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被雷劈这个戏码无论是小说还是各种电视剧都用到雷的不行的剧情。
但是呢,这个转折的很好,只能说,太棒了这部电影,是周末早上9点多开始观看,然后连续2小时看完的结局嘛,我觉得很可惜,但,更多的是感动吧,男主有跟自己有关的生命的孩子延续下去了而劳拉,恢复了自己的青春。
恩恩,对了,青春,为什么这部影片的名称是叫做 没有青春的 青春。
现在写着写着就想到,原来,男主都那么大年纪了,就算是恢复了年轻的身体外貌,但,他的心理年龄依旧是那么大的年纪,并且,他一辈子的执着因为这年轻的身体和外貌,发挥的更加极致,两个人格,也依旧是第一个他创造出来的,所以我自己觉得,他在录劳拉讲越来越古老的语言的时候,其实一个人格在兴奋,一个人格在犹豫的,虽然那个犹豫,都比不上两个人格的执着和其中一个的诱惑。
哈哈影片中的信息含量超多的,轮回、前世、返老还童、基因、骨骼、量子、人格.....好咩,我还想说,女主演的也超赞好咩!!!!!!
在讲那些语言的时候,肢体动作超赞,拍他们两个站在海岸的大石头边的时候,那一刻,觉得,他们会一直走下去,当然,这是我的期待,不过,或许他们在另一个平行世界幸福的在一起呢 o(* ̄▽ ̄*)o。
假如可以,我也愿意过一次,当然,其实我现在正在过从老年的状态,越活越年轻,越活会越回到小时候的初始状态,然后,再慢慢的成长,变年轻,变年老.....
很多人说难懂的电影,耐心的看完。
的确看过后反应奇慢,后知后觉才发现作者要表达的只言片语。
想到一句讲了很久的话,拉风的人,不会衰老,只会死去。
我理解的拉风是,心无旁骛地完成一个愿望。
一生仅仅一个。
就像1900,拉风的死在船上,却不曾在大陆上衰老。
当1900放弃了那个女孩,他怅然若失,但是还是停止了上岸的脚步,回到那架钢琴旁。
于是他继续拉风,不曾衰老地死去。
Dominic被闪电击中,回到过去,拥有轻松学习一切的超能力,还拥有本来不再有多的时间。
如同影片开头所叙,他想完成一部著作,一生唯一的一部。
Dominic不是1900,促使Dominic放弃的,是他所爱上的Veronica。
他无法看到她的苍老而无动于衷。
Dominic幻觉中的自己,才是那个心无旁骛而不会衰老的Dominic。
直到最后,Dominic举起椅子,打碎了镜子中的幻觉,那个因为心无旁骛而变得冷漠无情的Dominic。
曾经,他因为心无旁骛的为这部著作努力,失去了Laura;现在,依然还是为这部著作,他还将失去Veronica。
Dominic在理想与感情中,选择了感情。
被感情所羁绊的人不再拉风,他迅速地苍老,不属于他的青春从此退场。
他死亡,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上。
我们永远需要在理想与现实中找平衡点。
只为追逐一个理想而生活的人,冷漠无情。
因为他的世界独立于大众的世界之外,看起来甚至有些骄傲,遥不可及。
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人,多情而善良。
生活在大众之中注定被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爱情观所阻碍,从而自己的理想,会变为遥不可及的事物。
我们到底应该选择哪一个?
如果昨天来临,你会重新选择吗?
如果昨天来临,你依然想走这一条路吗?
如果昨天来临,你会为理想而不顾一切吗?
如果昨天来临,你仍然可以为这个理想牺牲一切吗?
没有青春的青春,在突然苍老甚至死亡的瞬间,你可会对一生太固执的执着而后悔。
你是否还需要最后一朵玫瑰?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将这篇早就该写好的影评意外的搁置了,现在地震的救灾工作还在展开,可是在已经过去的七十多个小时中,通过照片所目睹的所有,扭曲的肢体,坍塌的楼宇,绝望的恸哭,群体的露宿,等等惨象,让我对生命极其意义有了新的感触,结合未竟的影评,简单说两句。
同样是一次意外的灾祸,相对于四川灾民而言,这个名叫多米尼克。
马泰的老人幸运的太多,不但生命毫无损害,而且惊人的返老还童,拥有了超人的智慧和能力,渡过了一段“没有青春的青春”。
导演科波拉用科幻的技巧,在没有任何准备,任何铺垫的情况下开始了叙述,从这点说,本片既然不是科幻片,那么就不能像普通科幻片那样拥有一个比较美好的结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本片以悲剧结尾,并以悲剧气氛贯穿影片,奠定了本片从哲学层面探讨人生极其意义的基本主题。
人,有没有可能拥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这是本片一上来就开始讨论的问题,科波拉先是做了肯定的假设,对多米尼克。
马泰在遭遇雷击之后的冗长叙述都是对此命题的直接论证,直到影片最后才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超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每个人都迫切想拥有的,年轻的马泰热衷于对人类语言源头的探索,但这一课题是马泰用十辈子都不能完成的,影片中马泰的老师说:“这个年轻人确实很聪明,但是……”,省略号的部分毋庸赘言,研究这样的课题是不切实际的。
年轻的马泰却执迷不悟,乐此不疲,为此而失去的心爱的女人,孤独终老,一事无成,悲痛的意识到“我是一个失败者”。
一个老人不是静待生命的自然终结,而是准备服毒自杀,这样的事实不能不为之惋惜。
这个时候,拥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的需要便应运而生,是科波拉的假设救了他,让他重新获得了长生不老的肉体,以及超人的智慧和能力,使他巧妙的躲过纳粹搜捕,在梦中学会了多国语言,重获了爱情,差一点就完成了毕生的夙愿,这些喜剧因素给本片制造了令人欣喜的观赏性。
遗憾的是,这种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和由人体本能所产生的爱情、受社会因素和历史条件制约的稳固个性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本片的悲剧气氛的来源,并在影片后期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一矛盾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人格的分裂,影片中叫双重人格。
一个人突然的拥有了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对于原始的受社会历史因素制约的基本人格来说,是无法承担的,如果能真正融为一体,那么这个据说来自未来的人类必然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社会格格不入,如果不借助基本人格的身份和功能,超人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成了无本之木,因之必然会产生双重人格。
双重人格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其特征是一个人拥有两重以上相互独立,相互对立的性格特征。
但影片里男主角马泰的双重人格却并非相互独立,相互对立,其第二重人格是作为马泰的基本人格的守护者、升华者出现的,不妨先称其为超人人格。
两者亲密无间,共同生存。
马泰的基本人格在超人人格的帮助下,制造了多次匪夷所思的神秘事件,如此和谐的双重人格让人一度心生艳羡。
问题是马泰的超人人格太过理性,他纵然拥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能知生前身后事,但对于爱情——这一由基本人格自然生发的产物却束手无策,马泰在爱人垂垂老去的关键时刻没有听从超人人格的建议而放弃了人类语言源头的研究,这一事件使双重人格开始分裂并将情感重新带回影片开始时的悲观绝望之中,也导致了马泰与超人人格的彻底决裂,影片结尾处的庄周梦蝶的引用是马泰对失去超人人格之后的惯性反应,马泰最终返回了普通人类的生老病死的必然循环。
至此,整个关于“人类能不能拥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的论题有了答案,没有可能。
人类对超人或者超然的追求深刻反映在科学和各种宗教哲学中,科波拉先是否定了用极端的科学手段改变人体机能,而后重点引用了印度佛教(实际上是藏传密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来举例,因为这两种哲学都宣扬人是可以通过修为来达到超人(佛陀)或者超然物外的境界,但众所周知,这两种哲学只能给人以精神层面的升华,有修为的高僧当然不能包治百病,超然世外的南朝隐士还是被后人铭记了姓名。
科波拉知道这些,所以佛教在片中被当作探寻原始语言的途径,而老庄哲学只能用一句“人生如梦,唯有道”和庄周梦蝶的故事来寻求心灵上的解脱。
科波拉用科学、佛教和老庄哲学为例解释了人不能成为超人的原因,但具有总结性的来自哲学层面的原因科波拉没有明说,从影片比较注重写实和历史再现(不断出现的报纸头版)的风格来看,这一问题的真正原因在马克思那里,马克思主义论述了人是社会动物,人不能脱离开现实的经济社会基础而独立发展,这一唯物论观点不免让人悲观,但却是正确的。
写到这又让我想起今年以来降临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各种天灾人祸,人祸尚可讨论,可频发的天灾实在让国人委屈,于是抗灾的同时,也不免有些风水、星相之类的预言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不能说这些都是妖言惑众,至少表达了很多人在不可预知的灾难面前的一种必要的获知,即使对象是风水、星相等比科学、哲学等更不可靠的东西。
这种获知是无法阻挡的,对于未知的现象,人们总想知道原因,马克思主义太唯物、太现实,太悲观,人们反倒不容易接受,而宗教、哲学及其他学说反倒更便于接受和传播。
一味的把非共言论都和谐掉,我想也不是矛盾论所要求的吧。
人能不能成为神,答案是否定的,但佛教和老庄却给了我们追求这一境界的可能性。
伸手摘星,不可能成功,却不会弄脏你的手。
真理也许只有一个,但不能否认其他思想存在合理性,我想这也是科波拉运用如此繁杂的元素打造这么一个假说的原因吧。
还记得那个,THIS MAN FROM THE EARTH。
一群知识人物,愣是说服不了,他是个“老不死的”上帝。
他从公元前活到了现在,他的生活只是离开,离开,不停地重新开始,最后,他记不住他有多少个儿子,经历过多少人了,他唯一学会的是,遗忘。
做一个“一直活着的”人是非常累的。
所以,时间作为一条向前发展的线,因为无能为力而显得非常合理和科学。
这也要求我们去明白,而且不得不明白:从这个点到那个点,重来一次的机会是没有的。
你可以去想象,想象醒来,你需要的是一个适合希望的青春态度。
这是宗教给我们的诠释和力量。
轮回和转世,不用去明白是谁安排的,只是在遇见你前世的姑娘的时候,一定要有个打招呼的态度。
这就够了。
科波拉这么大年纪的人了。
玩起剧本来,还真时髦。
不动声色,绝对地不动声色,想获得超能力,得被雷劈。
被劈之后,不张扬。
超能力用来,做研究。
这太历史观了。
时间上来说,这是积淀过来的治理地球的态度。
我希望被劈一下,那样我就可以变个模样,去把以前的女朋友再重新追一遍。
明天醒来,那些过去的女朋友不会打来电话。
里面的男主角原来就是《海上钢琴师/the legend of 1900》的主演,Tim Roth. 此人演这种有点玄幻色彩的角色十分合适。
里面的女主角,如果有女主角的话,应该是Alexandra Maria Lara介个mm真的很pp耶。。。
最后,这部电影很诡异。
that's all.
影片的确有些深奥、晦涩,但却不妨碍我的用心理解Tim的好些电影都透露出这样一个主题:孤寂在这部电影中,这种孤独感的体会也是很难磨灭的他在毕生研究着语言学经历了那次雷击之后,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将他带入了一个用意志、精神维系 掌控的世界他在坚持着什么,他在探索着什么冥冥中遇见了似曾相识的爱情,那女子的遭遇也是类似一种“灵魂转世”的玄妙当她和他在一起时,也渐渐坠入了一种不可知的玄幻境界她迷惘痛楚的在时光隧道中追寻,代入那些已经遗失消亡很久的语言 文明他在深夜及时的记录下她呢喃的古老语言呓语又心疼着她在这时迷失自我的痛苦渐渐的,年轻美貌的女子因为和他在一起而变得苍老,生命转瞬即逝他放弃了即将可以完成的著作,离开了她这种爱情亦是种无疾而终的伤感和孤独仿若是回到了那片广袤无垠的大海,在海上的船上,他也曾和一个自己倾心的女子相遇但因为已深入骨髓的孤寂,他对她止步了这次亦是同样深刻动人的感情,最后还是消散在那不可触摸的精神阻碍上看Tim Roth的几部电影都会感觉处在孤独和寂寞中,找不到出口,望不到边际..
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一个霹雳下来,老头整个人被巨大的力量悬举到了半空,好像要白日飞升一样,然后重重跌在地上动弹不得,耳畔还有老妇人在议论:这个人不知道做了什么孽,被天打五雷轰。
只看到他的伞,原来一直打不开的伞,撑在地上慢慢燃烧直到变成一把伞骨。
老头已经七十岁了,是个学者,活的了无生趣,准备自杀来着,连毒药马钱子碱都准备好了。
被送到医院,因为是在陌生的城市,没有人知道他,他不能说话,医生提问,握着他的手,说对了就握一下,没说对就不动。
一开始他还想死,要蓝色信封,那个装有毒药的信封。
然而时间流逝,解开满身的绷带,原本的秃顶,长出了头发,剩下的几个牙齿松动--新牙顶出来了。
他的身体回到了35岁的时候,心灵还是70岁。
故事真正开始了。。。
能否重塑《教父》的辉煌?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以其雄心勃勃的《教父》和《教父2》奠定了他在1970年代好莱坞的新霸主地位,这两部电影分别获得1972年和1974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成为影史上唯一第一集和续集都摘取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作品系列,并把主演阿尔·帕西诺塑成好莱坞新一代演技影星,随后科波拉在1979年推出更磅礴大气的反越战作品《现代启示录》,它在当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囊括了最高荣誉金棕榈,加上此前导演已凭借5年前的《对话》摘取过金棕榈,科波拉从而成为了1970年代最具国际声誉的电影作者。
但《现代启示录》的票房惨败着实让科波拉从此一蹶不振,要知道,该片是他的独立制作,他举债3000万在拍摄环境非常恶劣的情况下(3000万在当时是一笔大数目),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拍就,但美国人在该片上映的圣诞节根本没做好接受一部把矛头直指自己国家战争创痕的心理准备,伟大的科波拉在此后的30年里,只能靠接拍质量平平的商业片和自家葡萄酒厂的盈利,来偿还债务,深刻与宽广开始在离他远去,他在一个艺术家创作能量最为蓬勃的年龄过早地舍弃了他的远大理想,我们都知道,那时的他有句嚣张的名言,“给我2亿,我再借20个亿,我将拍出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
”等到再次拾起“最伟大的电影”之梦想时,他的鬓边已是白发丝丝,今年的4月7日,是他69岁的生日。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没有青春的青春》都更像是这位曾经叱咤影坛风云的大师对自己壮年时代理想的一次郑重回归。
这部改编自罗马尼亚作家米尔恰·伊里亚德同名小说的电影,讲述的正是一位已臻老年的大学教授,在回顾往事中发现他的人生充满了无奈和挫折,既没能赢取心爱女人的欢心,在学术建设上也没能获得如愿成功。
但上苍却在他悔恨不已的情况下,给予他机会。
一次,影片的主人公被划破天际的闪电偶然击中,莫明其妙地恢复了青春,这个非比寻常的超现实事件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过去几十年的岁月已经赋予他宝贵的经验和智慧,而此时青春的再次拥有,则让他有能力和意志去实现那些错过的理想,正如科波拉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阐释他为什么改编《没有青春的青春》时说的,“我曾经想过,如果我在年轻时有一位年长导演的人生经历,那么也许我也能在年长之时拥有一个年轻导演的生活。
”显然,这是科波拉借影片所传达的最主要命题,“在依然拥有时间赋予的智慧的同时,人能否重返过去?
重塑昔日的辉煌?
”《现代启示录》给他的打击,在30年里,不可避免使他丧失了创作伟大电影的激情和动力。
史蒂凡·德洛姆,在去年11月份的《电影手册》上敏锐地指出,《没有青春的青春》在题材和主题上和导演本人之间存在着的必然关联,“科波拉在该片官网逐词解释了电影的题目:‘青春’、‘没有’、‘青春’。
这篇精彩的文字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伟大的艺术家们只有在年轻的时候才相对更伟大一些?
也似乎表达了科波拉自己对于当年拍摄《教父》和《对话》的辉煌过去的某种向往和留恋。
他在文中写到,人在青春时期所特有的冒险精神、勇气还有甚至于盲目的创新态度,都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所必有的;为了能够继续进行创作,人必需要重新变回年轻。
他又补充说,他自认为50岁就是一次重生,现在自己66岁,就等于自己只有16岁,一切还要重新开始。
”科波拉的夫子自道,其实替很多辉煌不再的创作者说出了心声,所以影片在相当一部分创作者那里引起了强烈共鸣,但观众和影评人似乎并不怎么买账,的确,《没有青春的青春》即使不与伟大的《教父》相比,仍与次伟大的《对话》或者《斗鱼》有很大差距,更何况,《没有青春的青春》缺少《教父》清晰易懂的故事,也不具备《现代启示录》撼人心魄的力量,《斗鱼》的青春影像在这里遗憾地缺席,它更多的是哲学层面上的晦涩叙事和象征所指,它哪是导演本人说的“16岁的作品”或者“电影系学生的习作”,它更像是年老智者的一次哲思冥想。
有人赞它“借用一个巨大的哲学主题来表现一个爱情故事”,有人批其为“美国版的《太阳照常升起》”,不管怎样,它难懂的电影语言和隐喻的手法的确让观众看得一头雾水,在后者眼里,影片不免是失败之作。
原载《国际先驱导报》
他记得一切,哪怕是同学们玩笑的说他老了,在他的意识还没有完全复苏的时候,他就记得。
同样的肉身,却穿越了几个世纪的文化。
多亏他的语言天赋。
他有神性同时具有辨识心,于是终于忍无可忍举起凳子砸碎镜面,脱离另一个自己。
他卧倒在浴缸里,同另一个自己在水中通灵。
水是很好的通灵媒介。
不得不说,此片穿越的领域之多,实则庞大。
分了两天看完本片。
怅然。
有做苏菲旋舞那般的劳累感,就是一种释放后的全新的回归感。
这部片子似个人的后花园,不一定要人人观赏,或者有的观赏后也不明就里,茫然无措。
当然也不见得就参透多少,精神方面的感想并不是一定都要光面堂皇的招展。
片中大量运用荣格理论中的象征手法。
比如玫瑰,手,裸体,香烟。
值得一提的是那几个烟圈,生动。
口一张轻轻吐出。
在说明人内在同外在的一个必然联系。
当然多亏当中的神学心理学历史学哲学语言学等等学科的穿插,让这部拼图一般的片显得更加充沛。
喜欢它的没有结局。
第三支放在手里的玫瑰,是新的开始。
情感的描述在这部片子是点缀,只是主线一直都是:无论如何要记得。
他一直记得自己拥有过的,人生是否是为了寻找自己遗失而开始的我不清楚。
但是需要记得自己得到过的。
如果还要爱就不该忘记她。
如果还要爱就不该忘记他们。
学术与爱情是多米尼克2次人生中对立的主题。
在第一次的人生中,年轻气盛的他毫不犹豫放弃了爱情,最终孤独终老自寻短见;第二次人生,拥有超人能力的他却在越过学术终点的前一刻为爱情止步。
理性自我,感性自我与超越自我,纠结共生于多米尼克的两次生命旅途。
当然,超越自我,是在多米尼克真正迎来生命终点的时候,才出现在他手中的玫瑰。
杂
不理清关于玄奥的思路也能看出命题所在,却很难评判用得好不好。他的学识与洞察不一定够,但这寻索的过程确是附丽于诚挚严肃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噱头堆积。融会的情愫使整体更世俗化,是科波拉没有选择“更艰难的路”,无法接近伟大,却也减轻了理性思辨的难度,只是一个懵懂的人去经了一番梦幻。
看完了,我承认我实在是不懂.就是看不明白。开始像科幻片,后来像爱情片,再后来像惊悚片!
想被虐吗?看这部!
così e così
学术版返老还童,老年版海边的卡夫卡,当代版庄周梦蝶
通过被雷霹回到青春年少还变得通灵,继续未完成的事业。但主人公之前不是准备好要自杀已经放弃了吗?完全自相矛盾。这部电影就是编剧的主观冲动超越了所有逻辑客观就像一个孩子在描绘自己,的梦。重返青春用通灵完成学术研究太荒谬太可笑!不要奢望人生能重来,也不要怀有侥幸心理做研究!
在年轻时受了劳拉的离去,返老还童后维罗尼卡重获青春抱着孩子.非浮士德
片子带了太多导演私人感悟,做日记式留念便可,别人看了也无用,反而弄了自己一下子不痛快。虽然情节大赞、感悟深邃,但岂止是晦涩难懂,简直就是神经叨叨,没有共鸣不说,想到的都是导演的自私...
电影融合史前文明与古文明、语言与非语言、人神与非人神、小我与大我、轮回与当下etc,让人无法esc
神奇的有些迷噔
男主的人格分裂与女主的前世今生,交织成一个似梦似幻的故事情节。
Without the book, I'll be nothing.
我突然想,庄周梦的,到底,是什么。
不是搬搬月稱菩薩,宗教這塊,就能做數的啊..莊子老人家的影響也太大了...
讲什么呢!!
当多米尼克被雷中后他的命运从此改变,不但重获青春,拥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他的研究,还再次品味到了爱情的香甜.
实话实说 故事很简单 但我就是整不明白导演啥意思……
又是佛教轮回,又是道家思想,搞不懂要表达什么
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