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大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与行动,没有出现孩子早熟到可以用智慧来解决两人纷争的情节,挺好。
在这部电影里,孩子就只是普通的小孩,他没有能力说服父亲不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山火,也没有从道德层面审判母亲的虚荣与出轨,他只是对这场生活中的山火猝不及防,无力招架,在面对父亲的询问时,诚实地告知他所知道的一切情况,在当时,我以为他会为了家庭的圆满而隐瞒母亲已经和那个老男人发生了性关系的事实,结果,他选择把真相告知,让他父亲自己去面对。
他很勇敢,即使看到父亲气急败坏地点燃第三者的房屋引发冲突时,他奔跑着想逃离这荒谬又狂野的生活,最后还是选择去警察局,去面对他无奈的父亲。
夫妻两人的感情,最终的好坏还是决定他们两人中,作为孩子,我们别无选择,只能留住自己最美好的回忆!
很有感触的一个电影,观影过程中,内心一直在高速跳动,最后也莫名其妙的眼睛湿润。
跳动是因为青少年时期那段日子莫名其妙的惊慌,眼泪是因为现在壮年时期回想而莫名其妙的感慨。
电影以一名少年的角度而渐渐前进,那个眼睛,呼吸,心脏的每一刻跳动,都把我拉回我的少年时代。
观影过程中,我不断在想,究竟这个家庭里面,是谁犯的错,或者谁的错最多。
看完了,到现在,我都没办法判断。
男主人公为了尊严拒绝一份工作,又为了钱而无奈狠心告别家庭;女主人公无法理解男主人公的离去工作,只能自己坚强到处找工,最后出轨,即使最后男主人公回家也要离开家庭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也许少年时候的我,会很武断判断谁对错,谁对多点谁错多点。
但成年后的我,才发现,有些事情,实在没办法判断,谁都有错,谁其实也都没有错。
我小时候,某个异性打个电话给我父亲,或者他偷摸摸的回一个电话,或者从母亲口中得知些父亲的一些事情,那时候我的心态和情绪都跟电影里面的男孩一样,很惊慌,有些事情不想知道,但又想去确认,但是你问那时候的我有没有一些事情可做,也的确没有。
那个年纪的孩子,只希望看到父母幸福在一起,如果父母产生分裂,只会恐慌,并没有足够的情商去解决事情。
某一天,当去分析整个事情本质,父亲这样子,是否母亲也有一定问题,当学会探索分析这个事情逻辑的时候,那时候的自己就已经长大了。
也没有所谓的惊慌了,甚至想过,如果双方都是这种状态,最好还是分离。
我父母是50年代的人了,他们这代人,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都会忍着,即使偶尔分开住,也不会想到离婚,为了子女。
我开头说的,内心跳动是因为自己再一次感受那时候那种场景下自己的心理波动,而最后眼睛湿润是因为最后那一幕,现在回头看,感谢我的父母。
电影最后一幕,儿子提出拍照,全家福,明天女主人公就要离开。
我本人父母从20年前基本吵到今天,大事小事都可以吵一番,但从未谈及离婚,仅仅因为那个年代的人所有都是为了子女着想。
看这个电影前,我心理想法就是,其实经常吵架的父母对子女的伤害更大,子女看到父母在吵,他们也很崩溃,所以父母离婚,对大家都好。
看了这个电影后,我可能推翻之前的判断,父母离婚,也许对他们好,但对儿女确实不好。
这几十年,父母虽吵,但每年我们都经常回家吃饭,春节大家都聚在一起玩。
吵架虽然在,但父母确实没有离开过自己,并没有遇到过父亲牵着另一个女的在我面前出现,或者母亲牵着另一个男的出现,那种痛苦,那种伤害,我没有遇到过。
我们饭照吃,架照吵,很自私,但确实是我最感激父母的地方。
这个电影里面,从这个男孩的角度深入离婚的家庭,我感受到比我更痛苦的体验。
我也从中深深理解到,其实父母的离婚对子女真的会造成无法填补的伤害。
我还没做人父母,但第一次了解到,婚姻如果来到思考离婚的那一步,那就想多一点,站在孩子的角度,再深入地去思考,再决定。
这是一部略哀伤的电影让我好好的周末突然变得有些难过故事的情节不用说了和我一同去的妹子一言概之:贫贱夫妻百事哀她很善于总结但这句话我觉得只对了一半电影中的Janet是个身心不羁爱自由的人,套用MBTI的说法是典型的ESFP(外向,实感,情感,理解),适合做演员或者娱乐行业。
但她的丈夫Jerry是个典型的ISFP(内向,实感,情感,理解),适合做探险家职业。
经济困难一直困扰着他们。
Janet在镜头一开始就需要为了拮据的生活跟新认识的人撒谎,她向往体面的生活,从她的打扮和精致的妆容可以看出来。
而Jerry是个高尔夫前职业选手,他希望儿子Joe能够在运动领域有所作为所以让他参加学校的足球队,哪怕儿子说了自己不喜欢。
他愿意为了工作跪在泥泞的地面去替客人擦鞋,但在被以过分热情为理由解雇后,拒绝了老板的再次聘用。
你很难判断他坚持的到底是什么。
有人说是尊严,我觉得不一定。
一个男生成长为男人心底一定给自己设置了一道bar(坎?
),他们可以很理性的很舒适的做一些别人可能觉得不体面的工作,但又会对别人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上勃然大怒,如捋逆鳞。
而他的妻子厌倦了不断迁徙朝不保夕的生活,她尝试过去理解自己的丈夫,在他回来告知自己被炒鱿鱼的时候,完全没有表现出生气或者不满,而是安慰他,表示自己站在他这边。
但她知道丈夫拒绝了前老板的聘用后彻底崩溃了。
我深深的理解她的无力感,她没有工作一直在颠沛流离中和丈夫孩子迁徙,没有自己的房子,没有一个有保障的未来,而丈夫还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Pride,拒绝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她表面依然不动声色,却提出要找工作,同时要儿子放弃足球去找一份工作。
这是在赤裸裸的挑战Jerry的男性权威,但她不再愿意为了他那莫名其妙的自尊心而压抑自己的思想。
她有ESFP的自带技能,就是能够利用别人的心理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屡次找工作被拒绝之后,她对负责当地报纸招聘部门的女士说,如果没有工作给我,有没有给男人的工作,我丈夫,他,他也没有工作。
可以想见这个问题对那个时代背景的人来说有多大的道德压力,通过她已经不再年轻的外表,谦逊到地里的语气,和眼神中完全不自卑的执着,那位女士只好屈服,给了她一份工作。
而与此同时,找到新朋友的Joe兴冲冲的跑回家,看到的是显见已经经历过歇斯底里争执而疲倦又愤怒的父母。
Jerry做出要做救火员(薪酬低,危险系数极高)的决策,我作为观众我一点不觉得突兀,ISFP在面对压力的时候非常容易缩回去自己的舒适区,他们不会主动寻求对策去解决问题,而是善于逃避问题。
可笑的是有时候他们为了逃避问题所作出的努力甚至超过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努力。
妻子Janet在他离开后彻底放飞自我了,和一个有钱人Miller先生在一起暧昧着。
在这样一个malfunction的家庭中,Joe的兼职工作在照相馆帮忙,他每天看到的是人们快乐的需要被记录下来的时刻,是值得被珍藏的记忆。
而他的家庭,母亲出轨不但,在赴宴时还要带着他一起去。
我本人也有同样的经历,我父亲带着他的那位出现时,在一个喧闹的港式早茶酒楼,我盯着眼前的普洱,眼泪一直往下流,等我抬头问好的时候,泪痕已经干了。
Joe的心情大概也是如此,为人子女,尤其是那个年纪没有办法理性的隔离开来什么是for the greater good什么叫取舍什么叫生活。
我们只知道,我们深深爱着我们的父亲,和母亲,只是他们之间不再互相相爱了。
Janet作为一个‘’男友狗‘’典型的表演性人格,她忽略了Joe眼中的悲伤和质问,让他看到了一幕幕不堪的画面。
而回到家再次振作起来的Jerry告诉妻子他决定再搬一次家的时候,她拒绝了并说出了自己的外遇。
她强调的是自己的不安和厌倦而他听到的只有背叛两字,他甚至甩出一句,你难道要因为我去灭山林大火而怪我吗?
利用道德压力来约束另一半简直是最低级的招数。
哪怕你站在人性的制高点上,感情也不是因为你这个人多么多么伟大而能够死灰复燃的。
于是父子在酒吧,有了一段绝对是挑战演技和质问灵魂的对话。
这一段对话真实到我感觉回到了那段混乱又充满争执的青春期,他们究竟是指望自己的孩子欺骗他们让他们更好过一点,还是说出真相,却要伤害另一方的信任?
Jerry冲动的放了火要烧掉妻子的情夫Miller的房子,但是一切都是醉酒后的行为。
但在Miller先生将他打倒在地甚至要让他坐牢后,他让儿子扶他一把,Joe摇着头看着狼狈的父亲和Miller先生搂着新欢的样子。
一个长镜头给他,不停地持续地在雪地里奔跑的样子,大概就是崩溃了之后最好的发泄方式。
他最终停在了警察局,因为他以为父亲会被抓。
然而一无所获的他回到家见到紧张的父母在等着他的时候,他拒绝了进一步的交谈,只是淡淡的告诉他们自己累了要休息。
这一幕简直不能再熟悉,就连复述的时候都觉得这他妈才是真正的家庭,这些细节简直把一切我经历过的情感一一重现。
最后一幕,Joe和父亲住在离母亲不远处的小镇上,母亲说要来看他,尴尬的吃完饭,Joe把他们带到照相馆,给三个人拍了一张合照。
全剧终Janet和Jerry即使没有经济问题,他们的性格也很难让婚姻续存,反倒是因为紧急状况不好,所以他们才会拖到孩子都14岁了才离开彼此。
如果Janet出生在90后,经济独立,有稳定的工作,她和Jerry的婚姻长不过三年。
等到没有爱情了,又没有经济的束缚,独立抚养孩子也不见得有多大的道德压力。
如果Jerry能为了Janet向往的稳定生活而放弃那点点底线,Janet就会爱他吗?
很难说。
感情啊,选择比经营重要多了。
在进入婚姻或者生小孩之前,理性的去冲动的一番思考也许会节省双方很多的时间,而时间大概是最宝贵的资源了。
下载了很久的电影一直没看,翻出来看到名字狂野生活,还以为是什么枪战片还是动作片之类的,结果是一部描写家庭的 “普通”片子。
影片以儿子的视角来讲述了一家人从貌合神离到支离破碎的过程。
丈夫失业,远赴火山救火,妻子心死如灰而出轨。
大人的生活逐渐 “脱轨”,而冷静成熟的儿子,目睹着家庭一点点琐碎却不知所措。
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情节,但是仔细体味,生活中的家庭遇到变故,感情的破裂,会使一个家庭走向什么地步,用狂野形容,确实也是贴切的。
在一个家庭中,往往以孩子和大人来称呼,影片中孩子的成熟,让父母的疯狂显得十分 “幼稚”,这种对比也尤为讽刺,家庭中的许多父母也不过是被生活被迫着长大的 “大孩子”,面对琐碎的生活和繁重的责任,想要逃避和 “撂挑子”的大人,也是比比皆是,也就很好的体会了片中父母的崩溃和失常,以及孩子面对即将破碎的家庭时的无力感,就算他超乎年龄的成熟。
看完影片会觉得有点 “索然无味”,大概是因为看到的就是我们真实的生活和我们自己。
或许为我们作为孩子,看待父母和家庭也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物质匮乏生活不易,“但是非贫贱夫妻也不一定会百事不哀。
”生活奔波异地而居对于经济萧条的1960年是不利因素,然而令女主寒心的是男主的行为与举动(当然寒心也不能婚内出轨)。
即使付出努力依然觉得无力无助,所以她其实最后也像批判丈夫想走捷径一样,选择了找个有钱的老年人这样滴捷径。
去看山火那段,尤其最后垂直摇镜很震撼,那种孤独,绝望,哀伤,被吞噬感迎面而来。
看完才知道原来狂野的生活是那个意思...
这就是关于中年危机或者更进一步关于人生意义探索的电影吧,大火象征着足够的一个重大目标,一场人生搏斗,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在求索失败后也象征着每个人利用死亡这个巨大恐慌来掩藏日常生活的迷茫或整个人生的无意义,妈妈带着儿子亲眼目睹火灾的现场,让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去理解父亲中年时迷茫确实过难了,如妈妈所言指代出的隐喻,有的人就像火灾中的燃料,而有的人就像行尸走肉。
女人更早能能参透人生的真相,更现实的生活,丈夫孩子美好的生活就有意义,但是一旦崩塌也变成了受害者,毕竟,写故事的人走了,这个社会也不允许女性来主导故事,孩子在成年人虚构的童话世界,突然被掀开了背景的幕布,隐喻看到血淋淋的现实透出黑暗的光,而中年人面对年轻憧憬的美好生活逐渐残破,有钱男人(成熟男人)让这张残破的生活之网牢固,金光闪闪,收容其他破网上泥土挣扎无处可逃的其他母蜘蛛。
最后不出所料的人为纵火,让孩子明白了了平静的生活下暗藏着人类的狂野和超越动物以后的诅咒对人而言是多么可怕。
结尾,和解,成熟而富有希望,每个人都在挣扎着努力或者,怀着美好的期待。
看到《狂野生活》的片名和海报,第一感觉:难道又是一段奇特经历和爱恨情仇的俗套故事?
然而,静静地看完近两小时的电影,心情是淡淡的忧伤与感怀。
我在想,我要写个什么题目的影评,能够准确表达我此刻的感触,最后,我选择《镜子里的生活》。
生活不用说,就是这部片子的主旋律,可是为什么是镜子里呢?
因为这部片子是从儿子乔的视角,从头到尾,一直作为旁观者像一面镜子一样,照映出这对夫妇的婚姻生活与情感变换。
非常平静,但是十分客观。
从举家搬到加拿大的一个偏僻小屋那一刻,简可能就有些许不适应,虽然丈夫杰瑞有些一意孤行和倔强,但是为了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和乖巧懂事的儿子乔,简还是心甘情愿地做全职家庭主妇。
虽然要面子的她在拮据的经济下依然拒绝了可以有的学校老师兼职工作。
而丈夫杰瑞也同样是自尊心很强,有着自己的执着和偏执的人。
尽管老婆孩子跟着自己生活得举步维艰,而恰巧自己又被解雇失业,虽然后来有机会重返岗位,但是,杰瑞不愿意放低自己的自尊与男人的硬气,一夜夜的无眠,抽烟,不说话。
儿子乔,只有14岁,一个认真懂事敏感而又细腻的男孩。
父母的点点滴滴他都看在眼里,生活的波涛汹涌他也一点点体会和感受。
毫无疑问,他喜欢刚开始,自己做作业,妈妈做饭,爸爸帮忙的简单快乐的幸福家庭生活。
但是,生活并不总能如愿。
以至于他不得不接受爸爸抛下自己和妈妈独自去灭火,不得不一边上学还要兼职去照相馆工作赚钱减轻家里的负担。
爸爸离开后的日子,乔看到妈妈的伤心、痛苦、难过、失望与寂寞和无助。
虽然他不喜欢妈妈与老头子的暧昧,但是他理解妈妈的不好过,作为儿子的他,无能为力,眼睁睁地看着妈妈放纵、失态,自己买工具修好马桶,买好吃的做饭,没有爸爸的日子里,他做了一个男子汉应该做的一切。
最后的最后,爸爸回来了,毫无疑问,和妈妈闹翻了。
酒吧里,爸爸与儿子的一问一答,初看,你会觉得,好多余,已经知道妻子外遇,有必要问儿子这些吗?
但是,仔细想想,导演这样处理,是对的。
因为,生活里,真实的生活里,我们就是这样表面看起来平静无事,实际就是带着愤怒,带着怨恨,想要搞清楚到底是什么伤害了我?
是怎么伤害我的?
我想知道全部的细节,这样,我就完全有理由报复,我的情绪表露就有据可依,全世界都知道我是受害者,对不对?
所以,爸爸跑去一把火趁着酒劲烧了老头子的房子并不荒缪,情理之中。
只是,儿子乔,很难受,他太累了,虽然他是一面镜子,看着爸爸妈妈的痛苦、悲伤、背叛与失望。
但是,他不愿意自己看到的只有这些,而且他仅仅是个孩子?
为什么父母要让他承受原本不属于他能理解的无奈与伤痛?
但是,导演给儿子的定位很冷静,也很克制,即便内心苦不堪言,他还是平静的跑去警局找爸爸,回家后,只是对爸爸妈妈说:"what about us?"我们的生活接下来会怎样?
妈妈抱歉地说,你可以恨我,我不怪你,乔。
但是,儿子并没有大哭大闹,或是指责父母的过错,只是平静地说"good night,mom"……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写明白什么,但是,我就是觉得看了这部电影很想写点什么。
也许,我想从小孩的角度吧,我觉得孩子是无辜的,父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每个人来到世上,都会面临第一次做父母,而且没有任何经验可学,但是,我们真的是合格的父母吗?
也许,你或者大部分人都没有底气说,我是一个好爸爸(或妈妈),但是,孩子会怪我们吗?
本来应该会,但是,她(或他)可能只是想要一个简单幸福的家庭,平静和睦的生活,虽然很难实现。
但是,导演还是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期待结尾,略显尴尬的"全家福",is for joe,of course for all of us 。
最后,我想说,如果你没有信心做好自己,更没有运气和机会遇到一个比你有信心的人跟你一起走入一地鸡毛的生活,抑或是你遇到了,但你们都还在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时候,请一定想清楚:我们要孩子不是因为我们只想做父母,传宗接代,而是,我们做好了与孩子一起成长经历的准备,我们是一个team,无论何时,无论何地,we can trust another anytime anywhere !
60年代的美国,俊男靓女的大学情侣,辍学结婚生子。
从华盛顿一路辗转,为工作生存而不断搬家,最后到了加拿大的Montana,地处偏远,附近的山林时常火灾。
虽初来乍到,但丈夫工作愉快,儿子学有余力,家里其乐融融。
这一切在丈夫突然失业后彻底改变。
起初夫妻俩还互相鼓励,各自努力。
当丈夫既不愿意吃回头草,也不愿意屈尊超市工作,而宁可选择危险、报酬又低的山林灭火,妻子瞬间崩溃,这些年来积攒的忍耐和不信任终于爆发。
这些年来,她内心一直认为丈夫无能,没有毅力,无法造就她理想中的生活。
一次次的克制、鼓励、期望在这次事件中全部灰飞烟灭。
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还爱他。
她在迷惘中挣扎,却无法阻止自己越滑越远。
多年来被压抑的渴望,因为丈夫的暂时离家,不再被压抑,儿子的反对更是微不足道。
她喜欢穿漂亮的裙子,被欣赏,被照顾,红酒音乐,迷醉的时光,这些年来习惯的克制在几次三番的挣扎后完全释放了。
当丈夫回家,带着对一家人新生活的期待,妻子已经决定了自己的新生活。
Carey Mulligan不但用美貌,也用淋漓尽致地演绎展现出一个漂亮妻子的内心渴望、痛苦和挣扎。
影片似乎很大部分是从儿子的视角来拍摄。
Ed Oxenbound演的14岁男孩,温和、懂事,比同龄人成熟。
目睹父母从幸福到分崩离析,他默默努力,默默忍耐,带着期待,试图去理解,也试图阻止母亲的流逝。
他是无力改变的,就像一个身临其境的旁观者。
电影根据Richard Ford小说改编。
我总在猜测原著是否更狂野,更纠结,更多让人震惊、同情、和唏嘘的情节,是否更有对时代的暗示。
电影涵盖的冲突并不够多,但很多小细节会拨动到心弦。
各自安好有多少人还记得《阳光小美女》里面那个发哑誓,九个月不跟家人说话,开口第一句就是大吼“F**K”的哥哥吗?
他的饰演者保罗·达诺从此被大众认识,随后他在《血色将至》中与丹尼尔·戴-刘易斯飙过戏,出演了电影节大热作品《年轻气盛》;2016年又与丹尼尔·雷德克里夫一起主演了脑洞奇幻片《瑞士军刀男》,后来在奉俊昊导演的《玉子》中也有出色表演。
保罗·达诺的选片多为一些很有质量的独立文艺片,但他的角色却从不囿于固定轨迹。
今天提到他,是因为他现在正式成为一名导演了。
去年,他的处女作是戛纳平行单元的开幕影片,并提名了金摄影机奖(导演处女作奖)。
可以说成绩非常亮眼,影片冷冽克制,视听语言丰富娴熟,成熟得不像处女作。
这就是今天要为大家推荐的影片——《狂野生活》
影片改编自理查德·福特的同名小说,名字虽叫“狂野生活”,实则讲的是一个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家庭故事。
一个少年随一家人搬到蒙大拿州后,逐渐见证父母婚姻出现危机的故事。
父亲远去,母亲出轨,原本静谧幸福的生活暗潮涌动,分崩离析,对于一个14岁少年来说,这样的父母,这样的生活,足够狂野。
影片除了导演受到瞩目外,其他卡司阵容也非常星光熠熠。
男女主角分别是杰克·吉伦哈尔和凯瑞·穆里根,男神女神这次饰演一对夫妻,互飙演技,非常精彩。
另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就是少年Joe,很多评论都说他的扮演者艾德·奥克森博尔德简直就是照着导演的模子找的。
确实,不光外貌,连那种忧郁与沉静也有几分相似。
吉伦哈尔(左),Joe扮演者(中),导演保罗(右)他的戏份贯穿整部影片,但在跟杰伦哈尔和穆里根的对手戏中,丝毫看不出他的任何怯场,反而“成熟”得不像一个小孩,就像这部影片一样。
影片通过Joe的视角,见证了上世纪60年代惶惶的社会大环境下,一个家庭的脆弱与倾覆。
一个14岁少年正经历着青春的惶惑,世界初开未开,周遭的一切风吹草动都充满着诱惑与危险。
这个世界似乎也像个青少年,散发着处子般的荷尔蒙气息,引诱着人们去冒险。
但Joe还未来得及去探究这世界的真相,就被迫成为一个处变不惊的大人。
因为他的家里,本应扮演大人角色的父母突然之间都开始“叛逆”,反倒像两个小孩子一样,不顾Joe的眼光,软弱、逃避、挥霍。
吉伦哈尔饰演的父亲经常更换工作,Joe一家三口随着他的每一次变动频繁地更换居住的城市。
这一次,他们来到了蒙大拿州,父亲找了一份高尔夫球场的工作。
本来父亲在外赚钱,母亲操持家务,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但架不住“天灾人祸”。
不远处森林大火,火势绵延不绝,空气中都是看不见的粉尘。
学校讲授防护措施,但同学告诉Joe,真来了,你挡也挡不住。
这似乎是生活提前告知Joe的一个暗喻,但遥不可及的大火谁知道会这么快就烧到身边来。
父亲在高尔夫球场的工作丢了,他不愿屈就去超市当售货员,母亲保护着他的自尊。
但不消几天,家中就断了收入来源。
母亲依然强颜欢笑,打起精神提出自己去找一份工作补贴家用,等丈夫找到好工作她再辞职。
一个家总要有钱维持下去,这个方法也未尝不可。
没有谁一开始就是家庭主妇,母亲曾是一名老师,在丈夫的建议下,结婚生子后就不再外出工作。
如今,她依然放弃了教师招募的机会,找了一份以后更容易脱手的游泳教练的工作。
父亲每天出门找工作,但一无所获,或者说他已经一蹶不振。
没过几天,高尔夫球场的人打来电话,承认自己的失误,要回聘父亲继续工作。
本是一件高兴事,Joe匆匆跑来,叫醒在车里睡觉的父亲,父亲先是欣喜,随后却为了一展傲骨,拒绝了这个机会。
但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么?
并没有。
家中的气氛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母亲能在外工作似乎让她开心了不少,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自尊心强的父亲终于决定要找一份工作,或者说,面对向他砸来的家中重担,他选择用另一种更冠冕堂皇的理由进行逃避。
他加入了森林灭火队。
母亲当即崩溃,当她知道这份工作并不是高薪待遇,不光要离家,还要冒生命危险,她就知道,这无疑是一种抛弃。
但父亲已经决定了,坐在开往火区的卡车货箱里,他似乎如释重负地松了一口气。
母亲像是对这段婚姻心灰意冷,又像是与父亲对峙,她很快振作起来,但振作的方向开始发生偏移,变得神秘莫测。
她对Joe说:“我觉得我该清醒过来了,但我不知道该从什么当中醒来,醒来又该面对什么。
”她陷入了自知迷茫但又无力摆脱的境况。
Joe常常在醒来的早晨见不到她,她也偶尔会忘记为他做饭。
有一天她打扮得非常精致,当Joe回到家中时,她正和一个男人坐在沙发上说话。
他叫沃伦·米勒,曾是一个军人,如今又胖又老,腿也跛了,但他说话成熟稳重,自带一种令人感到安全的气场,女人或许更能感觉到。
更重要的是,他很有钱。
他是母亲在游泳馆的学生,不知道母亲更欣赏他的是哪一点。
但最起码,她对于父亲的“任性”已经完全疲倦。
父亲每次换工作一家人就要跟着迁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他们没有故乡,他们的脚下没有根。
她已经不再愿意帮父亲的自尊心打圆场,她看出了丈夫与沃伦的差别:沃伦是“为成功而努力”,但丈夫是“为找捷径而努力”。
所以她只能寻求新的途径来自保。
从这段与母亲独处的时间开始,Joe重新认识了母亲。
他看着这个平常温柔乐观的母亲,如今换下了朴素的家居服,变得更加肆意、大胆、情绪化。
她带着Joe前往燃烧中的森林,那是Joe第一次真切地面对这场大火,他内心震动不已。
母亲想告诉他,父亲宁愿来到这样的地方,也不愿去当一个销售员。
但对Joe来说,他只希望父亲不要死在这场大火中,等到下雪天他就会回来,等他回来,家中就能恢复原状。
但母亲等不住了。
一天,母亲换上自己最漂亮的礼服裙,带着Joe去沃伦家吃晚餐。
酒后,她开始跳舞,她说以前她经常这样。
她对Joe说:“你的父母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现在这样。
”但在袒露真我的时候,在她尚且年幼的孩子面前,她却失掉了一些分寸。
她与沃伦公然在Joe面前接吻,随后的时间里,两人更是在家中偷欢。
Joe被动地承受着这一切,面对这个烂摊子,他不知所措,也不敢轻举妄动。
终于,下雪了,父亲如约回来了。
但母亲连表面上的和谐也不愿再维护,彻底摊了牌,并表示自己要搬出去独居。
父亲得知他们曾当着Joe的面苟且之后,气愤不已,提着一桶汽油浇了沃伦的房子,打火机一点,火势将两人都掀翻在地。
父亲换来了沃伦的一顿胖揍,而沃伦身边已经换了别的女人。
Joe不敢相信父亲能干出这种事来,终于无法承受,他拒绝将父亲从地上拉起来,跑走了。
他在深夜的大街上用尽全力奔跑,就像《四百击》中迷茫的安托万一样,这似乎是整部影片中他唯一得以喘息的瞬间。
最终,他跑进了警察局,他以为父亲会在那里。
但好在沃伦放弃了报警,一家三口再次相聚在破碎的家中。
Joe在长时间的逆来顺受后,终于对父母发出了质问:那我们这一家接下来会怎么样?
但他面前的,是两个无力承担和解决问题的大人,他们将一切搞砸,却没人想来收拾残局。
他们能做的只能是分开。
后来Joe和父亲继续留在蒙大拿,父亲还是成了一个超市销售员,母亲离开了,她终于又成为了一名老师。
在生活拮据的那段日子里,Joe也找了一份兼职,在一家照相馆当学徒,他为无数的家庭按下了快门。
当母亲利用周末回来时,已经出师的Joe带上父母,自己坐在中间,拍下了一张属于他的全家福。
森林大火最终被大雪扑灭了,它肆意蔓延进Joe的家庭,这场大火最终由一个家庭的破碎沦为代价,换来的是一个少年的早熟和一对无能父母的成长。
生活再次归于平静,大家各自安好,但这代价在每个人心中的余威却将一生都发挥着作用。
-FIN -公众号:小鲜电影(xiaoxianmovie)
“一,二,三”当乔倒数完摁下快门后,照片却并没有定格,坐在镜头前的一家三口看起来就像是所有的家庭一样普通,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在镜头面前的是一个面无表情却眼中含泪的父亲,一个努力让自己嘴角上扬的孩子和一个试图让自己微笑却突然变得悲伤起来的母亲。
《狂野生活》这部电影,就在这么一个无言的局面中完结。
“婚姻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这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但在现实生活中,“进城”容易,“出城”却难,因为婚姻的围城里还能诞生一个产物,那就是孩子。
《狂野生活》这部电影就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去展现一个围城在无声中崩塌的故事。
电影的开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父亲工作积极努力,儿子学习认真,母亲全职在家相夫教子,非常的幸福美满。
然后,父亲就失业了,但即便如此,母亲没有丝毫的恼怒,而是鼓励父亲去找工作。
然而,幸福的画面仅止步于此,接下来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个家庭如何在平静之中一步一步走向破裂,最终在无言之中分崩离析。
《狂野生活》这部电影,一点儿也不“狂野”,整部电影在蒙大拿州的美景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平静,但这也在某种意义上隐喻了片中的这个家庭,看似平静美好,却有一场疯狂的大火正在燃烧。
小学时候我就会唱任贤齐的《心太软》,但当时也只是因为旋律简单,对歌词却不甚了解。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首歌里的歌词的认识也有所提高。
“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这句话简直就是宇宙真理,一男一女两个人坠入爱河非常简单,只要有共同语言,加上合适的契机,生物的本能就会让两个人在一起,但当激情过后,特别是两个人组成家庭之后,开始每天都面对对方的时候,却会发现问题越来越多,虽然这些问题基本上都不是什么大事,但每次出现却都像从围城下抽走一块砖,等到日积月累城墙下的砖被抽的干干净净时,围墙便会瞬间垮塌。
这部电影中的家庭就是这样,作为丈夫的杰瑞和作为母亲的珍妮特两个人看起来恩恩爱爱,但其实从珍妮特跟学校老师的对话中,我们就能隐约听出这个家庭潜在的矛盾。
丈夫为了自己过得舒心不断的搬家,从一个州到另一个州,而做妻子的只能选择服从,跟着丈夫一次次的辗转。
我们都知道,经营一个家庭其实也跟做生意一样,需要两个人之间不断的互相包容和妥协,但当这种局面变成家庭中的一个人一味的向另一个人妥协之时,那么支撑这个家庭的地基便会动摇,多数情况下,这种家庭最终都会走向破裂。
这部电影在表现杰瑞一家的破裂时,并不是通过杰瑞和珍妮特两个人之间水火相争的角度去展示,而是通过这个家庭中的第三者,孩子乔的角度展示。
在一般的电影中,这种家庭的孩子一般都会要么歇斯底里,要么抑郁难过,但乔却是一个很正常的孩子,作为一个14岁的小男孩,从他的角度去看父母之间的事,始终是一种迷茫的态度,他不明白父亲为什么执意要去当消防员,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跟那个老头走得那么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不打电话回来,不明白母亲为什么独自哭泣,他只会一遍又一遍的问:“你还爱爸爸吗?
”其实,孩子眼中的这种迷茫,折射出的正是父母心中的迷茫。
杰瑞真的是想去当消防员,想去扑灭可怕的山火吗?
不,根本不是,他只是不知道该怎样去面对这个家庭,这个因为自己的任性而变得日渐拮据的家庭,于是他选择了逃避,似乎是逃离一段时间再回来,这个家庭就会恢复原来的样子。
但当他回家后,发现一切只是变得更糟糕。
珍妮特真的是想出轨,想嫁给有钱人吗?
不,根本不是,她只是厌倦了自己总是一味讨好丈夫的好妻子的面具,这个她一直在付出,一直在妥协,却丝毫得不到回应的家庭。
似乎出轨能让自己找到自己年轻、有魅力、做一个自由女性的感觉。
但当她真的出轨之后,她却发现这种刺激其实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个人可以拮据度日 但两个人就会心生怨恨。
”这句话用在这部电影中可以说是十分贴切了。
如果杰瑞没有失业,这个家庭可能还会照着样板一样的路线走下去。
但经济来源一失去,便让那些平日里被大家小心翼翼藏起来的矛盾都凸显了出来。
这就像是片中蒙大拿州的山火一样,大家都知道,但大家都不会去主动触探它,等到它烧到你身边的时候,你才会意识到那爆裂的燃烧有多可怕。
而在这部电影中,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广播中和电视里经常飘来的总统的演讲,那个遥远的声音一直在重复着“这是一个危险困难又严峻的时刻,但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再次强大”。
其实这些话也跟蒙大拿州的山火一样,听起来遥不可及,但当杰瑞找不到工作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其实已经身处这个困难的时代之中。
其实,片中的失业、山火和大环境的衰退都是差不多一回事,反复而不强烈的炙烤着这个脆弱的家庭,最终在平静之中烧出一道道裂痕。
我们跟乔一起,见证了一个家庭的破裂,到最后,虽然明知一切已经不可挽回,但乔仍然将父母拉到一起,拍了一张全家福。
从最后全家福中三个人的表情中,我们就能看到,父母在心里其实早就放弃了这个家庭,只有孩子还在试图用一种假象去护住这个“家”,不禁让人眼眶湿润。
这一两年来,大环境明显不好,现实中的情况其实跟影片中1960年的美国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我觉得这部电影对我们来说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世道艰难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守住家庭这个最后的防线,既然走到了一起就要相互包容和理解,共同去抵御外面的“山火”,而不是在“山火”的炙烤下,自己先在墙上凿出一条缝。
每一个破碎的家庭,头顶都有上帝洒落的一粒灰。
世上最肮脏的,莫过于男人的自尊心。
以前还会喜欢人到中年有少年气的男的,自从意识到所有长不大的小孩都是依托他人的牺牲来托底之后(父母、妻子、兄姊、以及其他被选中的倒霉蛋儿),越来越难共情无能狂怒的男的。同样是青少年儿子的视角,还是更喜欢鲍姆巴赫的鱿鱼与鲸。
Mulligan演什么角色都无法让人生气耶
這是一部有意思的涵義多重的處女作,以兒子的視角看待自己父母的感情問題,大段鏡頭都集中在媽媽這個角色上,看似有點女性主義(娜拉出走)的意味,但大時代的背景卻昭示了家庭危機的根源。很多鏡頭的運用足夠精準,甚至有些驚艷,攝影、色調、表演俱佳,唯一的問題在結尾處,貌似距離片名的“狂野生活”已相去甚遠了。
成熟得不像处女作,就像电影中的儿子成熟得不像孩子。
喜欢几次通过对男孩表情的捕捉描述他眼中的关键事件,不过视角不够纯粹,而且父母矛盾根源的语焉不详让故事缺乏说服力。
1儿子就是贴心,会捧妈妈每一个哏,而自尊心受挫的老公选择不闻不问。2父亲高傲,母亲焦躁,看样子只有情绪稳定的人才能掌握生活。3母亲的心思太好猜了,全都写在脸上。4三个人都有了工作,属于自己的生活,和一张照片。
片后screen talk我最后一个提问,我就是想和Carey说话,想看她对我笑 ;) 我问你觉得女人公最在意什么?她说她在之前从来没为自己活过,所以她必须变得自私才能脱离出来。也许在她心底她还是个好母亲,但她后来唯一的所谓目标是试图从什么当中觉醒过来,在她所剩的生命溜走之前抓住一些什么东西,这其实迷惑了她,也是我认为致使她做了很多不恰当的事、变得盲目并误入歧途的原因。从整个电影来看她最在意的是弄清楚自己是谁,摆脱掉一切不论什么。但整个人生来看最重要的还是她的儿子 (大概是这样回答,非常认真)也许我现在已经不太记得这个电影了,但我会一直惦记Carey Mulligan,惦记人生里这些美妙的不期而遇
吉伦哈尔果然是接片很有品!!小男主长得可以说是我非常讨厌的白人类型,生生是因为演技和情节让我对他刮目相看
别说男人没担当 别说女人有欲望 在听得到加拿大广播的蒙大拿 连小男孩都要比别人更坚韧一点……那个曾经对儿子说“你可以恨我”的妈妈 拍一张全家福好像终于也能释然了
鸡生蛋孵鸡,破败的家和早熟的娃,互相滋养
除了山火,哪里狂野了?
not wild but real
生活在哪里,总有相似之处。
想对导演说:我知道你想要的成品,但你的实力有限不能匹配你的野心.三星也可以,但我的电影票实在太贵了.
有它的美感,可是故事叙述上我觉得好无聊。
质感很好,新电脑看电影太爽了。
《时时刻刻》朱利安摩尔支线的加长电影版。以小孩的视角展示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初期,对一个家庭所带来的动荡。不过在结尾,凯瑞穆里根红润的眼眶还是给影片留下了一点温存的余味
钱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