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朋引伴》,可能因为是黑白片,又是纪实风格,大量台词,大量人物,大量长句,大量难懂的句子。
所以哪怕是“小丑“华金菲尼克斯演的,本片依然比较小众。
整体观感也确实是比较枯燥的,我个人是没做到一口气看完,估计就算时间允许,我可能也做不到。
但内容真的是挺棒的,尤其有两个部分。
其一,是读书部分。
睡前故事,打电话读睡前故事,还有用旁白的方式同步将男主角华金看的书读给观众听的部分。
其中,关于“母亲”的观点,让人非常触动。
还有一处,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很让男主角触动的同时,也非常让观众触动。
刚好一段理性,一段感性,个人非常喜欢。
这些都是我之后估计也会翻出来,再听几遍的段落。
其二,是华金带着侄子行走在不同城市,做户外收音的桥段。
看得人特别想跟着他们一起,体验一下只有声音的世界。
这种有些治愈属性的状态,在关于音乐或艺术题材的电影中,还是比较常见的。
打动人的地方,不是因为稀缺性,而是,影片基调艺术风格非常统一带给人非常和谐的审美体验。
其三,也是我觉得这部电影非常有魅力的一点。
它在展示亲情方面,做得非常之润物细无声。
9岁男孩,毕竟童言无忌,他出现在大龄独居男性的身边,既像天使也像恶魔。
他的质疑非常直接,他的关怀非常直接,他的鼓励也非常直接。
说到底,成年人的时间太漫长,童年太过匆忙,成年人,可能真的需要这种单纯的生灵,来治愈一下。
哪怕,他们烦的时候,真的很烦。
冲着一个演员,去看他的文艺电影,本身也是在一个统一趣味体系下的必然选择。
#胡思乱想🎬 《呼朋引伴》菲尼克斯再次贡献崭新角色 完全不同于《小丑》里的癫狂和疯狂 而是变成了《her》里那个温柔腼腆的爱穿粉色的男人(主要黑白也看不出来穿着)甚至在影像造型上也和《her》一样展现出无出其右的生活气质 纯粹的光影魅力现代电影中的黑白不同于以往胶片质感的凌厉和高比对 通常都整体透着柔和 但其中的区别就像是《罗马》里的家庭史诗感 《弗兰西斯哈》里生活流式的呢喃核设计元素 而感受上跟后者更为接近 在同样的故事形象里也可以找到对应 那就是文德斯的《爱丽丝城市漫游记》一样的大人配小孩 种种矛盾和意见不合伴随着场景变化而愈演愈烈通常来说这类故事的核心主题都是关于大人和孩童视角的差异所造成的 最终也是相互理解而两相消散 但菲尼克斯扎实的演技所提供的是超越此类故事的一种人物可能 你会感觉他在演他自己 但你明知道他也许不是这样(参考《我回来了》)所以他不同于小丑里亚瑟的毁灭式演技 一种介于方法和体验派之间的塑造方法 在这里他将体验进行到底 我认为要比亚瑟那类鲜明性格人物的塑造更加困难 这不同于你凭空想象一个角色并且为其注入灵魂 而是完完全全的将自我刨析分离出第二个极度接近的“他者” 此“他者”区别于其他的特质在于 他产生于本体的“同一者” 这么理解吧 菲尼克斯即在自我特质中挖掘角色特征并且扮演他 但他又完全脱离自我 产生出另一个自我 像是演了个平行宇宙里的他
记录生活,记录成长。
舅舅和外甥,自然状态下的对白,感悟到对生命的理解和体察。
难得小孩的自然状态。
无数的问题,让没有脑筋的成人奔溃。
小孩可爱的不要不要的。
这种没有功利性的电影,多一点才好,摆脱了功利,艺术生命也许会更长久。
感谢导演的功夫和奉献,本来没有啥情节的电影,可以轻松看完,还能产生思想。
這部電影好慢好慢,可是到最後的時候,好像又意猶未盡。
想要Jesse再和大叔再有一些未來,不甘就這樣結束。
影片以採訪為線,但是也聚焦於教育。
在Jesse對媽媽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其實小朋友什麼都懂,甚至他們看的東西比我們更清晰。
抑制情緒。
這一點印象比較深刻,是採訪其中一個小男孩時候,他說媽媽不讓他哭,要堅強。
可是他認為我們有權利發洩自己的情緒,沒錯。
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很多時候對待同一件事情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不一樣的感受,但是有時候周圍的人笑,不笑的話,就會被問為什麼。
如果難過的話,我們也不能在公共場合哭,因為我們要照顧別人的情緒嗎?
因為別人會看不起嗎?
以及在要分別的時候,Jesse說i am fine,i am fine。
但是他一點都不好,直到最後兩人一起怒吼。
未來會怎樣,現在又怎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大龄未婚男士Jonny某日接到妹妹Viv的电话,要他帮忙照看自己9岁的儿子Jesse,上一次接到Viv电话还是在上一次。
一年前,两人因照顾阿兹海默症晚期的母亲彻底闹翻,母亲去世之后就再没有了联系,这次变成了照顾儿子?
Viv的老公Paul因躁郁症复发离家出走,Viv分身乏术。
都是亲人,义不容辞,Jonny直奔洛杉矶。
从职业角度来看Jonny应该很擅长“带孩子”,毕竟正在制作一档未成年人关于未来看法的节目。
但实际和这个9岁男孩相处起来,不淡定的却是Jonny。
两个熟悉的陌生人,要怎么打发时间呢?
Jonny教他用的录音设备记录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因为“录音可以让平凡的世界永恒”,Jesse就拎着毛茸茸的长话筒游荡在LA的大街小巷。
电影半纪录片式的采访了真实生活中孩子对于未来的担忧:气候,城市,文化,种族等等问题,比起这些宏观遥远的未来,家庭似乎应该是他们更加关心的话题。
“他是个奇怪的小孩,但是他已经是个大人了”带着彼此之间尚存的新鲜感,Jonny带Jesse来到了纽约,这座城市的繁忙有序取代了洛杉矶的平静惬意。
他们的关系更近了一步,Jesse开始变得放肆。
他会询问一些Jonny难以回答的问题:“你为什么没有结婚?
”“你有女朋友吗?
”“你对我父母之间的关系怎么看?
”“你和妈妈为什么不说话了?
”作为一个日常以提问谋生的人,忽然变成了被采访的一方难免有些措不及防,这种措不及防是他第一次回头去审视自己过去的人生,忽然发现,在与母亲的关系里,自己一直是被呵护的一方,而Viv从未被理解和接受。
如果没有那些充满诗意而深刻的童书,电影会减分不少。
无论是Angela Holloway的《The Bipolar Bear Family》,或者Jacquelin Rose的《Mother: An Essay on love and Cruelty》,回答了那些令人难以启齿的问题,也帮助故事情节层层推进,与其说是为儿童准备的,不如说是安抚成人心灵的良药。
敬请补充书单。
故事没有结束,工作需要他们再一次出发了,这一次的目的地新奥尔良。
这里有音乐,有变装游行,整个城市充满活力,但是Jonny倒下了。
Jesse展现出了从未有过的成熟,也难怪,成长在特殊家庭的孩子,应该很早就学会这一切了。
假装孤儿与其说是游戏,不如说是他独有一种表达方式。
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互换成长彼此成就,也许就在这一刻。
C’mon是今年推出的多部黑白电影之一。
失去了视觉上的刺激,也许人们会更加专注于声音,也应和了Jonny的工作。
不是特别了解导演Mike Mills,但他的前两部电影《Beginner》(2010)和《20th Century Women》(2016)分别是受自己去世的父母启发的,到了这部《C’mon C’mon》他自己已染成为一个父亲。
五年一部的节奏,代表着人生状态的改变,而他对于家庭关系的描画不能说胜在深刻,但却无比温暖。
Joaquin Phoenix不用说了,小丑已经证明了他的“恶”的实力,Jonny是他的善良与茫然。
而在吹Viv(Gaby Hoffman)之前我只想问,这个女人是怎么瘦的如此彻底的?
上一次看到她还是《透明家庭》中那个混不吝的小女儿;对于Woody Norman(Jesse),只能说,好莱坞的未来在英国。
从隐藏封闭到放开自己,再到某一瞬间的崩溃,和触不可及的未来相比,令人难以承受的是生活中点滴累积的温柔与心碎。
关于成长的记忆,总有太多值得纪念的瞬间,不出意外的话陪你长大的人会先你遗忘,请记得:I’ll remind you of everything.
片子才上映时,我就已经收藏了高清版…只是一直找不到适合的状态去观影~所以一直放着~😜而今晚恰到好处看了~很棒~首先是我无法拒绝的黑白影调,舒服、迷人;男主大叔与不同小朋友的声音采集,看似在填充“大叔与小侄子”之间的互动空隙,实则每一位“有趣且Pure小灵魂”的心声,正是此片丰富的内容结构和内核,也呼应了片名C’mon C’mon(题外话,中文片名翻译太烂,我觉得叫“呼应”就简单极好)~ 其次,顺便说说片中几处精彩或打动我的:1、男主大叔拿起读阅的一本书,“现代文明体系中—关于母亲的社会角色和困境”(非常棒,对母亲的爱的眷念和归属,对渴望成年放飞的逃离,对中年之后,对母爱的再度寻觅与“不安感的脱敏症状”);2、男主大叔再给小侄子读睡前故事:我们以人类婴儿来到这颗星球,学习、成长…种种之后再告别这颗星球回到属于你的时空(很浪漫的儿童美学,科幻模式解读了人这个渺小的生命物种,既脆弱又内心不断寻求力量与安全感);3、快结尾了,大叔男主与小侄子在树林里,互相传递情绪、大吼、释放、拥抱(很感动也很温暖)总之,这是一部拍摄手法稳健、影调醇厚、台词对白充满令人思考的生活意识流好片子~此外,我突然想分享一段感受,年少时,我们总是以自我的热情或单纯的感官去看世界(那时以为这世界就是这样了,而我的生活也就是这样了)…中年时,我们再拓展与这个世界更高或更广的认知纬度时,往往显得急促或受挫,而殊不知,这世界本就是由纷纷扰扰的多元生命体组成,没有边界,所以打开自己、探寻自己,也许才是你与这个世界最好的对话方式…而这过程中,你一定会遇到很多很多有趣的灵魂和故事~
由迈克·米尔斯导演和华金·菲尼克斯主演的电影《呼朋引伴》,可以说是2021年度最为特别的一部冷门电影,在豆瓣仅有3000多人标记看过,而这部几乎没什么剧情可言的电影却8.0的高分。
1.故事的主线很简单。
讲述的是一个纪录片导演,在做项目的同时需要照顾他的侄子,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同自己、彼此、他人及世界和解。
纪录片导演是一个善于倾听他人的、内心丰富而封闭的中年男人,而侄子则是一个有着不符合年纪的成熟思想的、行为古怪的小孩。
在故事的交叉叙事中,我们得知,小孩的母亲,也就是导演的姐姐,是一个深陷于女性困境的人,一方面她要照顾患有精神病而被隔离的老公,一方面要拉扯一个敏感而多虑的小孩。
故事便是由她必须去外地照顾她的老公,而需要将小孩托付给一个常年情感沟通不到位的血亲为开端的。
此后,纪录片导演与小孩踏上了拍摄纪录片之旅,不善言辞的导演总与这个有着独立思想的小孩发生矛盾,尔后又和好,每一次和好都促进了他们感情的更近一步,在不断与他的姐姐汇报小孩的情况之中,他也更加了解了他的姐姐,小孩也在与导演的旅行之中走出他独立的小世界,开始理解身边的一切。
2.人物形象的构建 成人带小孩展开“旅行”的模式已经是司空见惯的叙事模式,《菊次郎的夏天》中,北野武饰演的奇怪大叔与同样不被同龄人理解的小孩来了一场荒诞而美好的夏日之旅,在旅途之中展现了怪异的人并不孤单的命题;《这个杀手不太冷》中,冷酷的杀手与小萝莉的逃亡之旅充满了惊险与浪漫,在“童年总是这么艰难”的尾声中悲凉的落幕。
而《爱丽丝城市漫游记》则更像是此电影的参照模式。
由德国新电影旗手/公路片开创者文德斯导演的《爱丽丝城市漫游记》,讲述的同样是一个充满着波德莱尔式城市漫游者气质的纪录式文艺工作者,和一个孤单的小女孩在城市中不断观察、游荡的故事,电影充满着絮语般的优雅气质,缓慢的节奏中勾勒出代际之间的交流以及社会的景观。
而《呼朋引伴》不仅同《爱丽丝》一样,用黑白的画面强调着现代社会下冷漠疏离的亲密关系,用平缓的节奏铺垫人与人之间冰川的渐融,更为重要的是,在人物及主题的对照之中,能找到某种同构。
之前说到,《爱丽丝》的大人是一个具有波德莱尔式城市漫游者气质的人,何谓波德莱尔式城市漫游者?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可谓开辟了“审丑”的艺术,在揭露巴黎的丑恶之中竟产生了诗意的审美情趣,而他所引发的现代精神文明危机则是指把现代城市作为审美对象,以个体的生命体验及情感困境出发,展露在体制之外、与主流社会相隔的群体,这些人们看似生活在现代空间之中,但却没有与社会发生紧密的关联,他们拒绝现代性的平庸,逃离、迷茫、迷失、特痛构成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他们身处城市,却作为旁观者在漫游。
《呼朋引伴》显然从一开始是以这样的人物形象展开的叙事,纽约成为不断被提及和展示的都市空间。
主人公由华金·菲尼克斯扮演,这个成功扮演过《小丑》的演员无疑具有一种落拓、忧郁的气质,十分符合故事中这个不久前失去了母亲,与唯一的亲人关系疏离,生活在都市之中而始终在夜晚独自进行播客纪录的“孤独患者”的人物形象。
而小孩的扮演者同样是一个少年老成的漫游者,在电影里,有一个小孩结伴放学的镜头,之后这个难以和同龄人相处的小孩才默默低着头从后面走出,他自己也清楚的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古怪,但他表面上总是强装坚强,假装自己对这一切毫不在乎。
游离于故事主体叙事,即没有参与这场旅行的远在外地的母亲,又何尝不是一个漫游者呢?
在回忆的段落中,面对母亲的去世,她讲到她丝毫不为母亲的去世感到难过,她说,对于“你”(即纪录片导演)失去的是一个爱你的母亲,而我失去的只是一个从来没有理解过我的人。
原生家庭与生活的琐事早已成为她生命内核的悲剧来源,在小孩对导演讲述自己印象中的母亲时,我们看到一个曾经和朋友们愉快相处、有着自我精神的女人,也看到一个在社会主流中被排斥的女性。
正如小孩复述他母亲的话:即使我们相爱,她也永远不会了解我的一切,我也永远不会了解她的一切,人生就是这样。
就是这三个漫游者,这三个存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疏离缝隙之中的人,在一场迫于无奈必须建立交流的旅程中,逐渐敞开自己,去接纳彼此与世界。
3.电影主题的建立 电影的结构非常有意思,采用回忆、主人公的独白、纪录的采访这些非线性叙事镜头组成,使整个电影表达的主题无法一概而论,十分广阔。
亲子关系 影片作为明显想讲述的显然是亲子关系该如何建立。
在电影中,原本的纪录片导演虽然是一个善于倾听孩子们说话的人,但归根结底只是他的一种艺术理想,收集孩子们对自己、世界、未来的想法,是他想要完成一个艺术项目的主要动机,而从他一开始与侄子相处之中来看,我们能看到他其实并不擅长与小孩相处。
较为幽默的一个桥段是,当导演和小孩发生了矛盾后,他需要与小孩进行道歉,这个时候他选择在手机上查找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并一边念步骤,一边进行自己的表达,显然是很难放下自己长辈的身份,对孩子进行道歉。
这个时候小孩说,到这一步你应该说对不起,导演才颇为不好意思的说对不起。
亲子关系的建立首先在于平等,在旅行开始之前,我们看到小孩与母亲也经常因为小孩的怪异举动,引得母亲的不理解,她不能认同小孩总是有一些超出年龄的想法。
而谁规定什么才是小孩该有的样子?
导演独具匠心构建了一个“不像”小孩的人物,甚至在采访的对象里,那些讲述着自己的想法的小孩们都有超出我们想象的惊人的想法,像有个孩子就说到“成人总是自视过高”。
我们应该平等的去聆听孩子们,而不是用我们大人的想法圈定孩子们该有的成长模样。
封闭内心 在电影的三角关系里(导演、小孩、母亲),三人之间彼此的相互关系从一开始都是难以达成双向沟通的。
这也是导演想强调的现代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甚至在亲缘关系里也确切的存在。
相较于另一位电影大师伯格曼对人与人之间永远无法达成理解,此片的导演显然对这种关系更为乐观。
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讲述的就是亲人之间无法解决的相互理解问题,甚至到电影最后所呈现的氛围也是悲观的,而《呼朋引伴》从片名就能看出来,导演对时下人们虽沉湎于自己内心的世界,但并非不能通过“呼朋引伴”的方式,完成人的互通。
在电影最为感人的一幕里,远景镜头中,一片郁郁葱葱的自然美景下,导演与小孩相互喊话,说这一切都糟糕透了,两人不在佯装无事,将内心的伤疤揭开,将内心的情感宣泄,情景交融之中,似乎完成了生命的呼喊。
从某种层面来说,《呼朋引伴》绝不是一部能引人入胜的电影,它的表现手法实在是有些沉闷,但在这种平静的叙事间,我们才更能体悟所谓的“呼朋引伴”,它绝不是热烈地强拉着你进入一个跌宕起伏的彼此救赎故事,在细细道来深入主角内心的关照间,我们才能感受到,“呼朋引伴”是细水长流的,是自然而发的,它象征着马克思所讲的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即便它会被现代的迷惘给遮蔽,但阴霾总会渐渐散去,露出它的温情。
近期最受欢迎:5000万播放8.9分!
和AI充气娃娃做爱结婚2021年度十佳,我都替你准备好了!
读书就像吸烟,都是捧着死去的植物产生幻觉新年第一发,最佳资源合集来了!
9.2涨到9.3分,打5星简直不需要理由
我喜欢迈克·米尔斯的电影,他讲故事的方式(说话的方式)很直白,却会用微妙的视觉处理让观众看到表达的层次,神奇的是,你最后会发现自己观影的感受跟作者影像处理的变化几乎是同步的,犹如迈克·米尔斯就在你身边一起观看这部电影。
《呼朋引伴》里约翰尼跟侄子相处的部分,侄子随时会有无花八门奇特的表达和疑问来促使对话密集发生,以及约翰尼和姐姐没完没了的电话沟通,总之导演在这部分的处理,让你几乎只能感觉到人与人的相处,无暇意识到时间和空间。
而在同步进行的声音纪录片拍摄中,移民的孩子们不断回答各种关于现代世界和未来世界的疑问,画面默默展示的则是各种城市空间,速度处理缓慢,能感受到时间流速也满了下来,孩子们的声音在巨大时空间的虚弱感,跟那些宏大的问题一样让人不安。
纪录片采访的是一群在多种族、文化、观念影响下正在长大的孩子们,跟小侄子一样头脑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需要将复杂的世界消化成自己的感受,纷乱而迷人。
而把这些孩子的想法呈量化地展现出来,他们关于自身、现代社会和未来世界的想象、希望、焦虑、担忧等等有那么繁多的可能性,震撼人心。
正是这些孩子们的思考本身让我们可以无限期待人类的未来,即使它越来越复杂,希望的光总在这些孩子们的思考中隐藏着。
一个创作者,一个成年的创作者在用孩子们各式各样的回答来完整自己内心关于当前生活,关于未来世界发展的疑问,可见创作者有多强烈的欲望去寻找答案,内心就有多大的空洞,某种程度上,作者就是约翰尼本人,小侄子也不断从叔叔身上得到来自过去的某些经验带来的模糊答案,他们相互影响。
当然,作者展示的故事背景是一个独特的环境,美国从几百年前就是一个移民混杂的国度,他们自称为是移民世界的未来,完全不同于我们的社会历史发展轨迹,但我不想谈这些宏大的背景,只映照我们自己年轻一代的内心,我们有好多好多数不完的年轻人,思考的问题、想象的未来却很单一,年轻的内心被简单的答案、单一的结果、信息碎片填满,没有了思考的空隙,很少有人能问出影片里那些给孩子们的问题,更多的成年人应该为此感到羞愧,我们给到孩子们的普遍环境是”你就长大吧,哪有那么多问题“。
故事通过郁郁寡欢的男主Johnny和外甥的相处,以及男主对青少年们关于人生的采访,两条线相互穿插支持,展开了一场对人生的讨论(巧的是跟早上刚看完的《我的姐姐》主线设计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相比之下这部的处理和完成度就高太多了)男主Johnny代表着我们这些已经在生活中迷失的大人,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也无法分辨自己的情绪和内心。
在姐姐因姐夫心理问题而离开时,他接下来照顾外甥的人物,从几天到几个礼拜。
通过和外甥的相处,他逐渐也建立起了诚实面对自己的所有情绪的能力,并真正成长为一个“没有丢失生活真谛”的成年人。
电影最聪明也是最诗意的地方则在第二条线,对孩子们的真实采访:孩子才是拥有人生真谛的人,对于生活对于爱对于孤独的理解,句句见血。
而我们成年人越活越束缚,活成了个精神和情感上的残疾人,却自以为比孩子懂得多,要去教育他们。
全片主旨用圣经的一句话描述,最清楚不过:马太福音18:3节: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
”除剧本外,导演视听语言更是运用自如,Robbie Ryan的摄影没得说,一向自然又高级,大小两演员演技也是牛逼到不行,加上剪辑配乐,真的是场享受。
更难得的是,相比其他很多类似抽象又宏大的主题,导演把深度、韵味和真挚的平衡把握的特别好,没有炫技,也没有要给世界展现“我掌握了世界真谛”(像是Benedetta和Mother!
都有这毛病,反而影响了观感)。
总之,今年最爱。
由于姐姐Viv要照顾患有精神疾病的丈夫,纪录片导演的Johnny被委托照顾生性有些古怪的侄子Jesse。
Jesse总把时不时冒出的各种想法直接表现在语言和行为上,这给习惯独自一人生活的Johnny带来不少麻烦。
便利店和街道上险些走丢,让Johnny对照看Jesse的安全性产生顾虑,Jesse也担心叔叔会因为忍受不了自己而离开。
Johnny现学现用的道歉和Jesse关于母亲的回忆拉近两人距离,树林里大声呼喊的发泄更像是他们之间的共鸣。
在这段相处中,Johnny和Jesse都学会如何感受尊重,并合理的去表达被压抑的消极情绪。
从表面上看,Johnny一直在采访孩子,倾听他们对这世界的看法,但只是把自己作为话筒,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记录,并没有真正的进入孩子的世界,就像他和母亲的关系,始终是被动接受的一方。
所以对于突然出现在自己的生活的Jesse,他最初是很难接受,亲密关系的距离被打破,以及对各种未知状况的担忧,都使他困扰。
Jesse像是Johnny的钥匙,不仅了解姐姐Viv作为母亲角色要面对处理家中问题的困难,以及对共同母亲所逼迫式教育的对抗。
更看到自己在亲密关系方面的缺陷,不主动,被动式的接受或者逃避问题,在与人相处中保持自己的舒适距离,习惯于压抑自己情绪形成内耗。
人是很难看清楚自己,都站在主观视角却又意图用客观的论据来证明错误在于对方和外界,逃避问题,逃避责任。
孩子是不同的,对你的反应直接而真实,要与其对话首先要位置平等,学会用他们的眼睛来看世界,代入情绪去感受。
在这过程中,你会逐渐发现自己隐藏的另一面,空虚、混乱、悲伤、恐惧等负面的东西,但这都是你,你有理由可以不好,人生里也没有不好是不应该的规范,承认接受再改变,毕竟生活里意料之外的事情太多,你需要成长,努力去理解你所处阶段的欢乐悲喜,找到最终的自己。
该怎么形容这股阻塞感…
Coast-to-coast babysitting story... 黑白片就是有不同的故事感觉。很多远景及大俯拍城景真不错。就是一个普通小童能挖掘出来的深度是有限的。所以全片推进感不是太强,不如片长缩短到90分钟内。评:3.7星。
电影完成度还好。然,欲以孩童赤子之心救成人之饱经世事,我以为不可。
過了半小時就開始走神,原來是個爸爸去哪了的故事?一半都是靠華金撐著的吧,以及黑白的意義何在啊。
首先想跟翻译说一声,妈妈的兄弟叫舅舅——不是叔叔。//然后想说,片名被翻译成《呼朋引伴》简直八竿子打不着。//这是一部关于理解,沟通的影片。如果满分按五星记,片里小朋友的烦人程度大概是3.5星,足以成为部分观众的避孕宣传片。
音乐抢戏得看不进去,或许也因为今天的大事件觉得电影里的谈论都太小打小闹了。
这种慢慢慢慢风格放在英文电影上感觉总有点奇怪
Ugh. I just don't care enough about these white people problems.
导演很会拍温暖动情的故事,Joaquin Phoenix自带艺术气质,演绎这个角色也是信手拈来,但整体感受还是一般了,缺乏亮点。
默默叨叨不知所云
妄图用黑白来诠释小品电影 但余韵不够
7.2 真的很漫长,感觉有一个世纪那么久。。。小男孩很可爱(但刻意到我了)。
7.8 “我和我的小侄子”,和别的亲情片不太一样,他貌似在谈论哲学,最喜欢侄子回忆“以前的妈妈”———朝气、自我、热爱生活。ps:这部片子让我感觉像是《罗马》那个孩子出生后的续~
毫無設計感,小孩子從頭討厭到尾,黑白畫面只是狡猾的算計。
还是编剧出了问题,无法在一场戏中同时做到人物的发展和情节的推进。实在太无聊了,也就这黑白色调还不错,44分钟弃剧。
通篇的客观镜头,能相对应缝合的主观镜头,有且也只有“摄像机”的所谓主观,但能被称为“真实”的规则绝非真实电影那种蹩脚的规律,一经失败就完全排中,每个接受采访的孩子都是相似,而没有什么共通的共相,彼此之间的家族类似恰好就是一个家庭中叔侄之间关系的映射。
从始至终没搞懂这片子为啥要整个黑白
试了两遍都没看下去
伐大欢喜10后的黑白电影,太炫技~看完感受要伐是长得一头可爱小卷发小正太,老早请伊喫生活了,看她妈她娘舅被折磨得都神经衰弱了。
是成人的兒童片,也是兒童的成人片。小演員的表演太好了,他的表演、語調、身體都有著巨大的複雜性,和那麼厲害的演員對戲也絲毫不遜色。紀錄片的視角和小朋友的回答著實讓我感到十分驚訝,自由世界的小孩他們的所思所想、表達都已經到達那麼厲害的高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