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加迪沙

모가디슈,绝路狂逃(港),逃出摩加迪休(台),摩加迪休,Mogadishu,Escape from Mogadishu

主演:金允石,赵寅成,许峻豪,具教焕,金素辰,郑满植,金在华,朴庆惠,尹敬浩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英语年份:2021

《摩加迪沙》剧照

摩加迪沙 剧照 NO.1摩加迪沙 剧照 NO.2摩加迪沙 剧照 NO.3摩加迪沙 剧照 NO.4摩加迪沙 剧照 NO.5摩加迪沙 剧照 NO.6摩加迪沙 剧照 NO.13摩加迪沙 剧照 NO.14摩加迪沙 剧照 NO.15摩加迪沙 剧照 NO.16摩加迪沙 剧照 NO.17摩加迪沙 剧照 NO.18摩加迪沙 剧照 NO.19摩加迪沙 剧照 NO.20

《摩加迪沙》长篇影评

 1 ) 都是地球人

看小眼镜蛇黄阿丽脱口秀,恶搞种族话题,说找同种族伴侣的好处是,关起门来就能嘲笑其他种族啦!

俩日裔夫妻,就能说一起菲律宾裔的坏话,而他们哥斯达黎加的邻居,最爱抱怨巴拿马人,在他们看来,你们不是一样的吗?

就像美国人分不清中日韩,片中的索马里人看韩国人就叫中国人,更分不清南棒北棒了。

在美国,台湾,香港,乃至新加坡、马来华人,统称CHINESE。

外人看起来都一样,而自家人却要闹一闹,分一分,想想真是没意思。

要是在外星人看来,你们这些地球人还分什么啊?

 2 ) 分裂之痛---很沉重复杂的心情,韩国电影和文化已甩我们太多了

这个电影再次触及了韩朝的敏感话题,上一部让我感动得直流泪的是特工,这部虽然没有泪水,但给人更压抑,让情绪得不到释放。

要说韩朝的问题强度甚于我们的T海问题,毕竟几十年都是刺刀顶刺刀,所以在处理矛盾时,两国也是用尽了朝鲜族的智慧,几十年来让其他大国为他们买单,一个成功拥有了核武,一个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从这点可以看出鲜族人的团结和狡诈,而本片也深刻的表现了这点。

但让人敬重的是韩国文化和电影的开放程度,一部又一部接触敏感领域,正因为对现实和历史的尊重,无论是失败还是胜利,韩国电影都选择直面。

我以前是不看韩剧的,因为10几年前韩剧的影响,感觉太娘,但后来看了一系列的韩国犯罪电影后,发现韩国电影发展得越来越快,早就冲出亚洲了。

再看我们的电影,前几年模仿韩罪片的几部还不错的,如暴雪将至那一类的,因为溶入了真实的90年代背景。

再看其他的电影,根本感觉不是在真实的社会,而是在爱丽丝仙境和一系列晚会小品里,因为你感觉不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

这个电影说了国家分裂之痛,但给人希望,人性战胜了意识形态,虽然不知道未来如何,可美好的东西得保持住,不能丢掉,这可能是2个国家共鸣的部分。

中国擅长拍摄正面的电影,如80年代也有一系列反应台港同胞的电影,虽然略显夸张,但现在看来,感情朴素而真挚,那是发自内心对同胞的热爱,只是表现得比较稚嫩。

我看来,中韩两国对分裂之苦的这类电影题材,其内在是诚恳的,这就是美好的东西,这就是不同地区的共鸣,得永远保留。

 3 ) We are Koreans

“下了飞机,就装作不认识吧。

”这是一部韩国电影,本片挖掘了一段保密30年的历史,以“大使馆撤侨”的模版下的南北韩合作逃离战火纷飞的索马里,明明是地理位置上的兄弟般的邻国,讲着同一种语言,写着同种文字,有着同种习俗文化,但因为政治立场不同,在下飞机后奔向了不同的世界。

在人物心理活动方面比较真实,极端环境下的人性,善恶分明,拍出了正常人都会有自己的心思,没有过分的浮夸和煽情。

本片一直给我一种南北韩是关系不好的亲兄弟,从敌视到理解和最后的离别时眼中的含情脉脉。

如同一条河被人分成两条支流,而在远方,重新交融,血脉相连,同生共死。

“愿世界和平,愿战争早日结束,愿孩子们都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长大”!

反观现在的“伪男权主义者”、“伪女权主义者”,为了谋取私利,套上男或女权的帽子,在网络上浪费公众资源,甚至不少十几岁的孩子深受这些“伪”主义的影响,也开始在网络上“打拳”。

那么他们是否明白什么是男权、什么是女权,男女权行为本是在弱势情况下的一种反抗行为。

“伪”则是性别游戏本身的剥削产生的(参见拉康与齐泽克对LGBT女权主义的理论)。

这是否是我们文明的退化?

 4 ) 摩加迪沙,内战之惨;朝鲜半岛,分裂之痛

摩加迪沙,索马里,内战一触即发,而同样处于半岛分裂状态已数十年的朝韩在此都有大使馆,在混乱的治安中如何撤离,双方必须携手同进退。

(详见长评)《高地战》之后又一部韩影,依然有南北元素。

南韩容易招中国人反感,这点可以理解,因为南韩已经过了政治高压时代,必须尽力展示其自身的优越来凝聚“右派国家”的爱国情感。

南韩明白南北关系不是半岛自身能解决的,各方裹挟之下,南韩没有实力和资源去主导南北关系正常化,遑论和平。

但是,南韩电影不会回避分裂这个事实,而是尽可能尊重北朝的基本政治状态,从普通民众的角度来叙述故事,以共同文化推动情节,呼吁民间和平。

摩加迪沙,索马里首都,正在发生内战,朝韩在此都有大使馆,韩国大使馆(韩馆)的目的是争取索马里给韩国入联合国投赞成票。

朝鲜大使馆(朝馆)则是破坏这项交易。

影片前1/3是大致铺垫,朝韩大使打嘴炮,当地腐败丛生、治安混乱的情况。

到了中段,内战打起,匪徒冲破朝馆,此刻全片的冲突和情节才被充分拉起。

1)朝馆队伍,有十几人,含妇女与儿童,他们走向中国使馆求援,穿过交战区,遇到三个持枪的儿童手持冲锋枪指着他们(类似电影上帝之城),一阵惊慌后,孩子们率先意识到这可能玩耍,于是佯装倒地,持枪的儿童顿时哈哈大笑,随后其他人也意识到纷纷倒地,持枪孩子们开心大笑,正当朝馆人人露出轻松的笑容之际,持枪孩子们突然朝天开枪,好在无人受伤。

2)朝馆求援无门,只好走向韩馆,韩馆雇佣了当地警察保卫,经过一番猜疑和犹豫,韩馆暂时接收了朝馆,朝鲜家长捂着孩子的眼睛穿过汉城奥运会的展架,聚到客厅,吃了一顿充满猜疑的半岛统一餐。

3)韩馆争取到了意大利使馆提供的飞机,但是意大利拒绝带上朝馆,于是韩馆临机应变表示朝馆已经全数“投诚”。

毕竟是韩国外交官,肯定十分熟悉脱*北操作。

4)朝韩一起将汽车外壳加固,历经枪林弹雨冲过交战区,抵达了意大利使馆。

5)飞机落地肯尼亚,朝韩双方都派出接机队伍。

当韩馆在舷窗里观察到气势汹汹的韩国驻肯尼亚馆员时,意识到他们将会来带走“投诚”的朝馆人员,而投诚只是权宜之计罢了。

于是他们立即决策,分开下机,并互相直接装作不认识。

朝馆妈妈们捂住孩子们好奇的眼睛,防止任何蛛丝马迹被朝鲜特工捕捉到,双方各自走向不同的接机大巴。

朝韩大使最后上车前,都给了停顿的背影定格镜头,为了不给回国后惹出麻烦,最后都没有回头。

补充:1991年9月17日,第46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朝鲜和韩国同时加入联合国。

2006年10月13日,潘基文在第61届联合国大会上当选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

他是首位来自东亚,也是第二位来自于亚洲的联合国秘书长。

 5 ) 原谅我忍不住对比

人员配置: 南:3-4个外交官+文员,轻车简从,不拖泥带水。

北:10+,3-4个大家庭,带着3-4个孩子,不知道怎么想的,逃生的时候非常不方便。

危机应对:南:找政府军,花钱,请来军队保护大使馆。

阳谋。

北:找当地人,走地下关系,疏通。

阴谋(这里没有贬义,主要与上面对应)。

外交策略:南:报纸、媒体,指出对方卖军火给叛军,给外交官施压。

北:线人、打劫,抢夺财务,破坏会面。

家庭:南:子女在国内,时常通话,话题关于升学、家庭等等。

北:一个孩子要留在国内,作为人质。

对待当地人:南:真心, 平时给蔬菜水果,真正的关心。

被追杀的司机翻墙进来,给与人道关怀,不会置之不理。

北:利益,拿钱办事,主动打开大门,引狼入室,塑料友情。

一个小细节,给钱的时候还不痛快,要作弄一下。

(这个可能是是我想多了, 不过不是特别熟的还是不要来这一套)对待对方:南:一开始很犹豫,一旦做了,就负责到底。

北:一开始很坚决,要找对方帮忙,但是过程扭扭捏捏,随时想接管对方,或者不信任对方。

(不敢下筷子,都让你进来了,你还。。

哎)立场:南:我有时候意识到,可能有两个真相。

真诚、对话。

北:你以为我会妥协吗?

外交官也有尊严。。。

说教、提防。

--这里面小孩子的眼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朝鲜的小朋友是懂事的,知道爷爷需要糖,肯尼亚的不能说不懂事,他们拿着真枪,只是在吓唬,并没有真正的杀人,哈哈大笑,让人不寒而栗。

朝鲜的孩子,面对枪炮时,可能并不会被捂住双眼,但是奥运会吉祥物、韩国相关的画面,却被遮挡的严严实实。

意识形态的洗脑,有必要那么害怕吗?

还有这篇评论可以发出来吗,如果不行,那你们在怕什么?

 6 ) 人道主义大于意识形态——析《摩加迪沙》

我口中的力量是指,扁桃树挺立在海风中的品格,还有它的纯洁、精气,定然不是政治舞台上的力量,那力量满是皱眉吓人的动作。

人世间,在寒冬生长着果实的,便是性格的张力。

——加缪《扁桃树》 本世纪,愈加多的韩国电影开始以类型片框架为基石,巧妙融入社会议题和作者表达,诞生了一系列观赏性、思想性兼具的佳作:从世纪初奉俊昊《杀人回忆》、朴赞郁《老男孩》,再到成为国民性话题之作的《素媛》、《熔炉》,直至如今历史性打入北美颁奖季囊奖无数的《寄生虫》。

“韩国类型片”已然成为蜚声国际的一张名片,极具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呈现出独树一帜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

本文所评《摩加迪沙》,正是韩国类型片的又一部力作: 影片开场,画面未出,便已然用极具非洲地域特色的配乐抓住观众,交代出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代背景——朝韩两国为非洲的联合国选票,各自派出大使和外交官与当地政府交涉。

南北双方在成见与偏见的双重作用下互相算计、剑拔弩张,甚至不择手段地盘外暗算,就在此时,索马里内战爆发了。

巧设矛盾主体,是故事扣人心弦而又引人深思的关键。

撤侨早已不是新颖的作戏题材,好莱坞的《逃离德黑兰》斩获了奥斯卡最佳影片;而我国的《红海行动》与《战狼2》均在大众口碑和市场上有极其优异的表现。

然《摩加迪沙》丝毫没有重复上述电影的套路、在文本层面另辟蹊径,挖掘真实事件本身、精准找到了既有戏剧冲突空间,又能有高级主题立意的剧情落点,即人道主义和意识形态的矛盾,这在此前类似题材的电影中难得一见。

片中两班人马起初的明争暗斗,其实是朝鲜半岛分裂后,两国意识形态强烈冲突的侧面写照,本质上是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对立,看似根本不会有破镜重圆的可能性,但导演随后成功构建了一场双方感人至深的和解——人物在灾难下抛开意识形态束缚,选择携手互助、投入人道主义的怀抱,传递着“人道主义大于意识形态”的主旨,让观众发自内心产生情感和道德认同。

影片结尾,双方在默不作声的告别中坐上车驶往不同方向,其中的悲剧性是难以言说的:本是同根生的一个民族却分裂为两个国家,在特殊情况下拥有了难得可贵的真挚情谊,但终又为国家的政治意识所吞噬,一同出生入死的同胞们甚至不能有任何交流便匆匆离别,此生再不复相见......所折射出的是导演的大爱,是普世性的人文悲悯、是对和平的呼唤、也饱含对朝鲜半岛的爱国主义情怀。

遵循类型电影静态封闭规则、妙用类型的魅力,能让影片的流畅性和大众接受度更上一层楼。

导演柳昇完作为韩国著名的商业片导演,其在前作《老手》和《军舰岛》中的节奏把控能力就令人称道,本片也同样如此,好比众人共进晚餐的戏码:一个晚上的情节密度极高,情绪上的起承转合层次在较短的时长中做到丰盈饱满,又为之后的关系转变打下坚实铺垫。

片中不时穿插大场面的枪战和暴动、追车场面,一是作为主人公所处危机环境的强化,二从类型片角度来看,也充当着类型元素、视觉奇观的作用,给观众带来视觉和情感上的双重震撼,令我们不得不为导演掌控节奏的高效纯熟感到赞叹。

导演始终坚持类型片的创作逻辑,为观众带来了良好的观看体验,这也是影片票房取得成功的保障。

导演调度奠定电影基调,镜头语言上,导演熟练运用手持摄影,加强纪实紧张感,同时在拍摄主角动作的过程中,不忘通过镜头的摇移带出街头的惨状诸如街边燃起的大火、奔逃的人民、血淋淋的尸体,凸显出战争的残酷与可怕。

灵活切换景别,以大景别宏观展现混乱与惨烈,以小景别特写刻画人物情绪,彰显出导演扎实的技法。

大量采用低调布光与偏低饱和度的调色——让影像趋于自然,与巴赞的现实和人道主义理念不谋而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本片的主题表达。

处于逆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各种意识形态乱作一团、战火在不远处蔓延的今天,《摩加迪沙》所传递出的人道主义价值观,无疑有着极为宝贵的时代价值,好比一针温暖的止痛剂,注进每一个观众的心里。

 7 ) 前后对比太多

1.反叛者的泪与笑一开始南韩方的司机被发现是反叛者,被警方一棒打死,导演给了他眼角的泪一个特写。

那一刻会感觉到他们为了自由与人权抗争的可怜。

中间北韩参谋被学生班暴打时,镜头集中在男孩们的大笑,那不是对于自由的快乐,是属于施暴的快乐。

2.南韩人物性格参谋一开始是被降职才来的(评论区提醒不是降职,我记不得了),目中无人,认为自己是精英。

可居然不会讲英文,和他看不起的那些同事形成对比,一到紧张时刻就要靠别人翻译。

而韩大使也是努力了二十八年才得到现在的驻非洲机会。

但就是这两个人,参谋在北韩来到南韩大使馆时建议让他们进来,即使警方要求按照人头收费他们付不起时,他也没把北韩赶走以求自己安全。

北韩参谋嘲讽“你们的警卫都跑了,谁保护谁啊!

”南韩参谋“因为按照人头收费,但我们哪付得起。

”那一刻的沉默,是南韩不知是否要赶走北韩,北韩也不知是否要感谢——他们感谢,但不能说。

韩大使深知自己向意大利大使馆、南韩高层撒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但他还是谎称北韩外交官叛变来为他们求得飞机位置。

最后两国大使在上车前的犹豫,他们都想了些什么,我不知道。

 8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该片将作为韩国的申奥电影,很有可能继《寄生虫》后,将又一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而最近在釜山电影节更是囊括了六项大奖。

可以说是韩国今年最风靡的电影之一。

摩加迪沙豆瓣:8.6

摩加迪沙是索马里的首都,上世纪九零年代,索马里政局动荡,总统巴雷遭受亲信艾迪德推翻,发生内战。

其实这个背景我们比较熟悉,《战狼2》中也有这个设定,只是对于一些外交强大的国家来说,可以派自己的战舰把国民接回去。

可对于一些外交薄弱,相对小的国家来说,比如韩国和朝鲜,无法第一时间逃出来,发生战乱对于他们是一次死里逃生的过程,

因为韩国与朝鲜的分裂战争,导致了韩国一直没有成为联合国正式成员,而1980年末,为了能取得身份,韩国派使者去往非洲国家,希望他们可以帮助韩国在联合国发声,这里就包括了时局动荡的索马里。

也形成了该片最开始朝鲜和韩国双方剑拔弩张的竞争关系,一方阻止韩国使者会见索马里总统,另一方提前截胡与领导会面。

但内战爆发后,当朝鲜的外交部被反叛军占领无家可归后,寻求他国帮助无果,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却是这个分裂的“兄弟”。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该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却没有人真的知道真相,因为事发距今已过去三十年,当时很多文件都在逃跑的过程中遗失或者损毁,相关人士也因为涉及外交机密并未留下传记。

导演和编导不得不辗转找到当时索马里国营电视台留下的片段和第三方视角拼凑出事情的大致过程。

而电影播出后在真人韩国大使的采访中,我们得知片中很多情节确有发生。

电影最让我动容的一幕,是朝鲜大使带着部下和眷属来到韩国外交部门口,一直以来双方对立的关系,让韩国大使并不确定是否开门,但是看着一张张孩子的脸和追在后面的叛军,韩国大使还是打开了大门。

而双方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从开始的不信任对方,小心翼翼地观察,生怕对方在自己碗里下毒的警惕,到慢慢地放下内心的芥蒂。

当朝鲜女人帮助韩国女人用筷子剥下了粘在一起的腌苏子叶,这是韩国家庭才会有的亲密行为。

那一刻韩国与朝鲜,原本就是同族同宗的“兄弟”,他们的文化、饮食习惯、语言都是相同的,却在这一刻放下了国家的敌对,政治立场的不同,那种曾经是敌人,如今是同伴的微妙,开始有了转换。

这种“兄弟”间的敌对关系,似乎在索马里也有着影射,索马里内战,政府军和叛军之间的战争,他们何尝不是“兄弟”。

反叛军要求极权政府下台,喊着口号要人民站起来。

但实际上,战争的惨状,无论是政府军还是人民军都付出了重大的代价。

战争让多少亲人流离失所,让多少孩子在硝烟里体会残酷。

电影中有一幕,朝鲜大使馆被叛军占领,一群叛军的小孩学着大人的样子假装打枪,嘴里发出“突突突”的声音。

而原本恐惧的朝鲜人那一刻从错愕到反应过来后佯装被击中。

这群反叛军孩子才大笑着停止,而他们不过是一群孩子,他们根本不理解战争是什么,不理解杀人意味着什么,就不得不卷入这场本不属于他们的反叛。

可人民之间有什么仇恨呢?

就像朝鲜大使和韩国大使,他们共同度过难关,共同在这场牢笼中逃出来,他们曾紧密相依,曾是亲密战友。

但最终逃离危机后,又很快形成了对立关系。

离开了这乱世,他们又背上了枷锁成为敌人,而全片最后一幕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

电影镜头拉远,两辆行驶在不同方向的车,承载着被人遗忘的记忆,他们互相回头又碍于压力只是向着对方的方向倾斜。

这一刻或许就是电影的内核,也是电影想表达的反战情结。

我们内心无比渴望和平,却被煽动的情绪左右,也许就像电影里的一句台词:“我们都明白,有时候,世界上存在两种真相。

”别人的昨天,或许终有一日会成为我们的今天吧

 9 ) 令人動容又唏噓的結尾

在炮火連天、槍聲肆意的摩加迪沙共患難過的我們,在得救後卻要用同一種語言被迫漠然著默然分別。

一刷的時候就感嘆真是一部令人沈浸的好電影,今晚二刷,還是又一次被電影結尾的部分打動。

這種剋制又隱忍地表達著某種民族血液裡在生死攸關之際悄然湧動著的情感,在“分道揚鑣”的一言不發中,我們所有人都心照不宣地在行動上和情感上分別做了眼下最合適的選擇。

 10 ) 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

电影有娱乐功能,有宣传功能,其实更有现实教育和启示功能。

在今天这个接近娱乐至死的时代,本片这样涨姿势的好作品值得肯定。

韩国电影这些年发展的非常好,既借鉴好莱坞,又保留了自身的文化和特色,已经完全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表达。

近二十年,韩国的真实历史改编类型片强势来袭,揭历史事件、揭黑幕、揭腐败,尺度之大、力度之猛,世界罕见。

这些年水平又有提高,尺度开始减少火药味,但是思想越来越深刻,这是越来越成熟的体现。

本片根据1990年索马里内乱,韩国外交人员逃离摩加迪沙的真实历史改编。

对于一次狼狈不堪的逃离,愣拍出几个忠诚祖国的孤胆英雄好像又太扯。

导演用新视角,围绕敌对的南北韩外交官在困难面前联手合作来表现,比较成功。

对于一场地狱般的政变灾难的逃离,导演大胆尝试了幽默的方式去展现,观众既感受到了内战中军队和民众的狂暴和血腥,也明白了所谓高大上的国际外交其实就是国与国之间各种拉关系做交易的本质。

本片也顺便讲清了十年前名震世界的索马里海盗的起源;讲清了世界各国为何都对非洲情有独钟,原来那些小国手里有“选票”;也介绍了一个国家内乱不止的根源,索马里原巴里政权专制毒菜腐败,军阀艾迪德挑起民众反抗,巴里政权垮了,艾迪德上台后更残暴腐败,今天的索马里的日子就是当年民众争取来的。

摩加迪沙内乱这一段,影片拍的场面很大,也挺震撼。

其实能让人强烈感觉到,地球真的需要世界警察,有些内政必须国际干预,否则世界会有无数索马里,会有无数打着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军阀艾迪德,出现这种情况,其它国家也不可能置身事外,不受影响。

《摩加迪沙》短评

同样是讲朝韩两个官僚之间的合作,《特工》显然更好,那里的合作基于一种价值观认同,而《摩加迪沙》中的合作是身处险境之中,固有的敌友格局被打破后,一种更朴素的同胞互助。还是挺动人的,结尾非常克制,不光是剧情需要主角们克制情感,拍法也是克制的。它实际讲的是,这世界有比意识形态分野要更为超越的共识,但很可惜,这种共识仅适用于极端情况。前半段的节奏是很大的减分项,紧张感一直没太拉起来,直到追车戏,镜头不断穿过车的前后玻璃,那段调度还是挺漂亮的,节奏也在那时候拉回来了,但也稍纵即逝。尽管如此,仍是一部可看性极强的电影,韩国在类型片上已经太成熟了。

5分钟前
  • 子戈
  • 还行

南北题材一直是韩国电影的一道硬菜,柳昇完导演又是个中好手,从影片后段逃亡戏里一个摄影机穿越三辆车的长镜头调度与配乐里所用的非洲讯息鼓就可见一斑,除却这些国际工业实力的展现,影片更打动人的便是对于南北分裂所造成的民族伤痛的思考。南北题材之于韩国电影,就如两岸题材之于华语电影,但我有生之年是否能见到一部还未可知。

6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是一个只有在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诞生的伟大故事。敦刻尔克之于大英帝国,大兵瑞恩之于好莱坞,战狼之于广电总局,固然能有各自的好,但通通不如这部,索马里的政府军反叛军以及韩国的南边与北边反复交错的比照里,只用四两的力气就掀翻了战争与政治里的千斤虚伪与荒诞。

7分钟前
  • 子非鱼
  • 力荐

冷知识:那个年代韩国竟然还没被联合国接纳、摩加迪沙竟然是索马里的首都。

8分钟前
  • 私房歌
  • 较差

四星半,每次看到韩国和朝鲜有关的电影,我总是忍不住想起我们和台湾。本是同根生,为什么一天到晚就要喊打喊杀,武统?!南北分家,手足相残,人为造成血脉离散,算什么本事。

13分钟前
  • 浮生若梦
  • 力荐

从当年讲述朝韩关系的开山祖师《共同警备区》、到前几年的《隐秘而伟大》以及《铁雨》、再到《爱的迫降》和这部《摩加迪沙》,韩国电影显然已经从20年前和朝鲜的掐架式抹黑中一步步地升华了,居然拍出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和相濡以沫。朝鲜和韩国这两兄弟蜗居在朝鲜半岛的时候 头破血流也要争个老大,一致对外的时候还是一条心。摩加迪沙,是非洲索马里的首都,30年前 一场发生在摩加迪沙的一场武装起义把韩国和朝鲜两波大使馆的人 命运般的糅合到了一起,他们为了能逃出生天 在这个战火淹没的国度互相扶持,最终通过第三国安全回到了各自的祖国。两位大使馆外交官在下飞机时彼此心领神会,如果要告别的话就要在飞机上说完要说的话,因为下了飞机就只能再次成为陌生人,甚至敌人。这部电影,真的把「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句话发挥到了极致。

16分钟前
  • 曼靑
  • 还行

柳导真是良心导演,久违的院线韩国国产“大制作”。虽然存在种种不足,但是主题和氛围拿捏的真不错。

17分钟前
  • 来来Lars
  • 推荐

最后一幕镜头拉远,两辆车朝不同的方向驶去,那是一个民族分裂永恒的伤痛

19分钟前
  • 溪山
  • 力荐

借仇恨正視仇恨,以仇恨消解仇恨,用亂世苦難的真實澆灌患難與共的真實。動作戲在電影中篇幅還是有點過多,不過和韓國同類影片,比如《狩獵》,相較之下不算過火,文戲部分不斷使用對比,無論是角色和人物關係的前後文對比,還是同一場景下的不同立場對比,讓故事逐漸脫去浮華回歸真實,在結尾幾場的離別戲達到高潮。

23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还行

小妞电影的对立面,我称之为小爷电影

26分钟前
  • 杨多荤
  • 很差

这深不见底的苦难啊。下飞机那一幕哭了,“下去了要装作不认识,有什么告别的话就在这里说吧。”赵寅成太帅了,全程就怕他出事。

31分钟前
  • 张天翼
  • 推荐

不好看,追车戏加一星。虽然是环境,情节需要,但一直黑灯瞎火,黑曲码拱的太不适。两国小儿勾心斗角太无聊。把朝鲜黑得挺用力。灵魂主角意大利。演员并未出彩。而且还带诈骗,跟动作根本没关系。还有许多狗血哪堪说。反正不好看,能得最佳影片实属颁奖礼拉胯。

36分钟前
  • 短评写得超级差
  • 还行

在事变之前,两边都认为疏离是源自对方的虎视眈眈,可最后在机场,他们害怕的其实是自己人。

41分钟前
  • XY㍿
  • 还行

完成度很好的商业片,但我对韩国这类电影已经有点审美疲劳了,故三星。另外交官派出国英语达标是基础吧?看着赵帅哥那么紧急关头对着一群索马里武装分子吼韩语真的有点捉急。

43分钟前
  • Scarlett S
  • 还行

看完这个后 又看了万里归途 都挺失望的

48分钟前
  • chiyo4ever
  • 较差

如何拍好不惹人厌的主旋律看来真是个永恒的难题

51分钟前
  • augustus
  • 较差

二十分钟没有看下去的欲望

56分钟前
  • 小新有只喵
  • 很差

3.5;本片充分反应了韩国男的刚愎自用没事找事故意打架自以为很帅瞎嘚瑟胡咧咧的劲儿!(还是喜欢中国大老爷们多D!)情节冲突都太刻意,不合理,和同样题材的无处可逃和逃离德黑兰相比,差距是相当的明显,韩国人,慢慢学吧!

58分钟前
  • Wongwongwong
  • 还行

自动代入华为中兴。

1小时前
  • SydneyCarton
  • 还行

不是捧一踩一啊,但这个比《逃离德黑兰》好看多了

1小时前
  • 小台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