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办公室门口一直贴着一张海报,一个看起来很搞笑的人站在海报中间没有任何背景,看起来是一个standup comedy的show。
周五晚上我做完按摩路过洛克菲勒中心,又有好多人排队,我问他们在等什么,他们说“snl”。
今天早上我决定想去纽约的live show看一次现场,于是看了昨晚的the night show, 嘉宾是snl的前制作人larry david——也就是伪装成standup comedy的,贴在导师门口的,电影的主角。
我仔细一看才发现是伍迪艾伦的电影。
为了顺应所有的巧合,我看了这部电影。
在纽约有很多好处,其中一个就是对在纽约拍的电影都有了更多维度的兴趣,比如这个格兰特什么墓我发现他旁边还有一棵李鸿章吊念他而种的树和中文的碑,什么时候去拜访拜访。
也会更聚精会神地看唐人街有哪些店铺还在有哪些店铺已经不在了。
如果说纽约人是一个whole vibe,那我觉得我的土耳其导师身上就有这个气质:没有孩子,感情生活成谜,对我无语的的时候会说im too old, 别人对我无语的时候会帮我说thats a new gereation man.电影里的纽约人随时都有艳遇,随时为爱,艺术和私奔而准备。
我get不到这些,跟那些刻板印象里马不停蹄难以commitment的纽约人相比,我更害怕这个世界,在街上的遇到的那些人,我为他们的开心而开心难过而难过,我为他们祝福,但我我不信任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我很难追逐这些短暂的情缘。
一方面我和他一样无欲无求,只想自己呆着。
一方面,我又对世界有着很强的爱。
但我和他最像的一点是,我们都怕死,怕死可能也是我爱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我依恋我可以抓住的所有一切:我的今生。
他的症状跟我是最像的,我们会突然从床上起来,吓得什么也干不了,心脏砰砰跳,有时候还很怕黑,要开着灯睡觉。
我因此给他打五颗星,因为每当我再心悸的时候我都可以想想,伍迪艾伦或者larry david说不定也跟我一样,我甚至还可以想想我生活在谁的屏幕里也没什么大不了,只要合理通顺地跟着剧本往下读就好了。
如果说过去的一年我学会什么,我觉得我明白了陪伴有多么重要,一个人多特立独行也会需要同类的陪伴的。
不管是男主,导师还是我,我们都身体力行的寻找一个同路的人。
同时我也知道遗憾和悲伤是什么,知道为什么大家会对爱情失望。
但无论你多失望,这可能是你唯一可以抓住的东西了。
nothing in the world belongs to me, but my love is mine all mine.
当影片的第一分钟,主角对着朋友们历数完了美国社会弊端后突然站起来旁若无人地跳出来跟观众们打招呼这一刻起,我心想完了,又来了小清新。
然而三十分钟过去我意识到它连小清新也算不上,如果非要说的话,它看上去显然更像是美国版的知音。
对我来说小清新电影是:拿生活中的痛苦困境为素材再佐以文艺元素调味。
艾斯伯格症也好,选美小小姐也好,十五岁怀孕生子的少女至少是个噱头吧?
我忘了这种纪录片加工一般的工作当然不可能由这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幽默大师来干。
他甚至没有那份心思去找一个新鲜的点,拍了这么多年电影还怕没有自己的那套吗?
只要看一眼熟悉的纽约,随便组合了一些典型就好了嘛:中年危机的大学教授因为觉得和妻子的感情已经走到了尽头,绝望之下跳楼自杀未果失去了工作开始愤世嫉俗的loser生涯;头脑简单的南方跷家小美妞无缘无故来上演同一屋檐下,并对老男人的理论所折服竟然跨越“种族”藩篱洗手为他做羹汤。
有着完美胸型的南方老妈来到纽约接受波西米亚和现代艺术的洗礼,而小地方的古板男人则终于对着世界举起了彩虹旗……好一盘美国式拼贴!
只可惜难道不是有点过时?
像一个过度完美的假鼻子,挺拔归挺拔,在照片上总是一眼就能让人看出来。
城市和乡村的价值观对立,宗教与无神论的争辩,中年困惑和青年的迷茫,爱情和生命的意义……选取了这些大得触目惊心的命题,却用一个纯属虚构痕迹拙劣的故事搪塞过去,Woody Allen也许是过度轻信了自己的哲学,whatever works。
一部糟糕的台词剧只会让人们心怀恋慕地想起那些沉默但优美的大师片。
这部戏里从头到尾都只有一个知识分子厌世者长达一个半钟头毫不有趣的喋喋不休,连CW台青春少年剧里的对话都比它有价值。
那个总能写出有趣台词的导演兼编剧哪儿去了?
上一部《午夜巴塞罗那》里那种让人回味的男女攻防战式的对话未能延续下来实在令人惋惜。
从主人公——愤怒中年做作的自白里唯一能看到的无非是他那些浅薄的炫耀:右翼、反上帝、怀疑论、悲观哲学、海森堡定理以及自我标榜的自嘲——“瞧,我并不是瞧不起别人,我还首先瞧不起自己呢!
”没有哪个电影里的角色这样急不可待地给自己贴一身标签跳出来,告诉大家“嘿我就是导演的代言人”,这让整个“纽约知音体故事”变成了了一场强迫别人观看的导演自渎。
无论之前如何失望,片子结尾处大家喜迎新年时主人公那段总结陈词还是把我给震惊了。
太……说教,这种课本式对人生的总结陈词即使在目前国内电影里也是罕见的,如果再纵览一下经济形势和国际关系就是一篇现成的美国总统新年电视讲话稿,不过我宁愿看奥巴马的演说,他至少态度更诚恳也更风度翩翩。
假如这部糟糕的影片还没那么快被我从记忆里抛却,一定是因为片名也就是那句不断从主人公嘴里蹦出来的口头禅——whatever works,虽然这句话缺乏原创性,仅仅是顺口而已。
就像田壮壮说过现在某些成功的中国导演有种"每人一个山头"的居高临下感一样,或许老Woody也认为地位也到了随心所欲地拍片都会有人捧场的份上了吧。
但在拍电影这回事上“怎样都行”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行得通的,据说侯麦只给700个人拍电影,但没有人能做到只给自己拍电影,即便是Woody Allen也不行。
从头到尾,想说的是,又是个傻逼,对什么都不满意的老傻逼,半夜起来大吼大叫的人,还有2次自杀都没死的老愤青,伍迪艾伦是不是把这个世界都看透了,不能不说,里面有的东西还是有道理的,又是那种调调。
这部片子对我的吸引力有两个部分。
一是故事。
伍迪·艾伦讲了三种在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幸福错觉:第一个错误是年轻天才鲍里斯和他无可挑剔的老婆。
一切都顺理成章,it is ideal in paper. 但是,没有错不等于对。
在“被幸福”了多年之后,鲍里斯意识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
抛弃了之前的生活,但是他还是不知道自己的幸福是什么样子,甚至,他觉得自己不会有幸福了,甚至,生活本来就没有幸福这种东西。
直到他遇见美乐蒂。
这是一个年轻漂亮纯真的女孩,没有人能拒绝,一切又犹如很多爱情故事的开端。
那这次的激情是建立在什么上面的呢?
我觉得是新奇感。
鲍里斯聪明,尖锐,有思想,这一切都吸引着厌倦了外貌(为了逃避无休止的选美而逃家)而又对自己的智商不自信的美乐蒂。
He is clever...And I want to be more smart.那么鲍里斯呢?
他非常清楚美乐蒂迷恋的原因,也很理智的知道这也是一次错觉。
但他还是赌了一次,也许是因为孤独太久,也许是因为美乐蒂时不时迸发的智慧和她的纯真。
故事书在这里可以结束。
但伍迪·艾伦讲的是生活。
第二个错误是美乐蒂的。
这个婚姻基本是建立在美乐蒂对鲍里斯的接受上的。
在磨合中,美乐蒂改变了很多,不仅是去迎合鲍里斯,而且是在尝试一种和自己以前不一样的生活。
换句话说,努力去塑造另外一个“更好”的自己。
一切进行得很顺利,她开始有自己的思想,甚至开始理解弦理论,她也觉得幸福。
但这也是一种错觉,和鲍里斯之前的错误一样。
当符合自己喜好的人出现,她发现自己没有办法抵抗对方的外表,骨子里的浪漫,对生活的热爱。
鲍里斯聪明依旧,但这点真的那么重要吗?
况且,差异带来的成长和改变,总是妥协和痛苦的。
改造的自己vs真实的自己,结论很自然。
她很聪明的从迷恋中走了出来。
第三个错误自然是美乐蒂的父母。
一个是由于害怕自己的同性恋倾向而结婚,一个是压抑自己来达到社会的标准。
但是,压抑就是不安全的高压锅,最后两种都爆发了。
总的来说,第一个错误是把没有什么不对当成对,拿社会的标准做为自己的评判。
社会对好的东西的定义,往往会遮蔽个人感受。
第二个错误就是,将自己向往和崇拜的东西误当做判断幸福的标准。
但真正的幸福是遵从真实的自己的喜好,而不是希望自己有的喜好。
第三个错误就是压抑自己真实的欲望来满足社会的期望。
喜欢的细节:1,鲍里斯每次都以自杀的方式结束错误,给自己重生2,他在婚后给美乐蒂的评价。
前妻is so ego that lack of super-ego(不记得具体说法了),但美乐蒂不会。
这让美乐蒂显得更加开放和真实。
她不排斥新的事物,所以,她能去接受鲍里斯带来的不同。
3,题目。
幸福无定势4,美乐蒂的点滴改变5,美乐蒂妈妈把自己对创造的热情变相转移到对美乐蒂选美的变态强迫上第二部分就是鲍里斯这个人本身,他的话语,他的一些观念。
其实很多是和这个电影故事本身没什么必然联系的。
或者说,是伍迪·艾伦想说的一些唠叨。
不过太晚了,下次再写吧
看了一眼海报就知道这将是我看过最棒的Woody电影,观影后我那该死的直觉又对了一次,没错,这是Woody把资本盈利等问题全都抛脑后,完全放开拍自己想拍的题材,没有知名演员,男主更是没有半点男一标配魅力的普通糟老头子,而正是这样的编排,成就了一个绝妙的文艺喜剧;男主是高手藏民间,凭着渊博的知识,高端学术背景,在纽约过着高尚的生活,然而中产梦寐以求的一切在他心里却打了问号,没有宗教信仰,却比任何人都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有洞悉宇宙奥秘的世界观,更让他接近开悟,他的台词就像在演绎Woody Allen对人生的真实看法,在悲观中乐观的活着,有何不可?
生活就是这样,老天爷关了你一扇窗的时候,就给你开另一扇门,真正的神存在虚无,却又无处不在,岳母被女儿嫁给糟老头现实冲击的同时,又间接认识了老头朋友做了她的新男友从而被发掘了艺术天赋,做回真正的自己,更发展到三人行模式!
老岳父做了一辈子虔诚信徒,却是离上帝最远的人,一个连自己的心都逃避的人,最终还是一次偶然的酒吧相遇找到那个隐藏多年的自己!
喜剧的结尾也是很讽刺,第二次跳楼的糟老头子竟然砸到了一个单身女灵媒,不信命运的人遇到了一个可以预见命运的人,冥冥中的安排就像宇宙在开玩笑…宇宙的不确定性,存在的必然性,并不冲突,在经历过疯狂的人生后,才会发现其中的真理,可能这就是我们打败了其他无数个精子竞争者,从而拿到出世资格的原因吧?!
😄
伍老师的电影看得不多,但每一部,都觉得有些不同寻常的意思,似乎他时刻都要把自己的任何一点想法安插到电影情节当中——他不停地思考,尽管上帝在微笑。
当年偶像和我聊伍先师的做派,常提到他和养女的故事,他之特立独行,并不见得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只是情爱可以压倒一切,不伦只是外在。
爱情与情爱,在理性的人类面前,从来不曾理性过,这大约是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终极话题。
我们每天叨逼叨地过生活,发表一些自以为是的哲理和意见,但每逢现实,又往往避开自己过去的哲理和意见,做一些出乎自己意料之外的事。
悖论因此而生,贯穿始终,影响我们的一生。
感情如此盲目,遇到或者邂逅,都是某种偶然的结果。
爱的萌发也多种多样,此一时彼一时,原先爱得死去活来,现在恨得咬牙切齿。
此前发疯地为异性而活,现在却要跟同性到荷兰完婚。
没有不变的真理,也没有永恒的价值观。
看透了人生,容易陷入虚无,看透了爱情,亦会发现这不过成年人的游戏。
老夫少妻,同性相吸,或者一王二后,说到底只是形式不同,本质却如此相似。
生活很荒诞。
牢骚发不完。
我真的很爱伍迪·艾伦这个唠叨的疯老头。
他的喜剧是诙谐戏虐的,是来自生活的,在我看来他是敢想敢做的导演,他的喜剧点在于把人们幻想的又或者很平常的事放在荧幕上用戏剧般的方式讲述,其中参杂了生活的智慧。
虽然是个唠叨的导演,但是他所想表现的并不是靠大段的独白展现而是剧情,慢慢的把他想展现的放在你眼前,他的内心他的想法他的爱情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等,虽然很多时候所展现的表面观点是悲观的愤世嫉俗的,但我却觉得他是一个乐观的人,又或者他和我们一样是个又悲观又乐观的人,怎样都好。
这部剧讽刺了生活、宗教、不可变的信仰,以及以表面对任何事下的定论。
剧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矛盾综合体,相信事物的巧合、不确定性和万事的变化,却是按照固定的时间表和生活方式才会心安的男主;来自南方小镇,对一切充满新鲜、可吸纳包容任何事物的女主却在一开始爱上了愤世嫉俗有智慧而顽固的男主;当然事情不会那么平顺,因为丈夫与闺蜜劈腿而被分手,传统的宗教信徒,对性只能称为忍受的女主的母亲到了这里,却成为了性开放的情欲艺术家;在为这些感慨的时候女主的父亲来了一个更顽固的宗教信徒,央求女主母亲复合,却在酒吧邂逅了gay,而彻底打开心扉承认了自己的性取向;从前对爱情坚信不移的女主也邂逅了另一位年轻的男演员而坠入爱河。
我觉得最妙的是最后男主第二次跳楼压在了一位正在遛狗的女人身上,男主毫发无损,而这次厌恶人类、相信变化无常的男主遇到的是灵媒。
剧中越是对自己信仰深信不疑的人,他们的反差也就越大,最后抛弃所谓的信仰,我觉得是他们跟随他们所在的环境去压抑自己信奉上帝,虔诚祷告,但是他们连为何这样做也不清楚,这样所谓的虔诚是最容易动摇的。
可以把他理解成对宗教和人糊里糊涂信仰的讽刺,也可以是对世事无常带来的美妙赞美。
所以活在当下便是常态,变化也才是最稳定的常态,我们所唯一确定的就是无时无刻的变化。
我将来要做什么工作?
会变成什么样子?
未来十年在哪里生活?
他以后还会和我在一起么?
我怎么知道呢?
明天太阳会不会升起我都那么不确定呢。
跟着心走吧
电影看完,一种呕吐的欲望突然从胃里反到心里,如果说恶心除了是一种生理反应还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那我当时的感受用“恶心”二字形容最恰当不过。
而这种恶心感已经多久没有袭击我衰弱的脾胃,我早就记不清了,就像我曾经也有过的Woody一样的愤青时光已几乎被遗忘。
但今天我又重新想起那段如梦般奇幻,又如伤疤一般痕刻的记忆。
可能你们会以为那段记忆与恋爱有关,那恐怕只能令你们失望了,它只是关于我的一段工作史。
那时,我职场新人似的初来乍到,一切从零开始,但天生的一点责任感和痴傻劲让我比别的新人都更卖命,甚至是毫无道理的,而直至今天我依旧没有找到当时干劲的由来。
然后正如那年的星座预测一样,事业顺利,受领导器重。
工作内容虽然与我的专业无关,但是仅凭一点对于文字的敏感和思维的灵活,进阶之快似乎连我自己都难以相信,好像这份工作就是为我而设,大学以来的霉运似乎就要在此时调转。
但也就在此时,自满之心无限膨胀,另寻高就的想法开始如水草般疯狂生长。
当我提出离职,人们都惊讶不已,特别是看着我成长起来的领导,他们觉得太过可惜。
当初“这么好的发展机会丢掉不可惜吗?
”如是想法也曾出现在我的脑中,但很快我便用“机会哪里都有”来说服了自己,再后来我就到了我现在工作的地方,清闲而无聊,毫无发展可言。
这段经历离我已经一年多了,期间细节历历在目,辛劳与收获都成为了最宝贵的记忆。
而《Whatever Works》中,有谁注意过鲍里斯(那个老头男主角)的第一段婚姻。
兴趣相投,知识结构类似,正如鲍里斯自己所说的天造地设的一对,但鲍里斯果断抛弃了她,抛弃了美好的婚姻,抛弃了他年轻时的许诺(恋爱中那些海枯石烂的诺言,年轻时的鲍里斯或许也无法逃出这一俗套),甚至抛弃了自己的生命。
想到这里,我豁然发现恶心的缘由或许正源于此,这种对于美好的无条件放弃。
而我到现在为止依然为一年多前的选择而心怀懊恼,虽然我试图再次说服自己,正如当时“机会哪里都有”那样。
本片标题“Whatever Works”正是对这种“不可理喻、可惜至极”行为的豁然摊手(正如海报)。
而我过去自以为是的超然豁达,实则是另一种自我欺骗,也终在Woody的“Whatever Works”面前现出原形。
但我突然有个问题要问鲍里斯,更要问Woody,如果“什么都行”,那你为何毫无顾忌的要抛弃你的前妻,难道“那种生活”不属于“Whatever”吗?
或许这是个毫无意义的问题,因为“Whatever”限定于既定事实,就好像我只能对我现在的工作说“恩,还行,凑活过活”,而“那种生活”已经成为了遥远的记忆,只是可怜了那位前妻,突如其来莫名其妙的就要遭遇婚变之苦。
关于两星,我还是坚持我短评中的看法:Woody从反面用否定一切的态度肯定着一切,而这又与那个道理——所有人都成了你的朋友,你便失去了所有朋友——殊途同归。
既然如此,我便以最低的分数表达我浅薄的敬意。
(现在我也终于吐完了,恶心的感觉终于烟消云散)
玩遍欧洲的间歇,伍迪·艾伦这老家伙又跑回了纽约大本营,再次唠唠叨叨啰里啰嗦弄出一部《怎么都行》。
老头子自己不演了,但是找拉里·戴维捉刀主人公鲍里斯,神态语气和那一付自以为是的神经质德性都如出一辙。
这位鲍里斯据说几乎被提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自视天才傲慢无礼,对人性极度悲观,对生活丧失兴趣,好好的日子不过,一把年纪了跟老婆离婚,自杀未遂,从郊区搬到曼哈顿城里与一帮老家伙们无所事事,以斗嘴为乐,平时靠在公园教小孩下国际象棋为生。
就是这么个又臭又硬的老头子,偏偏在门口“拣”了个从密西西比离家出走的天真少女美乐蒂(Evan Rachael Wood)。
这一老一少,梨花海棠,美女野兽,考虑到伍迪艾伦自己沸沸扬扬的不伦恋史,后面情节不难猜想。
但故事并不停留于此。
御用女配Patricia Clarkson饰演的美乐蒂之母玛丽埃塔当然要出场,从家庭主妇到艺术家,从保守南方信徒到无所禁忌的一后两王三人行,真不知道这是情节需要呢,还是根本老伍迪自己的性幻想。
但情节在一部典型的伍迪·艾伦电影中从来都是对话的陪衬与辅助。
《怎么都行》最令人叫绝的当然还是伍迪借鲍里斯说出来的那些嘲讽、揶揄、侮辱、挖苦,从电影本身到宗教信仰,从人性龌龊一路骂到随机运气。
当鲍里斯在公园木椅上絮叨凭什么开车要驾照、做饭要厨师证、老师要教师证,偏偏父母生孩子养孩子不用执照时,我再也忍不住边拍手边笑,恨不得大叫:我早就说过一样的话嘛!
这些愤青言论,从一代讲到下一代,很多并谈不上新颖原创——实际上,《怎么都行》充斥了伍迪·艾伦旧作的影子,鲍里斯在2009年说出来的这些愤世嫉俗的言论跟伍迪自60年代以来对婚姻、家庭、爱情、性、政府、政治、运动等社会生活的一切嘲讽别无两样,玛丽埃塔的三人行《午夜巴塞罗那》就玩过,运气决定一切的论调是《赛末点》的中心思想,而精虫灌脑不顾后果的行为在《性爱宝典》中早就被大笑特笑过了。
但成功的是这一切竟被系统性的总结到一部电影中去:老少恋、三人恋、同性恋,一切不合理的匪夷所思的疯狂元素汇聚一堂,混乱无序中唯一适用的原则只有一条:Whatever Works,怎么得劲怎么来,去他的传统,去他的宗教,去他的秩序,只要你自己高兴,怎么都行。
不仅如此,主人公鲍里斯还“打破第四面墙”,直接向观众陈述。
这种手法当然屡见不鲜,但与鲍里斯的“天才”论调结合到一起依然极令人会心。
整部电影中鲍里斯是唯一一个看到“第四面墙”后风景的人物,这与他打破秩序生活在“盒子”外的人生态度不谋而合。
其实要仔细分析,这部《怎么都行》到底表达了什么,总结了什么,都乏善可陈——并无什么新鲜事,也没什么新风格。
但它却极令人难忘,好像伍迪·艾伦半个世纪的人生理念艺术风格对话味道都浸溺其中了,沉甸甸苦哈哈一枚盐渍腌橄榄,够人慢慢嚼上好一阵子。
这个电影的最后 鲍里斯说 你不得不承认 生活的大部分靠的是运气 无论是坏运气还是好运气 都无所谓 反正不由我决定 做好我自己就好 我想伍迪艾伦想说的是 生活里很多重要的事情 其实是偶然 必然中的偶然 运气 等待阿 我在等着 无论是什么运气 很开心鲍里斯最后找到了真正可以和他在一起的女人 那一个通灵师 他再次自杀未遂压在了一个遛狗的女人身上 就是后来和他在一起的女人 小女孩真的因为鲍里斯成长了很多 我确定小女孩还爱他 但这爱不是爱情的爱 对阿 这人世间有很多感情 爱情只是一种而已 小女孩告诉鲍里斯她遇到别人的时候 我很难过 我看到鲍里斯的表情 他明明难过 还是不说 他说他预见到了 真的 可是遇见到了也无法避免难过不是么 他说自己理解深刻敏感 对人类有宏观认知 可还是避免不了难过不是么 他自杀了2次 都没有成功 听起来像个笑话 其实是命运 每个人都有命运 我顺流而走 看看我的命运是什么 我会努力的 在生活中 在我的生活里 每一天 为我应该做的努力 然后 不忘记我的心 就这样 那么就这样 小女孩的妈妈被开放了天性 是这样么 伍迪艾伦让我了解艺术家的一方面 蛮有趣 也可以接受 也许我们最后都会因为某个偶然 了解到自己是怎样的人 就像那个小女孩的父亲 一直没有性趣 后来 他有了自己的第一次 对方是男人 你永远不知道 真正的自己是谁 或许在某个瞬间 就出来了 蛮神奇 爱情 无论他们怎么告诉你 无法征服一切 更别提无法持续了 最终我们少年对浪漫的愿望 会降低为 怎样都行 明白么 鲍里斯说
Larry David与Woody Allen看似登对,实则八字不合。另外,WA的喜剧功力哪里比得上LD。
世界是由无意义的盲目机会组成的。连宇宙都正在瓦解,我们怎会永不分离?
一年一度知识分子的絮絮叨叨,话题、场景虽了无新意,但还是挺享受的。
如果说后来的伍迪有改拍风光片的嫌疑,那么这部《怎样都行》大概是近年来最具备小老头话唠风格的回归,片中那个讲话刻薄,又愤又悲生命无意义论的Boris就是活脱脱的伍迪艾伦附身,小心眼老头还不忘借着电影《飘》讽刺上一个见异思迁的缪斯斯嘉丽·约翰逊!生命无意义,是的,碰巧我也是个悲观主义患者
前面半段太boring了点,话唠,语速还快的一逼,后面剧情变得有趣许多PS.从少女变成少妇好看了不少 pss 他居然拿贝九配乐!!!
完全没有什么感觉呃。。如果woody自己演这个老头儿我会给三星。
愤世嫉俗的伍迪艾伦教导我们说: 我是天才 我看透一切 爷就是拍老少配 三角家庭 教徒玩同性恋给你看 啥传统啥秩序啥规律啥宗教 统统滚粗 人这一辈子 主要就靠运气 whatever works 高兴就好 怎样都行。呵呵 我说小老头 这部你咋不自己演呢?
害怕我老了也变这德行。。。 woody allen电影的台词真赞,而且还有很多冷笑话
youdianfanzhezhongtebieyouzhidejiakong
伍迪艾伦序列观感较差的一部,面向的观众应该是45岁以上男性
无论你得到或是给予了什么样的快乐,不要欺骗你自己,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聪明劲。运气在人生中,占着分量比你愿意承受的要大的多。
Woody Allen的自我展现,在对人类绝望的同时依旧相信着人性的光辉与希望。片中的多次看见Woody Allen 自我调侃的影子,游遍欧洲的老头此次回到纽约依旧还是那样的谈点情爱,谈点人生,谈点生活,这就是他的风格,你一看就会认出是这个可爱的老头。
愤世嫉俗虚无主义老男人从大北边萝莉获得崇拜lol
Henry Cavill 好帅.....
去纽约吧,你会发现自己嫁给了拥有诺贝尔级大脑的老头,你会发现自己有搞艺术和同时与两个男人睡觉的潜力,你会发现自己是个同性恋……去纽约吧……
这种明显属于老头子的意淫嘛,伍迪艾伦几十年如一日炮制这种小品式爱情,说实话我真是有点烦了。
这个碎碎念的老人就是 WoodyAllen 的化身
2011.05.01 "目光放远,万事皆悲。"
好多次打破第四面墙。故事开始我并不喜欢,并且延续到了结尾。人物太过于热情反倒让我无法产生实感,过多的第四面墙让我一直无法代入故事。
看過的最難看的woody allen片 喋喋不休的抱怨最讓我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