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补白 最新文艺片推荐 《罗尔娜的沉默》 ●导演:达内兄弟 ●主演:安塔·多布罗西道德,可怕的道德负罪,它也正是达内兄弟作品一直源源不断传递给观众的产物。
渴求一份工作的女孩,像孩子一样的父亲,心地善良的瘾君子,想找回单车的男孩,遭遇下岗的女工。
这些人有的可怜,有的可恨,有的倔强,有的软弱,有的抑郁……达内借这些底层小人物,去表现存在于社会的道德困境:讲述真相的困难,不愿承认的自私,装好人上瘾的伪善,隐瞒与欺诈的丑恶,还有主人公内心的罪恶感。
这些故事,谈不上大新闻,甚至有够不上社会新闻的嫌疑。
但是,两个老头总能编出新花样,去测量人与人之间的温度,不断表现边缘底层,却维护甚至是袒护着底层人的尊严。
上世纪末开始,英,法,德,意等国电影,不约而同地关注起日益严重的移民问题,阿拉伯人、东欧人、土耳其人、亚裔……几乎都可以找到对应的片子(注:移民问题终于在这两年演变成全球问题)。
《罗尔娜的沉默》是继《承诺》之后,达内兄弟又一次选择外来移民题材。
电影讲述罗尔娜和吸毒男克罗迪假结婚,拿到了一张比利时绿卡。
但幕后团伙还想再捞一笔,让罗尔娜跟一个急着入籍的俄罗斯人再次假结婚,但前提是,干掉累赘般存在的吸毒男。
一个观众会对罗尔娜的所作所为,感到难以评判。
罗尔娜和克罗迪一起生活。
但作为一对假夫妻,他们不存在真正的男女情感。
罗尔娜有意帮克罗迪戒毒。
偏偏这个克罗迪,除了吸毒恶习,做人方面有善有爱。
幕后大哥步步紧催。
罗尔娜只想编造一些理由好离婚,不希望克罗迪死于非命。
克罗迪毒瘾发作,罗尔娜去探望他,顺带提出了离婚要求,要克罗迪打她,好留下伤痕作证。
结果,好心的克罗迪坦言,自己从不打女人。
无奈之下,罗尔娜只好一头去撞墙。
有一天,克罗迪找到工作中的罗尔娜。
原来,他刚从医院出来要回家。
罗尔娜给了他钱和钥匙,克罗迪说,只要十块钱买烟就行(他一直放心地把装在信封里的钱交罗尔娜保管),后面又说,要买菜,做饭,和她庆祝下——又再拿了一点。
克罗迪买了辆单车。
道别后,罗尔娜转身跟在后面跑了起来。
那一瞬间,他们像极了一对恩爱的小夫妻。
但在这一幕后,《罗尔娜的沉默》采用了大胆的叙事省略——突然交代起克罗迪的后事。
再然后,罗尔娜似乎怀上了遗腹子,有些人要骂娘:达内兄弟编起了肥皂剧?
是否怀孕了呢?
电影在有些段落让人信以为真,但很快又加以否定,由观众自己去思考,该接受哪一面,是假结婚真感情,还是郁结于内心的罪恶感幻化了人形,是自我的惩罚。
影片的后半部分,完全用来表现她的反省和思索,解释她丧失掉人与人信任后的痛苦。
达内兄弟把力量全扣在罗尔娜身上,给了她道德和人性的重压。
影片绝大部分采用自然光,依然利用导演擅长的跟拍手法,持续地关注人物的情感变化。
这在室内和结尾的几场戏,表现得精准到位。
罗尔娜与克罗迪的拥抱,她一人躺着喃喃自语,恍惚之间,令人清晰地看到了罗尔娜身上的人性光辉。
【http://epaper.nddaily.com/C/html/2009-04/11/content_756501.htm】 达内兄弟对固有的一套方式进行了调整,不过对人性的挖掘和底层生活带来的触动还在延续。
———JustinChang(《综艺》)
去的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大屏幕看的这个片子,其实多少油一点小的误会,我本来以为要看的是《维拉•德雷克》,主要是女主角伊梅尔达·斯汤顿 在《哈利·波特》系列里的表现实在太过于抢眼了,由此对她主演的《维拉•德雷克》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结果是我的疏忽,看错了排片表,那个要下周四才放映,于是,将错就错,看完了这部《罗尔娜的沉默》,不过作为达内兄弟的作品,看这个片子也绝对是值得的。
何况,这是一部被法国专业杂志《电影手册》列为年度十佳之首的片子呢,当年更风光的《老无所依》也屈居其之下。
如果说这个排名有法国人的情怀的话,而在美国的《纽约客》上的年度最佳电影十佳中,《罗尔娜的沉默》仍然名列其中。
而在戛纳电影节上,本片还获得了最佳编剧奖,虽不是大奖,但也是一种肯定。
对于达内兄弟的片子,我之前只看过《罗塞塔》,而且写了“不朽的罗塞塔,倔强的生活 ”。
《罗尔娜的沉默》一如《罗塞塔》,关注的是社会底层人士的生存状况,而且这次关注的是东欧人在西欧如何移民并努力生活下去的故事。
故事的讲述上忠实于客观中立的立场,有满怀了悲悯与同情。
故事的前半段没有交代任何故事背景,直接就切入了一个叫罗尔娜的中年妇女的生活,跟随着她的脚步,渐渐地我们知道她是一个东欧移民,因为嫁给了瘾君子而拿到了比利时护照。
对于这个瘾君子,作为自己法律上的丈夫,她谈不上任何的爱。
她有自己的东欧男友,梦想着在比利时的列日市开一家餐馆。
嫁给这个瘾君子,她只是别人整个计划中的一部分而已。
嫁给瘾君子,让她拿到比利时护照,然后离婚,并再去嫁给另外的东欧人,帮助他们拿到比利时护照。
这是一个跨越管制及管制的一个法律空子。
而作为计划中一份子的罗尔娜,而且是作为人在其中运转的一环的关键因素,她嫁给那个瘾君子仅仅是为了钱,而瘾君子却在努力地戒毒,并努力走向新生,罗尔娜在不情愿的对他耳朵照料中,内心的柔情被软化,她脱离了计划本身,对那个瘾君子产生了感情,并发生关系。
那从医院出来,那个与骑着自行车的瘾君子一起飞奔的镜头是整个片子中几乎唯一的充满浪漫与温馨的镜头。
但罗尔娜的改变,与整个计划并不符,因为瘾君子在与她离婚上的一些不配合,还有他已经是整个计划的了解者,而原本瘾君子是该继续吸毒而亡的,但他的戒毒也脱离了整个计划。
于是,当他骑着自行车出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
而罗尔娜又发生自己怀孕了 ,整个孩子正是瘾君子的,这让她内心不再平静。
当急需护照的俄罗斯人打算接受交易,与罗尔娜结婚以套取比利时护照时,罗尔娜说出了她怀孕的事实。
而俄罗斯人是不接受这一点的,他想要的只是护照,至于孩子还有别的其他,都不是考虑之中的事。
当知道罗尔娜怀孕时,断然拒绝继续交易。
罗尔娜因为已经害死了瘾君子,内心充满了愧疚,她一心想将孩子生下来,以再也不能对不起孩子的爸爸。
但这整个都与计划部符合了。
于是他的东欧男友来跟他分了手,而且计划背后的操盘手能杀死瘾君子,当然也不能容忍罗尔娜的行径,于是打算除掉罗尔娜。
这让罗尔娜陷入了死亡的困境之中,最后她躲到了丛林中的一个小屋中,但她躲得了今天,能否躲得了明天呢?
电影到此戛然而止,如同开头不交代任何背景一样,结尾也不留任何痕迹。
只将结果抛给了观众,让观众们去完成他们想要的答案。
上述的情节基本上是被我补充完整的,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可能有些观众会压根看不清白这个片子在讲什么,其中的人物关系又纷纭而来纠缠在一起,有些搞的莫名其妙的意味。
但是在大屏幕上这个片子,还是很有感觉的,比在卧在家里看碟更来气氛。
像《罗塞塔》关注是最底层的蓝领人的生活一样,作为底层移民的东欧人,他们在西欧过的并不好,甚至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挣扎于龌龊。
像罗塞塔为了有份工作而出卖对自己有好感的男孩,而罗尔娜则在做着非法移民,甚至是参与了间接杀人,如果她的同谋们在法庭上拉上罗尔娜的话,她是避不开嫌疑的。
作为一个女人,在男人的世界中,尤其是在黑社会编织的网络中,她只是被当做了一个可资利用的棋子而已,从来没有人回去关心她的感受与感情,也不允许她去动自己的感情,而一旦动了感情,就等于是惹了杀身之祸,这个网络的黑暗与歹毒,就是这样的,而罗尔娜的明天究竟该是怎么样的呢?
目前,还有多少想罗尔娜这样的人生活着呢?
天知道。
对应到中国来,如果把这个比利时的护照换成北上广的户口,那么这样的逻辑是可以推演的。
现在,有多少人在为了北上广的户口而备受压抑呢?
缺口是那么的大,但当地政府的控制油如此之强,其中的壁垒,绝对不亚于欧洲国与国之间的护照。
作为欧盟的欧洲,在经济体上时一体的,在货币上也都使用欧元,而且拿着本国的护照在整个欧盟内都通行无阻,这看起来跟中国差不多,但欧洲国与国之间的差别,大概就是像中国省与省之间的户口来区分差不多吧。
西欧发达国家的护照不好弄,抢手,拿到了可以享受到发达地区的诸多的福利,这跟中国北上广这些发达地区的户口的抢手程度是一样。
而且,从人口的对比上,北上广的户口甚至比发达国家的护照更加的值钱。
对于那些在北上广漂泊了多年的人来说,那一本户口的难度,真是可以用青天一样的高。
只是,我们的故事中,究竟有无沉默的罗尔娜这样的人的存在,因为接触的人群太少,不得而知。
如果说,我们的导演何时又能拍出这样的佳作呢?
沉默,在爱情的高级交易形式-婚姻里,罗娜需要保守许多个秘密。
克劳迪、费比奥、俄国人、索尔克、费比奥的小弟.....这些男性的角色都由罗娜带出来,然后再一个个甩掉。
与费比奥是显性的交易,交易演化出报复;与索尔克,被推出时是爱情的名义,但被残酷地证明,也不过是一笔事关投资的交易;倒是瘾君子克劳迪,在一笔真正的交易的双方身上,罗娜找到些许信任,不是利用与被利用的与人的感情联系。
让-皮埃尔和吕克让罗纳与陌生的男人在跳舞时谈交易,在车上谈交易,在费比奥在场时毫不顾忌的换衣服,这些场景里,性别是弱化的,甚至是模糊的,这些过程中,所有的物体特写,都是钱。
数钱、取钱、存钱、要钱、藏钱、分钱。
但在拿到法院准予离婚的信件的星期五,罗娜脱去衣服,健实的小腿、大腿,健康的乳房,完全处在理性的功利场景中的罗娜,抱紧了克劳迪。
这是可以抱紧的一刻,小小的颤抖的乳房,有力量,让人感动。
导演的跳拍,让克劳迪死去,这跨越的一部,真正隐藏了罗娜沉默的信息。
最后在逃脱的路上的丛林小木屋里,这些信息回来了。
夜色渐晚,潮湿密林,失去锁的窗户系上了,我总是希望这个夜晚是安全的,因为,既然给了罗娜取暖的火,为何不给她噩梦醒来后的一缕清晨?
作者:罗杰·埃伯特发表日期:2009年8月12日译者:八月三十一评分:★★★☆(四星为满分)
达内兄弟在他们的电影中聚焦于个人,它们是近几年最好的电影之一。
在像《罗塞塔》、《他人之子》和《孩子》这样的电影中,他们的摄影机几乎不允许主角逃离画面。
《罗尔娜的沉默》就是这样开始的,但它允许罗尔娜甚至不在场。
一个她不知道的阴谋开始展开。
罗尔娜(安塔·多布罗西 饰)是一个来自阿尔巴尼亚的30岁左右的年轻女子,现居比利时。
她是买卖婚姻骗局的受益者和剥削者。
一个叫克劳迪的可怜瘾君子为了钱和她结婚,一个叫法比奥的害虫安排了这场婚姻,法比奥打算安排克劳迪的死亡,一个俄国人会花钱雇罗尔娜和他结婚,这样他就可以获得护照,然后,罗尔娜相信,她将可以自由地和她的情人索科尔结婚。
他们甚至要开一家咖啡馆。
一切都是那么卑鄙和悲哀。
早期场景的主角是克劳迪(杰瑞米·雷乃 饰),他想彻底戒掉海洛因,他是个可怜、无安全感、浑身颤抖的生物。
雷乃的表演是这部电影中最棒的,尽管所有演员都有参与创造这个绝望的世界。
罗尔娜对克劳迪冷淡。
他不停给她打电话。
他害怕独处。
最终,他的感染力使她精疲力尽;她不是个邪恶的女人,只是个机会主义者。
她想知道自己是否有可能和克劳迪离婚,而不是通过吸毒过量来了结他——法比奥的计划。
达内兄弟的天赋在于展现处于个人困境中的角色;他们不是情节的工具。
例如,法比奥(法布里齐奥·隆吉奥内 饰)不是“反派”;他只是一个生性残忍无情,完全受金钱驱使的人。
他有一个叫斯皮鲁(摩根·马林 饰)的乳臭未干的马屁精,像卑鄙小人一样恭顺。
隆吉奥内和马林都长着恶霸般的冷酷面孔;你一看到他们就会警惕。
这并不是说他们本人就是那样。
据我所知,他们可能是非常好的伙计。
在这部电影中他们是不友善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达内兄弟大多是从侧面来拍摄他们;对我们来说,一张正脸看起来是坦诚的,但一个侧面镜头可以看起来是阴险的。
如果每个人都有“好的一面”,那达内兄弟必须找到那一面,才能够避免它。
一切都以罗尔娜为中心。
她是个很讨人喜欢的年轻女子,干净利落,直率。
我看过她热情地微笑时的照片。
在《罗尔娜的沉默》中,她饰演一个比妓女更被剥夺身体完整性的女人;她被买卖不是因为性,而是因为她的性别。
克劳迪为了钱和她结婚,俄国人不在乎自己是否和她上床,索科尔是个狡猾的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外。
他的优秀主要存在于她心中。
达内兄弟做了一些之前我没见他们做过的事。
故事省略了相当长的时间,而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罗尔娜的本性改变了。
我并不是说这不好,但它释放了他们在时间和空间上靠近时产生的张力。
然而,这有什么力量。
什么影响着多布罗西、雷乃和马琳的表演。
在达内兄弟的冷酷世界里,他们感到同情,却只能给予一丝怜悯。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电影的审慎魅力
21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可谓达内兄弟叱咤影坛的巅峰时期,兄弟二人延续着 20世纪末《罗塞塔》奠定的影像与美学冲击力,先后创作出三部作品(《儿子》《孩子》《罗尔娜的沉默》)全入选戛纳竞赛,均轻松有奖,其中更凭《孩子》摘下他们的第二座金棕榈奖。
回首过去,这三部作品绝对是达内兄弟作品中高水准的代表。
一向秉持着简约直接的纪实风格,在朴素的生活情节里发掘出扣人心弦的叙事魅力与闪亮夺目的人性光辉。
相比起化繁为简的《儿子》和《孩子》,他们在 2008 年的《罗尔娜的沉默》中却有意做出改变,交出了一部职业生涯中情感与情节最为复杂的作品。
故事围绕一个阿尔巴尼亚女移民展开,透过当地人贩子的安排,她来到比利时和一个瘾君子假结婚,以便尽快获得身份。
当假老公不慎吸毒去世后,她如愿获得身份,却又在人贩子集团的贪婪驱使下,再与一个俄国人假结婚,非法赚取金钱,结果她却发现自己怀孕了,事情朝着不可预测的方向发展……一如既往地,达内的镜头再次瞄准了边缘人群,来自阿尔巴尼亚的女移民,她纠缠于人贩子地下集团,深陷于各种欺骗、敲诈、剥削与利用的关系里。
这并非是达内兄弟初次接触移民题材,早在 90 年代的《一诺千金》便已有所涉猎,这部作品继续深入剖析移民群体在西欧发达国家的生存和道德困境,以手术刀般的冷静精准去审视人性的本质。
▲一心想获得合法身份的女移民从《罗塞塔》开始,达内兄弟两人有心或无意地,向法国电影大师布莱松致敬,透过身体局部的特写来交代情节,比如这部影片开头聚焦在点钞票的手部镜头,连同情节中反复出现假老公让女主角替他保管的一叠钱,还有女主角为尚未出生的孩子到银行存钱。
这些向布莱松的经典之作《金钱》致敬的镜头与情节刻画出物欲横流的生活背景,金钱至上的意识足以主宰着这个边缘群体的行动与情感。
女主角为了尽快获得身份,不惜与一名当地的瘾君子假结婚,平日对其恶习无比厌恶,在同一个屋檐下也是分房而睡,不让他接触到自己的空间。
没想到的是,瘾君子却立定决心戒毒,并让女主角努力助他脱离毒海。
至于两人是否在男人戒毒过程中燃起爱火,导演并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透过不落俗套的塑造与刻画,让观众对社会边缘人有新的认识和理解——不是所有的瘾君子都有家暴的倾向,不是所有的瘾君子都不知悔改。
▲女移民和瘾君子假老公最意想不到的是,导演在剧情进展到一半时竟让瘾君子突然死去,却不交代其中缘由。
上一个画面是女主角和假老公在开心庆祝,下一个镜头却是她去认领尸体。
这种叙事关键点上的留白相当出色,跳跃的情节处理让影片不至于陷入到狗血情节剧的类型窠臼里,也有助于观众更好理解后半段女主角的行为动机。
无疑,这是达内兄弟最复杂、最戏剧化的一部作品,同样是涉及非法移民问题,这部比《一诺千金》在人物的形象、行动和道德困境方面有更深入的挖掘。
这个女移民通过不光彩的手段获得了合法身份,在过上幸福生活后,仍忘不了为此前的行为赎罪,这给后半段情节走向提供了一些提示。
导演相当擅长将镜头对准边缘人在获利后的内疚或赎罪行为,从《罗塞塔》的女主角试图自杀,到《单车少年》的男孩在高空坠落后的表现,再到这个女移民的行为转变,都在冷静地勾画出边缘群体走出道德困境的弧线。
▲和人贩子集团密谋尽管情节中暴露出诸多社会问题,导演却无意在这些话题上驻足太久,反而更有兴致去刻画人性难测的本质,这俨然已成为了达内作品的鲜明标签,而这部影片还罕见地触及到女性的困境。
作为一名非法移民,女主角只听命于人贩子集团的摆布,如何伪造家暴证据;同样地,她在所谓的婚姻中也是沉默不语,因为要小心翼翼处理好自己在假老公、真情人之间的关系。
这个沉默的形象暗示了女性在社会中所承受的压迫,她身边都是清一色的男性,无法自主行事。
她在此困境中难以看到希望,却在假老公的戒毒过程中,看到人性里暗淡的火光,从而带给她一丝盼望生机。
导演再次祭出留白手法:究竟她有没有怀上假老公的孩子?
剧本给出了开放的答案,在最后一幕的森林小屋里,她与幻想的孩子共眠的画面有一点猝不及防的超现实童话意味。
从她主动献身与瘾君子赤裸相拥,以助其戒除毒瘾,到她给未出生的孩子开户存钱,再到她主动透露俄国人自己怀孕的事实,这个高超的剧本不动声色刻画出女人幡然醒悟的勇气。
她逐渐摆脱了人贩子、情人、压迫者的牵绊约束,真正懂得如何把握自己的生活。
这也许是母性的力量驱使(腹中未置可否的胎儿),也可能是经历艰难复杂的考验后,人性中向善的一面并没完全湮灭,依然在最阴暗的角落里绽放光芒。
这个戛纳电影节最佳剧本奖可谓实至名归。
比较喜欢这次的结尾,有种‘永恒’的味道,达内兄弟也开始搞理想主义了。
最后让罗娜一个人呆在屋子里,明天怎么样,何去何从,留个空间给大家遐想。
关于骗婚移民的事情,我还真是听说的。
当年我就是去比利时瓦隆区(就是达内兄弟的老家,这片子的拍摄地)打工,同大厨华哥混熟了,瞎聊到这些。
具体怎么操作,黑市价位多少,私下还签个合同,找个保人,华人还是温州圈,阿人还是阿人圈,里面都有行市的。
我记得那年的价格是四万欧元,够买两辆polo了。
移民的女人来比利时之后,至少有一年要在一起,等有了居留证,然后准备离婚,一般两年就可以独立了。
当然也不只是温州圈,我认识一家人找的媳妇就是东北的,女人超漂亮,穿着打扮也挺洋气,大着肚子看孩子,让我仿佛糊涂了时代。
比利时法语区其实挺穷的,也就比法国北部稍强点(就是《欢迎来到北方》那嘎达)。
物价低,工作岗位也少,比不了相对富裕的弗拉芒语区,要不怎么前些日子闹分裂呢。
电影里的气氛是清冷惨淡的,这也是达内兄弟一贯的风格。
温暖只存在与相爱的人之间,罗娜与真正爱的男友在一起时,才会感到一点欢快和希望,他们不过想开一个自己的小店,有个稳定的生活。
很多外来移民都没啥大抱负,仅仅是想安分守己的过一生。
华人同样如此,我记得打工那会儿,同事们最大的娱乐不过是去荷兰赌场,试试手气。
雷尼尔演得那小伙儿,还像《孩子》里一样,脆弱、敏感、有同情心,却没有丝毫能力。
以前认识不少法国、比利时这样的年轻人,处在失业的边缘,做普通朋友还行,挺义气的(例如在片中并不贪钱凶暴,只不过是吸毒穷疯了),但要做人生的伴侣,未免窝囊了点。
影片里的镜头感依然很出色,手持跟拍都把握的很精准,这得要技术积累的。
那么多长焦,在大屏幕里看得不晕,好像自己真的就跟在角色的后面,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
有可能是达内的片子看多了吧,现在挺适应的,台词虽然少,但一点都不闷,而且觉得《罗娜》的镜头运动并不省略,构图也挺完整的,比以前的作品更照顾台下观感。
演罗娜的这个新人,并不是阿裔,很有点来自东方的异域美感,应该是中东欧那一带的,现在也入了欧盟,要移民其实很容易的。
这个人物演得好,和《四月三周两天》里的女孩一样,靠眼神来表达感情,一种毅然决然的感情,都被达内兄弟给捕捉下来了。
一点感慨Luc,2009年1月于法国兰斯
并没有太大的失望,只是这一次难谈感触。
然而电影在罗娜对着腹中的孩子喃喃自语时,黯然落幕。
还是有些难过。
罗娜的沉默。
醒来的时候寻思着其中的用意,毕竟兄弟俩这次不再仅以单个的名词作为片名了。
我的第一个想法是,罗娜在知情克罗迪即将到来的死亡时选择了沉默,正如这场阴谋的头目,或者说作为中介的那个角色事后所说的一样。
随之而来的是沉默中罗娜的两次爆发:与克罗迪做爱,不如说是寻求慰藉和宽恕;“得知”有孩子时在医生面前的崩溃。
剖去没有看过的最早的两部,[罗娜的沉默]无疑是兄弟俩到目前为止,情节最为迂回的作品。
那么戛纳电影节的最佳编剧奖是否是这样的一份奖励?
我臆测,三年前的[孩子],十年前的[罗塞塔]摘取那两片金叶子之前,会有一个更为需要服众的过程。
我似乎现在才能想明白之所以未能褒扬[罗娜]的原因:我认为罗娜是被情节推着走的。
[罗塞塔]可以叫做[罗塞塔的沉默],[儿子]也可以叫做[父亲的沉默],他们才是影片真正的主角。
扮演罗娜的女演员,她的身上也有一种让人喜于接近和信任的气质。
而面对电影中的罗娜,这一次我似乎只有观望的心。
罗娜的沉默,是被动的沉默。
————以下内容与影片主题并无直接关联————这是第三次在兄弟俩的影片中看到Jeremie Réniér。
同是08年阿萨亚斯的[夏日时光]中,此人已是西装革履。
然而回到兄弟俩这里再次倍受“折磨”,这次是瘾君子,而三年前是个混混。
与此同时,我们还看到了另外两张熟悉的面孔,[儿子]中的两位主演。
凭[儿子]中的演出获得戛纳影帝的Olivier Gourmet令人惊叹地出演了[承诺]以来的所有五部作品(两个龙套角色),本片中他扮演向罗娜调查克罗迪死因的探员之一。
而[儿子]中的少年,在本片中是那名中介的手下。
毕竟兄弟俩前四部作品一共就那几个人物,于是希望“罗塞塔”和“索尼娅”在以后的作品中也能前来“团聚”。
(前者在今年泰西内的[地铁上的女孩]中饰德纳芙的女儿,后者06年有一部[翻琴谱的女孩]。
)罗娜挖土埋钱,让我想起了[罗塞塔]中似乎也有类似情节。
很久以来一直没有机会再看一遍,也许记忆有误。
依然期待兄弟俩的下一部作品。
不过按照前五部的年份走势,预计会是2011年。
一个更加无聊的预测是,按照前四部屡屡获奖的方式,那会是又一片金棕榈。
大学时候,常常想出一些奇怪的点子,悄悄的实现。
例如在图书馆找和自己同名的作者写的书,并看完。
还好,我的名字虽然并不奇怪,但同名作者还真是少,记得大学毕业那年好容易找到一本同名作者写的书,关于某个完全不懂的行业,但翻遍图书馆都找不到。
后来,还找到了一本书,叫做《LORNA DOONE》,好容易找到的一个还是英文版,费劲八力看完了,但后来全忘了。
今天,我又翻到了这部电影,片名和我的英文名字一样,《Le Silence De Lorna》,想看看,不知什么时候能买得到。
《罗尔娜的沉默》以移民为载体讲述了一个关于“罪与罚”的故事。
罗尔娜为了成为比利时的公民,通过犯罪集团,以假结婚的方式取得了比利时公民的身份,但身处犯罪漩涡中的罗尔娜在集团的操控下间接地谋害了自己的“假丈夫”。
此后,在巨大的心理压面前,她逐渐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罗尔娜到底有没有怀上“假丈夫”的孩子,这其实并不是一个问题,但导演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因为人性中难灭的善良,主人公自我救赎的过程演绎得心碎神伤。
我不能说这片子不好,但这决不代表这片子就真的好到可以拿个最佳编剧?!反正咱又不是评审,咱还没有能去戛纳装B的权力.故事是不错,但情节也太过老套了吧,记得很多年前在一部天朝电视剧中还看到雷同的情节呢.难道当时我们天朝的影视剧创作事业就已经那么超前了?最佳编剧给的也太草率了吧.与此界其他竞赛电影比起来,这个剧本往好了说也就是个中规中矩,难道就是为了几个情节跳跃和一个还算不错的结尾?达内兄弟这个帽子带的太大了,(发现现在电影业中称兄道弟的还真不少)脑袋小就别带那么大帽子啊,人家会笑话的在电影剧本上,<提喻纽约>、<三只猴子>、<帕勒莫猎影>都比<罗>强很多,甚至在我看来<狮子笼>都和<罗>有一拼.凭什么<罗>能拔得头筹?笑死我了!这一界的最佳影片给的也让人匪夷所思,实在想不明白那年戛纳到底怎么了?中邪了?能看得出08年的戛纳,想竭尽全力的接近主流和讨好大众好在今年,有人把这种趋势扭了过来.不然真担心再过几年,戛纳的红地毯上出现蜘蛛侠和变形金刚的身影...戛纳de保守派们,请不要再装B了.大家也都别再装了,不要以为能在戛纳获奖都是好东西.累的半天憋出几句无厘头的评价,或者从哪本破烂杂志上抄了来的几句恭维的话,难道就是为了证明自己和那帮戛纳评委有一样的过时,守旧的欣赏能力?都洗洗睡吧
so so. Not in the bad side.
结尾非常不达内 做爱的那段有点干净的促狭
讨厌这样的结局。
为钱假结婚的生意
看着很平,事件和心理的双重刻画,社会洪流中女性的身不由己和弱势感。细节隐藏有趣,比如女主始终穿着的红裤子如同不曾磨灭的希望,怀孕与否的想象空间,以及最后一段心理话外音。
感觉几个男人都喜欢按计划行事,厌恶计划外的事情,而没有意识到罗尔娜需要人性上的关怀
现实总是那么无奈
真沉默
达内失控的片子。前60分钟极好,看到裸体相拥的那场做爱戏,和第二天罗尔娜在挥手告别前还追着他的车子跑了一段时,瞬间泪崩,这个女人与别人共情太深,想要拯救别人了。她完了。然而后半段特别冗余,结尾甚至还用了音乐,这还是达内吗?追求戏剧性而反真实了
还是达内兄弟一贯的边缘题材,毒品、偷渡客。罗尔娜并没有沉默,相反做为犯罪团伙的一份子相当激进,甚至为了养育并不存在的孩子叛出组织。这个悲情人物正是劳苦大众的指代,真正保持沉默而又不该沉默的,才是本片批判的对象。
所表达的母性的力量其实在其他类型电影中都可以找到,而极为特殊的是买卖绿卡身份的人物背景,控诉男性都是生意人下的极端化和罗娜尔最后的爆发是始发于爱,看起来是很美好,但其实一点意义都没有....
好冷
沉实、跳跃法
豆瓣的评分参考价值何在
达内兄弟的电影始终清冷,手持镜头跟得住也放得开,好比真实的生活不温不火时缓时急。本来故事的推进使得人物渐渐清澈丰满,只是结尾突然跳脱,使真实感顿失,斧凿刻意,匠气陡增。
人性人心
长镜头一直跟着主角 主角始终出在急促的动作之中 充满焦虑和不安的氛围 人物精简 故事清晰突出 没有空镜和单独的全景 很写实的摄影风格 极具现实意义的主题 张力存在于故事和人物性格之间 不配乐不煽情 但深刻动人
写实的电影,不错。
达内自然是高手。别人拍大概只会是去批判法律漏洞,达内却着意写人。与两天一夜如出一辙,动作与心理的双轴刻画,剧本写得相当好。人的尊严,生命的尊严,活着的尊严。
3.5星。结尾差点就接上《永远的莉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