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立欣导演在知乎上亲自回答了【为什么去拍《我》】的问题:http://www.zhihu.com/question/24175938——————————昨天受邀看了试映。
在看片之前,我主要担心几个问题。
一个是会不会过度煽情,第二个是会不会故意去往基和腐的方向拍,第三个是会不会拍成下一届快男的广告片,第四个是不是会拍成比赛记录集锦。
看完之后放下心,担心的事情都没有发生。
导演范立欣的名字有的人可能听都没听说过,可是只要是听说过的人,一定知道这三个字的重量。
作为中国首位获得美国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和最佳长篇商业报道奖两项大奖的一位导演,他手下做出的一个个作品都是有质有量,口碑颇丰。
2009年,范立欣的《归途列车》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他用春运做载体,将一个个春运中返乡归途中的人们,拍摄的既饱满又鲜活。
作为一个有口皆碑的纪录片导演,范立欣的镜头运动十分自如,要讲什么故事,要呈现出什么样的画面,要给观众什么样的感觉,他胸有成竹。
用我真心换你真心,观众觉得感同身受。
看《我就是我》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是一个没看过比赛,对他们任何一个人都没什么了解的普通观众,我还会认为这是一部不可错过的电影吗。
看完之后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定是肯定的,因为影片并不是单纯的把比赛前情后续讲一遍就草草了事,也不是围绕着少年大书特书完全满足观众窥私欲就结束。
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影片本身只是传达出了一种情绪和精神,当观者接收到时已经不由自主地深陷其中。
那种强大的感染力,让我想起当时看漫画《食梦者》时的激动心情。
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是为了梦想而拼命努力,再苦再累也甘之如饴,最后获得成功。
看着他们的故事,渐渐你会变成他们身边的人,他们的欢笑和泪水、成功和失败好像就在你眼前,这种真实感触手可及。
影片以距离决赛倒数的天数为时间轴开始讲起,即使没有看过快男也没关系,每个人都会为你标出名字。
比赛的画面也是寥寥,更多是在观察他们在镜头之外的生活。
被24小时监视的苦闷和压迫,排练的辛苦和体力的透支,彩排效果不尽人意更要受到导演和老师们严厉的批评。
非常好的一点就是,影片并没有粗暴的要把谁捧上神坛,或是要为谁赚一些人气。
相反的,片中的他们每一个都近乎是狼狈的状态,几度濒临崩溃,尤其是邻近决赛时。
十几岁的年纪却也是最真实的年纪,他们私下里的交流和沟通似乎也没什么顾忌,在一起吐槽赛制和规定时,个个都成熟的要命,讲起道理并不输给长辈,能感受到他们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飞速成长的差异感。
我也是第一次能看到真正的比赛背后的故事,比如老师和选手之间的矛盾、乐队老师和选手之间的矛盾,影片没有遮掩全部把他们表露出来。
山河与于湉那段矛盾冲突的情节,让人不知不觉地就紧张起来,镜头冷冷地在一旁观察他们的细微表现,那种临场感和真实感是扑面而来的,是浸透全身的。
当探讨起个性与争议的问题时,曾轶可、王栎鑫的采访内容顺势而出,尝试以更多角度来传达不同的声音。
何炅和汪涵,作为亲临现场的当事人,针对比赛中的一些状况也有很多见解。
同时,几个空镜,远景,人物背景的特写,将情绪熟稔地联结、分割,节奏非常流畅自然。
这也是它一点都不煽情的重要原因。
对于男孩儿们的友情的表现,力道拿捏的也是刚刚好,能感受到他们的战友情、兄弟情,几乎感觉不到任何的基情的气息,这实在是太难得。
于湉和华晨宇在比赛中形影不离的珍贵情感,在当时是热议的话题之一,然而在影片中并没有着太多笔墨来表现两个人关系是多么的熟络。
而是插入了一段比赛录像,录像中的于湉,凭借着华晨宇粉丝的投票,赢得PK,可是于湉的表现简直奇差无比,这是一场完全靠人气赢得的结果。
下一画面,就是老师和导演厉声地呵斥,男孩儿们低着头听着训话,于湉尤其狼狈,这让观众的情绪一下就变了方向,没有人再去想关于基情的什么。
影片没有刻意地去描画哪个人,可是所有人的形象都饱满生动。
其中有位选手被淘汰时,讲了一段现实至极的话:他直到淘汰时,通过名次获得的奖金,已经足够给妹妹交学费了。
这是一段不掺杂任何价值判断的拍摄,由观众在心里给出定论。
中国选秀十年,路途漫漫却并不平坦。
中国的选秀,更是完全不能和日本的造星能力相提并论。
纵使你超男、超女十年走过来,也比不过AKB那邪教一般的影响力。
所以,导演抓住了这之中最本质、最真诚的部分,就是在这最美好的年纪下,每个男孩儿的成长,它是一种感觉,源自每一个正在努力的男孩,这种感觉就是一种最原始的能量,激励着每一个观众的心。
有很多人完全不看快男,或是鄙视快男,会毫不犹豫地给电影打出低分。
而且从档期上来说,前有《小时代3》后有《后会无期》,腹背受敌。
但如果你还知道范立欣其人,还正青春着,或是怀念青春,那不妨可以尝试观看。
陪朋友去看这部电影,据说因为粉丝的原因一票难求,本着有便宜不占白不占的心里看了一趟,想着没事儿吐吐槽也是好的,或者身临其境围观下脑残粉们的盛况也算是难得的人生体验。
因为贪吃迟到了十分钟,错过了开头,没想到这错过的十分钟成为走出影院后还意犹未尽的遗憾。
为什么会想坐下来写这篇评论,大概也是处于对预先的偏见中那点儿不尊重的补偿,它不太像是我预期中的圈钱粉丝电影,更像是为了纪念十年选秀的辉煌历史,在这个节点,通过对这一届备受争议的比赛的记录,做一场体面的自我总结和百感交集的自我表达。
青春,我开始并不这么觉得,每个孩子在权威的压抑下挣扎、爆发、熄灭、再挣扎,看到他们乖乖站成一排被导演教训、被老师教训面色凝重一声不吭,有一个情节,貌似是两个踢馆选手走了之后,导演在办公室训人,五个孩子乖乖站成一排,像做错事被罚站的学生,导演骂于田,“你唱得太差了,你自己说说你唱得是什么鬼东西……难道你每次都要靠华晨宇的粉丝保你晋级么?!
”(哎哟妈呀,这骂人的模式句式太熟悉了,瞬间心疼这俩孩子啊~~)在受到挫折后默默落泪,在残酷的规则里全力又无力的坚持着自己,我才觉得,对啊,好像这真的是青春,我们在年少气盛的时候,有这么多能量挥霍,有这么多宝贵而真实的情绪,有这么多热泪盈眶的时刻,我们尚能感觉到自己,尚能感觉未来未知的光芒,我们一无所有又充满希望,对啊,这确是青春。
其实节目的权力和规则在某种程度上也象征了这社会的控制,它掌握着你的命运,会束缚你的行为,而面对这些,有的决定挺直腰板抗争到底,有的迂回妥协,在保留自己的前提下,用自己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和解,华晨宇说,我无法改变这个世界,那我就改变自己吧,但他所谓的改变很有意思,并不是把自己包装成讨人喜欢的样子曲意迎合,而是把每件事情都当做自己喜欢做的,让自己在妥协的过程中依然享有内心的自由和尊严,这倒颇有点儿大隐隐于市的修养了,如果他真的能做到,那我觉得,我的确要佩服这个孩子的人生哲学。
旁边有姑娘为了兄弟情尖叫落泪,我倒觉得还好,在封闭的环境中,个体的脆弱会产生抱团取暖的本能,人因为无力而寻找依靠,因此不用猜测也能想到他们的感情一定很好,想起我9岁的时候一个人在外面求学,也是这样全封闭似的学校,面对陌生的环境,友情仿佛是唯一的救命稻草,帮我缓和对陌生的恐惧,对自我的怀疑,和对亲人的思念。
但在水池边的嬉戏却让我心头一软,孩子毕竟还是孩子,纵使在高压之下,这纯真的天性总会见缝插针的释放,你看你们笑得多干净,可是这样的笑,还能保持多久呢?
(唉,此处欲落泪,一定是因为弹吉他的少年歌声太柔软。
)这时候我才惊觉,对啊,所有的美好,都因为青春的短暂,而显得残酷,为什么我在这轻松的节奏中总时常感到压抑和伤感,因为看到他们,就仿佛看到了曾经在成长这条路上的那个小孩,活泼的脚步慢慢被套上枷锁,在挣扎的鲜血中,笑与泪都被风干,小孩终于长成了现在乖巧懂事麻木不仁的我。
3个月的磨练,最后一刻的绽放,华晨宇一直缺席的父亲终于来到现场,他收起了一直以来随意呆萌的笑,彩排时侧台的他眼神里满满是无措和惊慌,采访中声乐老师用温柔的台湾腔说,其实他来到这个舞台上只为了一件事情,就是向他的父亲证明,它是一个值得人爱的小孩,回想起之前他全程微笑目送兄弟们父母离开后渐渐收拢回归落寞的眼神,妈呀,一直泪点颇高的我居然留下了华丽丽的猫尿,我才不会说此刻实在太感同身受这种没有腔调的话!!
不得不承认,到最后,我非常没面子的被感动了,所有点到则止的煽情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把我的偏见融化了,这些在娱乐工业里身不由己却努力坚持着微弱的自我的孩子们,我祝福你们。
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纪录片,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一夜成名的选秀是个很好的题材,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信息量过大素材太多,有些地方感觉没太看明白,可能因为不太熟悉赛制流程吧,挺可惜的,影片中有很多打断叙事的写意镜头,作为人物塑造和内心独白的补充,想起以前大学的时候,导师是个业内颇有名气的独立纪录片导演,我问他,纪录片里可以有主观抒情的段落作为自我表达的途径么?
他说,其实纪录片没有特定的格式和规范,而看你是否有情怀,起码,我从这部电影中看到了创作者的诚意,仅此一点,便值得我尊重。
PS.做电视真他妈苦啊,看到那个胖胖的导演哭着说,做这个节目太苦了,简直恨不得跑上去跟她抱头痛哭,唉,为同行点赞!
很早从好几个渠道听说了《我就是我》,很理解宣传的时候几乎不提“纪录片”三个字的缘由,但是懂的人,自然懂的,冲着范立欣决定去影院看。
8月4日,发现竟然已经是倒数第二场了,去新天地UME,若大的场子大概也就7、8个人吧,赶到影院的时候晚了点,所以清晰的看到坐着的应该都是年轻的脸孔。
这部电影会吸引粉丝,不过粉丝数量的寥落,并尤其考虑到这是一个暑假的时间段,还是让我有点意外。
看来这么早下片,跟上座率的关系很大。
那么,为什么这么一部打着“快男”题材的影片,不能吸引到快男的粉丝呢?
这是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看完之后,我还是蛮喜欢这部片子的,从纪录片的角度也好,从一个纯粹欣赏的角度也好,制作挺用心,导演的意思表达的也挺清楚,当然,我觉得这部片子还是无法与《归途列车》《沿江而上》相提并论的。
除了结尾有点冗长和过于煽情之外(我觉得在成名后疯狂演出的快切后,定格在空荡荡座位那里即可戛然而止),我觉得这部以真人秀为题材的纪录片除了强调青春、成长和主题外,缺少了一些批判性的角度。
也就是说,看完了这部纪录片,你可能会更喜欢几个快男,更喜欢选秀节目,却不会引起太多思考和反思。
片子里似乎有一些,但都淡淡划过,未能展开。
因为这个原因,再加上纪录片的场景几乎就是选秀本身,所以显得比较单薄。
这个问题可能是先天性的立场决定,根据我了解到的信息,范立欣应该是受到制作方的邀请去做这部纪录片的,从某种角度而言,不太“独立”。
不过应该庆幸是范立欣去做,因为如果没有做好,这部片子会变成一部延长版的选手VCR。
回到那个让我不解的问题,为什么这部片子没有成为粉丝电影?
想想《爸爸去哪儿》的电影版,假如它也做成一个“幕后版”,观众还会如此拥趸吗?
粉丝迷醉的,应该是那个被舞台注入魔力的星光璀璨的面孔,以及台下那些貌似真实其实也是另一种演出的人生,他们对真正的真实,不会有什么兴趣。
欧豪来自一个渔村,试问会有情到深处的粉丝跑到他的家乡,只为更多了解他的人生吗?
粉丝们在演出的现场流泪、在后场痴心的等待、在机场疯狂的尖叫,他们始终被自己的痴狂感动,而这一切皆与现实无关。
所以,一部关注“现实”的偶像电影,注定不会有市场。
修改
文/卢杰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梦想过——我就是我。
但当我们走进社会才发现——那是谎言。
我不是快乐男声的粉丝,但我是这部电影的粉丝。
其实,在那年,我跟他们做着同样的事情。
2013年的夏天,我毕业了,家里人希望我留在广州,找一份安安稳稳的工作。
然后像大多数人一样,普普通通的活着,找一个普普通通的女生,结婚、生子,组成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普普通通到老、到死。
因为他们不愿意承认我的理想。
或许,那些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会对像我这样的小辈说——平淡才是真。
可是,去他妈的平淡,去他妈的普通。
我们这年纪的人,除了一腔热血,什么都没有。
但那些什么都有的人,偏偏没有着一腔热血。
为什么要平淡?
人难道不应该是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吗?
难道刹那的光辉,不比一直暗淡要好吗?
在电影开头,其中一位男生问了这么一句:如果不唱歌,你还会做什么?
唱歌、弹吉他、写歌。
不知道,感觉没有了音乐就活不下去。
(大意如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后半句话是青春的代言。
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了音乐就活不下去。
对于我来说,没有了写作就活不下去。
所以,我坚决离开了广州,孤身一人跑到北京,成为了一名北漂。
我羡慕电影中的他们。
他们有一场可以参加的歌唱比赛,可以通过比赛让更多人认识他们,知道他们的名字,看到自己的名字被印在纸板上,听到成千上万的人呼喊着自己名字。
只可惜,写作没有,当然,也不应该有。
写作需要冷静的思考和分析,这种导致肾上腺素激增的行为对写作是没有益处的。
只是,谁不想要成名?
享受鲜花与掌声的包围,大概没有一个年轻人不曾憧憬过这样的场景。
他们是我们都曾想象过的未来,但电影里,也让我们看到了光鲜背后的泪水与汗水。
我也同情他们。
作为新闻系毕业的学生,深知媒体对公众人物的缠绕。
几名未经世事的少年,一下子被推到镁光灯前面,被无数的摄像头笼罩,一言一行都被成千上万的眼睛盯着。
稍有不慎,很可能就落入万劫不复之地。
于是,就变得做任何事情都变得畏首畏脑,思前想后。
这算什么青春?
所以,这电影的名字才更加显得意味深长——如何在现代媒体的关注下,做到“我就是我”。
电影中的一个场景,我记忆尤深。
其中一个男生说,我们理解你们要拍东西,理解你们要让观众们看到更多。
但是,能不能有一个下午,就那么一下午的时间休息一下,让我们玩一下?
话音低沉,满脸无奈与落寞。
实际上,这并不是他们仅有的经历。
跟我们同龄的人们,都或多或少经历过。
只是,他们是典型,是代表,是万众瞩目。
我从广州来了北京,人生路不熟,饮食习惯大相径庭,连说粤语的人都没找到几个。
在公司里,是新来的同事,任何事情都小心谨慎,生怕一不小心就容易做错事情。
从学校到社会,不是一段距离,而是一道鸿沟。
不单是我,也不是单那几个快男,我们每一个刚从学校踏入社会的人都是如此。
小心翼翼地在一个新环境底下生活,不敢有半点差池,仿佛周围有无数只眼睛紧盯着自己的每一个举动。
那不仅仅只是在工作上的状态,更是生活中的状态。
离家漂泊的人,没有了家庭的庇护,做任何事都得小心翼翼,不许一点的行差踏错。
作为一个北漂,其中的艰苦更与何人说?
时刻怕受骗,小道不敢走;强迫自己改掉生硬带着口音的普通话,拙劣地模仿北京口音,以免遭到莫名的白眼。
任何事情看起来都比做起来要容易得多得多……对于几位男生的晋级过程,电影只是草草描述,因为那不是描述的重点。
但就在这草草描述的背后,是由无数我们没能看到的努力与汗水所组成的。
电影中有两幕,是讲两位男生因为拍VCR受伤的事情。
一位是从弹簧床上摔下来,一位是油漆洒到眼睛里面。
都是非常危险的意外,很可能一个不小心就变得半身不遂,或者是失明。
但是,他们不敢跟家里人说实话,偷偷地瞒了下来。
家里人打电话来问,他就告诉家里人,那油漆是假的,根本不会有事。
但实际上究竟是如何,大家都能看到。
我也是。
来北京没多久,因为一次意外脚受伤了,一个多月不能走路。
但我一句话也不敢跟家人提。
不,不只是我,我猜,在北京成千上万的北漂们,全国各地百万千万为了理想而离家远游的青年们。
大家都一样。
这是一个过程,一个成熟的过程,从男孩变成男人的过程。
在电影中,比赛的导演说了一句话,让他们几个从男孩变成男人。
它不仅仅是一句鼓励的话语,也是这部电影的核心。
如何从男孩变成男人,就是这部电影所想要展现的。
从男孩变成男人,就是要学会经受寂寞、就是要学会藏起自己脆弱的一面……相比起另外几个综艺节目拍出来的《爸爸去哪儿》电影版、《中国好声音》电影版。
《我就是我》这部电影是真正准备充分的,有诚意的,在质量上也好太多了。
在电影里,我看到的不是偶像歌手们的成功路,而是一群男孩变成男人的艰辛历程。
它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所必须走过的路。
如果想要追求自己的梦想,必须要付出代价。
如果,想要坚持做一个真正的自己,想要达成“我就是我”,想要追逐梦想,做一个热血的青年……我们需要付出太多太多。
但是,青春不后悔。
这部片子本可以打2-3分。
从影片人物而言,角色太多,无法聚焦,辨识度极低,从情节而言,剧情单一,缺乏冲突,就画面而言,范立欣导演有他的美学口味,但是一些空间环境作为承载角色内心感情挖掘的背景设计和角色本身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例如雪山),于是画面再美丽,也仅仅成为画皮,也就作为海报还行。
整体而言,电影制作表面功夫比较足,摄影本身的技巧没有拉分,但故事太次,感情太弱,作为电影基本不能成立。
粉丝感动本来和电影无关,影像只是再度营造一个宣泄空间而已,这是公道话,不算黑粉。
但这个片子有问题,不诚实。
创作者的诚实是非常重要的品格,无论是什么作品,再商业也罢,导演在创作和发行时的态度、目标和自己的真实思想应相对统一。
如果迈克尔贝总有王家卫的情怀,我们势必失去了变形金刚酷到极致的特级斗打,因为擎天柱大哥看着威震天就用右脚点个地,左手画个圆,引而不发,眉目传情。
即使这可以算一种创作的突破,却是真心对不住投资者的。
这里说的不诚实,就是因为此片明明是一个商业行动的副产品,是冲着圈钱来着,为什么不大大方方说这是就是个商业电影呢?
这个时代,即便你很作,只要诚实,敢说大实话,一样有人喜欢,说不定票房实际更好。
却非要带套,说是真实电影。
真实电影是个啥?
Factual Cinema,一切真实内容的内容能放到电影院都可以把这个套带上。
称自己是真实电影,其实就是找退路,即想讨着商业操作的好,又要赚大家对纪录片的同情和资助,这个和路边要钱的差不多,装可怜,一转身开宝马走了。
归途列车是我最喜欢的片子之一,我相信范导的功力不止于快男。
他会看不出来不能十几个人都当主角?
他会不知道男生宿舍那种拍法也就是个真人秀?
这个片子如果是真的关于快男的真实电影,就应该好好选2-3个人,好好跟跟他们的生活,看看他们的家庭,看看他们的朋友,看看他们的过去,再耐心等等,看看他们的未来。
不要这儿何炅突然说一句,那儿汪涵突然蹦出类,他们不是角色,这些个孩子们的初恋女友,爸爸妈妈们才是角色。
他们在哪儿呢?
难道粉儿们不愿意看看这些他们从来不知道的情感故事?
所以说白了,这就是天娱投资的软广告,一连串现场幕后花絮拼接和MV背景级别采访独白综合影像集锦,哪个导演也不能把它变成真实电影,何必把这个东西扭把成纪录片进院线的开疆辟土之举呢?
还找些玩纪录片的人热忱推荐,这根本就是扯淡,应该好好学学郭敬明,爱谁谁,是挣钱的东西就好好挣钱。
别玩理想,在商言商才是真正的负责任。
这个片子当年据说投资500万,营销发行免不了再花点钱,如果票房到不了1500万估计平手都打不到。
如果赔了钱,应该好好想想不诚实的售卖策略占了多大原因。
演到总决赛前发现,没有选秀的今年夏天,有些寂寞呢。
一开始就知道这部片子不会有朋友同样想看,默默独自在线选座买了一张票等着包场,还担心不够两人取消场次。
宣传里吹捧导演如何牛纪录片如何精彩,事实证明没看过13快男的人一定不会喜欢,说真的如果不知道这些人谁是谁谁什么结果,不是经过三个月漫长实时跟踪培养起对人物的喜爱,会很难明白片子的线索节奏启承转合,哦或者应该说它其实就没有启承转合,因为即使是我也没有理出头绪。
难怪场内仅有的另一伙人走时抱怨限于时间而选的这部“什么烂电影”。
可,它还是有些地方让我真正感慨:羡慕这群小伙子在真正走向社会前有一大帮人来指引协助他们完成从男孩到男人的整个蜕变,而自己毕业四年好像没有真正意识到“责任”二字的分量;惊叹于十年过去张含韵还是整个舞台上最美的女神,明星妈妈叶一茜重温想唱就唱不知是何感想;小伙子们美好的歌声让我陶醉,然后我居然已经认得出并没有多么喜欢的左立的嗓音,去年选出来的这帮人,真的有他们闪耀的理由。
抛开我自己个人情感来说,导演努力地挖掘了当时成为热点的白举纲坚持不选其他人为最弱的“爷们儿”之举,幼年父母离异的华晨宇极力通过比赛向父亲证明自己“值得爱”那种心酸,PK时通过眼神影响现场粉丝投票给自己兄弟的“作弊”行为,还有不可避免的录影和排练受伤,24小时被拍摄的处境和选手们真实情感表达之间的冲突;可这些其实挺常规,换个人也会有,最多表现的细节稍有差别而已。
亮点只有一个,复活一场马上又被淘汰的组合困惑不甘愤懑地说着没有见到为自己复活而高兴的欢呼,只有六强的粉丝抱团悲喜;一旦阴差阳错不是最强,那么你将什么都没有,这就是电视选秀节目的残酷。
总的来说,中英文片名我就是我、No zuo no die不很贴切。
去看了,我不后悔。
一部以选秀为背景的电影,一部讲述一群年轻人在这场造星运动中经历的故事。
10年就是一个年代,一个中国选秀走过的10年,影片中你或许可以知道一个节目得以持续10年的原因,可以感受到一场造星运动发生时的惊心动魄和热血沸腾。
但,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人的成长,更多思考的是人类一直追寻的关于自我、关于生命意义、关于自我救赎的答案。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所有的人都是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然后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习惯孤独是每个人必经之路。
华晨宇似乎自小就懂得这个道理,待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孤独,以旁观者的态度观世事百态。
有的时候不参与不介入或许不是懒,而是害怕伤害害怕心给出去的无法驾驭感,或是害怕无法回报害怕对方失望的不安感。
但待在自己的世界久了,其实也就为自己打了一把枷锁,如何打破自己给自己的枷锁?
如何完成自我的救赎以获得真正的自由?
看完整部影片,或许会有所感悟。
为什么人类总是渴望自由,那是因为我们生活的并不自由,而实际上世界上所有束缚自由的精神枷锁都是自己给自己造的,要打破我们每个人的那把枷锁只有靠自己。
透过影片能看到这一群少年在短短几十天的成长和蜕变。
青春、热血、思考、突破,他们在一个舞台上经历的就如同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会经历的。
向前走,经历着,思考着生命的意义。
失去着,得到着,最终长成一个全新的自己,一个明确的自己,一个坚定的自己。
“做自己”,我们经历的人、事、环境都成就了不同于别人的唯一的自己。
每个人都在一面坚持着自我,一面失去着自我,生命或许就是在这一面失去一面坚持中,闪耀着光彩。
他们在这场造星运动中遵循的规则就如同我们每个人必须遵守的社会规则,他们在规则和自我间挣扎就如同我们在社会规则中沉浮一般真实。
他们其实就是我们的缩影,与其说这是一部记录一群年轻人在一场选秀节目中成长的影片,不如说这是一部讲述所有人自我与社会现实对抗的社会史,生命不停息,挣扎和对抗就不会结束。
华晨宇在找寻着自由,白举纲在鲜明着自我,欧豪在不甘于命运,左立在真实着生活。
他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着我们的身影,那个曾经年轻的我们,那个现在正在经历的我们,那个终将来临的我们,这不是楚门世界,是所有人的真实生活,残酷但真诚。
人间的经历就是这样,有欢笑有泪水,有不舍有无奈,有压抑有开怀,有希望有梦想。
电影里的男孩,在几十天里迅速成长着,他们最终走进了一个叫''明星''的圈子,开始了未曾经历的全新的生活。
如同我们每个人一样,成长后总会迎来新生活。
人生的每一步都可以是新的起点新的开始,祝他们也祝我们一路平安。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几乎对选秀节目选手一无所知,叫的出名字的选手,用两只手就能数的过来。
而李宇春、周笔畅、曾轶可、华晨宇之类,在我眼里,也仅仅只是选秀选手而已。
那些夏天里,我们忙着在空调房里打游戏、吃西瓜,忙着追星、恋爱,无所事事。
而他们为了在舞台上发光,正经受着一场严苛而残酷的洗礼。
他们弹错了音符会被老师骂,忘了歌词会被罚折返跑,在拍宣传片的时候不小心烧伤了也不敢告诉父母,连卧室里都安装着摄像头捕捉着所有细节。
严格、压抑是他们最常有的感受。
可他们已经踏上了这个把一切都放大了的舞台,他们别无选择。
这是从男孩到男人的过程。
可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小白完成了折返跑之后,罚他跑步的老师紧紧的拥抱着汗流浃背的他。
是那些粉丝在魏一宁被淘汰之后呼喊着我们等你回来,而一墙之隔的魏一宁眼含热泪的样子。
是华晨宇举起奖杯的时候,父亲忍住眼泪用力鼓掌的样子。
多美好啊,这就是青春。
让那些压抑而严苛的夏天变的无比美好的,原来是爱。
左立唱着,在这里的每一颗星辰,是那么明亮而短暂。
他们站在舞台上,我们也一样。
我们和他们一样,是人生舞台上明亮而短暂的星辰。
人生太短,短到来不及找到它的意义。
人生太长,长到能让人忘记初心。
可你知道的,我们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出于本能,用细小而柔软的手紧紧握住父母的手指。
爱才是我们的初衷,它让每一颗星辰焕发光芒,彼此温暖。
华晨宇说,不是我变了,而是所有人都变了,而我没变。
他不怕输,他只是想证明,他是一个值得被爱、被信任的孩子。
何老师说,这是个有魔力的舞台。
可我觉得,有魔力的,是爱。
谢谢你们,在舞台上帮我们微缩了整场人生,让我们见证了爱的魔力。
文/梦里诗书 从不追星也未曾看过一期《快乐男生》,对于类似的选秀娱乐节目也从未哪怕停留分毫,但《我就是我》这部自已从未引起关注的选秀记录片电影,却以一种褪去明星光环最质朴的镜头给予了我感动,这是一部关乎音乐人的成长史,青春与梦想在光影的银幕上是如此鲜活仿佛触手可及。
首先这绝非一场《快乐男生》花絮的加长版集合,而是一部真正有力度的纪录片电影,虽然旅行的穿插给人以稍显突兀之感,但依旧不可否认电影《我就是我》对青春和梦想透过这个选秀节目最质朴的呈现,电影中的这些参加快男选秀的选手个人并不熟知,稍有映像的也仅是曾亮相春晚舞台的华晨宇,所以最初未看电影之前对于其以明星噱头赚粉丝票房并不感冒,而当真正看到这部纪录片,才发现电影也仅是回归了一个记录者的角度,没有将谁捧上神坛,也没有规避这档节目存在的问题,被淘汰的于湉依靠华晨宇的粉丝得以回归而被节目组训斥,乐队和选手间的矛盾与争执,节目组为营造可看性让彼此写下自已认为最差的选手而白举纲不愿破坏彼此友情的固执,电影中令这些少年褪去了明星的光环,令观众看见到了他们最平凡的一面,对于音乐的敏感和一副好嗓子或许成就了他们的光鲜靓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会拥有长者处理问题的睿智和老道,这部纪录片正是着点于展现他们参加选秀节目自我的成长,也同时以客观的角度呈现了选秀十年节目组与选手间既有着矛盾问题但同样也充当了老师挚友这微妙的关系。
对于这部纪录片电影,由于带有常年“神片”不断的芒果阴影,更被打上了粉丝电影的标签,从而导致电影出师未捷身先死口碑不佳一边倒,但只有当你真正看过电影才能拥有其发言权,这是对于电影创作者最起码的尊重,而就电影成片而言,这是一部不论是从电影架构,镜头质感,还是其毫无虚情假意之感的真情流露,任何角度去看都不应打上差评标签的电影,而作为中国新生代纪录片导演的范立欣,就成片而言《我就是我》其实有着并不逊于《归途列车》的展现。
只不过前者是万众瞩目的新星而后者则是留守儿童引发的深思,两部作品同为对青春的命题,其实本质并无差别,范立欣对于电影的把控在忠于记录的前提下都拿捏的恰到好处,将青春毫无扭捏作态的予以呈现,不论是离家打工的叛逆少年还是芒果选秀的新起之秀,其电影都能引发人们对青春这一命题的共鸣。
光环下的青春,其实也是平凡,选秀节目中或许令我们能看到的仅是他们光鲜华丽的外在,而这部电影则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些同样本源平凡的少年的内在,他们为音乐梦艰辛的付出和其同样平凡而珍贵的友情,这是场关乎音乐人的青春与梦想的解读,《我就是我》是部当被肯定的纪录片佳作。
(转载须注明:原作者梦里诗书)
如果看过范立欣的纪录片《归途列车》被打动甚至流泪,那么你一定会被《我就是我》感动,前提是抛开对选秀和快男的的偏见。
作为纪录片,同样是对某个群体的关注,《归途列车》里的农民工弱势群体,广为人知的辛酸背后是更加不为人知的辛酸,令人反思高速前进的时代列车有什么是被落下了。
《我就是我》是通过一群年轻人在特定的环境下追逐梦想,不断成长,引人思考剧烈竞争的社会有什么是应该被留下来的。
选秀明星在荧屏上光鲜绚烂,往往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辛酸纠结,青春、梦想、励志的故事一大把,太容易达到煽情的效果,总是在问「你有什么梦想」的好声音分分钟做到。
然而纪录片的旨意并非如此。
一群大男孩从海选脱颖而出经过三个月的封闭式比赛走到决赛,一路跟拍一路纪实,以选秀为载体,挖掘的是当下年轻人面对规则、竞争、压力、友情、梦想等等的各种精神状态,碎片化贯串起来的故事,需要你在观影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每个镜头每句台词最后才在心里整合成完整的认知体验感受,对纪录片不感冒或对快男有偏见的人恐怕难以全部接受到电影所传达的讯息。
影片讲到最后,已经不仅仅是一届快男,而是指向了中国十年选秀的社会话题以及中国新一代年轻人怎样在追梦。
选秀究竟是什么,是造梦机器是圈钱工具是作秀炒作是狂热粉丝还是…选秀带来的发烧乱象常常被鄙夷,然而当镜头真实地对准置身其中的当事人,这些年轻人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会发现,选秀之于他们其实很单纯,一种魔力,一种命运,一种执着,像一句:纵有千般不是,到底于我们亲。
身体承受巨大挑战受伤疼痛在所难免,心理压力更是时时刻刻威胁着你,要顺从规则还是坚持自我,要优胜劣汰还是友谊第一,一旦选择前行就要为自己负责,有种你就退出。
残酷的比赛改变了很多天真年少的想法,慢慢懂得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生存法则,这个社会的“设计”,这个社会的自私:“只想从我们这儿拿走你们想要的,却从来不顾我们的感受”…… 不只是电视选秀,更是社会现实,要想实现自我,却首先必须做很多不愿意的事情。
接受、妥协、包容、坚持?
有沉默,有抗争,有犹疑,有软弱,有迎难而上,也有“被推着走”的焦虑…不同背景、个性、观念的选手有着不同的表达。
90后的他们也许很嫩,但很难能可贵触动人心的是,这群少年对梦想的态度,对个性中本真的保持,对青春、友情和爱的信仰,从没改变,而是加深了理解。
而成长,又往往在一夜之间,一刻之间,一念之间。
说起来是很俗套,但真的百味杂陈,如影片中唱起beyond 的《海阔天空》,鼻子不知怎么就酸了,各种说不清的滋味直冒上来。
这部评分惨淡在院线排片几乎被无视的电影,我真心想说,大荧幕的观影体验有多好。
很多几乎贴到脸的镜头推进,一开始可能觉得难受,看多了会觉得非常真实,并不是“长的好看的人才有青春”的唯美特写,而是直接把一张张素颜拉到你面前,击中你,搞怪的、欢乐的、真诚的、难过的、恐慌的、痛楚的、迷惘的、孤独的、…太多太多,每一种神情都是青春里经历过的脸,转瞬即逝又永恒不变的脸。
外景拍摄的画面也非常美,加上没有剧本完全是选手的心声独白,犹如走入心境。
舞台的表现常常把一段情绪带入高潮,有着很大的视觉听觉冲击力,特别是最后的《我》。
这些一定不是视频网站自制微电影可以做到的,也不是那些动辄过亿所谓的青春片能做到的。
这是纪录片的魅力。
很可惜,这部不管是在主题还是技术上完成效果都非常好的纪录片得不到市场的认可,可以看出跟《归途列车》这样的独立电影相比,这部难得能上院线的纪录片在艺术和商业间做了很大的权衡,虽然影片流畅看不出纠结,但在内容取舍上显然因为市场做了很多选择。
票房平平的主要原因不仅是很多人对快男、选秀、芒果台的无好感,还有那糟糕的宣传审美,明明是文艺的纪录片,宣传上却给人一种小成本商业烂片即视感,制作出粗糙丧尸、卖腐裸背的海报,吊丝味十足的no zuo no die,还有浮夸的"放肆青春",与纪录片内敛冷静的风格完全不匹配啊。
在韩寒都为了自己的电影宣传卖点的今天,不知道换种方式会不会赚钱,但至少能赚回一点口碑?
如果有机会,我真希望更多的人能抱着客观平和的心态走进电影院看看这部电影。
相信只要用心看了,他会逆转你所有不看的理由,甚至令人惊喜感动。
他不是粉丝电影,更不是脑残烂片,也不仅仅是一部青春片,他是每一个值得关注的当下。
如果你觉得他很棒,我真希望更多的人跟我一起喊:我就是我,我支持中国纪录片!
从镜头和结构来说是部好纪录片,但却不是一部诚意之作。让人觉得不对劲的纪录片都有一个问题:重要的不是我们看到了什么,而是没有给我们看什么。
挺好的啊。没必要这么黑吧。
说实话,没怎么看过快男的比赛,但真的看完这个纪录片之后,觉得很触动。
打个一星再说
那年夏天,夢遺了三場
好多眼泪在总决赛的时候已经流完了
翔就是翔,不管怎么去包装还是摆脱不了恶心的本质
我右边两个路人也看得蛮开心的,“这个人是不是就是最后冠军的那个人啊?”。最近都说《小时代》是幻灯片,《后会无期》是段子集锦,这部么就兼而有之吧。看之前,眼睛里只有华晨宇,看时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毕竟大家都蛮拼的。看完了,心里还是只有华老师。和李宇春。电影本身不会令人反感,不妨一看。
一声叹息。。。
尴尬的范立欣想要思考,但是不得不想着为偶像塑造,正如开头字幕和片尾字幕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字,没有被政策困住,最后向芒果自投罗网。不过天娱传媒还算是做了贡献吧,为中国影史奉献了两部票房不错的纪录片,至少会有人开始觉得,纪录片电影院也会放。正如我身后小姑娘感叹:这拍得好像电影
好看。我的少年时代怎么没这么精彩?!另外做一档节目真不容易,碎嘴的,较真的,稚嫩的,各种人都聚在一起,为收视率,为了金钱,在这个夏天,把自己揉碎了重新组合。
给范导五星!
范立新作品 大家不要只看快男就抹杀这部片子 不看片子就评价的行为本来就很傻x
这种电影,不看就知道,粉和黑都会有一堆人的人。就从片子所反应出来的,拍和剪都一般。毕竟还是孩子,感觉除了唱歌或许优于常人,但各方面能力,特别是生存能力,真是还需要多磨练。
冲着导演大名来的。不过作为纪录片视角好像太狭窄。仅仅集中在选手身上真的好么。
也就……没讲啥
有些事情参与进去才能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为之疯狂。在很多人看来nc的事情,其实是很多人的青春和梦想。
你就是你,SB一样的你
真挺不容易的
我正青春,而你们的青春,却永不回来。这个夏天,最值得看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