。
王栋和徐峰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发起者,悲剧就在这一来一回中发生。
人的希望无处寄托,只得寄托于恶魔,终于恶魔有了回应,指出一条不归路,没有选择的开始,没有选择的结束。
这部影片我个人很喜欢,算是烧脑悬疑爱情,有很多看注意细节才恍然大悟,影调很独特,第一眼看以为是在红灯区😂另外很喜欢这部影片的文学性特征,Ash 灰烬。
《追.踪》是一部有野心的电影,这个野心从成片来看,在于它不满足于塑造一两个角色来支持起简单明确的冲突,而是用诸多鲜明的人物和充满悬疑的作为,勾勒时代留下的阴影。
这部电影并不完美,存在不少问题,但最致命的问题在于,对于这部电影竭力想描述的,那个曾经改变无数人的命运,却已经远去的时代,台下的人真的关心么?
尽管是一部罪案片,整部电影的悬念却从一个追问开始,“玛斯洛娃为什么会爱上聂赫留朵夫?
”这个写在《复活》扉页上的问题,让两个年轻的男性结识,成为通信的笔友,并引出了后续黑色的谋划和悲剧,映衬出时代的底色。
瞧,这个追问多么不接地气,现在的主流观众还有几个人看《复活》啊?
还通信的笔友,现在都微信了,谁知道“笔友”是个什么东西。
如果问“魏璎珞为什么会爱上大猪蹄子”,估计观众的兴趣立刻就起来了。
其实这两个问题的本质相同,“女人爱男人的什么?
而男人爱的又是什么?
”不过,用《复活》来引出问题,目的在于寻找远去时代与现代的共通,用《延禧攻略》来引出问题,不管目的何在,估计观众就只觉得在蹭热点了,一点不会觉得大清朝的男女爱情和现在有啥关系。
尽管大猪蹄子聂远也在本片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
这就是文艺创作者面临的尴尬处境,叙事空间的限制尚可努力突破,但如果主流观众压根不在乎“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只想看到眼前的吃喝玩乐,不在意几十年前的悲欢离合,那么一切野心和努力就都进入了死胡同。
以下略有剧透,但这部电影并不怕剧透,因为它的价值在故事之后。
徐枫和王栋是两个渴望而不可得的人,这是少年人永恒的处境,他们对世界充满向往,有各种野心和欲望,但却被外部环境和个人能力所压制,日夜煎熬。
对于王栋来说,他的欲望是“爱”,对萱慧的爱慕和追求,以及“我爱的人却不爱我”这个古老症结,爱而不得产生了恨。
对于徐枫来说,他的欲望是“恨”,对继父马旭东虐待母亲而产生的愤怒,恨的根源是他对母亲的爱,有些类似古老的俄狄浦斯情节。
所以,人类的悲剧都来自于一样的情感,从古老的年代至今,重复上演,只是人类很难自知。
有了杀意,两个年轻气盛的人在一起,制定计划,用罪孽来完成自己的成人礼,背负一生的包袱。
他们杀人的手法很巧妙,交换杀人,这个方法并不新鲜,但很管用。
刑侦上有句话,最怕两个不相干的案件搅在一起。
因为这会把调查方向引进死胡同,除非能找到不相干案件的结合点,把线索规整到正确的方向。
也就是遇到了聂远这样的刑警,直觉异常敏锐,又不依不饶,没有明确证据也像猎狗一般咬住不放,十多年后依然不松口,终于将罪犯逼到绝境。
杀人只是开始,杀人之后的抉择,才是故事更精彩的部分。
引出杀意是来自于内心的欲望,但从杀人之后,“杀”的行为,对人的影响很不相同,只有很少的人会安之若素,大多数凶手都会时刻惶然。
这就要归功于电影中露面不多,却是最重要的角色,王栋的情敌,受害者杜国金。
某种程度上,他就是聂赫留朵夫的人间化身。
关于他的细节,影片中并未多做交代,但给出了许多暗示,表明他是一个自暴自弃的理想主义者。
首先是那副挂在他房中的《父亲》,这幅罗中立创作的油画,是八十年代中国艺术创作导向变化的风向标,只有那时真正关心艺术,关心民族命运的理想主义者,才会对此念念不忘。
即便在发了横财,买下祖辈的房产,满嘴钱钱钱的时候,杜国金依旧把这幅画挂在房间中最显眼的地方,作为内心隐秘角落的一个证明。
也正是因为内心残存的这点理想主义,萱慧才会爱上这样一个看似放荡不羁的公子哥,就算她用枪指着杜国金的头,问他“世界上什么最重要”而听到了“钱最重要”的回答,依旧没有离去。
女人的敏感超乎男人的想象,萱慧察觉了杜国金内心的痛苦和向往,像个母亲一样试图用爱拖这个男人回到现实,只是她不知道,“放弃”的痛苦是个无底洞,没有爱可以填满,因为连“爱”也会被放弃。
另一方面,杜国金的家世很显赫,他的父亲最终因贪腐罪名被判无期徒刑,从警方提及内容看,是省部级高官。
九十年代初就能买下私人别墅,并且藏有猎枪,这说明他的财富和权力背景远超普通人。
但这正是杜国金内心的痛苦之处,理想主义者的挑战对象就是权力,但现实却是权力庇护着他度过那段风波,并获得财富和高人一等的地位。
杜国金是个思想上的理想主义者,行为上的现实主义者,因为愧对自己已经背叛的理想,而将一切都视为可有可无。
他把萱慧的照片放在自己的钱包里,至死都没有丢弃,说明他对萱慧真的有爱情,可这并不妨碍他把钱丢在王栋的脸上,让王栋带萱慧去做流产手术。
“爱”和“理想”一样,是他无比珍视,却早已放弃的东西。
所以杜国金早就死了,死在八十年代末,对于国家和民族理想的崩溃,一夜之间,那一代人原本的信仰被彻底否定,他们成为时代的弃儿,活下来的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
但也就是杜国金身上残存的一点理想主义,让动手杀他的徐枫最终做出了不同的抉择。
理想即便被否定,被放弃,剩余的一点灰烬也能感染后人,这就是理想的可贵之处。
“如果不能解决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是现实中常用的一个手段,不光彩,但很管用,至少眼前的问题解决了。
徐枫和王栋也是这样做的,但随着时间流逝,他们发觉,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反而因为杀人这一行为,越发严重。
王栋娶了萱慧,有了孩子,买了房子,成了医院的专家主任,行善行医,是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但这不妨碍他在和萱慧庆祝结婚纪念日而起舞时,幻觉中看到蹲在一边冷笑的杜国金。
在肉体上王栋消灭了情敌,但在精神上,他却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永远无法打败的对手,以至于最终案发落网时,他还要执着追问萱慧“你真的爱我么?
”从杀人那一天起,他就停留在那个爱而不可得的焦虑状态,永远得不到问题的真正答案。
徐枫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出于对继父马旭东的恨,他杀死了这个狂暴的男人。
但十几年后,酗酒,夜店,自我封闭,他活成了当初他最痛恨的那个人。
或许这就是宿命,因为恨而前行,只会把自己变成痛恨的一部分。
徐枫和王栋的区别在于,他知道自己的症结所在,所以同样面对女性的爱,王栋不肯回头,徐枫却选择与盈盈告别,完成爱带来的救赎。
与王栋见面之前,他就知道自己必死,但在回头告别的一刻,这个精神上因弑父而残缺的男人,终于完整了。
所以,玛斯洛娃为何会爱上聂赫留朵夫?
因为女人通常爱的很纯粹,她们爱男人身上人性的光辉,而男人呢?
想要的东西就多了,反而很容易迷失在自己的欲望里。
坚持纯粹,像聂远扮演的刑警陈维坤那样,即便物质上窘迫,需要靠老婆抛头露面挣钱养家,成为世人眼中的笑话,但活到最后,这个猎狗一样执着,不忘使命的警察,反而是最坦然的男人。
爱情和理想都是他的战利品。
这就是《追踪》,讲述从90年代之后二十年中国人在困境下的抉择。
对于90年后出生的一代人来说,他们恰好也到了二十多年前,那一代青年所处的困境阶段。
“爱和理想”一定是他们所关心的问题。
不过,艺术创作上,一个故事好看,外部环境的压迫,和人物内心的欲望,同等重要。
限于叙事空间,《追踪》对外部困境的表述很隐晦,无法像《我不是药神》那样,把“这个社会你只能用钱买命”的焦虑直接抛给观众,削弱了观众的共情能力。
这是电影不可回避的缺点,只有很少的人明白,这部电影真正想追问的是什么。
本质上它想表达的远比普通电影更多,需要台下的观众真正回望过往的年代,感受群体价值观的变化和失落,思索当下自身面临的处境,才能明白这部电影真正的用心所在。
你有过理想么?
你爱过么?
现在的你,还记得当初的憧憬和誓言么?
如果这个世界把你改变成了另一个样子,为什么会这样?
几十年前,鲁迅先生就说过,只要有一个人起来呐喊,打破铁屋子的希望,就未必没有。
这份呐喊或许轻微,或许像冲向风车的堂吉诃德那样,成为世人眼中癫狂的笑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呐喊的回音终将成为狂澜。
《追踪》就是其中的一个音符。
太喜欢聂远,感觉电影很适合聂远, 值得一看,很有意思 很喜欢这个电影 尤其是聂远,演的太到位了 电影特别吸引人 看了一遍又一遍,太好看了,很有吸引力 直接就博得了眼球 因此当影片的拳台终极战拉开序幕时,艾迪生的身体里到底是马小还是他本人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面对渣男反派,“元神归位”、左臂已残的艾迪生用“卷莲门”那位不靠谱的副掌门张茱萸传授的“一阳指+狮吼功”的不靠谱的“绝学”挑衅反派时,一次次地挥拳,一声声地怒吼,令人热血沸腾
“什么最珍贵?
”有的人混到政府高官,因贪污受贿只能在牢里度过余生;有的人曾是风光体面的医院院长,却老来痴呆没有家人陪伴。
黄金屋、颜如玉,到底什么是最珍贵的?
《追·踪》国际海报《追踪》前导预告:罗晋黄觉聂远组暗杀迷局10月14日上午,华语导演李霄峰的第二部长片巨作《追·踪》(Ash,2017)在第22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上举行全球首映。
同时,该片还入围了今年新设的金智奭奖,与另外9部影片展开激烈竞逐。
李霄峰导演在拍摄现场给罗晋说戏,photo by 黄觉片中可以看到与导演处女作《少女哪吒》(Nezha,2014)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都是以死去的尸体开场、都在讲两个同性伙伴的友谊成长;以及他们都曾拥有只属于两人的秘密,却有一方将它交给了别人,且都以某本小说为纽带。
不过,本片在色彩、声效、场面调度和叙事结构的整体配合之下,浓缩了更为丰富可思的细节。
本片故事的重心在于一场三角恋,或说单相思。
官二代的儿子杜国金(黄觉 饰)爱画画,院长的女儿萱慧(姜珮瑶 饰)擅歌舞。
当他们相拥在泳池,欢快嬉戏,另一位暗恋萱慧的医学生王栋(罗晋 饰)早在岸边嫉妒不已,他要得到身边最好的东西。
私下照镜子、出门戴口罩是他不自信的表现,不自信的他用一个自欺欺人的谎言,把笔友、钢铁厂的工人徐峰(辛鹏 饰)和自己一起拖入了道德审判的深渊。
《追·踪》剧照,聂远饰演警察陈维坤在陈维坤同事的婚礼上,嘉宾座位暗淡,台上结婚的新人戴上婚戒光亮;陈维坤与同事去选项链时,店里周遭暗淡,玻璃柜台光亮。
航拍白天重庆成排低低的墓地与夜晚霓虹通亮的高楼。
仿佛在述说,闪亮的才是实在的:生前有钱,死后可与生时一样住得豪华;生前没钱,死后同样落魄。
在这不断推倒重建的都市里,钱,是最珍贵的吗?
王栋一直都是医生,陈维坤一直都是警察,他们都坚持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信念,都有掌控他人生死的能力,最终却走向不同的结局。
陈维坤的同事从警察变成商人,徐峰从钢铁厂工人变成送花的人;前者放弃减少人间罪恶的职位而去积累财富,后者放弃将事物埋葬在熔炉里而让生命在手中传递。
《追·踪》剧照,角色王栋与徐峰在地狱般的红色墓地十年后王栋和徐峰重逢,王栋揣着手术刀打量徐峰,徐峰捧着花、穿着当年杜国金死去时的夹克来到他家——刀与花割裂了两人的共识。
那种感觉就像意大利诗人朱泽培·翁加雷蒂在诗作《永恒》中所写的:在一朵摘下的花与另一朵赠与的花之间,是那难以形容的虚无。
当年的命案如果没有人再追问,那么它即便不被肯定,也算是被默许。
似乎在规约的法律之外,还有一条不成文的条令:只要不被抓住就不算犯法。
这个道德的缝隙,因王栋的坚持、妻子萱慧的不支持而不断在撕裂,因徐峰的醒悟、女友余莹莹(李嘉琪 饰)的支持而不断想弥合。
不再戴手表这种物质性的、时间性的东西,妻子在一次醉酒应酬后也不再出现,一直追捕当年命案的警察陈维坤(聂远 饰)变成了一根串起全片的纯粹的针线。
徐峰也不惜抛弃与莹莹的甜美生活,而去劝王栋和自己一起自首。
当人们都在坚持其他东西的时候,道德又是最珍贵的吗?
《追·踪》剧照,辛鹏在片中饰演工人徐峰从看到王栋与萱慧的第一次相处开始,他衬衣纽扣处的细小红线就和萱慧连衣裙上大片的绿色相对比。
之后有场超离现实感的野炊场景,萱慧趴着的绿草地又与王栋给她撑起的红伞相对比。
十年后,陈维坤偶遇王栋,在停车场跟踪他时,也是从绿色的区域走向红色。
这些时刻,都在暗示着王栋欲望之强烈;被绿色包裹的、活泼开朗的萱慧在后景,前景挡住她的是一架医用骷髅,这是王栋唯一熟悉的东西。
他不会像萱慧一样跳交谊舞,不会像杜国金一样画画,也不像徐峰那么会游泳。
《追·踪》剧照,罗晋在片中饰演医生王栋当他学会交谊舞后,他自己一个人跳;当他学会画画,他照着镜子画自己。
他那么自恋,可又那么自卑,在饰品店被陈维坤认出来的时候就因为他还带着口罩。
另一组黄色与蓝色,运用在他现在的生活:家里是金黄明亮的,在厨房的他脸上泛着蓝光;杜国金的别墅是金黄明亮的,他医院办公的帘幕是蓝色的。
这拥有强占有欲的黄、他的渴望,透出了他那蓝光下的谨小慎微。
片中音效多处有加速的鼓点、密集的虫鸣鸟叫,都是在王栋的戏份。
他永远都在害怕着失去,随时警惕着会对他的占有物造成威胁的人事。
如此纠结复杂的内心表现,在渐渐展开的故事中,无疑使他成为了真正的主轴。
在“老公”“主任”这些称号的欢乐之下,霸权称得上是最珍贵的吗?
《追·踪》剧照,黄觉在片中饰演官二代杜国金回到本文开头,杜国金不屑父亲为钱荒废一生,而投向游泳、画画、交谊舞;萱慧反感父亲喜欢王栋这样的好好学生。
徐峰的父亲马旭东(杨一威 饰)之死,也是因为他酗酒赌博对徐峰和徐母(史策 饰)家暴,让他失足僭越道德的红线。
唯独王栋是在父亲的强压之下,迫切希望得到认可,而顺应了父亲的教育,总要争得最光鲜亮丽的样子。
有意思的是,在主要的角色之中,只有警察陈维坤和徐峰的女友余莹莹从没提过父亲的事,他们就像片尾处王栋的女儿演唱的“茉莉花”一样纯贞。
可以说,是余莹莹解脱了徐峰、陈维坤解脱了王栋。
杜国金别墅里悬挂的那幅罗中立《父亲》,几乎每次被角色看到时都有噪点式的电音强调。
罗中立《父亲》画中这位农民父亲,好比这幢属于杜国金爷爷的别墅,它是苍老的,但苍老之中又内里遒劲;他褶皱的脸庞像被开垦的土地,那表情又似长江大桥边的女神雕像,从容平和。
让人想起一切都还没有发生前,两人临别的面庞。
同时,画作本身也有很强的时代感。
中国从九十年代走向新世纪,舞厅变夜pub,手表、房屋、礼堂变豪华,警服也从绿装变成了蓝装,但我们还会唱《在银色的月光下》,还会唱《茉莉花》。
命案发生、秘密开始的那天夜里,陈维坤走进现场前,门的两旁各自高挂着一块牌匾。
上面的字句,我想可以作为本文的结语:时移世转,情怀不变。
李霄峰对于镜头的摆弄似乎就只有三板斧,为了营造电影氛围,全片尽是大特写和艳丽的灯光,但这并不能掩盖镜头语言的贫乏,几个长镜头真的很自我陶醉。开始设置的三条线,聂远饰演的警察最后下来毫无存在感,《复活》的引用刻意生硬。故事不经推敲,类型上也没有准确的自我定位,推理犯罪都四不像。
是个好剧本,但不是个好电影。
在较为精良的工业质感下,依然很好地保留了难能的作者气质。表象上是凶杀案件的剥丝抽茧,实质上是借以还原一个时代灰烬的消逝。那个由文学、信封、油画以及破败的国有剧院,甚至是嘈杂中又有序的车水马龙声建构的九十年代。经济浪潮席卷的前哨里,它注脚了最后的理想与浪漫主义的消亡史。
罗晋聂远
近期难得一见的新片。李霄峰导演的第二部影片沉淀这么多年选择以这样的方式上线,不得不说还是有点遗憾,因为影片对于光色暗影的运用,构图,摄影机运动都作了可见的精心铺排——却也导致了无必要的画面浪费。交换杀人的剧情,深挖的点还是有很多。女性成了虚渺的功能性符号,她们作为男性主角犯罪的动机,连个近景也不肯给。整体台词不多,一开口却讲不通。故事有看头,叙事也有设计的空间,但最重要的还是应是人物各自的状态,以及彼此间状态的对立。犯罪后的情绪是复杂的,一位被愧疚主导,一位以逃避遮挡,都没有给予充分系统的施展与呈现,而是碎片化的,一蹴而就的。另外聂远的警察角色,作为开场引领者,却既不工具,也不情感。出场人物众多,却抓不准明确的定位。罗晋有少年感,也是斯文败类演绎者好的人选。记住了辛鹏。
电影的结尾也是故事的开始,两个男人树下相拥跳舞似乎也象征了他们人生的转折。两个人的动作,很笨拙,却很开心,是那种犯案之后从未有过的轻松神情,这一刻他们一起向曾经的单纯告别,如舞步般纠缠着一同迈向了陌生又难以掌控的未来。
这部电影的主线有三条,一位好学生,为情所困,喜欢上一个美丽的姑娘,可惜姑娘偏偏喜欢有权有势的大老板;一位是家庭环境不好的颓废青年,他极其痛恨自己的后爸,以及那个不完成的家庭;一次巧合他们两个成了笔友,于是,他们决定杀掉彼此的仇人;第三条线是警察进行追踪,不仅抽丝剥茧,还带观众探寻案件背后的动机和人性问题,主角的挣扎与救赎,使整部电影上升到了道德的高度。这部电影的叙述方式太乱了,插叙倒叙切的很随意,而且还是三线故事,很容易把人看乱,这也不说了。滤镜,摄影用的太花哨了,意境用的太过火了,演员一直在装模装样,拿腔拿调的,太假太出戏了吧,一个老头说话比我还文,整不起,整不起,还有最后杀人那段突然给我来句:“因为他有权有势”太让人懵逼了,这未免太文艺过头了吧花哨的技巧用的太过头了,连故事都没讲好!
野心很大,但故事过于单薄,完全撑不起导演华丽的叙事。
一场实验。光色像湿热的气候,景别像废墟的回音。
谈不上难看,不过诡异的用色、匠气的运镜和套路的剧情确实比较败好感。至于槽点最多的台词“杀人是不对的”,仔细想想倒也不算全无逻辑,或许萱慧到访花店后知晓了实情,已决意供出丈夫,当然此时一句也不说才是坠吼的。
形式大于内容 摄影不错 色调诡异 剧情非常predictable 表演太过 台词白目 ”杀人是不对的”。女主造型非常有问题。剧本是ok的 导演的个人风格及创新意识是好的 但是没结合好 ps 一个常识 医院主任医生是不可能去动机器拍片子的
宁愿再看一遍《少女哪吒》
光影镜头还挺有水准,最后罗晋那场戏表演的不错,有点惊喜
剧慌
最先是冲着聂远跟罗晋来看的,但不得不说是好电影,年代、人物命运、好多东西都包含在里面了。推荐!
硬伤有,但心一宽来个四星吧。看完之后,最满意罗晋--在不同的时空维度下完成了对四个角色的塑造,没有单靠妆容外貌上的改变(所以啊,演什么电视剧演什么IP,好好继续磨炼!)。《复活》的引用、出现的几次合唱还有山城那特有的气息让电影有了犯罪题材不一样的气质加成,如果还有同志元素就神了。
还不错
明媚、纯粹、严厉,罕见的电影气质和品格。李霄峰继续直面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遗产,当所有人庆祝我们所得到的一切,他珍视的是我们失去的东西。用高度凝练和抽象的电影语言讲述一桩凶杀案,背后是异常清晰的现实政治和历史指向,资本主义鞭笞失败者的创痛,该是我们身上最新的伤痕。
杀人是不对的,打一星就对了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解开所有的未知数便等于破了案。这个案件就像一个二元二次方程,似乎好解也好猜,但是答案还是要凶手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