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十分钟的场面活,恩,好吧,还行...到了后面,我无语了...人民军的战术素养就只剩下集团冲锋了???
还是正面?
一点迂回包抄都没有?
只开过几枪的学生兵能抵御一个营(看部队长的军衔估计的)的正规军?
辎重部队进入敌占区没有防护?
让两个人就给抢了?
木头桌椅能正面防护步枪机枪枪弹?
光碎片就扎死人了吧?
面对女中前的开阔地整队行军?
是我弱智还是导演弱智?
好吧,我错了,看《南征北战》去吧......
近日在电脑上免费观看了韩国战争片《向着炮火》,尽管此片亦是韩国拍摄多年前的战争影片,但这是本人观看多部韩国拍摄的朝鲜战争片,尤其是《太极旗飘扬》之后印象较深的战争影片,就其战争场景而言,远比韩国所拍《高地战》要略胜几筹也。
特作此贴,以此一孔之见为个人观片留念,与网友们探讨并期赐教。
一是战争题材别具一格。
该片突破了朝鲜战争片军人之间的殊死厮杀与浴血鏖战之传统模式,而是将视角延伸扩展到朝鲜战争初期时征集的71名韩国学生兵与朝鲜人民军一个营传奇对弈,通过这一特殊视角反映战争的残酷以及血雨腥风中的人性,也是该片的最大看点之所在。
二是主角形象外柔内刚。
仅上过一次战场,连枪都未放过的韩国学生吴长范,给观众的唯一印象是胆小、犹豫与懦弱。
守护浦项的姜锡泰带领的韩军部队因接到死守洛东江的命令转移防区,而浦项此时也成为了战火前线,料想不到的是吴长范却被姜锡泰战场临时任命为死守浦项的学生兵中队长,被抓去从军的少年犯的甲兆多次挑衅、亵渎、轻视吴长范,学生兵们无不怀疑吴长范能否担当如此领军大任。
然而,“炮火轰鸣方显英雄本色”,外柔内刚的吴长范以超人的胆略和战术率领学生兵们血染疆场,同归于尽,竟然打退了朝鲜正规部队铁甲重器强兵武装的进攻。
三是故事情节悲壮凄切。
影片开头部分尤为精彩,朝鲜军队和韩国军队在城区里的激烈巷战引人入目,可圈可点。
片中守护浦项的高潮部分演绎得更为精彩火爆、扣人心扉。
如果说,朝鲜人民军充满激情地以排山倒海之势的行军、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进攻彰显了其英雄军魂;那么,临危不乱、守土有责的“学生兵就是军人”,用自制汽油弹、人体炸弹抵抗坦克进攻、用步枪抗击强兵进攻、尤其是片尾吴长范、甲兆以少击多、以弱抗强的凛然就义壮举亦显其何等悲壮惨烈。
四是爱国主义普遍真理。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开始,撇开其战争的特殊政治因素及相关背景,就韩国自身的政治立场而言,受韩国教育的青年学生在国家濒临危难之时,从未摸过枪炮的莘莘学子们毅然将生死置之度外、为国捐躯,在当今朝韩战争有可能发生的严峻局势中依然具有可资借鉴的现实意义。
败笔所在与致命缺陷——朝鲜人民军不可能不堪一击。
鉴于面对的是一群从未上过战场的学生兵,朝鲜人民军少校出于人道主义和爱护生命的军人守则,在正式大举进攻之前曾驱车警告通知韩学生军放下武器,缴械投降,这显然符合历史的真实。
尽管韩学生兵是有备而战,攻朝军轻敌而不备;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而一群连枪都未摸过、连基本的训练、军纪都没有的学生兵竞能抵挡住对方一个整编营的进攻,朝军的铁甲重器犹如一推废铁,朝军的全面进攻犹如一堆稻草人;这显然贬低了朝鲜人民军的智商和军事实力,也是该片的最大败笔所在,使该片的真实性与可信性大打折扣。
编后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分久必合也,笔者希望看到朝鲜半岛北南统一的那一天。
韩国战争片《向着炮火》以独特视角展示朝鲜战争初期71名韩国学生兵与朝鲜人民军的对抗,展现战争残酷与人性特征。
主角外柔内刚,情节悲壮。
但影片贬低了朝鲜人民军智商和战斗力,影响了该片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分久必合也,笔者希望看到朝鲜半岛北南统一的那一天。
很一般,剧情很幼稚,青少年年少轻狂可以,不懂事不懂得战争的残酷可以,没见过真正的战争可以,但别因为什么都不懂把剧情拍的很幼稚,因为个人的逆反不顾及所有人的安全,想要突出一个人很厉害不是依靠他人的愚蠢来实现,南韩将军不知道什么心理,事先孤身一人进入对方战区劝降,哪来的底气,也是欺负人家学生没见过世面,换做正规军早给你抓起来毙了,啥玩意,还有说12点就12点,你可是很守时,害了一整个军队,放着坦克迫击炮不用,硬是让自己的军队冲锋,发现自己有些损失了大秀自己愤怒的情绪,你才是最该死的,抛开这些幼稚因素应该能够拍出不错的电影,奈何把观众当傻子,主旋律不是傻子的游戏,现实中这样规模的学生队伍一个正常指挥的军官可以说是轻松拿下,真当共产党是傻子啊,拍这个电影你是不是也当北韩军也是个傻子,电影真心不怎么样,6.9高了,最多4.5
战争,无法想象那一刻的到来,但那一刻时时在我们身边,也许就是下一秒,你当下的微笑就会被突如其来的枪声所凝固。
战争,是历史发展进程的一架绞肉机。
后人不知前人之痛,亦覆前人之辙,人最易忘记的是历史,最不该忘却的也是历史。
因为忘却,战争成了历史的主旋律。
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寸河山一寸血。
犹如影片中的71位学生兵一样。
因为好奇,因为热血,以为战争是聚会,以为战争是靡音。
以年轻特有的热血,以及心底那一丝丝火热的爱国之心,站到了绞肉机的面前。
等待他们的必定是模糊的血滩。
战争是一句兄弟照顾好我的母亲;战争是一场母亲含泪伫立的离别;战争是一出母爱胶着的历史。
这一刻的别离,是一生的期盼;这一刻的泪水,是永恒是心伤;这一刻的坚强,是历史的沉默。
滚滚历史之轮,不断碾碎着天下母亲的心。
因为征服,才有战争;因为掠夺,才会战争;因为私欲;才致战争;因为政治,才是战争。
海之广阔而不及于天,天之无垠而不及于心。
心之怀当能容天地万物之变,而世人只知海天之阔,不知其内心之无际。
征服、掠夺、私欲只是人人内心中的某些毒瘤而已,而政治才是战争的癌症。
就如影片中,人民军对待学生兵与对待军人的差别,亦如,南方军队不愿射杀北方孩子兵。
战争如果可以撇开政治,战争也许就是一次相聚。
因为单纯是个人,我们都有良知,战争因为披上了某些外衣而已。
但不管事实如何变迁,战争的阴影犹如幽灵时刻在我们上空盘旋。
哪天战争真的来临,请先照顾好自己的母亲,再拿起武器去保卫我们的母亲。
影片描述了隶属南韩军队的五十几名学生兵(最初71个,后来中了人民军侦查分队埋伏,死了十几个),坚守阵地,重挫北朝鲜人民军第5师某团并击毙该团团长的英雄事迹。
本来这种类似的故事,我还以为只能在某些国产老电影里看到——国产老电影们好歹在铺展剧情方面的功夫还是下得比较足,不会出现“你们要把一发子弹当一百发”然后初上战场的学生兵个个生猛得似老兵油子一般,眼睛一瞟比狙击步枪瞄准镜还准的状况。
影片开头部分还是蛮精彩的——对战斗的刻画还算比较真实,朝鲜军队和韩国军队在城区里展开激烈的巷战,然后,然后——那个穿着白色军装的人民军少校出现了,自此开始,剧情就开始不正常化起来—一开始在巷战中人民军战术灵活,至少还有轻重武器的搭配使用,会使用迫击炮对敌军进行压制,会用巴祖卡点掉敌军的火力点,会用刺刀捅敌军的肚子,在那个白衣人出现之后,人民军就退化成了只会端着枪械直愣愣往前扑一直扑到扑街的二杆子,以人肉战术碾压掉了南韩军队的防线。
然后这只部队在今后的战斗中表现一贯稳定,充满激情地以排山倒海之势渡河,以排山倒海之势行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敌军的枪口,最后以排山倒海之势嗝屁掉,成为后续部队的掩体——并且他们以排山倒海之势倒下时,面对的仅仅只是五十多个第一次摸枪的学生兵。
要说这群学生兵也真是生猛,兴许是南韩一贯民风剽悍,洗礼用酒精,7岁进军营,个个是战士,出征前他们的阿妈尼还要给他们一张盾牌叮嘱几句“要么拿着它回来,要么趟在上边回来”云云,不然怎么能抵挡得住敌人一个整编二杆子团的疯狂进攻?
从“第一次摸枪”、“第一次训练”、“第一次交火”到“我们都是他NIA的、真正的、会操作各种武器、包括敌人武器的特种部队”的转化只花了不到两天时间?
除了他们是天生的战士以外对武器和战斗有着极其卓越的天赋以外,我无法想象出其他任何理由。
甚至我还在怀疑他们是不是赛亚人,后来想想赛亚人基本上是不用武器的,才阻止了我更进一步的假设。
于是,这样就可以合理的解释喂神马他们五十几个就能抵挡住对方一个整编团的进攻了——1.他们都是天才,不用训练就会操作各式轻重武器;2.人民军的智商明显不太够用,放着这么多重武器也不知道使用,最后还慷慨的转手给了学生军。
但是为了写实性,电影还是不得不牺牲了这五十多位可爱的、花儿一般年纪的年轻人。
虽然男主角的眼神很有杀伤力,但是毕竟只依靠两只眼睛是炸不掉坦克的,于是四只眼睛的便去把坦克给炸了,人民军士兵看到这孩子比常人要多两只眼睛为了赞扬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特地让他冲到坦克跟前才醒悟过来这个时候该击毙他了。
吐槽到这里就完了,至于剧情上的硬伤……我还是去睡觉好了。
地上的人民,既被安置在不同国家,就以不同方式纪念韩战60周年。
本片的主创阵容,在首尔出席了“天安号”罹难将士的吊唁活动。
往昔和今朝,战争与和平,就在黑压压的一鞠躬中,被牵连了。
如果说,三八线是一根横向的梁木,60年后“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语)是一根纵向的梁木;朝鲜半岛的磨难与前途,就如一副沉重的十字架,活画在世人眼前。
1950年8月的南韩,如血海地狱,烧着不灭的硫磺。
金日成的人民军不宣而战,不到两月,韩国90%的国土已沦陷。
为保住最后一座城市釜山,他们把残留的倾国之力,都押在了洛东江一线。
联合国谴责朝鲜,组建联军,赶赴仁川。
苏联独自偷生,投了弃权票。
21个西方国家参战,16个国家出兵。
按东方的政治伦理,这叫“存亡国,继绝世”,春秋大义也。
按近世的普世价值,这是地上通过《世界人权宣言》之后,人类第一次投票组成的义军。
在那个最漫长的月份,军人拼死亡命,妇人闭门哭泣,学生征召上阵,教会禁食祷告。
最后一线希望,是那些不认识他们的遥远的海军陆战队,能赶在他们亡国之前成功登陆。
当年有286名中学生,穿着校服参加洛东江战役。
他们没有编制,番号,军装,被称为“学徒义勇军”。
影片描写其中的71人,死守浦项女中,挡住人民军的史记。
导演既煽情,也写实。
既憎恶战争,也讴歌死士。
片头20分钟巷战,算是战争片的经典场面。
从一个学生兵的慌乱、奔走、惊骇和大难不死,及杂糅了女性气质的身影中,去衬托雷鸣闪电般的沙场。
直到他耳鸣,失聪;面对长官被杀,却拔不出枪,下不了手。
接着,这个唯一上过一次战场的孩子,领着71个中学生留守学校,却意外遇见了敌人整整一个团。
电影史上,有类似的经典之作。
1959年的德国电影《桥》,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也是二战后德国第一部引起关注的反战影片。
1945年4月,纳粹倾覆前夕,7个中学生被征召入伍。
他们出征前,被好心的军官留在家乡,去“守”一座已计划要炸毁的桥。
老师,父亲,区长,老兵,所有人都厌恶了战争,泯灭了激情,晓得帝国的结局。
只有这几个孩子,把少年维特的烦恼,对战争的憧憬,和为国尽忠的梦想,都新鲜无比地带到了桥头。
以灵魂的活力而论,他们或许是当时德国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几个士兵。
出人意外的,一支盟军的坦克小分队,突袭桥头。
7个孩子击退了他们,6人阵亡,一个哭着,浑身是血,回到了青春期。
片头,英语老师教他们,朗诵诗歌。
大意是,我爱你,但我不能对你起誓,因为虚假的誓言一无益处。
若你的爱包围我,会让敌人发现我,求你不要爱我,不要牵着瞎眼的恋人走。
这是对一个战争之外的世界的抒情,更是以爱情为譬喻,对国家主义的反思。
在一个征召孩子参战的时代,爱的誓言在哪里呢。
奥斯卡的历史,是几乎和百年战争史同步的反战史。
1929年,评委会把第一届最佳影片给了反战题材的《翼》。
2010年,他们又把最佳影片给了反战的《拆弹部队》。
这是好莱坞的伟大,他们奠定了战争片的价值内核,如果有人不反对将战争场面拍给人看,却不同时反对战争,他就是与电影为敌的导演。
按奥斯卡的道德水准,中国导演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战争贩子。
连《集结号》也不例外。
因为他们不敢越过战争中的政治立场,去肯定人性和人权的立场。
不敢就罢了,但他们又贪财,舍不得血腥的场面。
即使韩国军人是正义的一方,即使这71个孩子是保家卫国,即使国家到了灭亡边缘,征召他们实在迫不得己。
导演仍然刻画了战争对孩子们灵魂的摧残。
在他们摇身变作刚毅决绝的职业军人之前,最吊儿郎当的那一个,嘶喊着说了一句话:“在战场上,人人都是畜生”。
如果说,曾经为了爱一个女人,他必须变成一个流氓。
如今为了爱一个国家,他却必须变成一个畜生。
最后,他们被战争激发,生出对方士兵所没有的一种激情。
这激情中,既有畜生般的血气,也有男人对家国的责任。
既有对敌人的仇恨,也有对成人世界的还击。
就像狼人的故事,或卡夫卡笔下的《苍蝇》。
如果有群狼人来了,人的反应可能是逃跑。
但你发现自己也变成了狼人时,你才了解什么叫狼人,你才意识到你的家乡若被狼人占领,是多么可怕。
你这才有了勇气,来到城外,约你的同类决一死战。
你的目的不是消灭他们,是与他们合作,消灭一种叫狼人的畜生。
和《桥》一样,戏剧性的结局,是这班孩子竟然打败了职业军队。
但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意思是,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是最不要命的人?
到底什么样的念头,才能锻造最有战斗力的士兵?
这两部影片,都不是在颂扬以少胜多,而是在反抗战争的逻辑,并给了这种反抗以爆发的力量。
正因为学生不是军人,他们胜过军人,是对战争本身的羞辱,是人类含辛茹苦的梦想。
是的,“和平来之不易”。
为了维持和平,欧洲在二战前曾付出巨大代价。
战争爆发后,路易斯在《时代与潮流》上撰文,质问说,“唯有给予首要之物以首要之位,你才能维护其他次要的食物。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问,三十年来我们的文明到底把什么事物当做首要之物。
答案非常明显,它把自己当做了首要之物”。
换言之,保持文明,维持和平,保持高收入、高质量的生活品质,保持交通、食物、卫生和娱乐的水准,这一切都是好的。
但如果这一切成为人类文明的最高目的,文明怎么可能不崩溃,敌人怎么可能不嫉妒,世界怎么可能长久稳定?
如果文明的内容,被我们视为至善之物。
我们终将失去文明,或者一一失去,或者在某个清晨全部丧失。
已有无数战争证明了这一点,还有未来的战争要继续证明下去。
路易斯在空袭中躲进地下室,半小时后回到书房,继续写道,“也许文明不可能安然无恙,除非我们珍惜某物胜过珍惜它”。
无论是爱情,还是爱国,人们牵着瞎眼的恋人,却说不出爱的誓言。
朱丽叶捂住罗密欧的嘴,说你不要指着月亮说,免得你的爱像月亮一样变化无常。
在民政局,新娘拉住新郎的手,说你不要按着宪法说,免得你的爱像宪法一样频频修改。
除了战争,我们在哪里遇见和平。
除了现在,我们在哪里遇见永恒?
除了在71个孩子的眼睛里,我们在那里遇见国家?
除了教科书,我们在那里遇见谎言;除了看电影,我们在那里遇见乌托邦。
除了死亡,我们在那里遇见生命?
除了坟墓,我们在那里遇见复活?
王怡 2010-9-27
好像名字挺俗的,一起名字什么的就词穷。
果然我TOP崔胜贤、果然我权相佑、金承佑大叔,演技大发!!!
开篇就是惨烈的战争戏,像金陵十三钗那种的,枪林弹雨中,TOP穿着一身老式的学生装,脖子上挂着一圈又一圈的子弹,穿梭在炮火中...看着战友在敌人的刺刀下痛苦的样子,但发抖的手就是上不了子弹,看着增援同志一枪毙掉敌人,握着子弹的手紧了紧,眼里是恐惧、尴尬...抱着不断流血的战友上军车,这一片段中揉了回忆的片段进去,真的非常感动,画面也非常唯美。
战事变化,71个学生守一个学校,TOP成了中队长,金承佑大叔说凭直觉去做事,其他的人感受到你的真心实意,自然会跟随你。
还记得那一片黄灿灿的田野,恐怕是对战争岁月中一起经历的故事的美好回忆,那是他们的全部青春,在树林里被一个侦察兵偷袭,权相佑被激怒,一路狂追,最后整队的人拿着枪都跟着他去了,被伏击,反败为胜,最后的小孩兵说他是金日成总统任命的战士...TOP这时候终于开始明白了战争,握着枪的敌人就应该杀,这不对吗?即使不是妖怪一样的敌人,即使他们也会在受伤后呼唤妈妈,即使只是个孩子,即使是曾经善良相对的上尉,在战争面前,对不起,好像善心是最不该存在的东西,能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感情,3人组,一个被侦察兵击中,然后权相佑亲自挖坑,亲自埋,另一个人在远远的地方,沉默着。
权相佑有危险,幸存的另一个,用自己的身体帮他挡枪,最后一句是,你的枪法比我准。
这种友情,在战争中弥足珍贵。
还有,两个人开着抢来的车的那段也好帅好帅。
金承佑大叔,真的好帅好帅。
IRIS里也好帅、《两天一夜》中也很帅、很好笑。
超爱这个片子。
喔,好吧,又不像影评了...说说音乐吧,音乐配的太好了。
话说中国的片子差,可能除了剧本,音乐也是硬伤呀...
吴张帆,一个用全力去守护国家的孩子,一个用真实行动去温暖观众的孩子,看了第二遍还是哭了,就在最后镜头扫过他们合照的画面,从吴张帆开始,一直到甲祖,眼泪就不自觉的下来了。
这一路走来,看到的是吴张帆的成长与责任,一开始作为学生兵送弹药,站在死亡前的恐惧与害怕,到后来作为中队长对守卫祖国的信念。
吴张帆是个内心非常温柔的孩子,即使学生兵里一团乱,夜晚听见隔壁教室里同学载歌载舞的欢乐声,他在给妈妈的信里还希望这样的欢笑能久点再久点。
这个孩子心里头挂念的都是自己的妈妈。
特别是在最后上战场前穿妈妈准备的衣服,说感觉像是寿衣,真的看得很心疼。
可是,这就是战争的残酷,不是吗。。。
对战争一直没有实感,是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面对的是经济市场的压力,在生存和金钱面前,已无力应对其他。
但也会假想,如果我活在吴张帆那个年代,不管国籍问题,同样面对战争,我能做到他那样吗。
至少,这个电影提醒我,历史真的是不能被遗忘的,即使它过去了很久,但所有的今天都是那样的昨天艰辛走来的。
整部影片里最喜欢吴张帆这个角色,印象最深的镜头是最后死在中尉怀里的表情,一个勇敢坚守阵地到最后,没有辜负中尉和祖国的期望的学生兵,但在看到中尉的时候,他露出很温柔的孩子般的表情,似乎在告诉中尉,他尽全力了。
电影手法、叙事方式、学生的前拙劣后无畏等方法上可圈可点,根据真实改编也有依据,但是,最大的不足就是太过强调本意识形态一方的闪光点了。
真实的战争前阶段人民军确实进展顺利,由此而来的轻敌情绪芒热也存在可能,毕竟前期的不宣而战,人员、装备的优势让南韩就快要被赶下海去了。
但是,不至于被影片描写的自大尔后狂躁到了不惜一切往上冲的地步,除非是血本即将耗尽的赌徒才会做的出。
从这上面看得出,过分的强调了一方的愚蠢和一方的无畏,这是不太尊重史实的。
但是,其蕴含的反战、优势下更该小心谨慎等思想上是有价值的。
有出彩的地方也有政治宣传品的深厚在里面。
从歌手到演戏,top这步走的不容易。
起码比那些偶像剧里的歌手们好多了。
整部看下来,就场面比较深刻。
这部片子里面却少了很多分细腻。
和之前的《太极》根本不能比。
就top这个角色,都是脸部表情刻画出来的,初出荧幕,就是主角,看得出压力大并且很努力。
还是以鼓励为主。
权相佑,怎么说,很失望吧。
和张东健、苏志燮、元彬等同为棒子国一线演员,却没有他们演得感情那么细腻(同为战争片少不了要拿来比较)。
不知道是不是很长时间没出来的关系。
可能就是少了这分细腻,让我觉得整部片子导演把场面弄得很“多”,而人物策划却少之又少,甚至后来让我觉得有些荒诞。
怎么可能到后来只有他们两个而且到楼顶的时候都没中过枪子?
还有很多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类。
后来想想 也对,主角嘛。
若不是片头说是真实改编字样,我都觉得这片子看了都没什么意义。
另外两个主角,车胜元的“大队长”后来把那个狗腿给毙了,这是肯定的,祸从口出嘛,该多给他几枪!
后来不是被逼的自己去学校嘛,这个时候不是该有被气到发疯的那种感觉嘛..他好像没有诶...(54我...) 金承佑的“大尉”我倒觉得多又不多,少也不少,凑合。
反正片子看到后面我就觉得越“冷”,而且冷笑。
估计我发癫了吧。
男主角们都有两个小时的无敌符
画片感很好。没有打分那些人说的那么差。人物语言和表演也都很感人。中国电影好好学学。
很有质感的一部片子。剪辑很棒,节奏感很好,气氛渲染也很不错,如果演员的装逼成分能多削减一些就更好了。可以说是太极旗之后韩国又一部味道不错的战争片。虽然相比美战片和近些年战争片的形式没有什么突破,但是能将故事讲述并很好的渲染战争片应有的氛围,已经是成功了。大陆也该在此方面学习提质。
棒子互殴也就这水平了
有点像天朝的抗日爱国电影啊。
俗烂
将就着看完吧
top top top(一人一星)
搞得跟韩版义和团似的,学生蛋子精神可嘉(大概),但还真搞不清自己的份量,以为喊两声口号就真能刀枪不入了?
棒子YY的功夫比中国人强很多
白衣朝军大叔将军只身前往谈判很有关公降曹的古典浪漫主义情怀。而且朝鲜共产主义共和国的团长带的是劳力士!!!!
服装也很搞笑 一切都跟拍偶像剧似的
斯密达扮演斯巴达
虽然是为了看TOP,但是还是可以的~
傻逼片子,脑残编剧,弱智导演
即使是真人真事的事迹改编,拍得还是太牵强了。
准一流的制作搭了一个这么三流的剧情,太说不过去了。导演,你拍的不是思密达,是斯巴达……
这导演你没拍过战争片好歹看看人美国人怎么拍的吧 你没拍过主旋律好歹看看咱中国人怎么拍的吧
TOP很帅气 剧情还不错
为了煽情,制造了一些不真实的剧情,韩国特色。(201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