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球

Ballon,翻墙热气球(港),奇迹热气球(台),Der Ballon,Balloon,Le Vent de la Liberté

主演:弗莱德里奇·穆克,卡罗利妮·舒赫,大卫·克劳斯,艾丽西娅·冯·里特贝格,托马斯·克莱舒曼,乔纳斯·霍登里德尔,蒂尔曼·多布勒,克里斯蒂安·内特,罗纳德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英语年份:2018

《气球》剧照

气球 剧照 NO.1气球 剧照 NO.2气球 剧照 NO.3气球 剧照 NO.4气球 剧照 NO.5气球 剧照 NO.6气球 剧照 NO.13气球 剧照 NO.14气球 剧照 NO.15气球 剧照 NO.16气球 剧照 NO.17气球 剧照 NO.18气球 剧照 NO.19气球 剧照 NO.20

《气球》剧情介绍

气球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1979年冷战期间,冈特(大卫·克劳斯 David Kross 饰)和皮特(弗莱德里奇·穆克 Friedrich Mücke 饰)身处东德统治者的铁腕政权之下,虽然被限制了行动,但是两人并没有放弃对于自由的追求,他们利用长达两年的时间,策划了一起惊天大逃亡。 两人动用了手边一切能够得到的资源,制作了一个巨大的热气球,他们打算用最朴素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带领着他们的家人逃往西德。然而,就在一行人即将越过边境之际,热气球却因为意外而坠毁了,与此同时,他们的行动也引起了秘密警察的注意,针对他们的追捕很快展开了。一边躲避追兵,冈特和皮特还要一边想方设法制作新的热气球,一场与时间的竞赛开始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新闻记者第28年的甲子园我的小卷毛杀婴少女美食总动员美人与美人60秒致死3吉比一家勿言推理海鲜陆战队新欢乐满堂永恒夏日童话故事下集伊萨卡国家机密时空偷渡少女马克思·佩恩仙境传说萌犬奇缘公主变形记全球风暴甜心老爸星星少年律师本色第七季庭审专家第六季鳕鱼角第二季乱世丽人行高飞鸟神秘伊甸第二季庖丁传奇之鸳鸯蝴蝶料理梦

《气球》长篇影评

 1 ) 惊心动魄的自由逃亡记

无法置信的边境历史。

1945年纳粹投降,东德在苏联管辖范围,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而西德被英国、法国、美国分区占领,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苏联在东德实现的共产主义及激进的计划经济导致东德经济远不如西德,东德人出逃西德。

最严重的便是人才的流失,东德便开始严格边境,因此,柏林成了唯一可以互通东西的通道,到了60年代,超过300万人逃离东德,1961年7月,开始建立“柏林墙”。

这不仅是德国分裂的象征,更是美苏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影片一开始,便是枪击强行翻越“柏林墙”青年的画面,德国首都被一条1600公里的柏林墙一分为二,柏林墙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严密的军事设施之一,除了厚厚的墙体,还遍布铁丝网、碉堡、暸望塔、巡逻道、反坦克拒马、士兵及猎犬。

当时出逃西德除了挖地道、驾驶飞机汽车、潜水、假护照,还有本片“热气球逃离”案例。

逃离东德难度之大。

影片《窃听风暴》也描绘了这样的时代,从本片《气球》中可以看到无处不在的秘密警察,例如冈特一家的隔壁邻居;大使馆周边无处不在的眼线;购买热气球大量布匹被告知上级;幼儿园老师见缝插针式询问家庭情况等,都说明了在东德生活隐私的无处遁形。

柏林墙推翻了,东西的壁垒却未消除。

随着东德公民日益高涨的出境情绪,1989年11月9日,沙博夫斯基将开放柏林墙误理解为即时,于是全柏林人蜂拥墙边开始跨越拆除。

虽然柏林墙拆除了,但是东西部经济差距、心理差距、思想差距的鸿沟却无法填补。

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归统一。

 2 ) 紧张的逃亡

1979年冷战高峰期,身在东德的彼得和冈特为了追求自由,用超过两年的时间筹画了一场“惊天大逃亡”:他们用有限的资源,自制了一个巨大的热气球,并打算用它载着家人逃到西德。

第一次,冈特家退出,彼得一家就在即将越过边境时,热气球却意外坠毁。

留在森林里的热气球和药品引来东德秘密警察铺天盖地的调查。

在紧迫的时间和严密的侦查之下,他们拼命打造了新的热气球。

冈特面临服军役,也加入了逃亡的队伍。

而在此同时,秘密警察也逐渐锁定了他们,就在警察进入他们家之前,两家人逃离,气球升空中,气球漏气并逐渐坠落。

本以为再次失败之时,遇到巡逻警察,得知已经进入巴伐利亚境内,已经逃离了东德。

影片通过镜头频繁的切换,营造出紧张的观影感。

 3 ) 分数真的高得离谱

看完的感觉挺矛盾的,电影有做到想表达的意思,人越是被束缚会越向往自由,但一些情节的设定上真的显得很迷惑,让人紧张不起来(刚刚打这句话的时候去看了导演以前的作品,确实他就是搞喜剧的,那怪不得了)。

对于德国的历史,初高中本来成绩也不好,仅有的记忆现在更忘得差不多,只是隐约记得二战以后,国际上为了避免德国重启战火,把德国拆分成了东西德,西德亲美,东德亲苏,两边的经济差距悬殊,最关键的一点是东德的人没什么自由。

但电影在这一点上给不了我这个感觉,男主一家人,有车有房,随时去旅游,做气球的那堆材料也是说买就买,生活可以说是富足(甚至全片都没看到有谁要去上班),居然还要润,而且是冒着生命危险的方式离开那个“鬼地方”。

女主一开始留下的带着编号的药,她自己发现的时候紧张到杯子都摔了,因为跟着那个编号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对应的人。

警察在现场也已经发现了“如此明显的线索”,然而电影拍了一大半才重新想起这么关键的点,还要挨家挨户地去找。

真的很难理解,如果编号能直接关联到具体的某个人,应该不存在后面要挨家挨户找的这一幕,那么,如果无法关联到具体的人,只能知道有吃这个药的几百号人这么模糊的关联,那在挨家挨户找的时候警察要怎么询问,难道直接问“是不是你准备坐气球润?

”还有那个脖子上的伤疤,似乎也没有因此而发生过什么。

看起来像是整队警察都不想抓到人,甚至是故意放他们跑的,但如果警察都这样,东德也不至于会那么让人想润了,挺矛盾的。

还有几个地方挖了个坑制造出了紧张的气氛,结果什么事都没发生,这种感觉有点像讲笑话,前面讲了很不错的铺垫,接着跟你说“没了,就这样”,听的人会很难受:那个恋爱脑的儿子,表现出了这么傻了吧唧的行为,甚至都告诉了秘密警察的女儿说要润,啥事没有;一起润的友人,要跑之前都要看一眼父亲,虽然没必要但还算合理,跑到半路被人拦住,明明没有驾驶证警察也放行他迟到了还以为会对升空造成影响,也没有;升空割不断绳子,导致气球被烧破,反弹的钉子弄破头,甚至气球上面有个洞,瓦斯不足,似乎都没有造成任何影响,这段高潮可以制造出多少紧张的情节,就这样一晃而过说到了西德;男主每次落地都问时间过了多久,第一次飞的时候甚至要“计时”,似乎要求得很精确,但稍微思考一下都会觉得很莫名其妙,看时间他自己看着表不就完了,根本没有必要那么精确;话说回来,电影里面有几幕确实凸显出了东德那种没有自由去到哪都被监视的气氛,但也仅仅是烘托出了气氛,完全没有达到那种让人想要疯狂逃离的感觉。

甚至似乎所有人都在帮着他们,有线索的人不交代,或者交代得不清楚,警察也是永远慢一步,整体就是笨贼遇上了傻警察,一点也不惊悚。

三星半最多了,8.4分真的没必要。

 4 ) 问题在于书读的太少,袁爷爷喂得太饱

在东德逃往西德的300万人的同时,西德也有100万人逃往东德;逃往西德的人中,有50万因对西德失望,而逃回东德。

很奇怪这部片的评论为何政治因素混杂这么严重?

西方意识形态自我高潮也就算了,咱们跟着吹捧有啥意义?

当然不是在洗白东德时期的暴政,但就事论事,电影本身营造紧张感极其刻意,本来不值得紧张的段落非得强加音乐,放慢镜头,营造一种紧迫感,居然也有人评论全程高能,高能你个鬼哦你怕不是心跳紊乱吧?

9012年了,还有一堆小文艺在底下呼喊“自由诚可贵”,“民主的光芒”,“政治压迫”,“东方某国”,“佩服人家勇气和智慧”。

拜托,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自己能不能长点脑子?

怎么没见小文艺在《红色娘子军》下面这么高潮呢?

都是“真是历史事件改编”呀!

西方拍的就是皿煮滋油,中国拍的就是专制洗脑?

自己想想是不是在玩双标?

西德自古经济超越东德,柏林墙倒塌后,从东德去西德的人更多了。

没暴政了,没专制了,为什么还跑?

还不是混口饭吃。

哪来那么多意识形态挤压出的眼泪,书读的不多,饭吃的倒挺饱。

撑的。

全是袁隆平爷爷喂得太撑了。

 5 ) 《气球》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斯塔西到幼儿园问家庭情况军人没有及时发现逃亡者而遭到整肃主角之一无法上大学去学习物理完全是因为他爸在他五岁时逃往西德酒店大堂的斯塔西美国领事馆门囗的警察毕业生宣誓爱国而校长要继续管教他们布行职员要报警精神分裂的秘密警察一方面忠于职守一方面又要看西德电视人们的恶梦

 6 ) 德国的分裂与统一

柏林墙见证冷战,更见证德国的分裂。

后来柏林墙塌了,两德实现统一。

精神上的分裂,经济上的分裂仍然存在。

宁静的东德被富有的西德席卷。

这对德国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呢?

每当别人问我想要什么的时候,我总是突然间对什么都失去兴趣。

总之,不能有碍于他人的视线,我并不存在,我是一阵虚无缥缈的风,是一场虚空。

每当别人问我想要什么的时候,我总是突然间对什么都失去兴趣。

总之,不能有碍于他人的视线,我并不存在,我是一阵虚无缥缈的风,是一场虚空。

 7 ) 时隔40年,这个发生在德国的神奇大逃亡终于有了德国人自己的版本

《气球》翻拍自1981年的老片《偷渡人》。

当年在真实事件发生不到三年之后,迪士尼就将这个奇迹般的逃亡搬上了银幕。

在当时,这部电影被誉为是“迪士尼拍过的最严肃的电影”。

不过,因为由迪士尼筹拍,演员几乎都是英国和美国人,主角也是老牌英国演员约翰·赫特。

直到近30年后,这个发生在德国的神奇大逃亡,才终于有了自己的德国版本。

他把11岁时读到的传奇故事搬上银幕1979年,《气球》的导演米夏埃尔·赫尔比希年仅11岁,他在报纸上读到了这则故事,此后一直对其念念不忘。

多年之后,他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本土喜剧卖座导演,好几部电影都是德国的年度票房冠军,04年的《梦幻飞船之惊奇号(第一部)》更是德国影史上的第二卖座电影。

但他并不满足于喜剧的领域,反而心心念念地想要将那个儿时的传奇故事再搬上银幕。

《气球》导演米夏埃尔·赫尔比希为此,他首先是大费周章地从迪士尼拿到了这个故事的德语翻拍权:这个过程几经周折,他多次和迪士尼交涉,都以失败告终,身边人也无一支持他的执念。

最后,他还是靠厚着脸皮求助于只见过一面的德国同僚、在好莱坞混得风生水起的《后天》《独立日》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才终于啃下迪士尼这块硬骨头。

接下来,他花了五年的时间来筹拍这部电影——是的,从2013年之后,这位导演就再没有新作推出了。

对于这样一位更应该讲求商业利益的前·喜剧导演,这也实在是太良心了。

五年的时间里,剧组多次访问故事主人公的两个家族,也凭借着严谨的态度,得到两家人的鼎力支持。

他们掌握了许多第一手史料,包括当时的热气球设计图、缝制热气球的缝纫机,甚至还阅读了东德秘密警察机构对这起事件长达2000页的报告书。

这也是为什么你会觉得这竟然是一部技术流影片——影片尽可能地还原了他们当时制作气球的过程,也让你感受到了真·理科生·工程师的严谨和浪漫。

这个在1979年成功登空、并且足以容纳8个人(甚至更多)的热气球高达32米,光是布料就重达150公斤,由1245平方米的彩色布料人工缝制而成。

他们为何一定要逃离?

生活在一个重重监视的高压社会,为免引起怀疑,主角们无法随意采购物资。

因此,热气球和吊篮之间的连结,居然是用“四根绕上晾衣绳的长棍”制成。

毫无疑问,登上这样一个简陋的热气球,本身也就是在玩命。

但对于故事的主角们来说,这却是一场必然的赌博。

如果必定一死的话,死在自由的希望里,总好过死在秘密警察的监狱里,就此销声匿迹,仿佛从来不曾存在过。

在电影之外,为了让这场戏足够震撼和真实,导演也做了一个相当疯狂的决定:不使用后期特效,反而比照原本的尺寸,原样复刻当时的热气球,让演员们也登上天空。

有意思的是,本片的男主角,德国演员弗莱德里奇·穆克,居然还患有严重的恐高症,以至于他已经八年没有坐过飞机了。

而在片中他扮演的却是稳重的一家之主,在热气球也一直保持镇定,为恐惧的家人打气。

(回头再看这场戏也不由感慨,真的是所有人玩命在表演。

)当然,也不得不提到,片中另一个观众们更熟悉的演员——曾是《朗读者》的男主角,大卫·克劳斯。

在影片中,他也是让热气球升空的关键人物,将足足1245平方米的彩色布料缝在一起的地表最强·裁缝·大师。

认出来了吗朋友们,这就是《朗读者》的男主角大卫·克劳斯。

一晃眼《朗读者》也是十多年前的电影了……我们为什么需要《气球》这样的电影?

即使在这样一部商业片里,并没有刻意渲染政治高压的黑暗和恐怖,依然可以从各种各样的细节里感受到,生活在东德,你的生活根本没有秘密,危险无处不在。

一墙之隔的邻居就是秘密警察,言谈之间总不无窥探和控制欲。

幼儿园老师会旁敲侧击地从孩子们口中问到父母的近况。

甚至于,孩子们在打闹时也会脱口而出”不准动,叛国贼”这类令人浑身发冷的话。

难以形象,他们会被这样的教育体制培养成怎样的政治机器。

或许就如片头那段惊心动魄的平行剪辑,一边是孩子们满脸童真地站在舞台上歌颂东德,一边则是秘密警察们在枪杀试图跨过铁丝网的同胞。

东德如何,主义如何,不言自明。

诚然,在当时的东德,人民看似生活在歌舞升平的富足社会,主角们也过着中产阶级生活。

但这依然只是一座精致的牢笼,美好的生活只是幻觉。

除非选择一生都闭眼做个予取予求的傀儡,否则,就随时可能会被构陷、被揭发、被迫消失。

对于那时的人来说,“自由”当然是最珍贵的奢侈品,值得拿命去追寻。

《气球》截图

《浪潮》截图而另一方面,“逃向西德”又意味着什么?

不仅仅代表着自由,也意味着丢掉过去的一切。

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也要变得孑然一身、孤注一掷,甚至是变得铁石心肠。

这部分恰好是影片的一条暗线,虽然只用几个细节草草勾勒而过,但足够引人关注。

因为逃,就意味着要舍弃亲情:抛下自己的老父母,甚至他们还可能遭到连坐的惩罚。

也要舍弃爱情:抛下自己的初恋情人,从此再不相见。

“逃”这件事背后有多残酷,与德国一样遭遇了分裂之苦的朝鲜半岛或许更有发言权:在《我们最幸福》里,一对少年恋人每天夜里偷偷跑出来幽会,在黑暗中手牵手,却不敢告诉彼此,各自的家庭都在密谋脱北。

几十年后,他们才终于在韩国相见。

物是人非,各自受到生活的蹉跎,年少的恋人之间,也只余沉默与尴尬。

在《平壤水族馆》里,男主角在集中营经历十年苦难,求生的本能让他变得冷酷无情,学会了耍诈、偷窃和阳奉阴违。

但正是这份冷酷让他一次次抓住了水中的浮木,最终逃向韩国。

他成功逃出后,亲妹妹也因此被扔进了集中营。

但无论他做了什么、无论他们做了什么,来换取这份难能可贵的自由,我们这些生在太平盛世的人,都注定无权再苛责这些受害者。

因为,在那样严酷的年代,他们已经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太多的不幸。

无论是凭借怎样的文字或者影像,我们永远也不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他们的痛苦。

今时今日,还有人愿意听这样的故事,挖掘这样一段苦难的历史吗?

这段历史的名字,叫做“自由”。

 8 ) 《气球》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出发之前,妈妈抱着小儿子在看相册。

大儿子一边玩小人,一边喊着:“去死吧,叛国贼!

”想起小学时候,班上一个男生总被大家欺负,给他取绰号卖国贼。

就因为他姓蒋。

叛国?

国是什么?

你连自由都不给我,还叫我爱你?

影片开头孩子们合唱的歌词,成人典礼上效忠国家的宣誓,不论妇孺逃跑者格杀勿论的军队,领事馆前白色恐怖的戒严,享受权力又想看西德片的官员,巴不得别人逃不出去的看客……唯一温暖的是幼儿园老师的谎言。

所谓教育,就是把你变成一颗国家机器螺丝钉的洗脑。

若有漏网之鱼,非把你推进手术室摘掉你的前额叶不可。

柏林墙倒了,这头的观众却泪流满面。

 9 ) 东德硬生生把一个个平民逼成了科学家

影片以极具冲击感的方式展开,一边是东德的一所学校,学生唱着“我们的祖国是大草原上的青草,是农田里的稻谷,人们热爱美丽的祖国”,校长在台上领导大家向东德宣誓效忠;另一边,是边防军人乱枪打死一个个企图越过边境的百姓。

说好的祖国是大草原上的青草呢?

如果这个国家真有那么好,人们为什么要逃走?

 10 ) 真实事件的维基百科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East_German_balloon_escape影片基本上与实际事件差不多。

相关纪录片:- Netflix「White Rabbit Project」 episode 2, "Jailbreak"- PBS「History's Great Escapes」(2004)- BBC「Outlook: Fleeing Communism in a Hot Air Balloon」

《气球》短评

胡编乱造虚假宣传,欺骗年轻人罢了。

2分钟前
  • 中年师傅
  • 很差

有朝一日,就算没有逃跑的勇气,至少要做那位幼儿园女老师。

5分钟前
  • 一点涟漪
  • 推荐

为了逃往西德,东德两家人合伙做了一个热气球。真人真事。这就是那种,从历史的缝隙里自然生长出来的好故事。为了扣人心弦,编剧做了一些庸俗化处理,略可惜。

10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什么是刻板印象?如果你对东西德生活、对斯塔西、对剧本的情节设定、音乐、时间线以及故弄玄虚的惊悚情节、以及表演的刻板印象不了解,就看这片!全部角色,除了最后一分钟有一丢丢半哭不笑的表情,全片之中统统只有一个表情!!!尤其男主,有人发现他的第二种表情请联系我!

14分钟前
  • MK™
  • 较差

算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片,剧情紧凑,故事曲折,但是故事一直在追求一种紧张感,削弱了故事本身的传奇性,而反派从头到尾的行动充分诠释了“雷声大雨点小”,特别是结尾有一种“会不会太轻松”的虚假感

18分钟前
  • 作风
  • 较差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一部非常好看的德语电影,剧情紧凑,高潮迭起,奔向自由的故事永远是那么引人入胜,而德国人选择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讲述这个故事:做个大大的气球🎈,飞过那铁丝网。

22分钟前
  • Leon
  • 推荐

果然,豆瓣文青看到批判社会主义的电影就像巴普洛夫的狗一样兴奋,条件反射的无脑舔。一句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就让他们以为电影中的就是现实中的,但稍微有一点脑子,稍微客观公正的思考一下就知道电影夸张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恐怖,一股自由主义高高在上去阴阳怪气社会主义。诚然,东德确实不好,但还没有差到街上处处秘密警察,会为了抓一个默默无闻的人而出动军队,窃听是给那些有头有脸的人准备的,就一个无名小卒,你也配被窃听?话说回来,西德就没有窃听了?

27分钟前
  • 鸡头狗蛋龙
  • 较差

逃过去然后失业咋不拍doge胜利者的沾沾自喜罢了。“后来我们有了自由旅行权,但我们付不起旅游的费用了。”

29分钟前
  • 巡游潮汐
  • 较差

豆瓣8.4分很大程度上是给“自由”打的。但这部电影基本没什么这方面的深刻思考,完全就是按商业片的套路来拍的,爱情戏真是败笔

31分钟前
  • 张兮兮
  • 推荐

依靠工程技术能力争取自由,非常德国了。

33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战争带来的结果就是东西德,南北朝这样畸形形态国家的存在,一个国家被分裂,亲人不得不分离,东西德这个又比南北朝更甚,柏林也被一分为二,但柏林又全在东德境内,东德人民进入柏林就能看到隔壁的西德,这肯定让一些人不舒服。关键电影还是真实事件,历史上百万人从东德逃到西德的案例比这更甚的都有,好像还有挖地道,造滑翔机,做小型潜艇的。而历史上多少人因为这个丧命被抓到进监狱。这百万人里有多少是因为想团圆才铤而走险就不得知了。

38分钟前
  • kkkvicky
  • 还行

7分。想要逃亡西德的东德两家人,颇具创意的想用热气球穿越边境。电影一开始第一次尝试就失败了,热气球坠落。不过这两家人决定再造一个热气球逃跑,因为第一次使用的热气球没有回收,留在了原地。一边是这两家人日以继夜地赶制新的热气球,一边是东德警察全国抓捕他们。东德警察的线索越来越多,指向他们的证据越来越明显,留给这些人制作热气球的时间越来越少。更何况,要逃往西德,必须等待并不常见的北风。他们能成功吗?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紧张的氛围营造得特别好,看到后面特别替角色着急。奔向西德是搏命般的冒险,不仅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而且抛弃东德的一切,特别是亲人,是非常不舍的事情。

40分钟前
  • 蒙奇D
  • 还行

看完之后回看片头看到了网飞就知道咋回事了🙃

42分钟前
  • May°
  • 较差

3.5

44分钟前
  • 弓谷所長
  • 还行

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宴宾客,眼见它审查走狗吠,眼见他监控伥鬼嚎。千百年已把兴亡看饱,就差眼见它楼塌院墙倒。

49分钟前
  • 柴可夫活基
  • 力荐

竟然又是真人真事!营造气氛很紧张,无论是挖地道、横闯水渠、热气球飞跃还是无奈的攀爬铁丝网,挣脱牢笼热爱自由,是一个智人应有的勇气和追求。

51分钟前
  • 老珂
  • 推荐

好故事讲坏了。

54分钟前
  • 贺来闲人
  • 还行

可以很紧张刺激的题材做的不够紧张刺激。

57分钟前
  • 春垓
  • 还行

情节推进有点乱 整体拍得平平 低于预期

60分钟前
  • 小噢哩
  • 还行

为什么要逃确实不用交代,早就是常识了。问题还是在剥削真实事件,基本看不到创作者的思考,只有动作没有人物,几乎纯靠节奏和情节套路顶着。

1小时前
  • 皮革业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