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反串是中国戏曲舞台的一大艺术特色,体现了中国戏曲虚假性的特点——演员不必在舞台上塑造与自己生理性别相同的角色 。
而其中尤以越剧女小生为代表。
相比于其他剧种中起点缀性作用的女小生,越剧女小生数量多、地位高,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范式。
其作为一种文化中的性别符号,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别研究意义和极高的研究价值。
而电影《柳浪闻莺》正是以越剧女小生为聚焦对象,反映出越剧女小生作为一种 “过渡性客体”的社会性别文化内涵。
女主角垂髫询问作为男性的工欲善如何在舞台上演绎一名男性——“像真正的男人那样,还是像女人男人?
”并在几年的戏曲沉浮及人生跌宕中得出了自己的答案,破解了女小生“第三性”的谜语。
本文将结合电影《柳浪闻莺》,探究越剧女小生的社会性别形象。
一、越剧女小生的舞台造型形象 在戏曲舞台上,女小生需要借助有别于花旦等女性角色的舞台造型来增添男性外形气质,但同时不刻意向生活中的男性形象靠拢,仅作适度模仿以追求中性之美,来完成自己艺术化的性别跨越。
在众多舞台造型手段中,以化妆与服装的差异性设计效果最为直观、明显。
1、服装 小生演员的妆扮程序通常是化妆、勒头、束胸、穿高靴、穿服装、戴帽子和饰物,其中,勒头、束胸和穿高靴是女演员异性扮演必需的步骤。
发达的胸部作为女性区别于男性的第二性征,在女小生进行性别转换时最需要被改变和掩饰。
束胸是改变女性胸部特征的最为常见的一种手法,在电影《柳浪闻莺》中有所展现。
银心捧起白布,在垂髫的胸部一圈一圈围绕、贴紧,使其胸部像男性一样平坦。
身高差异也是区别男女的明显外部特征之一。
在生活中,一般男性都较一般女性高。
因此在舞台上,女小生需要通过穿高靴的方式,来与同样是女性的花旦拉开身高差距。
所谓高靴,就是在一双布鞋下面垫 上两寸至四寸不等的包有白布的木质鞋底。
增高的身高既能够体现女小生的艺术地位,同时也能带给女小生男性的心理暗示。
但是,高靴也是对女小生基本功的一个重大考验,为了能够穿着厚重鞋底的高靴走出如男性般潇洒飘逸的步子,女小生往往需要长久的艰苦练习。
电影中,垂髫与银心练习《十八相送》中梁山伯扶祝英台过桥的片段。
垂髫步伐稳健,自信从容,既表现其扎实的“靴子功”,也暗示了她已经出色地完成了“女扮男”的性别认知与性别认同。
在其他的戏服装扮上,女小生与花旦并无太大分别。
从电影《柳浪闻莺》中垂髫和银心的戏服对比便可窥见一斑。
在面料、绣花、帽子、配饰方面,女小生垂髫饰演的梁山伯与花旦银心饰演的祝英台没有太大不同,都是鲜亮的, 最明显的便是梁山伯穿蓝,祝英台服粉。
在多数情况下,除了上文的高靴,女小生与花旦的服装主要以款式区分,女小生穿穿袄子,花旦穿裙子。
这种显露出两性的区别但并不刻意突出的服装设计,体现了越剧女小生的中和之美。
2、化妆 男性与女性在肤色、眉型、唇色、鬓角上都有显著差别,而这些差异便需要通过化妆技术来呈现。
女小生化妆,一般用更深的底色,勾勒出锋利的剑眉与花旦的柳叶眉做区分。
同时为了贴近男性特征,女小生的的鬓角较花旦更加黑且厚。
在越剧的舞台造型上,体现出来中国戏曲文化的写意式的美学风格。
女小生与花旦之间的造型差异更多是象征性的,其直接目的在于让观众发现角色的性别差异,也因此客观地推动了女小生形象朝着中性美的方向不断发展。
二、越剧女小生:理想的男性符号 在艺术形象上,越剧女小生与其他传统剧种类、行当相比有着明显的独特性。
由于地域性差异,北方剧种的小生人物以阳刚、勇猛、忠诚、刚烈为主,带有强烈的北方人民性格特征。
而脱胎于吴越文化的越剧,更注重女小生与男性的“神似”,以清秀俊美的扮相、阴柔婉转的唱腔、潇洒灵动的表演为特色,男性人物多为长相俊美、才高八斗的书生才子,他们既具备传统男性的雄心、坚韧、谦和与绅士风度,同时又有着温柔、体贴、细致、柔美等女性气质。
成为女性凝视下的“完美男性”。
电影《柳浪闻莺》中,身为花旦的银心在舞台上扮演祝英台,爱慕着梁山伯;在舞台下作为传统女性,追求着“梁山伯式的男性”。
观众可以从她与垂髫、工欲善二者的关系中总结出越剧女小生作为理想男性符号的特质。
1、与垂髫 垂髫是女小生,是银心舞台上的“梁山伯”。
两姐妹的关系经历了“亲密无间—关系破裂—重归于好”的过程。
在两姐妹相处的空间内出现了多次的镜子,暗示银心对垂髫的态度及二人关系转变的深层原因。
电影的第一面镜子出现在二人的宿舍内。
镜头内是一面镜子,垂髫对镜洗漱,实焦。
随即银心出现在镜子中,视线看向了镜子中垂髫的位置,而垂髫转为虚焦。
这表明了在银心的眼中,垂髫的形象是在镜子中那个“女小生”,是雷天会让银心躲进自己被窝、对银心说:“有我在一天就会由你一天戏唱”的充满男性魅力的“大女人”。
而由于舞台下垂髫女性的生理性别无法满足银心对男性的想象,银心出于同性之间的排斥与嫉妒背叛了垂髫,导致二人关系的破裂。
可是垂髫受女小生影响,兼具男女气质的高傲、坚韧、刻苦、温柔与细心的性格却在无形之中深深吸引了银心,影响了银心的择偶观,也为最后姐妹的重归于好埋下情感铺垫。
2、与工欲善 如果说垂髫是“梁山伯”在现实生活中的镜面投射。
那么工欲善就是“梁山伯”在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他留着一头长发,长相清秀阴柔,学识渊博,温润有礼。
他的男性性别优势使其代替垂髫成为了银心心中的意淫对象,引起了银心的追求。
可是当工欲善被垂髫拒绝后破罐破摔般向银心求婚时,一直想与其结婚地银心却果断地拒绝了他——银心爱的只是幻想中完美的“女小生”,而非在感情面前游移不定的“小男人”。
三、越剧女小生:两性平等与超越 1、与男性平等的优秀女性越剧中的女小生与其他剧种中的男性人物不同,以“有情人终成眷属”为人生追求,而非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理想。
以重视家庭、婚姻的“新”男性形象对男权文化下事业为重、理想高远的的传统男性形象进行颠覆。
女小生在舞台上通过饰演男性的方式打破传统女性的刻板印象,建立和培养原本那些被剥夺的"男性特质"来完善自身,摆脱女性对男性的从属地位,实现自主和独立,成为一种与男性平等的优秀女性代表。
电影《柳浪闻莺》中,女小生垂髫在遭遇舞台和人生变故的过程中磨砺出棱角与锋芒,她的男性气质由戏曲舞台上圆融到了人生舞台中。
从她两次遭遇困境时对工欲善的态度变化中可以体现。
第一次困境中,垂髫被好友银心背叛,没被市越剧团选上,同时自己即将失明的事也被曝光。
在多重打击下,垂髫走进大雨中,奔向工欲善的怀抱里。
在人生初遭变故的时候,垂髫作为一名女性还是会下意识地去寻找男性的温暖与安慰。
但当垂髫第二次遇到苦难——乡下剧团面临解散时,她拒绝了工欲善伸出的援手,以坚韧、顽强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努力生活。
2、超越性别差异的丰满人性 女小生本身是一个雌雄同体的存在,是一个能够成功融合男女两种性别而不受传统性别规训限制的女性。
电影《柳浪闻莺》通过女小生垂髫与花旦银心的对比来突出女小生具有的独特的人性魅力。
“表姐”这一角色是电影中性别规训的实质化体现。
她千方百计使银心留在杭州,帮银心与工欲善牵线搭桥,实质上是体现了社会传统观念对女性从属男性,相夫教子的要求。
她劝诫银心远离有家室的于老板,同样是在传递传统女性的价值道德观念。
而银心显然被性别规训所束缚。
她与工欲善相处时无不是在炒菜做饭,展现自己成为“贤妻良母”的潜质。
最后远嫁美国,与垂髫分离,被性别规训彻底地囚禁在重洋之外,再也没有寄过一封信回来。
垂髫则正相反,她勇敢地反抗加诸在她身上的性别规训,不断突破传统观念的樊笼,在绝境里挣扎发光。
她柔和善良,如长姐般耐心地帮助天赋不如自己的银心练戏,在与工欲善的相处中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也都在散发着动人的魅力——与银心不同,童、工二人在探讨越剧、扇子、艺术与美中互生情愫,这暗示了垂髫个性中 “女小生”的艺术化特点。
她帮银心拒绝了搭讪的于老板,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不自暴自弃,学习盲人推拿,在鱼龙混杂的火车站顽强生活,哪怕名誉因此受损,也从不怨天尤人。
她在戏曲舞台上高傲明艳不可方物,在生活的泥沼里沉静淡然,具有超越两性的性魅力。
四、结语 越剧女小生以其独特的审美旨趣及艺术风格使其成为极好的社会性别研究范本。
越剧女小生追求神似而非形似,在舞台造型及人物扮演上同时兼具男子的气质美与女子的柔和美。
在一方面,越剧女小生是女性观众对异性的集体想象,在满足了女性观众的审美期待的同时,以体贴、忠厚、率真等满足女性对男性要求的男性人物来满足女性观众的情感愿望。
另一方面,越剧女小生体现了女性对传统性别规训的反抗需求,成为引发女性的男性气质的身份介质与载体。
都是雨,下在纽约跟下在杭州差太多了,杭州这个黏糊,人跟人之间这叫一个扯不清,经受过多年江南烟雨“磨难”之后居然觉得片子由内而外味儿很正。
《纽约的一个雨天》雨下得清爽,人物和人物关系也清爽。
银心一开始是很心机的,为了留杭州,“上赶着”去工老师家里做饭照顾甚至不惜上床,后面垂髫把她与工老师的“定情扇”还给工老师之后,工老师真爱无望、自暴自弃提出要和她结婚的时候,银心突然爆发,已经到手的杭州户口和大好的杭州生活说扔就扔,这个转折我当时是觉得突兀的。
看点映分享场时,一个杭州籍老先生的解释是,杭州做茶叶的于老板是暗线,攀上于老板这个能让自己跳脱困窘生活、甚至还能去美国、比嫁给工老师更光鲜的这根“高枝”之后,她当然有底气在看到工老师的懦弱和窝囊之后爆发。
银心其实没有把宝押在工老师身上,也没有对工老师有所谓多深厚的真心,所以这个人物是非常一以贯之的,没有突兀、没有“突然的自我”,就是很现实的一个女人。
银心肯定不完全是一个心机的现实女人,人的多面、人诉求的多变,叠加上外在际遇的变化,肯定是动态调整的过程。
这种解读把银心这个人物的“比例”或者“倾向”放在现实考量这一端,比较容易理解她的行为逻辑、比较圆融。
垂髫这个人物让我想起了萧红,有才华,在艺术领域是“俯瞰众生”的,但是生活能力低下,一直团团转于身边的男人给她安排的生活,是一个理想化、不接地气的人物,包括几次好像很有担当地安慰银心,“不怕,有我在”,但是其实于解决实际问题没有什么有效推动,算是与银心行成某种对照吧。
写一点,做个记录。
《柳浪闻莺》的故事再次验证勒内基拉尔提出的“模仿欲望”理论:我们对一个人的爱,往往是对另一个人对这个人的爱的模仿。
这是关于嫉妒的理论,如普鲁斯特所说的爱源于嫉妒,“我对她不再嫉妒,也几乎没有爱恋”。
银心对垂髫亲近工欲善,产生了嫉妒,她失去垂髫对她的爱,同时嫉妒垂髫得到他人的爱。
由于无法夺回垂髫的爱,因为两人是同性,却可以让垂髫失去爱,银心只能抢夺工欲善。
银心故意将垂髫眼睛有病的事透露给剧团,导致垂髫的落选。
她很可能并不只是想得到杭州户口才这样做,更大的原因还在于她对垂髫获得工欲善的爱后产生的嫉妒,她嫉妒的是垂髫,而不是工欲善。
维系两人新的平衡,她要变得比垂髫更强。
落选导致垂髫被“驱逐”回故里,银心于是成功圈署了自己的领地——省剧团一员,男人工欲善,及附带的杭州户口。
银心主动献身工欲善,同样是对垂髫此前举动的模仿。
既然垂髫占有过工欲善,她也要把工欲善据为己有。
她对工欲善真的有爱吗?
后面,当银心得知垂髫将工欲善赠予她的作为信物的扇子归还给工欲善,她马上离弃了工欲善。
这同样是一种“模仿欲望”,同时也说明银心对工欲善并没有真正的爱。
工欲善对银心来说,只是工具,用来平衡她与垂髫之间的亦敌亦友的关系。
同样可以联想到,为何男友和闺蜜往往暗生情愫,因为闺蜜会无意识地陷入“模仿欲望”。
女性之间的友谊混杂着爱、恨、欣赏、嫉妒等多元而复杂的情感,表面上和谐一片,暗地里在比较争斗。
这难道不正是埃莱娜·费兰特在《那不勒斯四部曲》里诠释的伟大真理?
在这部系列小说中,埃莱娜和莉拉持续一生的友谊,更多在比较和嫉妒的动力下推进。
埃莱娜和莉拉之间同样有“欲望模仿”,需要第三者才能维系平衡,一个男人。
书里的人物就是尼诺,尼诺扮演了工欲善在《柳浪闻莺》里起到的作用。
当然,就刻画女性的友谊来说,《柳浪闻莺》与《那不勒斯四部曲》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这段友情时常有同性恋爱的嫌疑。
这不是一部出色的影片,但围绕这部片子的讨论有意思。
我在读原著的时候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因为我看到了自己。
“我外公是右pai ,语文教师,他是个有知识的人,他说的话应该是真的。
”“我要唱下去,唱我外公说的,伟大的越剧,他们说他疯了,他是疯了,但是他说这话的时候还没有疯呢。
”影片在改编的过程中,如同编剧所说的,为了贴近年轻人把这段背景删了。
我得谢谢她,虽然女主的人物形象变得单薄,但至少没有明着抽我的耳光了。
因为就算把这段加上去,大部分人也不知道我们发的什么疯,我们流的又是什么泪。
或许在观众看来,银心凉薄现实而垂髫是个单纯的人,嗯,其实垂髫是个活在过去的人,而银心才是90年代的化身。
改革开放,一夜春风,吹的人是晕头转向。
企业要转私了,垄断项目放开了,倒爷的时代到了,这边搞走私、那边搞批条。
一觉醒来,丈夫下岗了,闺蜜出国了,这家拆迁了,那家破产了。
买个菜的功夫,见到男同学挎着小三逛街,原配追出来打人了。
手表、收音机、缝纫机三转过时了,饭桌、舞厅、卡拉OK时兴了,听说毕业不包分配了,赶紧托托人,看看有没有办法。
我的外公就是在这样热闹的背景下落寞地走完了最后的岁月,我妈说学校找他落实政策他说什么都不要,挺好,对组织没有任何不满意,一切都挺好的。
我妈说,我去大学的事儿就这么算了。
我外公,是啊,算了,你当工人吧,当工人不好吗?
当工人也挺好,安安稳稳退休了,女儿(我)给她买张票,让她在一部瑕疵很多的电影里听一会儿越剧。
我想,大家初高中应该学过杨绛写的回忆性散文《老王》,里面有句话:“ 失群落伍的惶恐 ”。
工欲善、垂髫、银心、琴师每个人都失群落伍。
往小了说,是爱情中的无所适从,往大了说,是时代的无所适从。
有理想的人最难,没有骨头的人会躺平任嘲。
所以主角们的爱情就建立在这种令人不安的不合时宜上,而银心看到了这出悲剧的结局所以想要走一条轻松的道路。
所以这不是狗血八点档,换个时代,甚至没人愿意困在爱情里,如果垂髫和银心是00后,她们也会说:“智者不入爱河,建设美丽中国。
” 正如张爱玲笔下的男男女女在乱世里无处可去,他们只能捆在一起谈一场两女两男的狗血恋爱。
我前两天在听邓丽君的《清平调》,邓丽君的歌温柔缠绵,充满了小女子的哀愁,从过去到现在都被叫做靡靡之音。
但是她为什么风靡,为什么被李白作词的“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是千古名句,天哪,太封建了,太谄媚了。
如果李白也借此表达自己的意愿呢?
“长得君王带笑看”,有时候人们总是借着爱情的名义来表达自己的命运的诉求。
原作者说“一种理想的生活是可能的”,我们知道他们没过上理想的生活,他们过着惨淡的生活,但是这惨淡的生活里,还有一些传奇的东西,比如一见钟情,比如相似的理想,比如伟大的越剧。
回到议论的最初,我们为什么哭?
我不是民国遗老遗少,我甚至特别讨厌现在的“尊周崇明”,我外公说的是真心的,他无怨恨不后悔。
但是,事情本来可以不是这样的。
原著的结束说工欲善领悟了,什么叫“桃花得气美人中”,于是凭一幅画顺利考上研究生从此平步青云。
这就是“ 史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了。
景美,人美,背景美。
仅柳浪闻莺四个字便可窥见杭州烟雨朦胧间的泼墨绿意。
很喜欢电影中的一些定点镜头。
可是这剧情实在是对不起人和景,从工欲善醉酒唤垂髫名字开始,就流入了俗套。
本来是看郑云龙的,但讲实话,表演有点僵硬,表演痕迹较明显,不流畅。
且工欲善这个角色实在是太悬浮,太花瓶,完全没有立起来。
(绒绒还需锤炼演技呀,舞台和电影还有有很大区别的,希望大龙下次的作品更好)
首映日支持,支持大龙和越剧;已提前降低期待值,另外票还是某淘赠送的,所以尚可接受。
中国传统画扇工艺,越剧艺术,西湖盛景“柳浪闻莺”……这诸多的元素加成,已经给本片笼罩了必然的所谓“文艺”氛围;霸王别姬&十八相送,男旦&女小生,对“第三性”的探讨,也不难捕捉到《霸王别姬》的影子,甚至已被戏称为“女版霸王别姬”。
导演是有想法的,但是受制于创作能力(主要)与国内大环境,传达给观众的就颇有些“捉襟见肘”:在美轮美奂的国画扇面和苍翠欲滴的西湖垂柳里,人物的“扁平化”与“平庸化”,剧本的单薄所致的角色动机的迷惑生硬,“面部大特写+配乐”的强行煽情,也是不可否认的致命缺陷——因而,片尾那句点题之笔“女小生不是男人,不是女人,也不是‘不男不女’;而是超越性别的纯粹的存在”,便有“强行说教”之嫌了。
(相比之下,“蝶衣的自刎”——其有如惊涛骇浪、余音不绝,教人灵魂地震、长歌当哭;方才是影史绝唱!
套用一句世人评价张爱玲的话,“她是不可学的”——《霸王别姬》也是“不可学的”。
)有些让我想起《赤狐书生》,坂本龙一的配乐很棒;可惜,也只是配乐很棒。
但是,这样“欲说还休”式地讨论诸如“第三性”命题的电影,在此时此地出现已经实属难得,哪怕制作方的真实目的是猎奇。
“隔扇羞窥意中人”,这就是我对本片最大的感受——似乎想要揭露什么、批判什么、探讨什么,却都是浅尝辄止,最终难辨眉目,始终“差点什么”。
如果有哪怕一点点对越剧的爱,怎么能够拍得这么的难看?
本来以为就是部低配版的《游园惊梦》。
同样两女一男的配置,同样是戏曲主题,就算整体配置低一大截,至少有西湖风景打底看看也不至于太离谱。
结果看下来只能发出一个感叹,我他吗看了个三小?
你前面乌七八糟搞了那么多破事,就是为了让女主说一段任何万粉微博大V都可以随手炮制的第三性的片儿汤话,然后在调色调得跟百岁山广告一样的镜头里舞一段?
戏曲就像个吊着女主往前走的胡萝卜,除了没事拎出来在观众眼前晃一晃之外没别的用处。
舞台毫无美感,运镜完全不讲究,动辄切来切去仿佛生怕多唱一句就露了怯。
戏曲篇目跟主题完全割裂甚至互相打脸。
女二前脚把男主甩了,后脚就在台上唱皦桂英向王魁索命的戏,到底谁负谁呢?
还是说导演在里面寄托了什么哲学思辨,旨在说明戏曲这个麦格芬本身就等同于虚无?
真的太可笑了。
至于稀烂的主线故事,网友说得已经够多了也不赘述了。
奉劝还没看的影迷朋友慎重,看这个真的啥都图不到。
电影刚开始的几分钟,让我想到了《如果爱》,那部电影是我的歌舞电影类型的启蒙片,与《如果爱》不同的是,这部电影更含蓄,也许是讲越剧的缘故。
这部片子的主人公应该是垂髫吧,她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姓童,叫垂髫。
“黄发垂髫”,垂髫代指儿童,我可以叫她童童吧,哈哈。
看到中间部分,垂髫落选,与搭档发生口角,她说“能演小姐就别演丫鬟”,连一句狠话都不肯说。
为生计忙却坚持唱戏。
城里的班子不景气,她一找到戏班立马给搭档打电话问“你要不要和我再唱《梁祝》啊?
”因为一起长大的搭档说“我要订婚了”,她一句话也没有提她和工欲善的事,直接祝福“我的英台终于找到他的梁山伯了”,于是我一直在心里想,“有人会不爱垂髫吗?
她那么会爱人,会有人不爱她吗?
”她的隐忍,她的坚强和她的默默哭泣,她的妥协都好动人啊……搭档最让我只呼爽快地一场戏是她和工欲善决裂的那场戏,她爱工欲善吗,我觉得不爱,她只是想留在杭州。
她世俗吗,姐姐说不要和x老板在一起,她最后选择了和x老板去美国,最后她给我的感觉是她在“反抗”,反抗垂髫比她优秀,别人的风言风语,反抗表姐说的“你不要和x老板在一起”,反抗工欲善把她当做别人的影子,如果是谁教会她怎么爱自己,我想那个人是垂髫,教会她怎么去爱一个人的人,也是垂髫啊。
演工欲善的演员是看这部电影最大的缘故,真的抱歉,因为我只认识他,而他又是唱音乐剧的,我先入为主以为他会演一个唱歌的角色,没想到这次他演个会画扇子有家底的文化人,这个角色最大的特色是他“突出”了垂髫,除了阿哥,他是另一个从头到尾都爱着垂髫的角色,垂髫出事之后,他终于敢鼓足勇气对垂髫表露真心,即使垂髫拒绝他,他还是爱着垂髫。
虽然导演拍摄的技巧有时会让人物显得不立体,浮于表面,但是雨天垂髫和工老师的缠绵戏的画面是美的,中国古代写意画的感觉,和南韩古代电影里喜欢用浓烈的色彩和动作去表达感情不一样。
喜欢编剧从解析“女小生”的角度延伸到对两性以及人性的解读,这是我打四星的理由。
一、主题:影片《柳浪闻莺》以中国20世纪90年代急剧的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为背景,向观众展现了戏曲和戏曲从业者的浮沉。
随着流行文化的强势登场和金钱价值观的深入人心,戏曲逐渐变得落寞和边缘化,两位戏曲女演员垂髫和银心也历经内心的失落与彷徨、挣扎与痛苦。
她们清高、倔强,尊严在时代的大潮中卑微而无用;她们对于自我的追求,在现实的落魄中无人喝彩。
这是戏曲的悲哀,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二、从影片时间跨度(4年)看主题影片的时间跨度只有1992年至1996年,影片似乎并不热衷于表现时代变迁中人物命运的起伏,甚至对于戏曲的尴尬处境也只有非常克制的渲染。
影片置于前景的是两位女性和一位男性之间的情感纠葛和超越性别、混淆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心灵交汇。
戏曲世界中,梁山伯与祝英台要对抗的是封建礼教;现实世界中,两位女性显得更为独立,但她们的人生同样不自由。
她们不想认命,不想放弃尊严,却陷入更大的无助之中。
这是现实的反讽,同时也是影片在主题表达上的迟豫和茫然所致。
这一点,从影片结束于垂髫在戏曲动作中定格,画面变成黑白也可见一斑。
影片无法对两位女性的未来进行展望,只能让人物在时间的长河中停住,并风情万种地回首过往。
影片也许想表现女性如何向往人生的自由,彰显自我的价值,渴望理想的爱情,但她们的追求却落入男性织就的情感或金钱之网。
在这个过程中,时代性的因素变得虚弱而渺远,现实的许多逻辑被抽空之后,两位女性的人生得救似乎必须来自婚姻,全部精神突围只能寄托于戏曲。
这就可以理解,影片的时间跨度为什么只有四年,因为影片试图聚焦于两性情感之间的多元与暧昧,表现女性无措时刻的迷茫、成长与屈服,而不想在足够宽广的时空里表现命运的多种可能性,人生的多种诠释方式。
三、中国传统美学电影画面比例是4:3,而非传统的宽银幕,镜头缓慢、画面唯美,抒情的背景音乐加上戏服扮相,扇面、美景、诗词、戏词,情绪的营造皆是传统中国美学。
柳浪闻莺 2023.12.16事情是这样的,复习累了点开视频,在阿德里安的混剪处弹幕说他和郑云龙很像。
钢琴家与画扇师。
一开始那个拥抱哭泣的画面,感觉好假。
有一些局促也觉得没演好,就是,纯演员的那种。
如果同一个题材,给日本拍,会不会是截然不同的效果?
可是,日本人不会懂得桃花扇。
配乐也是,我觉得纯钢琴绝对可以,为什么要加大提琴,很俗。
并主题曲也可以做成戏腔插入,像新海诚的作品那样。
这本可以是一个很美的题材,可一下子为什么就觉得这么庸俗不堪,多了太多世俗?镜头可以是纯粹的爱情,与姐妹情,可以有太多细节了!
可偏偏就这么不愠不火,将如此本可以把每一帧拍成一幅水墨画的故事拍成了抖音那种短视频。
太可惜了。
比如银心那一段,其实只要敲敲窗,但注重一下舞台上脚步走错并眼生,表情,(比如,可以拍垂髫手心紧握那把扇子),而为什么这就像抖音短视频那样,像写英语作文(不是自己的语言无法表达,像有一层隔阂)。
结尾也太草率了。
可是,意会一下。
把那些抖音的成分全部剔除。
把画面的每一个光影晕开。
把画面的每一个细节精彩纷呈起来。
它可以很美。
与《赤伶》这首歌殊途同归的美。
就是在人世间的世俗中萌生一股真正的力量,一股携柳带叶,纷纷扬扬,可又十分干净的纯粹。
你看,银心放弃了回心转意工欲善,却选择了老板,电影拍的全是小女生小情侣吵架的感觉,而这其实是另一种复杂与牺牲啊!
银心还是喜欢工欲善的。
我想与你在水墨中痛吻,想在画纸的层层掩蔽下触及你的肌肤,我偷偷地望着你,隔扇窥见意中人。
我在唱词的每一句梁山伯想着你,把我所有潜藏的温柔在光影纷呈中淋漓尽致地揉在你的目光里。
可我吻不到你,我抑制住每一个声嘶力竭,水袖起处,人影落下,心动的剪影。
可电影却拍成,灯红酒绿,大妈的花衣裳。
男主,少了阿德里安在《超脱》中的勇敢。
这是他们最大的不一样。
如果有机会(下辈子吧),我想来拍这部电影。
拍出《超脱》的中国版。
拍出《傲慢与偏见》的中国版。
拍出没有世俗灰尘迷眼睛的柳岸,拍出烟花般绽放的爱情。
那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爱情。
刚刚豆瓣标记的时候看到西湖十景柳浪闻莺,多好的标题,浪费了。
本来他在柳浪中闻见莺,可被隔壁大马路上车水马龙给完全覆盖。
#SIFF NO.11当天早上下午各看了一场,本来很担心晚上会观影疲劳。影片倒是蛮清新的,在整个电影节里都是风格比较独特的存在。剧本挺有意思的,氛围也是有的,但剪辑很普通…导演在电影节里算是不太行的导演,演员们尽力了。7分,还算喜欢。
两个女主间的朦胧感情,就像扇子在越剧中表达的暧昧,收也是它,放也是它,很美。比我预想的要好看,画面很讲究,大量的戏曲段落给影片增色很多。工欲善这个角色一出场就语出惊人,结果后面表现平平,没深入挖掘,可惜了,终究只是男工具人而已。不过还是多给大龙半颗星吧,很努力地在帅了,谢谢他来首映亲自敷衍我们哈哈哈。
一曲梁祝定终身,又将团扇顾周郎。披着越剧的外衣探讨lgbtqiapk,流动的生命,流动的性别,还有诸多亲昵的言行举止,很难不让人想到《霸王别姬》,可惜的是姐妹情深却铺垫太少。越剧女演员现实生活中的身份是女性,一旦穿上戏服,就消解了她女性的特征,变成了她自己想象中的梁山伯,恐怕她自己也未必自知。烟柳江南,雾雨氤氲,满屏的青山绿水真的很养眼。可惜的是男演员都很呆滞,就像会说话的雕像,寡言又深情的琴师阿哥,应该让章宇来演。
整体蛮不错的,是一部合格偏上的爱情文艺片,戏曲的题材不多见,但是并不枯燥。听说男主角郑云龙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剧话剧演员,从这部电影的表现来说,难以相信这是他的电影处女作,非常细腻动人的表演,声音也好听,感谢同事转票,下雨天让我捡个漏。
仅仅因为一句“女小生是第三性”就把本片归为LGBTQIA+未免格局太小了。挺喜欢这种对幽深朦胧情感的含蓄内敛的表达,个人看过的上一部类似的国产电影可能要数杨明腾导演的《天落水》了(同样也是小说改编、歌女和双女主)。BTW. 映后谈有细心观众挑了很多毛病,比如垂髫和小垂髫脸上的痣不一致,比如演员的眉形不对,真的太强了666
【2.0】
作为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故事性还是弱了,人物设定依然没有跳出常规架构,难以与挣扎共情。但我永远无法抵抗江南的烟雨,场景真的美啊。SFC上海影城首映
没看过原著居然觉得还不错,画面感很好但没搜到摄影师。故事情节其实挺简单的,但又说不清楚交织一团。其实到了这里每个人都是故事
3.5 纵然大部分形式都只是流于表现,文本表达无法熨帖这些形式,可拍得真美啊,拍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气韵”,黏稠,暧昧,欲说还休。两个女主的表演也充满说服力,但郑云龙差得离谱,丝毫接不住戏。
哀婉含蓄是特点,处理矛盾时过于小心翼翼就是缺点了——虽然放在现在这个大环境下可以理解。银心爱垂髫更爱俗世,垂髫爱琴师更爱工老师更更爱银心最爱戏,反而是工老师最深刻又最单薄……越剧之外,同性爱情在大时代的命运、爱男人还是爱女人的暧昧,稍微大胆一点拍,大概会很棒吧,所以用心了,也就更显的可惜了
郑云龙先生真的是极具潜力和爆发力的好演员 未来可期
浅嗑到了男女主,也希望银心找到真爱,祝英台丫鬟的名字,就注定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吗?
大呼救命!是怎么把第三性这么有魅力的东西拍成台偶都不如的造作小言的。
双女主可可 百合可可 狗男人狗带
女主高级脸,戏曲扮相也美,就是这个故事是怎么推导出后面那个结论的?
想起陀翁说的,阴谋是爱情的敌人。 越剧是很好听的!郑云龙的眼睛很好看。就是故事太拙劣了~没啥新意,就是“无病呻吟+媒体盛赞”。
故事平淡技术陈旧,越剧的部分有形无神,演员表演生涩业余,好久没进厅看过这么平庸的电影了,后悔。
虽然片名叫作《柳浪闻莺》,不过西湖边的场景大部分是在北岸取景,倒更像是《曲院风荷》…摄影比较考究,剧作上却总显得差了口气,故事基本围绕三五个主要人物展开,主要场景也都是几个人物在杭州的居所或工作单位,可惜在浙江各地乡下走穴的场景没能再多一些,空间/场景的平衡做得不是很好,又多在雨天或阴天环境拍摄,色彩和调子的变化不大,整体略显有些单调,而且整个故事时间跨度并不长,只是90年代中叶三五年间发生的事情,显得过于平淡,而“徐州按摩院的那一夜”的剧情设计就有点太取巧了,男1怎么那么容易就找到女1了呢?如果男1是一间一间按摩院寻找过去还能圆回来,那么搭下趟火车跟随而来的女2也随后来到现场就有点不合逻辑了,and,一个讲述90年代的浙江、越剧及浙江省会的故事,几乎所有人物都一口京腔普通话也很是让人出戏…
小说有个李樯式的女主角,但又从不太了解她的男性视角来写。电影加强了银心这个角色,让她和女主的关系超越了女主和男主,但对“第三性”的讨论也没有进行下去。
每个人都不饱满,每场戏都不充分,狂铺音乐,狂扔情绪。女主演是演了个盲人,郑云龙是演得像个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