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的我全都看了!
赵露思我真的太爱了!
老天爷赏饭吃,田枣一出场。
她就是田枣,程少商立刻从脑子里溜走了。
田枣的这个劲儿我可太喜欢了,群像剧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没有一个工具人,这种剧会格外让人喜爱。
群像剧才能看众生百态。
从当时老北京这些最平凡的底层人民身上感受着人间百味, 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点线面。
这个妆我一定要夸一夸,田枣的脸就像被老北平城里的风吹过一样,是那种皴了的感觉,这非常贴人物角色。
整部剧,可以说京味十足了,再加上胡同本身的历史底蕴和时代文化气息就够了。
(看着枣那么厉害能干,我立刻就想到了一个神秘组织朝阳群众,真的就是那种感觉)还有哭的地方,赵露思哭戏,yyds剧里吃的太有特色了,就很老北京,而且看着就好吃的样子。
焦圈,豆汁儿,卤煮,驴打滚,爆肚,炒肝(我记不起来了[苦涩]三点多看完的毕竟)这剧看着真的非常好看和上头,制作班底也好。
最重要的是赵露思的台词,这次我一开始看,我还,这是赵露思自己原音吗,我看看,千万别记错了,是!
进步了,赵露思,好样的!
你台词这次进步了,又感动又欣慰又喜欢,呜呜呜呜。
看剧过程中,给我看哭了好几次,田枣跪下磕头的时候,田枣说他怎么可能是好人的时候,田枣以为铁蛋是敌特的时候,赵露思的哭戏永远能让我get到了,真的很有灵气,又愿意自己努力。
能喜欢你们是我的福气。
《胡同》讲述的是老北京胡同中发生的小故事,三位不同时代的女性,各有所长,这些角色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但这些不完美正是我们普通人身上的,并不是那些什么很敷衍的电视剧那里面的,而且结构性特别强,就是讲剧情特别的紧凑,老北京味儿也特别的浓,也很还原老北京那种氛围,演员和导演也很用心的去做好这个剧,这就是我给胡同五星好评的原因。
最近偏爱女性为主题的影视剧,前有努力乐观坚持自己原则的何幸福,后有古灵精怪侠气十足的田枣,而且《胡同》中是代代传承的三位女性,在不同的年代奋斗的故事。
这次可以一次看个够了。
《胡同》讲述的是老北京胡同中发生的小故事,三位不同时代的女性,各有所长,却都从事着最基层的居委会工作。
居委会工作繁琐也重要,视角虽细微,联结的却是千家万户的生活,跟从着她们的脚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也是社会快速发展变迁的历史。
《胡同》导演付宁一直擅长京腔京韵的年代剧,这次依然是京味十足,剧中对于老北京风俗与美食的还原十分到位,京片子噼里啪啦清楚脆爽,服化道与布景细致又符合年代印记,伴随着开场的长镜头,镜头闪过雪花飘飞的老城墙,胡同生活的热闹景象,随之而来的是眼花缭乱的街头各色美食馄饨豆汁刀削面手抻面炒肝儿焦圈油条豆腐脑水爆肚,应时的各个节令的食物,让深夜追剧的我不禁“咕咚”咽了一口口水,天桥上的各种卖艺把式也着实秀了一把,片中随处可见的景山什刹海天桥龙须沟烟袋斜街等地标也透着那么一股亲切。
而田枣所住的四合院中,街坊邻里之间的互助友爱也让人倍感温暖。
邻里邻居坐在一起吃一顿饭欢声笑语,虽然日子不富裕却总是互相帮衬照顾,煤核的妈妈十分照顾田枣,而失去妈妈的煤核也被田枣悉心爱护,贝勒爷索谦与僮莜亭互相挖苦却有困难时候拉扯一把的情义,田枣在胡同中大爷大妈哥哥嫂子之中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对于孤儿的照拂与关爱,反过来田枣想当积极分子是想真心为胡同的邻居们做点好事实事,背后是普通百姓内心永存的互帮补助的善良底色,也是我们内心感动与温暖的源泉。
这就不得不说剧中的群像塑造着实亮眼,失势的贝勒爷索谦,落魄名伶僮莜亭,谨小慎微的平头百姓贵叔,关照田枣的李大妈,都被塑造得活灵活现,这些存在于时代中的人生百态,代表了不同的阶层,共同生活在一个院子里碰撞出了有趣的故事。
而林征与红缨姐两个主要角色同样塑造得有血有肉。
作为前辈与领路人的红缨姐,关爱他人也一心扑在事业上,在工作中面对林征的责难不惧怕据理力争,红缨温柔也有慧眼,在林征局长不看好田枣的情况下提拔她,在她生病的时候照顾她,在她低落的时候鼓励她“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道路”,教田枣写字送她读书,做她“唯一的姐”,这就是女性的力量吧,温柔也坚定,不带偏见的包容,也有拯救的力量。
如果没有红缨姐,就不会有新中国首批居委会主任田枣,娱乐圈总有“国民闺女”的称呼,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赵露思更有一种“闺女”的感觉,不然为什么看田枣得意洋洋地吹牛,与男生豪爽地摔跤,摔出了鼻血脸皱成一团怕丢脸的样子总会嘴角上扬呢?
田枣是一位失去父母的“胡同串子”, 她天生果敢,敢爱敢恨,她是一群孩子之中的大姐大敢挑战特务,敢带着枪去截杀父仇人,她就要被活埋还有一种“姐要是皱一皱眉头算我输”的彪悍,她爱憎分明见了杀父仇人不惜大闹表彰大会,她大大咧咧却有着格外的聪敏从红缨姐的只言片语里寻找线索抓到特务。
她那充满了爱恨情仇的生活离我们很遥远却又让人感觉很亲切,是因为田枣的可爱与真实,她的缺点也是她的优点,她的鲁莽做过好事,也造成太多乌龙,这就是她,不完美有瑕疵却一直进步。
她在不断误解与“闯祸”之中成长。
在旧社会田枣照拂着一群孤儿穿梭于胡同要饭谋生,而在新社会她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
她的强韧力量来源于她的不矫饰与真实,她的乐观积极追求进步,她的蓬勃的生命力,她所生活的世界。
一直觉得赵露思很适合扮演田枣这个角色,鬼点子多头脑灵活古灵精怪,她的青春与快乐提醒着我们的祖辈在曾经的年代也是青春无敌,拥有着自己的人生,也同样在自己的人生中全力以赴。
伴随着铁蛋与田枣的婚礼,第一章节结束,生活拉开新的序幕,随之而来的是生机勃勃的1980年,期待着后续的篇章,田枣的后人在新的时代,更广阔的道路上走出更精彩的人生。
《胡同》这部跨越三个时代的影片,妥妥的京味儿十足。
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有点儿喜欢老北京的大院儿文化,而且久久不愿接受这部剧已经结局的事实!!!
胡同串子、大杂院儿、京剧、传统美食……镜头前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老北京气息,串联起田枣、晓敏、孙悦祖孙三代为祖国建设与发展,奉献青春与热血的故事,反映出笼罩在新旧北京、什刹海周围老百姓的生活以及由这些小人物连缀起来的新中国70年的厚重变迁史。
首先科普一些北京土话以及小知识:念秧儿---北京土话,没话找话,聊天,说话的意思。
甩片汤话:甩闲话。
业障:罪过。
颠儿了:撒腿跑了。
挤兑:逼迫。
胡同串子:专指那些不务正业,成天儿在胡同里逛来逛去、游手好闲的人。
燕京八景: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 “北京小吃老三样” :炒肝儿、卤煮和爆肚儿说实话,看完这部剧,感觉自己对于党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层次。
原来真的有人可以真心的为了街坊邻居付出一辈子,有人真的可以为了老百姓!
剧中的田枣在朝鲜抗战中组织群众编筐编篓的卖钱为志愿军买飞机、多次发动人民群众一起追捕特务......;枣姨的闺女晓敏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是坚持上了夜校,甚至在和小伙伴儿出摊儿时为了个体户的长远发展,成为他人口中的“夜摊儿居委会主任”,为个体户们谋福利;枣姨的外甥女儿小悦,一心扑在居委会上,全心全意为了西城区的爷爷奶奶、大爷大妈们,真的是把他们当亲人,真的是为了党,为了街坊邻居们。
她们三代人奉献了一辈子,虽然有好多评论说演员怎么怎么样,其实,我认为,看剧当然演员占一部分,但是更重要的是题材和传递的思想,作为快餐化时代的我们,一些影视剧真的能带给我们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里面的一些人物,一些政策难落实的情节,很真实,真的有我们值得学习和反思的地方。
中国确实是一个复杂的人情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关系网。
但是这张网,是让我们像田枣、晓敏、晓月一样,把家家户户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儿,为人民谋幸福的。
不是用来让自己走后门儿,走捷径的。
剧中的林卫东,真的很让人惋惜,年少时是响当当的文艺青年,大才子,有理想,有抱负,可是为了利益,为了金钱,刹那间迷失了自我,最终得到了应有的结果。
林卫民,年少时其实是很专一的一个男孩子,许下了要娶晓敏的诺言,就不会食言,任凭那位广东小妹妹多么吸引别人,但依旧专一;我很喜欢他对待晚年生活的态度,年少时忙活着打拼,但也不乱挥攉,积攒的钱足够下半辈子和爱人一起生活,孩子也有着每天充实的生活,这就足够了。
斌斌作为吃低保的二强子一家的希望,很争气;坚持着自己的软件开发,并没有想要放弃这些,赚一些快钱,我想这与他拥有一对理解他的父母有很大的关系,可能我们现实生活中真的会有一些类似于斌斌家庭的孩子,但是有好多父母不理解的;还有好多是孩子为了家庭放弃理想的;还有的是直接摆烂啃老的,我觉得,我们可以适当的将目光放长远,说不定,你真的实现了你的梦想了呢!
毕竟我们的国家在日益的强大,谁知道10年后,20年后会是什么样子?
希望我们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扬帆起航,一切为了人民!
救命,怎么能这么好看啊!!!!!!!
真的,侯明昊和赵露思都是剧抛脸,我之前磕的吴露可逃也是磕的昏天黑地的,但是鬼知道我怎么会被他们这么一点点的小甜饼给拿捏住,明明好像也没有特别的甜,但是就是不知不觉的被带入进去了,居然在他们剧中那么有限的同框中找到了像是高中那种青涩懵懂又势不可挡的初恋的感觉!
突然get到了动荡时期的革命爱情,真的好珍贵,好动人!
他们俩完全演出了那种心意相通,信仰相同,携手并进的感觉!
让我头一次感觉到了革命爱情的力量。
我从前一直觉得这种隐晦的爱情又不浪漫又不光明正大,中间还有着要为其随时准备牺牲的家国大义,这样的爱情怎么会坚固?
怎么会长久?
直到看了赵露思和侯明昊的胡同,这短短的几集让我感触颇深,为他们的每一次见面而激动,也为他们共同的家国情怀而触动!
好演员!
好剧!
还有,什么口音了、扮相了,那都是次要的,都是作为好的演技的锦上添花而已。
如果以什么演员婴儿肥了、口音这不对那不好了、演员太稚嫩了类似的理由来说这个剧烂的话,那我只能说你也肤浅了!
太主次不分了!
至于演员口音如何不地道、外形又如何不符了……拜托🙏这是面向二十一世纪全国拍的剧,不是只给七八十年代的北京人看的剧,能不能不要这么抬杠?!
还有演员稚嫩的问题,说什么演技不到位……我不懂什么演员稚不稚嫩、演技到不到位……我只知道看他们演十八岁的青年,我完全被带入进去了,好像回到了高中的时候,那种青涩懵懂,但是热血激昂的感觉我感受到了!
在我眼里,这就够了!
我看的是剧,是这个故事,是它想让观众体会到的感情,是它要向社会表达的东西。
而不是看演员穿的怎么样,长得怎么样,年纪多大了,口音合不合格。
为了拍而拍,题材是不错的,但是太不用心了,那服道化,那剧情,闹着玩似的,连特么摄影机都出镜了,演员演技反而都是次要了。
打着这么高的旗号,结果就这水平,什么玩意儿啊,看了一集真的栓Q了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田枣一个人去杀奎爷没杀掉铁蛋带人打到他们家奎爷宁可朝天开枪也不打死铁蛋难道奎爷是守法好公民吗而且赵露思这个口音啊明显跟北京人差的太远让我很有一种分裂感她就是在装北京口音然后一些配角倒是北京人就很别扭
《胡同》是因为赵露思去看的,说实话赵露思属于耐看型的,而且她真得属于天赋型的,新一代里赵露思,热巴,白鹿演技真得都是可塑型的!
只是相对来说,赵露思的声音,个头,可爱脸型让她戏路有点局限。
而侯明昊从《寒武纪》开始,也是属于嫩脸型,俩人搭一起还是很不错的,只是侯明昊那么多戏,大多都是女强男弱的剧,而且看得出很认真演戏,但他总有几段接不上别人的戏!
第二篇章故事还挺好看的,就是与第一篇章颜值差有点大,刚开始还真受不了,慢慢就好了,蔡文静从《不良人》开始就觉得颜值可以,结果她几乎只演现代剧和民国剧,她演第三篇章实在是有点太年轻了!
再说剧情,表达了基层干部与党,中国70多年的历程,为人民服务,让老百姓过好日子。
第一章革命热情那是真的,实实在在的,可是后两章,尤其是第三章,太浮夸了!
其实就是讲社工居委会的由来,对党以及政府的一顿猛夸。
说实话不能怪现在的人忘本,很多人没有真切感受到利益,确实难产生共鸣。
现在要求小学生学习党代知识,懂法,了解母法等,说实在太形式化了,下发的文件就好比28集唐副主任的总结,大人都听得发悚!
不过这是国家扶持剧,质量,情怀那是够够的,最喜欢赫奶奶那段,感动,看看还是有教育意义的!
只是我们这没居委会,社工更不知道在哪,所以实在没共鸣!
我特别喜欢田枣,这是一个在逆境中也充满勃勃生机的女孩子,是一个在寒夜里能发光发热的人,你会忍不住靠近她,你会相信新的生活一定会到来,即使我们吃了很多很多苦,走了很远很远的路,新的希望总会到来。
演员演得很好,但田枣这个形象吧,真不算好,脏兮兮黑扑扑的脸,乱糟糟经常油油的头发,衣服土不啦叽穷人样儿,脸上经常高原红,痘印也看得一清二楚,嗓门巨大,性格虎里虎气横冲直撞,没有女孩儿撒娇劲儿,对未婚夫也是骂骂咧咧,虽有一身义气也容易闯祸,父母去世得早,没上过学大字不识,这样的角色,我怀疑当红的年轻女演员有愿意演的吗,毕竟现在的电视为了角色好看滤镜磨皮到指甲盖都看不到了,演员的化妆服饰比剧本身还受关注,这是外表当道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的让自己美美美,剧里剧外。
所以,赵露思让我觉得特别可贵,不在乎形象没有任何包袱,一切就是完完全全为角色服务,这是专业演员真正的信念感,她的口音也是特别调整过的,虽然不能说是完全地道的北京话,但并不违和,同为四川人,我知道她是好好下过功夫的。
希望所有有信念的年轻演员都能走🉐️更远
算起来,我来北京已经整整十年。
时间算很长了,毕竟人一辈子也没几个十年,然而必须坦白的是,我对北京的了解,并算不得深。
我本以为自己于北京而言,始终是“局外人”,也始终有疏离感。
但看《胡同》时,听着演员们满口的京片子,却分外亲切。
片中的美食、胡同、街巷、杂耍,也时不时勾起我这十年间的种种记忆,同时,我也通过这部片子,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了北京。
《胡同》以三个篇章的形式,讲述了1950年、1980年、2019年三个时间段里,祖孙三代女居委会主任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勾勒出了从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的社会变迁,以及市井民情的变化。
《胡同》的落脚点选的比较精准,它着眼的,是生活在胡同里的北京人。
实际上,胡同所代表的是市井,也是北京人文的精髓所在。
要了解北京,必要去北京的胡同里走一走,串一串。
在胡同里,能听到地道的京片子,吃到地道的北京美食,看到“老北京”的生活状态。
从这个角度而言,《胡同》其实是一部展现北京社会百态、北京特色的电视剧,它或许是人们了解北京的一个窗口。
说到北京特色,除了必去的打卡景点,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就是“朝阳群众”。
“朝阳群众”在近几年可谓屡建奇功,声名远播。
而事实上,这股神秘的力量,早在建国之初就存在了。
《胡同》的第一篇,就讲述了早期的“朝阳群众“,或者说”北京群众“田枣的故事。
在和平解放北平之际,大势已去的国民党留下了大批的特务,企图在北平城内兴风作浪,各种搞破坏。
而田枣则利用自己对片区的熟悉,将获取的各种信息提供给初来乍到的解放军,协助刚成立的公安部门破获了一起千头万绪的特务案,将国民党特务迅速抓获。
实际上,田枣之所以主动提供信息,一部分原因是解放军进城后,除掉了杀害她父亲的恶霸韩庆奎,这让她看到了共产党与国民党的不同,也让她看到了新社会和旧社会不同。
另一方面,田枣也是很多北京人的缩影,他们善良、热情、直爽、分得清大是大非,且富有正义感。
所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他们对“坏分子“,始终是眼里不揉沙子。
对于田枣的性格塑造,从一开始就极为立体,她本身就是一个孤儿,却还总带着一群孤儿,帮他们解决衣食的问题。
北京人的善良与热情,在她身上崭露无遗。
剧集还通过群像人物的刻画,进一步刻画了北京人的大气,乐于助人的一面。
在田枣居住的四合院里,住着卖爆肚的贵叔、李婶、唱戏的四哥、游手好闲的满族遗少三爷,他们来自不同阶层,有不同的社会身份,像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但是又互帮互助,像是一家人一样。
李婶儿对田枣的照顾,像亲妈一样,而四哥也确实像是她的哥哥一样。
这就是北京人,大多都很厚道、热心肠、待人和善。
在北京打过出租车应该都有体验,一般北京司机特别爱跟你聊天,天南海北,大到国家大事,小到邻里八卦,聊得不亦乐乎。
我的理解就是,这是他们的性格使然,他们骨子里热情,希望与你亲近。
《胡同》的群像人物刻画,非常鲜活精彩,每一个人物形象都非常鲜明,都是有故事的。
贵叔善良本分,自己做着小生意,也以自己的方式照顾田枣和其他小孩;李婶任劳任怨,为院里的每个人都操碎了心;四哥是名动一时的名角,一心想把京剧给传承下去;三爷虽是满清遗少,但爱上了一个妓女,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其赎身。
这些人物的刻画,其实留足了想象的空间,让人禁不住会去想,这些来自不同维度的人,究竟经历过什么,才会凑在一起呢?
如果自行去脑补,每个人可能都有一段或传奇、或凄楚的故事。
而奇异的一点是,无论经历过什么,他们生活在一起,却充满了人情味、烟火气,非常有生命力。
说回北京特色,其实北京的美食,也是极富特色的。
像爆肚、卤煮、焦圈、豆汁……都是赫赫有名的北京特色美食。
《胡同》对北京的各色美食也有比较充分的展现,看得人口齿生津、馋涎欲滴。
很多北京的美食,都有着与“皇家“有关的传说,就像卤煮,就说法不一,有说是以前北京南城下苦力气的穷人们吃的。
另一种说法则是其源自一个厨师为乾隆皇帝做的菜,后来流传到了民间。
我刚到北京的时候,和一个广东的朋友在一起生活了两年多,他就非常喜欢吃卤煮,每搬到一个新的住处,必定会四处找寻,看哪儿有卤煮店铺。
他吃卤煮的频次,是每周一次,至少至少,每个月必吃一次。
在北京的美食中,我最爱吃的,是北京烤鸭,烤的好的,外酥里嫩,入口香脆。
实际上卤煮我也还算喜欢吃,但现在吃不了,前几年又是得痛风又是得脂肪肝,吃不了动物的内脏了。
而北京的食物中,我最不可接受的,是豆汁,刚来北京时,和朋友去喝了一次,叫了一碗,喝了一口,就再也没碰过。
后来有亲戚来北京,带他们去南锣鼓巷去吃特色美食,又叫了豆汁,还是只喝了一口就放下了。
这在很多北京人看来一定是暴殄天物,因为很多北京人是爱喝豆汁的,且他们说,豆汁是去火消暑之佳品。
《胡同》中展现的另一北京的特色就是北京的方言,也说“京腔“。
我虽然在北京生活了已近十年,但是依然说不好北京话,不过听北京话,倒是越听越亲切了。
北京话喜欢用连句以及儿化音,有时候听着,像唱戏一样,悦耳。
他们还喜欢用”您“。
看《胡同》,听田枣、四哥、三爷说京片子,也是能学到一些北京话的,什么”胡同串子“,”得嘞“,”受累了“……听起来,颇有几分古韵。
说实在的,这是少见的“京味儿“如此浓的剧。
尤其是四哥和三哥斗嘴的戏,很诙谐,很有意思。
《胡同》也展现了北京的市井文化,在追捕国民党特务的时候,追查到了天桥,天桥聚集着很多卖艺的人和手艺人,他们各展绝技,凭着自己的绝活儿讨生活。
吹糖人、卖风筝、变魔术、摔跤……都极具特色。
而两个摔跤的大汉的对话,就像说相声,不得不说,这些手艺和绝活,都京味十足,也成为了剧情之外的一大看点。
当然,剧中的很多手艺、表演、绝活儿,在现在的北京已经很少见,甚至已经看不到了,是有些可惜的。
时光的流逝,时代的发展,带走了多少乐趣啊。
除了展现不同时代北京的市井百态以及文化,《胡同》其实在剧情设计上,也有令我大感意外之处。
田枣和铁蛋是一对师兄们,他们青梅竹马,且情投意合,但是第一集中,田枣为报父仇,去刺杀韩庆奎,被韩庆奎抓住要活埋,铁蛋去韩庆奎那儿救田枣,韩庆奎不仅被他打了不还手,还轻易把田枣放了回去,我就不禁担心起来,会不会接下来的剧情会开虐呢?
难道铁蛋是国民党一伙的?
好在剧情在后来出现了反转,铁蛋原来一早就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了卧底。
这倒是可以期待一下他们的完美结局,既是青梅竹马,又情投意合,还志同道合,不担心被虐了。
作为一个北漂,我看《胡同》的过程,其实是一份很特别的体验。
剧中的一些美食、建筑,时不时勾起我这十年来的一些记忆,让我情不自禁想起一些人、一些事。
同时,这部剧中也展现了很多我所知甚少,甚至此前不太了解的内容,比如有些方言我是听过的,有些方言此前听也没听到过,所以看剧的过程,也算是重新认识北京、融入北京的一个过程。
总之,我觉得《胡同》,是一部充满“京味儿“的剧,它通过不同时代的人物和故事,展现了北京人一脉相承的品质,北京的社会形态以及文化的传承与蜕变。
它以胡同作为切入点,从小人物的视角,带我们了解,从建国之初到如今,北京的变与不变,也让我们了解,时代的巨轮,如何改变一个城市,以及人们的生活。
从这个角度而言,《胡同》讲的又不仅仅是胡同的故事,北京的故事,而是以胡同,来管窥这个时代。
从《胡同》,我看到了北京的过去、现在。
虽然我生活在北京,但这座城市有很多我以前不曾了解的地方,它始终既熟悉又陌生。
而《胡同》,则让我看到了我没看到过的部分,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让我去北京的胡同里串了串,也拉近了我和这个城市的距离。
1⃣️你还甭嘴硬 铁蛋打小跟你一块长大的 身边有这么个知冷知热的不容易 别老欺负他2⃣️田枣:铁蛋 没瞧出来呀 你还真挺有本事 那么多人都给你给撂倒了铁蛋:我呀就跟你这儿没本事3⃣️你说我这背劲的 真成贝勒爷了4⃣️旧社会是把人变成鬼 新社会是把鬼变成人5⃣️家有良田千亩 不如一技傍身6⃣️我不是给你压力 我觉得咱们年轻人 就应该活得轻松潇洒一点 今天带你来西山看红叶 也是想告诉你一个道理 不管是工作上的压力 生活上的压力 还是情感上的压力 在某一个时间内都可以放下 放空自己 看看山 看看水 看看身边美好的一切 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意外的挺有意思,每个时代特征抓得很准
挺好看的 露露子演技在线 其他主演也不错 剧情也OK 我决定看满14集~
陪家里老人看了些片断,故事很新颖,有亲切热乎的市井人情,没有狗血破事,看得心情好,尤其是第一代和第二代,流量小花演的也招人喜欢。另外 第二代演员从年轻演到老年,一点不违和,要点赞。
从一家三代人的轨迹看到了街道居委工作的不易和社区人的坚持
演的北京?演的北京人?演的年代戏???服化道起码儿的诚意要有吧。我都不求你有京腔儿,新生代这几个演员,是不是最少先能把台词念清啊...我的标准已经降到不能再低了...
田枣真可爱
我真的很喜欢年代剧😢
第一个单元和第二个单元还可以,第三个单元主演说的话,太红太专了,和学政治一样,无聊了些
1950年代的故事比较好,可惜赵露思唇红齿白的营养太好不符合那个时代的形象,口音也不对。
前面的篇章还只是演员形象和台词不太符合当时的年代,后面的现代篇章就真的是灾难了,居委会基层工作拍得如同儿戏,甚至搞不清楚基本的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建议导演和编剧写故事之前了解一下相应行业的基本知识再动笔,别再给基层工作抹黑了
里面很多优秀演员都挺好的,只是露思真的,好出戏,看得出很努力了,但真的是适合拍网剧
割裂感好强,其实单看猴和露丝没啥,但跟其他党员的戏份在一起,就民国探案和爱党为民来回切换,我整个人不太好,但也看得下去。最喜欢第二个故事,改革开放那里很可以。
其中有一段,大概说咱们195X年的时候,街上没乞丐了,都能吃饱饭了,比国民强多了,牛就一个字。。。无语,马屁味儿臭不可闻。如果说觉醒年代是9分,这玩意也就值4分
赵露思把既有的夸张喜剧套路带了进来,且北京话不地道,台词功力不扎实。偏偏故事需要真实感。她演技翻车就不奇怪了。
赵露思也太灵了吧,毫无包袱一女演员。
有京味儿、有年代感、跨度感、进步感的群像剧。管理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处处体现着北京人的魂,亦是做人的魂——“仁义”。这部剧值得一看!
只看了第一篇章,比想象中好看,就是有些服装和置景有些太现代了。赵露思还行,但说话确实不够京腔。另外喜欢索谦和春喜那条线。
就头几集而言,情节老套,节奏慢,几个主演的脸太现代,容易让人出戏…
居委会大妈都变祖传的啦
这个剧挺有意思,剧情简单到白痴,主角过的太顺了,但是又忍不住一集一集的想看(前两段好玩,最后这段新时代的可真没意思,跳过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