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其实还没打算看这部电影,被名字和画报吸引进来看的。
说实话,一开始看起来并不吸引人,而且还有点无聊,对着一片花上演了“宫心计”。
但是后来随着剧情的深入,慢慢被故事吸引。
选择的花的颜色也是特别巧妙,娇艳欲滴的大红色,其实也是一种隐喻。
到底是娇艳的花朵在寄宿人脑控制人类,还是人心难测?
还是值得人们反思和思考。
看过完整电影,也看过谷阿莫的解说视频。
与其他物种发生情感上的强烈连结,将与其他物种的地位置于自身种族之上,做出极端行为捍卫其他物种的利益的人,这不就是无恶不作的“爱狗人士”吗???
更为讽刺的是,在谷阿莫的小小乔解说下面,当白发女的狗性情大变咬了主人一口之后,白发女决定将狗安乐死了。
这个情节下的弹幕居然有不少人出言不逊。
这正是电影里面爱花人士的行为啊。
太妙了!!!!!!
2019年,剧情科幻电影《小小乔 | Little Joe》颜色很鲜艳的海报,但是另一款海报给我逗笑了。
完全没毛病,灵魂画手。
剧情电影看的我容易犯困,还有那精神污染一样的BGM,有时候颇有感觉,有时候又感觉画蛇添足。
科幻外衣下的情感电影,或者说家庭电影?
更多的我还是想到了幸福感和安全感这两个词汇。
涉及部分剧情了电影剧情也是走的双向理解,一种是真的被控制,另一种则是全是脑洞,产生这样结果的原因,还是剧情的漏洞太多经不起推敲。
感觉正片理解就应该是科幻题材,一种幸福魔画,消灭其他植物,吸引其他动物来保护自己。
本质上讲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危害,只是很魔性,另一条线是走心理路线,来迷惑观众的。
但是就是表现不太好。
比较矛盾的就是,如果这个花真的控制人的话,其实就是类似于邪教了,完全没必要折腾那么多剧情,涉及反对意见的人早早让他们加入队伍就好了。。
何必呢。
也许更多的是我欣赏不了这个电影吧。
中餐?
强行用筷子,明显不会用,貌似吃的像寿司。。。
感觉年纪都不大呢。
实验室的花,随便拿的吗?
这对儿很神奇,百依百顺就不是她了(捂脸)
都出去了,为何回头?
天天护理这个花,没人发现这个球,不过侧面讲这个能治好?
诡异的配乐,和诡异的剧情设计有点习惯不了呢。
--我是老乔的分界线推荐指数:★★☆(5/10分),怪怪的故事。
想来想去,不就是因为英国对疫情采用自然免疫的政策,英国老百姓生不如死,然后抱怨政府,觉得不如中国的抗议政策。
然后这垃圾电影用红色花粉、“日式”配乐隐喻中国?
拍就拍了,导演还说这是送给中国观众的礼物,希望中国观众喜欢!
真尼玛有点过分了哈。
整个电影拖沓冗长,4倍速看起来都犯困
刚看完电影,没太看懂,上豆瓣看看大家怎么评论,深受启发;1.我认为小小乔,隐指女主的事业。
这份工作听上去高大上,但是是违法道德的。
它的盛开让周围的生物死亡。
女主开始时并没有想到,但它腾空出世,就无法阻止它的杀伤力,和诱惑。
也许是毒品,武器,教义。。。。
2.她的那个老女同事, 贝洛 。
她也曾经是个成功的研究员,但是她曾经一度崩溃过。
她告诫女主,对事业的执着会让人自以为快乐,幸福。
但你心里明白这个研究是不负责的。
人为的控制温度,让人情绪高涨,如红色的海洋。
有人希望她一起来参与,她不得不假装参与以自保,当她看到事态升级时,忍无可忍,最后被封口。
3.男同事希望女主不要放弃事业,他需要她的帮助。
4.老板,在女主没有成功的时候怀疑她,在有前途时不想让她放弃。
甚至把说出真相,提出质疑的 贝洛 封口。
5.乔,是真正她的孩子。
她是依恋他的。
但她的事业传到了家里,她的同事甚至来和他谈论,洗脑。
她非常担心孩子被传染。
女主不得不假装被花粉感染,然后把孩子转给了在乡间的爸爸,她高高兴兴的走了。
6 心理医生,是女主潜意识的想法,故事主线。
从对自己大胆设计骄傲--怀疑--反抗---妥协---伪装最后,女主,她是一个离异的女科学家。
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这也常常是现代知识女性的困惑。
儿子乔终是要走的,她明白。
留下来陪伴她的只有她的事业--小小乔,她是它的妈妈,它没有生殖能力(有生殖能力的都会离开你,无论人还是狗)。
虽然它不好,但是别无选择,不是吗?
她是旁观百姓的代言人,弱者,心里明白但为自保强装欢颜,看似快乐。
细思极恐。
我不得不感慨导演的思考总是先于时代太多。
纽约场放映结束,身边四五十岁的男观众身体前倾一脸困惑,想要质疑又不知该说什么,想要批判又找不到源头。
八九十岁的老奶奶们就着细枝末节提出自己的想法。
主持人很官方的提出一些专有名词,大概也搞不明白今年热闹的戛纳是怎样入围这部缺乏主线又结局失败的文艺片。
导演和主演也很茫然的没办法和观众交流。
于是我想了一天,看了另一部电影,习惯了导演的风格,斗胆猜测这是一部讲女性与母爱的电影吧。
艺术是带着批判与质疑的。
最毋庸质疑的母爱真的存在吗?
最毋庸质疑的母子关系真的存在吗?
在女科学家爱丽丝决定杀掉自己的产物little joe,那一刻还有爱吗?
在无奈被转变信仰说出的那番话和送走儿子的行为,是被影响,还是终于解放了自己的内心呢?
老科学家摆脱执着的终极快乐到底是不是因为吸花粉呢?
如果世界上有唯一不可打破的牢笼,大概就是作为母亲身份的道德束缚吧。
在男性视角导演和社会主流对原生家庭的愤怒批判下,女导演选择以此为出发点,给了女性另一种表达的出口,着实让人敬佩的。
幽默的是导演把女性的很多传统形象化表达放在了剧中男角色身上。
碎碎念,办公室传闲话的男主角,passive aggressive和精致的利己主义男老板,从不lean in的男助手,从任性暴力抵抗转变成对父母的温柔抵抗的儿子。
这些刻意让人察觉不到的性别转换,对比极端乖巧的女朋友,打扮高调性感的心理医生,不由得让人想象,当花粉传播世界各地,全球弥漫着女性味道的时候,世界会是什么样的。
女权当道的今天,导演也在提醒,客观极端的女权同样是危险的。
就像无处不在的猫一样的神秘的日式音乐,旋转的而非线性的监控镜头,第一个被处死的狗狗。
假装快乐隐藏自己,不也是最明显的母亲困惑吗?
戛纳女主角,封的值得,也是敬给女导演的。
关于《小小乔》中的日式配乐有些批评的声音,想到之前看的《中国武侠电影史》中有提到,张彻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将西洋乐引入了武侠电影~当时,大家思维定势,认为这种类型片的配乐肯定得用传统民乐,结果,局势紧张之际往往选用《十面埋伏》,多了便显得单调乃至于千篇一律~张彻的改革是对症下药,打破了这种固有认知,拓宽了其背景乐表现的可能性~由此,我觉得,正如导演在影后谈中所言,西式电影中用日式配乐也是一种有趣的尝试,为什么不行呢?
另外顺便说一句,在世界电影的叙事语境中,东方的声音长期是处在下位的,太多人很自然地认为西方是优于东方的,这个实在需要分外警惕,自我否定比外部否定更加可怕~2019/12/1
介于蒂凡尼篮和草绿的配色构成了小小乔的诞生地-植物研究所所里的制服配色如此小清新研究院们看似呆在象牙塔里埋头研究却也始终不能免俗 拥有独立思维的不为所里同事所容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不被允许的 小小乔没有按照预想地生长 仿佛有了自己的意志转而操控它的造物主 能说它是邪恶的吗?
培育小小乔初衷是为了疗愈人类身心 然而人为的去除某种基因反而让小小乔朝另一个方向发展 人工智能反制人类既视感… 影院中独自一人观影 戴着口罩 看着荧幕中温室里的小小乔 那样鲜艳摇曳生姿 不寒而栗 配乐确实很契合影片 一个鼓点戛然而止定格画面 片末女主结束心理咨询转身离开 那个笑容立马变脸 她到底还是麻痹了自己
非常棒的片子,它最棒的地方就是在于它在同一个故事里面加上两种完全不同的可能性,而这两种可能性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而这两种可能性却又都在影片中有反复的暗示。
反复缩进的镜头也很趣,它镜头的大小是一直在变得,两个人聊天最后会落落落落在一个物品上,我认为它是想表达人的消亡,而后来又有大大大大到全景覆盖了所有人,有没有可能是在表达人最后都变成了物。
另外,画面第一个镜头那个旋转摄像头的镜头特别美。
吸食花粉前后的变化显然是很明显的,男主从一开始主动邀约女主,变得被动,儿子从听话变得叛逆,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其中的变化,如果这一切都是女主认为的,女主沉迷于工作,而在她试图从工作剥离后,这可能过了很久,或者情况发生了很多变化,使得这些变化其实就是正常的潜移默化在发生的,只是女主在那个老妇人的帮助下臆想出的吸食花粉的过程,当然也可能就是花粉的作用。
儿子最后以只是玩笑糊弄过去的那段对话我感觉是全篇的戏核,它带来了很多思考,主要点就是在于目标越单一的人会活得越快乐,但这个快乐是不是正常的,当人被设定上程式化的目标之后你还是不是你了。
这其实就很像古代在神权下的统治,目标很明确,为了上帝和上帝所授予的国王,这里面小小乔其实就类似于那个上帝,它赋予了所有人一个简单的目标,但其实也可以看出这个目标不是唯一的,就像最后男主表明爱意那样,人类的感情终究还是会滋生出来的。
另一个这片子有趣的思考就是如果你是唯一那个不一样的人,那你只能装作和他们一样,最后的飞机声仿佛预示女主逃离了这个世界,去往了其他世外桃源,这也可能预示着她压根儿就没被感染,但为了生存她只能选择装得一样,毕竟上一个不一样的已经死去了。
当然,这个片子最妙的就是它不扼杀任何一种可能,而在可能性中遨游的时候就会碰撞出不一样的思考,看的是同一部片子,但可能是看的两部片子,它真正做到了这点。
2022-12-9看
(原载于《电影》杂志与“电影杂志 MOVIE”公众号,图片版权归《电影》杂志社。
导演采访→《专访杰茜卡·豪丝娜:人不一定生来就是为了追寻快乐的》)艾米丽·比查姆很瘦,略大的连衣裙并不贴身,紧勒的腰带摘下了,布料就有了种要飘起来的假象。
不在乎。
衣服的缺陷,正好拿来大咧咧地自嘲。
照片没拍多久,似乎被镜头追到了穷途末路。
她定住,笑了笑,有些不好意思地表示,哎呀,不知道该摆什么姿势了。
似乎只习惯在镜头前诠释角色,而不是摆弄自己。
于是当摄影师让她想象要抓住点什么,或是心情突然放晴时,她一下子俏皮、生动起来。
剧本是一桶燃料,没有注解也不打紧,她可以用演员的格调来完成明星的使命。
而那种谦逊与诚恳,又赋予她高于本职的魅力。
有一瞬间她玩得特别开怀,特别忘情。
不过等到结束后问她,晚上是不是要去吃烤鸭呢,她笑得更加灿烂。
(注:以下涉及剧透。
)
1 我不介意角色是什么,只要剧本好,而且导演有意思5月17日,《小小乔》在戛纳放映。
活动结束后,艾米丽·比查姆就回了英国。
一天早上,她醒来后接到一个电话,被告知要火速赶去机场,搭乘最早最快的班机折返戛纳。
她的确是去了,只不过,从英国尼斯启程的漫漫长路,她乘坐的是摩托车。
风尘仆仆,却也酷劲十足。
紧接着,她成为了最佳女主角。
聚光灯打下,才满35岁的她被定格在影史的光辉一页。
只是向来低调的她,就连社交媒体也几乎不发工作以外的内容。
很多人还不熟悉这位新晋影后,更不知道她的大半人生经历,都与表演息息相关。
其实就跟许多演员一样,艾米丽自小就对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在那会儿,她还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成为演员,于是18岁时,她去伦敦音乐戏剧艺术学院参加了面试。
可即便幸运入围,她依然不知道演员能否成为自己的职业,毕竟“这个行业太难进去了”,因此她还准备了应聘简历,预备去酒吧工作。
总是欠缺一点信心的艾米丽,其实彼时非常享受跟学院的老师合作。
“他们总能让我受到鼓舞,而我也能学到很多,他们的恩情,我欠了不少。
”在学校里,她还遇到了一个不错的经纪人,使得她在竞争激烈的演员行当里,慢慢地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来”。
“过了好一阵子,我才能跟合适的人在一起工作。
我觉得每个演员都会有适合自己的不同项目。
我一直都知道自己想参与独立电影制作,而且这种表演是我所喜爱的,让我很有感觉。
”艾米丽深感幸运,因为无论是影视表演还是剧院表演,“都能跟很好的导演合作,饰演一些有深度与风格的角色”。
2006年,拿到学士毕业证书的艾米丽正式踏入影视圈,接拍了《牵引亡魂》(2006)、《一路顺风》(2006)等剧集。
这些年大大小小的角色试下来,还是要等到电影《凯撒万岁》(2016)和剧集《百年乡情》(2013-2014)、《荒原》(2016-2018),才能给予她更高的知名度。
在吴彦祖主演的《荒原》里,她演活了一位非同凡响的寡妇,被人们用“能将剧集据为己有”来夸赞表演的出彩。
等到独立电影《达芙妮》(2017)找上门来,她更要大呼这是“意外得到的天赐之礼”。
评论界不吝笔墨地盛赞大放异彩的艾米丽,最终她也收获了伦敦独立电影最佳女主角、托里诺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等表演类奖项。
当然,她仍旧没有当红的境遇,也没有翻红的功利。
不断感激一路尽遇贵人之余,身为演员并以演员自视的艾米丽只是一再强调,“这就是我的口味,能去做一些真心实意喜欢做的事情真是太赞了。
”她说,“我不介意角色是什么,只要剧本好,而且导演有意思,我就会非常渴望去合作。
”她又说,“我的确很享受看到一份好剧本的喜悦。
而且,当作品能有好质量的时候,那种感觉简直美妙无比。
所以,我真的是非常走运。
”
2 我希望你们能够理解我,而这就是我想要去做的《达芙妮》之后,就是杰茜卡·豪丝娜的《小小乔》(2019)。
这种偏向独立的作者电影青睐艾米丽,艾米丽也对自身的又一种可能性跃跃欲试。
在这部电影里,她饰演爱丽丝,一位新品种植物开发公司的高级植物培育员。
她领队研发一种特别“有爱”的植物。
除了定期浇水、保持恒温这些基本操作,这种暗红色的美丽植株还“希望”人们来抚摸它,并且跟它倾谈。
作为回报,它会释放一种气味,激发人们的快乐。
像是养一个小孩或是宠物,辛劳付出后,可以期盼一些难以用物质标准来衡量的愉悦。
于是她以儿子的名字给它命名,称之为“小小乔”。
但在爱与温暖的表象之下,人们似乎开始被小小乔改变本性。
饶有兴致地看了剧本后,艾米丽去跟杰茜卡见面,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杰茜卡则向她展示了小小乔的设计理念,给予她一个近距离观照导演思想的机缘。
“我非常喜欢杰茜卡之前的作品,跟寻常电影相比,它们相当有趣,而且很有深度。
她每部电影都挺不一样的,我尤其喜欢《卢尔德》(2009),那种黑色幽默和出色的视觉效果,真的很厉害。
”加盟《小小乔》是必然的,特别是本·卫肖和凯瑞·福克斯已经答应参演,“我一直都想跟他们两位一起演戏,而且之前也跟制作公司合作过,所有一切都很棒。
”拍杰茜卡的电影是去开展一场未知的冒险,“我完全没有办法想象电影会是什么样子的,但不管怎样,它一定会很有意思。
一切都在杰茜卡脑子里布置好了,她有自己的想象,而我们都很想知道,她会希望电影以什么形式呈现出来。
”在一切尚未揭晓时,杰茜卡先给他们设计造型。
“她问我愿不愿意剪短头发,然后给我发了些照片,又问我愿不愿意把头发染得更红一些。
我说可以啊。
”于是,那个有些保守、呆板却又颇为耀眼的发型,开始把爱丽丝的内在性情给外化出来。
艾米丽笑说自己的发型、实验服都很搞怪,而本那个有点“舔狗”特质的角色克里斯也是,总穿着衬衫,搭配米黄色休闲裤子和休闲夹克,还挎了个小包。
“很好笑哎。
”艾米丽这样形容。
就像“跟他一起拍戏,总是很好玩”,尤其是当“如此绅士的人,要去表现暴力的时候”,所以打斗场景也是她极为钟爱的。
玩笑话说得轻松,事实上,准备工作还是很严肃、很繁杂的。
他们要提前做好很多调研功课,还要一起长时间地探讨,从而保证所有与科学相关的术语、操作,都经过精心打磨。
艾米丽觉得基因工程的内容和美学很有革命性,很吸引人。
她特别喜欢培植房和实验室,那里摆满各种科学仪器,还会有科学家解释自己手头的工作。
“他们要从一片叶子里提取DNA,实验非常复杂,但非常酷。
我们不太能理解实验结果,但兴趣就是会被吊起来。
”可无论表面有多少好奇、兴奋,艾米丽表演起来,还是要以收敛为主。
“这个角色需要把全景给拼出来。
她总想读懂别人的想法,总是疑神疑鬼,怀疑别人是否在戏弄她,欺骗她,嘲笑她。
他们都是她的敌人,已经被小小乔感染,这让她觉得自己要负责任。
”因此,面对周围环境的悄然变化,她总是显得比其他人淡漠。
在草木皆兵的当下,连喜怒哀乐的表露都是一种危险。
艾米丽在很多时候,就是要在尽量小幅度的动静里传递细微的情绪波动。
回想当时,她说,“当你在做一些基础表演的时候,要学着去集中注意力。
你要想,这一幕能传递什么?
我希望你们能够理解我,而这就是我想要去做的。
至于每个角色要做点什么,我们相互之间都会谈论很多。
”她又补充,“这还是很需要勇气的,因为这跟你之前的表演和其他人对你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
我不知道会不会演得很糟糕,于是特别紧张最后呈现的效果。
不过,似乎大家觉得还不错。
”“这就是演员要去承担的风险。
”但就跟参演一样,艾米丽对杰茜卡有着百分百的信任。
“她不会让我做任何不好的事。
但这个表演确实很不一样,这对我来说也是新的体验。
”
3 电影就像是一件艺术品,不是为了娱乐大家,而是逼着你去思考小小乔是那么精致,那么美丽,通体包裹着呵护、亲昵与爱,释放着开心的迷人信号,但它却是一切未知的缘起,如同看不见的根部,岔开了众多叫人不寒而栗的事实。
因为要生存,被绝育的小小乔通过花粉来改变人的习性,让他们千方百计地维护它。
艾米丽看得透彻,“这绝对是植物想要生存下去的本性与办法,是它们的一种竞争方式。
让苍蝇帮它们繁殖,就像人类操纵别人去实现自己的目的一样,不管这目的是好还是坏。
”由此衍生的强烈对照在电影里比比皆是。
可爱与可怖,人类的善意与植物的恶意,人为的操纵以及被动的报复,全都在相绊相生。
到头来,小小乔让观念不同的人们之间出现裂隙,产生矛盾,甚至引发争执与冲撞。
在艾米丽看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去爱。
对某些人来说,爱是很好的,但对另一些人而言就不是。
此外,每个人应该怎么去定义快乐呢?
当你开始质疑快乐,那它就成了你无法控制、抓住的东西。
这是很实在,很主观,很哲学的。
”关于爱与快乐,《小小乔》谈了很多,并以此作为探讨其他问题的基底。
“我觉得之前的情节就是为了营造出这个电影高潮,这个完美的一刻。
”艾米丽称善杰茜卡的聪明,“她之前也没有尝试过这种做法,但这一切就像是生活本身,像是真实生活的一个版本。
什么才是完美结局?
什么才叫终极快乐?
你试过人为制作吗?
你能够找到并且到达那个目的地吗?
《小小乔》是能够激发很多思考的。
”这些问题全都压到了爱丽丝身上,她成了探寻答案的主体。
艾米丽说,“当她发现自己可能创造了一些具有毁灭性的危险东西时,感到非常害怕,与此同时,她的爱好、生活、工作也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所有东西都在彻底改变她的观念。
”当她失去理智,感到尴尬、羞耻、受伤、失望后,“她就变成了孩子,而孩子变成了家长。
杰茜卡也是在探讨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探索关系的变化。
”但在千头万绪之下,还是杰茜卡所谈到的核心,“爱丽丝创造了一个弗兰肯斯坦式的怪物。
她不再有能力去控制,但她对此负有责任,必须去终结它。
这是一种很不舒服的感受。
”弗兰肯斯坦可以泛指失控的创造物,通常会毁灭创造者,这可谓小小乔极佳的注解了。
在面对潮般涌来的众多问题时,导演处理得非常聪明。
艾米丽解释,“观众跟演员一样,在经受角色的经历,一起去完成那个拼图。
但在最后,什么都是非常模棱两可的。
对我们来说也是这样,但对她而言,这就是想要的结果。
”由无从怀疑到怀疑他人再到怀疑自身,由异化到同化,又在一个更大的层面,让大家自以为根深蒂固的情感,会被轻而易举地连根拔起,叫人反问假装与本真的距离,世情与人性的荒谬。
在这个思维背景下,干净、简洁的《小小乔》展现了一种深层恐怖片的自律。
而东瀛风的诡异配乐跟独树一帜的用色、剪辑,更让效果翻了倍。
艾米丽笑谈“杰茜卡在玩她喜欢的把戏”,因为就连演员,“看着这样的场景、服装,怎么也没觉得是个恐怖片。
”但这是一次有趣的体验。
艾米丽评价,“杰茜卡喜欢在紧张感上做文章,让观众觉得马上就会出现危险或恐怖的情节,感到不自在,突然间,却发现并不是这样的。
门后没有怪物,只是一个小孩。
就好像所有东西都坏掉了,然后又回到那个疑神疑鬼的状态去。
”对此,“有时会让人受挫,但有时又会让人非常喜欢。
有时候观众特别想要看到一个怪物,想要一个结果,但她却有特别高明的想法。
”看得透这一层,艾米丽非常理解《小小乔》口碑的两极分化。
对观众而言,可以为惊喜而兴奋,可以为落空而懊恼。
这是一场由始至终就没打算讨好大众的游戏。
艺术世家对杰茜卡有着深刻的影响,“电影就像是一件艺术品,不是为了娱乐大家,而是逼着你去思考,让你感觉不舒服,让你质问自己。
这就是艺术的作用。
”从很多层面来看,艾米丽身上也透露着这种良性的艺术气息。
就像当年她曾说过的那样,“我进戏剧学院,不是为了在镜头前装可爱。
”如今她已贵为戛纳影后,也许意味着日后会有更多选择角色的机会。
但由始至终,艾米丽强调的都是“明智”,希望自己能够“选对了”。
相比起数量,她还是更倚重质量。
“因为你想要做到完美,做到最好,那你就要竭尽全力。
假如你没法跟角色产生共鸣,那就很成问题了。
”换句话说,“你可以拍很多很多烂片,但这会将你引向一条自己并不想走的道路”,而“当你选对了一个好项目之后,它能让你走得很远,给你带来很多收获”。
“所以,还是要在空闲的时候,学习,体验,读好书,旅行,跟好的人接触,这能够提高你的生活品质,更能让你成为一名更好的演员。
”
3.5 其实是一部仿制的日本怪谈:与其说全片气质很兰斯莫斯(但是兰斯莫斯越来越电影,豪丝娜越来越电视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不如说很阴翳,色彩也很日本,造型也很像,音乐也很像(一惊一乍加强版武满彻),剪辑节奏也很像,更不要提那个植物本身就很有一种绚烂与阴柔并存的气质,以这个角度看过去还是蛮可爱的。最后一刻钟没有把悬念保持住非常遗憾,毕竟心理治疗和现代人的压力疏解也是本片的一大命题,纯粹的科技批判反倒削薄了影片的表达。
。。。
其实为什么会翻译成小小乔来着……只记得在植物温室桃红灯光下少年接吻了
过度显性的惊悚类型叙事,明显削弱了本片心理健康与生物工程反思的命题表达深度,且这两个主题之间互相冲撞和抵消,也让其深刻性消解在类型化表达的噱头之中,多少有些遗憾。而配乐用得过多、过满、过于重复,同样是一大硬伤。其上述两大命题中的任意一个,独立聚焦呈现的话,都会非常精彩;尤其是后者,让人联想起新冠疫情之初、已经快被人遗忘的实验室病毒争论,让人不寒而栗。
加长版黑镜 也不会觉得完全不行//故弄玄虚 一惊一乍 配乐拉满 色调绝妙 兰斯莫斯可能会有点世另我的错觉?运镜的风格化非常贴合影片的基调 精致诡异的都市怪谈//德国表现主义是所有惊悚片的根基来源?//但突然跳脱出的心理医生视角 和有种必须解释清楚自我意图的自觉 挺讨厌的//LGH说到 专业知识就像小小乔的花粉影响了我们这群半职业观众
我难得标注是因为我恨我自己,周末终于有时间补觉让自己看电影不会睡觉,却看了一场???
兰斯莫斯都有粉丝了
英剧班底,和风配乐,若有所指的寓言故事,意识形态的洗脑过程,围绕着一棵塑料花拍出一部塑料质感的电影,过于装腔作势了。。
还行,比一星强点。后半段Alice提包有点像提剑,倒是有点武士片味道了。
音乐太棒了,撑起了奇情的骨架。但是戛纳影后,are you serious?
#22ndSIFF#05
概念上和英剧时期的《黑镜》差远了,虽然呈现上是挺英剧的。我觉得一个高级的处理是文本上多义性,但视听语言可以告诉我们真相(比如女主视角离开后其他人一切正常),但导演好像做了一件相反的事,对我而言如配乐一般诡异。
配乐是什么鬼,太出戏了
好棒还好没看资源配乐惊悚好喜欢,永远大爱我大英。20221214周三晚八点十九块九黄金时段一个人包场爽翻天@佛老汇
想不到还有比大西洋观感更差的,布景好似廉价舞台剧,这咋呼的配乐让人满心期待来个吊炸天的大反转,结果故弄玄虚了半天也就是个意料之中。
韦斯·安德森凭借本片中男扮女装的精湛演技,成功获得戛纳最佳女演员奖。
3.0 从两人对话中慢推直到两人离开画框,暗示之后自我的消失,以及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隔阂,还有几段模糊的台词也比较有趣,但除此之外这部电影一无是处。像是一个空壳,包裹着虚假的氛围和概念,深处只有无尽的空白,极为无聊。
SIFF2019@梅龙镇 时尚配色大师拍的冷感僵尸片,音乐有中印日三种style,非常fusion,可以唬住傻老外。最后一句晚安妈妈倒足胃口。
赤色恐惧
在软科幻的外衣下,讲述的其实还是当代人内心深处隐秘的不安全感。尽管满屏的红色花朵显得如此触目惊心,它们弥散出的花粉亦可能只是人们潜意识中的幻觉。这也是豪斯娜在《小小乔》中做得出色的一点,正如影片中不停复现的挠人音乐,也许只是某种焦虑情绪再明显不过的外化。故事本身并不完美,甚至某些部分带有后现代式的空洞(特别是影片前半部分),但随着叙事的深入,究竟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臆想,逐渐混做一团,解读的空间也随之被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