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者

The Patriot,孤军雄心(港),决战时刻(台)

主演:梅尔·吉布森,希斯·莱杰,乔莉·理查德森,詹森·艾萨克,克里斯·库珀,丽莎·布瑞纳,汤姆·威尔金森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德国语言:英语年份:2000

《爱国者》剧照

爱国者 剧照 NO.1爱国者 剧照 NO.2爱国者 剧照 NO.3爱国者 剧照 NO.4爱国者 剧照 NO.5爱国者 剧照 NO.6爱国者 剧照 NO.13爱国者 剧照 NO.14爱国者 剧照 NO.15爱国者 剧照 NO.16爱国者 剧照 NO.17爱国者 剧照 NO.18爱国者 剧照 NO.19爱国者 剧照 NO.20

《爱国者》剧情介绍

爱国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本杰明(梅尔•吉布森 Mel Gibson 饰)是法国裔美国人,他曾参加过法国人与印第安人的战争,身经百战。残酷的战争令他失去了心爱的妻子,他发誓要永远远离战争。 所以当英国殖民者将战争烧到本杰明的家园时,他首先选择的不是奋起反抗,而是躲避。当他看到他的大儿子参加了当地组织的爱国者军队时,也没有跟着挺身而出。 但是,当他的大儿子被敌军俘虏,小儿子挺身去救哥哥而被打死时,本杰明再也按捺不住了。他这时才清楚意识到,只有反抗才能解救家园于水火。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一件小事水性杨花邪恶宿舍夜惊魂巴斯金斗争人生我和他都是新郎。少女与战车最终章第1话噪音家宴只属于我的女神妓房少爷绿色边境极道鲜师3没关系,那是治愈极速青春江湖英雄联盟之血瞳杀机白宫风云第五季大江户妖怪物语K歌情人霹雳女警泡沫之夏前任3:再见前任无畏警官3形影不离超新星情义两重天非婚之婚大话仙宫瞄准我的真芯男友

《爱国者》长篇影评

 1 ) 不想自由的人们

昨天晚上和男朋友一起看爱国者。

爱国者讲的是美国的独立战争,由美国人拍的,里面有这么几幕,说到黑人奴隶和白人,一起奋勇作战。

而且其中多次出现,黑人和白人良好的社会关系与情谊。

其中,还有一幕,有一个黑人的奴隶期到了,白人对这个黑奴说“你自由了”。

黑奴依然选择和白人(自己以前的主人)在一起。

男朋友说:这洗白的呢!

(《爱国者》还真的是为美国人(使用奴隶)洗白呢!

)我说,也还不一定。

事实上,在我们今天饱受“自由主义”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当然以为人都是追求自由的。

可是,当时的场景并不一样,他们并不是受这种教育长大的。

所以,他们对于被剥削的概念,对于人权的概念,并不会像我们今天这般强烈。

其次,我们在今天的视角来看,往往会以为奴隶主就是罪恶的,就是残忍的,就是剥削的,阶级就是压抑人性的,然而,实际情况可能真的不是这样。

当然,我并不是否认有奴隶主有剥削的行为,我想表达的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可能远没有我们想得这么激烈。

换句话说,假使给予这些奴隶自由的机会,他们很可能很多人并不想走。

就如同爱国者里面的黑奴。

其实这一幕在《红楼梦》中也曾多次出现过。

贾府为了给为了给元妃省亲,曾经买过十二个优伶,也就是唱戏的丫头。

在元妃死了之后,按照规定,有爵之家一年内不许有筵宴音乐。

于是,尤氏等便议定,欲遣发十二个女孩子,按照尤氏的说法:“这些人原是买的,如今虽不学唱,尽可留着使唤,令其教习们自去也罢了。

”王夫人也表示:“这学戏的倒比不得使唤的,他们也是好人家的儿女,因无能卖了做这事,装丑弄鬼的几年。

如今有这机会,不如给他们几两银子盘费,各自去罢。

”这可不是一般的谴发啊,贾府不仅还了这些姑娘自由身,同时还给了他们一笔盘缠。

然而,然而,“将十二个女孩子叫来面问,倒有一多半不愿意回家的:也有说父母虽有,他只以卖我们为事,这一去还被他卖了;也有父母已亡,或被叔伯兄弟所卖的;也有说无人可投的;也有说恋恩不舍的。

所愿去者止四五人。

王夫人听了,只得留下。

”想想也是,走了之后,获得的只是身份上的自由(这种自由看不见摸不着),但他们却要面临的是更加残酷的生活。

比如,回到自己家中,也许会被自己的家人剥削(他们就是被家人卖掉的),也许会过着食不饱腹的生活。

相比之下,在贾府中的生活不知比这好了多少倍呢?

《红楼梦》中还有一幕我也是印象深刻的。

有一回,晴雯因为耍小姐脾气(敢对着主子发脾气,可见贾府中待丫头是有多好),贾宝玉曾经对晴雯说过这样一句话,说让你走了倒好。

结果晴雯说,我是死活都不肯走的。

这一幕中可以看出几个信息,第一,丫头在贾府中确实是可以发脾气的,尤其是对着贾宝玉这样的主子,他们虽然是奴隶的身份,却享受着小姐的待遇(事实上,各房主子的大丫头本身也是副小姐);第二,真的让她们回归自由,是没有人愿意回去的。

为了说明晴雯在贾府中待遇好,还有一幕可以说明,晴雯死前,曹雪芹有这样一段描写:“晴雯拭泪,就伸手取了剪刀,将左手上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齐根铰下”——试问,一个要干活的丫头,怎么可能留这么长的指甲?

回到美国的黑人奴隶。

我们都是黑人奴隶解放是南北战争的事儿了。

很多人都以为南北战争是要让黑奴解放。

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而是南北两边的白人利益之间的博弈。

我很喜欢一句话叫做存在即合理。

但凡存在的,一定它的所谓的合理性。

如果真的忍无可忍,这些努力为什么不会群起反抗呢?

我们每一次的革命不都是因为忍无可忍吗?

竟然还在可以忍耐的范围之内,肯定是他们当事人自己权衡利弊之后的选择。

没有人是傻瓜。

 2 ) 一些想说的

这影片 真就 排队枪毙的时代250年前的战争就是这么 emm 出人意料然后前排人轮流射击不就类似于今天的轮盘赌?

不是我死就是你亡…y1s1这电影真是有意思写民兵 发动群众的力量一群农民出去硬干当游击队的时候偷鸡摸狗但是有用主角最后1v1反派boss用的居然是镰刀和锤子所谓大国崛起 无非如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 ) 爱国其实是爱家

国和家是不能分开的影片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主角在失去家人后的愤怒、悲痛和强烈的无力感而且导演也试图去阐述“人性本善”的观点在英法大战中主角用一种深深自责口吻向儿子复述战争的经过他一直不断的祈祷上帝的原谅曾有一个画面即是主角赢的胜利后大家欢呼雀跃的时候他一个人坐在教堂里静静的祷告其实,电影有着自己本国的风格,战争时,没有敌意的话,作为一个绅士,一方贵族,不会做出偷袭的事情。

觉得这电影适合他们本国人去看,有些不言而喻的事情,像中国的暗指一样的东西,只有去了解他们的历史,他们的风俗,才能深刻的体会到导演所想表达的东西。

 4 ) 见识到十八世纪西方军队用火枪大规模对决的场景,逼真、震撼。

这片挺好看的。

节奏紧凑明快。

看了很多遍,很多台词都能背下来。

1.见识到十八世纪西方军队用火枪大规模对决的场景,逼真、震撼。

2.了解了一些美国独立战争时的社会风貌。

3.片中的英国将军训斥他手下残酷对待殖民地居民的军官,“……these colonials are our brothers. When this confict is over, we'll rebuild commerce with them, do you understand?”.——这些殖民者从根儿上说是咱兄弟,仗一打完,我们还是会和他们重归于好,大做买卖的。

——可见英美在骨子里就是一家亲,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4.片中的小白妞鼓动群众起来参加民兵反抗英国人的那段对白,让人印象深刻:“……will you now, when you are needed most , stop with only words?……”——现在美国需要你们,你们还要继续大言无行吗?

然后,不明真相的群众像被打了鸡血一样,纷纷表示加入游击队抗敌——典型的美式主旋律。

 5 ) 你们只顾了小家...忽视了本作的真正主旨

苏珊娜的那句爸爸着实让我感动。

但本座真正让我感触颇深的还是本杰明的那句:这一次,战争将在我们身边打响,就在你我的家门。

我们今天的决定会让我们的孩子失去最宝贵的东西...但是战争还是来了.....

 6 ) 模仿自己很失败

梅尔·吉普森主演。

处处可以感觉到是发生在美国的《勇敢的心》,但是远不如后者。

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曾经是对法国和印第安人战争英雄的梅尔·吉普森厌恶了血腥的战争,带着7个孩子隐居乡下。

不料英国人来势汹汹,大儿子立马上了战场,英军冲进了他的家,杀死了二儿子。

怒火中烧的梅尔·吉普森决定复仇。

连10来岁的小儿子们都端起了长长的步枪。

一番血雨腥风之后,总算迎来了胜利。

故事便概就是这样,中规中距。

表演也是如此,没有特别精彩的地方。

但是影片中的景色极其优美,让我想到了《燃情岁月》。

英军的服装,尤其是骑兵的服装很好看。

英军总帅康华利是个有教养的人。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人物,但是总体来讲不甚精彩。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7 ) 为爱而战

昨晚看到一点多,只因其中的感动。

本杰明手下的一个士兵,听说自己的家被英国人烧掉了,匆忙奔向自己的家,看到自己的妻子儿子都倒在血泊中,儿子手中还握着爸爸给他雕刻的木制小手枪。

那个小男孩前几天还说非常想去前线杀死红衫军。

这个士兵愤怒和痛苦无法抑制,举起枪射向放自己的头,一个不畏生死的汉子,却无法面对自己亲人离去的事实。

瞬间泪流满面,如果没有了亲人没有了爱,我们在世间还有什么可眷恋。

儿子为了救哥哥,被英国军队射杀,在自己父亲的眼前被射杀,还有什么比在一个父亲的面前杀死他的孩子更残忍呢?

本杰明因痛苦而扭曲的脸,他捡起儿子散落在地上的玩具锡兵,背起枪拿起斧头。

我们为爱作战。

他的大儿子遇到了自己的爱情,他是那样高兴,又有人像他一样深爱他的孩子了。

可是儿子新婚的妻子被英军烧死了,本杰明从灰烬中捡起儿媳带的项链,紧紧握在手中。

但是握不住孩子的幸福。

他的大儿子最终还是没等到战争结束,看着他的脸逐渐失去血色,本杰明痛苦的说:上帝,帮帮我。

但是上帝还是带走了他心爱的孩子。

他想为自己的孩子遮挡一切的苦痛,但是他还是阻挡不了。

小女儿苏珊,终于开口说话:爸爸,不要走。

他抱着女儿痛哭,恨自己无法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孩子们在失去母亲之后,还要面对战争的残酷。

忽略了电影的时代背景,今生,我们每个人,都在为爱而战。

所有的努力只为了自己最挚爱的亲人一切安好。

 8 ) 家,国,宿命感。

童年回忆之一,今晚算是完整的看完它了。

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一种围绕这男主的逃不掉的宿命论。

他曾经在屠杀者和复仇者的立场上经历过战争,所以他理解,也害怕战争。

当战争接近的时候他选择回避,因为他害怕,害怕战争会带走他亲密的人,会害他陷入那个他不想再踏进的漩涡。

但是当战争来的时候,大儿子去参军。

他守护的家庭缺了一角,随后战争到达家门的时候,带来的不只是战争,还带来了一只恶魔,一只屠杀俘虏烧屋烧田的毫无人性的恶魔。

小儿子的死,和房屋被烧让他失去他所守护珍视的一切。

这是男主和战争之间的战斗。

战争找上了他。

逼他再度踏上战场。

除了是男主的宿命, 也讲述了塔维顿的宿命,是他点的火,是他屠杀俘虏的行为,造就了那个注定要毁灭他的敌人。

他们两个的恶魔都是自己制造的,那个恶魔都来夺走了他们最重要的东西,家人和自尊。

里面的每个角色,出场都短但是却每个人都刻画的很细腻,从言语中明显对黑人的歧视,到被救性命后,在最后的战场上并肩战斗。

从背叛村民,到被下令点火的时候的内省挣扎。

从为国而战到为爱复仇。

从落魄家族,到为了重回巅峰不择手段毫无人性。

 9 ) [影评]爱国者:美利坚和北极星的家国叙述

事实上我觉得这部片子译作“决战时刻”或者“孤军雄心”都是相当不错的。

这个直译的名字只是土了点,却恰好符合影片的本意:一个美国农民对国家的爱,于是这个译法确乎不错。

这部片子其实没什么说道,典型的美国式的“古装大片”,特效好,战斗场面多,道理浅显,符合喜欢《勇敢的心》、《最后的武士》之类影片的观众的审美趣味。

有趣之处在于两点,其一就是导演实际上是个甚牛的德国人,他的毕业作品还曾在1983年获选为柏林电影节的开幕片。

然而此君最擅长拍得都是《独立日》、《后天》之类典型的美国大片。

在“大片无国界”之外,我们多少也嗅到了商业利益之后的无根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本质,正如第二点有趣之处,一个德国人拍出来给全世界看的,对美国建国历史的“主流叙述”。

影片讲的是一个叫做本杰明·马丁的美国农民一家在独立战争中的风风雨雨,主要表现的也是美国民兵在独立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讽刺了英国人的残暴和法国人的不靠谱。

甚有味道的是英音和美音的交织以及对抗,天晓得那个年代有没有这种语音上的分化……切入角度是大家熟悉的从不愿战争到被逼参战,再到领导军队大获全胜这样一个典型的英雄叙述,有意思的是,马丁大叔不愿参战的原因是“要保护自己的家人”,终于,当儿子死在自己的面前、房子也被英军烧了的时候,他发飚了……于是一个人(带着两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小儿子)收拾掉了20多个英军,从此踏上了民兵的不归路。

精心设计的一个细节是他妻子的项链,北极星——他恰好有7个儿女。

这个家的符号一直被强化着。

于是我们看到影片提供的主流叙述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和家园,英勇的美利坚人民站起来了,把英国人赶出了美国的土地。

而事实上,所有的经济政治复杂因素都已经被抛开,而最有意思的,关于美国那个“民族”的如何想象和建构的过程丝毫也没有表现出来。

那种对家的爱,怎么看都苍白无力——对待这么大的历史命题,用这种个人的角度去叙述,我们不能要求太多,《阿甘正传》那是极品,可遇不可求。

从这个视角,我们只能看到“家”,而“国”也仅限于利益不同的英美之争。

战争的理由却真的跟历史书,尤其是中国的历史书上写的一样。

看到影片还煞费苦心地安排一群“自由的黑奴”主动参战的时候,我不由得笑了;而当梅尔·吉布森饰演的马丁大叔扛着星条旗,一如德拉克罗瓦的名画《自由领导人民》一般冲了出来的时候,我不由得哈哈大笑,终于还是不忘掉战争中的个人英雄啊。

独立战争之后,重建家园的人们脸上是幸福的笑容。

这些都不算什么,可怕的是,这一切竟然是如此的亲切和熟悉,一如我们自己的故事。

无论是德国导演还是中国观众,我们都是如此地熟悉和热爱美国历史,甚至比美国人还要热爱,正如若干世纪之前我们被人热爱一样。

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289196/

 10 ) 保家先卫国

2021.11.18

没有国,哪有家?

失去二儿子的惨痛才让班杰明·马汀这个曾经身经百战的老兵明白了这个道理。

重新拿起武器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去。

“牧羊人要保护他的羊群,有时先要赶走野狼”,牧师也明白了这个道理,毅然弃教从戎走向杀场。

酒馆里各色人种醉生梦死,一句“天佑吾王”引来群愤,拔枪怒目而视,可以看出美国老百姓对英国侵略者的愤恨程度。

烧杀抢掠,尤其是杀俘虏,让英国佬遭人嫉恨,面对顽强的抵抗者,失去了民心,也就失去了最终胜利的希望。

同样的历史多年后在中国重演,日本侵华,中华民国的蒋委员长竟然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混蛋逻辑,结果遭到全国民众的抗议和唾弃,最终失去民心。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两军对阵,仪式感很强,军人的尊严和荣誉比生命重要,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更不会趴着活,现在看来极其幼稚可笑,所以那个年代一场战斗的胜利是用人肉堆出来的。

英国人也不过是靠人多势众和出骑兵打乱敌方阵型,冲垮敌军战斗意志来取胜的。

不知道何时开始,西方人也知道趴下开枪不丢人,打了败仗才真丢人,知道了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多的消灭敌人这么一个浅显的道理。

不过那个年代也有像班杰明那样的明白人,所以才有了以少搏多,出奇制胜的战例。

班杰明把死去的二儿子遗留的心爱之物,铅铸的人偶化做一颗颗仇恨的子弹,射向敌人,没有比这更好的复仇了。

大儿子佳百列看不上父亲在酒馆里招募的酒鬼枪手,父亲却充满信心“我们要的正是这种人,他们以前打过这种仗”。

什么仗?

就是后来中国革命的制胜法游击战。

靠这战法,班杰明的美国民兵,神出鬼没,打的英军人仰马翻,不胜其烦,大呼“捉鬼”。

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有崇高理想和信仰的战争,那就是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新世界,多么熟悉和亲切的理想和信仰,时至今日,可惜这些理想都烟消云散了,美国的先辈们要是知道了今天的美国被资本操控的党派之争割裂成如此破烂不堪,非从棺材板里蹦出来骂人不可。

班杰明从缴获的英国康瓦理斯将军的笔记本和书籍等私人物品中了解到,这个英国将军对战争知识非常丰富,之前他在坎登和查理士城的胜利无懈可击,但是也发现了他的弱点,“骄傲”,正应了那句话“骄兵必败”。

其实康瓦理斯将军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轻视农民,这个缺点才是让英国最终输掉战争的根本原因。

多年以后,中国的蒋委员长也是犯了这个致命错误而输掉江山的。

班杰明也是人不是神,一个疏忽大意,遭遇了英军一场敌众我寡的埋伏,死伤惨重,他招募的那群乌合之众也开始动摇了,但是,在上一次战争中他在维尔德尼斯堡的英雄事迹让他的威望依然如日中天,更多的人继续信任他,愿意继续跟着他。

大儿子百列佳问起,父亲却不愿意提起。

原来那是一场复仇之战,更是一次五马分尸,千刀万剐的大屠杀,也正是那场惨不忍睹的血腥杀戮让班杰明多年后想起来都不寒而栗,每天祈祷上帝宽恕他,发誓从此远离战争,远离杀戮。

“报仇也是有底线原则的,仇终究是会报的,但在那之前我会为自由奋斗”,显然政治上百列佳要比他父亲成熟许多。

兵不厌诈,班杰明的交换战俘之计彻底惹毛了康瓦理斯将军,人心向背,连国王送给康瓦理斯将军的两条狗都弃他而去。

恼羞成怒的将军撕下了他伪善的假面具,露出了赤裸裸的獠牙,他封官许愿授意手下塔维顿上校不择手段捉拿班杰明。

此行班杰明除了救出战俘,还有个意外收获,康瓦理斯将军的摇摇椅让他毛塞顿开,知道了自己做椅子屡次失败的原因。

家贼难防,堡垒总是从内部攻破,叛徒供出来班杰明的家人,灾难降临,塔维顿上校带领英军血洗了班杰明小姨子夏绿蒂的农庄,幸亏班杰明及时赶到,引开塔维顿,但是农庄的房屋尽被烧毁,奴隶被杀。

塔维顿把全镇的人都集中在教堂里,放火活活烧死,又制造了一起人间惨剧,在随后的搏杀中又杀死了百列佳。

连续失去两个儿子,让班杰明心灰意冷,“我已经为我的理由奋斗过了”。

当他发现大儿子百列佳的遗物,一面修补过的国旗,似乎明白了儿子的理想和志向,现在这个理想只有做为父亲的他来完成了,没有比这更好的理由再战了,班杰明高举起美国国旗,又加入到为自由而战的战斗中去,他的归来让独立军一片欢呼和雀跃。

决战的时刻要到了,班杰明融化了二儿子的最后一个铅人偶,决心拼死一搏,胜负在此一举。

面对敌众我寡的不利形势,班杰明建议利用康瓦理斯看不起民兵的傲慢与偏见,布置下周密的作战计划。

第一轮独立军民兵主阵,让康瓦理斯将军大惑不解,果然民兵不堪一击,才放两枪就集体溃退了,塔维顿按耐不住,违抗命令,带领英军骑兵提前发起冲锋,这下子正中班杰明的诱敌深入之计,待英军步骑兵进入射程后,独立军枪炮齐鸣,英军一下子乱了阵营,开始溃退。

可是毕竟人多势众,混战中英军渐渐占了上风,寡不敌众的独立军开始溃败,关键时刻,班杰明举起国旗振臂一呼,很快扭转了颓势。

独立军攻破了英军的最后一道防线,混战中班杰明和塔维顿再次相遇,仇人相见分外眼红,骑马挥刀杀来的塔维顿没想到,班杰明先一枪刺中他的马,让他重重的摔了下来,失去了优势,接着班杰明给手枪装上最后一颗复仇的铅弹,可惜打偏了。

肉搏中班杰明一个反身偷袭刺中塔维顿,接着一个补刀,彻底结果了这个杀了他两个儿子和儿媳一家的恶魔。

此战独立军大败英军,盼望已久的法国舰队终于赶到,陆地海上两面夹击,到了这时,康瓦理斯将军还在那瞎琢磨“怎么可能变成这样?

他们只是杂牌军,庄稼汉”,无可奈何之下康瓦理斯将军只好命英军投降。

美国即将建国,班杰明的长官和战友继续为新国家尽力,而班杰明携新婚妻子和孩子们一起回到家乡,乡亲们正在给他家重建房屋,“新世界从这里开始”。

《爱国者》短评

不管故事本身和历史是否契合,但我明白它传递的一个讯息:战争一旦开始,谁都无法置身事外。本失去了两个儿子,一个儿媳妇,儿媳妇一家被关在教堂里活活烧死,昨天还是言笑晏晏的人,今天却已经天人永隔,这就是战争。短短的一天之内,什么都可能发生。本,为了一把摇椅发脾气的男人,先爱家,后爱国。

8分钟前
  • 灼灼裴质
  • 力荐

老梅的作品,他一贯的风格

13分钟前
  • 肥壮壮
  • 推荐

战争的失败一定是源于政治的失败,英国此次也不例外,梅尔吉普森真适合塑造那种悲情英雄啊,再加上这种跌宕的剧情,三个小时简直就是蹂躏心脏,悲喜转换的太快了,太锻炼了,大儿子一拿那面旧国旗,我就知道后面肯定能用上,果然,老子两场国旗的戏太狗血太主旋律了~~对烧教堂那场戏有点疑惑~~

14分钟前
  • 又见妖刀
  • 力荐

美国人从来不戏说自己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这部美国式主旋律影片拍得大气磅礴,有情有义有血有泪。另外必须要提,配乐太棒了。

15分钟前
  • 半日光辉
  • 推荐

很可能我们正在建立的新世界如旧世界一样,但毕竟我们有机会建立新的世界,后人们会知道,当梦想中的新世界建立时,原来的那个旧世界也已经焕然一新,那我们为了什么?一种可能就是我们这种努力最终会带来新世界,无论它全新的 还是 变化而来的。

19分钟前
  • 大诗胸
  • 力荐

当主旋律大于一切的时候,就没啥意思了

23分钟前
  • paradoxe
  • 较差

N年前看的 前段时间想到梅尔杰普森又把这部电影翻出来看了下 第一场伏击真不错 当时给我印象最深 还有就是英式的一字排开你打我一枪我打你一枪很绅士很 2B的战争场面

28分钟前
  • jijiwawa
  • 推荐

大学学生会的某个活动,在某间教室和很多人一起看的,有些地方看的热泪盈眶。(我现在觉得我貌似和《勇敢的心》弄混了,不过这部电影哥也看哭了)

30分钟前
  • 行简
  • 推荐

讲的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故事。电影很不错。

33分钟前
  • 深层次空间
  • 推荐

罗兰艾默里奇最喜欢的类型“大片”,几乎每一步情节都能预料到,四平八稳到有点庸俗的程度,但是总体完成度很高,场面壮阔,气势宏伟,“自由”主线贯穿始终,大概在美国也算是一部《长津湖》水平的爱国主义主旋律教育片。梅尔吉布森也确实是“民族战争片第一人”,演完苏格兰演美利坚,自己当导演又拍了一部讲玛雅人的《启示》,真是十处敲锣十二处有他。希斯莱杰在这部片里的表现并没有很出色,连最能引以为长处的长相都没有特别出挑,很遗憾。

35分钟前
  • Adkins_Jiang
  • 推荐

全能农民。参考影片《勇敢的心》

38分钟前
  • 寒狐居士
  • 推荐

。。。大战拍的不够细致啊,仔细回想起来越想越捞

42分钟前
  • 联四丶
  • 很差

你应该趁着坏蛋有呼吸的时候割掉他的头皮,然后献给印第安人,属实一般

45分钟前
  • 浪漫宙斯
  • 较差

一个美国人的战争。。。

50分钟前
  • donchen
  • 推荐

这部片子给我的教育就是:1.千万不要当着爸爸的面欺负人家孩子。2.JS.巴赫的E大调小协在1776已经流行到美洲了,比我想象得早。

51分钟前
  • 旱涝瓣
  • 推荐

7.2,差点就赶上某国的主旋律影片了,假的吓人。煽情不如《勇敢的心》,深刻不如《光荣》。

54分钟前
  • 皮陀
  • 还行

龙虾兵军装好看色色的

59分钟前
  • 🧀_seasnail
  • 较差

不符合实际历史

1小时前
  • 旱鸭子
  • 较差

三星半。罗兰难得靠谱一次,虽然透露出浓浓的意识形态的味道,但是这样的输出价值观的主旋律电影也是值得中国电影好好学学的。同时微观上是避世英雄忍无可忍重出江湖的一个老套架构,于是有各种俗套桥段,有价值观上的的大反派也有打斗上的大反派,节奏十分好莱坞。Susan叫爸爸那实在hold不住了TAT

1小时前
  • 月球漫舞者
  • 还行

第二部勇敢的心。Gibson叔再次變身英雄,無往不勝,披頭散髮,呵呵。

1小时前
  • 阿Q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