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头-世界的血》里说,战争产生了一种对图片的可怖需求。
《血钻石》里麦迪正在写难民营的稿件,面对阿彻那一句有意的讽刺,说:”你是不是觉得我在剥削他的悲痛?
你是对的,它就是,就像那些婴儿的大头照一样,那些大肚子的黑人婴儿,眼睛里飞着苍蝇。
那么我这里有死去的母亲,断掉的四肢,但是毫无新意,而这(麦迪写的很煽情的稿件)足够让某些人读过以后流泪,甚至开张支票,但不足以停止这一切。
我早厌倦了写这些受害者,但我他妈的只能做这个。
“战地记者就是处于这样一个畸形的位置,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这些人们冒着子弹拍到震撼人心的照片,然后观众们却说,你为什么要在那里,你为什么要去拍摄别人的痛苦,就像影片中记者们不停地质问凯文一样。
在大众眼中,战地摄影师们看起来好像要通过自己大无畏的冒险改变周遭的世界,而事实上他们除了拍摄照片以外什么都没改变,他们只是“take" 一些影像而已。
很早以前,不知道在哪个地方看到过关于战地影像的讨论,有一个说法我非常认同:战地摄影师通过努力向大众展示了更为直观的战地景象,从而让战争不在是新闻中伤亡人数的统计数字,而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
这些照片让人们反思,审视内心,产生难以具体观察的效果。
可是我不喜欢bang bang club的那种嬉皮风格,这一点凯文表现的最为明显。
虽然我知道在死亡面前谁都可能很现实,但我认为严肃的工作态度和审慎的思考是必要的。
这些摄影师的作品现场感很强,而且这些场合不会给你时间思考,我欣赏他们的作品,但并不喜欢这种工作方式。
我以前看过战地摄影师这部纪录片,在Ken和Greg中枪的时候,詹姆斯纳切威也在现场,并且录下了当时的真实情况。
我当时并不知道这两个摄影师是谁,只是提到有一个人死亡,由此感叹这项工作离死亡到底是有多么近。
电影里面还原了这一段情节,非常写实,基本上与纪录片吻合。
这部电影最让我激动的一点,是它还原了一些经典照片的拍摄环境和场面,我印象中的那些黑白图像由此更加清晰了。
刚才又略看了一遍战地摄影师,我发现the bang bang club的成员更偏爱现场的照片,也就是事件发生时的影像,而詹姆斯更偏向于事件发生后的影像。
这两种偏好,其实我更喜欢后者,因为他们在思考。
片子仿佛是用一张张纪实相片拼成,我喜欢它的构图和颜色。
看完后,感觉到导演想表达很多内容,可每一个主题都没到位。
情节推进得很慢,仿佛要把事情娓娓道出,但最终种族冲突的原因交待不清,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刻画不够深入。
直到影片结尾,两位主角身中子弹,一位选择了自尽,却未能引起我心灵的冲击。
因为一切早在预料之中。
“一张照片,也许可以改变世界”,《枪声俱乐部》根据故事中的两位主角Greg Marinovich和Joao Silva的回忆录改编,讲述图片编辑Silva与她的四位战地摄影师,包括主角Greg ,他们组成枪声俱乐部,深入南非镜头记录和揭示了这里的秘密和罪恶。
这活在天朝那是干不了。
影片背景设置在90年代初南非种族隔离后的第一次自由选举时期,电影精彩故事沉重,看电影时无端地揣测那张秃鹫盯女孩的照片,查资料,没想到凯文就是作者。
愿帝哥保佑善良的人。
真相太沉重了。
现在习惯电影后查查资料,不充一下不无裨益,但时而被震撼。
天朝记者被全面保护,于专业那是一种去势,但人生是平坦的,所以其眼里老百姓“情绪稳定”到能压倒一切。
传记 南非 摄影 种族 历史 人性 心理 兄弟情 社會運動這是我給這部片的標籤,這部電影的故事並不複雜,故事透過幾個戰地記者的眼睛,來看1994年南非總統大選前的種種亂象,印卡塔與柯薩之間,白人與黑人之間,警察與平民之間,在那個時空背景,非洲的反種族隔離社會運動,正達到最激烈的一個高潮,政黨之間亂鬥,警察的腐敗,讓整個南非社會充滿了不穩定性,三天兩頭就發生衝突,而電影就是在記錄這麼樣的一段時間,這是我近期以來看過的第二部有關於南非反種族隔離運動的電影了,前一部是《逃离比勒陀利亚》,也是一部高分佳作,回過頭來槍聲俱樂部,英文名字又叫做 Bang Bang Club ,我想用兩聲槍響來寫我這篇影評。
第一聲槍響格雷格原是一名紀實攝影師,因為一次意外的經歷,開始踏入了戰地記者的行列,也是電影最後的那張隧道的圖,就是它戰地記者的開始。
原本另外三人,對於它的加入有些遲疑,但那一天所拍的照片,受到了凱文的賞識,就此加入了槍聲俱樂部,隨後在一次衝突中,格雷格拍下了讓他獲得普立茲獎的那張燃燒後又被砍殺之人的照片,但卻因為這張照片,使自己遭受了南非當局的恐嚇,有一幕全體成員聚集在報社時,點出了一個很重要的點,記者是不能選邊站的,只能保持中立,這也是每個戰地記者內心掙扎的地方,到底是該拍下偉大的照片呢,還是去協助當下看到的那個受害者。
在獲獎以後,格雷格並沒有留在花花世界的紐約而是再度回到南非回到俱樂部,過後有名新人,自願加入俱樂部,卻在當天因遭到狙擊槍的射殺,這對格雷格來說,受到了極大的內心衝擊,這是我想說的第一聲槍響。
戰地記者都是冒著身命危險到最危險的地方去拍下最危險的照片,或許在許多人眼裡就是張照片,孰不知這可能是戰地記者蹚著血,用生命記錄下來的寫真,沒有他們,你不會知道在我們覺得太平盛世的現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正在讓子彈飛,或許格雷格幫凱文拍下的那張經典照片,就是戰地記者最佳的典範吧。
延伸閱讀:南非风云之曼德拉与德克勒克、 祖魯、 颅骨国家、 哭喊自由第二聲槍響在菜鳥事件過後,凱文受到毒品的影響,被報社辭退,不得不與喬,一同前往當時飽受內戰之亂所影響的蘇丹進行採訪,雖然並未拍到內戰的實際畫面但凱文卻拍到了讓他名滿天下卻也爭議不斷的那張《飢餓的蘇丹》,凱文也藉由這一張照片, 拿到了攝影師的最高榮譽普立茲獎,本身就飽受心理問題影響的他,卻在這張照片所引發的爭議之後,選擇用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許多人質疑凱文為何寧願拍照也不去幫忙,或是在拍完照片之後,小女孩怎麼了,但在我看來這都是殘酷的鄉民們在看熱鬧的口吻罷了,在離世前的最後一個採防,主播問到了這張照片,凱文回答當你出門看到一件並不好的事情,我們能做的就是拍下一張照片,向大家展現,但不是每個人都喜歡他們所看到的。
畢竟身為攝影師,要做的就是攝影,或許他救不下這個女孩,但凱文不知道的是,因為他這張照片,讓國際社會關注到了蘇丹的問題,凱文救下了千千萬萬個蘇丹的孩子,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戰地記者精神,在凱文的離開後,俱樂部的領袖肯,在一次衝突中被子彈擊中,當場倒臥在血泊之中,手裡還拿著那瓶格雷格冒死到對街去買的那瓶可樂。
這是我想說的第二聲槍響,自此,槍聲俱樂部可以說是瓦解了,幾個出生入死的兄弟,自殺的自殺,槍擊的槍擊,連格雷格都中彈,但並沒有阻止格雷格與喬繼續在槍聲下用鏡頭記錄殘酷的事實,至今他們依然奮鬥在最前線,為世界大眾帶來第一手的照片。
延伸閱讀:美麗謊言、emma's war、阿卡莎、 導火新聞線兩聲槍響,改變了四個兄弟的命運,或許也改變了南非的命運,在那個動盪的時代,沒人想當那個用肉身阻擋子彈的人,更多時候這些戰地記者也跟我們一樣,他們也得付帳單,也得過生活,這只是一份工作,只是這份工作比我們的工作還要危險而已,而他們的這份工作就是用照片來說故事,就像在採訪中凱文說一張偉大的照片,是要使人能夠捫心自問,而不單純只是畫面壯觀。
就像被稱之為最偉大的戰地記者 Robert capa 所說照相機本身並不能阻止戰爭,但照相機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戰爭,阻止戰爭的發展。
延伸閱讀:一千次晚安、瑞士人克里斯、私人戰爭電影其中有幾幕還挺有意思的,在這分享。
1. 剛剛提到的Robert capa 還曾說過一句話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說明你離得還不夠近。
剛好呼應了在一開始的隧道中,凱文要格雷格別用長鏡頭了,還是用短鏡頭吧。
挺有意思的一段話。
2. 在床上得知自己獲得普立茲獎時,凱文的右肩上看到了一個南非大陸的地圖,凱文是真的熱愛這片大地的人,只是被現實折磨的痛不欲生罷了。
3. 在一場動亂中,格雷格和凱文在一台警方的裝甲車下抽起了大麻,格雷格問,我們身後就是警察耶,凱文用淡定的口吻說著,警察,你以為哩,這些孬種才不敢出來,鏡頭馬上帶到用力拍打車窗的警察,的確不敢下車,只在車內叫囂,讓我會心一笑。
不得不說戰地記者這個工作還真不好做,照片拍得好,被質疑沒有同情心,照片拍得不好,自己又沒飯吃,在拍照的同時,也是在槍口上過日子,一不小心就丟了小命,願世界和平,不要在有災難與戰爭。
一“我可以管,也可以不管,这是我的事。
”如果是我,我就这么回答那些提问的人。
电影是为了告诉大家,战地记者也是人。
当人做一件很不寻常的事,处于一个很不寻常的处境,我们就不好用自己常规的生活经验去评价了。
他已经去了那个常人不愿去的地方,他要做很多事才能保证自己还活着,他看到一个场景,正好能够完成自己的工作,工作完成了,他还要想是否提供额外的帮助?
这也太难为了他了,须知彼处不是他属所的国度,他孤身一人不可能有任何作为。
他今天帮了这个,明天呢?
后天呢?
今天的帮助解决问题吗?
明天的帮助解决问题?
后天呢?
假如一经看到人类的疾病、痛苦就停下来帮助,我们就都成了耶稣基督。
要时刻提醒自己,即便是耶稣基督也对非犹太人疏远的。
耶稣竟然说“你不是犹太人”,耶稣啊,这可是耶稣!
他竟然对可怜的母子拒--绝--提--供--帮--助!!
所以电影的核心信息就是他说的那句感悟“我们的工作就是来到一个地方,在一旁看着,除了看什么都不做。
”这个角色才是电影的主角。
至于名义上的男主角其实是个反面角色,他是个野蛮人,他不愿意思考,他经常用暴躁的举动释放焦虑以求平衡,所以女朋友一开始离开了他。
他不承认嗑药的家伙的这句至理名言,他坚持自己的“赤子之心”。
他很乐于参与。
不过也只是从他自己单方面看来。
因为他根本什么都改变不了。
他好像故意忽视这一点。
反倒是这个嗑药的家伙,看起来更像个思考的人,他的观察是客观的,是对大量事实的客观总结。
无论大家愿意面对还是不愿意面对,战地记者的工作就是这么一种状况,除了拍照,最后什么都别做。
所以他一定是电影的主角。
所以那些质问他是否救助被秃鹫盯上的小孩的人们很蠢。
生活中总是充满了这样的蠢人。
我以为确定愚蠢的比例应该在80%以上,你也可以想一想,肯定会发现这个二八开是人们使用聪明和愚蠢这两词时的默契。
“你为什么不去帮助?
”这句话让我想起来那些歇斯底里的爱宠人士。
哈哈哈哈!
十足的蠢货。
二其实电影还有另一个很值得探讨的事情,就是什么可以拍照,什么不可以拍照。
名义上的男主角拍刚刚被砍死的人,旁边的人告诉他不要再拍了。
我以为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人,无论生产力水平、文化习俗,对于人的死亡,总是赋予一种特殊的敬畏和尊严。
死亡不可亵渎。
想起前些天看到一个爱猫人士把自己猫临终前的样子用手机拍了下来,发到网上,还配了俗不可耐的流行歌曲煽情。
我看着看着忽然极其愤怒。
她亵渎了死亡。
所以事情变得很讽刺,她以爱她宠物猫的名义,将这猫的弥留之际拍了下来让我看到,我以最鄙夷她这类人的初衷,却因发现她亵渎了一只动物的死亡而感到愤怒。
我感受到的是她对死亡件事这的不尊重。
这里面有一种处境的对调。
最后被刺激得最厉害的反倒是我。
我想了很多,而且发现我远远比她有良知。
(首先,有一点技术性的问题。
她说她的猫在注射药物之后躺在自己的怀里不停滴哭泣,眼泪代表它悲伤。
我不相信动物的眼泪和人的一样,和人一样有表达心理的功能。
猫在临死前的眼泪很可能是某种生理反应,就像人在窒息而死时会大小便失禁一样。
鳄鱼的眼泪是该吃饭了。
她只是把事情往自己希望的地方想罢了。
)我想了很多。
我为什么被极大地刺激到了?
因为我看到的不光是一只宠物的死去,而是看到了一个人对待另一个个体死亡的态度。
我不认为将一个个体的死亡拍摄下来让别人看是对的。
我认为这样的行为亵渎了死亡,让死亡成了一次表演。
那俗不可耐的流行歌曲简直让我发疯。
既然她可以让她宣布她爱的个体用最后的死亡作为一次表演,一次表达她宣布的对它的爱,那她的这种爱,谁能忍受?
为什么似乎所有地方的人都本能地反对围观一个人的死亡(拍摄等于围观)?
因为以隐蔽、沉默的方式对待死亡是人类的本能,人类似乎要尽量的让死亡事件在安静中、尽量不打扰周围环境地远去。
因为死亡仅仅意味着危险,各种危险,甚至是传染的,所以我们的祖先不可能不把已经死亡的人隔离,只不过加上了很多文化仪式,但核心总是隔离。
这个爱猫的女人触犯了这一条人类最根本的禁忌。
所以,她要么是一个变态,要么是一个极端冷漠的人,只是想让自己看起来有人情味罢了。
所以电影里名义上的男主角是个有问题的人,他什么都要拍,对死人也要拍。
他就是以上拍摄自己宠物死去的人。
他为了一个狭隘的目的不择手段,他心里只想着要拍出照片。
他践踏了很多很多人的尊严。
电影是用他这个角色在对比中诠释嗑药男的思索的。
他是电影中最疯狂、变态的人。
所以,电影是在以嗑药男的良知针砭他的疯狂忘本。
所以我说嘛,歇斯底里的爱宠人士都有很大的问题。
可他们就是不承认。
是什么让一个人疯了一样放下自己手上的工作奔去高速路拦截狗肉厂的送货卡车?
是什么让一个有家有业的中年人在自己家里养十几只猫,假如亲人反对还痛斥他们无权干涉?
这都是正常人的行为吗?
假如网瘾可以定为某种心理问题,以上爱宠行为更应该去看心理医生。
喜欢这个类型的电影,揭露真实场景,真实人生,有人物角色的原型,电影很平实,叙述流畅。
虽然是讲占地记者的故事,但拍的很真实,对战争、人物的设定都恰到好处,喜欢片子中间的几首歌曲,给人舒畅的感觉,既可以缓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不幸感悟,又舒缓了记者们的处境。
期间的几个事件引发人们的思考。
很震撼。
有种向占地记者致敬的感觉,演员真情流露。
特别是电影最后的一些照片,还原真实,更具震撼力。
推荐大家赏析
4位摄影师,在南非的动乱中,冒着危险拍摄了优秀的摄影作品。
1. 关于拍摄的地点。
拍摄地多为贫穷,战乱动荡的地方,在影片前半部分,经常看着看着,就有点不敢继续看下去了,随处可见的废墟,尸体,一群人砍杀。
极其震撼与恐惧,我想这也是战地摄影师拍摄照片的意义,记录冲突,矛盾,恐惧,死亡,告诉世界另一边的人,这里正在经历些什么。
2.关于拍摄的照片。
Greg拍摄的着火的一个人,被另一个人直击头顶。
greg原作Kecin拍摄的秃鹫正蛰伏在饥饿的女孩身后。
kecin原作第一张照片,由于记录了一场谋杀,警方要求Greg交出底片,并在法庭上指证。
如果接受,就意味着战地摄影师们选择了站在政府的立场。
最后由于这张照片获得了普利策奖,greg成为了名人所以没有被抓。
(这点我不太明白为什么)第二张kecin拍摄的照片,也获得了普利策奖。
但大家关注的最多的却是这个女孩最后怎么样了,kecin有救他吗?
kecin从未正面回应过这个问题。
最终或许是迫于舆论压力,也或许是其他的原因(我个人认为,kecin之前就已经有一些问题了,而这场舆论以及ken的死是压死他的最后稻草)所以战地摄影师,在记录死亡残酷冲突矛盾的同时,是否应当干预这件事,是否记录这件事是那么冷酷无情。
我觉得不是。
3. 一些其他的感叹:最开始我以为贫穷是生活在当地的人们无知,因为信仰不同,便有一场屠杀。
再然后又发现,当地政府军队的无能不作为。
唉,只能说和平真的是很珍贵的。
看过这幅照片,Vulture Stalking a Child, 的同学应该不少,无不为此照片所带来的震撼而窒息。
也正为此,我买来了《The Bang Bang Club》这部加拿大电影,叙说了四位常驻南非的摄影记者的真实经历,其中就包括这张照片的来历。
还有很多曾经登上世界各大杂志封面,以及荣获普利茨奖的照片的故事。
Bang Bang Club的构成其实就是这四位记者,请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Greg MarinovichJoao SilvaKevin CarterKen Oosterbroek这部电影也是根据幸存的前两位摄影记者的自传体小说改编的。
而这张照片正是Kevin于1993年在苏丹南部拍摄的,由纽约时代周刊买下并登载,引起轰动,并荣获普利茨奖。
但是Kevin确受到无数的责备,指责他没有抱起那小女孩,那时小女孩的父母正在联合国的飞机旁领取食物。
甚至很多批评说他是另外一个“Vulture”。
在他获奖后的三个月后,Kevin在车里用废气自杀,离开了这个令他厌恶而无望的世界。
片中有段Kevin和Greg的对话:Kevin(痛苦地):“我们就是这样一群人,每天坐等看着人死去,并把它拍下来。
”Greg(心里一样沉痛,但不想承认):“不,我不是。
”Greg是他们里面,第一个拿到普利茨大奖的,作品是一名黑人拿着屠刀,砍向另一个浑身被汽油点燃的黑人。
这部电影并不是单纯歌颂战地摄影记者的,这部电影,展示了各种各样的人性。
片中有美好而漂亮的画面,和血腥的镜头形成鲜明的对比,导演其实也在思考,这个如此美丽的地球,为什么会充斥如此多的丑陋,愚昧。
我们该指责谁?指责那些只因为是不同族裔就互相残杀的平民百姓吗?指责那些体制和当权者吗?指责见死不救,只管拍照的记者吗?指责那些指责记者的记者吗?还是指责我们自己?电影叙事流畅,画面音乐都不错。
另外喜欢摄影的朋友也不容错过这部电影,因为你可以见到不少好相机。
愿世界和平愿永无战争!
电影很不错👍很写实,看得人揪心。
非常不错的一部影片,知道了那么多的背后故事,其实,我们必须珍惜现在的生活,做好自己,每天都应该开心地生活,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伟大在于不平凡,经历不平凡的事,承受非一般的折磨。
感谢摄影技术让每一个珍贵的历史见证铥能得到很好的记录下来。
很好看。
一开始的镜头是采访kevin然后的镜头转到了南非。
原以为人性本善,但没有料到的事种族之间竟然会发生如此大得冲突。
一个无辜的人竟然被活活打死,甚至直接浇上汽油将其杀死。
当你看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会出手吗,如果不是,请不要谴责kevin。
他们的任务是通过图片将残酷的现实传导给世界,我不知道那个女孩是否被救,我也不知道kevin此时的心情有多差,但他完成了他的基本任务,他发现了历史性的一张图片。
如果你要求他救那个女孩,你是不是要求其参加军队,帮助那些他们认为正义的一方。
谁会去,这样的话,还不如给自己bang bang 两枪。
bang bang club 里的人追求的是事实真相,换做是我,我绝不会扛着摄像机在战场中飞奔,他们是在拿命追求梦想。
所以请不要谴责kevin
战地记者的自我修养。
简单的问题,职业的摄影记者,当面对死亡,应当先按动快门还是先先救人。。。答案似乎很简单,但是身处现场却很难抉择。
没啥说的,连看了两部传记电影,感觉都不太深刻!
演出好得吓人,本来是因为phillippe买的,完全被taylor kitsch的演出震到了,连malin ackerman都爽气起来了,一点都不拖泥带水。
利益与道德的决斗,内心的纠结是这个职业所必然要面对的。
看得我热血沸腾又心子发紧,具体症状有:手心出汗、背心出汗、头皮发麻、肌肉抽紧...我觉得那个失去亲人的黑人悲伤的独白演得最好,最后值得一提的是Joao一直活跃在战地摄影的舞台上,他在阿富汗工作的时候踩到地雷,炸掉了一双脚。现在用义肢开始工作。
对于他们的专业我表示尊敬,但是,作为人的根本的良知和怜悯之心呢?美其名曰让世界看到,然而看到的是真相吗?所拍摄的不过是被镜头框起来的有强大视觉冲击的部分。为了这个?为了钱?为了名?还仅仅是狂热?会不会对面同样狂热的人为了登上封面把一个人浇了汽油活活烧死呢?那时我觉得吓得逃走都比拿起相机拍照要人性点。我讨厌这部片子。
题材领先系列。抓不着重点。
拍的像纪录片
片子属实太一般,感情戏、度假戏、酒吧戏都是无关主题的,片中最深刻的一场戏不是两个普利策奖的获奖故事,也不是他们行走在枪林弹雨之间吸马利华纳、买可乐、被流弹打得跳起了舞,而是来自格雷格带上罗宾去拍摄玻旁同镇屠杀,这里看似无情的战地记者和无法面对死去男孩尸体的图片编辑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反差,道出了影片的核心:他们在从事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凯文·卡特用自戕给这个争议不休的问题按下了暂停键,但可能影片本身以及坐在银幕前的观众都没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人类对事实本身的渴求欲催生了一批批前仆后继的年轻人,可他们有没有想过自己赴汤蹈火所为何来,这才是影片尽力要去回答的问题,可惜片子只是浅尝辄止,非常遗憾。但不论如何,这是一部任何新闻工作者都应该仔细揣摩的影片,那些火线记者值得我们的崇高敬意。
有些电影,社会意义已经大于电影本身。
一个大厦清洁工和一个战地摄影师的价值有什么不同呢?没有子弹会因为厕所扫的不干净而射向你,没有人会因为厕所扫的不干净而用道德拷问你的灵魂。我们生来平等,但等死的时候,就大不一样了。
有人说垃圾,我认同了
Bang Bang太沉重
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
把相机换成吉他,估计也成立
3.5
真実を知るんには対価がいる、真実を伝えるのにも対価がいる。真実というものは対価がつきまわるものだな。誰が言ったか忘れたけど「政治家は真実で嘘を隠し、作家はフィクションで真実を語る」僕はNEOになれないからこのぬるくウソまみれの世界でも満足。ちなみにアフリカを題材にした映画なら「Tsots
#豆瓣春日影展# 第十四部:铁肩担道义,记者永远是一个伟大的职业,可惜眼下他们只能选择被收编,或接受没有用武之地的事实。就像如今得以用来记录现实的工具更多元便捷了,可我们却离真相更远了。
首先它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作品,所以它令人感動。而更難能可貴的是它不僅關注著戰亂中的人民,同時著眼關懷那些記錄著戰爭的記者。它愈安靜地描述每個人都被殘酷的戰亂如何摧毀著扭曲著,愈令人心頭淌血。此時觀眾就如記者,你記錄了真相,卻又應該如何撫平自己內心的傷痛?難道真的像電影裡說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