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置身于北京的办公区,都会这里的奇观所震撼,这里人流熙攘,行色匆忙,数十万人在高楼大厦里进进出出,像蚂蚁一样,有些人貌不惊人,其实手里操作着几亿的生意,有些人气宇轩昂,却可能居无定所,连套房子都没有。
北上广的世界,就是这么奇妙,每天发生着数不清的故事,欲望与财富,现实与理想,都尽在其中。
胡艺川执导的剧情片《乡关何处》就选择了其中一个故事,很有趣也很悲凉,不是直接表现北上广的车水马龙,而是通过一个北漂厌倦了漂泊,逃离北京回到家乡县城,面对这里的山乡巨变,感到无所适从,无奈最终又逃离家乡。
出人意料,动作明星陈天星把一个归乡的北漂演绎得这么富有人生深度,从拉着已经快散架的破行李箱被老爸接上,一丝不苟的发型和体面的大衣,掩不住刻在脸上的疲倦,爷俩在街上把掉出来的证书重新装回去,那些荣誉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在简单而写实的画面中,酝酿出悬念,李朝阳人即将要面对的,可能已不是记忆那个亲切而又温暖的家乡。
果然,随着故事娓娓道来,观众可以跟随陈天星的脚步,重新去认识他的家乡,辛勤一辈子的外公生了重病,出院后却死在田地里,亲戚们办完丧事就开始商量赡养外婆的事,弟弟李曼整天骑带一伙小兄弟骑摩托车打架,刚刚进入局子又在外公葬礼上把女友的肚子搞大了,面对李朝阳开婚庆公司的创业计划,当年的好朋友无能为力,昔日的恋人陈静因为结婚三年不怀孕,丈夫每天喝酒赌钱还家暴。
在这个叫石柱县的地方,太阳和月亮日复一日的交替,城镇化带来空旷的街道上,人们却渐渐迷失了乡里的概念,很多习俗被保存了下来,却像是失去了根茎的树叶,已经失去了生命力,而作为回归的游子,李朝阳更是找不到落脚点,只有随父亲的船,祭奠那个被淹没在水底的家乡。
从前都说叶落归根,当李朝阳把青春奉献给北上广,带着失落回到家乡,才发现他这片落叶已无处归根,根,已经被时代的洪流淹没,只剩下城市化的大潮,挟着人们身不由己的继续往前走,哪怕停下来歇上一会,都已经成为奢求。
不得不说,科技和经济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便利,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以购物,可以游意驰骋于全球各大热门旅游区,尽情享受城市化高速发展的红利,可是,节奏的加快也让一代人失去了曾经安逸而又温馨的故园生活。
很多十几二十年前背井离乡、带着梦想进军北上广的朋友也一定曾设想过将来衣锦还乡的日子,而随着时光的变迁,除了少数人能够赚到足够的钱扎根北京,更极少数人功成名就光耀乡里,绝大多数人还只能是刚刚赚足生活费,然后回乡去看望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新一代依然像李曼一样,精力无处发泄,幻想着也能有一天跨越群山,去远方的城市里打拼一片自己的天地。
北上广就像围城,有人想进去,有人想出来,想进去的人没有想到城里的辛苦,想出来的人想不到家乡已是陌路,当陈静和李朝阳先后在十字街头痛哭出声,形成了近几年来现实主义题材国产片中最扎心的一幕。
网络、高速发展的路网建设,使得当下中国,乃至世界都变得越来越小,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距离,现在已经成为转瞬即至的地图上的一个小点而已。
于是,古人曾经执着、在意的家乡和家族观念,正在蜕变成一个不那么重要的词汇。
甚至,如今的人已经越来越相信“日久他乡是故乡”的观念,即便怀念家乡,也不过是以“舌尖”为由头,找寻一点具体而切实的滋味。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家与乡,于不曾远离的人们来说,却像是一片桎梏,正如《乡关何处》里的二弟李曼,一身杀马特的装束,在小镇横冲直撞,非常落伍地仍旧模仿着古惑仔的义气言行,眺望连绵不尽的山丘,内心渴望着冲出小镇,去亲眼见一见外面的世界。
恰恰与一身萧索,孑然返回小镇的哥哥李朝阳形成鲜明对比,甚至是一种轮回。
从故事里可以看到,朝阳当年的兄弟,如今已经各散东西,喝着言不由衷的酒,各自有了生活的烦恼,而这,大概就是成长的终极烦恼!
《乡关何处》的剧情虽然看似波澜不惊,但其实导演在写实化的故事中,揉进了许多当下中国社会的荒谬感和仪式感,一场葬礼和一场婚礼接踵而至,四川山地少数民族独有的风情,加深了电影本身的厚重质感。
全程方言的演绎,既凸显出这个故事的地域特征,同时也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适性。
电影的画面非常讲究,空镜美轮美奂,静谧之中又透着几分僵化,暗示着当下中国农村居所的变迁,使得传统以村庄为聚居方式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失去耕地的农民,却又无法迅速适应出卖劳力为生的打工生活,变得彷徨而迷乱。
只有当沉默寡言,自始至终只会在饭桌上和稀泥、打圆场的父亲,带着两兄弟来到水库之中,指着静谧幽蓝的湖水下,说道,“这是我们的老家”时,犹如神来之笔的一段水底特效镜头,在曾经繁华的村落中穿行,曾经鸡犬相闻的农家生活气息,铺面而来,再与湖面上对坐无言的父子三人尴尬的状况对比之下,现实本身的魔幻感,扑面而来,令人难忍心中悲怆。
电影最后,如死水一潭的移民小镇,终于还是继续回复了它不变的生活。
弟弟李曼和陪着他飙车、打架的姑娘奉子成婚,一头杀马特装扮也洗净,变成了正常可爱的年轻人。
虽然还是打算出去闯荡,但是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小镇的一切都没有变化,但似乎又还是在向陈腐的好方向转变着。
只有孑然返乡的朝阳,终于剪去艺术家的长发,绝对重新返回北京漂着。
电影英文片名“HOMELOST”的最表层含义,终究落实在他的身上。
不想,也无法再融入家乡的环境,却又无法做到“日久他乡是故乡”的从容。
而更深层次,即便对于还留在小镇上的人们,除了眼前的蝇头小利之外,真正的家乡,或者说至少是曾经淳朴,安逸的那个家乡!
又在哪里呢?
新盖的楼房和毫无生气的小镇,又还真的是那个曾经魂牵梦萦的家乡吗?
这,或许有悖潮流的发展,但是,家乡,确实已经不再了!
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又要来了,届时不知有多少人会昂首挺胸的走上北漂之路,又有多少人会垂头丧气的踏上返乡之程。
如果将刚去北漂的孩子们比作供城市运转的干柴,那回乡后的他们便是被城市榨干燃尽的槁木死灰。
如今,即将于6月30日上映的一部电影《乡关何处》便讲述了一个男人北漂失败,返乡创业的现实故事。
这个人物就像中国画的卷轴一样,将一个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在西南大山深处的乡镇百态,芸芸众生之状铺展开来。
有对于老年人的关注;对于中年人的观察;对于青年人的思考,这些人构成了一幅这个时代特有的浮世绘。
同样作为北漂的一员,个人对男主李朝阳的境遇感同身受,我常用“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来形容北漂城市与故土家乡。
曾经的我们来大城市时,家乡就像丢掉的剑一样掉入岁月长河,我们想找回被丢掉的家乡,于是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但当我们北漂到心身俱疲,想通过这个刻痕找回家乡时,才发现刻痕底下已不是曾经的家乡……这正像影片中李朝阳的父亲带两个儿子找家寻根时,告诉他们家乡就在脚下,就在水底,虽然它已然全无面貌,但根永远在这里,祖先永远在这里。
所以,乡关真正的意义是扎根于内心,而非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回到故事本身来说,影片以北漂男主李朝阳的回归故土开始。
在北京创业失败的他打算回家开婚庆公司,于是他找到了曾经对他痴情不已的同学陈静,如今已为人妇的陈静对于生活并不满意,丈夫贪酒嗜赌,更是常常家暴自己。
这样一对落魄男与失意女很快旧情复燃,但在这个深山中的乡镇,民风、民情与人性并不允许他们这样,于是他们的感情随着陈静的身孕就此结束。
这样的情节设计很写实,像极《杀生》中牛结实和马寡妇被扼杀的爱情。
也预示着,这个环境从根本上毁灭了爱情所具备的浪漫元素,让人看到的只有冰冷的人性与残酷的现实。
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令其疯狂。
如果说,爱情上的失败让李朝阳失去了对未来的憧憬,那接下来兄弟的分裂则让他对现实失去幻想。
影片中,他有几个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好兄弟,他们在关公面前义结金兰,约定同患难共甘苦,但每个人迫于生计内心又都有着自己的小九九,最终不过是一盘散沙,只落得李朝阳自己苦撑婚庆店。
特别是当一位有钱同学办满月酒时,所有兄弟的微妙关系在这个场景下被无形放大,再次证明了在实力面前一切友谊都是纸老虎。
其实他们并不是不够义气,只是敌不过现实,逃不过宿命,这是李朝阳精神世界被摧毁的第二步。
没有了爱情,失去了友情,人的本能反应是回归亲情,然而就是这种人类社会最靠得住的情感关系,在李朝阳家中却搞的鸡飞蛋打。
他的父母是本分老实的农民,却有一个混迹于社会的儿子小强,表面上看小强是个混混,但他又何尝不是李朝阳的反面?
李朝阳回来了,但弟弟小强却一直想走出去,去看看大山另一头的世界。
最终,弟弟向命运妥协,他迎娶了已怀孕的女友,再也没有了走出去的念头。
这时的他们都从小男孩变成了老男孩,就像《老男孩》那首歌中唱的: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模样,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
我有过梦想……爱情、友情、亲情都变味了,家乡又哪里还是家乡?
又如何还是心灵的港湾?
于是,李朝阳踏上了回京的路程,这时的他才明白,自从他踏上北京的征程开始他便早已没有了回头路。
他的整个人生境遇,很像余光中的那首《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年轻的我们永远希望能往前冲,却很少有人能回头看一眼。
”作为一个二次北漂的不再年轻的少女,在看了电影《乡关何处》的时候,没有太注意电影中乡情的部分,而是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了北漂七八年的青年在北京奋斗失败后回到故乡重新创业这件事上。
这是一件太过于悲伤的事情,也太现实。
相信无数北漂人看了这部电影后都会被触动到,大龄北漂单身的青年如果在奋斗七八年后仍然无法立足于北京,那么他最后的人生归途是不是只剩下“返乡”这一项?
电影中的李朝阳跟大多数北漂青年一样是怀揣着梦想拥入了首都北京的,他用七八年的时间打拼拍电影,结果项目失败了,并且负债累累,无奈之下,举步维艰的李朝阳毅然决定回到乡下老家,准备开一家婚庆公司。
他以为大城市难容他的大梦想,那么小家乡还会给他一个容身之所吧?
结果当他聚集了他周身所有的兄弟好友告诉大家这个想法的时候,万万没想到的是他自以为的兄弟们并不支持他,有人分析家乡的现状,说青年人太少,哪有那么多人结婚呢?
有人表示自己并无存款,物质上无法支持他,甚至于精神上也并没有站在他这边。
这一顿饭下来,也仅仅是李朝阳梦想崩塌的开始。
李朝阳以为自己带着一箱子的荣耀奖杯回到家乡的时候,起码作为一个在外打拼多年的他应该是比大多数人要强得多的,不曾料到,小家乡更是让他难以容身。
的确,北漂人混迹北京多年无奈回到老家这件事首先就要看当事人本身是不是能够弯下腰,李朝阳弯下了腰,可即便弯下了腰,他依然找不到能够养活自己的方式,他无法保证自己的收入。
这是一个最现实的问题。
这于李朝阳而言是一个更为致命的打击。
回到家乡后还会发现有一波又一波的事件向他涌来,家中的老父亲老母亲,弟弟妹妹和所有的亲戚,他们的生活困境全部都展现在李朝阳的眼前,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困境,这让李朝阳更是喘息不得。
然后是爱情,李朝阳开起了婚庆公司,只有他的初恋情人陈静走过来支持他,这对年轻时产生过情愫的暧昧情侣,一个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一个处于婚姻的低谷期,两个对生活失望透顶的人重遇对方的一刻激情迸发,重燃了年轻时爱情的烈火。
然而这个北漂青年的结局,是充满了悲伤的气息的。
这个绕了中国一大圈的李朝阳,最后不过是与家乡的朋友们殊途同归罢了。
片中有一处细节的对比,是李朝阳关闭了婚庆公司的店铺之后走出来,颓废的站在路边,结果看到了自己家乡的朋友开车大卡车,二人车上车下,寒暄几句,最后朋友说我先走了要去赚钱啦!
这个细节的对比冲突令人印象深刻。
留在家乡的朋友都拥有赚钱的手段,然而自己这个漂泊北京七八年的人、得了无数奖杯的人、去过大城市见过世面的人,此刻却彻底的输了。
影片中李朝阳的弟弟,一个想去看看山那边有什么的男青年,终于也没能摆脱现实的牵绊,最后他握着女朋友的手时,女朋友问他:“你还想去山那边看看吗?
”弟弟说“不去了,山这边的风景也挺美的。
”影片的最终,所有人殊途同归。
现实中的北漂青年们,却依然不得不坚强的往前走,毕竟他们都不想回头,也不能回头了。
李健在《歌手》的舞台翻唱过许飞原唱的《父亲写的散文诗》,字字句句都打动人心,李健说,用情要懂的节制,因为歌曲写的就已经比较感人了,没有必要再唱到心碎。
电影《乡关何处》就像是给“北漂”人写的一首散文诗,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场景,都非常贴近生活,普通再普通不过,却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着的模样,这样的青春本身就已经很残酷了,所以在诠释的时候,就没有必要再过悲情,倒是有了很多向上的力量,像是演员们弹着吉他唱民谣,娓娓道来,让人在感伤之后,对未来有更大的憧憬。
在刚刚结束的上海电影节上,黄渤凭借《冰之下》获得影帝,发表感言时再曝金句,他说一个演员老演喜剧片是没有出息的,当然,更重要的是,自己这两年离沸腾的电影市场稍微远了点,只想让自己静下来做一些全新的尝试。
就像胡歌,在事业达到一个顶峰的时候,选择了去美国读书,喜欢他的人都明白,他能走到今天,全是因为读书和旅行。
电影市场的沸腾,让很多流量小鲜肉小鲜花们刷屏,但却没有一个让人记住的角色,那些昙花一现的影视剧角色,最终都变成了市场的傀儡。
而真正勇于担当,不妥协,远离沸腾,寻找内心最真实声音,关切当下,有社会责任心的,往往是用通过文艺片的方式去感染人,打动人,这种最具穿透力的电影作品,往往生存艰难,但还是有人愿意这样付出。
《乡关何处》就是这样一部令人走心的作品,探讨的是当下人的一种生存状态,“进不了城市、回不了故乡”。
年少时,我们都曾向往山外的远方,用“好男儿志在四方”去激励自己闯荡,《乡关何处》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一代人漂着的复杂内心。
像达达乐队唱的《南方》一样,听到雨声,会想到家乡,只好用歌唱来祭奠北漂青年这样一种思乡的情绪,却又因为各种遗憾变成了南拳妈妈《牡丹江》一样的让人心伤。
“回不去的地方叫家乡,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
”大学毕业后的李朝阳,在北京的拼搏可以写成一本书,但没有人愿意去读,因为很多人还是愿意用收入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
他和弟弟,属于一个人的两面性,一个是懵懵懂懂的想要去见识外面的世界,一个是遍体鳞伤的从外面归来却感受不到丝毫的温存。
就像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一样,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虽然钱老写的是爱情,但人生何尝不是这样的一种状态。
同样,李朝阳和弟弟是属于一个人的两个侧面,而他和父辈人的不同生活境遇,却又成为大时代变迁中的人对亲情的追寻。
每到过年,父亲都会带着他和弟弟去江上祭奠因为修大坝而被水淹没掉的老房,那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也是一种对故土的表达。
两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画面很美,内心却是一种洗礼,无论老移民,还是新移民,其实都有一种对“根”追溯的念想,这像是散文诗,诗情画意间,尽现人性的表达。
事业,生活,爱情,每个人在有形的城市和无形的内心匆匆忙忙的追寻,但却早已忘记了回家的路,你,我,他,都一样。
都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岂能羁留在家园。
所谓改变命运的办法,正是要走出去,看一看,闯一闯。
但对于已经多年漂泊在外的人来说,面对现实的残酷,是选择回去,还是留在大城市,真叫人左右为难。
即将于6月30日公映电影《乡关何处》正是讲述了男主人公走出大山,去往北京闯荡多年,仍然一无所有,再次选择回到故乡,却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境地。
面对曾经以为的那些人、那些事,现在看来早已不复存在时,最终选择还是默默地离开。
《乡关何处》是由青年导演胡艺川执导,动作电影人陈天星、著名演员江若琳领衔主演的一部纯文艺电影。
对于离开家乡的人来说,这是一部由游子的思乡情结,引发的对亲人,对恋人,对美食的一种乡愁,不仅有着时代的烙印,也牵动着无数游子们的心。
对于没有离开家乡的人来说,看完这部电影,是离开还是留下,一定会有一个慎重的选择。
然而,人生本就是一道选择题,不管怎样做,走好眼前路,规划好未来,以此付出行动,最为关键。
当然,只要想通了,整明白了,人生之路还不算难走。
只是有时造物弄人,一切都没有想象的简单,你以为的,现实总会给你一巴掌,让你从此清醒,一如《乡关何处》李朝阳回乡的处境一般,充满着太多的心酸与无奈,除了家乡父母以外,似乎所有的人都对他避之不及,就连亲弟弟都懒得叫他一声哥哥,可以想象,短短几年时间,人心的变化何其之大,面对现实,只能是欲哭无泪。
然而,融不进的是大城市,回不去的是故乡,到底该何去何从,电影里这种心声的表达,想必每位游子都有着最深刻的体会。
兄弟不在,亲情已远,曾经的恋人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家庭,面对现实,再次离开家乡,就成了游子们的最终选择。
从电影《乡关何处》的表达来看,故事很容易让观众回想起早年贾樟柯执导的电影《站台》,同样是有关于现实的,有关于梦想的,这一命题。
通过小人物的心理活动,来描写他们离开家乡去往大都市的种种状态,有血亦有泪。
当男主人公离开心爱的女人,远走他乡的幕幕场景出现时,最是动人心弦,那种对大都市的向往,又有着对故乡依依不舍的复杂心情,在改革年代来说,非常之普遍,毕竟每个人都梦想着走出大山,去闯一闯,去看一看,迫于生活压力,试图在大城市寻找机会,打下一片天地的心,也是那个年代人的最真实想法。
但结果,如同《乡关何处》李朝阳一样的悲情人物,占据大多数,面对残酷的现实,该如何体面的生存,使得这部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很能引起游子及大众的共鸣。
从目前中国电影环境现状来看,商业大片横行的年代,为确保票房号召力,不管会不会演戏,一定是首选流量小鲜肉。
而纯文艺电影《乡关何处》则通过一些实力派演员的演绎,为我们唱响了心中的那曲“离歌”。
譬如,武打动作明星陈天星,一改常态,在故事里饰演北漂一族李朝阳;著名影星江若琳放下光环,走进农村饰演一位理发师陈静;影帝韩三明一如既往着小众人物路线,饰演李朝阳的父亲李祥福等等。
从他们分饰的角色来看,各自对人物的刻画都很精准到位,所塑造出的人物精神都具有很强的年代气息,和故事要表达的内容相辅相成,也为这部纯文艺电影增彩不少。
总之,这部电影不仅仅表达的是游子们的思乡之愁,还有着现实的太多心酸与无奈,通过时空交叉的来回展现,不说曾经的海誓山盟最后化为乌有,就连离家多年之后,弟弟的亲情都已不再,这对游子们来说,如此残忍的现实,该如何去面对,最终选择离开,不仅是无奈之举,内心也只剩下悲凉。
带了一帮人去电影院看《乡关何处》,影院观影人数达到50,大至70岁的退伍老兵,小到十岁儿童.这是一场很有意思的观影体验。
看片现场,早已熟知剧情的我似乎有了抗体一般,波澜不惊.高龄的大伯沉默叹息,三十几岁的堂哥却看得哈哈大笑,二十出头的小伙却在羡慕,为什么我没有一个为我退婚三次的前女友,已婚的姐姐第二次看居然落泪了,唯有十四岁不到的小外甥女离开电影院以后一脸鄙夷的对我说“我真不懂,这么严肃的电影,为什么他们会笑得出来,我一包餐纸都用完了。
”…听完她这一句话,那一刻我感动了!
第一次觉得这个小姑娘长大了.我不想说,为什么看片已经看得我麻木了,因为我何尝不是影片中真实的李朝阳,“曾梦想仗剑天涯,看一看世间的繁华…最终却在现实面前被打击得遍体鳞伤……然后就像一只鸵鸟一样把梦想埋进沙里假装自己不曾有过!
七十岁的大伯会沉默,是因为,他现在已经活到老李朝阳外公的年纪,也复制一般的活成了电影里外公那辈人的样子,一辈子为了子女任劳任怨,到头来却落得子女富贵无人承欢膝下的孤寡人老人.三十岁的堂哥会笑我一点也不意外,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的他早就被生活磨砺得没有一丝激情,唯一剩下的就是认命,安于现状的麻木和悲凉,又岂是寻常人会懂!
或许他早就已经活成了电影里李朝阳的同学建斌的复制体!
年轻的小伙子会羡慕李朝阳又一个为自己退婚三次的前女友,这点其实一点也不住为怪!
因为“”李曼”在一个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世界里,他们永远没有那种哪天自己一瞬间长大的危机感……因为这一瞬间与他们来说,可能是一年,十年,抑或一辈子.大姐会哭,是因为,这一次她终于放下了自己主妇的身份全身心的进入了故事里,才会想起原来自己正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自己正在潜移默化间变成了陈静…十四岁的孩子说:“真不懂,这么严肃的电影为什么他们会笑…”听着她的话,泪模糊视眼……脑海中只剩一句话“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
这个片子跳档跳了N次,但烂片就是烂片,逃得过初一逃不过十五,市场依然会用无情的铁拳来教训你,小样!
最不能忍受的是配音,电影不用原音是很让人出戏的,你故事烂,演技差,我都能忍,连声音都是假的就不能忍!
江若琳的扮相显得好老,自毁形象呢,不过她已经不需要形象了,只要有片拍,这位前TVB的小花,如今已经彻底沦为票房毒药、烂片之后(说是后抬举她了,她的级数还不到)。
陈天星是个奇葩的存在,国产片能烂了那么多年,很大程度上与陈天星等混子的泛滥有很大关系,他们没才华没演技,但占了天时地利人和(有人脉优势,从而抢了资源),因此大把的拍片机会,但这些人第一是赚钱,第二是出名,却并不想付出努力,只希望能不劳而获或者投机取巧。
陈大湿全程苦逼脸演绎乡村苦情大戏,即使笑也像哭一样,如此演技,不服不行。
最后,为导演那一点点的故土情怀给个星吧,虽然他拍的“故乡”与我所认识的乡村差很远,相比而言,电影中的农村还像几年前的,在智能手机普及的当下,农村显然不是这个样子的,即使是最封闭贫困的地方。
对了,看到一张泛舟双峰之间的海报挺有味道的,虽然可能是受到《杨贵妃》启发。
电影以几近写实的手法拍摄了这部文字电影,它不仅采用了大量实景镜头,中间还穿插了很多土家风俗,微妙的投射了小镇居民内心的坚守与艰辛。
相比于一般文艺电影,它的主题更显冷静、凌厉和接地气。
当然这个“地气”的概念有一定地域性,因为作品本身故事构架围绕着土家的人和事,在叙事部分无可避免的融入了本土情绪,这也恰恰正是电影的点睛之笔。
《乡关何处》的男主角是一个北上广导演,因他筹拍的作品废了,欠了一大笔外债,准备默默地逃回家乡,他计划在家乡重新开始人生。
当然,这个主角也是一个“闷骚”的矛盾体,一方面他得意于这些年获过的成绩,另一方面他在旧识面前用沉默寡言埋葬了得意起伏。
他归家的行李箱里有三分之一是奖杯和证书,为了把“荣誉”搬回家,他的东西几乎撑破了行李箱。
事实上,这段镜头为他在小镇的经历埋下重大伏笔。
后面的日子里,无数个人对于这段荣誉给以或明或暗的点评,除了老妈,所有人对奖杯的赞誉都是敷衍了事。
讲真,一个理想塌方的人,除了认怂,没有第二条路走。
一个没有理想的群体,注定要被历史的洪流给淹没。
正如男主要开婚庆公司,准备邀请老同学投资,他的同学一语道破了小镇的状况:“这里人口本来就少,年青人更少……”,那么以此可见小镇未来的发展显然缺少生机。
除了缺少生产力,小镇还体现了巨大的贫富差距。
通过了几组人物关系描述了壮丁对于家里的影响。
男主的二姑夫金家,因为儿子外出务工,在争地的过程中,他干脆用菜刀横对前来讨地的周家。
面对有儿子帮腔的对手,脾气火爆的他除了死拼,也是无计可施。
这种人物性格没有视听版,文字语言的想象力是比较难的。
我印象最深的是男主的奶奶,一个终日穿着民服的垂暮老人,她在片中的形象也寓意着她是土家文化的忠实追随者。
在老伴出院的时候,这位老太太依旧坐在河边洗菜,念叨着要他中午按时回来,头也不抬的忙着手里的活。
老伴倒在犁地的田间时,旁边的牛还在吃菜叶,丝毫没有悲伤感。
说起来很讽刺,不仅牛缺心少肺,连家里的娃也是如此。
人老了,存在感迅速贬值,仿佛可有可无。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治不好病,老汉还强行下床犁地的主因。
老汉的葬礼上,孙子和女朋友上床,女儿掐点回来哭坟,一切都在揭示“人老不中用”的生活逻辑。
只有老太太一天一夜没吃饭,她没有流泪,也许眼泪在年轻时已哭干,也许不想哭给这些恩情稀薄的子女们。
土家的习俗之一,过年可以和先人许愿。
老大媳妇是希望两个儿子早日成婚,女儿是多挣钱,外孙女是希望爸爸快快好起来,只有老太太说希望大家平平安安。
有老人在,子女间是亲戚;没有老人,子女间也可能是陌路。
果然,落实分摊照顾老人的方案时,各家都开始诉苦,好在土家的传统还是令全家人有情理共识。
电影《乡关何处》的人物线是呈“树状”结构,让我想起了英语单词“family”的识字卡。
在这个树状结构中,镇子里的每个人都想过出逃生活,比如靠碰瓷为生的小镇五少、男主的初恋陈静,也包括男主自己,然而他们无一例外都走向了殊归同路的命运。
只有放下理想,才可以“衣锦归乡”,比如马大炮,比如在外地打工的二姑夫儿子。
虽然他们没有理想,但是他们有同乡羡慕!
揣着理想的穷光蛋谈人生价值太奢侈。
片尾,男主迷失在了十字路口,也迷失了人生方向。
电影的画面简单真实,剧情内里包含了颇有张力的生存哲学。
它献给了困顿的小镇青年一条真理:“人生,这个未知暗殿,自己的路要自己闯”。
之前就有留意,无论是《乡关何处》的出品方还是一些钟意和关注此题材的影迷观众,对于其文艺的特质和特征直言不讳。
要知道“文艺”二字对于当下“市场化强烈、商业味儿浓郁”的华语电影市场,越来越变得忌讳甚至有些危险。
但看过影片的人,相信绝不会只拿文艺来形容它,其并非典型性的文艺片手法和格局,特别是处处弥漫的如纪录片一般的真实感,让影片的思乡,归乡以及迷失在他乡甚至故乡的氛围和情愫,越来越浓,越来越强烈!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车票,乡愁是一段难了的情缘,乡愁是围城般的不知所归,乡愁是寻根守源的代代相传!
影片平淡中幕幕揪心,日常琐碎中动容连连……导演的手法足够朴实,编剧的水准也很高,个中角色给人的感觉根本都不是在表演,仿佛就是在讲述着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的故事。
漂泊在外为梦想打拼的哥哥,在梦乡实现无望的时候回乡,虽荣誉加身,但在昔日同窗旧友甚至家人的眼里,还不如人民币来得实际。
仿佛只有在当年的女友如今已嫁为人妻的她那里,自己还是一如既往的优秀,优秀。
说《乡关何处》这么多的好,除了情节和演员之外,还有故事的主线并非简单的一线到底。
前面提到的北漂归来的哥哥之外,还有一直在本土本乡长大的弟弟。
二十岁左右的年纪,血气方刚、意气用事,结拜、交女友,打架斗殴,飙车扰民……洗剪吹般的艳丽发型,在常人眼里就是不学无术的小混混儿。
然而,透过其混蛋的外表和惹人厌的行径,却看到的是当下多少年轻一代,尤其是这种小镇青年渴望改变,渴望走出去,又迷失在大时代和大环境的潮流中的尴尬,以及困惑。
哥哥和弟弟,谁对谁错?
谁该走?
谁该留?
而且在他们的父辈甚至祖辈眼里,谁的选择,谁的方向都有失偏颇,都不尽人意。
事实上,影片看似在简单地描写一个普通小镇人家的悲欢离合,却从家里的几乎每个人物的描写中,映照出更多中国普通人当下的现实。
影片的英文片名Home lost,直译“家丢了”!
对于以家为本,崇尚家庭的中国人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北漂在外的哥哥四处碰壁想凭一身本事回乡创业,却同样碰壁,无奈再次踏上漂泊的路。
全片节奏舒缓,却冲突不断,柔中带刚。
而家中的外祖父和外祖母,一个病榻中,一个哀伤后……虽台词寥寥,却力道十足。
对于世世代代的勤苦农民,卒于自己的土地上,是莫大的幸福!
对于兢兢业业的老百姓,活在自己的土地上,是莫大的安心。
片尾,三峡移民工程的时代感,让故事进一步接地气,加底气。
父子三人,送别化做灰尘的老人,回家!
乡关何处?
乡愁何足?
#曾经课程论文研究的对象,憋着劲儿理解完。现在再看觉得没选好。。。
近年来挺喜欢这种平铺直叙的影片,好像搬个板凳坐在谁家屋里,看人家过日子似的。简简单单的,挺好
弗洛伊德说:“人的一切问题都是性出了问题”。一切的危机,其根本都是人性的危机。
告诉我们 不要做不切实际的梦? 看不懂了
回不去,除了衣锦还乡就只能落魄异乡,进不去的城市回不了的故乡
一喜一丧就是乡关
无病呻吟
怎么这么低分,我感觉不错。
这部电影不是要塑造成功人士,而是一个loser。但它不是为了表面的好看,而是传达一种失落感。乡关何处?外婆有归属,杀马特弟弟有归属,以前的梦中情人也有了归属,漂泊在外的人,外乡难以融入,回到老家,老家的人和事都在变化,自己已经脱离这些发展多时,也很难有带入感。最终没有一种归属感。
这个片子两年前看过,觉得还有点意思,今天偶然翻到,只有3分多,还是偏低。题材老了点,也有明显巴格,不过还是有些诚意的。5分差不多
能够拍出来就已经五星了。
真是严重丑化了国人的形象,里面的人貌似没有一个超过170的,个个矮小冬瓜,尤其是男主角在山上扒女人裤子那一瞬间,我感觉到了什么是猥琐,什么是low,好像从来没在北京找过女人似的,就不能整个好形象,衣锦还乡的剧情吗?还获微电影奖摆那显眼,看那碎样有那个获奖的能力吗,不能像一个男人?
生活就是生活,理想就是理想,现实就是现实,
女二在哪儿呢?
2.5
回不去的故乡,还是留在心中吧……
就是配音有点尴尬
这部电影题材是近十几年来少有的良心之作!做为小成本电影,映照的正是当今现实中80,90年代处年轻一代的多数人囧颇的生存环境和痛苦与无奈!也进而映照了当今社会一切以金钱至上那冰冷而丑陋人性。过去的幸福是否能在找回,也许未来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未来都是未知数!
虽然台词有点苍白,但还是拍出了一些真实的情境。感受到了导演想表达的。尤其男女主缘分悲剧性的传递还是挺有力的。陈天星全程眉头紧攥演戏,真的是太衰了。
很多都只看到了表面,比如学贾樟柯,唯一亮点,那个水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