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难看太难看太难看啦!!!!
这到底拍的是什么东西?
不伦不类的?
我以为是莫高窟考古纪录片,会有很多莫高窟的壁画塑像和考古细节,结果为什么全是冗长无聊的会议和领导讲话?
如果是人物传记,前几十年的年轻时代明明是那么好的人物成长的素材为什么就一笔带过了?
莫高窟在等待那些终归要到来的人,多浪漫啊,人们因为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原因来到这里,留下来,多有趣啊,年轻的女主角多么的懵懂生涩又可爱啊,让人非常期待看着这样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如何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考古工作者,结果接下来就是生孩子?
生完孩子就四十岁了?
而且我非常不能理解,女主角明明也是一个人独自生了孩子,却要为丈夫一个人带孩子感到愧疚?
等到她做了那么多有价值的工作以后她却还要说自己不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
我不知道原型是怎么样的,我只是觉得导演选取这些片段来展现就非常的有问题。
是只想展现女主角功成名就以后的样貌吗?
女主角站在山顶上打电话要国家保护莫高窟那里,漫长的凝视前方,然后黑白照片闪现的手法简直让人眼前一黑,未免太离谱了吧?
这真的是电影吗?
打完电话后面还直接就用字幕列出来女主做了什么?
这真的还有拍电影的必要吗?
你在教科书里是放一张领导照片在下面罗列出了人物生平差不多也就这样了吧?
感觉就看和不看真的没什么区别,比加长版的新闻纪实还更加无聊!
还有后面展现球幕电影的镜头不知道为什么要那么长?
我是在看什么场馆简介吗?
在电影里面看电影?
旁白苍老缓慢的节奏听得喘不上气一样让人心累,真的觉得时间太过漫长,四十分钟就撑不住了,看完简直也跟着老了几十岁。
看到片尾更让我觉得这是一场个人秀,自恋笔记吗?
通篇都是女主角的slogan,充满说教和爹味,全片前三十分钟还算能看,从第四十分钟开始就全是在开会开会开会,当时我就好奇还有什么可以拍这么长?
结果一有什么事就是开会,在会议室开会,在莫高窟里开会,和研究所成员开会,和投资人开会,和政府人员开会,这真的是考古笔记而不是领导语录吗?
难道只能有这一种展现工作的方式吗?
还有拍桌子,点手指,慢节奏断点的说话方式,总给人感觉浓浓的爹味,爹味真的不是性别问题,而是一种强烈的控制感,是上位者居高临下的俯视,要从上到下贯彻自己的意志。
感觉自己不是在看电影,是在受教育。
女主角和员工的相处也令人窒息,无论是对要离开的人,还是对请假的人的处理都莫名其妙的,莫名其妙要走,莫名其妙又留下来了?
就因为女主角自己也没时间陪孩子,女员工就被说服了?
还感动得流眼泪了?
最后招人的时候还说要带来爱情?
除了一开始是一个单独的女性以外后面就全是一对男女坐在办公桌对面的场景,这是要找一个监护人吗?
哪有找员工就问人家有没有男朋友的?
这不是一种对人的矮化吗?
难道人就不可以处于对真理对历史对莫高窟的热爱呆下去吗?
这到底是想要表现什么啊?
怎么这么令人不适?
救命啊,国产片里为什么这么多爹啊?
我真的受够了。
(2023年12月5日观后感)这部片子真的有纪录片的感觉,像一位坚守者的独白。
同时,它传达着很细腻的一些东西,方式也比较隐晦。
叙述平淡,镜头语言也不突出,但是配乐和一些镜头还是处理得不错——几处印象深刻的台词我们又出发了。
敦煌莫高窟一直在等着必将来到这里的人。
一处很妙的转场:老彭这部电影除了莫高窟,当然也有别的,但是它始终是以莫高窟为主线的,因而其他线是锦上添花,使内容更加丰满,也使首尾呼应之处更加深刻。
缺点:没用心打磨刻画年轻时的樊锦诗,那个年轻演员演得也不咋地,除了后面闪回的部分。
(2024年补充)去年那个时候本来就很想去敦煌,于是就做了一些功课,听樊院长说过,我们每一次呼出的二氧化碳都是对壁画的损伤,于是很担心这些壁画以后再也看不到。
又听院长建议我们冬季去看莫高窟,不仅是错峰,还能看到更多洞窟。
(感觉冬天大家都戴着口罩,而且人也不多,也比夏天去更能保护文物吧。
)后来看了这部电影,就立马开始准备购买机票等相关事宜了。
准备过程中还看了樊锦诗自述的《我心归处是敦煌》,感觉可以和这部电影搭配食用🌹去过敦煌的人很难不爱上!!
我还会再去的!!!
就是那么淡淡的娓娓道来,在悠远,苍凉的古音衬托下,把以樊锦诗院长为代表的几代敦煌人守护敦煌的故事,呈现出来,没有大动作大场面,只有广袤的戈壁、不多的台词,陈瑾,果然是统帅,压得住场。
而编剧、配乐、导演、演员全员在线,能把这样的故事用这样的结构、于万千故事中选择几个合适的情节,在100分钟内把敦煌人的精神拍出来,如此感人,实属难得。
吾爱敦煌 (2023)7.1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传记 历史 / 苗月 / 陈瑾 林永健而樊锦诗和彭金章的爱情以共同的事业和理想为基础,相伴一生,不为物役,让人羡慕。
《吾爱敦煌》是我在上海电影节看的第一部电影,没想到超过了预期。
我刚好就坐在陈瑾老师主创团队那一排,谁懂!
她全程就坐在我们旁边一起看电影,中段开始她就一直在默默流泪啜泣。
映后也很真诚。
短短20分钟,从头到尾都弥漫着一种感人的情绪氛围。
为了做这个电影,每个女性主创都用尽了全力。
她们是真的很想让敦煌文化传承背后,樊锦诗和其他人的付出被看见。
说回电影。
影片沉浸感很强,能感受到樊锦诗的生命力量。
电影从樊锦诗上世纪60年代的故事开篇。
她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敦煌工作。
离开了城市、离开了恋人、离开了生活中的一切,从北京出发走向西北。
面对大漠风沙,这位城市里来的江南女孩剪去长发。
此后的近半个世纪里,她的人生只属于莫高窟,一颗心全扑在了敦煌上。
在大漠深处的几十年里,樊锦诗守望着莫高窟里的历史沧桑、艺术文化。
她深爱着敦煌,不愿离开,成为了敦煌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电影里特别让我感动的一个段落是:随着敦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有人想将敦煌与旅游公司捆绑上市,不顾洞窟安危,只为追求利益最大化。
樊锦诗坚决抵制的保护行动,让敦煌得以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和文化底蕴,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之后,樊锦诗开始建立“数字敦煌”,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
数字技术让更多人看到敦煌,也让敦煌实现“永生”。
从此,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看到壁画的高清图像。
在樊锦诗生命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她的丈夫、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创建者彭金章。
片中细腻地再现了两人“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的故事。
两人是北大同窗,毕业后一个奔赴西北,一个奔赴武汉,近20年分离两地。
千里之距没有冲淡两人的感情,因为他们怀揣着对同一份事业的赤忱热爱。
他们成了彼此最坚强的后盾。
因为理解妻子对敦煌的无法割舍,近50岁的彭金章放弃在武大已有的成就,与妻子一同守护敦煌,终其一生。
映后见面会而电影的最大亮点,其实还是陈瑾老师。
她把樊静诗这个角色演活了。
跨越大半生各个阶段不同状态的演绎,台词表现力很强。
映后的发言也让人感动,她说这次演樊锦诗,表演时多次情不自禁。
因为感受到了樊锦诗瘦小身体里四射的能量,那份执着热爱、为敦煌坚守的精神感人至深。
樊锦诗的生命,宛如长河,生生不息。
电影是好电影,就是不怎么好看。
1.拍得太过沉重,看着很是沉闷。
2.旁白太多,很是出戏,倒不如第三人称拍旁白可能更好,电影可以拍成纪录片。
3.女主声音不好听,旁白苍白无力,不生动。
4.电影是单女主设定,其他所有人都是工具人,看着实在索然无味,没有剧情,没有人物。
真就是纪录片。
5.这个导演拍过秀美人生,十八洞村等电影,拍风景还是很好看,就是这部电影属实浪费了好风景。
总结,纪录片强行拍成电影,结果四不像,观感很差。
这部电影的意义在于,让观众知道还有那么些人一直在默默守护莫高窟,其精神令人敬佩,达到旅游和文化宣传的目的。
从丝毫不吸引人的片名《吾爱敦煌》就知道不是一部商业片,看完全片果然是类似纪录片样子。
说实话,剧情非常平淡,剪辑甚至还有幻灯片似的片段,但是听到樊锦诗说“这样我就不用离开敦煌,我也离不开敦煌了”的时候还是哭了。
多变且三分钟热度的人永远都会为坚守,为多年如一日,为巧合相遇却最终深爱而感动。
一九六三年,她从未名湖走向莫高窟,第一次与二五九窟的佛像相对微笑,六十年后,再与禅定佛对望,他们依然微笑,一甲子的时光对于千岁的佛像而言不过是几轮日升月落,敦煌的女儿已是青春变白发。
电影还原了《我心安处是敦煌》好多的场景,三危山上的佛光、夜深人静的孤独、与老彭的相聚与分离…电影用古琴作配乐,穿插许多敦煌和莫高窟的空镜,像是轻轻缓缓的叙事诗,写着樊锦诗一生的故事,她也曾有犹豫有彷徨,有对家庭对孩子的愧疚,也曾想离开想退缩,可敦煌在梦里呼唤她,叫她“敦煌的女儿”,于是她走回来再也没离开。
书中说敦煌研究院墙上有这样一段话,“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
”行至尾声,又是冬天,莫高窟天高云淡,年轻的女孩跑着跑着变得步履蹒跚,穿一身红衣戴着小帽的老人走入画面,真正的樊锦诗走进电影,她缓缓抬头望着九层楼,与二十五岁的自己相遇于敦煌,“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去看电影《吾爱敦煌》,很像那年去看《进京城》的劲儿,反正就是喜欢这个题材,只要不是太过分就不会觉得被欺骗。
《进京城》是工作日下班晚上匆匆赶去的,好像还有几个人看,《吾爱敦煌》周日中午十二点,我包场了。
樊锦诗,按照她走来的那个年代,想尊称她为“先生”,对,那个时代必须是有一定地位的人,才能被尊称为“先生”,这种用法很像日语中“sensei”,不单单指“老师”,泛指很多值得尊敬的行业人员,比如教师,医生等。
当然,我们都知道即使在近现代,“先生”大部分是指男性,但也不是任何男性都被称为“先生”的,你看,从来没有人称呼务农的老百姓为“先生”,所以大家大可不必为此打着某些名号小题大做吧。
然后来到电影本身。
最喜欢的其实是青年樊锦诗的那一段,虽然篇幅很少而且她都是倾听的戏份,但却能感受到热血、热爱,那种朝气蓬勃和全神贯注,真是非常有感染力。
恰同学少年,天之骄子,风华正茂,却隐在荒凉的大西北将青春及至终身奉献给了世上最宝贵的艺术宝藏。
我承认我确实泪点太低了,这段总让我热泪盈眶 (我没想到看这部电影会这样,纸巾都没带,妆……). 里面有个片段印象很深刻,樊锦诗一路飞奔,越过众多敦煌人们的生活场景,然后一头冲进小院,抱起啼哭不止正在吃土的婴孩,着急的一手调奶粉一边还责怪孩子“笨”。
这段好可爱哎,一个新手妈妈,肯定是在洞窟里待的忘记了时间,把孩子给饿惨了,不知道女强人们的小朋友是不是都经历过这种挨饿啊!
这样就很自然的过渡到了樊锦诗的家庭生活。
我觉得樊锦诗她老公,彭先生,也是一个很厉害的人!
武汉大学的老师哎,一个人带两个娃儿,又当爹又当妈,后来还放弃了武汉的优渥生活环境,跑去大西北支持老婆的工作,真的很难得。
其实樊锦诗去武汉请彭先生的时候,我还以为会有狗血上演—是我狗血剧看多了。
正如当彭先生弥留之际,樊锦诗的剖白,她老公是个“伟丈夫”,为什么一定要强调这一点呢?
那是因为,大家可以想象,在九十年代其实直到今天,家庭中,女性事业更成功,男性总是会被说一些闲话,更何况两个人还是在一个单位。
所以这是我觉得樊院长令我敬佩的第一点:她足够强大,所以她可以做到。
我想,他们当初对此事肯定也有过争吵,两个都是如此优秀的人啊,但为了家庭,也许是热爱,热爱敦煌,所以有一个人妥协了,做出了牺牲,这个人同样伟大!
军功章上也有你的一半!
然后我觉得万年樊锦诗的台词也太好了点儿,我也不知道,就是感觉做画外音很合适,日常生活中也这样,总觉得怪怪的。
第二点令我很敬佩樊院长的是,作为老一辈知识分子,完全没有固步自封,而是非常开放,乐于学习和接受新事物新科技。
我当时去敦煌数字展示馆的时候,完全不曾想到,这会是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力主建设的!
而且敦煌确实有很多数字展示,融合了很多高科技的技术,这是在其他景点不太能看到的。
当然,这跟敦煌本身的艺术特色也很有关系,因为洞窟壁画这些艺术品,对光、湿、温度、粉尘都太敏感了,文物保护是非常考验科技水平的。
现在来说,莫高窟的开发和保护,仍然确实是矛盾而又长期并存的课题,这样一座艺术瑰宝,不让人民看肯定不行,但是又该怎么看呢?
真是伤脑筋啊!
就像电影中讲述的,甘肃或者说敦煌,守着这样一个宝藏,想要开发想要变钱,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好在有眼光远大的敦煌领导者,及时将这股热火做了疏散,有些东西,我们宁愿慢一点,但是错了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宁愿慢一点。
看到影片中,七八十岁高领的樊院长熟练的操作电脑,我真的很感慨,真正的学术大师真的永远在进步!
希望我到那个年纪的时候还能保持一颗不断进步不断探索的求知心,虽然我也没啥用 ……按照我的理解,做到樊院长这种职位的人,其实不太会像影片中那样和善的,他们往往会很敏锐,以致于有些不太好接近。
片中有点到,有位工作人员去跟樊院长请假,就说了她只有上半天脾气比较好。
想到她为了争取对莫高窟的保护,应该是去找省ZF的帮助吧,临行前自我检讨说“有理不在声高”,但是她先生却支持她说“有理就要声高”,对,有些事情,在那个位置,就是要大声讲出来,也要形成不怒自威的气氛,太好说话有时候会很难做成事情。
没有看另一部讲述同样伟大的女校长的故事,因为不喜欢里面的一些主创。
昨天看到两位编剧和网友争论时都要讲“我本是高山”,其实很想说,高山,沉默厚重,不会去迁就谁。
有些人,不用叫嚣自己是高山也让人产生高山仰止的崇敬,有些人即使喊破喉咙,也只会让人感觉夜郎自大。
加油,希望能积攒属于自己的厚度!
科教片 不好看 可全是陈谨的诗意 全是团队对文化的敬意 上映第二天 一天一场的排挡 毫不意外的包了场 因为包场和文产的伙伴大声地讨论了起来 这么熟悉的敦煌 也是中国人最陌生的纸上谈兵 片子剥开没有完全愈合的伤口 忽略了传记片惯有的不为人知的事实和细节 增加了很多浪漫主义的热爱 主角用生命去爱 主角被人默默地爱着的那种 理性克制厚重又充满浪漫的有点穷酸的爱 和片子谨慎严肃恭敬的气质 震撼!
动容!
谢谢你们 沐浴焚香 端详敦煌 纵使感觉花了一个多小时 看了一个光明的广告 结尾还隐隐约约飘来“欢迎报考敦煌研究院”九个大字 但我似乎是看了一篇散文 孤独忧伤 但是满足幸福 进入电影抖音化的鼎盛时期 没有一部电影能拍砸 再看着这样生硬的手法 像想替樊锦诗先生说给游客的冲动一样 不是你买了票 就都要听你的 还有!
王菲一定可以唱出婆娑的衣带 大漠的斜阳 蜿蜒的积雪 幽怨的北风 但只有谭维维 还唱得出被胡杨隔断的流沙
在上影节看了一部难得的华语新片:《吾爱敦煌》。
映后见面会还有苗月、陈瑾等主创的交流,全程都让人很感动。
57年的坚守,让樊锦诗成为“敦煌女儿”。
电影完整讲述了她一生多个重要节点,构成了一部宏大的女性成长史诗。
她为敦煌的莫高窟做出了巨大贡献,用自己的一生去爱自己的事业。
到头来,她只是淡淡地说一句:“我为敦煌尽力了,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它值得。
”片中樊院长丈夫彭金章的这条故事线也很动人。
他和樊锦诗在北大时是同班同学,妥妥的高知爱情故事。
两个人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
大学毕业分配之后,老彭去了武汉大学,而樊锦诗去了敦煌。
分别时,樊锦诗告诉老彭:“很快,也就三四年。
”老彭说:“我等你。
”可谁曾想,这一等就是十九年。
这一切都让樊锦诗的家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她常常感慨自己欠家人太多。
两个人之间虽然并没有说过像“我爱你”这样的甜言蜜语,却因为一句“我等你”而彼此坚守。
用彭金章自己的话来说,“人家说樊锦诗是敦煌的女儿,那我就顺便做了敦煌的女婿。
”“敦煌承载了历史,樊锦诗代表了现实,因此这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现实人物传记片。
”导演苗月现场解释了,留住敦煌、传承敦煌,是樊锦诗本人一生的事业线,是她的命运,也是这部电影的主线。
樊锦诗在敦煌莫高窟工作期间,一直对文物保护充满热枕。
作为敦煌研究院的院长,她组织了石窟的修复工作,并且根据不同石窟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修复方案。
为了保护文物,她还建立了数字敦煌,使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
樊锦诗用自己的一生去坚守自己的事业,诠释了什么叫“爱一人,择一事,终一生”。
看完电影,我铭记了樊锦诗的名字。
她守护敦煌,守的也是自己的心,对敦煌文化那颗最赤忱的热爱之心。
从“人间烟火”那个剧的付闻樱粉上陈瑾老师,很有缘分,几个月后的今天就迎来了第一次线下见面,在忙碌的期中阶段,看一场电影,在现实中见一见自己喜欢的远在屏幕那端的人,很快乐,很上头,很疯狂。
最初很纠结要不要报名,因为期中考试周非常忙碌,但是觉得机会难得,而且人在北京的优势加持,我权衡利弊,决定报名!
也很幸运,成功得到了去线下首映的机会。
电影观感:1⃣️之前对樊锦诗院长有过一些了解,也看过感动中国,虽然一直没有机会亲临其境体验敦煌的魅力,但这是我一直的愿望,希望自己毕业后,早一点实现这个愿望。
2⃣️正如电影里呈现的,每天的游客坐车走后,莫高窟又会回到安静孤独的状态,看着日升日落,看着斗转星移。
在大自然面前,谁都不能说老,谁都不能说大。
3⃣️开发与保护是一切文物必须考虑的问题,显然樊锦诗院长已经给出了答案,道理所有人都懂,但抵制诱惑是非常艰难的事情,所以樊院长的坚决也更让人敬佩。
4⃣️史书轻翻一页就带走了几百年的故事,沧海桑田,青丝变白发,不变的是为热爱的坚守。
“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互相懂的感情真让人动容。
5⃣️必须大夸特夸陈瑾老师,演技绝了!
她的台词一把把我拉进电影的年代,旁白自带历史感。
最后放了一段陈老师拜访樊院长的视频,天呐‼️陈老师大波浪卷,那个艺术范的围巾,绝美!!!
和樊院长的同框真治愈!!!
映后环节:1⃣️我以为我做好了准备,但当我看到陈瑾老师走过来的时候,我还是震惊了很久,内心os:不愧是女明星,身材比例,体态神情都好棒。
真人比图片美很多。
2⃣️陈瑾老师发言很谦虚很透彻,她对人物和环境的理解就能说明她可以演好这个角色。
事实也如此,好演员就是这样。
希望瑾老师再拿影后!
最后感谢陈老师继续演好片,感谢苗月导演和剧组演职人员。
推荐!
《吾爱敦煌》!
ps:体会到了线下追姐的快乐!
哈哈哈哈哈哈好了,今晚要加班了。
今日分享结束
致敬文物保护工作者,更多是描述樊锦诗守护莫高窟的故事。前半段有点像樊院长会议上的精彩发言集锦,略有些枯燥,后半段比较有烟火气,让我看到了工作之外的文物工作者的生活,感觉樊院长的人物更鲜活了。影片结束还有主创见面会,创作不易,中国的敦煌学更不易。希望自己有机会去敦煌看一看莫高窟。
背后的工匠精神值得学习
🙄女性电影,但管伟人叫先生是吧?
苗导本人很有风骨,外表不修边幅,举手投足间魅力十足。片子就很老钟,“带上你的爱情一起来”,什么鬼
这么好的题材怎么拍成这个样子
陈瑾的表演就很程式化。整体没有什么特别的惊喜可言。
致敬考古工作者
北京至拉萨航班上看的,虽然通篇冒着根正苗红的主旋律宣传意味,可在信息爆炸、人人短视、一味追逐效率的当下,这一抹不计个人得失的长期投入,泱泱大历史观下的超长期主义,让人敬仰,让人动容,让我泪流不止
影片最打动我的是在文旅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樊院长对于保护莫高窟文化遗存的原则的坚守。大音希声,仍需要有原则的躬身入局。
怎么说呢,格局拍得小了,对敦煌的爱如果脱离了敦煌本身的魅力,就显得单薄了。
怎么说,有点像纪录片的形式,但是又感觉像流水账,不过有这种电影的存在就很好,以后再接再厉
我可能更期待对莫高窟的讲解。老一辈人不容易。
致敬
樊女士
太难看太难看太难看啦!!!!这到底拍的是什么?我以为是纪录片,会有很多莫高窟的壁画塑像和考古细节,结果为什么有那么多冗长无聊的会议?啊?如果是人物传记,前几十年的年轻时代明明是那么好的人物成长的素材就一笔带过,只剩下人到中年的个人秀?尤其是片尾演员和原型的片段真的不是明示了吗?自恋笔记吗?通篇都是女主角的slogan,充满说教和爹味,这充分说明了爹真的不是性别问题,而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权力者的腐朽味道。女主角和员工同事的相处令人窒息,莫名其妙要离开的人,请假的人,还有最后还要带来爱情?找一个监护人吗?令人不适。我不如去看新闻报道?还没那么长,那么无聊?旁白苍老缓慢的节奏听得让人心急,时间太过漫长,四十分钟就撑不住了,觉得看完自己也跟着老了几十岁……
12.27观影,如果不是樊锦诗老师本人的事迹和精神感天动地,如果不是陈瑾、黄品沅一众演员演技超神,尤其是老年夫妻生死之别那里全靠演技让我落泪,单看电影,我只会打两星,甚至于一星半………
不如还是拍纪录片吧……空而无物的人物描摹,大而无当的主题展示。国内导演拍的女性传记片都挺差的,比《我本是高山》就好那么一点吧,胜在平淡,所以也无趣极了。
很朴实的一部电影。那个饰演樊院长年轻时候的演员也演得挺好的,心中有爱,眼中有光!很朴实有力的赞歌,让我再次对献身敦煌莫高窟的老老小小们产生无比的敬意!樊院长真是女性知识分子的典范,腹有诗书气自华,值得学习。考虑到现在舆论热议的高山,我给了五星。很多事情,本来就有很多面,看你从什么角度讲故事,也许这部电影没太大的野心,只想抛砖引玉的揭露一位传奇女性与世界最伟大的艺术宝藏结缘的经历一角,确实还不错。好羡慕啊,64年的北大毕业生,书香世家吧?栋梁!
影评未看,不会再看第二遍了,拍的还可以,看完很想去莫高窟旅游~院长对家人、子女亏欠太多;院长的洗脑能力很强~
全片更私人传记,偏向生活化地描述人与人之间情感,人与敦煌如何从拒绝开发到数字化和有序开发。最动人的是樊锦诗和老伴的相伴一生,一直听从心底里的本性去做事,这样的力量真的是闪着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