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都曾是那个少年因为无心造成大错想要弥补已来不及想要逃避也不知去哪我们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只好无目的前行 任时间消磨随波逐流 被现实生活吞噬如果你有个不能说的秘密压力大得喘不过气来请试着把她写下来 写成一封信给曾经你伤害的某人或自己这是个不错的方法当你如实的写下来就能诚实面对自己喜欢男主角明亮又迷惘的眼神喜欢他一次又一次在笔记本上用铅笔写下Paranoid Park说完了
突如其来的青春期,青葱迷人的校园,身体发育和心智不匹配带来的压抑,徘徊在成长与迷失过程中的青少年,抑或桀骜固执的边缘青年,一直以来都是格斯•范•桑特(Gus Van Sant)的题材,他总是以观察的视角出发,冷静地展现他们的裂变和异色,不批判、不责备,基本上不带感情色彩,只是在记录跟踪,却因为简单利索而独具力量。
2007年的《迷幻公园》(Paranoid Park)是2003年《大象》(Elephant)之后最好的片子。
导演一直偏爱的漂亮的黄头发男孩,再次把美国青少年生活状态呈现在银幕,故事司空见惯,导演也未作太多渲染,却俨然透明的冰块好看却寒冷纠结着成长过程的代价。
《迷幻公园》讲述了一个喜欢滑板运动的中学生,不小心过失杀人的故事。
犯罪的少年面对一切看似漫不经心,没有太多罪恶感,甚至最后很侥幸的没被查处或检举,但是内心的挣扎无处倾吐的秘密,形成巨大的阴影直扎人心。
对于少年不幸的家庭影片也是未着太多笔墨,但是,借此情境烘托出的深层语境,以及整个社会的生态观察颇为深邃,麻木的大人们为孩子们提供美好的卧室、时装、食物、玩具、学校,却总是忽视他们作为独立的人存在的意义。
简约冷淡的人物刻画,平行、交叉、倒叙的叙述结构,一步步呈现的因果关系让人有些不寒而栗。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生命与生命之间的漠视,道德与自我审视能力的摇摆,一切像浮萍一样飘摇不定,只能仓惶逃避,不知道这些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怪物”。
为了充分展现出新一代青少年(据说是90后)的心理活动,以及他们E时代开放观念下面衍生出的娱乐并享受的性格,酷玩一切事物的行为,绚烂丰富的生活,格斯•范•桑特充分借助了简约故事,干净的画面语言,丰富的音乐进行了有力的衬托。
《迷幻公园》很多画面有些接近岩井俊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底版上是干净整洁,青嫩唯美的铺垫,一派生机勃勃和裂变青春的沉重程度成黑色的反比。
杜可风的漂亮摄影,得到了一致认可,《纽约时报》说“这部影片的视觉效果实在美得惊人,有一个镜头,亚历克斯冲着一盏蓝色照夜灯练习滑板,周围是大片的绿色灌木丛。
那一个瞬间我们必须承认:画面往往比直接叙事更具说服力”。
为了强调真实感形成平易近人的说服力。
《迷幻公园》几乎所有演员都是2006年格斯•范•桑特通过MySpace海选出来的非职业演员。
用漂亮的男孩、女孩,清新活跃的生活,来讲述一个表面上看来简单无奇,画面舒服色彩舒适,音乐干净好听,却拷问心灵的社会故事,弄不好就会流于表面,非常考验导演的功力,格斯•范•桑特纲举目张地实现了光、影、声、色的巧妙焊接。
音乐上,嬉哈、电子、民谣、摇滚配合画面若隐若现的出现,和人物的生活状态、心理活动一致的统一。
单单是从故事、画面、音乐综合下来,《迷幻公园》显然比《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暗示和承载了更多、更充沛的细节,表现方式也更节制和高明,显然已超出“青春电影”的范畴。
这些年,街头、公园题材、滑板少年题材的电影并不少见,比如拉里.克拉克 (Larry Clark)的《半熟少年》(Kids)、《天地无伦》(Ken Park)都颇为出名,曾引发过两边倒的讨论。
同样是有异色青春嗜好的导演,同样是在反映青少年的社会生态,拉里.克拉克沉迷于主观表现主义的展现和宣泄,DV影像产生的粗糙效果,像朋克电影一样激进放肆,好看却不耐看,直接滚入了非主流的窠臼,多为封禁电影,只能供成年人和猎奇人士观赏。
反观格斯•范•桑特好像是一个民谣歌手,张驰有度,松紧度平衡得很稳健,镇静自若地做着惊鸿一瞥的歌吟描述,分寸感恰如其分,巧妙体现出了浓浓的人性关怀,主流和非主流都兼顾倒了。
因而导演本人也有了大师的胸襟。
《迷幻公园》和《大象》一样为再次为他在戛纳电影节获得了荣誉。
还是那样缓慢的叙事,还是那样的多空间结合,喜欢插叙的范桑特再次让我深思。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大错小错,不断出现,但是杀人,总归不是好事。
《大象》一片,讲了一个大象的寓言:如果你的卧室里出现一头大象,要么你当整件事不是真实的,要么当大象不是真实的。
但是这一片中,却给你我们另外一个思考,但大象出现在你的卧室时,你可以认为同时出现的还有一艘航空母舰,相比而言,大象就小的多了,注意力更容易来到航空母舰那边。
男孩有意无意的提到伊拉克战争也许如此吧。
毕竟,警察还是有考虑意外的因素的(要是有CSI就没办法了)。
每次看电影,都会想,要是自己碰上了会怎么办?
是啊,我会怎么办?
面对杀人,如此巨大的心理压力,一个高中少年怎么会那么轻易的回到生活,何况眼睁睁看着半截人在面前爬过。
导演也许再警示,这个世界很黄很暴力了,人们都见多不怪了,那么学生就会带着自动步枪在学校里扫射,或者杀完人后找个朋友说点遮遮掩掩的心里话。
好在,影片没有结尾,后来的后来,都要看大家的意愿去发展。
我很同情ALEX,那是意外,真的只是意外。
他的家庭也是不幸的,父母要分开了,《犯罪心理》的大部分连环杀人犯在青少年阶段都是不完整和美好的。
范桑特总是能抓住少年们的心灵,孤寂的人,深夜独自开着车,来到一个叫做迷欢公园的地方,其实,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曾孤寂过,向往着有人理解,向往着有那么一个地方,可以让自己忘我地放纵。
整本电影都是灰色,看的人确实很想睡觉,情绪上也莫名的郁闷,但是,这就是范桑特,会让你在结尾时候总有一种要思考的感觉。
也许,这就是哲学电影吧,不推荐不喜欢范桑特风格的人观看,因为你一定会睡着的
故事讲的再怎么千转百绕、迂回曲折,也掩盖不了单薄的故事情节、故作怪诞的音乐、乏味的演技和感情表达。
如果青春、梦幻、不羁就是一种成功的话,那也绝对不是这一部。
今天去电影院看,算是导演的正常发挥,当滑板少年冲镜头做出鬼脸的时候我似乎可以看到杜先生藏在镜头背后的鬼脸音乐照常是打动我的重要部分,尤其是结尾曲但是那个恶心的半截人我绝对不能接受,我不知道,医学上,一个半截人能毫无痛苦的继续在地上爬行么?
對於像亞力斯這樣的高中生而言,迷幻公園是一個狂放的禁忌之地,橋墩底下徒手建造起那座滑板公園的人們,在真實世界裡或許過著黑暗而邊緣的生活、或許有著零散破碎的家庭背景,但是聚集在迷幻公園裡,腳下的滑板和獨立個體被不論出身地同等放大,集體釋放著有別於亞力斯平凡生活圈的危險氣息,而這在亞力斯和同儕的眼裡卻有如聖地班致命吸引著他們。
越過防線的另一個世界,總是讓青少年那麼高度嚮往而躍躍欲試。
然而最被葛斯范桑特意著墨的,不是迷幻公園本身,而是亞力斯這樣年少而迷惘的靈魂。
他選擇用長達一個多小時的電影說一個架構簡單的故事,目的是為了拆解、呈現一個少年獨自擁抱著無人可傾訴的秘密,看似平靜卻慌亂的心境。
至於秘密的揭穿和如何揭穿,在此則被葛斯范桑大刀闊斧地從故事主軸中削落了。
一段在草原中急趨的搖鏡作為開場,立刻引人聯想到同是描述青春特有疑難雜症的《青春電幻物語》,同樣像淹沒在綠色海洋的慘綠少年的身軀,不同的是一個只擁抱音樂、一個則被迫擁抱秘密。
而緊接著的是首次現身的迷幻公園,永遠失去平衡的晃動鏡頭用慢速前進,一個個滑板少年逆光飛翔、翻滾、跌落、再爬起,搭配帶點機械噪音、科幻迷離的慢板配樂,詮釋出置身其中的少年們,眼中見到的迷幻光景和無以比擬的美。
我不同意亞力斯手中緊握的本子被片商說成是死亡筆記本,這並不是蓄謀與偵探故事,簡介這麼寫只會模糊焦點,能夠盡情得在紙上寫出一切是亞力斯唯一的傾訴與出口,到目前為止的人生也許他從沒幾次認真的翻完一本書,卻是第一次拼了命的書寫,好像寫完了所有事發經過,事情就可以和通過考試的試卷紙一起深藏在抽屜底層。
觀眾跟隨著亞力斯的書寫回到了過去,小心翼翼的抽絲剝繭,但是記憶卻像掉入了迴圈,葛斯范桑故意用某幾個回憶片段不停重覆剪接,讓人看不到故事的核心,而同時表達出亞力斯不敢回憶的心理,迂迴閃避著連自己的腦袋都想隱瞞的部份:包括他如何進入迷幻公園、如何偷偷跳上火車,如何用滑板把警衛打落、害他遭火車輾成兩節。
青春是很脆弱的,年少的我們總認為自己擁有他人無法瞭解的憂愁,因此顯得高深莫測;透過倒敘的過去片段,可以看到亞力斯原本就被父母離異問題、女友問題給團團包縛,再加上踏入禁忌的迷幻公園有了人命一般重的包袱,的確是比跟其他同齡少年難以承受。
導演只輕輕暗示了案情有逐漸被揭露的跡象,全盤托出然後燒毀的筆記本無法幫助他惶恐的內心,只能化成火花溫暖少年需要坦言的心頭。
我們都是懷著一堆說不出的秘密長大的,有時候秘密太多太沈重,會讓人在青春的路途中跌跌撞撞;有時候盼望誰可以伸出援手而希望落空,但有時候卻是自己不對外求救所致。
我想起了從前讀過一個童話故事是這樣的:在某一個國度裡,有一位新來的御用理髮師在替國王修剪頭髮時,發現了國王長久以來的秘密,那就是國王其實長著一對驢耳朵。
理髮師被告誡千萬不許將驢耳朵的秘密說出去,每天戒慎恐懼、深怕自己說溜了嘴,就連自己的妻子也不瞭解究竟丈夫發生了什麼事情。
終於有一天理髮師忍不住了,他跑到森林深處,在地上挖一個深洞,理髮師對著那個深洞喊出國王有一對驢耳朵的秘密,他心想對泥土不會洩密,於是他仔細的把洞給埋平、開心的回家了。
後來國王有驢耳朵的秘密卻還是被全城的人民知道了,害怕的理髮師回森林一看,原本挖洞的地方竟然長出了花朵,而國王天大的秘密就被花朵藉由風聲傳遍整座城。
「然後呢?
」你問。
結局我忘了。
只是打從看完這個故事之後的孩提時代的我,到現在一直都覺得那位理髮師很可憐罷了,獨守秘密之人很可憐罷了。
2003年格·斯范·桑特的《大象》摘下戛纳最佳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2007年格·斯范·桑特凭借《迷幻公园》获得评委会特别奖的荣誉。
《不羁的天空》、《大象》、《迷幻公园》就像格·斯范·桑特青春三部曲。
三部电影都在维围着青春、成长、男生女生的爱情带来的困惑,青春期不该经历的那些暴力。
在格·斯范·桑特青春三部曲从来不缺少花样气质美男,每一部美少男都那么让人怜爱。
《大象》特别风格的树立,对《迷幻公园》充满了期待。
看过电影,觉得《迷幻公园》远远没有前两部那么好看。
无论青春期多么的黑暗、血腥,导演依然把这三部电影画面拍摄得相当唯美,《不羁的天空》中那金黄的麦浪,《大象》中变幻的天空,《迷幻公园》中芳草连天,无论画面美得像行云流水的山水画,或是色彩深烈的油画,都蔽盖不住青春的苍白迷茫。
在《迷幻公园》我们依然能听到格·斯范·桑特一如即往的迷幻多变的电影配乐。
电影《迷幻公园》那些关于滑板画面真的很摇晃也很迷幻,很特别很喜欢。
格·斯范·桑特对青春三部曲用一种减法呈显在大家面前。
《不羁的天空》男妓跨国寻母跌宕起伏的剧情,等到《大象》没有复杂的电影情节,就是一句话的校园枪新闻故事了,导演让《大象》前半段的平静来反衬后半段的爆发,通多人物视觉角度切换来推动剧情发展。
《迷幻公园》整体比前两部来的简单的多,差不多也是一句话的误杀案故事,这一次导演连最后的电影高潮都省掉了。
观看《迷幻公园》过60分钟后,就开始期待导演的蹦发,直到100分钟后仍然没有看到爆发点,自个有点坐不住了,直到电影的最后一分钟导演也没有让电影剧情来一次喷涌。
原来青春有时就是这么的迷惑不解,导演只是想告诉我们一个男生做错事后有多么的不安和迷惘,他不想去探讨其他无关青春的事情,他不想用道义去判定这个男生的对错。
可能正是因为电影没有火山喷发式的高潮让我觉得不如前两部好看了。
电影中关于父母的影像总是那么的模糊不清,就像他们在青春期少年心中的地位一样可有可无,青春期少年好像大都无视父母的叮咛,也大都不愿意和自己的父母沟通,只能把更多的事情与自己的同伴分享,或是写在小日记中,或是写在信纸上最后再烧掉。
也许我们过去也是这样抑郁狂操过吧。
一句话点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艺术片大牛加斯·范·桑特导演的一出少年滑板惊案。
从《大象》、戛纳60周年致敬短片《初恋》到《迷幻公园》,加斯·范·桑特依然痴迷于以金发美少年为主角的影片,这位少年连名字都没改,还是名唤阿历克斯。
一张纯洁干净的脸庞,表情平静甚至显得有些淡漠,适合于出现在校园的某个角落。
阿历克斯喜欢滑板运动,最爱去的地方是奥布莱恩特广场——一处位于波特兰市中心地区的滑板爱好者聚集地。
它在片中有个传神而形象的名字,就叫“迷幻公园”。
前面几十分钟,《迷幻公园》制造的假象就是日常生活的安宁,不会起一丝微澜。
画面美好到有些极致,杜可风的摄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往他的名字总是和王家卫还有华语电影捆绑在一起,有成为品牌的架势。
所以当杜可风参与了《无形海浪》和《水中女妖》的摄影时,人们惊觉他已经远渡重洋,担当不同国籍导演们的帮手。
(当然杜可风本来就是一名从澳大利亚来到中国的老外,与中国并无特殊的衣襟联系。
)《大象》里有着大量处于第三视角,站在旁观位置的长镜头,到了《迷幻公园》,由于杜可风的加入,加斯·范·桑特的影像多了些轻盈流畅,镜头在少年们自由畅,镜头在少年们自由酣畅的滑行中穿梭,捕捉他们的跳跃,作出一系列精彩的腾空动作,然后落地。
少年与滑板,仿佛就是密不可分的一个结合。
前半段的故事,影片的走向好比古诗里的一句 “清泉石上流”,水流经过石头,绕过它悄悄流走,没有激起任何声响。
对阿历克斯而言,迷幻公园能让他尽情享受快乐,哪怕是在边上观看,都是饶有趣味。
直到一次意外的发生,阿历克斯听见有人提起迷幻公园就变得难以平静。
《迷幻公园》没有在第一时间交代危险的迫近,只是告知了一件惨案的发生。
阿历克斯好像受到了事件影响,随后观众才将他与惨案联系在了一起。
这时候,阿历克斯开始自我内心的激烈交战。
那股贯穿故事前段的清泉也不复存在,变得浑浊,暗流涌动。
为了证明惨案对于主人公的强烈撞击,加斯·范·桑特甚至用了一个惊世骇俗的画面来借以强调:被火车压成两截的身体,上半身匍匐在地上爬行。
如此血腥恐怖的镜头,不由令人疑心是在面对一部青春片还是一部惊悚片。
突然降至的暴力打破了平静,《大象》里已经有迹可寻。
好事者称,《大象》对于校园枪击案的表现可谓是瞻了前又顾上后,从科伦拜恩中学到弗吉尼亚校园,美国陷入了可怕的循环。
暴力的发生看上去是毫无理由,又是必然引发。
《迷幻公园》中,失手的阿历克斯在一脸惊慌中逃脱,丢掉了爱不释手的滑板,销毁了沾血的衣物。
究其原因,可能只是一次偶然的失手,也可能是酒精上脑、兴奋过度。
阿历克斯和倒地的保安,特写的两张脸。
在互相对视的一刹那,眼神里充满着恐惧与震惊。
阿历克斯害怕了,他动摇了,迷茫无助。
但他没有崩溃,努力掩饰着恐慌,他的世界里出现了无声的空白。
在令人过目难忘的淋浴一段,莲蓬头的水流不断冲刷,慢镜头下水珠纷落,阿历克斯低头无语。
水声渐渐变大,一再起伏。
之后阿历克斯靠墙蹲下,背景声音出现了鸟叫虫鸣,音效完全压过了摄影的魅力。
然后阿历克斯醒来,就像一次不愿回首的可怕噩梦,如此短暂的个人化体验,却表现得仿若一般人的感同身受,真实而细腻,难怪国外影评人有“视觉之诗”的惊叹。
说到这里,《迷幻公园》差不多就结束了,它的结局可以说是开放的,最终阿历克斯没有选择面对。
加斯·范·桑特从来不想借一次少年意外事件,揭示什么深层面的社会悲哀。
至少在影片的多数时间中,观众只会沉迷于影像所营造的青春氛围,深思阿历克斯犯下过错后的忏悔与迷茫。
加斯·范·桑特自然不希望观众沉溺于压抑的情绪,而是获得清醒的认识。
不少人由于片中阿历克斯和女同学提起的伊拉克战争,认为导演有所用意,这个时代由国家所犯下的罪恶累累都没人承担,何况于一个少年。
事实并非如此,电影从来不存在“什么就是什么”的单向性推论,加斯·范·桑特也没有输出特定的价值观。
《迷幻公园》只是一部独立电影,不刻意说教,它只是抽取一段青少年生活,告诉观众不为人知的某些真相。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1133437/
依我看,《迷幻公园》不算是个特别好的电影。
它非常地格斯•范•桑特,就像片头一来的那个天空加草地,清新加迷离的镜头一样,但是它太淡太薄了,太沉溺于对镜头,对演员的视觉审美之中,它形胜于质,又由于形质一体,唇亡齿寒,这个形其实也还不够先锋厉害。
电影的叙事与《大象》相似,时序上也不那么线性,但也不绕得让人找不到路。
阿历克斯喜欢一个滑板爱好者的聚集地迷幻公园(那里有涂鸦,弧形场地与失重感),他去那里玩,经常只是坐在旁边看着。
但有一天他被警察传唤了,因为一个火车站的巡查之死被发现与滑板有关。
电影一会前一会后地,讲到他的父母离异,他的朋友与女朋友,他的失手杀人与这个秘密对他的重压。
对这个少年犯罪题材的呈现,电影极尽唯美之能事。
某种程度上,杜可风的摄影太甜了,这种甜不是那种好莱坞主流商业片的甜腻腻,但还是甜,有一种设计感与时尚感,不具备一种创新的形式力度,而是过度娴熟与过度使用,有着对这种形式的自觉与不节制。
对于“迷幻”这个主题来说,节制似乎是不必须的,但问题在于,这种形式运用的结果,并不产生真正的迷幻感,——那种青年电影如《猜火车》甚或《两杆大烟枪》中的自我放逐,而是一个外在的对迷幻的审美感,这种审美是非常自我与清醒的。
能从这个电影里看的是最美的镜头,一是一些纪录式的,又做了慢镜处理的滑轮镜头,在长长的甬道中,在迷幻公园,或者在街头,在一个小台阶,一个转角,忽然的低空飞翔。
二是对演员(而非角色)的镜头描绘:金发,苹果色的面庞,干净美好的五官。
棒球帽,T恤与连帽卫衣。
这两种美都如此无害,与世无争。
好像越是能描绘得美,越是忍不住去一再描绘。
但这种对个人审美趣味的耽溺,显然还是妨碍了对对象的深入理解。
单单写一首赞美诗是足够的么?
对于阿历克斯来说?
他的内心困惑被太轻描淡写,解决方案也极其地《读者文摘》式。
以至对阿历克斯来说,这几乎可以算得上是另一种类型的淡漠与误解——如果只把阿历克斯在非凡的美与浅淡的青春恐慌这个角度加以理解的话。
他的迷惘,他的害怕,他的逃避,在《迷幻公园》里成为故事背景,如同那些电子乐。
而电影的最大长处,在于流畅光洁的剪辑技术,在于声画之间流转的对位关系。
说它是一首漫长的MTV也许过份了,但它的作用,确实更多在于对一种情绪的引领。
非常感官,没有思想与审美上的责任感——这或许能让电影逃逸于主流规范,但没有能使它逃逸出自我的陷阱。
但又对于格斯•范•桑特及他的影迷,对于这种情绪/审美/娱乐方式的爱好者来说,它是一种更纯粹的享受吧?
看了让人难受的片子,电影里的天空一如既往透露着压抑和死亡之感,在我看来,是将死之人眼中的天空,绚烂的发疯却又离得太近让人压抑。
我想,若能让我替alex去伏法,就好了。
alex是他爱用的名字,还有男孩们,一如既往的长着微胖而英俊的脸。。。
生活中的难免。
没大象好看
只有滑板少年的画面,看来看去不知为了讲些什么,这应该叫做电影吗?
【我已经不会喜欢这样的电影了】btw 中心词就一个 长大了
说实话,不太明白
比较迷幻的配乐+貌似很浪费胶片的长镜头=默默睡了
片中少年不是英俊,不是帅气,而是漂亮。
太喜欢了
Taylor Momsen真是从小一张bitch脸。。
冷漠。逃避。拒绝。暴力。Alex就算不是反面角色但至少也不是学习的典范。但其实这都不是重点。所有人都在关注和思考单亲少年青春暴力等种种社会问题的时候。打动我的只是Alex面对Lu警探时慌乱的眼神和犯错之后站在桥上时脑中纷乱的声音。富有穿透力的真实让我很多次想起做错事后的自己。
5.26我太浅了 看不懂 不爱看
TM演技。。。但青春无敌啊,小烟熏化的蛮好看的。整片不知所云,男主果真是面瘫。米国的乡村生活果真那么闲适吗,好向往。
这节奏,天啊
带给我的震撼没有大象大,不过小伙儿的帅气程度绝对超过大象,挺淡漠的一个电影,连血型场面都处理的很冷静。依旧是大特写猛拍面无表情的脸,经常对现实声音进行消音,搭配说不上是什么乐器演奏的音乐,画面经常模糊不清,突出主角,这一切让我想起布列松。
浴室镜头过于震撼。纯粹主观的声音设计,响度飘忽,忽近忽远。男主无表情,却是个撒谎精。
Gus太善于拍这种片子,只能说,镜头好美
真不觉得这片子牛逼到哪了 编剧烂的一逼
格斯·范·桑特又一部让人无法自拔的青春片。导演运用大量虚焦浅景深镜头、手持摄影与特写长镜,一方面让观者始终贴近主角——一位因失手犯下大错而惶惑不安的少年,产生强烈的沉浸感,另一方面,又彰显出主人公的自我封闭与隔膜心理。配乐也十分迷离。少年独自一人以文字纾解创痛的场景及内心自白贯穿影片始终,进一步引人共情。此外,由于核心悬念在中点才揭晓,前半部分也带着间离的情绪效果。叙事时间的散漫与略微错乱同样契合了少年内心的迷惘与青春的躁动。许多慢镜头与一处校园走廊的过曝颇有岩井俊二之味。时而插入DV质感的模糊纪录影像或游移跟拍慢动作长镜,呈现滑板运动,粗粝而灵动。绝妙的心理外化:远景大桥在亮闪黑暗模糊清晰间流变;内心的多种错杂话语声;漫长如亘古的浴室升格长镜,时而明亮时而昏暗,噪音与鸟虫鸣声。(8.8/10)
什么都没有发生,真是太好了
结尾相当好。少年是未经世事却已经接触到残酷的时候,滋长出aloof如影随形。 最后落点在一个少年怎么度过人生中这段孤独时光。格斯太抒情了,所以景别略小。第一次看到一个人背身走远,而前景黄叶不断地掉落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