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看了十分钟没看懂,于是暂停开始做先期功课 查来很多关于79年以后苏联和阿富汗以及美国的事情,把头绪理了一下,然后再继续看看完之后不得不说,Charlie是天才,Gus也是,以及那个不到三十的武器专家以及他们这个那个的政府官员,他们都是天才,但是同时他们都是蠢货。
政治家们总能用着各种各样神机妙算的手法达到他们的目的,那些手段有的时候让人不得不为之拍案叫绝。
只是所有事情都经过算计和谎言之后,换来的往往是得不偿失。
和平要靠战争来取得,不觉得很可笑么?
但是却没有人能拿出更有效的解决办法,蠢么?
蠢!
都是蠢货。
电影的很多细节其实安排的很好,比如那个给钱的Doc Long在充斥着穆斯林的阿富汗集中营讲话最后却说“god always punish the wicked”,“god is great”而且片子当中也多次谈到了宗教问题这就已经暗示了潜在的阿富汗与美国的矛盾了吧,当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侧面,但多少和日后发生的政治现实局势作了衔接。
又比如Gus去找Charlie的时候,女秘书们和Gus交替着从两个门进出,查理一边应付着自己行为情操方面的问题,一边关心着拯救阿富汗难民的问题。。。
争议着查理的道德准则。
电影的情节方面是否有被夸大和扭曲,这我就从求证了曾经看过一部叫做七年的讲述西藏与中国关系的电影,当时愚蠢地太过相信其中的内容导致被痛斥,之后明白在确实掌握证据之前千万别对电影里的故事百分百相信。
但是美国的伟大一定是被稍微夸大了那么一点的,这点毋庸置疑然而最后议会不愿意为阿富汗建学校所带来的一小点现实的讽刺却又使得那些夸大不算太过头,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了。
我觉得是汤姆汉克斯最好的电影之一,当然,是讽刺美国的“他们总是留下烂摊子”。
,在豆瓣这里天然会降分。
这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
我建议大家带着美国从阿富汗撤军,911事件和美国在乌克兰的行动的记忆和观察去看这部电影,你会看的更明白。
“每次都是这样,他们功成名就,改变了世界,最后留下烂摊子”。
这是电影中的参议院查理(真人)最后留下的话。
这是一部对美国政治充满了冷嘲热讽的黑色喜剧。
与其说它讲述的是一场战争,倒不如说这是一个游戏。
从阿富汗回美国的飞机上,查理给他的助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3岁的时候,他有一个爱种花的邻居,但是他种的花总是被周围的小狗们踩烂。
一天,查理回到家,发现自家的小狗满嘴淌血惨死在院子里。
原来这个邻居把玻璃瓶碾碎拌在狗食喂给他的狗吃了。
于是,查理拿汽油烧了邻居的花园,但是还都不够解气......报复的机会终于来了。
两年一度的选举时间到了。
原来他的邻居是他们这个德州小镇的镇长。
就在选举的这天,查理一早起来去贫民区免费接送这些选民到投票现场。
他总是等到他们要下车的时候,对这些选民说:“我不想干涉你,不过觉得你应该知道,这个人曾经故意害死了我家的狗。
”......那一年他们选区一共有400多个选民,他亲自接送了其中的96个。
结果,他的邻居以16票之差输给了对手。
查理说:“自从那一刻,我爱上了美国。
”很显然,查理从那一刻开始理解了美国政治。
此后,他大概一遍又一遍地利用这个道理一步步爬到了国会议员的位置。
在影片的开始,查理被他的两个朋友邀请去拉斯维加斯泡妞,并游说他为一部三级片圈钱。
而没过多久,他就又被全球第五大富婆找去上床,男欢女爱后富婆提出要求,让他帮阿富汗人圈钱攻打苏联。
而实际上,大多数美国人根本搞不清阿富汗到底在哪里。
在片头,脱衣舞女把新闻里的阿富汗的当成印度。
而片尾,国会议员开会时竟也把阿富汗说成巴基斯坦。
所以说,从老百姓到国会议员,大多数人关心的不过都是一己私利。
只有金钱、权利、美色是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永恒万用真理。
《查理的战争》给政治脱去了高高在上的皇帝的新衣,只剩下一个个赤裸裸的交易和道貌岸然的儿戏。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
但是却让人觉得充满传奇。
实在是佩服编剧的功力。
剧情紧凑到你稍不留神就跟不上节奏。
几乎每个对白中都隐藏着一个桥段。
而每个桥段又都颇具讽刺意义。
现实中的Charlie Wilson比任何一个美国政要或者明星都英俊潇洒,风流倜傥。
而Julia Roberts大概是本片唯一的败笔。
看到Joanne Herring的原型后觉得那位大嘴美女简直可以说是粗俗无比。
我相信但凡能够一统天下的铁娘子,一定是优雅迷人的十足女人。
她们无比的坚强来自于内心,而不是流露在脸上或者言语中的冷酷。
她应该比任何一个女子都性感。
唯一的区别是,她不会在缠绵过后为男人做上一顿饭或是端上一杯茶,只不过是要求他奔走筹钱,为的是拯救一个国家。
很多人误认为这是好莱坞臆想的洗脑故事,其实是真人真事改编的。
而且从资料来看, 怀疑Aaron Sorkin还省了些背景,毕竟布什还在台上呢。
先说一个德州最有钱的女人乔安,她有郝思嘉的娇媚,和金发芭比的面孔和魔鬼的身材。
和电影中不同,她不说脏话、不饮烈酒、不会和男人共浴,她是基督徒。
她的第一任丈夫是地产大亨,第二任丈夫是石油大王,在产油国神通广大,由此她被任命为巴基斯坦在美国的荣誉领事,和Zia-ul-Haq总统私交甚密。
(打个电话安排国会议员和总统见面对她而言小菜一碟啦)1979年她带摄影师到阿富汗拍摄,苏军的狂轰滥炸下她差点丧生。
有一张好玩的照片,她一派赴宴的打扮,大太阳镜、头巾、羊毛衫……光鲜时髦地站在一群衣衫褴褛、胡子拉碴、持枪核弹的游击队员当中。
回来后她丈夫就病逝了。
她认为,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的目标就是巴基斯坦的不冻港,霍尔木兹海峡就成为其囊中之物了(全球石油的1/3经由霍尔木兹海峡输往世界各地),美国经济将受重创。
(当然这条进攻线路未免曲折了些,后来小布什的行动多切中要害呀,这也是当时美国没把阿富汗局势当回事的原因吧)她把片子放给老布什、基辛格、中情局局长威廉凯西看,当然还有她正在约会的查理——一个高大、英俊、大口喝酒、旅行时总带着脱衣舞娘的国会议员,时任美国国防部经费委员会会长,负责国会国防拨款,向CIA的秘密行动提供资金。
当时的里根政府并不想跟苏联明斗,包括英国、法国和中东政权都采取地下的渠道支持阿富汗,用驴长途运送枪支弹药,纯属小打小闹。
而CIA中负责阿富汗策略的只有盖斯一个人带三个兵。
幸好查理也认为战争必须被马上制止,否则它迟早会蔓延到美国。
于是查理三人组开始行动了,乔安负责牵线搭桥;查理用美酒美女和三寸不烂之舌打通阿富汗人、巴基斯坦人、以色列人、埃及人、跨国军火贩子、国会要员,并筹集了10亿美元,特别是购买了能够击落苏联直升机的“毒刺”导弹(阿富汗是山地,苏联主要靠空军轰炸。
毒刺击落苏联飞机300余架,造成苏军损失达四五十亿美元);盖斯负责运输。
(这部分内容其他评论中很多,就不重复了)1989年,阿富汗游击队最终将50万苏军的斗志拖垮了。
苏联撤军时,巴基斯坦总统Zia-ul-Haq说:“苏军其实是被查理赶跑的。
”苏联元气大伤,冷战终结。
一年后,柏林墙倒塌。
同时美国政府没有采纳查理的建议,反而停止了对阿富汗的经济援助,没有钱办学复工,阿富汗人也并不清楚美国在这场战争中扮演的秘密角色。
传记作者曾说,“9‧11事件”是美国自己惹祸上身。
本•拉登在阿富汗战争中受雇对抗苏军,资助者正是CIA。
美国人发给本•拉登的M-16步枪和毒刺式导弹,最终指向了美国人的胸膛。
Aaron Sorkin曾说:“美国所面对的两大威胁,一个是与苏联的冷战,一个是伊斯兰恐怖分子。
这个叫查理•威尔逊的男人,终结了前一个,又意外地开启了后一个。
敌人和朋友,对与错,正义与邪恶,永远都是相对的。
而自由必须用钱来买。
最后要特别赞一下Aaron Sorkin,偶像呀,整个片子结构紧凑,对话妙趣横生文采飞扬,宝刀就是宝刀。
评分有点低了,7分左右应该是合理的。
并不是编剧亚伦索金的最高水平,甚至不是正常发挥。
主角Charlie Wilson缺乏一个足够的动机去支持他为阿富汗做的这些,只是去了一趟难民营是远远不够的。
虚构的角色往往很容易被给予一个背景故事去推动主角,但是从真实人物改编就有些束手束脚,人类的很多行为很难解释。
同时,这个角色的缺陷和优点有些割裂,观众感受不到他风流的私人生活和在政治上的建树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
他如何去争取给阿富汗打苏联的预算也并没有得到太多表现,而且在最后想要建学校的提议被否决后编剧也没有给故事更多空间探讨这一行为所代表的意识形态。
主演汤姆·汉克斯也没有拿出他最高水平来,可能是被故事限制住了。
配角存在感很低,像艾米·亚当斯演的秘书感觉好像和查理有什么特殊的关系,但实际上的作用还是个花瓶,茱莉亚·罗伯茨也是一样。
不过电影里好看的小姐姐还挺多,几个秘书和那个肚皮舞娘都很漂亮,还有艾米丽·布朗特。
查理的故事富有浪漫气息和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单枪匹马穿行在历史的画幅里支持弱小对抗残暴。
几乎可以拔到格瓦拉那样的高度。
但是关于查理的故事,我却倾向于接受另一种观点:无名的人在背后做事,而挑选一个平民英雄站在前台充做门面。
事成之后他拿走荣誉接受访谈,而无名的人们继续做下一件事。
结合以往一己之力对抗xxx的英雄们的实际情况,我觉得这一个也不会偏离太远。
另外关于阿富汗战争,还是有一个观点要更正:就像死在玻利维亚的切一样,一场现代化战争不是靠游击队小打小闹能搞定的。
游击队有英雄主义的浪漫色彩,但是真正的生意总是很严肃而又无趣。
电影中有旁白描述毒刺导弹和40mm机关炮给苏联人造成的损失:那对于一支庞大的军队来说其实什么也算不上。
苏联的覆灭和阿富汗的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苏联老兵们总是忿忿地说他们并没有输掉那场战争,用某个前特种兵军官的访谈说,他们不过是“一直压着一个小个子揍得他鼻青脸肿,却发现一分钱好处也捞不着所以就走了”——从解密的文件和数据来看,就战争的交换比来看,的确是这样的。
但是那又如何呢?
美国人在越南也没有经受过多少军事上的挫折,可是那场战争依然是失败的。
一本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一个真人真事下的故事,查理威尔逊的名字在从大洋彼岸的一端延伸到我们的视线里,真实世界中他叫“快乐时光查理”。
《查理威尔逊的战争》讲述正是这位风流倜傥的花花公子在美国议员史中最光荣的一笔。
当然他做的事情远远不止这些。
对于影片,总体倾向过于美国化的主旋律。
与早前影片《追风筝的人》描写的主旋律不同是这部影片所呈现出的旋律更多是,美国对于自我欣赏和自我安慰的情绪更加浓郁。
影片邀来两位影帝与一位影后,出演历史事件中关键的三位人物,表演只能说中规中矩,相对汤姆汉克斯与朱利亚罗伯茨,菲利普西摩尔霍夫曼的表现更为鲜活,其语言的表达张力和情绪把握较为完整的塑造了历史中的那个个性鲜明的中情局特工。
故事情节上,影片整体叙事清晰,人物关系明确,但由于政治倾向等诸多外在原因,影片的主旋律太过强烈,特别是影片结尾处的收尾,太过仓促与做作。
虽然汤姆汉克斯几近完美的个人表演,感动了一些观众,但却被主旋律的歌功颂德搞得不伦不类。
说实话,影片本身并没有让我感受到什么震撼和感动,到是查理威尔逊、乔安妮海瑞以及特工盖斯特·埃弗拉考托斯三个真实人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看完影片我花了很长时间搜索关于查理威尔逊这个人的资料,可以说,影片较为完整的讲述了这个人,风流多情,做事冷静,处事为人较为有度,对于很多政客而言,他的生活是令人羡慕的,但这不是我所要说的关键。
查理威尔逊,有两件事情影响了世界局部的格局,第一件事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期,对于尼加拉瓜 Somoza 政府的武装经费支持,而电影中对于阿富汗的武装经费支持,被公众认为是其人生中最为出彩的事件。
从500万直至10亿,其通过个人的交际关系网,以及后来在乔安妮海瑞的人际关系支持下,为阿富汗反抗前苏联的侵略提供了保障性的武器支持,也因此让前苏联损失近乎五十亿的直升机。
直接影响到战争后期的苏联战略决策。
可以看出,查理最初的初衷是友善的,当然对于自己国家战略的考虑外,人道援助及扶持他做的比较完整而纯粹,当然他却没有想到多年后,这样一个善意的举动最终引来了另一场灾难。
或许,我的描述有些凌乱,对于查理我更多的是一种好感,我欣赏这样的人,有魄力有能力。
人们常说究竟是世界改变着我们,还是我们改变着世界,一个人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我想以前的一个广告语,“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
”在我看来,一切都是相对的,一个人的能力与时代以及境遇都有着关系,谁改变谁的话题,没有必要深究,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境都会影响着一件事情的发展,更多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学会观察和思考,这些才是能为改变做的事情。
我不愿过分的谈论战争和政治,因为这些的本质源于人,那么我更希望看到人的状态来判断事情的前因后果。
人们会说阿富汗的战争是查理一个人的战争,难么,查理在战争的初衷和前提是什么,前面已经说过了,显然,最后,这场战争的结束引来了另一场战争,如同查理自己所说的,一个好的开始,却是一个糟糕的结束。
查理清楚究竟在这场战争中的位置和自己所做的一切。
只是开始的善意被外在的因素再次改变。
从这样的角度看,查理是无可奈何甚至有些可悲的。
乔安妮海瑞的身份较为丰富,第一任丈夫是地产大亨,第二任丈夫是石油大亨,选美冠军,本人是传统的基督教徒,因此电影中的一些场面,可以认为是迎合观众口味适当添加的,如抽烟喝酒共浴等生活细节。
历史事件中,乔安妮海瑞对于查理的影响至关重要,当然个人利益及人道主义援助是相互的,为了巩固石油王国的地位,乔安妮海瑞在这场秘密活动中,使出了浑身解数。
来帮助查理与各国政客牵线搭桥。
回到话题中来,一个女人,一个声音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正是这样的声音改变了很多,女人的独立和聪慧在她身上显现的比较突出。
至于特工,实在很难找到关于他的很多资料,不过从一些短暂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的眼光和判断力是很有说服力的。
写了很多,只是对于一些人的印记,或者说一些人的风景。
只是这个风景是被查理带出的,因此写下查理威尔逊的风景。
“苏维埃政权的分崩离析以及柏林墙的倒塌,是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
在战争的后面有许多值得尊敬的英雄,查理•威尔逊是其中的佼佼者。
30年前,苏维埃的军队看起来是无法战胜的,但是查理不懈的努力,不断削弱苏联帝国的力量。
没有查理,历史将会变得更漫长,悲剧的历史将会更长。
所以在第一时间,他值得得到我们最高的荣誉赞赏。
荣誉归于查理。
女士们先生们,让我向你们介绍,议员查理•威尔逊。
”这是电影的开始,大幅的美国国旗,庄重徐缓的音乐,严肃俭朴的仪式,感人至深的授奖词,美国式的“主旋律”元素齐齐出现。
但是如果你把它简单理解为一部关于冷战的主旋律电影,大概就被蒙蔽了,毕竟它涉及到“阿富汗”这个敏感话题,涉及到“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的国际政治。
在某种意义上,这是电影被提名为奥斯卡奖的“深度”所在吧。
到底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这是最难说清的问题。
中国人考虑得周到,在什么什么的领导下,在什么什么的支持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充满集体主义的思维。
这种思维的好处是,因为集体决定、集体行动、集体获奖,所以假如时移势易,“功”变成了“过”,大家也可以把帐算到“集体”头上。
倒是美国人干脆,多么严重的历史悲剧,皆能找到一个“历史罪人”;而多么重大的历史性胜利,也敢归功于一个人。
这部电影的名字就叫“Charlie Wilson’s War”,一个人的战争,至于这场战争的性质、这场战争在更长的历史时段中的评价,那就要看“怎么看”了。
1980年,查理在脱衣舞夜总会的大型按摩浴缸里和三个脱衣舞女、一个生意人混在一起,而酒吧的电视里在放一段关于阿富汗的电视新闻。
凭借政客的敏感,他要求侍者开大音量,他要认真了解。
脱衣舞女们很好奇,这个关心政治的人到底何许人也,查理自我介绍是国会议员,但是大家都不相信。
是啊,假如是国会议员,洁身自好保持形象是重要的,怎么会明目张胆地和她们泡在一起。
但这就是查理,一个德州出产的花花公子式的民主党国会议员,在华盛顿的办公室里坐满了美女助理,其亲民的姿态和手腕使他颇有人缘,到处都有投怀送抱的情人,经常陷在吸毒、嫖妓、酗酒、逃税的丑闻中。
查理有人道主义理想,有爱国心肠,有权力欲望,但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还远远不够发动一场战争。
他的后台是一个手眼通天、钱多得吓人的德州名媛乔安娜,她梳着80年代大而夸张的发型,在有四十个卧室的豪宅里大宴宾朋,同时全心全意地憎恨着共产主义,安排情人查理与诸国总统总理见面,就像在自家厨房里烹烹小鲜,她想从这场战争里得到什么呢?
电影里没有明说,看起来很像是有钱人喜欢搞的“慈善”。
查理的另一个支柱是CIA特工盖斯特,一个其貌不扬、性格讨厌、不择手段、但是信念坚定的人,他对打败苏联、报越南之仇念念不忘,而且很喜欢用军事方式解决问题,比如基地啊、武器啊、培训啊。
很多时候,查理更像是乔安娜和盖斯特的卒子,一路冲锋在前。
在美国国会的很多人还分不清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时候,这个三个人的同盟已经运转起来,把埃及、沙特、巴勒斯坦等组织在穆斯林反共产主义的旗帜下,又通过不断的游说促使美国国会的特别委员会不断增加对阿富汗的援助预算,上亿资金用来购买武器、武装阿富汗游击队,shoot them down,打下数以百计的苏联战斗机——美国在他国的土地上,秘密地进行着金钱换武器、以苏联为目标的“冷战”。
是的,结局是大家都知道的,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美国停止了“美援”——国会可以同意以10亿美元反对苏联的战争,但是不同意以100万美元在阿富汗设立学校的和平重建,虽然,当时阿富汗一半人口年龄低于14岁,按照查理的判断,他们太年轻、不看《纽约时报》,难以理解这一切的意义。
查理抱怨:“我们总是插进去,改变世界,然后离开。
”他不想离开他心爱的这场战争,可是此时历史抛弃了他,给他一个荣耀,然后他的时刻也就over了。
盖斯特与查理最后的谈话是在掘进电影主题,那是美国版的塞翁失马的故事:一个14岁的男孩在生日这天收到一匹作为生日礼物的小马,多么好,而大师说:we will see。
两年后,男孩从马上摔下来跌断了腿,多么糟,大师还是说:we will see。
又两年,战争来了,要征男孩去当兵了,男孩因为断腿而豁免,多么好,大师永远在说:we will see。
阿富汗游击队在美国的援助下崛起了,后来有了塔利班,后来有了9-11。
很想知道,查理那时会说什么呢。
当代国际政治很像西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敢下猛药,至于副作用,哪管那许多。
查理的战争在冷战的背景下是政治正确的,只要能对抗共产主义,宗教和文化的差异都是可以容忍的——不见委员会主席在阿富汗难民前的演说,他说的是上帝,难民们喊的是安拉,没关系。
但是到了后冷战时代,文化的冲突提上日程,敌人和友人重新组合,这就该是另一场战争了吧,不过这次,又将是谁的战争呢?
在美国保守主义的氛围下,《查理的战争》表面上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但是里面的许多细节无疑是会引起争议的。
字幕翻得很烂,汉克斯演风流倜傥有些力不从心,可还是部好电影,值得每一个关心政治的人一看。
电影开始15分钟,出场的竟然全是惊心动魄的金发美女。
浴池里好奇的脱衣舞娘,双眸灿灿如星的秘书,大秀乳沟的接线员,性感的情人。
至于朱莉娅·罗伯茨,美人迟暮矣。
影片改编自小说,小说本身就是经过杜撰了,改编电影就再次杜撰。
所以在基本大事符合史实的情况下,更多的是在把集体的功劳算在查理头上。
其实在查理介入之前中情局和陆军绿贝已经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活动了。
由于查理代表国会掌管了资金来源,因此和巴铁高层来往甚密,巴总统亲自开口将功劳记在查理议员头上。
而中情局那些不幸牺牲的只能在兰利的墙上刻一颗无名星星,很多评论以今天的立场来评判当时。
事实上当时基本没有国家站在苏联一边,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深厚友谊就是当时建立并加深的。
中美之间的密切合作也是这时候开始的。
今天反美不代表当时不亲美,邓访美之后很明显选择了阵营。
和苏联已经互不来往,还把苏联小弟越南打了一顿。
在阿富汗战场中国也有代表在巴基斯坦帮助训练。
潘西杰尔雄狮马苏德手边常有《毛选》,你说这书是谁的给他的?
包括我国在内的多国都因抵制苏联的侵略拒绝参加1980莫斯科奥运会。
帮助抵抗苏联出力比较大的是巴基斯坦,埃及,沙特,美国和中国。
关于中国为什么站美一边,一方面是中苏交恶,已经打过也死了人。
另一方面一旦苏联到达印度洋,受害最大的是中国,东南亚,埃及,沙特。
中国到北非的航线就会完全受控于打不过还交恶的苏联。
中国历来不欢迎一个强大的俄国,俄国始终没放弃经营新疆。
很多人觉得是美国训练造成了塔利班和恐怖主义泛滥。
其实是不了解阿富汗的实际情况。
苏联撤军后,阿富汗大多部落是亲美的。
但是美国重点先是转移到东西德合并,紧接着打了海湾战争。
给阿富汗的国家援助减少了70%。
各股势力开始在阿富汗打内战抢地盘。
本拉登本来是亲美的,是海湾战争中和美国决裂的。
阿拉伯世界和西亚基本分为两种集团。
一种是亲美拿援助的,一种是为了和亲美的势力抢地盘而反美的。
当时阿富汗北方地区归抗苏名将马苏德,本拉登要想在阿富汗实现伊斯兰自治必须先打掉塔吉克人马苏德。
马苏德在阿富汗北部威望极高。
为了树立反美大旗建立独立王国,本拉登基地组织先资助了马苏德的敌人塔利班,使得阿富汗的实力天平倾斜。
为了防止袭击美国后遭到马苏德北方联盟攻击。
基地在911三天前自爆暗杀了马苏德。
当911发生后,美国才意识到离开阿富汗太早了。
绿贝oda595小组和中情局回到阿富汗和北方联盟的其他将领继续合作,用地面引导B52空袭,歼灭了大部分塔利班……阿富汗战争拉开帷幕。
塔利班背后其实一直有大金主支援,很有可能是沙特。
因为美国海湾战争直接染指中东,伊拉克战争以莫须有的理由重兵干预。
有很多国家不希望美国在中东,因此需要阿富汗来转移美国重心。
巴基斯坦就是其中之一,美国如果不在阿富汗有敌人,国家援助就会减少一大半。
因此巴基斯坦默许塔利班进入巴境内训练再返回阿富汗。
使得伊拉克战争后美国不得不回师阿富汗。
另一个很可能是沙特,沙特需要美国帮助对付伊拉克,但不希望美国长期驻扎,特别是美国在伊拉克强行扶植了什叶派政府,与美国密切度高于沙特。
第一沙特是逊尼派,第二伊朗介入了伊拉克。
沙特迫切需要插手伊拉克,驱逐伊朗的力量,这一切的前提是美军撤离。
不能明着翻脸,所以需要别的办法。
结束冷战。
3.29
又是一位完成了分外工作的人。很主旋律啊
20080412 I like this movie
艾伦·索金一贯的机关枪连续扫射式台词早期就很突出了。最后主旋律式的荣誉和主角提案受冷的无奈做了个对比。
总有聊以自慰的历史
..
以前看的,又是一部看完之后,不知所云的片子
不知所云。。。
我最喜欢的男演员和最喜欢的女演员,如愿
即使有汉克斯和萝卜丝加盟,也难以掩盖本片让人昏昏欲睡的事实。
居然能夠把一部奧斯卡相十足的電影拍得如此索然無味。
真实事件改编,一个好色魅力非凡的议员,一个鹰派富有的金发女郎,一个老道 的CIA特工,他们在80年代秘密进行的事情改变了这个世界的格局。
用两倍的《辛德勒名单》煽情也无法给军火贩子洗白,以至于能让观众代入与认同的价值哪儿哪儿不挨,如鲠在喉。
Nichols和Sorkin。好吧,这种内容,大家都是照着自己的理解各取所需的来阐释--不过我觉得还是很大胆的。当然,这种片子美国人是更不愿意去看的就是了。
TOM HANKS的失败之作.
片子還行 但是虛偽
太多明星还是掩不住平庸。
Absolutely brilliant! 对打三星或以下的原因,最善良的猜测是没看懂。再看一下列在最前的2篇影评,好评和差评都不懂对白在说什么,猜剧情加网上搜索拼贴。国人不论艺高不高,胆子都是很大的。
还好能看明白个所以然来,苏联人被表现的太可耻了呵呵,JULIA那形象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