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爱有天意,这是孙艺珍的一部电影。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想起了这句话。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唯美式的音乐电影。
虽然故事情节走向很老套,但过程充满灵动的味道。
一部剧情片拍得宛如流水的旋律一般,是令我非常意外的,或许这也是这部电影给我的最大惊喜,在电影的分分秒秒中都充满了甜意。
我试图闭上眼睛,回味电影中的那种感觉……它还在,但却无法言说。
相信那也是一种心有灵犀般的旋律。
听,你听见了吗?
那个旋律,无论到哪我都听得见,它在风里,在空气里,在光线里,它无处不在。
你只需敞开自己的心扉。
你只需,去聆听。
世人不停践踏你的梦想。
但我相信那些旋律是真的。
就像有些人相信童话是真的。
——伊云影片的开头真的就像一个童话故事。
风声中,一个眼神清澈的小男孩展开双臂转着圈儿,缓缓说出以上的话。
声音很轻,但很坚定。
于是。
我也相信了。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的心是相通的。
他们也许相隔遥远,也许不曾相识,但是音乐可以带来神奇的感应,越过时间和空间直击对方最深处的灵魂,如同心头涌动的泉水般自然纯粹。
那一刻什么也不必说,只需要闭上眼睛去感受——那么当大提琴和吉他相遇,并能和出完美的旋律,这是不是一个浪漫的奇迹呢。
这绝对是一个奇迹。
十一年前。
大提琴女莱拉和吉他手路易斯就是这样一见钟情的。
那个夏日夜晚。
是不是月亮指引着她走上那屋顶,坐在他身旁。
是不是星星掉在他眼里,才能散发那么迷人的柔光。
对视了牵手了然后吻了然后睡了然后爱上了,开始了的同时或许也已经结束了。
也许是结束了。
路易斯的等待无人赴约,莱拉的父亲不能纵容乖乖女犯错。
后来。
路易斯退出了深爱的乐队。
而莱拉在一意孤行的路上遭遇车祸,失去了腹中的骨肉。
两个人的生活因为一次小小的出轨,而改变了既定的方向,失去,从此翻天覆地。
不过童话不是这样的结局。
这样的结局就不叫做奇迹了。
当年的孩子没有死。
而是被莱拉的父亲送进了孤儿院。
十一年后,当年那个弃婴伊云已经长成一个小大人。
微微卷曲的头发。
水晶一样的瞳仁。
苍白素净的脸庞。
脸颊上一个小小的酒窝。
他和别的孩子一样。
都是孤儿。
他和别的孩子最大的不一样。
他从来没有放弃过两样东西。
一是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
二是音乐。
他最迷恋倾听天地之间的一切声音,所有的声音在他耳中都是一曲曲曼妙旋律。
他知道有些是呼唤。
有些是期盼。
有些是依恋。
还有一些是未完成的。
心愿。
起初我以为这是个单纯的爱情故事。
但是影片并没有着重于这个方面,十一年前的露水情缘只是一个序幕。
亲情才是本片的主旨。
而音乐,是贯穿始终的行云流水。
当伊云来到纽约,听见喧嚣的城市所有声音糅合成的歌,当他第一次拿起吉他,敲动琴弦的出彩时刻,当他在小女孩的琴室里写下满天满地的音符,种种感觉不仅是惊愕。
简直是震撼。
这个小男孩那么那么天才,那么那么好看。
那么那么让人心软。
影片的最后。
伊云站在台上奏出了自己心灵的乐章。
他相信他爱的人听得到。
而莱拉和路易斯果然不约而同地感觉到这音乐的牵引。
当他们牵手,而台上俊朗的小男孩缓缓回头,这一瞬间永远定格,无限美好。
所以。
请相信音乐的力量。
请相信内心深处的期望。
请相信爱可以让应该在一起的人即使走散了也还能再执手,地久天长。
用了三段割裂的时间在同学的mp4上看完了《八月迷情》。
如果我是在自家电脑上完整地欣赏它,没准我会感动得泪花四溅,但是……事情已经发生了,我无法阻止一种无厘头的想法。
原来,两个音乐家搞一夜情就能生出一个天赋异禀的音乐神童啊!
而且两个音乐家一个是搞古典音乐一个搞流行音乐,因此神童既能演奏吉他还能指挥纽约爱乐乐团!
优生理论果然科学,高素质的父母能生出天才儿童,而且就算走失了还不要紧,神童还会跟着音乐回家。
这让我想起杰瑞吸着香气身体悬空飘浮到冰箱怀抱的情景。
神童的扮演者是《查理与巧克力工厂》里那个冷静的小男孩,他已经长大许多,笑起来嘴歪歪的,有酒窝,很可爱。
哈利波特长大了就不可爱了,我对这个家伙未来的长相还比较有信心。
神童从小有幻听,在福利院里极不安分,老想找爸爸妈妈。
好不容易跑出来又让一个疯狂的怪叔叔逮着了。
怪叔叔起先还表现得像个落魄的音乐人,我们可称之为“一个有音乐理想的丐帮帮主”,后来他就变成一个唯利是图的小人,又可称之为“打着音乐幌子招摇撞骗的经纪人”。
神童自然不甘受这种人摆布,就算他不是神童,也应知道指挥爱乐乐团比到处跑场子好多了。
于是他跑了,在跑不掉时又有俗套的重物砸向追捕者的后脑勺。
最后,他不知道是不是从下水道钻出来,去指挥了最后一个节目,并见到了梦寐以求的爸妈。
影片虽然是想突出音乐的力量,但片中音乐制作得不怎么样。
除了那段震憾了怪叔叔的疯狂吉他演奏,其他音乐实在没什么感染力。
最后那场音乐本应是本片的高潮,但演奏的音乐却软弱无力不知所云莫名其妙。
神童只是机械地画着三角形,不时用诱人的微笑蛊惑观众以掩盖他的不足。
哪有天才指挥家是这样的啊?!
看看人家舟舟,一站上指挥台,整个人就从一个智障儿童变成一个深沉的艺术家,艺术就是他的生命之火,他燃烧着,激越着,享受着。
这个冷静的外国孩子,哪里能够体会这样的感情?
对音乐的理解不够深刻是这部电影的致命伤。
我可以忍受你灰白的色调、冗长拖沓的情节、肤浅却还要假装深沉的感情,但无法忍受你说要拍音乐却如此糟蹋音乐。
这是对音乐的欺骗和侮辱。
没有力度啊!
神童爸爸的扮演者,无论他是演《黄石的孩子》里面那个理想主义的战地记者,还是《我爱贝克汉姆》里爱炫腿上伤疤的足球教练,我都觉得他是个懦弱得很欠扁的男人。
而神童妈妈,那女人看起来也挺眼熟。
一份相思忍十年,最后关头见到自己儿子居然还能那么冷静,强忍出一个微笑。
完了,没有爆发力啊!
套用诸葛城武一句话:“我需要冷静一下。
”冷静了十年,搞阴谋都能搞出大case啦!
导演,你要翻拍《赤壁》吗?
很怀疑我看的版本是不是删节版。
我在迅雷找不到这部片,通常在迅雷找不到的东西都是比较黄的,可是我在片子里没看到什么儿童不宜的啊。
一定是剪过了。
节奏混乱得很。
演员没有惊艳的表演,故事情节老套,电影音乐失败,情感刻画不够细腻,还剩下些什么?
剩下社会主义的口号,飘浮在纽约的上空:“少生优生,幸福一生……”
我被这个电影深深感动着,我并不是只看到一个情节或者几个场景让我想哭,从头到尾,我一直都饱含着眼泪。
从开头那小男孩一个人的自白。
那被风吹得似乎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的芦苇浪。
你还记得你最后一次亲近大自然是什么时候吗?
你还记得你最后一次同自己对话是什么时候吗?
在你并没有什么可以去自信的时候,你还会有那样的信心满满吗?
在强势的逼迫下说出你那违心的话。
在现实生活中,你敢这样去在没有任何肯定的情况下首先自己肯定自己吗?
在那黑人准备把小August Rush 带走时,问他在福利院呆了多长时间。
他一天不差的说出了时间。
你们可想过,你们又为自己那飘渺的梦坚持过吗?
在一夜一夜的等待后,你们可否选择了放弃。
你们可曾在不认识的陌生人面前只为了那么一点点信任就卸下所有防备的流下过眼泪吗?
我在这电影里看到了很多真实的、纯粹的东西。
当August Rush 问那个破旧的剧院是学音乐的学校的时候,巫师,沉默了一下说,不,这是生意。
我佩服他的清醒,他一定也是一个爱好音乐的人,他一定也曾经有过他的梦想,但,也许,是因为现实这个可以逼迫任何梦想的东西让他清醒。
所有的音乐、梦想、天才,不过只是一场生意。
他敢于承认,他敢于这样清醒的传达给他的心。
如果,你实现不了,那么,起码也可以清醒的承认你要的。
而不是在梦幻与现实中挣扎,两者常常分不清,却常常怨恨自己,怨恨别人。
当他听到从没弹奏过任何乐器的August Rush 那发自内心的音符时,注意到他眼睛泛出泪水没?
他抱着August Rush 在桥下大叫着August Rush 时,那时的喜悦是真实的。
我感谢导演和演员这样真情的阐述。
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常常被我们忽略掉的细小感动。
而女大提琴手和爱尔兰歌者的爱情,也是童话中的真实爱情。
记得一个女作家说过,爱情应该在它最美的时刻戛然而止。
你会永远记住它的美好。
在度过一个美妙的夜晚后,他们分开了。
再也找不到彼此。
留在心中的永远是那一段美好的恋情。
也许我们心中都曾幻想过一段这样的爱情,也许每个人都拥有伴侣,但是,我们已经被时间那长长的磨灭忘记了最初的美好,却因为现实,婚姻的需要,还要在一起。
这里,我并不是提倡每个人要得到这样的飘渺的爱情。
但是,如果有一个这样的情节,你是否会在几分钟间回想到你爱情中的美好,你另一半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美好。
用这样不常常出现的美好鼓励你,即使是如何残酷的磨灭,左手边的人,也曾经在那长长地时间里给你带来过美好。
毕竟,这般的爱情只有在童话中出现。
童话故事中,故事常常在王子和公主终于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后,就结束了,而这也是导演的聪明之处,他并没有描述他们一家三口终于走在一起事如何生活。
并没有描述小August Rush 找到爸妈后还能否找到这样纯粹的音乐。
我们也不得而知他们是否能在十年变迁后好好相处,小August Rush 还能否有别的动力促使他想要把自己的声音传达给他想听的人。
既然只是一个童话,何必要加上现实的残酷。
童话,在一个并不和我们相接的空间单独存在。
它的每一个画面的定格都是最完美的。
没有残杂出现。
但是,它在一个和我们不相集的空间永远希望我们感受到它的美好。
就想天神和小天使一般,在精神的一面,我们永远的需要它们。
这部电影拍出了小孩子绘本一样的感觉。
用画面继续表达着文字所不能让人感受到得部分。
就像这电影用音乐和人物那细小的表情阐释着电影主题。
也许绘本只是天马行空,也许绘本只是海市蜃楼。
但是它却从能碰触到你心里那被埋没掉的一点点纯真的情绪。
请不要残酷的去要求一些东西。
不要用每天生活处理工作一般必须综合好各个条件一般的情绪去看待一些本该纯粹的东西。
如果有一个可以让你暂时童话下的触动,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音乐很美。
完美的结局也很美。
善良的人也很美。
如果你可以忘记现实,忘记你不得不去违心的事情。
那么就好好享受一下吧。
就像我们小时候并不懂现实是什么时,父母和老师问你,你的理想是什么?
你说,你要做一名科学家。
当时的你会想到现实的种种无能为力吗?
你只会被你那想做科学家的梦纯粹的陶醉着。
不是吗?
我看待这个电影就像一个纯粹的梦,即使我知道它不可能实现,但是每天晚上睡觉前,闭上眼睛幻想下,就会马上觉得世界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
房间的玩具都会变成活生生的彼此讲话。
还自己一个可以做梦并且很童话的梦的空间吧!!!!!!
看到弗雷迪·海默就觉得眼熟,这么张精致的小脸,我一定在哪部电影见过,思索思索对,就是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里的那个小男孩再经仔细端详,越发觉得他像某个谁,应该是某两个谁因为前阵子疯狂的看了几部休格兰特的电影,同样来自英国的他们,确实有几分神似或许是因为电影中august rush的音乐天赋的夸大,竟让我想起了海上钢琴师里的蒂姆·罗斯,那种对音乐的掌控能力,那种沉浸于音乐中的神态极为相似对这个小男孩突发兴趣,再此贴一点他的小资料,以便进一步了解:生于1992年2月14日,英国伦敦来自伦敦的海默的父亲即是一位演员,两人还在电视剧Jack and the Beanstalk: The Real Story扮演过父子。
2004年,他和Johnny Depp合作了《寻找梦幻岛》,在其中扮演了激发Depp灵感的小飞侠原型的小孩Peter。
片中他的表演让Depp惊为天人,所以在和老搭档蒂姆·波顿合作《查理与巧克力工厂》时,Depp力荐海默扮演片中善良的穷人家的孩子查理。
结果他的表演没有让大家失望,也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这个单纯可爱的英国小演员。
虽然2006年片约满满,不过,他说他长大后不会再做演员了。
以及八月迷情的幕后:一部《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让那个在《寻找梦幻岛》中毫不起眼的弗莱迪·海默迅速成为最炙手可热的童星之一,并随后分别在《一年好时光》和《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有过非常出色的表现,然而就连海默自己都说,从电视到电影,自己从没有经历过像这部《八月迷情》中“改变”如此巨大的角色。
弗莱迪·海默在诠释奥古斯特·拉什这个角色时,所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小小年纪的他,要如何掌握音乐中的神髓,尤其是一个在英国伦敦土生土长的都市男孩,怎么才能体会像奥古斯特这种在美国乡村生活的孤儿的心境呢?
海默表示:“这部影片对于我来说确实是迄今为止遇到的最大考验,尤其是需要我这个标准的英国小孩尝试用美国英语来完成所有的对白,同时很多场景还要演奏吉他,当然,包括指挥乐团……也许,只用手做出弹吉他的样子,然后进行后期配音制作会更加简单一些,而且也看不出来有什么不同,但我真的希望能够实际去操作它,因为我觉得,就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正在做什么,又如何将情感通过影像传达给观众呢?
”让讲着一口标准的伦敦腔、只有15岁的弗莱迪·海默完全用美国口音去出演一部影片,听起来确实有那么点不可思议,不过海默表示,学习语言的过程其实还是挺有趣的:“在正式开拍之前,他们为我专门请了一位发音老师,从那时候开始,我就逼着自己每一句话都用美国音来发,无论是不是在拍戏的时候,那段时间我甚至连家都不会回,就假装我是一个孤儿,没有家。
这种做法产生了非常实际的效果。
当学习变成一种环境,最终成为一种习惯时,再加上我们是在纽约实地拍摄的影片,身边都是美国人,这就是最好的复习。
”弗莱迪·海默在影片中是最小的主要演员,可是他需要学习的却是最多的,除了纠正口音,他还要勤练吉他,虽然海默将一切都想象成是一种乐趣,可是难免会辛苦一些,他说:“音乐方面就比较麻烦了,突击不来,我预先特训了6个月的吉他课程,当然,主要集中在我会在电影中演奏的那几首曲子上。
现在容我卖个小关子,我只想说,我真的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与吉他有关的场景,都是我亲自完成的。
”如果你仔细观看影片,就会发现其中的一个小细节,不会乐器却又受到音乐召唤的奥古斯特在第一次拿起吉他的时候,就“独创”了一种击弦式的演奏风格,弗莱迪·海默谈到这里时表示:“首先我要声明的是,这种方法不是我首创的,而是我跟一个名叫迈克尔·亨吉斯(Michael Hedges)的吉他手学来的,他就非常善用这招表演。
影片中的奥古斯特虽然是个音乐天才,可是他不知道什么叫E大调、什么叫G大调,所以他只能通过一些别人想象不到的方式将这些声音发出来--这里使用‘击弦’,我觉得非常合适。
”
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有点离奇的故事。
围绕着这个天才音乐儿童而展开。
到父母的相遇错过再相遇。
情节简单 内容简单 任务内心简单 画面简单借着高评价来看了 开头真的不怎么吸引我。
看着看着变觉得越来越被这部电影带动情绪。
孩子在弹奏的时候我也会跟着激动,自己也想跟着弹上一曲。
哈哈。
最后他们还是在一起了。
对于结局没有过多的描述,那深情的对望足以说明一切了吧小男孩好帅啊。
他爹也帅。
是和一个印度人一起看这个电影的,她也觉得好看呢哈哈。
爱音乐的人更能体会其中的真谛吧。
聚餐时大家说要一起去看《声梦奇缘》(August Rush),谢晨曦问:"什么起源?
"我晕倒——事实上这片子的确很晕,充斥着一切美式大片可能拥有的价值观。
美国没有中宣部,但有时候效果真的差不太多……从开头说起:* 这世界总有人会莫名其妙欺负你,三更半夜毫无缘由把你打醒只为了说一句"You Are Freak"——要坚决抵抗这种恐怖主义行为。
* 政府和警察一样,一定一定是官僚的低效的科层的毫无同情心的,但也一定一定会有好人,而且好人一定一定会左右大局——千万要相信世界不是被白痴和贱人所统治的。
* 不能抛弃孩子——不管因为何种理由,会得到至少十一个年头"夜阑人静时""得不到快乐"(这可是原台词)的报应。
* 如果把自己的生活观强加在别人的生活上,临死也得不到原谅。
* 所有的黑人都是好人,当然其它人种也不坏,只是偶尔犯混。
* 人的一生至少要夹过一次BAND,但夹BAND不是一辈子的事;人的一生至少得从事过一次正经职业,但从事正经职业也不是一辈子的事。
* 全世界最正经的职业是投资银行,这是任何人放弃理想时的首选职业。
* 任何人都可以轻易成为投行一员——不管你荒废了多少时间夹BAND——所以大学生或大学毕业生要是不疯几年这辈子算白过了。
* 尽管你是投行的,但一定会受到你所有亲朋好友的鄙视,并感到日程渐满但灵魂空虚,最后自己鄙视自己。
以上可以看出美国的电影从业人员和金融从业人员是死敌,纠结的原因极有可能是抢老婆,争论焦点应该是魅力和财力哪一个更重要——目前为止,在电影从业人员在电影里胜出,但在现实当中,结果未明。
* 小女孩听到不熟的男人称赞"你是天使",最好说"我要去上学了"然后马上跑掉。
* 男人最好有不羁的一面,否则只有连你都觉得无聊的女人愿意跟你一起,最可怕的是她还死活要去见你的家人。
* 如果不带女朋友去见你的家人,你会被蹬;如果带你女朋友去见你的变态家人,你会被蹬得更惨。
* 音乐和宗教是最好的救赎。
* 机会遍地都是,加入丐帮是一个不错的起点。
* 不管你是多了不起的天才,一定要上学,一定要上名校,如果找不到入学机会,就去教堂找上帝。
* 自由平等博爱无处不在,尤其是在学校和教堂里。
* 你随时可以参加董事局会议,在会上,他们会回答你一切问题。
* 邻居的话最不靠谱。
* 易拉罐没有准确地丢进垃圾桶,一定要去捡来重新扔一遍,最好还要扫荡一下垃圾桶四周有没有其它垃圾需要整理。
* 只要你NB,离开一个领域十多年,这个领域的每一个人每天都会记得你。
邀请函会像银行账单一样每个月寄到你邮箱。
* 听古典音乐和听摇滚的人是一样多的。
* 最后——当然是——要信上帝。
不太喜欢小主角,这个小男孩在Finding Neverland里面也饰演了一个个性相似的小孩——离群索居沉默寡言,但一旦发言则一鸣惊人,不是"我内心深处的乐音到底是从哪里来"就是"我不能欺骗我自己"。
OK,不能怪这小男孩,只能怪编剧的脑子和导演的诠释。
——我觉得,天才绝不是生来就像个大人,而是一辈子都像个小孩。
把天才理解成这样只能体现成人世界的懦弱和悲哀。
冉冉说看假电影更让人想哭因为我们活得太真实。
嘛叫活得真实?
我真的觉得咱都活得挺假的——这算不算真实?
可能冉冉的意思是现实生活有太多憋屈和残忍,所以美好的东西哪怕很虚幻也值得感动吧。
我承认这片子让我有想哭的冲动,也承认里面宣扬的大多数观点都是对的——至少是有益的——但这种感觉就像被挠胳肢窝时发笑一样让人觉得不舒服。
我相信身边大多数人早已陷入犬儒主义的酱缸并对传统的中国式抒情倍感恶心,而我则开始对这种美国式的煽情与滥情反胃了。
其实我并不难以打动,陈培勋的《我的祖国》、郭文景的《御风万里》跟威廉姆斯的《召唤英雄》和埃尔加的《威风凛凛》一样,都让我头皮发麻激动不已。
音乐是我来看这部颓片的唯一原因。
关键在于,我不偏爱哪种煽情方法,也不偏恨哪种抒情方式,我只是觉得感动不能做成胶囊随水吞服而已。
注:以下评论包含剧透,不过我觉得应该不会影响您观赏影片时的乐趣。
昨天看了2007年的《August Rush》,被译为《声梦奇缘》。
讲的是一个爱尔兰乐队主唱的帅哥和大提琴手的美女一见钟情,一夜风流之后各奔东西。
女主珠胎暗结,在车祸后生下小男主 (即August Rush)。
却被狠心老爸自作主张将小男主送与福利院。
小男主成长为一个音乐小天才,为了寻找父母,跑出福利院,“追寻着音乐”,经历了一些波折,遇到了一些人,发生了一些事,之后得以全家团圆,Happy ending。
这部影片在豆瓣上评分8.3,mtime评分8.4,IMDB评分7.5。
但要我给,只能勉强给个5分。
每周看一片的我,可以说很久没有碰到这么烂的片了。
之前《帕那索斯博士的奇幻秀》看得也是让我莫名奇妙,但是作为一个奇幻片,我看到了编剧丰富的想象力。
而这次的《August Rush》,则是完全上当受骗的感觉。
这部影片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让人觉得假,不真实。
首先是剧情假。
大提琴美女和爱尔兰摇滚帅哥的相遇就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大提琴美女在交响乐团演奏的时候,脑海中为什么会浮现出爱尔兰摇滚帅哥的身影?
之后美女又仿佛被附身了一样,演奏的旋律也从刚开始的巴赫主题切换到了摇滚主题。
看到这里,我都有点担心下一个镜头就是美女失控了,留下场上其他团员和场下观众的一脸惊愕。
后来这些又都没发生,我看得倒是一脸惊愕。
我开始以为他们之前就认识,美女只是在回忆。
但是从后来他们相遇时的表现看出,他们之前并不认识。
所以我只能猜想编剧在这里是想表达两个对音乐同样热爱的人产生了跨时空的心灵感应。
这,也太扯了点吧。
然后是小天才August Rush,离院出走以后虽然被财迷疯子Wizard骗去做摇钱树,但是遇到了更多的好人能在关键时刻帮他一把,被音乐学院院长赏识,指挥爱乐乐团演奏自己的“狂想曲”作为音乐会的压轴曲目,然后又奇迹地在父母夫妻团聚的同时和父母团聚。
August Rush一直念叨着的“跟着音乐走”,本来是编剧设置的用以穿起所有情节的线索,却不小心被强化成了这部影片的生存法则:只要“跟着音乐走”,就能化险为夷,就能家人团聚,让人觉得过于简单和草率。
其次是人物假。
关于天才或者奇才的影片并不少。
提起音乐天才就不能不提起《莫扎特传(Amadeus)》。
而《海上钢琴师(The Legend of 1900)》则是一个音乐奇才的故事。
为什么看莫扎特和1900就觉得很真实很感人,而August Rush就很假呢?
因为August Rush太正常了。
上帝是公平的,赋予一个人特殊的才能后,必然会让他在其他方面有缺失。
莫扎特是音乐天才,但他花天酒地,疯疯癫癫,让人既爱又恨。
1900是被遗弃在船上的孤儿,同样拥有音乐的天分,但他在海上经历了所有的苦难,忍受了一生的孤单,最终也没能走向岸上。
这样的天才和奇才让观众觉得真实,觉得令人信服。
August Rush,成长在生活条件良好的第一世界国家儿童福利院里,却从来不缺乏上帝的眷顾,不需要一点专业的培训和指点就能自己学会吉他,钢琴和管风琴,甚至在认识五线谱的第一天就能给管风琴谱曲。
直让人看得是目瞪口呆,半天挤出一句:“怎么可能?
”最后是音乐假。
音乐是《August Rush》的主题,片中穿插的音乐也是最让本片的爱好者津津乐道的部分。
但要我说,本片的音乐实在是差强人意。
两句话,原创音乐无新意,乐器演奏太造作。
先说原创音乐,刚开始有一处August Rush走在纽约大街上,听到城市中的各种声音组成了一段“城市交响乐”。
这个是音乐剧用滥了的桥段,而且和《Dancer in the Dark》里面的相似桥段相比,缺少让人热血沸腾的激情和活力,似乎只是为了表现一下August的音乐天才而借用一下。
吉他,管风琴和交响乐队的音乐,应该大部分也是原创的,很口水的旋律和和声,没有什么味道。
交响乐开始还借用了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还有点味道,到后面就完全口水化了。
爱尔兰帅哥唱的情歌,以及黑人唱诗班的合唱是唯一的亮点,也不知道是不是原创的。
再说乐器演奏。
可以看出,小August Rush和他的母亲,也就是大提琴美女基本上是不会相应的乐器的。
不会没关系,可以不要把重点放在演奏上吧。
可是导演偏偏给了相当大的戏份给小 August的吉他炫技。
导演要么就让专业吉他手作替身拍一些手部特写,但那写满岁月痕迹的手明显和小孩的年龄不符; 要么就让小孩很酷的拍打琴品,仿佛只要这么弹就是吉他高手一样。
其实,黑人小孩的出场表演我觉得还更帅一些,虽然不知道是自己弹的还是配的。
本来还觉得 August挺可爱的,但导演非要让August一次又一次的去假装演奏乐器,做出各种夸张的表情,最后竟然都觉得有点面目可憎了。
我不知道应该把《August Rush》算成什么片。
你说它是励志片吧,但影片讲的是天才儿童的故事,像我等智力平平之辈很难获得什么共鸣; 你说它是亲情片吧,直到影片的结尾,小男主和父母就没见过面,仅仅靠血缘关系难以建立让人信服的亲情纽带; 你说他是爱情片吧,就是两个搞音乐的父母,10年了都没联系,除了一夜温存之外,还有什么感情基础?
你说他是音乐片吧,除了搞乐队的帅哥唱的两首歌和教堂里的黑人唱诗班的那个合唱还可以让人精神一振之外,其他的不论是吉他炫技还是交响演奏都非常平庸,缺乏作为一个音乐片所需要的音乐上的亮点。
我也不是一个要求十全十美的人。
影片有瑕疵没关系,表演有粗糙的地方没关系,剧情有不合理的地方也没关系。
只要影片能带给观众一些特别的东西,有 “料”,能够看到创作者的诚意,就是好片。
励志片里面主角可以有一些好运气,因为人人都有好运气,只要不是从头到尾都靠好运气靠父母靠遗传就行; 亲情和爱情片可以有一些类似心灵感应的花招,但只要感情铺垫够好,够赚人眼泪就行; 音乐片剧情可以弱智俗套,但只要表演够真,音乐够动听就行。
悬疑片可以有一些逻辑漏洞,但只要编剧的想法够新颖,情节的进行足够吸引人,最后能够让人理解这里面的逻辑就行; 恐怖片剧情可以荒诞,人物可以俗套,但只要够吓人就行。
而《August Rush》,我看不出它想要传递给观众的是什么。
可能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编剧没有真正的“料”,他自己也不知道想要表达什么,所以就弄些看起来挺华丽实际上空洞无味的素材来填满了这110分钟。
八月迷情如此迷情的名字,八月充满激情的季节,看完了本片让我感觉生活是如此的美丽!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信仰是我们能抓住的唯一救命稻草!
音乐是我们唯一能摆脱困难的寄托。
熬夜看完了这个让我女朋友痛哭的片子,我终于明白了她为什么会哭,终于明白了这个我们应该为什么而奋斗!
也许我们之间缺乏的就是为了信仰 为了爱情 为了亲情 为了自己喜欢的东西 而放弃眼前的东西的激情!
当男主角为了女主角放弃自己的乐队的时候我的心想被针扎了一下,曾几何时我坚信我是一个很坚强很冲动的人,但是慢慢的我发现我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坚强那么冲动。
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想男主角那样冲动的放弃。。
而去追求。
我应该我需要,也许这才是爱情。
我终于明白了女朋友哭是伤心的哭,是幸福的哭,伤心在我没有在她的身边。
而幸福的哭是因为有一个一直爱着,而且没有走散的我。
我爱你。
八月多么好听的名字我喜欢这个名字,小男主角的经历也许是被童话过了。
磨难+痛苦+信仰=天才!
我们都是天才,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我们自己的信仰!
自问自己会有小主角那样的信仰吗(爱音乐胜过食物)太难!
现实往往让人们容不得去为自己的信仰留出空间和时间。
钱代替了信仰。
看八月迷情就像是会到了妈妈的怀抱里听她讲童话故事一样让人惬意,让人感到温暖。
问问自己我会成为像这个小男孩一样的人吗?
多么怀念。
童话也许就是信仰!
只有有了美好的童话我们才知道我们自己真心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
现实不等于童话,童话拯救了现实。
故事的结尾感觉像是甜蜜的糕点,咬了一口发现已经结束了。
当然三个微笑就是精彩的地方,也许故事结尾的太详细反而让我们这些人没有想像回味的空间了,所以直接让我们这些相信童话相信美好的生活的人去在脑海里结束这部童话故事--圆满。
音乐无处不在,你只需去聆听......童话无处不在,你只需去相信......信仰无处不在,你只需去坚持.......爱无处不在,你只需去珍惜......
8.2分...笑下这部旷世装逼片,也是部狗血的科幻片,表演各种矫情不说,剧情就是扯犊子!
我说,所有评2星以上的都是装逼好吗
剧情太扯了,学音乐哪有这么容易。。。
Let the music bring you to home.(but i have to admit that boys wont like it..)
笑S我了,相信我,我绝对是抱着看喜剧片的赶脚来看的。。。天才的男人,天才的女人,诞生了天才的音乐神童,木有无父母陪伴的孤单,木有十几年的内心孤僻,更木有普通人的思维逻辑,TM就是一个纯天才!!天才知道吧,就是毛都不用学,毛都能会。哇哈哈,我快乐死了。世界多美好,坏人都跑掉,从此他们
完全是一出肥皂剧,臆淫的产物。
幸福的女人在最美的时刻找回爱人和孩子!
华语偶像剧都学着点儿
小乔真美。
2008.8.30 就喜欢看这样的结局!
大赞!!
音效。小孩演得不错。
大都会版《雾都孤儿》🤪翻拍名著往往卡司强大,然而剧情太太太——鬼——扯(要不是冲着小乔一半就弃了)😖作为古典音乐死忠,很清楚一点——再有音乐天赋也必须遵守一万小时定律,好吧就算童话故事也拜托有个魔法教母或者小仙女挥挥魔杖好吗?别扯莫扎特,内些神童传奇都是莫爹地编出来忽悠王公贵族的,还真有人信。以及,这个故事适合拍成卡通,糊弄小朋友嗨皮嗨皮勉强说的过去,效果不会这么荒谬绝伦。但凡有点音乐素养的人都受不了这么没常识没逻辑的鬼扯,编剧导演压根不懂音乐,什么摇滚管风琴灵歌交响乐指挥,压根不是一个维度能一锅烩?
音乐版《香水》+颓废版Mr.Keating(《春风化雨》)+劣质盗版Before Sunrise
一部关于音乐的影片,影片的节奏和立意都尚可,但却是人物的感情和细节都没有展开,略显有点走过场的感觉。片子的音乐着实不错,三星吧。
11月21日老片新映
不错.
狗血!
分数高的很不正常
美贤上课放的。
给音乐加颗星.
这也能上top250?太矫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