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s talk about《长恨歌》。
真的不能在观赏一部影片之前先看过文字版,我有如是感慨。
因为文字有太多的空间可延展,而影像只有一个面目,两个小时的故事,到此为止。
尽管知道编剧一定读了不知道多少遍小说,经过比我慎重的取舍,然而,那些让我心驰神往的情景: 平安里的四人下午茶,炉火明一半晦一半,映着各人不动声色的心事;康明逊终于出口的一句话是:我没有办法。
王琦瑶笑了一下,问:什么事情没有办法?
康明逊说:我什么事情也没有办法。
王琦瑶挣着非要打开藏金条的盒子给老克腊看,他按住盒子,触到她的手,冰凉的,他不由握住那手,眼泪也流下来,她却还在说着,他看见了就会喜欢,就会明白她的提议有道理,她是一片诚心,她把什么都给他,他怎么就不能给她几年的时间?
……这些,通通都没有了。
还是让我有些怅然若失。
在原著小说里,王琦瑶的三个男人有各自的形态,李主任是命运的选择,最终也被命运淘汰;康明逊在大部分时间里被叫做毛毛娘舅,是个多情却软弱的男人;老克腊本质是善良的,但因为年轻所以残酷。
在电影里,李主任变得具体了,好像个偶像派的乱世枭雄,大概是想充分利用胡军的精湛演技。
只是,这样一个阶段性人物却平白占去了电影不少时间,让王琦瑶的一生之路走的愈发仓促。
康明逊在书中是暧昧的,在电影中却是模糊的,到底我也没看出他在电影中究竟是个怎样的男人,又是怎样从王琦瑶的生活中彻底消失的。
老克腊是完全面目全非了,不过还算完整充分,情节上可以自圆其说。
真正改的好的是程先生和蒋丽莉,蒋丽莉前前后后的纠缠在电影里变做寥寥几个镜头,干净了许多,也不显突兀。
程先生巧妙的成了全片的线索和基调,人物也丰满动人。
郑秀文是那种莫名其妙红起来的人,唱歌的时候,水平像个演员,演戏的时候,你只能当她是歌手。
故事开头,王琦瑶十八岁,豆蔻年华,懵懂可爱。
可惜郑秀文一出场,便赫然三十岁女人的样子。
里里外外分明是熟透了的神情,还努力扮着天真,和女伴嘻笑打闹怄气流眼泪,观众看着都替她痛苦。
到了该五十岁年纪的时候,她又过于轻松了,顺理成章的表情里看不出一点儿人生波折的痕迹。
从头到尾,郑秀文都不曾真正变成王琦瑶、领会王琦瑶,不然不会出现那一段表演:李主任离开后,王琦瑶突然发狂,在程先生面前像野猪一样又踢又撞的哭号。
我猜这是郑秀文很得意的一段,以为卖足了力气就展现了演技,可是……究竟那是个十九岁的姑娘啊,至于这么疯狂潦倒毫无遮拦吗?
和她表演一样勉强的就是她的容貌,王琦瑶应该是比郑秀文美的多的,上海小姐揭晓的时候,郑秀文走上台前,西瓜太郎头,大饼脸,黄桶腰,简直惨不忍睹,这样的王琦瑶怎么可能我见犹怜呢?
程先生是整部影片里最值得一看的人物,梁家辉的表演,一举手、一投足、背影或沉默,仿佛处处是戏,然而又全然揉入角色里,寻不出哪里是戏,举重若轻,内敛细腻。
吴彦祖不知是否是被太漂亮所害了,表演得和剧中人始终有一定距离,镜头一瞄准我便分神,总疑心眼前是一张明媚的画皮。
胡军愈发有范儿了,据说近来在香港很受欢迎,香港演员多显阴性,难得一见如此铁血柔情,女观众们都被迷得七荤八素。
关锦鹏这个名字总让人联想到一些暗香浮动的旧时场景,或许是跟他过去拍摄阮玲玉、潘玉良和张爱玲作品有关。
然而,想要在这部电影里重温老上海繁华旧梦的观众恐怕要失望了,这部片子在旗袍、洋画、留声机和茉莉香片上花费的心思甚少,有点草草了事,倒是另一个细节,六七十年代的咖啡馆,服务员“呯”的一声把咖啡掷到王琦瑶面前,看的观众都忍不住会心一笑。
其实我的印象里,关锦鹏一直是一个风格朴素的导演,很少过分痴缠或者把玩情调,是不怎么“艺术”的。
影片的调子很舒服,从头至尾跨越了三个时代,还能显得流畅自然。
原著中爱丽丝公寓里的梅兰芳唱盘,不知为何被舍弃了,换作老上海那些再熟悉不过的靡靡之音,实在有些太过普通。
人物的对话常常以对切的特写画面呈现,也是不符合我个人喜好的,两米多高的一张面孔,看起来既单调又拥挤。
挑出这许多毛病,是期待和预设太重。
影片上映数日,评价却如此寂静,难道是王安忆和关锦鹏都已经太老了吗 ?
2022 年的分割线…豆瓣偶尔还有通知,我一直没看原因,今天发现竟然是因为这个长评,还有粉丝在继续骂我。
过了十来年,港娱沉寂,内娱堕落,与现在银幕上的诸位相比,郑秀文确实是德艺双馨唱演俱佳的敬业艺人,克己复礼,是港女的杰出代表。
随着香港的失落,港女也成为一个令人钦佩和心疼的词,在我心里分量已经超过当年的王琦瑶。
可惜在当初,有天赋有理想有追求的艺人太多,我还是遗憾这个并不适合的角色交给了她也折磨了她。
也可惜她如今过得安静质朴,却还是有恶毒的脑残粉过了这么多年毫无长进。
暑假的时候我才看的.我当时就有个想法,如果拍电影,王琦瑶有谁来演,如果张曼玉再年轻一点的话,我认为她最合适.只有她有那种上海的味,裹着摩登的面子却脱不了中国传统的里子,看似高贵典雅一遇到自己喜欢的男人就"犯贱".这没什么不好,现在那个男孩子追女孩的时候不是犯贱,只要是为了爱,就没有罪.程先生我觉得最好是黄磊演,他有那种小资味.这本书老实说不是很喜欢,有点冗长邋遢,为营造老上海的韵味反复在那絮絮道道的,唠叨多了句式的变化就捉襟见肘了.言之无物是目前女性文学和女生写的东西的通病.看了半天不知道写的什么.只看见一些华丽的辞藻堆积如同五颜六色的破布散落在垃圾堆上.如果不是有情节,我肯定看不下去.王安亿较之张爱玲,还有差距.不过当下能把上海风情再度呈现的作品恐怕不多,所以看书时我也会时不时的合上书,想象一些那个百乐门,胡同,黄包车,`````````````
一个女人没活明白的一辈子。
与之有过情感纠葛的四个男人中,梁家辉的角色最为立体。
本片的布景与光影均值得称道,但刻意使用偏离感强烈的机位划分割裂空间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镜头的美感。
故事层面,电影化的改编在两个小时里不足以承载这段跨越了几十年的故事,年代跳跃的频繁令人难以入戏。
人物的命运被时代推着走,导演想拍个里程碑式大电影,却太破碎,根本连不成故事,旁白也不够好,人物太干瘪,暗示性镜头太多,却又给的暗示不够。
郑秀文的普通话,为什么不配音的,尤其是吵架的时候,真想让她讲广东话吵。
长恨-everlasting regret(唠叨)剪刀手张叔平:下手太狠毒。
看电影之前,因为高中时读过小说,想象里已经生出了王琦瑶的影子故事,杂合着自己在上海看到的点滴,影像自动的在眼前走马灯一样的摇。
长恨歌,总归是应该是个绵长婉转的故事的。
城市里的女人,循着似乎不寻常的路子过着平凡的生活。
张叔平如何处理长恨歌的剪辑呢。
关锦鹏是有着审美洁癖(和王家卫有点相同,但是关锦鹏比王家卫低调,不象王家卫那样类型片一样的唬人空壳),胶片不会吝啬。
面对满坑满谷的素材,处理看张叔平的功夫。
张叔平剪辑的功力没话说,花俏流利,腔调十足。
繁复的剪辑处理,是对整个故事的整合。
片断的魄力在,目光流转,但是衔接缺乏,虽然此为现代流行风范(MTV或者其他花哨电影),但是此剪辑与长恨歌八字不合。
很难想象,几张单薄如相片的镜头在面前耍起来,愈来愈小的叙事单元连接出局部的符合情节发展的时间序列,在观者眼里就能串起一条清晰的细水长流的轴线。
王琦瑶轻轻开口说“只有今天扔玫瑰的人才有资格说我好不好看”,下一场李主任的玫瑰花雨在戏里只留下了“王琦瑶”眉目模糊的一张大脸。
在下一场,王琦瑶已经一心一意的跟定李主任。
到了舞场,交际花打扮得三小姐王琦瑶遇见的逼舞事件,剪辑太仓促,细节省略太多。
戏剧张力不再。
话说回来,张叔平身上压得担子太重,长恨歌人物太多,事件一个接一个,如何串起来压缩到观者可以接受的范围,很难很难。
改编者的担子压在了他身上。
长恨人关锦鹏《长恨歌》,看小说的时候觉得延绵不觉的弄堂一样的故事,起承转合及其微妙。
小家碧玉王琦瑶淡淡的,但是又波澜的生活在王安忆笔下很出彩。
王安忆总归是上海女人,可能小时在弄堂里长大起来,不多话的孩子,到了长大时朴素外表里承载的是叙述弄堂小家碧玉上海女子的命运。
王安忆书里的小细节用得很妙,王琦瑶就是个小家子气的名字,最喜看王阿忆写王琦瑶和莉莉姐妹淘的小细节。
姐妹是怎样的,亲密无间又暗藏玄机。
虽说王琦瑶命运多舛,莉莉相对平淡其实也不安逸的生活,是王琦瑶的小投影。
关锦鹏口气太大,想拍此戏太难。
关锦鹏一直以来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是一个注意氛围小细节的好导演。
上次的《蓝宇》倒是不如以前的《阮玲玉》《红玫瑰白玫瑰》出彩,关锦鹏放进太多情感,反而不好掌控一个在北京(或者说北方)语境内的故事,少了他以前电影暗含的那种淡淡的忧伤。
这次的长恨歌,地点换到了上海,王安忆的女人小说,关锦鹏有些水土不服。
《长恨歌》是一个女人和一个城市血脉相连的故事。
为什么关导演加入了香港这个不相关的地点情景,削弱上海弄唐与王琦瑶那种要命的相连呢。
王琦瑶是弄堂女儿,无论怎样繁华寂寞的经历,还是有着那些小精明的劲头(虽然还是情痴占了上风,但是一些处事方面看似笨,有些“我认为的”上海女子的小精明),到了电影却变成了完全的干巴巴。
此电影不冷漠,不悲伤,不动人,不心碎,不感人,简直要命,长恨歌的恨字哪里去了?
缺了这恨字,城市和王琦瑶命运如何串联。
观影的我由期待转到失望,落差极大。
官方网站的话“在那个激荡的年代,纵然我们无法改变城市的命运,但至少我们渴望掌握自己的命运,王琦瑶不过是个努力尝试掌握自己命运的上海女子。
”sigh,王琦瑶在书中是这样活着的,到了戏中,自己在上海命运没有掌握好,还空空多出了一个香港海市蜃楼般的嫁接着逃离或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关锦鹏的用意很可疑)可王琦瑶其实是一个永远不会离开上海,无论忧愁快乐,认真生活的好女儿。
关锦鹏,拍完这戏自己要变长恨人了。
壁花三小姐王琦瑶的三小姐,风情万种,小家女儿的眉眼不霸气反而添了种温吞的软弱柔媚气。
郑秀文,怎么竟然选了郑秀文做王琦瑶。
电影上演之前,关锦鹏一直在辟谣一般的站在了郑秀文身后,上妆之后,我相信郑秀文足够胜任这个角色。
郑秀文在香港电影中永远是白领女士,傻大姐是模样,突然红起来。
许是大家在她身上找到了共鸣,那种现代的独立女性,不管不顾,偶尔没有安全感,傻乎乎到还是满可爱。
但是转到了上海女儿,不是以前香港电影里直抒胸臆的女性角色,而是类似闷骚的情感。
看着郑秀文的戏,只觉得空空只剩下了一个人壳,我能看到她试图修炼出表面以下的内心戏的努力,可是到了戏场上,郑秀文那种放空的表情,痴呆气太重,内里空空荡荡。
做作烟花张叔平美术指导还属张叔平顶尖,布景完美,斤斤计较,服装上的小细节也很值得推敲。
起码给这个电影套上了一个漂亮的壳。
昨晚看了《长恨歌》。
以关锦鹏的电影修养以及精细,电影自然不会差,说到影像的精致,颜色的配搭,剧本的细腻,显然还是在一般电影之上。
电影的开头我是很喜欢的,尤其是仿宋体的片名,黑底,穿插全片的小楷,竖体,只字片语,交代一点情绪,以及背景,还有旧人卒去。
他让所有人都死在异乡,只有王琦瑶留守上海,与这座城市共存亡。
这种出字幕的方式,很沟口,很东方,候孝贤也用过。
我是喜欢的。
故事的讲述方式我也是喜欢的。
小说原本我不喜欢,我一向不喜欢一辈子的长度,什么跌宕起伏的人生,爱恨情仇的纠葛,还有大上海乱世佳人的调子,以及王安忆过分庞大的野心:王琦瑶就是弄堂的女儿,王琦瑶就是上海。
说实话,我觉得很恶。
关锦鹏的故事讲得浮光掠影,攫取片断。
画卷般的,人物众多,戏分寥寥。
重的戏都是感情戏,虚掉了时代,国家,重的是男女私情。
蜻蜓点水般。
间离。
郑秀文到底演的怎么样?
我想这是我最想知道的。
因为采访过她,更加好奇。
我采访的时候,意外言谈甚欢,还满喜欢她。
又因为听她说了许多电影的点滴,还是觉得想看的。
公平的说,郑秀文显然已经突破和提高了自己,但是距离一个好的女演员的标准,还是相差甚远。
与胡军的激情戏,比如突然从背后抱上来,那种小感觉的拿捏,还是不错滴,但是大场的重头戏,明显还是弱得很,她的表达,还是撕心裂肺,捶胸顿足那一种。
看得出,很卖力,很投入,很苦,很真,但是……不美了。
并且糟糕的是,她与所有人的对峙,争吵,出来的情绪都是同样一种,没有层次,没有分别。
而三四个年龄段,不同的岁月感,似乎也不是很精确。
对四个男人不同的感觉,一个女人的坚韧,狡猾,艰难,幸福与心酸,——她并没有表达出来。
造型帮助很大,我个人觉得老妆比较牵强。
(确实胖了很多)相比,梁家辉实在演得好太多了。
他的那种潦倒,凋敝,那种温吞和疲倦,斯文,斯文没落后的斯文,以及守护这段感情所能体现出来的绅士气度——真是很高贵的。
胡军很不错,他有点匪气,有点柔情,是一个女人可以托付终身的。
吴彦祖也不错,我很意外,他能在瞬间爆发出来,可以哭,可以掉头,可以想承担但是无力承担那种无奈。
他骨子里有华贵的公子气,很好看那种。
黄觉就是年轻吧,躯体有力,显得肉欲,有些危险,好似一出场就是犯罪,注定了结局。
结尾不是很好,但是那两句话还是很出色:“一个城市永远不会老,因为每天都有年轻人走向灿烂的明天。
”只有他对她的爱,能让我有点感触吧。
看完了意犹未尽,想看《阮玲玉》。
于是拿出来重看。
张曼玉被众人指摘,悍然漠然的一个回头,顿时,再次(不知多少次了),又征服了我。
而《阮玲玉》的影像色调偏黄,偏暖,《长恨歌》偏绿,偏冷,更细致雅洁,但是太新了,簇新。
音乐,我则完全没有印象。
不过白光的歌声响起时,我笃定的说:“白光!
”《阮玲玉》有三个层面,也有纪实和电影两种影像,感觉丰富,对照。
《长恨歌》比起来,到底是单薄了。
拖到现在看完了《长恨歌》,我是看了王安忆的厚厚本小说在前。
太好的小说,改编成电影,总是差强人意。
我清楚的记得,作者单是描写上海风情画里的市井环境就整整用去了数十个页码,这样的绵密、细腻甚至琐碎,对电影而言,怕也实在为难了些。
看完一本书,也不止两个钟头。
可以想见,限于篇幅,电影,能够呈现的实在有限的紧。
所以,还是把电影独立的来看也罢。
Sammi因着这部电影,Sammi落力的演出,却招来不少负面的批评苛责,实在有些冤枉。
有些风情,不赖导演,更不赖Sammi, 只是本来就不存在了,还要到哪里去寻找呢?
怀旧便怀旧,感伤便感伤,却是不能再回到从前。
80年代,或者还有些痕迹可寻,到现在,又是20多年过去了,真的没有了。
怎么可以靠着残缺的记忆,来拼凑完整的图景?
到底,你从来未曾到过,那时那地,你从来未曾明白,那一颦一笑中有着怎样的百转千回?
你看到的,只是肌肉牵动着神经,然而,不能够了解到有着怎样纤弱敏感的心理图谱?
便是如此,也仍不打紧,仍旧可以凭着一股热诚来做一部戏,对参与者而言,好像完成一个仪式,寄托着对于那个时代,或怀念、或祭奠、或追寻的心思。
于我,我能够得知,曾经有那样的时代,我未曾经历过,然而,真的很美。
他们精致、从容的活着、衰老,留下的背影也叫人难忘。
所谓历史,大抵都是这个意思,让我们在现世的哀愁里,尚能怀着一丝对于光亮的期盼,又或者是一种庆幸的雀跃。
平等的样子,有很多种,比如,放眼望去,满目的粗鄙。
然而,还是要感谢那个打破了知识罐子的先人,让琐碎的知识流落到人间,从此,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有了知识,得了教化。
造型造型之丑,太失败了。
怎么可能容忍一个大饼脸的王琦瑶当了上海小姐,那不是侮辱人民的审美观吗?
就算是颓废的程先生,也犯不上邋遢。
王安忆的《长恨歌》,书名就是故事最好的写照。
长,是悠长缱绻的感情和羁绊。
恨,是无法化解的遗憾。
歌,是对王琦瑶以及这座城市美丽如歌的过往的最好比喻。
这首歌从弄堂里开始吟唱,它的曲调里有做饭爆锅的滋滋声,有剪刀裁剪布料时,闷钝的喀嚓声,它的唱词里有弄堂里影影绰绰的流言,有邻家麻将桌上的叫牌声,还有旧上海电影厂里那声王琦瑶自认为最重要的那一声“开麦拉”。
电影《长恨歌》就是从这声“开麦拉”开始说起。
一、视角转变•程先生 小说里作者采用了全知的视角,如果真有讲述之口,那也只能寄托于上海弄堂上空盘旋的白鸽。
王安忆在小说开端就已经先描述了弄堂,流言,闺阁和鸽子,而在这些之后才开始上海弄堂女儿的描写,而王琦瑶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这样的描写让故事有一种虚幻感,会让人觉得,也许这个故事只是弄堂里被鸽子听去的,关于众多“琦瑶”的流言中的一个。
小说用王琦瑶的日常生活作为她命运轨迹的横截面,王琦瑶是一个在时代里随遇而安的女子,能够把日常的生活过得别有一番小情趣,所以小说一直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悠闲的情调,这种情调如同味道,从闺阁的薰衣草,到脂粉,到油烟,再到平安里的炭火味和飘香的烤山芋,味道的更改也是王琦瑶命运的更改。
而在电影里,王琦瑶的故事却因有了程先生这个实实在在的讲述人之后,愈发的具有存在感,这种存在感使得王琦瑶的每一段恋情都一步一个脚印。
视角转变后,电影就不得不增加程先生的寿命,改变了他自杀的命运,以便最后能够看着王琦瑶死去。
这种改变让程先生变得生活化,并且在时代的变化里不断的改变着,他神出鬼没的娶了老婆,下乡搞建设还当上了劳模。
他不再是执拗高傲的摄影师,不再是阁楼里很少露面以至于被误认为特务的那个痴情男人,他更像是个笑迎八方客的照相馆老板,他甚至可以不再叫程先生,叫程老板或者老程似乎更合适。
程先生从电影中获得了生存权之后就开始承担起讲述者的义务,于是几乎每一个人都和程先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与李主任在小旅馆的会面,为王琦瑶拍假结婚照,下乡认识老克,几个人在舞厅里的欢声笑语,这种相识甚至熟识的人物关系让电影显得十分市井,那些本来应该在王琦瑶生命里来去匆匆的过客,现在却仿佛是一群熟人,其乐融融,而长恨歌似乎也改为敲锣鼓更能应景。
结尾处安排程先生去王琦瑶的住处,并交代了事情的后续发展,这种改变大大削弱了王琦瑶一生的孤寂感,反倒是程先生成了长恨歌里最孤独的一个人,王琦瑶尚且有他的注视,可程先生的心思却没有人能再来评说。
原本那场不知是戏里还是戏外的死亡,现在倒变成了一个真切的刑事案件。
二、删减 •康明逊用电影来讲述一个女人一生的故事并不难,但是如果用电影来讲述一个女人一生里遇到的几个男人的故事却不容易,尤其是这些男人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陆续出现的时候。
电影大刀阔斧的砍去了很多关于王琦瑶几段恋情的铺垫,虽然节省了很多时间,但是这样一来,观众看到的只是突兀的情节。
这样的删减好比剔除了故事的血肉,只剩下干枯无味的骨架,对观感有很大的影响。
小说里的王琦瑶与康明逊相识是因为围炉聚会。
书中描述炉火用过“一苗蓝火”这个词,我觉得这也是两个人感情的状态,他们的感情慢慢产生的,绝不是烈焰。
经过删减之后,这段情节完全被改写,严伯母和萨沙全都无影无踪,唯一没有改变的是康明逊与王琦瑶生下一个女儿的结果。
没有了炉火边无数夜晚的小聚会,没有了汤圆糕饼的香气,也没有了小火慢热的过程,两个人的关系仅仅用了三个场景就发展到了生儿育女,不管是比照原作还是抛开原作,这样速度的进展都让人觉得仓促。
“暧昧”在一定程度上有时间意义,因为暧昧本身就需要时间,在短短的109分钟里,电影急于給人物扣上关系或者解除关系,而没有着重展现人物感情变化的细枝末节,以至于观众看到的是王琦瑶走马观花般的经历了四个男人,最后也丧命在自己想要挽留的男人手里。
删减了情节时候,人物感情做了淡化。
蒋丽莉不再从始至终钟情于程先生,换言之,程先生对王琦瑶的爱也大打折扣,人物之间只有关系而没有纠葛,当一切都赤裸裸就没有了美感,所谓的长恨,也就没了根基。
三、增加•李主任电影通过增加情节的方法,把原来形象并不是很清楚的李主任清晰化了,小说中的李主任像是一种情绪而不是情节,他投给王琦瑶的玫瑰,他爱听男旦唱戏,他送的爱丽丝公寓,他似乎是一个幕后人物操纵着那些让王琦瑶魂牵梦绕的意象,与其说小说让我们看到了李主任,到不说是展现了爱丽丝公寓里斜卧在沙发上日复一日等待着的王琦瑶。
而电影用不小的篇幅来描写李主任,增加的王琦瑶与李主任在上海小姐选拔时有点主动要玫瑰嫌疑的的对话其实并不符合当时王琦瑶的性格,之后出入舞厅的场景给王琦瑶以及她的感情蒙上了一层俗气。
再看到后来,与黑帮的枪战,落魄和巴西农场更是画蛇添足。
李主任所赠的爱丽丝公寓被捐献又复得是电影加入的情节,失而复得却正好印证了历史事件,給这个故事时代的烙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
在原作中,时代其实是被模糊掉的一部分,王琦瑶在不同的时代里过着她自己的生活,读者可以感受到时代在变化但却没有过多直接的描述。
比如李主任的飞机失事,比如程先生的自杀,比如小陈去美国……所有的情节都能对应到具体的时代但是却从不刻意。
在电影里,与时代相符的音乐的运用以及标志性物件的出镜无时无刻不在揭示着时代的变化,比如眼保健操的广播还有搪瓷杯和毛主席像章,这样的处理进一步使得王琦瑶这个人物显得畸形,原本王琦瑶是一个活在时间缝隙里的美丽女子,时代是模糊的背景,她的生活才是前景。
一旦放在鲜明的时代里,王琦瑶的魔力就会消失,她那在翻天覆地的社会变迁中却没有老去的容颜就显得蹩脚。
四、糅合•老克人物太多故事会更像流水账,但是人物的糅合似乎并没能真的解决问题。
蒋丽莉和吴佩珍,老克和长脚。
一个是开始,一个是结束。
老克与长脚的糅合加编剧的改写,让他只是空有一个老克腊的绰号,没有了老克腊的怀旧情怀,那么他对王琦瑶的爱也无处追本溯源。
老克腊的上辈子论給他和王琦瑶的感情加上了一层幻化感,因为迷恋的是一种旧情怀所以他的感情是有理有据的,而且旧情怀本来就存有几分虚幻的色彩,让观众可以接受。
但是电影里的老克,其实骨子里是长脚,他更像是一时对王阿姨产生了好奇的冲动。
忘年之恋,其实是需要一层修饰的薄雾来示人的,但电影里,却只展示了赤裸裸的关系,而王琦瑶的表现更是让本来就面目全非的人物越走越远,甚至让人产生几分不快的厌恶感。
小说结尾王琦瑶在弥留之际思绪穿越回片场,看清了自己的一生其实戏里早已定夺,夹竹桃开花是又一季的枯荣,在生与死之间,现实与幻觉之间,一个女人的一辈子如戏般收尾,但下一场却又会接替着上演,就像是一首歌,怎么唱也唱不完……虽然看待改编不能要求完全遵服从原作,但是即使只是单单当作一个电影来看,《长恨歌》的剧情设置也太过仓促,目的性太强,人物之间只有关系,却没有味道。
雾里看花,美的正是那似真似假的一份思绪。
白雾散去,纵使是花开花谢,也尽是寻常。
看过关锦鹏执导的《红玫瑰白玫瑰》,虽说老上海味道不浓,但对于男女之间眉来眼去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一种风情,把握得恰到好处,故对电影版《长恨歌》期望值颇高,本以为关导也可以恰如其份地表现原著文字词语间流露出一种因社会变迁而产生的人世沧桑,最终却是带着遗憾走出影院。
剧情被修改,是导致电影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一段解放前。
原著中李主任是军界要人,因时局动荡,导致王琦瑶和他不能常相厮守,最后李主任的座机失事,王琦瑶落了单,从而导致王琦瑶一生悲剧的开始。
这场爱情并不是真正的爱情,很大一部分是金钱和权利的诱惑,王琦瑶有虚荣心,是上海小女子的腔调。
而电影里李主任的身份被改变,他们卷进一桩黑社会的纠纷。
和李主任相处的一段时光,只是王琦瑶人生初期的境遇,在整段电影中占一小部分,叙述时间仓促,最终导致该段故事情节不完整,差点拍成枪战片。
电影最后交待李主任远赴巴西,客死他乡,可能是从电影故事的完整性考虑,其实于表现王琦瑶碧落黄泉的悲剧命运并无半点帮助。
第二段,王琦瑶和康明逊的恋爱。
原著中这一时期王琦瑶周围的男男女女沉迷于旧时代的阴影中,但外面确实明明白白的新时代,好朋友蒋丽莉变了,程先生因为变不过来而跳楼自杀。
王琦瑶和康明逊的爱情最终因为旧世的观念而流产,康是旧时代的上层家庭,而王不过是旧时代被人包养的三小姐,门不当户不对,偷情一般,自然不会有结果。
严师母和王琦瑶在一起搓麻将,不过是吃喝玩乐,在王琦瑶家里关上门时间似乎回到过去,但王琦瑶和表弟康明逊结婚,她是决计不会同意的。
电影里因为康明逊要随父亲去香港做生意而导致他们不能结婚的解释过于牵强,也不符合当时上海人的门第观念。
电影里蒋莉丽成了可有可无的人物,解放后去了香港,文革前回来一次,这一次就开始怀旧,她和王琦瑶在程家跳舞,故事叙述上似乎为时过早,最后屏幕上出现一行字,说明她几岁死于香港,这种人物的叙述方式无异于传记,对表达社会气氛毫无帮助,完全不如原著中蒋丽莉嫁给山东来的军代表,后来入党,最后抱怨而死来得有力度。
再来说一说程先生。
电影把程先生的生命一直延续到电影结束,他成了王琦瑶死亡的见证人,这一改变恰恰有违原著王琦瑶长恨终生的主题。
原著中王琦瑶身边的人都成了过客,一个一个朋友来了又去了,甚至唯一的女儿,也仅仅是陪她走了一段。
王琦瑶的孤独是一种气氛,让读者从高处看着这个从弄堂里走出来的上海小女子怎样一步一步沿着人生的羊肠小道走下去,在每一次可以拐弯的地方选择了错误的方向,最终走到了人生尽头,王琦瑶似的时候只有她一个人,她终身是孤独的,也就有了“长恨歌”。
而电影却让程先生始终陪伴着王琦瑶,让观众感觉王琦瑶并不孤独,至少还有一个程先生在,死了,长恨的是程先生,《长恨歌》成了程先生之恨。
电影里的背景实在是狭小。
虽说关导用心良苦,连文革里的搪瓷杯和八十年代的厚玻璃杯都注意到了,但因为缺乏外景,感觉满眼尽是狭小的室内空间和演员的大脸盘子。
服装用了符号化的服装,文革中程先生在农场劳动的一个场景里,背景的群众演员一律白衬衫蓝裤子,要说在劳动,穿背心也是常有的事情,就不能丰富一点儿吗?
在几个时代的表述中,因缺乏大场面,仅仅用音乐和时代歌声来表现,略嫌粗糙,市内和室外分隔了开来,人物塑造上,最后一段将书中的老克勒和黄牛长脚合并成了一个人,除了这个小混混人物还比较合情合理一点,其它人物均无可圈可点之处。
程先生的性格和原著中的最为相似,但因为梁家辉演惯了这类角色,这个角色也并不因此更接近上海男人的形象 。
康明逊是个失败,把电影里的康明逊放到香港会更合适。
蒋丽莉既然成了过客,塑造成什么样子都无所谓。
李主任很有英雄气概,张永红和薇薇很有现代女孩子味道,其它的一些角色,放到任何一部电影里都可以。
唯一可以让观众怀旧的,是那些八十年代的日常生活用品和王琦瑶染黑头发的那一段。
之一:关于长恨歌,吸引我的只是因为关锦鹏,因为怀念胭脂扣,怀念阮玲玉,惊艳于一个男性导演可以表达女性题材至如此细腻,所以向往长恨歌其次的原因也是因为Sammi,我的意念里她是个极其城市的动物,总是表达一些神经质,有些背运,有些孤寂,有些落寞,最终却会找到宿命中幸福所在的都市女子,我总觉得她的这些表达是不需要什么演技来评定,因为我坚持的认为这只是她的本色演出,她只是在表达自己而已的。
可是不管怎么样,我是喜欢她的,我也很想看看我喜欢的这个女子表现如何,是不是真的如她所愿在这部片里转型成功,成长为一个文艺女青年最后的原因,大概就只剩下网上评论叫嚣所言,关锦鹏用以造势的王安忆的原著之名了,这本书的原著我并没有看过,只是在开拍时曾经零星知道过内容是讲一个弄堂女孩的一生的题材,当时还很是期待了一番的,总觉得上海是个可以挖掘很多故事的地方,总是可以放的下很多很多文学青年的想象以及市井小民的世俗生活,这真的是个很奇特的地方,更何况是这样一个奇特之地的不太和别人一样的女子的一生呢,我说过的,我对女性题材的东西总是很感兴趣的之二:开始,关说,城市的人看不到城市,我们总是在错的年代碰到自以为对的人我们一路走过,总是碰到当时自以为对的人,然后明白,然后分开,然后记忆,然后忘却,然后在老去的瞬间忽又想起她拿起舅妈遗留的一颗烟,对着镜子,说,再见,再见了,然后头也不会的去迎接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那个男人有一天忽然消失了,不见了,她伏在曾经拥吻的墙壁上,把公寓捐赠,她要开始学着忘记他那天,门忽然打开,她不会想到第二个男人就这么走了进来她说,我怕我留不住你,不曾想到真的预言了他们的未来她真的留不住他,到头来,相拥的缠绵只是换来一个从此没亲没故冷冷清清赶来的女儿她以为女儿总是可以相偎取暖的,却不知道自己最终还是失去了长大的她她又开始了一个人,从她向清纯年代说再见时就开始纠缠的一个人的落寞她跳舞,开家庭舞会,只是不想公寓里冷冷清清没个人最终结束的开始还是源于她这排遣寂寞的消遣她遇到了足以做她儿子的男人,却不可遏制的沉沦她卑微的乞求他交几年的青春给他,答案却是他执拗的否定她流着泪说好,决定就这样的时候,大概真的没有想到自己真的会毁在这个年轻人手里她看着身边的人来了又去,却从来不正视在她身边那个男人的隐忍,她不知道么,她当然知道,却依然眼睁睁的看着他一个人变成了两个人,又变成了一个人,却依然眼睁睁的看着他在隐忍中变老,却依然眼睁睁的看着他整天在暗房里回忆着她的过往,却依然眼睁睁的看着他沉默在她的沉沦中最后她说,你骂我,你现在骂我最后她死在那个年轻人手下的时候,半张着眼,与这个隐忍了她大半生的男人相对,却再也无言远远的传来好友当年的声音,同学里面我是不会最想着你的,你最没诚心诚意了,你的心里总有一个黑黑长长的洞,总像要填什么东西的她笑着说,你老了的时候肯定会后悔的那时候不知道,原来有些缺失,天生的,是填不满的之三:关用的手法我很喜欢有的电影是长镜头,把一个瞬间的事情拉长,表达充斥的急聚的复杂情感,有的却相反,仅用一些片断式的画面,表达大段大段时间的洗礼,如同此片。
很多人觉得很是跳跃唐突,不够联贯,我却觉得刚好合适,没有赘述,画面切的恰如其分尤其喜欢他对一些时代特征的细节处理,服务员近乎于扔似的上咖啡,好事邻居的打报告心理,他真是一个细节动物Sammi的表演是让人有些失望的,她真的不太适合表达上海女子的风情,她的形象真的和我意念里的上海女子差了很多,尤其是穿旗袍的样子。
至于演技,我想我只能讲表达自己和表达一个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人物应该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Sammi还是要多多研究的,毕竟不是所有情感的宣泄都是以直接代替含蓄的我想我已经开始越来越喜欢梁家辉了,其实刚开始我有些讨厌他的,可是他演起戏来吧,真的挺好的,似乎什么样的角色,都挺适合他的,看来真的只能解释为他比较会演了至于其他,胡军还是太正了,其他戏分不多也就无所了,但是我真的还是要很带个人感情色彩的忍不住要说一句,我真的很讨厌黄奕的我想原著也是很精彩的吧,我已经要去买来看的了。
看到网上有人气急败坏的说关这部电影毁了原著,即便我还没有看过原著,我觉得这大概也是言过其实的。
我想毁原著这种的词语大概除了应用于某些人拍的武侠连续剧应该没什么太多的应用场合的,所以还是慎用的比较好电影不是唯一的艺术表现手法,而且也不总是占优势的表现手法,所以关在这部电影里表达我还是挺喜欢的。
之四:好吧,看完这部片的三个月后我承认,这其实并不是让我很满意的一部片,尽管我那么喜欢关,也曾经欣赏过真性情的郑秀文说不满意,只是因为有爱过关以前的经典,并不代表附和网上的一片骂声,至今为止我始终坚定不移的觉得对于这样题材来讲,抽却众所周知的必然发展情节,一群片断表现一个命运不怎么平顺的女人的一生,虽然急促了些,却依旧算是大胆特别现在想来,我能想到的最大遗憾仍然是演员,毕竟不是每个演员心目中期待的或者我们观者所认知的他们的转型之作都是那么成功的或者这篇文字也会让人说我偏激,说我喜欢一个导演便开始良莠不分的喜欢他的东西,黑的要说成白的,坏的便也要说成成好的呵呵,我承认,我大概确实是或多或少有些这样的情结,况且本来我对所谓好片的定义确实有时便很狭隘,不会因着大众的口味来调剂自己的东西,只会把自己的喜恶当成好坏标准罢了如果,大家,可以容忍,一个女人对她所爱之人的卑微,那,可不可以,将就忍受一下小女子的这点点所谓偏激呢)
《长恨歌》的拍摄技巧,最典型的方式是大量使用了“黑背景”。
这个特点,在当代的其他电影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既体现出电影导演的独到审美,也体现出画面跟故事情节的合理的共振。
因为我是先看了《银饰》,之后才看《长恨歌》,所以对两部片子之间,格外有一种不自觉的横向比较。
我觉得《银饰》里面大量使用了“阴阳脸”的摄影方式,比如小银匠第一次给小媳妇送银饰时候,镜头游移在两个人的脸上,一会儿是小银匠的脸,一会儿是小媳妇的脸,都使用了半黑半白的用光方式,出现出“阴阳脸”的特殊效果,很一种故意的暗示。
《长恨歌》就不同,其中的脸,很光亮,但是脸部之外的背景,就非常暗,形成了特殊的“黑背景”效果。
这一点,有些模仿伦勃朗的人物肖像。
只不过,伦勃朗的绘画中特意使用了高光,而《长恨歌》里面没有使用高光。
就我看来,《长恨歌》的这种方式,并不精到。
因为电影语言,完全可以表现得比伦勃朗的绘画语言更为丰富的变化,但是,《长恨歌》没有做到,这显然很令人遗憾。
《长恨歌》的字幕方式,我也不喜欢。
主要是因为用得太多啦,打断了电影的连贯性。
如果你使用一两次,交代这段情节跟下段情节之间的关系,其实也就可以啦,偏偏电影中使用得不厌其烦,这使我感觉到导演和编剧都没有能力从王安忆的小说的叙述模式中跳出圈外,这令我觉得非常的蹩脚和不过瘾。
电影就是电影,它要有自己的方式和特点,片面地模仿和抄袭小说的叙事方式,这就自己把自己给坑害啦。
再说啦,何必呢?
《长恨歌》的结尾,很有意思。
但是,我不觉得这是电影的创意,而应该归功于小说的精彩。
它把观众的视野,拉回到若干年前的青春记忆,这个表现方式比较好,比较唯美,比较轻松和惬意。
那人,那伞,还有那话,跟观众的心情一起,共振,共鸣。
也许,这也可以算是这部影片最打动人心的情节之一吧。
又名: 长恨歌导演: 关锦鹏主演: 郑秀文 / 梁家辉 / 胡军上映年度: 2005语言: 中文官方网站: http://www.everlasting-regret.comimdb链接: tt0475263
典型上海漂亮女人一生的故事
画面非常漂亮!剧情非常松散!!表演非常做作!!!
关锦鹏有别人没有的细致、小资,每一个画面定格都是那么唯美,光和影,人和物...同样是上海,关锦鹏的上海细腻、温柔,而到了李安手里,上海则变得混乱、写实...我喜欢李安也喜欢关锦鹏,这几天有空去看他的游园惊梦!
演员。剧情。全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样。还是书好看。
可谓是sammi的失败作了,宁愿她从来没拍过这部电影.
中规中矩。主要是原著很好,故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也差不到哪去
光影局限了文字的延想,荒唐了起初干净的梦
看了《长恨歌》,才知道《无极》竟然不是2005年最差的华语电影
演绎年青的那段 演技好好
看郑秀文演戏差点笑出声,居然还因为这部戏得了抑郁症,没有天赋还是别演这种角色了,算了还是加一星吧
郑秀文吃的什么补品,从小姑娘演到妈皱纹都没长,港台腔母亲对话普通话女儿..╮(╯▽╰)╭长恨歌..看的我暗恨
这本子不好拍,画面还是很精致的,喜欢梁家辉的演绎,处处是戏。
没字幕绝对不能看
你知不知道,一个人的爱一阵子,就是另一个人的等一辈子了。
郑秀文驾驭不了这个角色
女人和刻在女人骨子里的爱情
其实最喜欢蒋丽莉
“我受不住这寂寞孤单。”上海女人看得我百感交集。
记得法时看此片听台词很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