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看了一部美国的片子<
影片的主题其实不是那么地清晰,或者说我看得不是特别明白。
同为监狱题材的影片,我想《越狱》的主题要鲜明易懂得多。
在越狱中,兄弟情是主线,michale 和sara 的爱情是辅线。
不同于《越狱》的是,《the last castle》是一部纯男性的电影。
影片 的主人公是美国一位四星上将欧文,因为在战场的指挥失误而被投入监狱。
本来他的目标只是do time and go home. 可是目睹了监狱里的滥杀无辜以及遭受过不公正的待遇之后,带领监狱里的犯人建造“the last castle'',他的目的很简单,让犯人认识“who am I ". 可是最后的城堡惨遭监狱长的推倒,于是欧文用他的智慧,他的杰出的领袖风范,他的信念带领犯人们接管了监狱。
就在最后的那一刻,胜利的那一刻,他被监狱长开枪射死。
可当人们抬起头来,旗杆上飘扬的并不是倒挂的旗帜,而是鲜亮的星条旗。
所有的人都举起手,向国旗,向欧文敬礼。
而欧文,就那样死死地拽住绳子,向大家微笑。
人格的魅力,领袖的魅力,这部片子诠释得相当到位。
一直以来,我是崇拜英雄的。
我相信,总有那么一些人,可以用自己的人性,自己的性格魅力征服别人。
2007.10.21
以前看过,但那时还没习惯看完电影就写个影评写点短评什么的,看过就看过,然后忘掉了。
前两天重新看了一遍,心想,这么好的影片,怎么一点感觉都没有?
若是有感怎么没写点什么?
电影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介绍背景酝酿情绪,后半部分则是实施战术攻占监狱。
关于监狱的电影,一般讲的都是越狱。
挖地道,做钥匙,翻墙跳海,假扮警卫,制造混乱调虎离山等等。
这部电影不一样。
其一,这是座专门关押犯罪军人的监狱;其二,囚犯们占领监狱的目的不是为了越狱。
哪怕是扯下了军服,剥夺了头衔,军人身份也被取消了,但是有以往的军事训练,作战素养,经验经历等等,犯人们依然还保持着作为一名军人所具备的精神和礼仪。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服从监狱的管理?
军人不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么?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典狱长专横跋扈,阴险伪善,还指使放任虐待犯人,这些却反而成了他在管理监狱方面优秀的履历表:没有出现过一例越狱,没有出现过袭击狱警,没有出现过暴动。
压抑的怨恨总有一天会爆发,积累起来的愤怒总有一天会找到一个释放点。
囚犯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虐待一天天累积,终于在厄温将军服刑期间被激怒了。
电影主要描述了一件事:下士阿奎拉行军礼被惩罚,后来又因阻挡铲车被橡皮子弹射中头部身亡。
整座监狱,不论是囚犯还是狱警,连典狱长也都是军人出身,所以哪怕不能以军队中的上下级关系来维持,但仍然应当尊重对方的军人精神,其中一点便是行军礼。
可典狱长为了维护自身和警卫的威望,不允许囚犯行军礼,还额外加重惩罚了行军礼的阿奎拉。
这非常打压军人自尊心,让厄温和其它士兵非常受挫恼怒。
不过在厄温来之前,囚犯们一直默默忍受着。
厄温来到后,并非一开始要反抗,他想着老老实实服完刑然后回家养老,不准备在监狱里搞什么暴动。
他的想法我认为从来没变过,他只想让自己和囚犯们在监狱里有尊严,保持军人的自尊。
行军礼便是保持自尊之一。
后来,典狱长又惩罚厄温,罚他不停地搬运石块。
不过完了,厄温也没想着要做些什么来反抗。
在与厄温交流过程中,阿奎拉不仅懂得作为军人必须要有自尊,还让他获得了囚犯同僚的尊重。
因为他父亲是石匠,监狱里砌墙时阿奎拉凭借这方面的知识,让他迅速收获了信心。
此后逻辑就十分通顺了,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阿奎拉会连自己的命都不要,也要站在砌好的围墙前阻挡铲车,甚至瞭望塔上向他举枪射击的警卫都不能叫他移动半步。
这个时刻不仅时阿奎拉自己的转折点,也是所有囚犯们情绪的转折点。
电影里厄温将军让囚犯们用投石机朝典狱长办公室扔了块石头,说:“这就是那一块了!
”典狱长看了看这块烧着火的石头,上面刻着两行字:“阿奎拉/美国海军陆战队”。
从此刻开始,典狱长温特就一改之前冷静沉稳的心态,放水坦克,出直升机,最后情绪失控亲自拔枪射杀了厄温。
监狱长温特是一个笑里藏刀十分暴戾的人。
他的房间有许多战争时期的收藏品,厄温第一次看到后便说:只有没上过战场的人才会收集这些东西。
无意的嘲讽瞬间让温特觉得热脸贴了冷屁股,前一秒还毕恭毕敬,后一秒就随手扔了想要找厄温签名的书,胡诌了句没找到。
温特心胸狭窄可见一斑。
然而,温特还是个品味高端的艺术品欣赏家。
电影开头,得知厄温将军即将被送往监狱前,典狱长温特听着萨列里的音乐(唱片盒上写着萨列里)。
前一阵子刚看了《莫扎特传》,初初了解了一些萨列里。
萨列里本是位宫廷乐师,成就非凡,与之交往的都是达官显贵,而他的学生有贝多芬舒伯特等等。
《莫扎特传》里的萨列里是个乐理一流但创作平庸心胸狭窄的人,电影里莫扎特就是间接被萨列里的妒嫉害死的。
不过这只是电影剧情创作,并不是历史真相。
可能《最后的城堡》导演想表达的也是说,监狱长温特假清高真小人,还小小预示了最后厄温将军最后的命运,如同《莫传》里的莫扎特。
看到电影最后,我在想,有没有可能设计另外一个结局,让厄温不死呢?
不知道为什么,我心里总觉得不把他拍死,对整部电影的评价并不会有太多影响。
厄温想要表达的东西都告诉了观众,最后这一死是有什么其它解读呢?
让典狱长温特更显得小人一些?
让厄温的形象更加高大?
也许是悲剧的本质问题,我还需要时间启发。
另外,关于“主旋律”一词。
我就呵呵了。
如果真有什么主旋律,中国的主旋律就是不能让军人警察抹黑,监狱长可以做错决定,但绝不能拍成一个坏人。
而且,哪些人嘴边常常挂着“主旋律”一词?
对我来说,什么旋律都可以,不在乎主不主旋律,而在于旋律好不好听,结合作曲者有没有什么深刻含义,想表达什么。
温特对埃尔文的态度,从一开始因为级别上或战功上的差距产生敬畏想,接着因为艾尔文说子弹是没上过战场的人才会保留做纪念的这话后开始厌恶,再到艾尔文逐渐在监狱建立个人崇拜、团结囚犯挑动反抗意识的深度厌恶,最后占领监狱时的丧心病狂。
作为一个有虚荣心,有个人尊严,稍微欠缺军人团体、归属意识的人来讲,换作一个普通人遇到这种情形,这种表现是值得理解的。
你到我管辖范围,说我这不好那不好,还挑拨我辖下人的反抗意识,最后还要推翻我,换作谁也不喜欢。
即便有战功值得尊重、即便我治下有瑕疵(挑动服刑犯之间的斗争、过度惩治服刑犯),作为监狱这么一个特殊地方的首要责任人,方式过一些能够理解。
他是执行规则的,而且他在规则的边缘玩耍只要没有触碰底线都应当是正当的,因为监狱本来就是限制人权的地方。
电影拿个人英雄主义、公民对自由和权利的向往这两样大杀器,对抗这么一个不太具备领导才能、有点小心眼的监狱长,你怎么看?
很多人在评论本片的时候都说毫无逻辑,在下仅提供自己的一些见解:其实相比较剧情逻辑来说我反而觉得暴动的过程才是不合乎逻辑的。
(主角这里简称Chief)首先,为什么要暴动?
因为要通过暴动使得监狱失去控制,从而撤换监狱长?
(剧中Chief在食堂宣读的军事审判法里有写)为什么不通过其他方法?
Wheeler 将军探访时提到过,监狱长曾经遭到多次调查却都安然无恙。
为什么会安然无恙?
因为他“出色”的管理能力与效率,而美国政府只关注效率却并不关心这些军人罪犯们的荣誉感与尊严。
这一点同样也体现在了剧中一个很突出的点:监狱长禁止犯人们行军礼——剥夺他们的军人荣誉感与对军人身份的自知,进一步强调他们只是犯人。
暴动只是为了撤换监狱长吗?
剧中在暴动之前,Chief在食堂里演讲时就提到:they can not take away from who we are, and we are soldiers,他们不能剥夺我们对自我的认知,我们是军人。
同样的,在Chief劝说Yates的时候,对他说:我不认为你是个军人,但我依然希望你能展现你最好的一面。
这里一提,之前的很多细节,包括Yates嘲讽Chief说他底下的士兵们都是棋子,包括监狱长说为什么Yates这种人都能进西点军校,Yates回答说因为他父亲曾受过国会表彰,包括Yates档案里对他的评价是毫无道德感,甚至是他亲自引诱作证与他一起走私的手下犯罪从而换取自己的减刑(军队里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出卖自己人,甚至这里是出卖自己的手下),包括Yates其实并不喜欢甚至理解自己的父亲。
显然,之前Yates毫无军人荣誉感可言,但在片中的最后,Yates对着国旗敬礼的时候,他找到了自己军人的认知,而这也是Chief发动暴动的一个最大的原因:即使身陷囹圄,也不能忘记自己军人的身份。
看到这里是不是很眼熟?
没错,Chief曾经在狱中对Yates说到,当年他越战被俘的时候十分希望死去,但是是Yates的父亲以及其他战友在其他牢房里的言语支持着他,让他坚守住军人的信念;时过境迁,当再一次身陷牢狱,周围的“战友”们逐渐放弃了军人的自知时,Chief通过这场暴动来唤回他们军人的自知。
本片其实与美国情怀没太大关系,关注落脚点应该是在于对军人身份和荣誉感的认同与呼唤。
最后,经常能看到各种影评底下有人留言说,真能编或者什么的,我觉得,只要按照剧情,线索和细节,能够合理解释一部片子的话,我不觉得这是编。
终于找了个很轻松的时间认真的看完了这部电影,直到听完了最后的音乐。
也许这只是一部电影,没有必要如此认真,但如果你也一直欣赏真正的军人的话,我想你也会感慨颇深。
埃尔文这名显赫一时的三星将军并没有故意想和典狱长作对,但两种人对人性截然不同的态度,导致了最后的大冲突,将军最后用自己的性命换回了监狱囚犯们的自由和尊严,也换回了自己的作为一个将领最崇高的尊严。
(电影开始不久)将军在参观典狱长军事收藏时对侍卫答了一句颇为韵味的话“任何有这样搜藏的人,都是从未上过战场的人,就拿这个沙罗来说,看见这个就会令人回忆起痛苦的战争”。
此时的典狱长正在一旁找出一本封底有将军相片的书,想要他签名,但听到这句话,他马上变脸,从这里开始产生了对将军的敌意,也正是他的心胸狭窄和对军犯人性的漠视才一步一步导致了他最后的可怜的结局。
将军每一次犯规时,本意都是为了帮助犯人找回军人的自信和尊严,但都被典狱长认为是对他权威的冒犯,当军犯都对这位气宇不凡的将军行军礼时,典狱长更是无法容忍。
在一名为了捍卫自己尊严的军犯被枪击后,将军无法忍受如此残忍的典狱长,终于开始了一场聪明绝顶的反攻。
当然反攻的目的不是其它人,正是想推翻这位典狱长。
当然代价是惨痛的,但也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即使是这些军犯曾经犯过错误(很多军犯都是犯的小错误,也许五年的军对生涯在五秒钟就毁于一旦 ),但他们依然在心底深藏着一丝军人的尊严,最终在将军的鼓舞下发扬光大,我们是人,我们是军人,我们更应该有勇气维护自己的尊严,即使献出生命。
最后将军并没有真正的倒挂国旗,那只是他推翻典狱长计划中的一个谎言而已。
真正的军人是绝不会拿自己的尊严,军人的尊人,国家的尊严开任何玩笑。
我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军人,即使不在真正的战场,他们也依然流淌着绝不认输的热血,也许此刻他们不在是真正的军人,但活着就不能如此窝囊,让自己仅存的尊严肆意让人践踏。
也许将军可以顺利的离开监狱,好好的和自己的孙子一起玩多米诺骨牌,但他没有,这不符合他的个性,他可以忍受平淡的度过后半生,但绝不能忍受尊严被践踏,他选择了捡回大家和自己的尊严。
将军的每一个表情和动作都流露出一种经历过惊涛骇浪而镇定自若的气质,佩服将军的智慧和将军的为人,也许真的只有人生经历过或生或死的战场才能更深刻体会什么是人性和友谊。
PS:好久没有这样看过一场鼓舞人心电影了,感觉有点像奥斯卡经典影片《勇敢的心》一样,为了自由而呐喊,这里是为了尊严而呐喊。
同样将军也如《肖申克的救赎》和《基督山伯爵》的主人公一样,真正的男人都是经历过大风大浪,沉稳而智慧。
两个小时的电影真的很短,相对起来我们100年的生命也不过片刻茫烟,真的很多事情我们无法去经历,但电影给了我们一次短暂的心灵体验,或许它虚无,但至少有种信念会留在心头。
影不在多,贵在精,命不在长,而在浓!
重返荣耀 故事并不罕见,一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军埃尔文由于较为严重的过错入狱,初入狱时受到的“关照”,让这位将军的未感到丝毫尊严上的伤害,当然,能屈能伸的成熟度还尚存,安全混完监狱生涯早日回家才是正经事。
无奈监狱长官Winter 是个纸上谈兵又极度自卑的怯懦者,只因埃尔文将军一句一针见血的评判便怀恨在心。
他日积月累的偏执管教方针所造就的变态监狱,也让底线充满弹性的埃尔文将军决定重抄旧业,势要攻占这最后的城堡——监狱。
以监狱为背景的电影并不少见,从人尽皆知是《肖申克救赎》,到成功将美剧带入中国的《越狱》,毫无尊严可言的监狱生活,无自由无自我,与世隔绝,所有的理智都会在一次次被迫做出绝对服从后消失殆尽,唯一的乐趣就是看着其他同类为了鸡毛蒜皮大打出手,越血腥越高潮。
很难想象将一堆与人为恶的犯人聚集在一起会激发出怎样的非常态思维,电影初始在表现犯人间的相处模式时便简单粗暴的道出这群好战分子的对于武力的莫名崇拜。
相对的善遇见相对的恶,结局都不容乐观,内心脆弱虚张声势的掌权者,散沙一片残存尊严的犯人,本就对立却不公平的两派,若再碰上个情商有待提高的长官和一位个人魅力破表的领头人,好戏总会发生。
电影前半部分的节奏在同类型电影里实属缓慢,娓娓道来了每个即将成为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前半段节奏慢的想一直快进,而后证明很多情节设计为故事的延续性做铺垫,怎奈铺垫时间过长,最后双方激烈的对战,也未能带来本该有的酣畅淋漓。
每个配角的性格尽量在这种缓慢中充实,唯唯诺诺结结巴巴的Aguilar,最后的牺牲也成为了两派爆发的根源。
美国电影里永远不缺英雄,特别是独自一人摆平灾难的英雄,同样,美国电影里也不缺振奋人心的演讲,《独立日》和《2012世界末日》的总统发言,每次重复看到仍旧被激励的一身身起颤,《最后的城堡》中有埃尔文将军有两次演讲,一次是为纪念死去的Aguilar,一次是在食堂唤醒犯人尊严的演讲,两次演讲却很难引发观众共鸣,毕竟懂得军人那份尊严的老百姓毕竟还在少数,只能在每个渐渐直起腰杆的犯人脸上探寻那个对你我都太陌生的军人自豪感。
最后,城堡终被愤怒的“恶人”们攻占,带着点视死如归的勇气,颇为讽刺的是,那块刻有死去的Aguilar名字的石头准确无误的击碎了Winter 长官的收藏品,一个除了装饰毫无其他用于的武器展示柜。
与电影开始相呼应,他从未上过战场,他不懂得战争和死亡的真正含义。
所以,就将武器还给战士们,顺便将尊严也还给他们,升着永远不允许颠倒的旗帜,重返荣耀。
最后的城堡是由环球影业公司于2001年10月19日的一部动作剧情类电影,该片该片由罗德·拉里执导,格雷厄姆·约斯特担任编剧,罗伯特·雷德福、詹姆斯·甘多菲尼、马克·鲁法洛等主演。
该片主要讲述了陆军上将埃尔文因一次行动导致八人牺牲被判入了军事监狱,本想要安心服刑,但由于典狱长的残酷统治,决定同多为战犯一起发生暴乱来推翻典狱长的统治,而埃尔文上将最后也用自己的生命来升起国旗并推翻了典狱长的统治。
该电影也是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电影中典狱长与上将的性格形成了鲜明对比电影中的典狱长是一个小肚鸡肠且总认为上将是在挑战自己权威的小人,而上将是一个大肚且爱国,并且一次次与典狱长做对不是显示自己的声望,而是帮助战犯们找到自己属于军人的自尊,这让我明白了何为一名真正的军人。
一部发生在监狱里关于军人尊严和智慧的电影。
这么好看的电影怎么以前一直都没听过大名。
强烈推荐一下。
只出现在海报中的倒挂国旗•一面被倒置的美国旗帜曾出现在影片原定的海报中,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海报中的旗帜被主演们的面孔替代。
需要搞懂的问题一一①本片名为《 THE LAST CASTLE 》,最后的城堡指的是哪座,又属于谁?②在电影情节中,并未出现旗帜倒挂的场景,导演在原定海报显眼处设计倒挂旗帜所谓何意?———————正片开始————————
在唱到“打发这无聊透顶的生活”时,出现摔跤场景。
一方压制另一方歌词由军犯唱出,看似反映的定是军犯的内心,实则身为典狱长的温特又何尝不需要打发无聊。
随即便出现了以下场景:军犯正为一颗篮球争执叫嚣,温特在“看台”观赏。
眼见赛事仅打嘴上功夫,其眼神随心理活动变化,为之后刻意制造“一颗篮球事件”埋下伏笔,更反映出他视军犯为玩物的扭曲心理。
人物近景一面部表情•军犯靠篮球打发无聊,典狱长靠军犯打发。
•“操纵人,多容易”
以场景暗喻人性•这座监狱城堡的内外建设差异,正如拥有它的典狱长温特。
•看似威严高尚、军装傍身,实则狭隘伪善、虚有其表。
而对温特的人性弱点最值得思索的片段便是在三星军犯欧文到来时,温特暗里听到敬仰已久的将军对他的“收藏品”的看法时的表情变化与应对举止。
嘴张、目钝、错愕 转身、摇头、甩书温特的收藏品里藏着的是他对功利的爱慕、是他的英雄魂,更是他试图以此自垒英雄的勋章。
眼前说这番话的人,是令国人包括温特自己在内为之敬仰的将军。
听到将军对此的解读,他哑然、无措、难以接受。
如果说肩章代表着军人的荣誉,那这些收藏品便是温特赖以寄存的荣誉。
所以温特之后的甩书举动,也恰是在证明他自觉自身荣誉受到了损害、内心宁静遭到了破坏,他在以不平和的方式维护和寻求自身的平和。
非暴力沟通8.4[美] 马歇尔·卢森堡 / 2009 / 华夏出版社《非暴力沟通》提到: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
《非暴力沟通》提到: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
“戴上面具后”的温特上来便与佩雷兹上尉对视,无声中质问着佩雷兹的自作主张。
随后亲自整理收藏品,也是无声中在对欧文说“别再碰它们,你不懂这些于我的意义”。
•这里是温特对将军开始“生疏”的转折节点,因温特的军人象征被欧文亵渎。
后续温特对阿圭拉的敬礼惩罚便可看出其反抗之意。
典型的杀鸡儆猴。
同样犯错,温特并没有平等处罚欧文,他就是要在阿圭拉身上找回自己身为军官的尊严,他身为典狱长且仍为军人,他是监狱里唯一可以受他敬礼的人,而不是那个将军。
---
二人在认知上的天差地别•不料欧文仅隔一天便再次戳中温特痛点。
提醒他军队规章。
没上过战场和重申军队规章都提醒着温特他在真正的军人眼里算不上军人甚至什么都不懂,这让以军官自居的温特深觉蒙羞,内心再度起伏。
他下令惩罚欧文,在欧文以为惩罚结束时再加重惩罚玩弄他,且故意延迟晚号以张显自身权利。
•温特对权利的滥用可见其对名利的攀慕过剩致使心胸愈发狭隘。
看似建给温特,实则留给自己•由上图便可解决开头问题一一本片名为《 THE LAST CASTLE 》,最后的城堡指的是哪座,又属于谁?最后的城堡指的便是军犯们共同建造的这座“石墙”。
它是贝克的最后城堡、是阿圭拉的最后城堡、亦是欧文的…,它是所有沦为犯人却仍有品格的战士用于保卫荣誉纯洁的城堡,是被撤去军衔后,还可以守卫的最后一个城堡。
它不是温特的最后城堡。
温特最终自食其果、等待裁决,如同从未拥有过旗帜般,他从未拥有过城堡。
•在电影情节中,并未出现国旗倒挂的场景,导演为何在原定海报显眼处设计倒挂国旗?倒挂的国旗,代表求救信号、代表领地失守;代表宣告温特失败、欧文胜利;代表欧文即便死,也是以军人姿态战死;代表温特即便活,也再无“翻身”之日。
欧文不倒挂,因为旗帜从未属于过身着军装却从不配为军的温特。
温特自始至终,只是一颗毒瘤。
———————————————————•欧文的转折节点将黑人大胖打倒后再补一枪、刻意加重对阿圭拉的敬礼处罚、甚至当着欧文面自揭功绩黑幕下令击杀阿圭拉,用对军犯和权利的肆意操纵为自己披上不匹配的军官大衣。
你是军犯们的长官但在这拥有最高权利的人是我;你是战功显赫的英雄但也得听从我的命令趴在我的脚下。
温特一次次地通过暴力镇压,满足虚荣心、圆扭曲英雄梦,以换取心理平衡。
而虚荣心却是一个无底的洞。
•阿圭拉的死、温特的伪,让一开始只想乖乖服刑然后回家的欧文决意推翻温特。
温特是一颗毒瘤。
他使军装蒙羞。
他不应该保有指挥权。
欧文将标识牌紧贴肉体,回温着那个曾经身为军人的自己•而说到乖乖服刑便不得不提到一个问题,便是欧文明明可以立即释放,为何不走?
甚至还说监狱是自己唯一待对的地方。
因为“他不愿抛下弟兄” 。
而战争,却冰冷得从不讲对错。
耶茨道出事实,其父山姆•耶茨与欧文同在河内战俘营待过欧文公然违抗总统要求撤离的指令、军事法庭急着传送欧文,都透露着反常的事态可能与真相相悖。
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更何况是君要臣死,臣怎可不死。
欧文在军中的威望很可能已然威胁到了总统的权威,甚至到了告老还乡还仍具影响力的地步。
所以大概率是总统授意军事法庭潦草审判,尽快压低欧文在军人心中的地位,以巩固自身的绝对地位。
而让欧文情愿领罪且不愿离开的原因有且只有一个,便是弟兄。
这名久经沙场的军人,他不把错归咎于任何人,他拥有着面对失败承担一切的勇气与品格。
•欧文为何执意挂旗,不挂就不会死,明明做好了和孙子一起玩多米诺的打算,为何还要找死?
是弟兄给了欧文“第二次生命”在温特大肆搜查旗帜时,欧文拿下孙子照片只因那是个无辜的孩子、是自己的后代。
同样场景,换作多数人都会把照片带在自己身上。
拿照片便是决心赴死是一种解读,拿照片为了增添力量也是一种解读,具体是哪种,后面会给出我的答案。
欧文实际从未见过孙子,他和家人的羁绊来源于他对家庭缺席过多的后知后觉,家人实际早已习惯了没有他的生活。
反而是战友们离不开他,而他的活,亦离不开战友。
•执意挂旗,只因他想要建成这一座给战友的城堡。
这座城堡占据高地、防御稳固、有着忠诚且随时可以杀敌的士兵,只差一面旗帜。
这是属于阿圭拉的城堡、是属于所有被贬下品格和荣誉、沦为犯人或俘虏的军人,用于保卫自身尊严的城堡。
所以旗帜,必须升。
💐致敬A•J•贝克二等兵
💐致敬美国海军陆战队 拉蒙•阿圭拉下士
👍🏻致敬美国海军陆战队•监狱城堡全体战士
💐致敬美国陆军三星将军 尤金•R•欧文•以一场纪念仪式,唤醒沉睡已久的军魂。
———————————————————
欧文正面宣告对立事件一:制造骗局,摸清温特手里的棋
制造混乱,摸清底细我曾怀疑过手写信是否真出自欧文之笔。
但通过上图惠顿将军会见欧文时,欧文看时间的几个眼神和肢体语言,可笃定,这场局,欧文心知肚明。
温特的第一招:拥有两队士兵,每队二十人,只有一队带有警棍
温特的第二招:高压水龙
温特的第三招:直升机耶茨始终拿着他的账本,趴下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同欧文一样,正观察着温特的棋。
•但欧文是为作战,而耶茨却是畏惧。
———————————————————•耶茨,从不以军为荣,他这个人物所代表的立场其实是军人家属的立场,看似表达的不理解是对亲生父亲的,实质亦是欧文女儿罗莎莉对父亲欧文的。
这也是为什么耶茨自爆夺旗,随即欧文便收到了女儿的信件。
这时正是耶茨人物光辉的重大时刻,也正是耶茨属于军人阵营的标志。
导演故意不给信镜头,采用蒙太奇手法,借耶茨透露欧文父女关系。
———————————————————而经此一役的温特没有继续坐以待毙,他开始投入应对。
他将欧文的罪状宣之于众,试图以此动摇军心。
但从话里反射出的,确是狭隘的自己。
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正如温特在看到欧文教阿圭拉敬礼时,讽刺这名将军沦落到教一只“结巴的猴子”上军事学校;看到军犯们建造城堡时,解读欧文这是在建立自己的军队。
•他的视野,狭小到只限于这副眼镜框。
•他的格局,狭小到只装得下他自己。
•他的失败也在于此。
他将英雄如小人般解读,将小人如蝼蚁般操纵。
他自以为抓住了耶茨的弱点方可加以利用,却不曾想小人竟会在权衡利弊后仍想当英雄。
温特对自我的了解和对他人的误解,先后两次让耶茨得逞,是造成自己处于被动的根本原因。
事件二:制造斗殴赶走守卫,集结军犯推翻温特
一场鼓舞人心的演讲事件三:战略部署
欧文提出倒挂军旗,最后没有倒挂。
因为温特必然失败,他意在建起战士的城堡。
欧文给于耶茨信任与自尊。
给接下来的谈话,种下秧苗。
•此番在于,欧文极有可能知道耶茨曾是直升机飞行员。
而此番对话也确实见效,耶茨终于站队。
事件四:串通一气,耶茨夺旗。
夺旗过程1.看似在送情报,实则在等待门外信号2.时机成熟,夺取国旗3.得手脱身
五点之约
耶茨自爆,再次钻空得逞
被关,却露出了放松的笑容因为胜利,已近在眼前。
他相信欧文将军。
相信他带领的军队。
更相信身为其中之一的自己。
他身为军人,是英雄的后代。
从这一刻起,他将永远以自己是军人,为荣。
———————————————————
我们是战士。
这是我们的旗帜。
没人能夺去我们的旗帜。
———————————————————影评的最后我想说,欧文的死,是光荣战死,并非赴死。
他死于温特的误解,死于温特对地位的偏执。
杀死他的子弹也正如他的观点。
是给某个可怜家伙带来无穷苦难的金属。
而这种无穷苦难,包括着刚刚接受父亲的女儿,也恰巧包括着今天的你我在观影后对一代将领以这种方式陨落,自发的叹息。
感谢导演、感谢好电影,向军人致敬!
看到埃尔文我总是会想起陈岩石。
在抵御外寇保卫国家的战场上无论如何惨烈人寰血肉横飞,总有一种不可抗拒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这种感觉能够充盈着一位普通战士使其火线纵横忘故生死。
但是火线归来的英雄会惊诧万分的发现自己舍生忘死保卫的国家正存在可能比火线对面的敌人更加罪恶的罪恶,国家的敌人不只是在遥远的前线而且就在故乡在眼前,而且对方(温特上校)还时时刻刻代表着国家。
英雄无路,正如兰博所说:“是他们逼我流了第一滴血!
”不消说,埃尔文久经考验的信念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往下面有两种可能的发展方向。
第一种是个人主义的,如兰博一样,坚持自己一贯的惩恶扬善不屈不挠的气质,与坏人毫不妥协的斗争下去。
其斗争方式是纯粹军事化的,这也是兰博唯一擅长也唯一能想到的方式。
用军事斗争方式来处理国内纠纷的后果可想而知——英雄瞬间变为悍匪,无论初衷是多么苦不堪言,但只要一拿起枪,就已经完成了审判书。
第二种是国家主义的,如埃尔文一样,既要斗争又要保持国家信仰:斗争是手段,斗争的目的是为了清洗国家肌体上的有害细菌。
这样的斗争要严格控制方式方法和烈度,既能展示力量又能不误伤无辜。
这正是埃尔文和Lock Up (1989)中的史泰龙的斗争风格。
正是第二种导向了主旋律。
埃尔文的情怀始终紧紧的奠基于他坚定的国家信仰之上。
1.坐牢。
监狱众人被强制与社会隔离失去自由而且遭受着身体和精神的折磨,而这一切苦痛都来自于国家机器的强制性,他们都是国家机器的受害者。
也许在外人看来他们罪有应得,但他们自己很少有人会这么想,最符合人性的态度是:他们自认为这一切都是代表国家的背后的操纵者强加给他们的。
他们应当痛恨这些人,从而痛恨他们所代表的所谓的国家。
但埃尔文并没有这样想,令人吃惊而又感动的是,他是主动要求进监狱的,为了对某次指挥失误负责。
因此他主动接受国家的惩罚,这种人格,这种对国家和责任的虔敬已经超越所有普通犯人的觉悟。
毋宁说,当别人因坐牢而失去国家信仰的时候,他却怀着坚定的国家信仰去坐牢。
2.救赎。
埃尔文与周围的人一开始就处在不同的人格层面上——他的起点是国家信仰,而其他人的信仰不过是自己。
埃尔文的使命像一个牧师,要唤起大家心中对国家的信仰,而这是人类最困难的任务,尤其是对一群罪犯来说,因为罪犯的同义词就是国家信仰的丧失。
目标确定了之后,方法是决定性的。
埃尔文的出场之笔非常精彩,那就是恢复敬礼仪式。
也许他是无意的,一个傻兮兮的下士不停的向他敬礼。
敬礼代表着对军人身份的认同,同时也意味着使命与荣耀,恢复敬礼仪式也是逐步找回对国家的信仰。
但是下士受到了惩罚,这是对恢复信仰的惩罚,而事实上当一个人出于自身认同而受到惩罚的时候,恰恰会更加促进那种认同,也会促进他与共同信念的人保持更密切的关系。
果然埃尔文因为下士也受到惩罚,这是一种奇特的心理学,惩罚完全走向了它的反面。
终于下士在这种心理对抗中找到了认同和信仰,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目标,下士的死是为信念而献身,埃尔文就这样完成他第一次救赎,他就这样成为一个成功的牧师。
3.群众。
史泰龙总是把自己演成孤胆英雄,依赖个人力量打败对手。
他能这样做是因为对手总是被他看作个人,一旦对手是集团就只能开挂。
一个有地位的对手不是依靠个人力量而是通过权力机器来运作的,个人无论是谁在权力机器面前都是渺小的,更遑论打破它。
所以史泰龙好看但不真实的。
埃尔文充分理解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他深入群众发动群众,引发群众的爱戴与信任,是他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作为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足以引起人们的尊敬;他通过恢复敬礼仪式,重聚人们的信仰;他宣布政治谴责和条件,引起人们的欢呼;他将抵抗看作一次攻破敌军堡垒的军事行动,这吸引了前军人的关注;从战前动员、敌情搜集、战斗准备、战机制造、人员调度、场面控制到实战指挥,他的一系列军事指挥如行云流水般出奇简单与顺利,吸引了人们的佩服。
他奇迹般的将一盘散沙团结成战斗的集体,没有告密、没有反对、没有派系。
4.维护。
但是他并没有将斗争范围和程度扩大,而是反复将事态控制在逼退敌方的地步,除非对方真正运用无力。
为了不扩大伤亡,他在非真实武力对抗胜利之后就下令停止一切抵抗。
这与兰博式的泄愤报仇有着截然的区别。
埃尔文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教训对手、逼退对手,而不是私人恩怨,这是在最大程度上清除污垢维护国家秩序。
5.国旗。
国旗倒挂是行动成功的信号,吸引同伴前来救援;但通常倒挂国旗又是一阵侮辱国旗的行为;于是同一种行为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示意。
这两种示意都是合情合理的,但具体接受哪种示意却意味着完全不同的格局。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埃尔文会倒挂国旗的时候,他却以正常的方式升旗。
这里最后一次展示埃尔文的格局——国家信仰是第一位的,不能因为个体的方便而改变它。
总之这是一部身经百战抵御外侮的老干部发挥余热反击腐败干部的故事。
它表明了老干部坚定的信仰、崇高的节操、正确的理论和精湛的技艺,他的英勇事迹将被国家永远铭记并激烈着后人不断前进。
正是有了他们这一批批忠于国家无私奉献的领导,国家才会变得如此美好,明天才会更加灿烂!
前面好,大高潮戏破绽好多,撑不起一个英雄偶像啊,如果不是塔楼上的守卫关键时刻枪法都不准了,不是一堆莫名其妙而来的兵器(包括防暴盾牌!),rr的暴动该早早结束了
看到了吧?这就是人脉的力量,自己黑怎么样?还是有人高尚,高尚又怎么样?还是有人黑,我真是笑了,还行吧,原来别人也会自嗨,三星半…
监狱的正义
值得一看的电影,最后的尊严,用死去捍卫,没啥好说的了
很多年前看过一次,觉得很好看,但是碟2质量不好没看完。感谢网络时代……
唉,日了人了,豆瓣评分信不得,这主旋律肉麻的。就后三十分钟攻城战能看看,军迷直接往后拖,非军迷还是别浪费时间了。
过于刻意的电影,差劲的导演,浪费了好演员。
5-。看过最好的监狱片(前段略拖沓)。马克同学终于特么的扬眉吐气了!
不明白这种东西为何能有这么高的评分,不看前面的部分,你会以为这是二战题材的电影,然而事实上它是个莫名其妙的东西。
中规中矩的监狱暴动片。
三星全给最后三十分钟。喜欢战争场景的各位可以直接跳看。简直牛的一逼。博士那个时候好嫩。
有点牵强,有点矫情,有点造作,有点失望……
想起教员那句名人名言: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爱国主义情绪居然能通过这样的暴动反抗的故事传达的如此真挚动人!霉果人民现在很需要这部电影的精神啊!doge
人的自尊不容践踏,哪怕他们是一个罪犯。前面的试探铺垫的深意,在此后的反间计和夺狱大战(不愧是美国中将啊,前期部署具体作战,运筹帷幄人事安排,事先士卒勇救小兵)中得以体现,将军已死明志,看着星条旗飘扬的时候竟然也有一丝感动到了——作为士兵,都曾站在旗帜下宣誓作战,意味更多。
7.7(7.8)。劇情還是吸引人的,但結尾完了又感覺未完,戛然而止
主流,但挺好看只是可惜了,如果拍得更好些,完全可以比肩《肖申克的救赎》
监狱监管无方,镇压不力。
俺看过的Redford第一部片是“骗中骗”,第二部就是这部,,,原来男人变老后会沉淀的,,,学习了~PS:总感觉他跟Paul Newman一个时代的气质,他们身上传统+复古+坚韧的气质现在的男明星很少有了,还是比较喜欢变老后的RED。
昏昏欲睡,监狱加部队题材按理说故事性会很强,很有话题,看似高端的要死,剧情节奏拖,将军还挂了,看看这评分,严于国产宽以进口,浪费时间。
本片有意思之处在于,正义与非正义的逆转,一群罪犯成了正义之师,而狱警头领倒成了罪恶代言。凭什么淡化囚犯的罪恶?强调囚犯的人性与自由?为什么狱内暴动的严重行为,居然能用悬挂国旗这个简单动作轻松化解?给国旗敬礼可以抵消罪恶吗?另外,米国监狱的申诉制度与监督制度呢?有点毁三观啊,但不失为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