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意在上映前一个月看了原版,对比下来有好有坏,整体还是不如原版。
好的地方在主线开始前的节奏上,简洁明了,没有原版的拖沓冗长,但主线开始后就大大不如了,“谈判”这一正题上,没有展露出原版的两方专业性极强的对招,毕竟时长被压缩了,但邱礼涛的做法是,把压缩出来的时间,给到了商业戏份上。
例如主角挟持人质开始前,原版是在办公室临时起意突然发难,把整个警察系统打了个措手不及;而港版是在分区里劫车逃去总部才开始,这就让邱礼涛导演可以在途中加一场追车&追逐戏,但正常情况下,卓文伟根本不可能在这么多车和人拦截的情况下能逃到总部。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最后去拿证据一幕,直接发现了主角二人逃走马上追捕,又一段追车戏。
另一个我觉得改编得很好的在谢家俊这个角色,原版其实就是一个专业性拉满的,为主角服务的工具,所以在原版里甚至是一个小时后才出场,而港版这里极大地丰富了这个角色,序幕戏后离职去做社工,从源头去帮助社会人底层人民,这也是卓文伟除了专业性和外人之外另一个选择他的原因。
对于港版最不满意的一点就是邱礼涛导演是不是把观众看得太扁了,还是从《扫毒3》还是闪回闪上瘾了,一开始就用闪回摆明了李俊杰是黑的,原版是怀疑,或者说是明知道是,但没有证据只能是怀疑,这叫嫌疑人;而港版直接一个闪回李俊杰在卓文伟家里栽赃嫁祸,这就明面上告诉观众他是犯人了,而很多刻意的镜头,简直就是摊开了告诉观众谁忠谁奸,唯一猜错了的就是姜皓文,除了外号“黑仔”和肤色黑之外,在剧中的表现也太黑了吧,但你居然不是…就是单纯莽、单纯蠢,都不知道怎么坐到这个位置的。
另外因为谢家俊是离职了的,并不是警务人员,只是市民,所以我一直在想的是一个市民在指挥中心去In charge行动是否合理和合法,这就是为什么港版里谢家俊这个角色没有要求要现场指挥权的原因吧,所以很滑稽的地方就在,一有什么就拿你不是警务人员去怼人家,那你叫人家过来干嘛…而这个角色这样的改编处理,也让我很好奇原版最后的谈判,也就是骗黑警的反间诡计怎么实现,因为他不是警务人员,他没办法用我也同流合污去实施计划骗对方说出认罪的话把正邪反转,而最后再告知对讲机一直开着,这是原版最后最精彩的反转谈判。
港版怎么处理这一段?
答案是不处理,最后一场戏开始前就告诉观众我通话开着,然后反派为了自保自己说了出来,因为谢家俊不是警务人员了,所以其实离开总部后,就没有了他发挥的地方了,理论上他完全可以退场了…片中卓文伟也是这样说的“你可以走了”。
而原版从后半段失去了指挥权准备全面进攻,到最后的诡计反转,才是谢家俊这个角色的高光时刻,可以说原版从那时候开始,主角由刘青云的角色转变成了吴镇宇的角色。
最后说一些自己觉得不应该删除的地方吧,一是卓文伟身份认同问题,原版对他的警察证是很看重的,这是他多年来的荣誉,但港版只保留了他的葬礼要按殉职警务人员规格去操办。
另一个则是死去的警察老婆那一边,原版是他老婆也不相信主角,骂他人渣,这么多年好兄弟你都杀了他,原版是相信了营造出来的谎言的,而这些指责和言语,是能加强主角要洗清屈辱,还自己清白和兄弟死去真相的心理的,虽然是很小的戏份。
虽然宣传说这次不动枪,动嘴,但对文戏和细节的压缩,换取商业节奏强的扁平化主线和追车及追逐战,不得不感叹邱礼涛真是新生代王晶啊…(没有说邱礼涛是新生代导演的意思)
邱礼涛新作《谈判专家》改编自1998年美国上画,加利·格雷执导的荷里活警匪动作片《王牌对王牌》(The Negotiator)。
故事大纲与原版类似,讲述人生顺风顺水的谈判专家卓文伟(刘青云饰)从好友张永嘉(黄德斌饰)口中得知,警队中有人监守自盗,私吞养老福利基金,却在打算告诉他实情时惨遭杀害,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卓文伟被陷害成为杀警及贪污案主谋。
当卓文伟确信警队内有人要找他当替死鬼,百口莫辩之际,他铤而走险绑架了内部调查科长官李俊杰(周文健饰)和其助手等人,务求与另一谈判专家谢家俊(吴镇宇饰)进行谈判,查出真相自证清白。
当然,邱礼涛并非原封不动的照搬照抄,在维持美版剧情骨干不变——被诬陷的正直警察利用挟持人质事件,揪出栽赃嫁祸的害群之马,洗刷罪名之余肃清警队贪污问题——的前提下,做出了不少在地化的改写。
例如将时间节点移至97回归前的香港,黄家驹、李翰祥两位在歌坛和影坛成就斐然的代表人物相继逝世的新闻播报,仍沿用「皇家香港警察」的编制、职阶和服饰,都在刻意提醒观众,戏中城市与现实的遥远距离。
而在数码科技并不发达,没有便携电子设备的时代,人们仅能通过有线电话进行交谈,画质模糊的电视直播,古早的电脑系统,诸如此类的时代要素也与美版1998年的背景相近。
再者,相比原版将大部分篇幅放在室内斗智攻心的「讲数」戏码,《谈判专家》依旧沿用了港产警匪片的常规处理,即在极大考验演员台词功力的谈判戏之间掺杂两三场刺激肾上腺素的追逐、枪战和爆破戏,务求为观众带来脑力与感官的双重享受。
此外,大幅简化演员台词,尽可能符合本地人的说话习惯,以区别于意义繁杂的美式俚语和修辞(譬如美版两位主角,塞缪尔杰克逊和凯文史派西初次交锋倾西部片一段,翻拍版完全删去,就属很好的改动)。
要讲《谈判专家》对美版的最大改动,在于多加了「一头一尾」两场谈判戏,这就让影片的真正主角,从美版侧重于正义警察塞缪尔杰克逊如何铤而走险洗脱罪名(凯文史派西只是辅助),转向吴镇宇饰演的前谈判专家谢家俊身上。
我想,这也是邱礼涛为什么要「改编/改写」这部电影,因为他从中看到的,不单止是一个好人在社会与体制的双重迫害下奋起反抗,最终胜利的不屈意志,更是一次(警队内部)专业主义「死亡过程」的直接见证。
而谢家俊作为(口耳相传)战功显赫的谈判专家,在戏中却以一个多次「违背」许下的诺言——将所有人安全带出去——的失败者形象展现于人前。
于是,电影同时存在着这样的两面性:卓文伟的成功脱罪,与谢家俊的谈判失败。
影片开场,由刘德华和彭秀慧饰演,一对罹患精神疾病的夫妇阿来和阿莲,两人手持刀具和石油气,闯入社会福利署挟持职员,并要求警方把自己的儿子带来,不然就与人质同归于尽。
警队以影响社会秩序为优先考虑,要求谈判专家「速战速决」,当时仍是体制内一员的谢家俊则充分展现出既尊重守则、尊重建制,又不乏人文关怀的专业主义精神,他透过耐心的问候与对话,如「肚子饿了吗?
」「帮你们叫外卖吧」等等,尝试缓和目标和人质的紧张情绪,并逐步取得阿来夫妇的信任。
但是,就在此时,一名社署高层高调接受传媒访问,却让本已平复下来的局势迅速升温,当得知儿子已被一户富裕人家收养,生活无忧,阿来夫妇自觉没脸做父母,释放所有人质后,生无可恋的两人引爆石油气轻生,以死控诉政府不作为。
可以看到,邱礼涛延续了其一贯对个人与建制的二元矛盾书写:一方面是孤苦无依的弱势社群得不到社会福利制度的保障和尊重;另一方面,把人命放在首位的谢家俊,却公然遭到政府部门的背叛,正因为后者急于求成(警方)、推卸责任(政府高官),相当于间接杀害了两条心智脆弱的生命。
这场戏之后,片名出现,接着才进入属于卓文伟的主线剧情——被警队自己友栽赃嫁祸、「用完即弃」的工具人,无路可退,只能硬闯差馆绑架同僚,冒着罪加一等的风险争取公义。
而在高潮迭起的谈判博弈之中,邱礼涛不仅极力批判警方为求尽快平息事态,在罔顾人命安全的情况下多次派兵镇压的暴力执法,还突出了谢家俊为代表的技术型人才,纵然遵循一系列谈判守则和程序,以避免伤亡为最大前提与卓文伟周旋,却被逼承受来自警务处长(郑则仕饰)和特别行动队长李志斌(姜皓文饰)多次下达违背专业操守的强攻命令,所引发的巨大无力感。
警方执意使用过度武力,终酿成流血事件——李俊杰在混乱中被内鬼抓住机会灭口。
于是,当「和理非」的谈判宣告破裂,循非正当合法之途径找出真相——逃出警局/协助逃犯——便成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来到最后一幕,相比美版将侵吞公款的主谋身份隐藏到最后一刻,邱礼涛早早透过不时插入的闪回镜头,揭露贪污案主脑和其帮凶的真实身份。
结尾卓文伟、被挟持的谢家俊,与形迹败露的黑警举枪对峙与谈判,最终还是导致了第三场流血事件的发生,也是对谈判专家职责带来的另一重打击:如何能说服深陷绝望(被同袍和制度抛弃),一心求死的腐败警察?
与之相比,美版倾向于相信建制,坏人终会得到法律制裁。
从全片三场谈判戏,三次均以失败/伤亡告终(还可以加上卓文伟线开头,手持假手榴弹被爆头的歹徒,美版里只射伤没死人)可见,《谈判专家》实则讲述了专业主义(人士或精神)于香港必将迎来的「丧礼」,只需稍微回顾哀悼黄家驹、李翰祥等专业人士之死的画外音,更加能感受到这种「失去」之强烈。
然而,也不要忘记戏中另一道声音——科菲·安南在联合国大会呼吁和谈谴责暴力,正正说明在颠覆失序的社会混乱里,邱礼涛始终坚持「和平谈判」的重要性。
故此,与《拆弹专家》系列玉石具焚的无政府之怒,《扫毒3》利己主义者当道的悲观主义等表述有所区别的是,在《谈判专家》结局,谢家俊对建制失望,选择离开警队,从事社工落手落脚帮扶弱势社群——搀扶着刚保释出来的老妇,把专业技能往别处发光发热;官复原职的卓文伟跟在谢家俊后面,笑说要替对方「守尾门」。
两人分属于制度内外,一个在建制里「出淤泥而不染」,具备正义感和理性;另一个与基层民众共进退,不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两者需要「里应外合」(撑伞和护伞)方可有所作为。
这是属于邱礼涛的理想主义祈愿,放在今天香港是否仍奏效,需要打上问号。
尽管如此,当听到谢家俊说的那句,宁愿做万几蚊的社工,也不愿做几万蚊的警察/黑警,依然能看到不愿彻底屈服的邱礼涛,于夹缝之中作出个人表达的勇气与骨气。
一名香港警队的谈判专家因牵涉一桩杀警案而被迫越狱进入警署总部挟持同僚成为被谈判的对象,在昔日谈判伙伴的推动下查出真相的故事。
主线是非常老套的故事,竟然还不是原创,难怪水平不稳定的邱礼涛终于拍了一个没有逻辑缺陷的故事,曾几何时香港的犯罪电影也需要翻拍了……剧作完整,结构巧妙,张力足够,半小时后的节奏一流毫无尿点,刘青云被构陷后秒入高潮且高潮迭起,与《拆弹专家2》一样,感官刺激的警匪对峙后是更深地对结构性不公的思考、对无力改变现实的底层大众的人文关怀。
对于反派boss的塑造太单薄了,昔日并肩出生入死一朝携手构陷的动机着墨太少,如此狠戾地置于死地感觉莫名其妙,配角基本工具属性没什么发挥,颜卓灵完全失去灵气简直灾难。
幸好,还有刘青云和吴镇宇,两位在同一场景的戏份都是高光与精彩,戏里戏外相互交付信任。
刘德华的几分钟客串分外抢眼。
同时,目之所及依旧是20多年的老面孔,不知道一众年逾花甲的演员还能为香港电影撑场到几时。
在近年陆港合拍片浪潮中,邱礼涛以两大标签活跃于影坛,一个是其高效的拍摄效率,一个是其极具春秋笔法的主题内核。
从23年暑期档开始,邱礼涛的创作效率之高在内地院线得到了最直观的体现,三个月四部新片,让其继《拆弹专家2》之后,以密切的院线曝光率重回大众视野,尽管这些影片质量和票房参差不齐,但在片海战术和其独特表达的加持下,仍保持了一定基本盘。
邱礼涛2023年四部导演作品本次《谈判专家》立项于去年5月,因部分分镜和台词几乎照搬翻拍的原作《王牌对王牌》,所以拍摄效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在内核上,97前相对自由创作背景,赋予了其更多少见的独行侠式爽片表达。
同时在本土化上,《吻别》《海阔天空》等金曲的加持,也让影片的内容更加自洽,综合以上因素,总归是近期值得一看作品。
或者说,没看过原版,观感可能会更好。
作者:杜晋宇责编:刘小黛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端午档,随着国内大盘对档期的依赖性不断增强,不少影片选择了档期扎堆上映,本次端午档的竞争也相当激烈。
共11部新片面对如此情况,其大多数采用了提前大规模点映的方式,以寻求口碑提前发酵,《谈判专家》即是如此,猫眼9.3的点映的评分也证明其内在的观众缘不浅,豆瓣7.4的开分,也持平了《拆弹专家2》的高口碑。
影片第一幕即是一段超长的谈判场景,以精神病夫妇煤气绑架案为由头,值得一提的是,邱礼涛在这段并没有照搬原作的背景,而是一开始就将癫狂表演贯彻到底,精神病的设定和从性本善强调模糊道德困境的罪犯。
加之以对传媒不加修饰报道的春秋笔法,以多视点的方式展示了一个和杜琪峰《大事件》相似的开头,虽缺少像后者长镜头的炫技,但这场戏的高信息量和极端式表达,也能迅速将观众拉入到影片的背景当中。
这一场景在剧作上同样奏效,对社工基金和人物关系的浅尝,以及关于“过度保护”的延伸,开头这一幕的感染力十足,以至于完全可以做一个对外延伸,包括像去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的《再无可失》,即是这种基于法理人情间探讨亲子保护的命题。
邱礼涛虽选择了九七前的背景,但在这种人文关怀的创作视野上,却是始终领先于世界影坛的。
在个人看来,影片其实是两层翻拍,如果说整体是基于对《王牌对王牌》的翻拍,那么第二幕的谈判场景,就是邱礼涛对《拆弹专家2》的间接临摹。
谈判和拆弹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感官一致性,虽然在破坏力不可相比,但在观众的体验上,总归是一种逻辑情绪。
同时,第二幕的谈判的关键点建立在手榴弹的爆炸之上,这样就把谈判和拆弹在逻辑上做了一个并联,邱礼涛为强化这种联系感,在解决方式上也出现了防爆的沙包阵和防爆服,煞有介事的介入了防爆拆弹的原始设定,但假手雷的虚晃一枪。
从第一幕的刘德华的引爆煤气罐,到第二幕的防爆服和假手雷的出现,再到第三幕“黑化”的刘青云,这样的序列安排内在也无不展示着导演的暗语,这是一部和《拆弹专家2》一样阐述“用后即弃”的影像。
第三幕作为影片最关键的高潮段落,邱礼涛的高潮部分颇具亮点,在结合香港地域基础上,辅之以地标或者其他奇观以加强感染力,如《扫毒2》的地铁站开车等,《谈判》在情节上刺激程度虽不及拆弹中的炸红磡隧道和核爆机场,但也奉献了节奏明快的独行侠叙事,从湾仔总部到东区,一路上行云流水的闯关式设计,一人对抗全港警察的孤岛设定颇具传奇色彩。
邱礼涛在对演员调度上也极具特色,这里他没有选择像拆弹中继承刘德华那种极端的怒火,而是巧妙的捕捉到了刘青云那种彷徨且冷静的情绪,这种情绪和原作里好莱坞独行侠的设定高度类似,邱礼涛为最大化这种真实带有纪实感情绪,在车内的机位设计也选择了类似纪录片的视角,这点或也包含了些对《大事件》的call back。
杜琪峰《大事件》另外,在影片中刘青云对外发起谈判时,他提到了自己需要神父的需求,在这里或者是对其早期银河作品《最后判决》的回顾。
在该作中刘青云饰演一个蒙冤的神父,两作制作时间相隔二十余年,从中我们能看到银河和邱礼涛对宿命的不同阐述,前者的顺应后后者的逆天改命,这或者是其面对九七时不同的心态呈现。
在第三幕黑警的尺度和表达上,邱礼涛用片段式的记忆点贡献了强大的想象空间,谈判专家或只是一种现在进行时,虽然九七前的背景让黑警有了更多的展示空间,但还是略显保守和中气不足。
最大的亮点就是收放自如的节奏感,收就是谢家俊不断被推搡于各方势力间的无助,以及谈判仅作为最终方案的身份缺失,而结局健身房对高赫毫不犹豫的一枪,则是最有力的放。
虽然结局相比于原版弱化了谈判专家身份的命题意义,但邱礼涛用自己的本土化逻辑,依旧完成了整个剧作的闭环,这也让影片的时长相比于原版减少了20分钟,与《无间道》《无间道风云》类似,让人不得不感慨,这样的优秀的压缩精简能力或是香港创作者的天赋。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有些影片到结尾才说明翻拍,影片开头就交代了翻拍于美国高口碑作品《王牌对王牌》。
影片大量分镜和台词也几乎和原片完全一致,这样保守的设置让影片剧作保证了基本的下限,但为保证原生“港味”,邱礼涛在一些细节上做了不少小巧思,尤其是带有时代特征对年代暧昧的间接表达。
在开头的电视报道中,以黄家驹的逝世作为引子,到李翰祥的去世,金曲与合拍片的戛然而止,或为第一幕的谈判失败做了铺垫,后面加入《海阔天空》《吻别》的金曲,在如今结合剧情来看,或传递着一种身不由己的悲凉。
依舊是邱禮濤中段班水準,有美版的珠玉在前,邱禮濤的改編只能算合格,原版的經典之處在於你來我往的談判過程中以偏激的手段訴諸對體制的憤怒,繼而在龐大的懸疑氛圍中自證清白尋求真相,看完原版不難理解為何邱禮濤會親自改編本片,那股對體制的憤怒宣洩非常貼近《拆彈2》邱禮濤所表達的精神,片名有專家二字也形同《拆彈》系列的姊妹作。
港版的改編回到了90年代,開場以原創的方式拍出美版沒有拍出的兩位談判專家過往的合作案件,華仔作為監製客串了開場的挾持者,邱禮濤對體制的憤怒宣洩從開場便奠定了基調,再來故事基本上就是照美版走,美版的經典相信也是邱禮濤不想改編太多的原因之一,因此只以濃縮篇幅的方式呈現,然而比起美版塑造出的人人皆有鬼懸疑氛圍,港版的閃回大幅削弱了懸疑感,讓影片過於直白是一大遺憾。
另外年代設定在97回歸前,明顯又是邱禮濤一種政治上的隱喻,可惜從抓內鬼到對體制的憤怒宣洩表達都樣樣不如《拆彈2》,設定大膽但表達過於保守,最後只留了內鬼自殺作為逃脫的改編結尾作為深層隱喻表達,在沒有太多驚喜的改編下只能說失望了,劉青雲90年代演的《暗戰》同樣也是演談判專家,這次演反面版談判專家其實頗有意思,但在美版之前港版的改編部分真的不多,全片只能用中規中矩來形容。
除此之外邱禮濤行活內的槍戰場面、飛車場面依舊非常精彩,久違在香港的狹窄街道巷弄實拍中看到癲狂的飛車追逐,邱禮濤總是能在量產中執行出令人眼睛一亮的飛車場面,若沒看過原版的觀眾較能從本片獲得大量的驚喜,若看過原版的觀眾就只能在夾縫中找到一點邱禮濤的私貨輸出,近期最佳的邱禮濤作品依舊是《莫斯科行動》。
PS:片中清一色都是老熟人主演,盧惠光剃光頭果不其然也是其中一個內鬼,港人對光頭佬的恨意以及戲謔感真的好強啊🤣🤣
这部影片虽然是翻拍,但增添了不少精彩的动作戏,再加上一众观众熟悉的明星出演,整体观影体验流畅了许多。
不过,影片中仍存在几处细节,让人感觉有些突兀。
第一,吴镇宇在众多警察值守的情况下,竟然能轻松跑进警察大楼,这一点不太符合常理。
第二,片尾苗侨伟毫无缘由地枪杀了光头。
不管是从兄弟情义(倘若他们之间存在这种感情)的角度,还是从案情发展的逻辑(杀与不杀,真相都已被曝光)来看,这一情节都难以自圆其说。
第三,在影片最后,苗侨伟用枪指着吴镇宇,此时吴镇宇已经离开了苗侨伟的近身范围,在这种情况下,警察开枪打落苗侨伟的枪才更合乎逻辑。
总体而言,这部影片可以给到三星半,额外加半星鼓励。
看港片有的时候就像吃一千次餐蛋面,每次吃之前都会想餐蛋面还能是什么味道啊,但是每次真的吃了又觉得还真不一样。
刘青云和吴镇宇是唯三无论演什么我都会买账去电影院看他们任何一部电影的香港演员(另一个是谢君豪(没有人问)),所以这次《谈判专家》尽管还没上映北京也没有点映,还是想了很多办法去电影院提前看了。
电影改自美版的《王牌对王牌》,做了一些香港本土化处理,几乎看不出背景有移植,嫁接做得十分巧妙。
但由于是邱礼涛导演和熟悉的双男主配置,如果没有看过美版,难免会按照香港警匪片的套路陷入到猜测谁是警谁是匪的惯性思维里……不过这样的惯性思维,却在第一个真正的戏剧性冲突出现之后,轻而易举被主演不循常规的表演和镜头剧本有意排列的叙事节奏击破。
这也就是为什么看起来千篇一律的餐蛋面,吃起来千滋百味的原因。
香港人太知道他们的观众想看什么,也知道他们的观众以为自己为看到什么。
所以他们永远在这种预期里制造一个巧妙的信息差和时间差,让故事既出乎意料又在你的期盼之中。
尽管这样的电影仍有它审美上、观念上无法摆脱的老旧和过时气息,但谁又不爱吃餐蛋面呢?
正式上映的时候,我会再吃一口的。
反复的人质被劫持,谈判专家出动,用以理服人又不失强硬的话术,一步步击溃劫犯的心理防线,成功解难。
可能是电影起因不顶大,让我觉得大家没必要这么大动干戈。
只是贪污福利基金,就弄得大半个警局的人要嫁祸于人、灭口杀人,最后羞耻自杀。
话说到底是贪了多少啊?
上亿了还是几千万的。
阻止一场挟持,枪战、飙车、各种大型飞虎队爆破、散弹枪闪光弹烟雾弹都上,就有一种请了一个米其林大厨一顿红烧爆炒,结果给你端上来了一盘凉拌黄瓜的感觉。
总体来说节奏稳当,情节环环相扣,前面两个小案件也展现了谈判专家的能力,给电影定调,看着有意思,剧本扎实,不过也是有翻拍打底,是一部可看的爆米花爽片。
谈判专家 (2024)7.22024 /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 剧情 犯罪 / 邱礼涛 / 刘青云 吴镇宇
邱礼涛还是没有本质提升,就靠动作枪战戏活着,太套路化,时间到了不突突几梭子、不炸几个炸点他可能浑身难受,场景一转观众都能猜到要枪战了,真没更高的追求吗?
由于是翻拍剧本,故事是不错的,咖位也保证了演技。
但剧情细节还是有伤,诸位大咖演技虽然没得挑但岁月不饶人啊,刘青云跑那几步、后面追的呼哧带喘的众配、还有胖胖的郑则仕长官,会不会让观众怀疑香港警队啊。
总体还是能看看的,6.5到7吧,但对比二十多年前的原作还是有不小的差距,3星。
电影看得我有些眼角湿润,脑海中显现出了标题的一句话。
香港电影,从一群穷的当裤子的年轻人拒绝大厂盘剥开启低成本写实电影,为了糊口模仿好莱坞和日本电影,逐渐走出了符合中国人价值观的本土电影,并开始反向影响日韩欧美。
当初台湾的学者称之为香港电影新浪潮,但香港电影人自己也摸不着头脑,就是打工,所谓的颗粒度是因为没钱,所谓的贴近现实,是因为作者自己就来自底层。
他们从没想过要在世界拿什么奖,也从没想过依此去输出什么文化。
然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曾几何时,人们一直说回归以后香港电影就不行了。
也给出过各种原因。
直到这部购买好莱坞电影剧本拍摄的电影出来,答案已经不言自明:香港电影从一开始就存在着许多问题,只是因为先发优势和情感联系使得这些不专业的地方被我们忽略了。
本片则是这所有问题的集中爆发。
正如所有男明星们形容枯槁一般的面庞一样,给我们一种极度的无力感。
首先就是封建行会制,本片两场追车戏,毫无意义且拖慢速度,而且原剧本里也没有这个桥段。
一个嫌疑犯从警察局跑出来不说还跑到另一件警局挟持警长。
为什么不直接在同一警局里完成?
就像原剧本一样,非常方便,立刻进入主题。
最后一场追车戏,坏警察为什么不在街上直接开火击毙他们呢?
等于击毙逃犯,死无对证。
因为原剧本坏警察就没发现他们逃离。
这两场追车戏就是硬塞进去的,拖慢了整部片的节奏,而且不改变任何结果,还拉高了成本。
就是因为邱礼涛是动作导演出身,动作替身行会有一堆兄弟需要吃饭,邱礼涛特意安排这两场戏就为了可以让兄弟们有饭吃。
却完全不顾电影自身的质量。
其次,对剧本缺乏深层次理解。
原片特意选择了黑人影星萨姆尔杰克逊做刘青云的角色。
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重隐喻,警局其他人全是白人,这也是为什么主角会对这件事如此执着的原因,他不只是为他自己。
这要放到香港,刘青云就应该是一个粤语说不好的外来者或是不会英文总也升不上去的本土老职员,就像雷老虎的潮州人。
香港人的歧视和白人歧视黑人没什么区别,表面上你好我好大家好,但关键时刻一定表现出来。
这一点可以在开始刘德华的戏里加入。
资本主义社会的歧视都是系统性的,一个证书套着一个证书、一个衙门跟着一个衙门的歧视,环环相扣。
详情可多读《骆驼祥子》。
我尽量不想去揣测选择刘青云就是因为他比较黑,适合演主角。
这是一部双男主电影,与杜琪峰的《暗战》类似,两个并不相识的男人惺惺相惜。
结果在剧本上就写成了2个人一开始就认识,完全弱化了吴镇宇的角色。
造成吴镇宇的人物根本立不住。
也让刘青云的人物被弱化,因为首先出风头的成了吴镇宇,双输。
这么修改的想法可能是为了凸显两个人对待事物的看法不同,吴镇宇比较柔和而刘青云比较直接。
但人物性格是不能在这种大事件中承载人物动机的,显得很小气。
然后是灯光、剪辑和摄影。
突然就显得捉襟见肘,当你有追车场面和故意损坏的汽车的时候,就会以为这剧组还是有钱(但其实追车场面也能看出没什么钱)摄影明显的受到了场景的影响,很难调度,结果就频频出现电视剧机位。
而灯光一直是电视剧光。
剪辑非常仓促,很多地方可以看到演员表演没有衔接好,但导演觉得能忍,就这么上了。
结果就暴露出演员表演有极大的问题。
首先是吴镇宇。
他的表演太舞台化了,而且和配角之间的沟通反应都慢了半拍。
这本来是应该在剪辑中剪掉的,可导演就是固定镜头让他说完再做反应,这是电视剧的拍法。
还为了照顾几个老兄弟,一群人围在一个全景里都拍到,跟大合影一样。
本来逼仄的环境可以凸显压抑紧张的气氛,现在全豁然开朗,一群人围绕着,大部分人无所事事站在镜头前,只有一个演员在说台词。
我甚至有时都认为吴镇宇在做喜剧表演,因为镜头前5、6个人个个面无表情、紧锁眉头,只有他在那挤眉弄眼,情绪变化,导演却根本不切镜头。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刘青云这边,除了刘,这边一个会表演的都没有。
打光还特别亮,刘青云这里就是电影光,到配角那里就是电视剧光,女配角那个脸,惨白惨白的有一种影楼风。
就感觉刘青云同这几个人质都处于不同空间。
刘青云像被什么神秘力量吸干了精力,满脸都是疲惫和无奈。
从刘青云身上我也因此看到了香港电影的缩影。
再看看他的好兄弟——3个老tvb演员,跑起来都费劲。
就让时代碾过去吧。
这演员阵容已经是天花板了!故事也很好,可为什么看着这么难受呢!港片真的就这样了吗?!
你们都没看过《王牌对王牌》吗?我看过好几遍 这样的经典都能重拍 很佩服他们的勇气
平庸之作。悬念设计的稀烂,不管是剧情走向还是好人坏人都太好猜了。我这次真的要收回我之前的那句“邱导,你还是去拍《人肉叉烧包》吧”,现在的邱导连《人肉叉烧包》都别去拍了,我不求邱礼涛有希区柯克那样的天才的悬念设计,但作为前恐怖片导演,同行的温子仁和韦斯·克雷文都能够暴杀他在这部电影里面用的手法。本来这个电影的概念设置还是挺有意思的;谈判专家VS谈判专家VS黑警团。但结果因为过于稀烂的手法,导致再好的概念也没有什么发挥,有些时候前卫的概念和拍摄技巧是一样重要的。
男一和男二是怎么突然发现郑则仕和姜皓文是可以托付的好警察的,还是觉得片长差不多了该收了?
哇竟然有好看到诶!开篇华仔短暂客串打开了精彩,顺便立住了吴镇宇也劝退了谢警官,再来一场劫匪谈判立起刘青云,继而开玩一票大的。王牌谈判专家的对决也是王牌演员的对决,被验证过的成功本子+优秀演员果然可信。
李志斌简直太像黑警了救命!!!
坐标安徽,第一次看到粤语版的港片,体验感真好~刘青云吴镇宇是我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的香港男演员,每次看到他俩出现在演员表里我就想去看看,他俩真的是每次演啥角色魅力都拉满,这次也一样,刘青云在电影前半部分那种冷静自持又快速敏捷部署,后半部分吴镇宇那角色,温和不强势当断则断,两个都太有魅力了,有些男人什么都不必说,光站在那儿,身上的那种气质阅历感就已经很迷人,智商和人格魅力爆棚,这与他们的长相身高无关~很不一样的港片,不算警匪片,相比于之前的港片文戏占较多,有文有武,节奏恰当好处的紧凑,一直拉着观众的神经,我看着很爽~可惜港片没落,我去看的时候只有4个人,唉~其实这片子真心还不错的
7分,邱礼涛出片劳模典范,而且都能保持不错的水准,电影延续《拆弹专家》与《暗战》的主线模式,虽翻拍自《王牌对王牌》,但本土化的改编还是港味十足,时间线切回97香港回归前,聚焦社会底层的不公平遭遇,和警察内部的腐朽黑化,以及看一个好人如何在社会与体制的压迫下自卫反击。电影的主场景其实并不多,但就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增压与泄洪,才让节奏焕发出紧张与胁迫感,两大影帝唇枪舌战绝对看点,玩心理战术,以专业服人,用罪犯与警察的双面身份,巨细靡遗抽丝剥茧,排掉假象的真空,摊开事实的相薄,两人一来一往贡献出太多精彩的瞬间,虽然最终黑警露馅的处理太过儿戏,但逐渐洗白与斗勇的过程足够耀眼,一场漂亮的绝境求生戏码,简直教科书级别的自证清白,小成本体量的制作,拿出如此工整巧妙的推演,依托导演的执行力,和演员强大的信念感
整体三星,翻拍作品减一星,不是我多少有些不明白,最后怎么还要说“辛苦卓sir”啊,怎么这个大行动你们警队整体参与安排的吗?感觉确实还是原版的结尾更好一些,
一部非典型的高智商电影,因为刘青云和吴镇宇二人的精彩对峙,让整个电影保持了一个紧凑的节奏感。他们通过细腻入微的表演,透过精湛的演技足以让观众捕捉角色细微的心动动向。在一次次交锋中,两大影帝将角色的情感与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比起以往的双男主硬汉风警匪片,吴镇宇在结尾处看淡是非后的潇洒离去、去结构外寻找正义的设定,足见邱礼涛跳出原有框架的突破与创新。然而,这部电影不仅仅关于故事目标的达成,其中的人文关怀也给电影注入了更多思考的空间。刘青云饰演的卓文伟始终是挣扎的状态,搭档因警队腐败案被杀害后他自己也遭到陷害,这起案件涉及到更现实的“社会福利”问题,最终邱礼涛的人文关怀恰到好处,让最终的胜利落向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进一步提升了故事的内涵。
近年来看过最好的港片
从小看tvb谈判专家长大的人DNA动了!有率性而活+碟中谍的影子,刘青云和吴镇宇坐镇,心理对决精彩,苗侨伟白转黑难以相信,虽然越狱过于简单但剧情流畅让我可以接受华仔过早领盒饭的事实。
看得人眼前一黑,无论质量如何,端午同期,隔壁扫黑都时间线都到疫情三年了,港片怎么还在三十年前的廉政公署云云?这也太落后吧!一看还是翻拍,原作是1988年的,眼前两黑。其实从剧作层面是挑不出什么问题的,行活,戏剧冲突有,人物张力有,讨论议题也有,绝对不难看。但同一套叙事重复了三四十年已经无法让人以就片论片的的态度去认识电影了。如果类型片始终在原地踏步,那就是在退步。
纵有邱礼涛的想法在,整体剧本和表演都太干脆,缺乏细腻的展现,全片也很平淡,缺乏高潮。
“你挺你小弟,你黑社会啊,你当你皇家警察?”
没什么好说的,符合期待,剧本改编拍摄剪辑都很粗糙,一群老脸演一眼看到底的角色,各个疲惫不堪,原作强张力的娱乐性被削弱了不少。邱礼涛的私货也是熟悉配方,97&抗争,是流水线行活中的一碗餐蛋面外卖,自己觉得是味道是情怀是坚守,但餐蛋面这玩意就是又低质又没营养,关键也确实难吃。
改编还要夹带私货,否则便凸显不出导演的特色,结果呢,完全可以说好的都是原作好的,甚至还胡乱改编,可以说照着抄都不会得水平了。
邱礼涛的正常发挥,但对比原版就非常逊色,关键是一些情节的衔接点经不起推敲,邱礼涛在调度上确实挺笨拙的,反映人物心理挣扎基本还是靠演员自身,这次他的表达欲也收敛了很多,让看过原版的观众看起来可能比较食之无味,不过这么好的故事和设定的确值得翻拍。
端午档总体比五一档好看真的。今年的港片好有看头,武的《九龙城寨》,文的《谈判专家》或者可以说是,口腔动作片(?)。剧本的前后呼应和细节看得津津有味,这次的台词太有意思了。除此之外,李翰祥新闻播报出来,BEYOND的歌声响起,看得越多邱礼涛就越发现他的“夹带私货”,在有限的框里一直坚持表达所以一直都觉得很RESPECT。虽说是文戏,但枪战追车戏还是有的,不然怎么叫邱礼涛,还又解锁了一个爬楼梯地点(上次是地铁,这次?)。以及,文武两部都有个共同点就是:都!很!好!嗑!
就是《王牌对王牌》,妹子没看出是颜卓灵,只觉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