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纳西在禁拍令期间的第三部作品,也是迄今最具娱乐性、脍炙人口的一部,成功拿下2015年柏林金熊奖。
也许是导演终于想通并打破心理障碍,正如在《闭幕》里拉开窗帘的的神秘女子,他不再采取之前两部的密闭空间叙事策略,而是大胆走上街头接触群众,为这部伪纪录片增添意想不到的喜剧色彩。
尽管这个创意来自另一位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的《十段生命的旋律》,但这部伪记录片在拓展视角和情节构造方面更加出色。
尤其是引入盗版碟商和小侄女这两个人物,令影片的虚实界限变得更加模糊,也令影片变得趣味盎然起来。
尽管大部分乘客的对白有事先彩排的痕迹,但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国度里,能倾听到民众如此坦率而直白的声音,也算是难能可贵,因为导演很有可能因此而背负上可怕的罪名。
我最敬佩导演在被伊朗政府禁止拍摄电影后,依然能保持着如此乐观而豁达的心态,想方设法继续自己的电影创作,用最低成本的方式完成一部反映当今伊朗社会的杰作,涵盖了众多敏感而启发性的话题:死刑、贫困、宗教、女性、法律等等,简直就是透过一辆不起眼的出租车窥视到一个浓缩的伊朗社会现状。
与其说影片荣获柏林金熊奖是政治因素的主导,倒不如说是向追求自由的伊朗人民献上崇高的致敬。
当我看到片中的美女律师向镜头前献花时,眼泪几乎就忍不住飚出来,在这世界上实在没有什么比苦中作乐的人民更让人感动。
看电影的时候常常有这样的体验:看完一部片子后,大家会热烈讨论影片里的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
然后有人一语道破:这是真人真事改编的。
然后之前在夸夸其谈这故事到底有多露怯,多粗糙的人顿时住口,我们对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对所谓的事实有种别样的执着,不然,再打动人心的故事,若是虚构的,我们都可以耸耸肩,轻描淡写的来一句:“反正又不是真的”。
在看《出租车》的整个过程中,似乎心里一直都有个问号,这是电影,还是纪录片?
或者回到那个最本质的二元论问题,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故事的镜头从一台缓缓启动的出租车开始。
贾法·帕纳西导演本尊驾驶着这辆出租车,穿梭在德黑兰的大街小巷里,一个又一个的乘客上车再下车,伊朗的人生百态图,就在这狭小的出租车里上演:有自爆身份是盗匪的痞子;有女教师;有想要和导演合作卖非法光碟的小贩;有出了车祸,相信自己即将死去,要把自己遗言录下来,把财产全部留给妻子的男人;有坚信若是不在正午十二点前把金鱼放在圣泉水里,自己就会死的老人;有帕纳西自己的侄女,想要拍一部可以“发布”的出去的电影……而在这些乘客上上下下的过程中,那个问题似乎一直在天平的两侧摇摆:真的,还是假的。
电影的镜头使用的很是巧妙,这个镜头貌似就固定在车前挡风玻璃的下方,用某种方式隐藏起来,而司机帕纳西会根据需要把这个镜头转来转去。
由于这个镜头有限制性,导演会巧妙的运用别人手里的拍摄工具,进行视角的转换:比如在录男子遗言的时候,可以从副驾驶的角度拍摄,比如小侄女手里的摄像机,这些视角的真实度,也不断的让人觉得,是不是导演真的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驾好相机,开着一辆出租车,拍了一部真人秀一样的记录片回来。
因为片子就被设定在出租车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所以故事注定不能多么波澜起伏;因此片子中最有力量的元素便是语言,如同话痨一样,喋喋不休。
只用语言来讲故事,本身就很难。
辞藻语言的力量,总是不如血腥暴力或是感情充沛的故事来得打动人。
所以不管是由谁说出的故事,总是显得略微干燥。
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并不讨巧的讲故事方式,被帕纳西导演调理的颇有味道。
话题先是从普通人的柴米油盐开始,到社会问题,到信仰。
若是这影片从头到尾只是像万花筒一样黑色幽默的混杂了伊朗的人生百态,那这故事本身会像摄像机架设的角度一样,平凡的力量极简,却震慑人心。
遗憾的是,爆笑连连的开场过后,每隔一段时间,话题总会被生硬的拽回电影这一话题。
贾法·帕纳西拍摄的电影由于触犯伊朗当局,因此他的电影被禁止在伊朗上映,他本人也被判入狱6年,禁止拍电影20年,罪名是“危害国家安全罪和参与反对伊朗革命制度的宣传活动”。
被当局压迫之后,受到不公正待遇之后的艺术家,拍出的作品里,总是有点掩藏不住的申诉欲望在探头探脑,急切的想要告诉世界,自己受了委屈。
若是一个小女孩,从笔记本里一点点的把老师交给他们怎么拍电影的准则念出来,听起来却像是伊朗的“广电总局”设下条条框框,我们好像顿时光然大悟,哦,这个依然还是导演导出来的,这个是“假”的,真的也成了假的。
像每个导演都是每部作品的神明,决定了每部作品这个小世界的起起落落一样,帕纳西掌握着这部《出租车》的方向盘,同时也掌握着整个故事的走向。
帕纳西坐在司机的座位上,整部电影中都面带着慈祥的笑容。
虽然对现实的抱怨用这样的方式出自他人之口,多少有些着了刻意,可我依然被他慈悲的像佛祖一样的笑容所打动。
这或许已经是经历了打压,经历了牢狱,不被自己的祖国所包容的艺术家能够做出的最从容的回答了吧。
贾法·帕纳西2011年拍过一部电影,叫《这不是一部电影》,我想这部《出租车》,若有另外一个名字,或许可以叫《这也不是一部电影》。
到大彻大悟的境界,他很接近了,就只差了这么一点点。
《出租车》Taxi2015,孤石影评7.4分,大众级。
出租车每天出没于城市的大街小巷,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市井百态,虽然每个乘客在车上时间很短,可是把所有乘客加在一起,就会看到一个完整的人生;虽然每个人都有属于他们的纠结,可加在一起就是整个社会矛盾的缩影。
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就是用出租车的视角,讲述了这座城市的矛盾,乃至整个国家的矛盾,并因此获得2015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遗憾的是,由于伊朗政府电影审查制度,导致他被软禁,不能亲自到柏林领奖;为防止罪过牵连,电影最后也没有播放演职人员名单。
之前看过一部伊朗电影《小鞋子》印象深刻,这次《出租车》同样精彩,电影除了视角独特,表演非常自然,不露表演痕迹,甚至让人怀疑是真的乘客上上下下;能把故事连贯起来,还得益于导演的剪辑手法,在不同人中寻找故事的连贯性。
虽然只看了这两部电影,还让我对伊朗电影肃然起敬。
<图片3><图片2>
伊朗电影 《出租车》.贾法.帕纳西
在电脑里躺了很久的电影,如不是最近关于taxi一词的各种热议翻炒,我可能都给忘了……贾法·帕纳西自导自演,几乎零成本的伪纪录片模式,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出租车成为小社会的浓缩舞台,各式国民悉数登场。
一路的乘客以及路上有交集的人共有十三人提倡对盗窃行为实施死刑的小偷,言语间是对同行的不满,自豪于自己坚信盗亦有道;为罪犯寻求多种解读的女老师,神解与道义双管齐下,与小偷的争论无果不欢而散;贩卖盗版电影光碟的小贩,矮小笨拙的身体背负着沉重的“文化事业”,头脑精明且小心翼翼;出车祸夫妻二人,男人“死”前的遗嘱迎合着女人悲痛的哭喊,现实则是女人电话里的对遗嘱的执念;爱看文艺片且处于电影创作迷茫期的导演系学生,盗版光碟是初探世界电影的渠道;两位焦躁不安的老妇人,捧着水和金鱼,将未知的寿命托付于神嘱的生物,以鱼续命;导演的侄女,正在拍摄自己重要电影作品的小姑娘,电影审查制度由童言来讲更有深意,拍摄拾荒男孩那一幕又是孩子的小私心了;导演的儿时玩伴,只为倾吐自己被打的不满却又同情打人者的悲惨处境,压抑的愤怒和不忍对方被判死刑的矛盾,离别时将余恨寄托于一个也许会以他的故事为蓝本的未知电影;捧着玫瑰花的女律师,去看望一位由于想看球赛而被关在监狱的女孩,最后的点睛之句均出于律师以及那朵送给所有热爱电影的人们的玫瑰;最后的两位“贼人”,原来这一切都在监视之中。
出租车是小困境,而社会国家亦是大牢笼……后话了,豆瓣上的声讨已经变了味道,一群人莫名其妙的去侵占评论区拉别的电影下水,出于本意的辩驳也早已偏离了初衷,何必咧?
好像不和政治正确辩驳几句就不配为在世文青了,给愤怒加戏就会显得愚蠢,撤的是片子,并不是脑子和思想……
本来我是冲着了解伊朗的目的去看这部电影的,结果弄到最后发现这不过是一部符合西方口味的宣传片。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不过一个导演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一部电影把自己的观点讲出来,从而让相同口味的人得以安慰和集聚。
从这个角度讲,也就涉足了政治。
也是从这个角度讲,拍摄电影这件事是需要严格管控的。
最可笑的是最后那个玫瑰花的情节,弄得有点颜色革命的意味。
这也恐怕是导演最爱的地方,不过却是最无聊的。
无论导演初衷如何,无论这部影片的推崇者如何,这部电影就是一个闹剧。
浪费了钱,仅此而已。
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多了解一下前苏联和发生了颜色革命的各个地方,导演也就不会如此幼稚了。
即便是他获得一个索尔仁斯基般的诺贝尔奖,带给自己国家的无非是一片狼藉。
贾法化身出租车司机,以暴露摄像与自身真实社会关系的方法,作出“纪录片”的表征,难以区分真实与虚假。
短短一个半小时,发人深思:第一,为何同为盗贼者不能与被处死的“同行”感同身受,直言“杀得好”;反而,受过压迫的女教师、较为富庶的邻居,或言社会上位者,对这些“轻罪课以重刑”的人,有着理解、不忍与同情?
第二,一个极度压迫女性的社会中,爱,将分外苍白,也将分外悲壮。
其一,爱之于生存,苍白。
法律规定妻子不具有继承权,故丈夫临死前不得不立遗嘱将所有财产给妻子(以上帝的名义,许以爱的承诺),而我无法想象那个妻子究极复杂的内心:即将逝去的爱人,与未来生存的保障。
所以,妻子反复崩溃的同时又辗转联系求取遗嘱。
是的,我确实有几秒不适于妻子的现实,但立刻又意识到:我根本没有资格俯视别人的生命,对此,我没有资格发出一丁点儿声音。
其二,爱之于群体,悲壮。
女性因出现在球场外就被关进监狱。
此时,手捧玫瑰前去探监的女律师,则体现出无比悲壮的爱——当“生活变成了监狱”,有人向宗教寻求不死之法(放生鱼的老姐妹俩),而有人愿不计代价,以一种宁为玉碎的姿态,直面问题的症结与权力的怒火。
我想,红艳的玫瑰,不仅是给身处监狱女性的礼物,也是女律师和一切抗争者、表达者(包括导演),燃烧自我的生命象征。
影片结尾,再次“冲击性”地呼应了最初的议题:盗窃是否要被处以死刑?
当导演和侄女好心驱车送还钱包给老姐妹时,导演的车却被破窗而入,两个盗贼将车内的摄像机偷走。
一方行善,一方“作恶”,如此冲突的情节,就在一分钟内同时发生了。
盗贼搬动摄像机时,画面的动荡与模糊,仿佛像是一种质问:这两个盗贼是否值得原谅?
这个社会是否应当对此课以死刑?
人性究竟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
我们究竟任由这个社会烂下去,还是继续抗争?
这个社会是否值得我们以自我牺牲为代价进行抗争?
为此,我们是否还要继续表达?
无疑,在形式上,该片探讨了戏剧与真实之间的边界,真实与虚假,又有何妨?
在内容上,则探讨了导演所在社会诸多问题的边界,甚至可以说,导演与影片中一众人物,都用语言、行动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些界限的看法(盗贼与老姐妹的遵循、女教师的反思与同情、学生与小贩的迷茫、妻子与丈夫的忍受、侄女的调侃与观点、导演一两句的意味深长、律师的直接抗争)。
在任何社会选择以任何方式生活的底层人群,上述关乎社会边界的意识、意志与行动,值得尊重,哪怕它们出于自觉或不自觉。
《出租车》是一部很有意思的伊朗电影。
通常情况下的电影拍摄现场,都是导演指挥身前的摄像机捕捉镜头前方的演员动作,这是一部正常电影最主要的观察视角,即导演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在场景之外注视着整个拍摄过程。
而《出租车》的导演别出心裁。
全片仅有两个摄像视角,一个是车头位置的行车记录仪为主,另外一个是手持佳能相机作为补充,所有的镜头都是定位于出租车,由内而外进行拍摄,不管是车辆正前方,还是驾驶位,或者副驾驶位。
同时由于车内空间狭小局促,使得镜头前的压迫感异常强烈,为深挖影片背后蕴含的意义埋下了伏笔。
而导演贾法•帕纳西本人则亲身上阵,充当了驾驶员身份的男一号。
如果这部电影有演员的话。
因为他更像是一个采访者和观察者,他的采访和观察对象就是车上一拨又一拨形形色色的乘客。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部剧情电影,倒不如说更像是一部伪装的纪录片,核心就是一场伊朗首都德黑兰的街头访谈。
影片从头到尾都是处于一种不停对话的状态,直到结尾摄像头被流氓拆毁,画面漆黑一片地遗憾落幕。
我们会看到一辆黄色出租车大摇大摆的行驶在德黑兰熙熙攘攘的街道上。
来来往往的乘客坐上车,每个人在镜头的注视下,直率坦白地回答了司机的各种问题。
在这个不断移动的小小“摄影棚”中,通过仪表板上的镜头,在这次有趣而充满戏剧色彩的旅程中,作为外人的我们可以偷偷掀起罩在伊朗头上厚厚的黑纱,窥探到下面究竟是怎样的一番光景。
故事开始于一起拼车的女教师的一位自由职业者,他们对于世界政治,宗教,经济,社会现象进行了一番批驳之后,我们才发现其中一位是社会人(读yin),要么劫匪,要么小偷;
接着上车的是一位青年女性,她要护送因为车祸而身受重伤的丈夫去医院,但是谈话的重点却在于怎么保护好对于自己至关重要的遗产继承权,关键之处就是通过手机保留下来的遗嘱录音;然后登场的是一位充满喜剧色彩的小人物,他的日常生活主要内容是卖盗版光碟,顺便吐槽伊朗电影审查制度。
而他的主要客户之一,就是一位为了拍摄题材限制而日渐烦恼的电影学院大学生;
还有信奉神秘宗教,神神叨叨,一心想着放生的一对老姐妹, 被男权实力残酷打压但依然默默反抗的女权主义律师,受人欺侮但是只好忍气吞声的老邻居等等;
影片的高潮开始于司机的小侄女上车以后,这个天真烂漫但又古灵精怪的小姑娘让我们见识了什么是童言无忌。
角度之刁钻,言辞之犀利,思考之深邃,无不令屏幕前的观众为之汗颜。
可以说,如果把这些问题打印出来,丢给世界各国的每一个成年人,简直就是一篇充满了战斗主义和思辨主义精神的檄文。
影片开始的调子是轻松而愉快的,但是随着车上乘客的更替,整个节奏和氛围也越来越沉重。
八十分钟的片子里面塞入了大量的现实主义批判内容,却因为其巧妙地表现形式而一点也不显得累赘。
这里不得不归功于导演的奇思妙想和精湛技巧,然而这一切其实都是逼出来的。
贾法•帕纳西,伊朗电影导演和编剧。
1960年出生的他毕业于德黑兰的电影与电视学院,曾经担任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的助理导演,受益颇深。
1995年他执导的第一部作品《白气球》,描述一个小女孩和哥哥拜托路人帮他们找回落到水沟底下的纸钞的故事,这为他赢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以及东京电影节青年电影樱花金奖,甫一亮相,身手不凡。
1997年,贾法的第二部作品《谁能带我回家》,叙述一个小女孩放学后等不到妈妈,而决定自己找路回家的过程,影片则为他赢得了卢卡诺影展金豹奖以及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贾法的第三部作品《生命的圆圈》,描写伊朗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与压迫,并且以特别的轮舞形式拍摄,无论手法或内容都叫人耳目一新,让贾法首度入围威尼斯影展竞赛单元,并难得地连获金狮奖及贾比西影评人奖的双料肯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贾法对女性以及社会议题的关切,让他走出了与其他伊朗导演传统路线迥异的风格。
2003年,贾法的《深红的金子》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2006年的《越位》同样将镜头对准伊朗女性,再次赢得国际关注。
但是,大家不要忘记伊朗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2010年12月20日,伊朗官方宣布,因为危害国家安全和做了不利于国家形象的宣传,贾法被判6年有期徒刑,20年内不得制作或执导任何影片,不得写剧本,不得以任何形式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不得离开伊朗。
帕纳西的遭遇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一股抗议浪潮。
这部《出租车》是他提前出狱后自拍自导自演的第一部电影,就一举拿下了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
这里还有一则令人印象深刻但是绝非有趣的新闻。
2015年2月14号柏林电影节闭幕颁奖礼,《出租车》摘得最高荣誉金熊奖,但是因为伊朗当局限制帕纳西出境而未能到场领奖,贾法的侄女(就是电影里那个伶牙俐齿的鬼马小萝莉)代他出席领取了金熊奖,并在台上流下了眼泪。
在颁奖后举行的发布会上,其他获奖者均捧熊拍照,唯有金熊“无人认领”,孤零零被放在地上供拍照,成为柏林电影历史上令人唏嘘的一幕。
在片中我们看到批判,看到抱怨,看到愤怒,同样我们也看到热爱,看到关心,看到对于自己祖国未来的担忧,看到对于年轻一代的希冀,以及导演本人永不放弃的坚持。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贾法•帕纳西就是这样的人。
引用一段导演的原话作为结尾吧。
“我是一名电影工作者,我什么都不做,只拍电影。
电影是我的语言和生命的意义。
没有什么能阻挡我拍电影。
因为当我被推入最深的角落时,我与自我相连。
在如此私密之处,尽管限制诸多,创作的需求已超越了欲望。
我心系电影艺术。
这就是为什么无论如何,我都要继续拍电影。
只有这样,我才能尊重自己,感受到我还活着。
” 你可以抢走我的DV,但你无法抹去我的记忆!
延伸阅读一座城•一部电影•在布鲁日一座城•一部电影•早安,琅勃拉邦一座城•一部电影•铁西区一座城•一部电影•底特律从《E.T.》到《头号玩家》,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才过了十年,难道就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吗?
《监守自盗Inside Job》世界上每多一个人看过这部电影,这个世界的未来就多一分希望最好的霸王别姬,最好的张国荣这是一部每一帧画面都可以拿来做手机屏幕的纪录片:《盛世里的工匠记忆》政治正确的《水形物语》和非常鸡贼的德尔•托罗天才的另外一面:《万物理论》爱,尊严以及最后的死亡:《爱在记忆消失前》《奇迹男孩》:孩子,勇敢些,朝前冲吧!
所谓读书,不过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问西东》好的地方非常好,不好的地方,依然很糟糕那些有趣的,古怪的,但是电影院里面看不到的好电影
《計程人生》 تاکسی / Taxi (2015)伊朗導演賈法潘納希於2010年因政治因素被伊朗當局逮捕審判並禁止拍片二十年,之後他仍然利用各種克難的方式拍攝並偷渡新的作品到國外放映, 包括《這不是一部電影》(2011)和《好戲不散場》(2013),兩部都僅能在室內以簡單的器材拍攝。
可惜這兩部片我沒能在影展觀賞,身為潘納希的影迷,從處女作《白汽球》(1995)開始就斷斷續續追看他的作品,最後印像停留在《花漾足球少女》(2006),這次《計程人生》是相隔了九年才有大銀幕觀賞導演新作的機會。
這次潘納希把拍攝場景從室內搬到了一台計程車內,仍然是侷限的空間卻因為車子的移動性把鏡頭帶到了德黑蘭的市區,導演自己則在鏡頭前扮起了計程車司機,和各路不同乘客上演了一段接一段的戲碼。
車內鏡頭的設計令人直接想到潘納希的電影導師阿巴斯奇亞羅斯塔米從《生生長流》一路拍到《像戀人一樣》的招牌手法,《計程人生》最直接的影響可能來自於阿巴斯的《十段生命的律動》(2002),同樣是主角開車和各路乘客交談構成的電影,場景也關注在當代伊朗的城市景觀。
阿巴斯有意削減多餘的調度,刻意追求他心目中極簡的電影美學,但在潘納希的情況下則是被迫的不得不然,反而他做的是如何在這樣侷促的情況下展現最大可能的調度。
拜現代數位拍攝器材的進步所賜,從電影中的鏡頭來看,光車內就安裝了三台攝影機,有兩台分別拍攝了駕駛座和後座,剩下一台則是裝在儀表版上可以隨意轉動調整類似行車記錄器,有時拍攝車的正前方,有時則是轉過頭拍攝副座與後座。
此外不時有手機和數位相機被角色帶入影片中權充第四組鏡頭。
有趣的是電影開場以行車紀錄器的鏡頭開始,「鏡頭」本身存在於場景中成為角色可看見可調整的物品,於是這個窺視的鏡頭相當程度地提示了影片仿紀錄片的寫實企圖,一開始我甚至認為這鏡頭的視角與調度可能成為全片唯一的畫面來源。
但是當第二組第三組鏡頭逐漸切進來後,傳統劇情片的正反拍鏡頭取代了監視攝影的鏡頭,反而讓我開始困惑了起來。
混用不同觀點的鏡頭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手法,但不同的影像背後總有其敘事的意義,電影一方面提示觀眾和角色注意到現場鏡頭的存在,但之後又很自然地切回傳統「透明」的電影鏡頭,兩者在影像質感上並無分別,失去了區分也就混淆了鏡頭敘事的意義。
到底那些「不在場」的鏡頭是確實「隱藏」在車內讓角色看不到,還是這些演員們依傳統的表演方式假裝這些攝影機的不存在?
如果潘納希的意圖是以形式說服觀眾鏡頭中的一切都可能是真實發生的(即使事實上是事先排演好的表演),他必需要某種程度解釋所有鏡頭的存在邏輯,但在鏡頭邏輯不清的情況下,反而一開始就擺明了這其實一切都是虛構。
關於這點我想導演應該是很清楚的,因為電影第一場戲之後一位販賣盜版電影的小販出場,他馬上認出了司機正是潘納希本人,而且他直接猜測開頭兩位爭論死刑問題的乘客其實是安排好的演員,潘納希笑而不答。
另外一個以假亂真的則是透過剪接營造時間連續的錯覺,片長八十分鐘雖不是長鏡頭拍到底,而是充滿了大量鏡頭的剪接,但聲音和影像的連戲剪接也讓人以為電影時間完全沒有中斷。
但光從情節發展角色來來去去的複雜度就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尤其接下來的一場戲計程車意外碰到路上的車禍意外,他們將傷者送到醫院後,後座原本沾染的血跡卻在後面的鏡頭裏自動消失,此類不連戲的細節不知道要當做拍攝困難下不得已的將就,還是這是特別挑釁眼尖觀眾的陷阱?
這種破碇處處擺明不真實的調度到底所求為何?
這部片的拍攝當然是政治姿態的展示,伊朗政府禁止導演拍片,但現在科技已讓拍攝這件事無所不在,手機、平板、監視器、行車紀錄器充斥在現代生活中,一台電腦就可以進行剪接,於是電影無處不能發生,拍攝電影已是種政治抗議表演,更何況這是個關於被禁止拍片的導演如何拍片的後設故事,政府越禁絕「真實的電影」,潘納希就非得要拍一部「紀錄真實」的影片出來。
但這種仿真的形式不免帶點自嘲的意味,大概是真實的調度難以企及不如先自我招認,盜版小販認出了導演也把電影帶到另一層後設,但不論幾層後設,如果導演真有混淆觀眾分不清真實虛假的企圖,顯然影片不能說是完全成功的,至少並沒有說服我。
相反地潘納希的處理並不像是為了打造真實的幻覺,就我而言還更像是一場實境秀。
開場的死刑辯論批判了政府對刑罰的態度,並延續到後段鄰居角色因為不忍政府可能施以極刑而選擇不告發搶劫他的嫌犯。
話題一轉則是電影盜版的道德曖昧,再一轉又帶出伊朗社會妻子繼承丈夫財產的困難,其間反應了影像拍攝與現代生活的關係,導演還對一位電影系學生說教似地說:拍電影不要拍別人拍過的,要尋找自己的題材。
熟悉導演舊作的觀眾也不難察覺影片中種種指涉過去作品的細節。
最重點的一場戲應該是潘納希和他的小姪女的對談,小姪女為了拍攝學校的電影作業,轉述老師交待的種種創作內容的規定,這對正受限制而苦的導演來說是再諷刺不過。
而她每講出一點,就更顯出每一點規定的荒謬與虛偽,小女孩以童言童語質問大人們為何說一套做一套,所謂電影要避開的「污穢的現實」正是大人們私下真正在做的事,這對一個小孩來說實在太難以理解。
兒童純真又諷刺的提問正是導演透過姪女的口大吐他自己的苦水,不得不說效果十足。
只是這些表演與話題實在太老生常談,明顯的情節設計對有經驗的觀眾來說,很難避開說教的嫌疑,電影敘事缺乏明確的脈絡也一度讓人疑惑電影到底要走往何方?
比如電影進行到一半似乎已經放棄了假扮計程車的點子,也更不用說有多少呈現德黑蘭街頭人生百態的內容,畢竟才演了一場戲導演就已自我揭露。
或許這一切都是導演的機心,就在他和姪女談完後導演短暫離開了車子,只留姪女獨自一人,當然十分「剛好地」她用數位相機拍攝到了車窗外一位拾荒男孩撿起了正在拍婚紗的新人掉在地上的五十塊錢,於是她以「電影之名」要求這位男孩把撿到的錢還給那位新郎,不然拍攝的畫面就不能用了(因為不能呈現「污穢的現實」)。
就在這個鏡頭下我們看到車窗外正在拍攝的新人,以及車窗內姪女拍攝拾荒男孩企圖以電影「修正」真實,除了展示電影審查的荒謬與對電影的誤解之外,如果再想一下,這個鏡頭不也正是潘納希的電影鏡頭正對準(並指導)她的姪女?
如果婚紗照是對真實婚姻的掩飾,電影審查是對「污穢現實」的掩飾,那導演的鏡頭也提示出影片內容本來也正是另一種虛構,這三個層次的景框構圖是潘納希對於電影形式中真實與虛構的自覺,反應的正是影像的限制與不可信,這對一部理當傳達電影信仰的影片來說,其間曖昧的自我消解頗令人玩味與費解。
電影近尾聲時一位人權律師坐上了副座,兩人談起了政府對異議份子的打壓與控制,最後她也認出了導演玩的把戲,於是對著鏡頭送了一朵玫瑰給觀眾,「電影院的觀眾是最值得信賴的」(是嗎?
),這種銀幕內外令人會心的交流其實正是導演操弄觀眾的自信,整場讓人又哭又笑,還以人權、藝術、自由為名用一朵花拉攏了銀幕外的觀眾,花朵最後留在了儀表板上成為鏡頭中鮮明的符號。
擋風玻璃鏡頭像是隱喻著另一層次的電影銀幕,那朵花就像是導演介入的筆觸,意義就發生符號的流動之間。
這讓我想到《何處是我朋友的家》中夾在筆記本的那朵花,或是《無知時刻》如何把玩一盆花和麵包,只是阿巴斯以詩意入手,馬克馬巴夫更給了足夠的脈絡與寓意,而賈法潘納希這朵花信手拈來卻也給得直接,雖然或許並不同樣高明。
直到最後一個鏡頭兩位疑似跟監導演的機車騎士從畫面遠方逼近,關掉了鏡頭,也結束了整部電影。
伊朗政府沒能阻止導演拍片,也沒法阻止自己在電影的最後「現身」,種種打壓與限制反而成就了賈法潘納希這部自我虛構自我指涉的電影。
(2016/5/8發表於個人網誌)
伊朗电影,算是世界影林中的一个独特现象。
在一个对于电影制作来说环境并不友好、甚至可以说严苛之地,却产出了如此之多高水平的影片,这些年在国际影坛上频频获奖,在各国影迷心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伊朗电影总是以小见大,从很小的生活小事出发,原汁原味地再现着生活,展现着那些卑微人物的内心。
伊朗的影片没有激烈地冲突,只是安静地叙述着故事,然而在其平静之中,却总有一种锋利在剖析现实,总有一种深沉情感在拨动你的心弦。
导演贾法·帕纳西就是伊朗电影中的一个代表人物。
他早期的电影作品如《白气球》、《谁能带我回家》及《生命的圆圈》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其2000年之后所拍的影片,除了一部温和女性题材的《越位》之外,其余的影片均在伊朗成为禁片,甚至连早期给他赢得声誉的《生命的圆圈》及之后所拍的《深红的金子》亦在内。
在2010年因支持伊朗反对党的政治立场,而被政府以“危害国家安全”、“实施反对伊斯兰共和国的宣传”罪名判了六年徒刑(缴纳巨额保释金后被软禁在家),并禁止其20年内制作或拍摄电影、编写剧本、接受任何媒体访问以及离开国境。
不过被软禁在家中的贾法却并未停止对现实的关注,虽然不能直接拍片,却越来越骁勇,以各种的方式,拍出一系列影片,在国际上引起巨大的反响。
从《这不是一部电影》、《闭幕》到去年获得柏林金熊奖的《出租车》,贾法·帕纳西的影片越来越个人化,但对于现实的关注与批判却远超以以往。
他并未被禁令困住,却在狭窄的缝隙中,硬挤出一片自由的天空。
在其等待最后判决时期,他拍摄了《这不是一部电影》,用镜头反映了自己的现状。
这确实不是一部电影,尽管是以电影的形式来反映的,你甚至无法将这部影片类型定位。
它既非剧情片,也非记录片,只是记录着贾法·帕纳西一天的生活,而且是足不出户的一天生活。
他在这一天里独自面对着镜头,或者面对着摄影师,犹如困于笼中的狮子。
无聊无望却决不绝望,以着自己的独特方式,来绕开禁令突破禁令让自己发声,表达自己的强烈不满。
但所采取的方式又相当的温和,甚至充满了幽默感。
影片中的主角只有导演本人,但影片却并不沉闷,而且并未陷入导演主观之中,相反却很是有趣,而且透过电话,透过前来串门的各色人等,透过窗外的声音,影片超越了影片中公寓这个狭小空间,将整个伊朗社会的现实,不动声色地融入到影片之中。
从影片中我们既能看到导演本人的痛苦,看到他身陷囹圄的原因,也能看到他对现实的辛辣嘲讽。
他在客厅中朗读自己不能拍摄或发表的剧本,剧本中那个想读艺术学院而被锁在斗室之中少女,只能透过窗户看到外面的世界,这又何尝不是导演的辛酸自况?
在《这不是一部电影》中,他在表达着自己不能创作的痛苦,在以幽默的形式挖苦着囚禁自己的体制。
而在其后的《闭幕》之中,他则以交错的时空,以大胆的想象,来表现自己那种幽闭的生活。
这两部镜头都囿于斗室之中,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导演的各种努力,感受到外面世界的情况,听到他对于现实的批判,但毕竟我们无法随着他的镜头,去感知伊朗人现实的生活,感知那些普通市民的喜怒哀乐。
而在《出租车》中,贾法·帕纳西则以其智慧突破了前两部影片的局限,将镜头深入到了德黑兰市的大街小巷之中。
他不置一词地且很客观地为观众展示了一个外界很难了解到的最普通的伊朗社会。
大约是被政府解除了软禁的限制,贾法·帕纳西终于能够走出他的公寓。
但对他拍电影的限制仍未解除,他只能耍上了聪明的手腕,开上了出租车,将摄影镜头暗藏在车里,偷偷摄录着他在开出租车的过程中所见到的一切。
这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既避开了对他不能拍摄电影的限制,也是能在最短时间内记录更多市井人情的手段。
不知是拍电影的刻意安排,还是德黑兰街市中本就充满着各色故事,导演在作为出租车司机的这一天中,确实碰到了各阶层的人物,遇到了丰姿多彩的人生,这些人及他们的故事,让这部影片显得异常的饱满。
导演转悠的这一天,收获颇丰。
拉上了几位有意思的乘客,也见到了几位亲朋或熟人,这些人物的转换,其实也将电影划分成了七个部分,讲述了七个不同的故事。
从善于察言观色的卖盗版碟的男人,到手捧金鱼缸前往清泉山还愿的两个老太太;从出车祸还不停地打电话想立遗嘱给妻子的三轮车夫,到与导演一起长大的以前邻居诉说着自己悲惨命运;每一段故事都活色生香,充满了市井味儿,而每个故事后面,则都隐含着伊朗的社会现实。
影片就是以一场激烈的讨论开始的。
一位女教师与一位自称自由职业者前后脚上了车,就是否应该判小偷死刑的问题,吵得不亦乐乎。
自由职业者认为小偷太可恶,应该坚决处死;而女教师则觉得偷窃罪不致死。
当自由职业者下车时,朝着女教师嚷嚷了一句:“我就是小偷!
”当时的伊朗社会,正是修订法律严打之时,准备对一切小罪都施以重刑。
而导演奉命所接的侄女,则是一个絮絮叨叨的小女孩。
学校布置作业,得用相机拍摄一段可以发行的电影。
当拍摄到街上小男孩捡到新郎钱包时,她自己掏钱给小男孩要他将钱包还回去,因为没有拾金不昧,不符合歌颂牺牲精神的电影要求。
她向导演传达着老师的要求,女性必须得戴面纱,男女不准有接触,不许表现悲惨的生活,不许有暴力的镜头,不准涉及政治和经济话题,正派的角色不得戴领带,还不准使用波斯的名……她不解地问舅舅:既然是真相,为什么还分正面和负面的呢?
对于现实最激烈的指斥,则来自于贾法·帕纳西在路上偶遇的女律师。
她是个人权律师,她正要去监狱探监,探望一个被关押了108天的女孩,现在她已经绝食十天。
罪名与帕纳西所拍摄的《越位》一样,与几个女孩一起去看球,不过刚到门口就被逮捕。
其实,女律师本人处境也并不比那个女孩好多少,她被律师协会处罚,禁止从事律师工作三年。
她异常愤怒地向着帕纳西抱怨:“我们被他们监视,苟延残喘。
他们惯用的伎俩:首先会捏造一件事实来栽赃你,说你是摩萨德或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间谍。
再给你扣上败坏道德的帽子。
他们把你的生活变成一座监狱。
当你走出家门,这个城市变成了一个大监狱。
他们让你的挚友,变成仇敌。
要么你只能逃离这里,要么你只能期待把牢底坐穿。
”她的愤恨对于帕纳西来说,可以说是心有灵犀,因为他也感同身受。
对于街上走过的形形色色的路人,他们可以理解这样的愤怒,但却仍得过着他们的生活,一切都还得继续。
他们还得在这密不透风的世界中,靠着自己的智慧以及世故,努力地挣扎出一丝缝隙,让自己能够透口气儿。
就如那个卖盗版碟的男人,他在这样的社会中已经游刃有余,而且尽量利用着自己手边的资源来为自己谋福利。
而且对于自己的职业荣誉挺是看重:要不是我,你们怎能看到伍迪·艾伦!
我也是在为伊朗文化事业做贡献。
就如导演的老邻居,他认出了抢劫并伤害自己的人,仍然若无其事地活着,他心里充满了愤懑,也感觉到最大的痛苦,但最后选择的仍是宽容。
因为他知道这人与他一样为生活所迫,而政府最近的严打,更让他感到犹豫。
如果他举报,很有可能让这个人被判处死刑。
在我们的印象中,伊朗是个封闭的社会,各种的清规戒律,束缚着人们的行为。
那样的社会,应该是灰蒙蒙一片,了无生气。
但《出租车》这部影片,却给观众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市井图景。
我们能够从影片中感觉出各式有形与无形的限制,也能看到这样的社会中孕育着怒火,但在这样的严苛社会中,小民也有着自己的生活智慧,也在追求着自由的生活。
你可以将国境团团围住来限制人们的自由,但却无法杜绝人们心中对于自由的向往。
自由就如从四面穿过围墙的风,吹拂着每一个渴望自由的灵魂;也如被巨石压制着的种子,它总会从缝隙中蓬勃生长。
贾法·帕纳西的导演经历,其实就是一个传奇的故事,充满了让人惊喜也让人浩叹的波折。
他作为著名导演阿巴斯的副导演,就是以拍摄儿童影片起家。
尽管也关注着现实,但其批判的锋芒却并不尖锐。
其实,直到拍摄《深红的金子》一片,也只算是一支带刺的花朵。
但其后的《越位》,尽管有着女性歧视的温和批判,实际上已经回归到了主流行列。
但政府的介入,却将这支带刺的花朵变成了荆棘。
你可以剥夺他深爱的拍摄电影的权利,怎能限制得了他表达自己的意见?
确实,贾法·帕纳西以《这不是一部电影》和《出租车》,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得非常清晰,并且让全世界也听到了他的呐喊。
当然,《出租车》一片的结尾,也暗示着他自己的命运。
两名秘密警察砸开他的车,寻找着车里摄像机的记忆卡。
不过,《出租车》一片终究出现在了全世界的银幕上。
尽管他自己无法去柏林领取金熊奖,而是由他侄女也就是片中出现的小姑娘代领。
面对着空空的领奖台,丢脸的究竟是谁呢?
前些年伊朗人民的一次抗议之中,喊出了这样的口号:“你可以摧毁花朵,却无法阻止春天的到来!
”当时挺让我惊讶,但看完贾法·帕纳西的几部影片,我开始理解看似沉默的伊朗人民了。
戏如人生。
在镜头里乘客就是演员,他们讨论着自己看到的一切,甚至就是我们的照面,是某地的一面镜子,有一句台词是说🇮🇷死刑人数仅次于某地,伊朗从过去一流到今天这种面貌,真是一个历史的教训。
有人结婚有人捡废品,有人偷东西打人又正常上班是小女孩眼里的好人,有人被打却因为担心小偷被吊死而不敢报警,有人要拍电影却这样不行那样不准,有人捡了钱却因为小女孩的电影被要求还回去甚至女孩还愿意花钱补偿这一行为,有人律师执照被吊销有人被禁止拍电影。
借由天真烂漫的小女孩的嘴和镜头却说出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社会,而这些残酷本可以消失却因为这样那样依旧存在才是社会的悲剧,太像了,和某地太像了,尤其🤭不准出声这方面。
从回转两个字的字幕可以看出这都是对岸翻译来的资源,很多海外影视基本都是对岸做盗版然后流传到简中的,不敢想象如果以后真的搞5桶对岸,我们是不是连外国电影都没法看了,哪怕是盗版...虽然已经很没自由了,但还是不希望对岸和我们一样惨。
三星半,有点小失望,向那些为电影奉献的导演致敬
大导演是不屑于好好讲故事的
🌟🌟🌟🌟🌟
从柏林电影节获金熊奖的新闻,了解到本片是导演在被禁时偷偷拍摄的,于是就抱着强大期待,纵使B站上是法语版,最后还是按捺不住好奇和诱惑观影了。—— 有人说【剧情、台词和“路人”都是导演安排的(我不全相信此说法)】,那导演和演员们得有多棒能把本片拍得如此真实?—— 联想到某些情况就心酸!
賈法的這部新作品就是繼《這不是一部電影》后再度絕處逢生的電影;電影模糊了真實和虛構的界線,一定程度上就是「映像的生還」。至於基於中國國情借本片的話語衍生出來的諸多想法就是情理之內。電子遺囑、金魚續命、盜版商兜售DVD、姪女宣讀審查規定、音樂人自主發行CD,樣樣穿透介質,分外過癮。
真好 真难
沒看到多少伊朗的社會特色,沿路景物也沒有值得留意的,更失望是不但沒故事性,人情的描寫也很平淡,評分那麼高是不是先入為主,我覺得觀眾沒睡着已經很好。
#片子又名《的士看人生》,确实,的士是个微缩的社会舞台,短短片子要表达的太多,无法深入只能呈现;#手持摄影+车载录像,晃动的较厉害,晕!#小侄女伶牙俐齿,可是导演心曲的代言人?怪可爱的。
她说要呈现现实面,但不是真正的现实。然后她说若现实是黑暗讨人厌的,就不要呈现出来。我个人是不懂差别何在,现实、非现实我完全无法理解,根本搞不懂。
形式挺新颖的~用戏谑的手法反映的电影形式审查,女性社会权益(家庭财产权、看球权现已解封),社会法律、经济等问题都很严肃…用律师从业限制直射电影协会对自己的限制,这是电影的意义之一吧…喜欢那句“给所有热爱电影的人”
结尾似亮点。
哭哭啼啼的愚妇扣一分
中国那些大导演好像还没人坐过牢吧?成天就靠卖中国风过日子,瞧瞧人家啊。别成天怨审查怨资金了,人家牢里用手机拍的片子还去戛纳了呢,一出来就凭此片拿了金熊。就如片中所说,成天窝在你们的豪宅里是拍不出东西来的。
《Taxis تاکسی 》,出租车这主题实在太妙。感觉这辈子接触过所有以此命名的事物都深得我心,各电影不仅皆是佳作,且是城市与文化的窗口,十几年前DC的名作Crazy Taxis更是不朽,Une Boite de l&#39;histoire。柏林15年金熊奖得主,印象里是三大最喜欢纪录片的电影节。一镜到底真实时间剪辑
原来这是一部迷影电影
有趣,灵,视听也好。伊朗能拍出这么好的电影,中国还老把责任推给审查,这不科学。
倾听者,出租车狭小的空间就是社会的缩影,坐在车上就能阅尽人间百态,自由、善良、贫苦、丑恶等。导演被禁拍电影,但禁锢不了他的思想,即使背跟踪了仍要拍。导演的侄女可爱、天真。
這類片子 iQiyi 麻煩別再買了⋯
有點直白、有點粗糙,但這直白與粗糙是可尊敬的。
用尽吃奶的力求另类,电影干嘛非得整到中二读鲁迅一样的臭不要脸非要隐晦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