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第一集,从节奏和内容上看,还不错,节奏很快,内容也没有太做作,每天看一集。
但是,怎么感觉,有点刻意学习吴京的劲头呢,吴京是不错,但是不能成为军人的刻板印象。
后续希望不要有过多、刻意的表现儿女情长的剧情,后续再来评价。
正好现在正在读《毛泽东军事文集》《粟裕兵法》,希望能通过这部剧,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战争战略战术有个更加感性的认识。
有更多的思考再来分享。
刚刚看了预告片第三集。
预告了段显峰打仗中的观察协同和战斗结束后的分析总结,得出“人才是打胜仗的关键”,这让我眼前一亮!
真不错啊,通过把军事学院教员出身的段显峰参加作战指挥,让普通观众看到了战略战术分析过程。
这部片子不仅仅展现了抗美援朝精神,还将上升到战略问题、战争指导问题,背后是战争规律和战争科学,这样就表现出了我们志愿军的高超的战争智慧和高超的战略战术!
升华了!
后面的剧情依然很紧凑,我非常期待!
只有我看上甘岭的时候注意到了它的另一条"战线"吗!
只有我注意到了谈判桌的细节吗!
这些看似与火线战斗"脱节"的情节,实际上展现了上甘岭战役的另一个重要维度。
前线阵地的得失与谈判桌上的进退密不可分,这种双线叙事让我对战争的全貌有了更深的认识。
正如剧中所展现的,谈判桌就是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每一次谈判的胜负都直接影响着前线将士的处境。
莫远那句"这次他们25秒下桌,下次我们要比25秒更短"的台词,生动展现了谈判桌上的较量。
这让我想到,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胜利从来不是单纯靠军事实力取得的,而是政治智慧和军事行动的完美配合。
剧中展现的谈判场景,不仅丰富了战争叙事的层次,更展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真相: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是前线浴血奋战与谈判桌上据理力争共同作用的结果。
每一次谈判的推进,都是用战士们的热血和生命换来的筹码;而谈判桌上的每一次寸土必争,也都在为前线将士争取更有利的战场条件。
这种双线并进的叙事手法,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全貌,也让我们更加理解了和平来之不易。
今年电视剧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我看《唐诡2》觉得肯定是年度最佳,突然出了《山花烂漫》。
当我觉得《山花烂漫》稳了时,来了《上甘岭》,实在难以抉择。
目前《上甘岭》只看了7集,可以说是完全符合我的胃口,爆炸场面宏大,演员演技在线,故事条理清晰,把抗美援朝的故事又一次生动的展示给观众。
浅谈一下几点:1.叙事更贴合历史我用“贴合”,而不是“符合”,在我看来不可能有影视化作品能够完全“符合”历史,只能够用艺术的手法更加生动的展示给观众,这就是导演刘伟强厉害之处。
很多其他影视作品只展现战场上的惨烈,而忽视了两国之间政治上的博弈(虽然敌方是多国联军,但本质就是中美的博弈)。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上甘岭》在谈判桌上的几场戏还原了当时谈判的情况。
有很多评论说叙事太杂,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其实不然。
战争不是把对面杀光才算胜利,是要完成本方战略目标才算胜利。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人现在都在说:“抗美援朝中美战损1:3,凭什么说是中国胜利?
”因为我们达到了我们的战略目标——让美军退到三八线以南!
所以政治讲不通,战争就无稽之谈。
2.主角光环——段显峰很多人在诟病主角段显峰,一个自带主角光环,不死不伤,全知全能,有种“抗日神剧”的味道。
其实这是很常见的影视手法,像张国强主演电视剧《三八线》也一样,通过不断成长一步步走下去,很多战争题材电视剧主角都是需要一个虚构人物。
这个虚构人物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普通士兵,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指导员,最主要虚构人物是代表着观众视角。
我明白很多观众喜欢看群像戏,我也喜欢,但是如果把段显峰做的事,追飞机,说韩语,说英语,画图纸,指挥作战,拆炸弹……分成十个演员去演,那就显的很零碎,而且没有任何记忆点。
这个虚拟人物就是把张三李四王五赵六做的事捏到一个人身上去,告诉观众当时我们的部队里人才济济就可以了。
而且他就是一根线,带着观众去把故事串联起来。
谈谈演员黄轩,我并不喜欢他演戏,但也并不讨厌。
在看剧之前,我对这部剧主演就一个要求,不要让我感到出戏就行。
黄轩做到了,而且演的非常好,一个没上过战场的“纸上谈兵”行家,把战场上的不同感受都传达给我了。
虽然我个人不喜欢他,但是扎实的功底我还是要给掌声。
3.邱少云 黄继光本部剧很多演员我都叫不上名字,但是导演请来释小龙演邱少云,欧豪演黄继光,这就是刘伟强作为导演的厉害之处,也是我要来写一篇影评的原因。
释小龙和欧豪的戏份很少,可以说是一闪而过,但是却演我们从小就深刻于心的英雄——邱少云和黄继光。
导演没有强调他们之前做过什么,说过什么,就是事情发生了,然后就结束了。
这是导演对于“人民战争”深刻的理解,告诉我们要“突出英雄,淡化英雄”。
“突出英雄”,导演请了两位知名演员,给观众加强了记忆点,让我们铭记英雄。
“淡化英雄”,是削弱个人英雄主义。
如果那团火烧到其他人,其他人也不会发出任何声响。
如果看到一起冲锋的战友全部倒下,而自己是那个幸运冲到机枪点的人,换做谁都会以命相博。
这个人民军队强大之处。
之前看到有“专家”质疑邱少云黄继光,其实真假并不重要,邱少云黄继光只是一个符号,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肾上腺素”。
导演在两位英雄的处理上可以说深得我心。
.以上是看了7集有感而发,希望后边会越来越好看,尤其不要烂尾。
2024年10月14日,跨越了72年的时间长河,等到了电视剧《上甘岭》的开播。
看完前3集,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中国人民志愿军题材的作品这些年不少,原本担心会有审美疲劳。
但当一个个熟悉的脸在荧屏上亮相时,我就知道这次稳了,实力派都是用演技征服观众的。
特别是黄轩和王雷这对组合,从第一集就展现出了极强的演技火花,期待后续的精彩碰撞。
其实最惊喜的是制作质量。
不愧是博纳出品,电影质感十足。
尤其是那些战争场面,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置身其中仿佛能闻到硝烟的味道。
这种沉浸感,是以往战争剧少有的。
而那些细节的还原,从军装到武器,再到战壕里的泥土,无不彰显着主创团队的用心。
虽然才3集,但已经深受震撼。
不仅有大场面的震撼,其中还加入了一些小故事让整个和战术相关的剧情更加通俗易懂,比如秦基伟用孙行者进铁扇公主肚皮来比喻坑道战那段,让我这个门外汉都能一下明白要点。
还有胡满仓这样接地气的角色,让原本紧张的战争氛围得到了缓和,也让观众有了一丝喘息的机会。
《上甘岭》恰到好处烘托出来的爱国情怀也是让我感到舒适的点之一。
当听到“联合国军”狂妄地说要"修理中国人"时,我感到一丝愤怒;但看到我们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们坚定的眼神,又让我瞬间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这种情感共鸣,让我不禁想起爷爷辈讲述的那些峥嵘岁月。
看完最新剧情,我已经有些迫不及待想和家人一起重温这段历史了。
《上甘岭》不仅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它让我们这些和平年代的人,能够深刻体会到前辈们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巨大牺牲。
希望接下来的剧情能继续保持这样的水准。
这部剧的几个败笔1.过于突出段显峰这样的个人,跟历史上的特级战斗英雄比,段显锋的事迹是普通的,不值得如此大书特书。
最后一段冲锋更显虚假,没有头盔扛旗冲锋,怎么能走那么远呢,侮辱敌人就是侮辱自己2.本剧应该集中在上甘岭,不应该去碰触志愿军战俘问题,这个问题可以作为一部新的电视剧主题,但是放在这里,与上甘岭并无关联,十分割裂和突兀,也讲不清楚这个问题。
3.编剧和导演想突出一下以段显峰为代表的志愿军的战术素养,但是在上甘岭战役中,这样做法是错误的,是弄巧成拙的。
上甘岭战役是新成立的新中国和经过了几十年炮火洗礼的中国人民军队以轻步兵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最强海陆空武装部队的正面阵地防守反击战,是用中西方自1840年后100年的再次较量,标志着西方侵略者只要在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为什么上甘岭会赢?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得好:归根结底是中国人的骨头比美国人的钢铁硬。
说得太好了。
人民军队和帝国主义侵略武装的之间的较量,这是气和钢的较量,这是意志的较量,这是信仰的较量。
在意志和信仰面前,任何战略战术和单兵素养都是不值一提的,一力胜百巧,就像拳脚功夫在子弹和炮弹面前不值一提一样,上甘岭战役就是一场硬碰硬,就是一场狭路相逢,就是一句寸步不让,寸土必争。
任何影视作品,小说作品,都应该更加突出我人民军队的战斗意志和共产主义信仰,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中国和平发展个未来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
青山处处埋忠骨,人生何处不青山!
我向往战争年代,不是因为我不爱和平,是因为只有战争才能换来和平。
我向往战争年代,不是因为我勇敢,是因为我不愿意看到现在的社会风气我想在战场上杀敌,像英雄一样战斗死去我向往战争年代,不是因为我出身军户,是因为我没有能力来改变今天的一些问题,而在战争年代,在战场上可以。
我向往战争年代,不是因为我不懂战争,是因为没有战争,中国男人的阳刚血性将慢慢被这些阴柔的小鲜肉和社会不公所磨灭我向往战争年代,不是因为我在战争中能获利,是因为奸佞小人和贪官污吏在战争年代才能得到应有的下场帝国主义和人是不能通过和平手段教育的,只有战争和死亡才有可能改变他们,否则人民都将无声息的被敌人压迫
听说“兄弟们”改成“同志们”很多人有意见,听说加了“一条大河”很多人有意见,同志们,拍戏,拍战争戏,拍年代战争戏,拍有民族意义的年代战争戏,跟黑帮电影真的不一样!
王雷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默默无闻,勤勤恳恳,一步步走到80后唯一国家一级影视演员的人,没有绯闻,忠于婚姻,热爱事业,懂得感恩的人!
我想,即便是他改了台词,那也可能是为了作品而精益求精,如果没有经过导演编剧制片演员商量,一个演员哪怕大过天,他能有这么大权力吗?!
再进一步想, “兄弟们”改成“同志们”,加了“一条大河” ,这么改难道不对嘛,难道不是对戏剧的提升吗?!
编剧连这种基本的东西都想不到,演员看到了烂剧本,还不能提意见吗?!
王雷被烘托成了一个有强大背景,甚至有国家撑腰的黑暗势力!
被死马狗儿子污蔑、造谣、抹黑成了戏霸、恶人!
这我是万万没想到的!
难不成在狗崽崽眼里, 导演编剧制片和其他演员都是智障?!
这些说话连放屁都不如的狗崽子,挣这种黑心钱,难道不怕天理报应嘛,不怕损父母子孙的阴德嘛!
最打动我的是这部剧对群像的刻画手法。
在当下影视剧充斥着主角光环的背景下,《上甘岭》选择了一条更难走的路:用一种平实的笔触,展现一个个看似普通却又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战士形象。
这种选择本身就值得赞赏。
从年轻的双喜,到憨厚的范元宝,再到坚毅的向红,每个人物都有自己完整的故事线和成长轨迹。
双喜的故事尤其让人动容,他在战友牺牲时的痛苦与愤怒,在战场上的冲动与成长,直到在段显峰的指导下逐渐明白战争不是个人恩怨的过程,这个角色完美诠释了那个年代年轻战士的真实状态:他们可能会犯错,会冲动,但最终都在战火中迅速成长。
范元宝的形象则是另一种典型。
平日里看着懵懂,有时甚至显得有些笨拙,但在战友危急时刻,他展现出的勇气令人动容。
这种反差不是为了制造戏剧效果,而是真实地展现了战争年代普通人身上迸发出的非凡力量。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看似细小却震撼人心的场景:为了接通线路而永远倒在路上的小豆子,在烈火中纹丝不动的邱少云,堵住敌人枪口的黄继光,为救护伤员而在枪林弹雨中奔走的卫生员向红...这些片段都不是为了煽情,而是在诠释一个朴素的真理:在那个年代,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英雄。
而这些英雄的诞生,往往就在一个普通的瞬间,一个需要作出选择的时刻。
这部剧在我看来展现了英雄的人性面。
他们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完人,而是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会害怕,会犹豫,会想家,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选择了用生命守护祖国。
这种平实的表达方式,反而更让人感动。
尤其是那些日常生活的细节:战士们互相打趣的场景,分享干粮的温情,在战壕里谈论家乡的点点滴滴,都让这些英雄形象更加丰满。
看完《上甘岭》,最让我震撼的不是激烈的战斗场面,而是剧里对战略层面的展现。
剧中开篇就呈现了一个看似矛盾的场景:我军在敌军眼皮底下大规模撤退。
这个细节揭示了整个上甘岭战役的关键时间节点——第五次战役。
作为一个军事历史爱好者,我认为这部剧最成功之处在于将复杂的战略布局讲述得明明白白。
金化、铁原和平康这个重要的战略铁三角,成为了整个战役的命脉所在。
尤其是芝浦里的地理位置,它处于金化和铁原之间,就像一把钥匙,掌控着整个战局的走向。
剧中通过段显峰指挥拖延美军一个师的情节,生动展现了我军在劣势装备下的战术智慧。
这不是简单的阵地战,而是一场关乎整个战略大局的较量。
通过对地理位置的准确把握,让观众理解了为什么我军宁可付出巨大代价也要死守这片阵地:一旦芝浦里失守,不仅装甲部队可以长驱直入,我军的补给线也将面临断绝的危险。
最难得的是,它不回避当时的困境:我军装备落后、物资匮乏的现实。
但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通过精妙的战术运用和战略布局,最终赢得了这场关键战役。
这让我对"以劣势装备取得优势战果"有了更深的理解,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片子。
不要总试图站在高人的位置上说三道四,还是从平常人的角度从获取智慧的角度去观看吧。
在第一集仅仅十几分钟时间里,我首先看到了当时十五军军长秦基伟的才华。
第一个镜头就是他手中握着的笔记本。
(一个善于记录和总结的人)第二个镜头就是他与战士们一起推炸毁的汽车,(一个与士兵同甘共苦的人)第三个镜头就是他熟练地说出参谋的名字和专长(一个广闻博之的人)第四个镜头就是他与冯百胜面授打飞机的方法。
(一个善于传授经验的人)第五个镜头就是他召集多位参谋一起研究敌情和打算。
(一个有民主作风的人)第六个镜头就是他在接到上级命令后的果决表态。
(一个杀伐果断的人)据说导演刘伟强拍摄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情节快。
果然是如此,如果我不采取定格方式来观看就很难去欣赏秦基伟的儒将、勇将、民主、善教、博学的多种品质。
一个导演能够如此迅速和多面展示将军的优秀,很能说明导演对秦基伟将军的了解和表达中非常细致深刻的。
接着追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