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妈妈一起看了这部电影。
家附近的影院只排了一场,还是巨小的贵宾厅,几乎包场。
与其说是讲母爱的电影,不如说是讲述母子共同记忆的电影。
患上阿兹海默症的母亲逐渐丧失记忆,忘记的事情越来越多,直到将儿子也忘记。
对此儿子说:“忘记了也没关系,我都还能记住就行。
”但是在母亲全部忘记之前,对于母子共同的记忆,反而是母亲记住的更多。
儿子只能记住桌上永远只有插着一支鲜花的花瓶,妈妈却记得那是因为儿子幼时总会送她一支鲜花;儿子只能记得与妈妈一起钓上来的虹鳉鱼,妈妈却记得是在某个湖而并非在海边钓的鱼。
妈妈在病症越发严重的时候说着想要跟他一起看半朵烟花,儿子却仿佛从未听过这种说法。
“我竟然完全忘了”——“这么美丽的烟花,最终还是会忘记啊。
”“不会的妈妈。
因为,这是半朵的烟花。
”和儿子一起看过的半朵烟花,成了妈妈记忆扎根最深的景象。
原本我觉得感染力最强的情景,就是每当儿子寻找走失的妈妈时,与记忆里儿时的自己寻找出走妈妈的身影重叠起来,焦急地呼喊“妈妈”的声音此起彼伏。
但细想来,把母子间微妙的关系和儿子的冷漠归结于妈妈曾抛弃他,这个设定并不是那么好。
毕竟就算没有这么戏剧性的经历,儿子也可能变冷漠,关系也会变微妙。
这样反而更能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引起共鸣。
菅田将晖X原田美枝子X长泽雅美《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原作小说:百花)本片直面对母职“神圣化”的祛魅,聚焦是一位曾为追求爱情,遗弃过年幼孩子一整年的“失职”母亲。
儿子厌恶母亲对母职曾经的背叛,在翻开妈妈爱情日记时,会生理性的剧烈呕吐。
在母亲患病后的遗失记忆后,开启反过来抛弃她的过程。
女性在成为“妈妈”前,先是一个完整的个体。
对一个女人,母职的过度讴歌,有时是一种绑架,赞美会成为一项体制性的胁迫。
当结尾半朵烟花🎆绽放时,儿子明白在时间中淡忘亲情的,到底是谁?
长泽雅美在片中饰演一个人美心善的怀孕妻子,用她的方式极力弥合丈夫和婆婆的裂痕,戏份不多。
名制作人川村元气,凭借本片拿下第70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今年北影节上也是一票难求。
有欣赏价值的小众日式艺术电影,如果你不想与你妈妈就伦理和社会层面展开深度讨论,并不推荐母亲节,带自己妈妈去看。
一开始以为交流环节是线上,没想到导演亲自到场,实属惊喜,也可以说是我这次北影节之旅完美的开场吧(笑。
映后Q&A环节第一个问题就是我最想问的:“为什么将名字定为《百花》,以及导演对中文引进名有什么想法?
”虽然川村导演表示他也挺喜欢引进名的,但我个人还是更喜欢原名。
“百花”是母亲患病后哪怕写在纸上也要提醒自己的家中只能放一只花的花瓶里不能断的鲜花,也代表了母亲那珍贵但又随时会枯萎消失的记忆,更贴合整部电影表现出的含蓄的情感,中文名太直给了,反而失去了那种日哀的美感(说实话是不了解的话一听就不是很想进电影院去看的那种程度。
会喜欢这部电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的姥姥也是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看着她逐渐失去记忆,慢慢记不得家人,对自己儿女的呼唤无动于衷,多数时候沉默不语,偶尔也会说些什么,但没人听得清她的话语,我想,她说的一定是对她而言很重要的事情吧,所以才会念念不忘。
百合子一直执着的“半朵烟花”,不是特意制作出来的花火大会,而只是窝在家里所见的被高楼遮挡所形成的意外景象。
看到的一半是绚烂,隐去的一半是温暖。
百合子的生日设定在1月1日也是一个很有趣的点,元旦这天是所有人都在庆祝的新年,所以“没有人会记得我在这天生日”,这是不是也在说,我们总是沉浸在一些宏大的感动当中,却忽略掉了那些珍贵的细节。
就像泉一直记得母亲抛弃了自己一年的隔阂,却忘记了两个人一起看烟花、一起钓鱼的感动。
近来AI的话题度很高,关于人类是否会被AI取代、人类和AI的区别是什么的讨论也很多,导演通过电影并在映后交流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着缺憾、后悔、不足并因此而不断努力去追寻从而表现出无穷创造力的才是人类,相比于不断获得人类记忆的KOE,记忆在逐渐消失的百合子才更加表现出人性。
这个回答真的让我非常感动了。
另外,整部电影在剪辑方面将过去和现在穿插在一起,并且为了体现人类记忆那种片段式的、不连续的感觉,将记忆内容也是片段式地剪辑在一起,彷佛缺乏连贯性,但反而给我一种真实感。
这种并不浓烈但却能够渗透内心的含蓄情感表达或许就是我喜欢日本电影的原因之一吧。
川村导演说,他看过最美的烟花,永远都是在高高的家属楼中间,跟妈妈从楼缝里看到的不完整的烟花。
百合子想要看的半个烟花,也是这样的吧,是儿子记忆掩埋的美好回忆。
那个由记忆组成的机器人、不是叫KOE吗?
声こえ?
她不会遗忘,所以她永远无法变成人。
在生命的流动中,我们无法掌控自己能够记住什么,也无法理解别人能够记住什么。
日记记录下的,是记忆,是生命,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如果日记被偷走了,那些记忆还会在吗,那些曾经的日子会被抹去吗?
影集和纪念品的消失,或许是好事吗?
至少它们的消失让百合子继续生活了?
川村导演说,自己的奶奶也得了阿兹海默症。
奶奶说他们曾经在湖里钓鱼,但他记得是在海里。
但照片证明,得了遗忘症的奶奶是对的。
我们为什么会遗忘呢?
人总是会遗忘的。
我们能记住什么呢?
人总是会记住什么。
这个略显单薄的故事,在充沛的情感和细腻的叙述中变得磅礴。
我在电影院泪流不止。
旁边传来细细簌簌的抽泣声。
但我并不知道自己在哭什么。
可能是因为最近精神状态欠佳。
但我十分感谢这个公共又私人的空间,感谢一起流泪的观众。
胜有言。
最后,菅田将暉真是太好看了!!!
完全戳中我的心巴巴!!!
昨天是母亲节。
刚走出电影院,已经是第二天。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选择这部略显文艺却后劲满满的影片只是凑巧。
观影前没有搜索与之相关的剧情,纯粹是为了看苏打和长泽雅美的新片。
看电影的名字,会先入为主地以为是一个煽情片,记录妈妈离世前一年与主人公的生活点滴。
然而,电影描述的是患有阿兹海默症的母亲,在完全失忆前的一年间逐渐失去记忆的故事。
借助平滑的剪辑与渐进的音乐,电影将母亲对儿子支离破碎的剪影,儿子对童年母子生活的悄然回想自然交织。
一失一得,残酷亦温馨。
最后一年,是母亲在完全失忆前对儿子究其一生的爱与亏欠的闪回,又是儿子带着对母亲错综复杂的情感,重新认识母亲,原谅母亲,与自己和解的历程。
不完美的母亲 比起利用宏大的叙事,完美的人物塑造,歌功颂德式赚取观众情感认同的影片,日剧日影的受众向来瞄准一类人群,通过生活化的情节,拉进主人公与观众的距离;通过细小的事物与细腻的情感表达折射出一类人群真实的人生。
影片中的母亲为什么独自与儿子生活,不得而知。
即使片中大多是她对母子生活温馨的回忆,从她放着儿子独自生活一年,自己与中年教授私会的经历,能够想象她内心的矛盾与单身母亲对看似亲密的母子关系的逃避。
因而,这不难解释影片开头儿子的冷漠。
她是一个对儿子有亏欠的母亲,是一个不称职的母亲。
一年的独立生活造成了母子间一生的隔阂。
一声呐喊 母亲住在在京阪沿线铁道旁的出租屋。
镜头闪回到她刚入住时,恍然以为是她与儿子刚搬进新家。
陌生的男人,幸福的笑容,她充满了对未来独立生活的期待。
然而她抛下儿子,追求独立,不得不承受长期的孤独。
阪神地震震碎了她的梦,拍醒了这个做梦的女人。
惊醒时她第一个呼喊的是那个不在身边的男人。
她走出坍塌的房屋,在断壁残垣中徘徊。
她在寻找丢失的自我—一个母亲的身份。
终于,在某个海边,她呐喊。
周遭的崩坏似乎是对自己逃避现实的终结。
她如梦初醒,终于想起了儿子,回到既定的轨道。
“女人有了孩子也是会犯错的。
也许我将来也会独自出走。
”妻子平平地说。
然而,儿时的主人公永远无法理解人性的复杂。
于是,以后的人生,儿子无法原谅重新回归家庭的母亲。
记忆剪影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有很多。
印象深刻的有太阳花,半朵烟火与钢琴曲。
独朵的太阳花是出现频率最多的意象。
独朵的花是儿时男主送给妈妈母亲节的礼物,然而长大后的男主早已忘记花承载着他对母亲稚嫩的爱。
母亲家里的花瓶里总插着一朵花;男主与妻子屡次拜访母亲时总少不了买一朵。
母亲在疗养院送别儿子时也不忘让儿子带给她。
为什么只买一朵?
儿子只能认为是家里的花瓶太小。
他以为母亲对太阳花的喜爱是惯性使然,却不知那是母亲与儿子最温馨的回忆。
太阳花的花语是“沉默的爱,没有说出口的爱”。
母亲对儿子的亏欠伴其一生。
所以母亲的回忆总是儿子在雨夜迷路,在烟火大会走丢。
在潜意识中,母亲害怕儿子受伤,却无法弥补对他的伤害。
第一次出现“半朵烟火”是母亲逐渐失忆时的自言自语。
半朵烟火是什么?
带着疑问,主人公开始回忆。
他将有关烟火的记忆拉回儿时与母亲参加的烟火大会。
在妻子的提议下,儿子带着母亲再一次穿过熙攘的人群,寻找“半朵烟火”。
平静的湖面上升起的是一整片的烟火。
母亲失落得像个孩子,歇斯底里地哭闹着。
她再也找不到生命最美的“半朵烟火”。
又一年的夏天,母亲彻底失忆。
儿子在母亲家收拾旧物时终于看到了母亲苦苦追寻的“半朵烟火”—那就是儿时某个夏天与母亲坐在同一位置眺望对面被建筑物遮掩的烟火。
儿子终于想起彼时母亲温暖的怀抱,两人自在火光倒映下的笑脸。
然而,如今母亲已忘记了一切。
儿子开始抽泣。
回忆如潮水,洗尽他内心对母亲的芥蒂,留下的是理解,感恩与一丝愧疚。
他终于明白那“半朵烟火”点燃了母亲一生对自己全部的爱。
钢琴曲是构建电影完整叙事的又一情感线索。
影片总体是直线叙事,中间通过现实与回忆的交错,以不同节奏的曲调呈现主人公的情感冲突。
故事开头通过母亲舒缓的的钢琴独奏引出故事,结尾同样通过舒缓的钢琴曲为最后情感迸发的高潮画下渐入人心的句号。
从母亲决定放弃教授邻居家孩子钢琴,到她在为疗养院举办的音乐会努力练习,最后儿子将她的钢琴捐给疗养院,影片中几次有关钢琴的片段都映射出母亲病情的恶化。
赋予她忘记的权利 儿子的工作团队是研究类似AI的开发。
母亲逐渐失忆的过程也是儿子逐渐回忆的过程。
在儿子找回童年记忆的过程中,他的团队设计出融合了1000位艺术家的特性的AI, 但却销量平平。
同事纷纷质疑她的实用性。
也许,记忆越多越难越有刻骨铭心的“半朵烟火”。
于是,儿子决定赋予AI忘记的权利,让她更通人性。
此刻,儿子释怀了,原谅了母亲,原谅了自己。
母亲用失忆唤醒儿子对自己的爱。
写在最后 对影片细节的描述可能不够清晰,因为在观影过程中不禁想到自己与父母的关系。
最大的感受就是共情。
苏打最后的哭泣是对母子关系的反思与释怀。
成人世界,太多无法两全的事情,直至回忆潸然。
今年开始急于搬离父母开始独居生活。
我好像成为了父母的生活的唯一。
无尽的询问与过度的打探,过于窒息的生活也让我有了和片中母亲一样想抽离的想法。
不顾一切,辞去工作,只身一人,重新开始。
逃避亲子关系是否是唯一出路?
如何找到想要的生活方式,最后和父母有距离感地相处好像是一座山压垮了奄奄一息的生活。
昨天是母亲节。
刚走出电影院,已经是第二天。
打开手机,我还是发了一个迟到的祝福短信。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啊!
长泽雅美真的好美!!!
参加了这部影片的映后交流,真的是高质量论坛了,关于AI、情感、创作细节等等,导演川村元气也是知无不言了嗯,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样,在看前面的时候会有一种看不明白的感觉,甚至会觉得奇怪,也觉得有点“荒唐”母亲患老年痴呆后,带出了一段过往的记忆,那是一段对儿子来说痛苦的回忆,对母亲来说是不愿提起的往事,但电影中母亲也说对自己的决定未曾后悔过长泽雅美和菅田的对话很好,大概意思是,为人父母也会犯错,也会想要逃离,也会在知道自己即将做父母的时候慌张或者有些后悔对菅田来说,母亲所做的事情让他与母亲疏离,母亲也时常会把菅田错认成那个人,最后握起母亲的手,对一些事情的回忆突然涌出,啊,原来是我没记得,但是妈妈记得,原来我记错了,但是妈妈记得导演说,记忆的偏差和忘记才是美的,很同意,妈妈会忘记很多事,但跟儿子有关的,也许儿子会记错,但妈妈不会,最后就是母亲会忘记一切,包括儿子交流会时,导演说这个影片是菅田看完之后打电话给他说如果要演电影,一定要请他,他对这本书很有感触妈妈的扮演者说,自己也经历过家人有阿尔兹海默症,导演也一样有过类似的经历很喜欢电影中医生说的话,大意是,作为家人一定要支持理解病人,要尊重他们为什么英文名叫百花?
导演说当时他的家人(应该是外婆),剩下的记忆大概一百多个,每个记忆都是一朵花,喜欢花是因为鲜花的美是因为有凋零,所以更美,人的记忆也一样,不会记得所有事情走出电影院后,后面的小姐姐们聊天“所以啊,亲情才是人最重要的感情吧”
泉最后的释怀仍然让我觉得有些突然..在神户的地震发生前,百合子抛弃了儿子泉一年,与一个有家室的男人相恋。
地震发生以后,她忽然意识到泉对她而言是重要而不可失去的,因此又回到了泉的身边。
那时泉尚在读小学。
这场地震,本该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剧情转折,但是导演给出的解释却有些轻飘。
大意是说,自然灾难有时是会给人带来一些冲击,使得人骤然萌生出某些念头或体悟。
因此在影片里,百合子感觉到儿子所牵系的亲情比一时越轨的爱情更让她难以舍弃,所以选择了回去。
这样的解释固然合情合理,但总让我无法顺畅接受..😢半朵烟花确是一个非常巧妙而美好的意象,因为被居民楼挡住了一半,所以只看见一半的绚烂。
但这在记忆里长久无法忘却的半朵烟花,不正衬托得那场一年的抛弃有些荒谬了吗..还有被泉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母亲的花,也成为百合子心里始终坚持的“花不能断”的执念,如果这些和儿子一起度过的过去那样重要的话,为什么曾经还选择离开呢。
尤其是患了老年痴呆症后,百合子在超市里仍然看到“浅叶的背影”会不顾一切追出去,更让我困惑:那么在百合子心里,究竟是泉更重要还是浅叶更重要呢..在这部电影中和前段时间的《深海》中都选择了舒曼的梦幻曲作为电影插曲,而且两部影片都探讨了母子关系,颇有一种巧合。
泉小时候、百合子在神户生活的一些画面剪辑稍显混乱,有一种断续的观感。
不过映后的交流环节,导演真诚地分享了很多创作的思考,解答了我的一些观影疑惑,能感觉到这是部真挚用心的作品。
不是你忘记了,是我忘记了… 这部怎么说呢,太偏文艺,且前半段整体节奏都是很缓慢的推进,母亲看到的回忆里是男主角还是小孩子的视角,这种交叉感觉像是家长眼里你永远还是孩子的那个感觉,我看了导演的履历,常年担任制片人也做过很多不错电影的制片人,可此片节奏还是叙事结构都差了不少,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是本片后续看到会引进上映,浮躁的城市里静下心来看文艺片的人会很少,另外就是本片缺少的是共情,你无法对母亲或者儿子的角色共情,也就无法引爆本片的催泪炸弹,想着预期来看感人母子情的没有,想看纯文艺的估计很少,好在最后有点题什么是“一半的烟花”让故事至少是完整的,而答案也很浅显易懂,不是在哪里看或者去看多么好看华丽的烟花,是你和谁一起看的,以及你能否记得这件事情,看电影也是一样,有时候看了很多好看的电影,你还记得和谁看的嘛?
想吐槽怎么就把百花这么有含义的名字译成了中国小学生作文题目??
电影里有个硬伤,让接近70代的原田美枝子演30代或者40代的少妇,再演技实力派,岁月留下的痕迹还是欲盖弥彰啊!
哪里也没有看出来小泉的妈妈只剩最后一年了?!
最后被团地建筑遮掉的花火才是那个一半的花火。
才是妈妈心心念着的那个和小泉一起看到的烟花,而小泉却忘记了。
一直不能原谅妈妈有一年时间抛弃了自己的小泉突然发现自己也有“做错”的时候,这一刻全部都释怀了,也放下了。
这部关于阿尔兹海默症的电影,和其他同类电影一样,宣传了家人应付患者最初的无力疲惫到最后心态上的崩溃,表现出来的歇斯底里的叫喊。
患者本人则是从偶尔的迷惑到最后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忘记了。
新的地方是,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很奇怪,比如记忆,当你忘记了的时候,父母却记得。
而当父母老去忘却了时候,你却发觉自己突然像传承一样,记忆突然越来越清晰。
这种妙可能就是人的本能吧。
还有一个感慨是关于人工智能的,人类给一个复杂的编程系统输入了大量的知识,他人的各种经历,关于各种事情的各种心情,思考回路,当有一天人类忘记了所有的一切,或者从地球上消失了,留下的人工智能虽然拥有这些记忆和情感,却谁都不能代替,谁也不是。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是一部充满真情实感的家庭电影,它深入地描绘了母子之间的亲情,以及面对生命终结时的情感挣扎。
电影的情感表达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引发了我们对于生命、爱情和家庭的深深思考。
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无论是主角们的对话,还是他们的眼神,都让人感受到了他们之间深深的爱意和无尽的思念。
电影的结尾更是让人泪目,那种对于生命的感慨和对于亲情的珍视,让人深深地感动和反思。
作为第一次导演,手法有些青涩,但已经超出预期、非常不错!!看过书会对这部电影更有感觉。苏打全程有些隐忍,但最后的泪脸让我也哭了,子欲养而亲不在,说的就是这种落寞吧
纸巾都准备好了,结果全程冷漠脸看到最后
挺窒息的,做人真难
我真的以为泉要和母亲相爱了…感觉这类题材有些脸谱化了
保利电影院拉黑😱😱你们真的都好有礼貌,手电筒打到屏幕上😱😱😱😱
循环,巧妙的循环,镜头语言的循环,记忆的循环(诺兰这才是信条的正确打开方式!)。第一个镜头就有点给我看呆了..非常喜欢这种在线性记忆的空隙中不自知制造循环往返的方式,超市长镜头为例,从画面右侧走来,挑选鸡蛋,犹豫着走向左侧挑选物品,拿起又放下,镜头90度旋转移向通道,两个小女孩追逐着跑向前方,转回母亲,“跑慢点小心安全”,镜头向左给向小女孩背影,移回,再次重复。长镜头代表着记忆的连续,阿兹海默像那个潜入大厦偷走记忆的贼,也像这一连串拍摄与剪辑的电影技巧,总是趁机而入,在不经意间混淆个体的认知与记忆发生的对象,我喜欢这种用电影语言来呈现记忆混乱的方式,也因此能与存在感有些强的蒙太奇和解。这些镜头越是日常,重复这一行为则越会显得诡异,和全片构造的“奇怪的母子关系”共同营造出一种恐怖感,喜欢!
这部电影最好看的部分是菅田将晖的鼻子。
【3】母亲的失忆之于其他人(包括观看者)则是记忆的寻回与再现,以一种对照的方式。整个结构恰如半边烟花不断扩张,在湖水的映衬下形成整圆。加入AI这个元素挺好的,但太浅尝辄止。
在游乐场那一天,她抛弃过他一次;在巴士驶离养老院的那一天,他抛弃过她另一次。这对母子,他们从此扯平了。从今往后,那半朵烟花,记得住了,忘不掉了。
挺好一故事,剪辑得稀碎,刚代入点感情就立刻闪回到八丈远。川村元气明明挺通俗、挺有条理一人啊,怎么到自己执镜的时候就混乱成这个样子。最后只能让一头雾水的观众,看优质演员们在「高潮戏」里干卖苦力,选择起身离场也不是、接着看下去又不明所以,可真是够难堪的。
能以如此乏味的剧作与调度应对一个被全球拍滥的题材,也是一种勇气。
女主演技实力
哈哈哈 结尾要笑死了 是不是和教授白头到老临终前嘴上说一说要看一半的烟花 儿子还要愧疚一下 虽然她抛弃了我 但她心里有我啊
过于炫耀技法 故事讲得不是很好 还是太嫩了
虽然"一半的烟火"的梗从开头串联到尾,由儿子的忘记到母亲失智的"忘记",讲母子亲情羁绊,原田美枝子、苏打甚至配角长泽雅美都演得不错,但依然觉得故事难看难熬,只有一句"父母并不总是对的",也并不是在有缺憾的家庭长大就一定无法成为好的父母。
日本電影真的太厲害了,細膩的情感可以讓你從頭哭到尾,結尾太震撼了,原來半邊一直存在只是記得的人忘記,忘記的人記得。
2.26又看了两遍,有点上瘾。虹鳟鱼,狮子饼干,花瓶里的一支小黄花和屋顶上的一半烟花,我都没有忘记,我忘了你是谁,可是记得我们所有美好的回忆。いずみ回忆起“不会忘记的,因为这个烟花只有一半”的时候,我拼命看妈妈的眼睛,只希望妈妈还活着。能和いずみ一起看一半的烟花,能听到他说“我都忘记了,对不起”,这辈子就没有遗憾了吧。依然是日剧特有的温暖,每个人都很温暖。妈妈就算失忆了还是一心想着儿子,香织是他们母子关系和解的助推器,いずみ虽然恨母亲,但是依然尽到了儿子赡养母亲的义务。艺术比生活美得多。———我一个不懂日语全程只能听懂お母さん的人,竟然没加速看完了没字幕时长1:44:00的电影,还看的津津有味,仿佛看懂了。反正苏打流泪我就流泪,饼干和烟花的情节真的很催泪,每次看到这里都会流泪。
苏打和长泽雅美真是毫无cp感。关于母子关系和阿兹海默症的呈现也极其表面……
这电影总是淡淡然地刀我、没有理所当然地辛酸的护理和临别的时刻。但这种留白的想象空间远远比真实描绘出来的更加自然。长期以来朝夕相对的家人才会感情麻木这种刀真心让人难受。
阿兹海默都拍烂了 很像大学生申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