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人说的那段:“辞职了、离婚了、徒步就别放弃了。
”十分动人,老谢也在旅途中得到很多帮助和启迪,但这是老谢应得了。
离开亲人打工结婚到离婚4年时间老谢恍如过了一辈子,找不到初心了,所以这部剧如果日本吹替版题目应该叫《初心者》。
如果祖国引进版《狂野旅途》,香港版《野外求心》,台湾版《狂野之心》。
春风十里满是浪荡气息的季节,音响里放到了《涉足荒野》的主题曲El Condor Pasa (If I Could),思绪瞬间被拉回这部电影。
如果把看完电影的悲伤或沉重程度分级,我大概有4种:1. 毫无感觉2. 看的时候被一些套路所催泪,但看完也就完了3. 流了鳄鱼的眼泪,之后每一次回想都会陷入当时的情绪4. 看的时候或流泪或压抑,并从影片中汲取了力量总的来说,能让我看哭的电影特别少,《涉足荒野》就属于第四种。
2015年的北影节,我和小伙伴没抢到《教父》的票,于是在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看到最后泪流满面。
即使现在回想,记忆回到那条大山大水绿野苍穹的徒步道,依然会因生命的无限而感动。
电影根据谢莉尔·斯瑞德的自传《Wild》改编,作者Cheryl深爱的母亲癌症过世,她陷入了悔恨,开始自暴自弃,与弟弟关系越来越差、吸毒、滥交,逼走了丈夫后发现自己怀孕了,只好堕胎。
那几年Cheryl的状态应了斯科特·菲兹杰拉德的那句话:“在灵魂的漫漫黑夜中,每一天都是凌晨三点钟”。
作者本人在徒步PCT十七年之后,才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书出版,Cheryl本人是这样解释的:我一直不敢正视自己的经历,不愿意把它当作自己的一部分。
我本来想把这个故事写成小说,写成别人的经历。
生活坠入深渊后,她偶然在货架上看到一本PCT徒步之旅的指南书,,封面是上图的火山湖,那个瞬间她产生了一个执念,她要变回以前妈妈心里的那个自己。
在1995年,20年前,在一个季度内试图“通径”thru-hike PCT的不会超过30个人,她依然只身上路了,用了96天,1600公里,重生。
这是她在火山湖的照片。
当她看到那本旅行指南,她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
我很喜欢这种充满巧合的执念,因为它也常出现在我的生命里。
存在主义认为,存在是一种状态,本质是存在之后慢慢找到的,没有人可以决定你的本质,除了你自己。
所以存在主义说“存在先于本质”,也可以理解为,事物的本质是在进行的过程中出现的。
我的个人观点是,如果有一件事你非常想做,有东西你非常想学,哪怕当下看来投入产出比不高,都要去做。
凡是强烈的、非负面的欲望,都不妨放任自流。
幸运的是,Cheryl在完成自己的执念的过程中找到了她需要的“本质”。
徒步旅行是一种治愈,孤独的旅途中她只有自己,肉体的磨难更激发了她对生命的强烈渴求,电影不断闪回,Cheryl面对自己和母亲曾经的亲密和伤害、自暴自弃的过往,面对破碎的婚姻和爱人,那些她想要放下的东西,先被一件件拾了起来。
想要放下的,必然先拿起。
第94天,Cheryl得到了这段旅途的意义,终于在众神之桥结束了旅程。
背负着“母亲”前行的重量,被留在河的那一边。
豆瓣一张剧照下面有一句话:《制造伍德斯托克》里的一段:“在那个时候,我意识到我的未来将是诚实、温暖和真实的,正如我现在知道——生活可以是那样”。
ps.最后说一下配乐,电影用的是画内音乐,就是由情节引出的配乐,比如电台里放的歌,角色的哼唱等,编剧是我很喜欢的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难怪配乐选的辣么棒!
主题曲El Condor Pasa (If I Could),是Simon & Garfunkel的,老组合了,《毕业生》里那首著名的The Sound Of Silence就是他们的.
谁也不知道怎样做好一件事也许这事你做好了另一样又不行了要是我迷失了自己呢?
要是我开始后悔了呢?
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 我还是会做同样的事是不是我只想跟这些地图一起睡在野外呢?
如果她没有教我这些事情会怎么样?
如果我做的事情就是为了要把我引来这儿会怎么样呢?
要是我从来没有被救赎会怎么样呢?
我花了很多年让我成为了我妈希望我成为的那种女人它花了我4年7个月3天来做这个没有旁人相助在错失风景 饱经沧桑之后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路我不知道一路向前 将何去何从感谢你 我一次次想起过去的生活让我懂了很多 甚至那些你都不知道的东西四年前 也是在这座桥就是这里 我跟一个男人结了婚9年之后我跟这个男人生了儿子 Carter又过了一年 我的女儿出生了 我给她取了我母亲的名字 Bobby我意识到我可以继续生活下去美好的事物经历太多 但永远没有尽头那些美好就是我所拥有的一切我的生活与常人并无二致美丽而又神秘近在眼前 触手可及就像它们就是我的一样涉足荒野 就是生活
本来2014 Top-15 拍完想要休息一下,但是 Wild 看掉之后还是忍不住写一篇。
Reese Witherspoon 的制片公司当年赢下Gone Girl的版权后,她就想要演Amy,不料争取到的导演David Fincher 不想要让她演,于是她就退出了。
接着她制作了另外一部由畅销书改编的电影,也演了主角,这就是Wild. Wild 改编自 Cheryl Strayed 的书 Wild: From Lost to Found on the Pacific Crest Trail ,讲的是她自己的真实经历。
影片中Cheryl由Reese Witherspoon 扮演,她深爱的母亲病亡,自己陷入毒品和滥交的漩涡里不能自拔,失去了快乐,失去了老公,失去了生活,在堕胎之际看到一本关于太平洋山脊远足的书,于是在没有精心准备之下就背上行囊,决定一个人踏上始于墨西哥止于加拿大的长途跋涉,企图……她一开始要企图干嘛,我也不知道,但跋涉结束之后,Cheryl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她也在四年后重新找到了自己。
我既看到过有人说这电影拍得没有书好,也听到过有人说这电影拍得比书好多了,于是我特别庆幸还没读这本书,因为我记得我在电影院里看的时候特别欣赏电影的拍摄和叙事方式,喜欢演员的表演,感觉人物的情绪特别容易接近,也钟意电影对音乐的运用。
我知道我作为冰与火读者看《权力的游戏》第四季的经历颇坎坷。
倘若我看过Wild原著,还不知道我能不能毫不分心的好好看电影呢。
电影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难是它自己的主线故事,主线是一个女人一个人走路,俩小时,怎么能拍得有意思?
最明显的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就是把优美的风景放进电影里,这一点电影做到了,Cinematography确实不错。
但只靠风景就成了屏保了,还得靠叙事和其他的技巧。
整体上,这部电影虽然扛着很沉的感情包袱,但是幽默的地方有不少,很多幽默都是主角的主观的恐惧联系起来的。
说白了吧,作者当初没怎么准备好就决定出行,绝对是个傻逼。
事实也证明,带错了燃料,带错了鞋,多带了那么多没用的东西,包括12个避孕套,还现学搭帐篷,她当初真的很傻逼。
但是电影中主角从来不自怜,fuck fuck骂几句以后还是解决问题,同时不忘记自己挖苦自己几句,这样的效果使得我并没有对主角产生反感,反而觉得故事不无聊了。
这部电影没有专门的原声音乐,所以感觉蛮自然的。
它引入音乐的方式,是收音机,是主角自己的哼唱,是遇见的人唱的歌曲,是某些画面带去的回忆里的歌曲,用音乐带入闪回是蛮巧的。
于是就提到了我最欣赏的一方面,就是闪回的处理。
我跟客户打交道时经常需要让他们回忆很久以前的事情,对于“记忆”是一个断片一个断片的这种形式我是深有体会的。
电影非常逼真的捕捉到了“记忆”的真样貌,主角的记忆有时是不同事件的画面拼起来匆匆闪过的,有时是重复的画面,有时是一段对话;有的回忆是被音乐或者语言激发的,有的是梦境,有的是触景;有的是有声音的,有的是没有声音的;而且还不是按时间顺序来的,我们平时回想东西的时候正是这样的。
一开始我觉得这样子叙事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但越看越觉得这样好。
如果一开始就从嗑药滥睡演起,观众对于主角的亲近程度就远低于现在这个效果了,观众的注意力也不会保持集中。
主角从头到尾确实没有碰到过特别惊险的遭遇,但是也算艰苦,而几次在一个没有人烟的地方碰到一个陌生男人,Cheryl都要首先提防这人是不是会强奸她,这是一个从女性角度出发的蛮新鲜也蛮真实的表现,我作为男人反正觉得,“哦,我从来都不需要有这种想法…”至于电影的主题,则是侧重表现Cheryl对于妈妈的爱。
此处可以恰当的提一下表演了。
Reese Witherspoon跟Laura Dern就差9岁,我觉得她们演的母女竟然演得很真。
Reese会被提名的。
她是真的背着那个很重的包袱,真的走在那些漂亮但是荒凉的旷野里,人物发展比较明显,表演很真,感情充沛。
我刚才也说了她一开始是个傻逼,但是逐渐的我们看到了她的变化,她可能更纤瘦了,但是她的灵魂更硬朗了,她的一举一动更加笃定了,而她的气场也明显强了。
我尤其喜欢Laura Dern的表演。
说实在的有时候我觉得她挺可怕的,尤其是在她在Recount里演了Kate Harris之后。
此片中,Laura Dern演的妈妈特别有爱。
这个人物的去世能让女儿放弃自己的人生而跌到谷底,观众必须看到她有多重要才能接受,否则大家就只会对主角的自暴自弃产生反感。
Laura Dern将妈妈的阳光,坚强,和深深的爱都表现得特别满。
希望Laura Dern 继去年父亲被提名以后今年接力被提名,再带老爷子逛一遭颁奖礼,并不是出风头有多好,只是可惜去年Bruce Dern (Nebraska) 没拿奥斯卡,还不知道能不能再有机会拿,期待Quentin Tarantino的Hateful 8. (我脑子里这么多东西跳来跳去的你们烦不烦啊?
)饰演Cheryl的前夫Paul的Thomas Sadoski,这个演员是整个The Newsroom里面我个人认为对于Sorkin的台词最有把握的人,他在那个戏里面把我一开始觉得自己肯定会不喜欢的一个角色演成了我唯一喜欢的俩角色之一。
在这部电影里,Sadoski的表演也很强大。
他的愤怒,他的无奈,他对Cheryl的爱,都特别能体会。
观众都看得到,这个老公一点错都没有,而Cheryl和Paul两个人之间的爱还是特别特别的深,Paul这个老公是个好老公。
但两个人却依旧要分手,就是因为老公再好Cheryl自己也体会不到快乐,这纯粹是Cheryl自己对自己人生的选择,也是对Paul的负责。
“人家对你多好啊!
” 或者 “一块儿过不挺好的嘛” 这种评论是人们非常习惯说的话,但却同时也反映出社会在将恋爱和婚姻理想化、万能化、里程碑化的同时下意识的忽视了个体,女性是可以也是有权利为自己的人生做不同的选择的。
Cheryl能迈出那艰难的第一步,即使是完全漫无目的的迈出,也算是她找回自己的路程中勇敢的第一步。
(感觉又略主观)另外一个小细节,片中幼年的Cheryl到药店买药水帮母亲疗伤,并且跟母亲一起玩耍跳舞。
这个幼年的Cheryl的扮演者是真实的Cheryl的女儿,而这个小女孩就以此方式跟自己从未见过面的“外婆" 进行了互动,我觉得这个小细节特伟大。
如果Reese再次被提名,导演 Jean-Marc Vallee 是连续第二年帮助演员提名奥斯卡了(Dallas Buyers Club),今后排队来找他的大牌会增多吧。
有趣的是Reese和去年得奥斯卡的Matthew在Mud里面是演情侣的,而Mud算是一部真正让大家觉得McConaissance到来的一部电影。
虽然Witherspoon的职业生涯还算鲜活,但是也祝愿她今后能演更多有意思点的角色,我一向觉得她是个不错的演员。
有的人觉得看着看着就觉得该结束了吧,我又要反对了,演完的时候我特别不过瘾,觉得结束得太早了,想要继续看下去。
我觉得电影想要传播的情感都出来了,我都特别受用。
1有些好东西你看就好了,看了一定会有收获。
是这个电影一开始是没什么意思,但是看着看着是不是到最后你发现你差点就错过一个非常优秀的电影。
可是为什么他一开始不好看呢?
因为这是正常的事情,所有的东西我们都应该是通过努力才能得到的东西,如果一开始就让给了你,所有的好处,那还需要坚持干什么?
之所以你就想那种一开始就非常的好,你就是想不劳而获的心理,这就是你活在这种手机短视频天下的那种弊端,这就是你一直看小视频的坏处,他一直让你处在一个高的多巴胺状态下,一旦把这种高的多巴胺撤掉,你就会浑身难受,你什么都做不到可是真正的事情都是应该我们通过努力,通过自己的付出才能得到的!!!
此时此刻高的多巴胺所带来的坏处体现的淋漓尽致了,你失去了获得快乐的能力了只有你泡在那个毒品中,麻痹中你才能暂时不痛苦,一旦让你出来完蛋了!!!!
所以说,不能堕落的原因,为什么不能堕落?
就是因为你会一直一直痛苦的2啊,看书真的好放松啊,不被手机绑架着的感觉用书来度过,无聊真的好快乐用学习知识学习数学度过,无聊呢所以我们不是用意志力来打败数学,我们是用数学来打败无聊用意志力来打败手机,打败诱惑。
而面对无聊的痛苦,我们是用数学来打败
2你有过想放弃的时候吗?
当然有每个人都会有,但是我能做到就是每次只有几分钟的这种想法,过几分钟就好了,接着干其实有放弃的想法并不会让你真的放弃,能让你真正放弃的是你没有坚持的意义
欲扬先抑:美国人真的是先要把自己堕落成肉馅再走出来,太美国了。
然而看女主一点点走过四季,寻找自己,最后一段太动人了,那些what if‘s,那些过去悔恨过的时光,造就了现在的自己。
音乐也很棒。
|quotes:What if I forgave myself? I thought. What if I forgave myself even though I’d done something I shouldn’t have? What if I was a liar and a cheat and there was no excuse for what I’d done other than because it was what I wanted and needed to do? What if I was sorry, but if I could go back in time I wouldn’t do anything differently than I had done? What if I’d actually wanted to fuck every one of those men? What if heroin taught me something? What if yes was the right answer instead of no? What if what made me do all those things everyone thought I shouldn’t have done was what also had got me here? What if I was never redeemed? What if I already was?
从舒服的大城市背上沉重的背包去荒无人烟的山野里一个人徒步、扎营、找水喝、生存。
是她对自己过去人生中犯的错的自我惩罚,试图赎罪的方式。
在那没有网络没人其他人的时间和空间里,唯有过去的回忆撑着她一步步艰难的步伐。
回忆母亲、前夫和自己做过的事,吃过的东西喝过的饮料。
人恐怕确实唯有在苦的情况下才会去回忆反思过去,一个舒适的身边充满诱惑的环境,人很难足够清醒地彻底反思。
这样自虐式的徒步,也许有着对过去自己所做的悔恨,对自己的厌恶和失望,也有着一无所有生无可恋的冷漠和麻木。
“我们无法知道什么会发生而不是另一件事,什么导致什么,什么会摧毁什么,什么会让什么繁盛或死亡又或采用另一种方式。
如果我原谅我自己会怎样?
如果我感到愧疚呢?
但如果我可以回到过去,我不会做任何一件不同的事情。
如果我想跟遇见的每个男人睡呢?
如果海洛因教会我一些东西呢?
如果我过去做的所有事正是导致我到今天这步的原因呢?
如果我永远不会被救赎呢?
如果我已经被救赎了呢?
“我们永远都不能为将来的事做好准备” 我用了好多年才成为我母亲教我成为的那种女人,那花了我四年七个月三天的时间,在没有她的情况下。
在我迷失在巨大的悲恸中后,我找到了自己离开森林的办法。
直到徒步行的最后一天之前我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
我的生命如同所有生命一样神秘、无可挽回且神圣,是这么近,这么地就在眼前在当下,这么属于我,顺其自然是如此的疯狂。
” Problems don't stay problems. They turn into something else.My life, like all lives, mysterious, irrevocable and sacred, so very close, so very present, so very belonging to me, how wild it was to let it be. 最后一段是整个电影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话。
其实这是足够长时间反思后的突然醒悟。
她接受了自己过去犯过的错,伤害过的人,表示了自己的歉意。
接受了自己也许本性就是放浪的的事实,看到了所有经历哪怕是不好的也会告诉她一些事情的好的一面,她知道了过去的自己就是这样,即使懊悔,重来一遍也是如此。
一切都是有原因的,一切又会产生一些结果,都不是她能预料到的。
她不知道该怎么办,没有心理准备开启新的生活,事实是我们永远不能为无法预料的未来做好准备。
你想赎罪,也许你永远无法赎罪又或者你已经赎罪了,这没有定论,不论你虐自己多久也不会得到一个结果,那么又何苦继续执念于赎罪。
顺其自然,接受已发生的一切,发现生命是如此的就在当下离你 如此之近,是如此的疯狂,因为它需要很大的勇气去面对现实,接纳过去不完美的自己,要毫无准备地面对完全未知的未来。
自我救赎要走到这步,才能重新开始生活。
不仅是放下对过去的悔恨和悲痛,还有面对现实和未来的勇气和心理准备。
你无法完全做好准备来迎接未来,但你准备好以没准备好的状态开启新生活的脚步了,这也是种心理准备。
我总是用这样沉重的字眼来写东西,我很讨厌自己这样。
记得一次面试,老板告诉我我的脸上就生着一副悲伤的摸样,看着他肥头大耳的摸样,我坚决不相信。
我是什么样子,是我自己说了算,跟你没有半点关系,也许只是面试那天我没有睡好。
很多时候,思考太多而不行动就会造成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旦心里缺乏一个永恒持久的动力,就会大脑疲倦而不知所措。
所以,其实这些年,自己也一度陷入过这样的困境,脑海里总是有黑色的海水在翻涌,海藻密生的大海深处没有一丝光明。
那段时间,失眠常常伴着黑眼圈而行,总是在文字和幻象中感觉找不到未来的方向。
就像“谢莉尔·斯瑞德·”,这种喜欢思考和善于挖掘内心的人总是会有这样的沉沦,我宁愿自己是一个胸大无脑的妹子。
女人究竟有多少种,我们不从外形来说,我们简单分为幸福和不幸福的女人。
幸福的女人大抵都是一样的,有个美满的家庭,疼爱自己的老公或者男友,有个不用发愁的未来,有着自己的独特而又舒适的小癖好。
不幸的女人呢,她们都是什么样的?
眼神里经常有悲伤或者不安,没有一个稳定的而舒适的生活环境,有男友或者老公,但是大抵都不太了解自己,常年处于压抑或者愤怒的状态,因此面容看起来总是疲乏和沉重。
其实,幸福这回事情并不是那么难,我们何必将有些深沉而短暂的东西长久地封闭在内心呢?
比如这部电影,难道说在看的过程中,没有觉得压抑或者心闷么?
谢莉尔·斯瑞德这部小说描写的是自己的救赎,同时也是无数沉溺与寻找自己的女人的救赎。
通过挑战身体的旅程来寻找将来发生的哪怕一丝丝全新光明的旅程。
路途没有那么糟糕吧,旅途中的人没有那么邪恶吧,大自然也没有那么可怕吧。
你瞧,其实走出来,一切都豁然开朗了。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此幸运,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和谢莉尔·斯瑞德一样坚持的下去,更不是每个人都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自我救赎。
对于我而言,更是如此,一个劲地往大脑深处钻,越钻越深,结果失去了我自己最爱的人,失去了健康的身体,还失去了最本真的平淡。
那个时候,我就下定决心,要放下一切虚华和让我痛苦的表象,踏踏实实地走遍每一处我到过的地方,认认真真和我喜欢的人对话,把每一口我吃进去的饭都细细地嚼碎,然后慢慢地吞下去。
有的时候,痛苦并不必要,而幸福也不是谎言,做个世俗的人并不是什么懊糟的事情,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因此我们才有交流的必要。
不要总是闷头丧气,胡思乱想,行动起来,去唱歌、去跳舞、去行走、去追寻,一切都简单起来,就开始越来越好了。
没有人注定流浪,终点总在某个地方。
这应该是我这辈子从头到尾认真看完的第一本英文书,我花了大概一个半月时间看完。
在从家到城里往返的火车上每天看几页,根据情节变化,有时候不管边上多吵都能看进去,有时候很安静但是注意力就是集中不起来。
因此有些部分我看书也确实没看懂,有些桥段也自然漏掉了。
四个小时之前我上网下载了这个片子,两个小时之前我看完了原著的最后一页,燃得不行,好像我和作者一样刷了PCT——挺厚的一本英文小说,能从头到尾看完对于雅思考了两次6分死活上不去了的我,精神上来说怎么也算是刷了个半程的PCT了吧。
当然主要并不是我好不容易看完这本书,主要还是跟着作者一路走过来最后被结尾感动。
合上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直接打开电影,一是因为我一直盼着这一天看完这本小说然后马上看改编电影,这肯定更能理解,二也是想说试着把看书没看懂的桥段在电影里补回来。
电影将近两个小时。
这种拍摄手法我还真没想到,优点是完全尊重原著作者的各种插入回忆;缺点是真的太尊重了,无限玩意识流闪回我这看过原著的有时候都觉得心慌。
大体上来说还是比较贴合小说的,但是不能免俗啊,无论怎样都免不了“电影永远比不上原著给力”的事实。
单说电影本身的优点其实完全值得豆瓣的7.5分,那么在此小吐一下缺点吧,不吹不黑,当然知道所有小说改编电影都不容易,只是单纯讲讲。
实话实说,电影版至少跳过了40%的、我个人觉得比较精彩的桥段,例如Rainbow gathering,主角遭遇大黑熊和“要求了两回寄新鞋”之类的(更多没有拍出的情节这里暂时不细说了),Cheryl一路上遇到的旅伴电影里也比原著少了至少一半。
而电影版删除的这些旅伴中,我真不能理解居然少了Doug(同样,原著情节这里暂不细表),作者在原著中不止一次提到过这个大哥,在她的旅程开始的早期,萍水相逢的此大哥帮了她不少忙,后来路上偶尔分分合合,小说最后提到Doug在和她最后一次告别后,2004年去了新西兰玩滑翔伞不幸失事遇难,年仅31岁。
Cheryl甚至在小说结尾鸣谢部分的最后一段再次提到他,“他将早日度过冥河到达另一个世界”。
这么一个重要的大哥,电影里没有出现,真是比较惋惜。
此外发现原著中一些桥段发生的时间线被打乱了,当然这不算硬伤吧——如果观众暂时没有看过原著或者不那么死忠原本的话。
只是看过原著后再这么看,确实觉得有点别扭。
有些看书的时候非常有画面感的部分,原著中有一个场景是说Cheryl在一片“她见过的最美最壮观的星空”下回顾自己的生活,放声大笑然后失声痛哭,读到这时我自己几乎都有身临其境想哭的冲动......然后就这么被电影忽略了。
还有些原著中挺占篇幅的桥段电影里有点敷衍着就一笔带过了(忍痛枪杀母亲的马那一段),这也没办法吧,毕竟有时间限制。
不过不得不说,看了电影确实帮我补回了一些之前看书没太看懂的地方——没有我之前期待的那么多,但总归还是有点帮助。
然后觉得电影女主角还是挺拼的,除了感觉这一口一个shit一口一个fuck原作者好像没有那么糙之外(不过Cheryl阿姨本人看着是要比电影女主糙一些,没看错的话作者本人就是客串的正片开始时把女主送上路的卡车司机),其他在路上的部分,特别是包括母亲去世后一段时间的各种没羞没臊的生活,这些都真是毫无保留的拍出来了。
相比之下其他男演员倒觉得有点假,原著里对作者来说差不多和Doug一个地位的Greg电影里看着居然略有点变态,而后半段原著里真有点变态的邮差(片中最后一个递给女主补给盒子的大叔)电影里却看着还挺nice. 反正如果真要喷的话,个人感觉就是有些男配角好像没怎么选好。
总之看了原著再看电影,总会有惋惜的意味觉得虎头蛇尾。
不过除此之外,还是挺不错的。
最后Cheryl阿姨牛逼!
年后第一次见到Y,才知道他整个春节都在老家的医院度过。
他的母亲突然查出重症,医生甚至暗示他们不必做更多努力了。
我不知道他是怎么面对这一切的,只知道他请了长长的假,最近刚回来,大概很快又要再走。
Y与我同龄,与我一样来北京读大学,毕业后留下工作,也与我一样“晚熟”,久久飘在这个城市,扎不下根。
讲到春节期间经历的种种,他语气平静,大约独自面对苦痛久了,总归只能如此。
他谈起未来对父亲的安置——把他留在老家单独度日,接到北京共同租房过陌生的都市生活,亦或他自己回家乡就业从头开始?
每一种选择,似乎都不太对。
我们仿佛转眼之间就过了那种欣欣向荣的年纪,那时朋友们传来的消息多半是恋爱、结婚、生子一类,即便偶尔感情失意、创业失败,也都带着点蓬勃的傻气。
一眨眼,我们要面对老、病、死了。
甚至还没来得及学会挑稳重担,那责任自身已先行坍塌。
生活一夜之间突然变了模样,要怎么应对?
对他人尽责之外,自己的状态如何调适?
有人自此消沉,直至时间治愈,或麻木于痛苦,或放弃原来的轨道,或依靠运气,等待遇到新的人新的事开始新的生活。
另一些人自我意志强些,打起精神主动调整,尝试的方法各有不同,比如读书、运动、修行、看心理医生、写作、独自旅行。
我比较习惯后两种,它们的共性在于,你必须长时间、无遮拦地面对自己。
起头的时候,总难免疙疙瘩瘩,互相看不惯——我每次出门第一天,都觉得自己做了很蠢很无聊的决定;每次写稿,也总要留出时间写废掉一个开篇——但慢慢的,当你深入其中,就会发现凝视自己的乐趣,乃至新奇。
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此前从未观察到的一面,或者在梳理某个前因后果时,得到一个始料未及的答案。
这种源于坦诚的发现过程,往往最终带来信心和勇气。
最近看美国电影《涉足荒野》,又想起这些,虽然故事发生在大洋彼岸,但其中经历与我们每个人会遭遇的没什么不同。
女主角Cheryl无法面对妈妈的遽然离世,自暴自弃,婚姻破裂,无家可归。
后来她去走PCT长线(Pacific Crest Trail,太平洋山脊小径),在94天徒步路中找回了自己。
听上去有点鸡汤,但来自真实经历。
现实中的Cheryl在旅途之中亦写作,后来出了一本书,就叫《Wild: From Lost to Found on PCT》。
电影拍得平淡简单,大多场景就是女主角一个人走在路上,没什么戏剧化的情节,所遇波折无非是带错装备、走错方向、路遇野兽或陌生人之类。
穿插并支撑这一旅途的,是大量碎片式的回忆,就像一个初学打坐的人,在刚刚坐下的一两分钟里,简直把所有能想的事情不分大小都想了一遍。
但正是这种逃无可逃的面对,教人学会接受,接受生活的不完美、自己的不完美。
也许正是因为抱着“不必强求,你随时可以放弃”的想法,Cheryl才走到了最后,比那些卯足了劲、打算来一次完美穿越的专业徒步者们走得还远。
旅程本身也在教授这些。
食物不足、饮用水不足、雨雪天气、途中湍流,这些最基本的困难成为最大的障碍,以千变万化的形式给你挫败。
行走在这样的路上,你会意识到人生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法则:想办法活着。
与此同时,它也帮你摒弃杂念,重新发现并感受那些最简单的美与快乐:日出日落、浩瀚星空、草木香气、一顿热气腾腾的饭带来的能量与欢欣……是哪个哲人说的,活比死好,笑比哭好,爱比恨好。
听来像是废话,难在时时践行。
Cheryl最终选择了妈妈的生活方式,时时抓住当下,感受善意与美。
妈妈有一段糟糕的婚姻,常常遭受丈夫咒骂毒打,后来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逃离,住在租来的狭窄房子里,收入拮据生活窘迫……但这一切都没有成为她的负担,她总是尽可能保持好心情,随时哼着歌谣起舞。
她永远有好奇心,中年时还与女儿进入同一大学去学习新的东西。
她教孩子们摘下植物的叶子,放在手里揉搓,低头享受清新的味道。
她甚至不后悔那段婚姻,因为这让她有了两个心爱的孩子。
她说,“每天太阳都会升起和落下,你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你也可以好好享受美。
”人生有限,这是无可奈何的,慢慢走近老病死,让人悲春伤秋。
一旦切身体会到这些,不由会问为什么,继而试图在某种答案中寻求安慰,寻求安身立命之所。
宗教固然是可以庇护的场所之一,但对于我们这些自小没有于信仰体系中生活的人来说,大自然本身,生活本身,没有来世没有前生的现世本身,就是庇护所。
这是我最近常常想到的,无论是听完Y的讲述,或是看到《涉足荒野》。
李泽厚的一句话总萦于脑际,“强颜欢笑,度此人生,此即真、善、美。
”
刚读完《山中最后一季》,配合服用
三星半。旅行是为了让自己学会与自己相处,你会发现人是多么容易在各种嘈杂和欲望中忘记自己。而肉体的疼痛,面对生存的威胁,只有那些最极端的恐惧,才能迫使破碎的她去正视往日无法面对的伤痛。有时候,我们没法改变,无法忘却,那就只能跨越。
涉足荒谬
看完特别想喝一杯杰克丹尼,可是却没有。不是自我救赎也不是寻找自我更不是疗伤之旅,但是必须完成的旅行,必须完成的人生拼图。
生活很累,每个人都有心碎破碎的时刻,但大家都要坚持下去。极其简单的故事就靠着女主的强大毅力和演技撑起来了,没错,是毅力,已经贵为影后的瑞茜全程背着这么大一个包徒步拍摄,而过去就靠她的回忆简短的穿插其中,这种淡淡的感觉我喜欢。
这部电影好在有伤痛的人被引起共鸣,开头那些wtf真的是真实心理写照。想起在西澳独自一人搭车的经历,看的我从头开始哭到尾。苦旅能解决问题吗,不能。但能极大激活生存欲,这是在熟悉的环境里得不到的。徒步本身就是治愈,那些翻滚的想法最终会排出体内,这经历会让人更坚韧。
果然烂片女王
比“Tracks-2013”还要矫情和讨厌。开头那里背着半人高沉重的背包独自站在路边,像足了前年在吉县,目的地是碛口古镇,清晨就这样子站在路口,每辆经过的大巴中巴小巴,我都问他们去不去哪里和哪里,当时我有两个线路可以选,结果等了一个小时,问了十多部车,都没有去那两个县的。so I quit...
对于这类徒步旅行片要求不高,情和景都有即可。(最近的好例子是《沙漠驼影》)。让马克瓦雷依旧迷恋诗意的动物符号,达拉斯中象征求生的逐光飞蛾,本片中象征记忆幻影的雪中红狐,虽然都只是几个镜头,却成点睛之笔。Laura Dern的表演赞,女配看好。
去寻找远方的自己...独自的时候,自然是有回忆作伴,一遍一遍...所有经历透着真切...PCT简直是一个梦想,证明你活着,感受你活着。“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精华!把非生命中的所有一切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这才有影后的感觉
徒步确实能给人一个目标并且脚踏实地的去完成,对于之前那些强袭而来的痛苦会被走在野外大地上的实感替换,虽然当到达终点时,这些糟心事还在,但那个一路走来的人已经在苦行中蜕变了许多次。不敢再看一次。有句话说的好,我们总以为还有很多时间,很多事留着以后去做,实际上,生命无常谁知道还剩下多久呢
人过了一定的年纪就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在别人身上找原因。
我不理解,看完心情更差了。自我救赎的方法很多,也就是肉体折磨的方式很多。羡慕女主不是油头。山鹰之歌yyds
导演对户外是有什么误解吗
音乐和歌很好听,可能在当年还比较新鲜,现在已经烂大街的“踏上苦旅 自我救赎”的故事。
失望。肉体的磨难并不会解放心灵的桎梏。
现在“在路上”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了么?要么一路鸡汤到底,要么矫情到死作到死。
说实话真想体验一把荒野求生,故事蛮好的,片段闪回也很不错,就是不太喜欢这个女主而已…
挺不错的一部片子,在旅程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