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季的引人入胜到第二季的高潮叠起,再到第三季的平淡与第四季的终于结束了,四季38集,讲述一个君王的一生,他的丰功伟绩与爱恨情仇。
亨利八世必会被记住,因为他沾血的罗曼史、改变英国的宗教改革以及由他而育的血腥玛丽以及童贞女王。
故事的最后白马过隙般的出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们,人的一生,不免一死。
追了四季的都铎,终于在这样一个下雨天画上句号。
最后一集,无限感慨。
那条英俊的白马,在不真实的光线下穿梭过时光,带我们很快地回忆从一个男孩到一个男人,从青春到衰老的过程,难道在西方,也有白驹过隙的说法?
爱与幸福人到了生命的最后,才明白什么是最珍贵的,才懂得宽容豁达。
就算亨利再恨Ann Boleyn的背叛,他也忘不了她给他带来的那么深刻的幸福与欢愉;就算那些臣子费尽心机,他最信任的还是那个和他一起长大的Charles,甚至要用上天赋予的权力去命令他痊愈。
然而,是人,最终都渺小,都在生命和死亡前显得那么的无助。
亨利很悲哀,死前都难以信任自己妻子或者孩子陪着他走完最后一程,相比起来,那个总是在爱情前面无能为力的Charles圆满地多,在终老的过程一直有人搀扶,死之前能够说出“I'm so happy"的话。
宗教与权力那么多人为自己的宗教而狂热着,而翻云覆雨,却在死亡来临之前惊慌失措,俨然忘记自己的信仰,也许信仰只是借口,权力才是他们真正渴望的。
剧中唯一让我动容的死亡是Cromwell,真正的信徒。
《圣经》本身并不血腥和暴力,可怕的是血腥和暴力的人对它的误读。
最后的话看完最后一集,一句话反复在脑海出现,人生的平淡、家庭的和谐是中国人所不能认同的成功。
其实走到最后,这些真的才是最无价的。
亨利八世出生时母亲得了产褥热而死,导致了他从小缺乏母爱。
所以第一个老婆同意比他大好多的凯瑟琳,是恋母倾向,并且不同于欧洲君王们稳定的夫妻关系和找情妇,他总是废掉或杀掉王后明媒正娶下一个,因为被抛弃的一体两面就是抛弃爱人,所以废掉了凯瑟琳和第四个王后,杀了第二个。
而且对美色严重痴迷,王后和情妇不断,其实不仅仅是或者未必是性的贪婪,而是对爱的贪婪,想要所有女人爱他。
这就解释了他娶老婆不贪钱不贪权,只图美色,尤其喜欢危险和有攻击性的女人,比如第二个和第五个王后,不爱守规矩的凯瑟琳和第四个王后。
对第三个王后令人惊叹的懿德不为所动。
缺爱的特质导致了他的在欧洲王室里罕见的多次婚姻,也是他对老婆孩子冷酷绝情的根源。
而且有畸形的占有欲,对王后们的贞操反应极端,也是极端恐惧被爱抛弃,只能爱他,否则就抛弃。
类似于爱的迫降里孙艺珍扮演的尹世莉,一旦亲密关系发生动摇或有破裂的威胁,她不等对方抛弃她,马上抛弃对方,也是因为从小没亲妈缺爱,对爱的抛弃极其恐惧,包括对她自己的家人们也是抛弃和疏远的态度。
可能是从小缺爱的人,如果加上被管教严厉,极其容易有回避型人格障碍。
写在前面吧,事实上亨利八世死后,都铎王朝的好戏才刚刚开场,然而受限于时代背景、受众的文化程度以及剧组的追求和预期,将此系列的重点放在了亨利八世和他的女人们身上,就如同大陆层出不穷的套壳宫廷戏上。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开始,相信如果世界依旧和平,将来还是会有对那个轰轰烈烈的大时代解读更深刻的剧本出现。
这一季亨利一生最后的两个有名份的女人打包出场。
首先不知道什么原因,纵横亨利八世时代的重要人物,诺福克公爵在s2安妮博林被斩后就不见了,既然这样,你还不如改编成全家被斩不是更人尽其用?
诺福克公爵不仅活的好好的,更是在1533年从萨福克手里夺回了军务伯爵的职位。
凯瑟琳是安妮博林的表妹,诺福克公爵的侄女,她进宫就是诺福克的安排,时任克里维斯的安妮的侍女。
熟悉吧?
他显然是对亨利八世专吃窝边草,侍女终结者的尿性知根知底。
所以这个安排显然是为了家族振兴下的一步远棋,但他也没想到这收获来的如此之大之快。
估计原先最多也就是让青春貌美狐媚的凯瑟琳·霍华德作为情妇,用肉身在巩固家族在朝中的利益罢了。
而之前估计拍了太多亨利八世睡宫女点戏,剧组怕观众无聊,让s3那个cos特拉法尔加的莫名角色去妓院发掘了凯瑟琳·霍华德。
而这一季,这个独眼角色又莫名其妙的不见了,估计是关系户吧。
这一季算是对克里维斯的安妮拨乱反正了。
上一季我就说编剧居然把亨利八世对她的极端厌恶诉诸纸上昭告天下,是不打算见面了吗?
这一季就当没发生过,而且温柔以待,而且还安排了场没必要的床戏。
凯瑟琳封后之后的剧情基本遵循历史,无功无过。
最后一任王后凯瑟琳·帕尔,据说是在亨利女儿家认识的。
照剧情来说显然不可能,这两位信仰不同,是不太可能有什么私交的。
然而凯瑟琳·帕尔的母亲做过亨利八世第一任阿拉贡的凯瑟琳的侍女。
缘分呐,亨利。
亨利死后,凯瑟琳·帕尔如愿的嫁给了托马斯西摩,剧中有所体现。
之后生下一女,几天后死于产褥热。
和珍西摩一样。
亨利八世的6位皇后的结局:1个抑郁而终,1个和平分手,2个被斩,2个死于产褥热。
亨利八世既不是高产也不算低产的国王,3个子女,其中一个嫡子,算是过的去了,然而三个子女按照继承法先后继承王位,而不是靠什么血腥的宫廷政变,这个“奇迹”算的上空前绝后了。
亨利八世的一生教科书般的展示了一个集权者如何为了一己之私,在一群下好者的协助下,永远的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基因和走向。
但这既不是他的初衷,结果也不是他能想象。
伊丽莎白奠定了大英称霸全球三百年基业的起点,而被称为“童贞女王”的她,心里恐怕永远笼罩着她父亲对她母亲所作所为不可磨灭的阴影。
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我把一共四季的《都铎王朝》完完整整看完了。
这是继《老友记》和《波士顿法律》之后,我第三次为电视剧写剧评。
鄙人文笔有限,请各位看官拍砖。
在正式开始之前,我先要澄清一个概念。
我们必须把演员、剧中人物、历史人物三者区分开来。
本文要讨论的主要是剧中人物,但会附带说一些主要演员和“花边新闻”。
我对亨利八世Henry VIII的第一印象就是他有六个老婆(不同于韦小宝),但全都没有好结果:第一位被迫离婚(宣布无效),第四位德国新教公主协议离婚(也是宣布无效),第三位因病去世,最后一位因他去世而幸免于难,其余两位则被他处死。
有一句方便的记忆口诀描述亨利的妻子们:“离婚砍头死、离婚砍头活”("divorced, beheaded, died, divorced, beheaded, survived"),还有说法是“亨利八世,结婚六次,一死一活,两离婚,两砍头。
”(King Henry the Eighth, to six wives he was wedded: One died, one survived, two divorced, two beheaded,或者简化为 Two beheaded, one died, two divorced, one survived.) 但其实,亨利八世在英国实施了宗教改革,促成了皇家海军的建立,并大力发展艺术,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君王。
当然很多观众会说宗教改革是为了满足亨利八世与妻子阿拉贡的凯瑟琳Catherine of Aragon离婚以便迎娶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Anne Boleyn,但从实质上看,变革是在英格兰民族主义和反教权主义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实现的,并和亨利八世的对法战争和西欧的国际格局变化都有一定的联系。
他受拒于罗马皇帝,因此1534年与更正教合作并共同通过“最高治权法案”(Act of Supremacy)宣布创立英国国教(Anglican church),又称圣公会,与罗马旧教的教义仪式并无二致,只是英国王代替罗马教皇成为政教权威。
正如剧中人物托马斯•克伦威尔Thomas Cromwell所说:“在他内心深处,他始终是真正的天主教徒。
除了一点,就是他不想让教皇或路德或者任何其他人骑到他脖子上罢了。
”(In his heart, he has always been a true catholic. Except for one thing that he would have neither pope, nor Luther, nor any other man set above him.) 可悲的是,亨利八世绞尽脑汁想要延续的都铎王朝的梦想破灭了: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后,王位传给她表侄女的儿子、苏格兰王室的继承人詹姆士一世,都铎王朝从此终结。
P.S.饰演亨利八世的乔纳森•莱斯•梅耶斯Jonathan Rhys Meyers英气逼人、魅力四射,是金球奖最佳男演员,蒙特卡洛电视节影帝。
再说说我们的圣徒--托马斯•穆尔Thomas More。
以前我只是从历史书上知道他是《乌托邦》的作者,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看完前两季之后,托马斯爵士于我是一位高风亮节的知识分子,是口才出众的律师,是卫道士,是殉道者,是敢说真话、有良心的大法官,又是忠于亨利八世的国会下院议长。
因反对英王兼任教会首脑而被处死的他在与托马斯•克伦威尔对峙时说了如下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的话:“我对国王无比忠心。
不会出口对他不利,不会图谋对他不利,而且我希望人人幸福。
如果有人存如此良好的信念而仍不足以使其存活,我也不想苟且偷生了。
”(I am the king’s loyal subject. I say no harm, I think no harm, but I wish everybody good. And if this be not enough to keep a man alive, in good faith, I long not to live.) 网友花鸟风月院写道:“大学时一位曾在美国当法官的老教授,为了诠释暴政和恶法之下人的遭遇,放过一部《A Man for All Seasons》,是60年代的奥斯卡最佳影片之一,主人公就是托马斯-摩尔。
”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yNzY2OTQw.html【1967年第3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伟大的摩尔爵士,人格上几乎是无可挑剔的高贵、善良、清廉,甚至可以说是最大程度的宽容(他一再强调自己并不谴责那些违心地、或是毫不在乎地宣誓遵从恶法的人们),但是他对于自己心中的‘异徒’毫不宽容,手段残忍不亚于克伦威尔(还记得那个被处以火刑的新教教士吧),这与他的人道主义主张充满矛盾。
然而,笔者认为,摩尔还是稍胜于克伦威尔一筹,不仅由于他的那本《乌托邦》,更是由于他‘有为有弗为’的原则性,以及那种视死如归的坦然气概。
这样的人,即使与之为敌,也令人感到荣幸,因为他是值得尊敬的对手。
” 紧接着,让我们谈谈另一位托马斯爵士--托马斯•克伦威尔Thomas Cromwell爵士。
作为新晋贵族的克伦威尔(P.S.那个护国主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正是此公的great-great nephew),其对英国的主要贡献主要有推动了英国民族主权国家的建立,促进政府制度改革并奠定了英国近代政治的基础。
然而剧集却对这些贡献轻描淡写乃至一笔带过,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有点过于谨慎的克伦威尔。
这是编剧的误读,我希望将来会有一部影视作品为其“拨乱反正”。
要说的最后一位人物是安妮•博林Anne Boleyn。
[引用]“安妮有着一双充满着诱惑力的黑眼睛,一张清秀而媚惑的脸蛋,秀挺的鼻子显示着这个女人的坚强和任性,性格中的倨傲和自信使得她总是用一种不屑和鄙夷的眼光看别人,当然不包括她的丈夫——当时的英国国王亨利八世。
安妮肯定有着让男人为之倾倒的非凡魅力,她能让亨利八世不惜和罗马教廷翻脸、不惜在臣民面前扮演一个负心汉的角色,铁了心要迎娶她。
如果说女人的美貌是芳华绝代的根本,那么她的睿智和聪慧应该是能让男人彻底迷恋并为之倾倒的毒药。
安妮就是这么样的女人,一个集中了美丽和智慧的千年尤物。
”[引用] 安妮•博林做了大约3 年半的英格兰王后,她给历史留下的最重要也许不是她自己的故事,而是她的女儿——伊丽莎白女王,这个与母亲一样美丽倔强的女人被普遍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
在她当政的 45年期间,英国的经济繁荣昌盛,文学璀灿辉煌,军事上一跃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
除了安妮在剧中剧外的生活,我更想谈一谈其扮演者--Natalie Dormer。
极具张力的表演才华、一流的说台词能力、美丽、聪慧,一个女演员所梦想的一切Natalie都有,只需再多一些历练,等着她的是无尽的名誉和财富,就像真正的Queen Anne一样。
当然,不要步她后尘就好。
除此之外,还有托马斯•沃尔西Thomas Wolsey(英国的政治家和红衣主教,英王亨利八世的大法官和主理国务的大臣),查尔斯•布兰登Charles Brandon(亨利八世的好友及妹夫,第一任索福克公爵),以及诸多君主、王后、朝臣、牧师、平民、罪犯。
不得不说的是剧中大量的香艳镜头,虽然比不得《斯巴达克斯》来得尺度大,但《都铎王朝》的床戏是高质量的,有时是含蓄而有时又是奔放的,但大多是为了推动剧情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收视率的。
总的来说,《都铎王朝》是一部极为成功的宫廷剧、历史剧。
只有短短38集,但每一集都拍得像电影一样精致,值得你每天拿出一个小时的时间细细品味。
2010.08.08
看了都铎王朝看了隔壁bbc拍的狼厅,感觉美剧的演员真养眼,但是还是英剧更接近历史画像。
本知道欧洲宫廷史不乏香艳桥段,但是借英伦之风反复演绎回味最具戏剧性的大概还是亨利八世的故事。
其实这部戏人物刻画还是不错的。
尤其是将香艳情史和一系列如瘟疫、宗教改革以及战争相结合。
亨8一出场就叫嚣要为自己在法国遇刺的叔父报仇,而后就自寻欢愉,随后在国家大事上狗血般与法国和西班牙亦友亦敌,朝秦暮楚。
他似乎在娶妻一事上努力成为新教徒,但是那种愚昧迷信的思想似乎很难与新教扯上关系,他对新旧教徒都有迫害,或许他更关心从宗教势力敛财和自己的权力吧。
随之而来的是一堆为自己利益而奔走的墙头草的政客,查尔斯,沃西,克伦威尔,布莱恩,博林父子,西摩兄弟,怀亚特……摩尔殉道者般的存在,像是飞蛾扑火。
沃西宿命感般的陨落让人唏嘘,他竭尽全力但抵不住哗啦啦大厦傾。
怀亚特不得不依附各种势力侥幸生存。
克伦威尔的隐忍与卑屈最终换来老贵族的残酷折磨。
西摩兄弟凭借外戚身份继续存在的价值(爱德华时期很快就自相残杀)。
博林父子则不得不承受大起大落。
查尔斯和布莱恩这些风流的花花公子最后才是最大的赢家,他们顺应国王的意思,也建立了友谊,然而他们其实却是当时这个国家的负能量他们没有特别的建树(打仗除外),甚至还会伤害真正干实事的人。
女演员也不错。
阿拉贡的凯瑟琳和德国的安公主都演出了外国女人的感觉,不知道这两地道的英伦艺人哪来的口音。
阿拉贡的凯瑟琳显得高贵而虔诚,似乎代表着旧教合格的妻子,盼着女儿早日结婚,容忍丈夫一切不忠,口里是祷告,手里是针线活。
安妮博林的张狂和口才,搭配那份自信和灵动,手里一本英文版的圣经,便感觉那颗砰砰跳动的野心,为这个国家迸发新的血液,亨8从她身上也挖掘了新的目标。
简西摩显得温柔优雅,看似平庸但是隐忍着苦楚与智慧,似乎在宫廷里暂时搁置了宗教之争。
安公主离婚前的战战兢兢和离婚后的坦然自信形成鲜明对比,她何尝没有魅力,但是公主毕竟是公主,她无法克服对亨8的意见,亨8或许因为克伦威尔也对她有着偏见。
凯瑟琳·霍华德诱惑的眼神和铃铛般淫荡的笑容,演绎了16世纪一位叛逆而贪玩的少女,隐喻天主教对年轻一代的无力。
最喜欢凯瑟琳·帕尔,虽然年纪不小,但她的优雅、温柔、果断而睿智,在她身上你看到了旧教对新教绝望的反扑,但是她成功躲过了。
觉得这种强调因果的历史剧还是不错的,香艳或许只是激发激素,但是背后的博弈便显得格外动人了。
三星半吧,评不了?
四舍五入给四星。
总算把第四季看完了,追这剧也追了有好几年了。
很好看的历史故事,顺便练习英文,了解文化,欣赏帅哥美女。
亨八的人生很传奇,性格也偏极端,可能也是如此个性造就如此命运。
比较喜欢的人物是第一二季的Thomas More和贯穿全剧的duke of suffolk, 喜欢前者的君子风范,觉得后者最帅,哈哈。。。
另外得出结论,怎样的妈生出怎样的孩子;第一任妻子catherine虔诚的天主教徒,女儿Mary也同样如此,日后被称为bloody Mary就是因为残害异教徒绝不手软么;anne boelyn聪明有见解有个性,女儿也是如此,日后成为一代女王;jane seymor 估计身体素质不够好,生了孩子早逝,结果儿子也是跟她一样早夭。
亨利八世时代是英国的极权时代,女人的地位也低,即使女人能做Queen,继承王位,总体地位还是偏低。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端庄,温柔,识趣,懂得退让妥协的女人才会过的比较舒服,Jane seymor 和最后一任catherine就是这种类型的,anne of cleeve也是如此,第一任catherine和anne性格都太强;第五任catherine是个蠢材,又不知道安分守己,结局也很可怜,其实她爱小帅哥也挺能理解么。。。。
准确地说,应该叫《亨利八世》。
都铎王朝有不只是亨利八世统治的这一段,还有很重要的伊丽莎白一世及其后。
该剧值得推荐,基于如下理由:1.情节基本符合史实;2.演员把角色的个性与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亨利八世一向认为自己不可一世,为了虚荣参与对法战争,强行要求手下完成他的任务,命令病榻上的好友觐见下跪......有时候却又很温情,不会虐杀战俘。
又要做狮子,表现出无可置疑的权威;又要做狐狸,猜疑他人,对一切可能的不忠丝毫不能容忍。
作为一国之君,可真难。
终究他还是死了,留下了一地鸡毛,以及暴君的形象。
在莎士比亚作品中,codpiece这个词把爱神丘比特称为"king of codpieces",乃是说他风流成性的意思。
再比如《李尔王》中傻子有一段著名的台词:He that has a house to put's head in has a good head-piece.The cod-piece that will houseBefore the head has any,The head and he shall louse;So beggars marry many.而亨八则是这衣服的最佳代言人,还有铁制的
对于亨利八世,血腥玛丽,伊丽莎白一世,在喜欢英剧跟英国历史的人脑海里,这些当然是经常出现的历史人物。
这部剧名字叫都铎王朝,不如叫亨利八世的一生比较贴切。
毕竟都铎王朝的开始是亨利七世,终结是伊丽莎白一世。
然而亨利八世对都铎王朝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这部剧是Showtime的力作。
大胆, 出位,香艳。
这是噱头,但也能反应各种情感吧。
把色情的外衣除去,只有政治跟欲望。
亨利八世爱这些女人的,即使送两个上了断头台,即使迫不及待的要处死曾经同床共枕的妻子们只为了候补的下一任,前提是在得到前。
亨利八世为什么爱这些女人,出于欲望。
第一个老婆是西班牙公主,为了使自己名不正言不顺的王位被普罗大众承认,但生不出儿子,毕竟他家有皇位要继承的,但由于第一个老婆有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撑腰,小命是保住了,但婚姻被认为无效,因为弟娶兄妻(欲加之罪嘛)。
第二个老婆是伯爵的女儿,但因为有法国的社交圈,所以拉拢了法国,但还是生不出儿子,用跟自己亲哥哥乱伦的罪名砍了她(还是欲加之罪)。
第三个老婆是个平民,好在还有美貌跟温顺,想生儿子的亨利已经疯狂,这个老婆给他生了个儿子,但生儿子后就死了。
第四个老婆是德国公爵出生,也不知道是女方嫌弃男方有恶臭还是男方嫌弃女方长得丑,没给她安一个罪名,毕竟这位德国公主自称还没圆房(也有可能公主为了自保而已。
总之这回可以名正言顺的休掉了,且对方有德国撑腰)。
第五个老婆是年轻的侯爵女儿,也曾喜欢到自称humble,但是生不出儿子,背后又因为跟别人偷情而上断头台(偷情是有,归根结底是因为子嗣单薄且无权无势),最后一个是个嫁过四次的女人(所以嫁妆丰厚,连国王都要考虑女方嫁妆,更何况平头老百姓),老亨利原本也想搞她一下,实际上是吓的了她一下,最后死在她前面。
这难道不是一部政治剧?
就是政治力量的较量,浓缩在一部皇家香艳史里了。
你想看香艳,有,各种裸露。
你想看政治和宗教斗争,有。
跟法国关系不好了,反映到亨利的家里,就是砍了第二个老婆的脑袋。
跟西班牙交恶了,就赶紧拉拢法国。
你以为亨利是因为爱安娜博林才推翻天主教么?
No,作为国王,他最重视的是自己的王权,脱离天主教的束缚不过是政治上的需要,而这一切又由于安娜博林而变得更加理所当然。
你以为他不杀第四个老婆是因为善良?
No,守财奴一号的亨利才不会白白让嫁妆流失,左不过是因为不想跟巴伐利亚交恶。
能做到王位并发扬光大你得有俩优点,一是爱权,二是爱钱。
亨利八世做的很好。
换一个人来做王位,少一样都会反过来被整死。
所以这部剧是反应人性的。
我并不认为是亨利太残忍。
站在他的地位,任何人都会这么干。
事实上,他在英国历史上不失为一个有功的君主。
任何一个人,只要不是太懦弱的,行为上都不会有太大出入。
任何事情,任何历史行为,都大不过人性去。
PS:亨利埋怨老婆们生不出儿子,可事实也许是他自己的精子太弱,Y染色体游不过X染色体罢了。
从此henry和anne,charles和marie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了一起。
终于结束了。折腾,折腾别人折腾自己。受不了闪回。战线拉得太长,要重温第一季
青春易逝
完结了,致敬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男性君王。
简直不知道在干吗了这一季…………
看完4季了,还是Anne这个女人比较有戏啊~
果然是一季不如一季,最后一季节奏和剪辑上把控的力不从心真是处处破绽。怀念S1S2时鲜美骄纵的安博林,和开始还只会露着屁股傻笑的Charles Brandon, 而不是最后分分钟眉头紧锁的Duke of Suffolk.
英国的封建集权比中国差的好远。宗教真是个大势力。英国的女人不是catherine就是anne。。。
终于完了。最喜欢的居然是第四任,后来好美。
他曾不可一世驰骋沙场,他曾温柔缱绻交心美人,他在权利的游戏里步步为赢,又在命运的捉弄中蓦然老去。最后一集看得人潸然泪下,原来死亡是这样一件缓慢而又伤感的事情。
季终
就这样吧,实在看不完了我,
“我清楚记得陛下妹妹的音容,和马刺战役的号角。” 亨利与查尔斯。
尘归尘,土归土。繁华终落幕,一切皆虚无。
2012.2.6
虽说人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沙,但亨利八世确实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没想到看个历史剧,最后一集能哭成这样...
那个年代的女人不是叫凯瑟琳就是叫Anne。。。男的更惨,一般以上都叫托马斯
曾经浮华终归尘土,曾经荣耀终将腐朽。亨利,当你终于老去,面对你生命中死去的女子的身影,该是怎样的苍凉颓败。唯一让你奉献终生,是伟大的英格兰。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一世——都铎王朝最伟大的两大君主。
虽然剧末有记他是英格兰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但就本剧看来,个人觉得他除了沉迷女色,狂妄好战外,并没什么建树
追了四年,終於掛了,世界清靜了~~~~最後幾集人人字幕的翻譯很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