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没有上过院线,只在CCTV-6播出过,我估计上院线可能票房不保。
这部电影在豆瓣上标记“看过”的人不到1000人,可以说是相当小众。
然而,影响力小不能说明拍得不好,影响力小不能说明立意不高,豆瓣的评分只能说明看过的都说好。
这是一部非典型抗日题材电影,从头到尾你都看不到一个日本兵。
讲的是一介书生临危受命,到抗日最前线当县长的故事。
不同于我们一般看到的国民政府官员形象,他先人后己,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就把自己的办公场所让给还在危房里读书的孩子们;他为民请命,让驻军从严处理抢百姓粮食和奸污民女的军人;他刚直不阿,对同僚的投机倒把当头棒喝;他身先士卒,带领民众挖战壕、送军资上前线,告诫家人如果城破就投河自尽。
就这个一个执拗的书生,从驻军总司令的眼里由“酸儒”最后变成了钦佩。
军民一心,众志成城,最终上高会战取得了中国抗战正面战场少有的胜利。
有人云:百无一用是书生,而这就是中国文人的风骨,读的是孔孟圣贤书,心中有仁义礼智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可开坛布道,武可挥斥方遒。
有为了记录“崔杼弑其君”而被杀的史官三兄弟,有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写即位诏书而被诛十族腰斩的方孝儒,有高喊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
有之,请自嗣同始!
”的谭嗣同……正是有了这些人的存在,中国文人的形象才是那么高大,而不光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而已。
上高战役是抗日战场上鲜为人知的大胜仗!
中国军队统计击毙日军大佐联队长滨田以下日军15000余人,被称为是上世纪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又称“上高战役”或“锦江会战”。
电影《我的上高》以上高会战为背景,再现了上高会战时期,上高普通民众支援抗战、痛击日本侵略者的一段感人故事。
片中的黄清谷是个典型的读书人,儒雅、克制、仁义。
国家有难敢于临危受命,军民一心同仇敌忾。
表明受孔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在主张仁义的同时,面对侵略,一定回强有力的抗争到底。
【战影】谁说国军没抗日?
杀敌15000人的上高战役你知道吗?
《我的上高》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电影《我的上高》这是一部很好的片子。
手法很精致地用小成本电影的各种手段,从各个角度再现了国难临头背景下读书人,中国人的风骨。
没有煽情,却会流泪。
特别喜欢片子中仿佛已快在中国大陆失传了的“酸儒”表达方式,含蓄,温和却坚定有礼。
电影画面简朴沧桑中带有很浓的文艺美感。
最喜欢县长夫妇俩那种近似卡通片的呆萌互拜。
好像丰子恺的漫画。
重点细节是主人公是我党员。
原本以那种惯常的非主流思维,一下就觉得这个细节有点围合甚至搞笑。
但历史上这个人物的确是中共党员。
这就让这个主流剧的弘扬手法显得更高级了一些。
从一开始的兵民矛盾到后来的雨水情深,同仇敌忾,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弱小的父母小县长,凝聚并且点燃了小民心中的正能量,让它成为一种强大坚定的决心。
上高战役是抗日期间比较少的几次漂亮的胜仗,最后的战役胜利从电影里感受,就是弱小的正能量汇聚成的洪流战胜了强敌。
真实可信。
电影里大爱和小爱都表达的很朴素真实,不带“喧哗”。
要打仗了,黄县长要离家带民夫去助战前跟老婆说:“你是读书人的家眷……” “……别去城门口买菜,别人会以为你想跑……” 临走前吃夜饭,给老婆夹个菜,用手按住,不让老婆再递给孩子,这种无声的爱,细腻感人。
主演田小洁演得好,电影台词和处理手法像中国文人画那样,含蓄淡泊却很精致一丝不苟。
手法比常见的弘扬剧要“高级”一些。
这个电影的题材一般来说不怎么会吸引我,刚开始是画面的美感和演员的演技让我没有立刻换台。
后来才渐渐被剧情吸引一直看到感动。
很像电影情节本身的推进模式。
是真正的读书人和真正的中国精神内在的“深厚”自带的气场在特定环境下释放出来的能量,没有天天做秀须必备的浮夸。
(也很喜欢罗将军这个角色的演技。
他冷漠高傲的个性和正规军形象与黄县长酸儒形成的反差很带戏剧性。
给片尾他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必胜的决心和力量做了很有张力的铺陈。
小县的秘书,拎个包,跑来跑去也是个精致的细节。
)
没看之前,还以为是以讲“上高会战”为主的战争电影,但看完电影,才知道是这部电影主要是讲上高县长黄清谷如何在“上高会战”前后时期治理县城,帮助军队守城的故事。
感觉电影简介有点误导,导致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有点期待落空。
建议片方还是改一下故事简介吧。
当然,虽然这部电影描写战争的场面非常少,但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好电影。
故事从黄清谷上任开始,把县政府办公大院腾出来给学生当教室、为受国军士兵侮辱的妇女申冤、为受国军士兵滋扰的百姓请命、大战前夕和故人道别、大战时带领民工修筑工事、与“上高会战”罗总司令惺惺相惜……,娓娓道来,没有一处不体现细节,没有一处是闲笔(如果忽略转场空镜头的话)。
更难得的是,作为一部主旋律的电影,内敛而不煽情(看多了主旋律煽情电影的我,真是洗了眼睛)。
也不是没有争议的,以现今的眼光来看,仁政、贞节牌坊这些当然是封建传统的思想,但抛开时代背景谈三观就是耍流氓,满清灭亡也就短短几十年,上高地处偏僻、民风淳朴,又正临大战前夕,我以为,黄清谷那样的治理方式是最好的。
难道不顾民情国情,到上高搞“新文化运动”、讲封建残余毒瘤思想吗,那才是害民乱民啊。
故事虽然短,但意味深长。
最后,如果政治不那么正确就更好了。
挺好的故事,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抗战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故事宝库,那种绝境中展现的勇气与人性在如今是十分罕见的,是闪光的。
什么时候抗战片都能摘下那种样板戏的脸谱,展现鲜活的人物与那个时代的冲突了,这块宝库才算真的开发起来了。
《我的上高》颇有这个样子,可惜场景设计和转换做的不是很好,结局也是匆匆。
按下电影的播放键,我顿时心生崇高而又庄重的敬意。
跟随着大荧幕一步一步走过抗战的峥嵘岁月,唤回那久远的回忆,这份光荣沉重的回忆值得我们所有人铭记。
电影《我的上高》以上高会战为背景,再现了上高会战时期,上高普通民众支援抗战、痛击日本侵略者的一段感人故事。
闻名中外的“上高会战”又称“上高战役”或“锦江会战”,被称为是上世纪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1941年3月,驻南昌的34师团大岛茂因友邻第33师团预定要调到华北,要求33师团走前配合自己扫荡周围的中国军主力,却因两个师团严重不配合导致34师团扎进4个中国军的合围圈,是为“上高战役”。
中国军队统计击毙日军大佐联队长滨田以下日军15000余人,日军自报伤亡千余人。
《我的上高》是一部出乎我预料的电影。
首先,上高会战将星灿烂,它在众多名将之外,却选择了一个斯文儒雅的读书人作为主角,在这个读书人身上赋予了中国人的仁爱忠义和勇气担当。
其次,它一改荧屏上战争叙事的套路,用干净、舒缓、沉实的电影语言使一部讲述战争故事的电影多了一层怀旧的文艺气质。
在南昌沦陷的沉重气氛中,主人翁黄清谷“官升三级”,来到随时可能成为前线的上高担任县长。
他很清楚自己的选择,一县之长的职守是与城共存亡,而读书人的操守是义不受辱,他履新的脚步格外悲壮。
到任以后,民不聊生的上高让他无暇拜见驻军司令罗卓英将军,但是,驻军屡犯百姓,为了保护子民,他上门与罗将军理论。
开战了。
黄清谷冲进罗卓英的指挥部:“上高,守得住守不住?
”罗卓英以一个“军事机密”相告:“开战后,我的司令部移驻城内。
”靠前指挥,这是拼死抗争的决心。
黄清谷转身,淡淡地说:“开战后,我随大军出征,家小留在城里。
”回以破釜沉舟、舍命相陪的决绝。
将军对着那个并不伟岸的背影抱拳致意。
“伤了有人抬,死了有人埋,要粮上高给,要人上高出!
”黄清谷代表上高老表对誓死抗敌的军队许下了最朴素却最庄严的诺言。
他也带领着百姓,不折不扣地践行着这个诺言。
抗战是民族复兴的枢纽。
生存危机使全民族觉醒,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虽然其间有过挫折,但“坚决抗战,誓死不当亡国奴”成为了民族主流。
中国民族显示出了其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与战斗力。
落后就要挨打,自强和团结才是民族立根之本。
战争已去,我们仍然需要这些影片,一方面不时地刺痛自己,记住民族曾经遭受的苦难,有力的反击那些美化侵略的丑行,另一方面感受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记住那些曾经为国家而战的英雄先烈们。
缅怀、纪念、苦难、反抗,这是中国人应当永远关注的字眼。
回首历史,缅怀先烈,我们看到在革命先烈用鲜血打下的江山里,一代代新生的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开拓奋进,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施改革开放,一点一滴地把先烈的理想变为现实。
无论时代如何前进、社会如何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必须始终铭刻在每个党员的心头。
通过缅怀我们的先烈,我们能从中感悟到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对于先烈的缅怀,对历史的重温,既是一次对共产党人初心的重温与感悟,更是一次“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信仰叩问、使命叩问。
事实也证明,如今的共产党人没有忘记我们的革命精神,没有忘记我们共产党的初心。
前几年,四川凉山木里森林火灾牺牲的31名救火英雄一直牵动全国人民的心,消防员,和平年代最危险的工作之一,他们矢志坚守,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御火而行,勇往直前,不曾有英雄的姓名,却拥有英雄的生命,穿过匆忙人群,你逆火而行,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
每一位救火英雄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为了国家和人民财产,共产党员的努力,这就是我们的初心。
站在浸透着革命先烈鲜血的神州沃土,面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千秋伟业,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思进取,没有任何理由消极懈怠,没有任何理由固步自封,唯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无愧于革命先烈,无愧于共产党人的初心。
我们的未来离不开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更离不开每一个中国人的初心和使命,我们相信我们在缅怀先烈中不断激励自己,我们的国家将会更加强盛。
峥嵘岁月里,中华民族从艰辛中走过,走在那一片布满荆棘却通向成功的玫瑰林中,初心不改,砥砺前行。
这就是令我无比敬重的国家,这就是令我无比骄傲的国魂。
“敢将日月再丈量,今朝唯我少年郎。
”我辈青年唯有接过爱国爱党的火炬,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在奋斗的青春中不断拼搏,方见星辰大海。
本片前期固定镜头运用得很多,对称,舒服的构图,让我眼前一亮。
开头寺庙的对称构图,远处的山景,很美。
黄县长家里祠堂前的镜头,人从两边进入画面,彰显着很严肃的气氛。
下图是很精妙的一段,固定镜头在人群后方,发现不是县长的船后,利用人群回头的动作替代了镜头的运动,很妙。
司令部内固定镜头,墙上的“协力驱逐”体现着本片的主旨。
县长上前线,一家人位于门框中,摄影中典型的框图式取景,很赞。
整部电影在前期利用大量的固定镜头,赋予整部片子一个安定的基调,既体现了县长处事不惊的行事风格,也从侧面烘托了上高会战的肃杀气氛。
导演在小制作的情况下,利用自己镜头的语言和小众的剧情安排,给这部片子带来了一种不一样的气质。
五星好评。
影片中的冲突、对抗、斗争,首先是他和罗将军之间的较量,还有他和张师长之间的争锋。
其中,最核心的是思想的比拼,这就是主题《孟子》里的仁政,仁者无敌的思想。
仁政也包括了他对公道的坚持。
所以,我认为这部影片所讲的是对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黄清谷,他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我认为,共产党员的身份只是锦上添花。
电影《我的上高》以闻名中外的上高会战(又称“上高战役”或“锦江会战”)为背景,记述了一位书生县长率领县民支援抗战及其与驻军之间的博弈、斗争故事,塑造了一位英雄书生的形象。
影片通过为“书生”立传而为传统文化正本清源,从传统文化中透射出英雄文化的光芒——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的最新文化贡献。
一介“酸儒”有力量一般而论,一介书生是弱势的代名词。
书生的身上,洒满了人们复杂的目光。
而本片以正传的方式,报道的就是一个书生的力量。
影片一开始就呈现了一个大矛盾:在日本侵略军的战火已经燃烧到眼前、江西首府南昌已经沦陷的背景下,上饶县教育局长黄清谷被江西省府擢升为上高县长;从上饶到上高连道路都几乎阻绝了,亲族乡邻都劝以留籍不赴任。
而黄清谷却携家小绕道樟树,坚定地奔险地而去。
在亲族乡邻面前,黄清谷咬着腮帮几乎没说话,但是,他的内心是装满了未便诉诸乡邻的大理想的。
影片突出地表现黄清谷是孟子学说的信徒,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有论者云:“中国古代士人的使命感、家国情怀在社会出现危机的时刻表现得更为炽烈。
” 黄清谷内心如此,所以他虽未多言,但这股心灵的力量却以无比的穿透力感染到了乡族和观众。
黄清谷是个读书人,且出身教育局长,所以他万分重视教育。
而他赴任伊始第一件困难便是学校的校舍亟需修缮,又因时近冬天而来不及在寒冷降临前修竣,黄清谷毅然决定将县府大院调换给学生们,而县长一家搬进了破败漏风的校舍里。
这件事没有外部阻力,但却不是谁都能下得了决心的,这是道德力量的出场。
内心力量和道德力量,其力量形态并不鲜明,却是之后一系列与外部博弈、斗争的堪称逆水行舟的力量的基础。
影片没有疏失于文化逻辑,在此安排了必要的、重要的奠基,可以看作是书生力量的前传。
与外部的博弈、斗争,始于对大兵抢菜事件的处置。
县长黄清谷带着被抢菜的百姓上街挨个寻认抢菜大兵而无果,贴出了《上高县公买公卖特谕》,又被大兵撕了,黄清谷再写一张,接着去拜会驻在当地的第九战区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
首次拜会并无结果,但显然,驻军司令“藐视斯文”的行为对黄清谷形成了力量积聚。
黄清谷在接着发生的大兵因奸逼死民妇的事件中,强闯驻军总司令部,对总司令罗卓英发出强硬的最后通牒,接着以领导全县罢市的措施逼使驻军接受了上高县的严正要求,而依法严惩了强奸犯。
值得注意的是,县长黄清谷的行动,并不是在被害人家族要求下被动而为。
被害人况庄氏的族人只要求“还况氏一门清白”,他们公忠体国,对于依法严惩罪犯的正当的申冤,“国难当头,不敢奢求”。
但黄清谷却必须向前一步。
他要做的是一场护县行动,也是一场护法行动。
黄清谷发动的罢市行动逼使军方派张师长带来罪犯。
张师长以“军人应死于战场”之理由,向县长和“老表们”下跪求情,并诱以千元抚恤金之重利,黄清谷予以回击和严拒。
书生县长黄清谷的力量,在这场行动中充分释放,影片也将书生的力量正传推上顶峰。
黄清谷为况庄氏事件向军方最高长官罗卓英交涉,有一段正气而强硬的力量宣言,也可视为千古以来文人向强势者的力量宣言——……我上高百姓凭什么和大军共进退?!
孟子以仁政教化数千年,而能做到者寥寥无几,我请将军今日做。
仁政之下有国法,我请将军今日行。
第一次拜会后,罗卓英对黄清谷的评价是“酸儒”二字。
他带着对黄清谷的严重鄙视,打电话给省府,要求另换贤能。
此时,这位手握重兵的将军,万万想不到一介酸儒在接下来的一系列事件中会怎样将他的军,还将怎样给他的抗战提供意想不到的支持。
片末的字幕说,二十天的上高会战中,上高县支持军方的战事,出动了占全县人口三分之一的民夫,保障了战争的胜利。
影片还一再表现黄清谷在战争中的坚定顽强和慷慨壮烈影响到罗卓英,使后者坚定了与日军决死一战的决心,成为大战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可以看作是影片对书生力量的后传。
力量出自孟子思想“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这句流传不衰的俗话,声调里透出的全部意思是“兵”不讲理,不识斯文,全是对“兵”一方的谴责。
在这句话里,“秀才”被预置在道德和文化的制高点,将“秀才”的缺陷全部予以抹平。
以黄清谷与“兵”博弈和斗争的故事来看,“秀才”对“兵”说理,先要自己明确自己掌握的是哪门子“理”?
这个“理”是否充沛了“秀才”的底气,而使自己并不怯懦?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源流中难免出现许多媚时媚俗的伪文化,难免出现以文化作稻粱谋的小我文化。
在这些文化和文化现象里,作为当事人的“秀才”们本身就无足可取,他们有什么力量可与“兵”对话?
所以,要研究“秀才遇上兵”的问题,先要研究什么“秀才”遇上什么“兵”。
黄清谷这位“秀才”遇上罗卓英这样的“兵”,“有理”就要讲清,讲不清也要“做清”。
黄清谷浑身都是力量,他的力量来自于孟子。
为了处置大兵抢菜事件,黄清谷不得不拜会驻军总司令罗卓英,他步行三天而至,罗给他三分钟。
三分钟时间讲什么?
讲抢菜事件的案情?
讲处置的要求?
不,黄清谷提问的是:请问总司令,何为仁者无敌?
事后,罗轻蔑地称黄为“酸儒”,也许今天的观众也有同感,但黄清谷之所以敢“酸”得出来、能“酸”得下去,是因为他对孟子学说的把握和理解的通透、精到。
张师长带着强奸犯前来向上高方面求情而黄清谷不准,张师长说:“黄县长,你不要意气用事。
”黄清谷回答:“笑话!
我饱读诗书,怎么会意气用事呢?
”这就是说:“诗书”给我的并不仅仅是情绪、气概,而是真本事,实力量。
“诗书”是为人的标杆,是力量的源泉,黄清谷依靠它可以面对任何复杂局面,可以回答任何责难疑问。
当上高人于某由重庆返籍私贩粮食的案件复杂起来时,黄清谷依法依理处理之,他有一句内心独白:“圣人当不欺我”,可见,每遇困境,“圣人”的学说是力量源泉,是其心灵的依归。
因此,黄清谷在“兵”面前有自信,有力量,有勇毅。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先理清一个关于中国思想文化体系的大问题:孟子思想不是如商君书的抑民,也不是如某些学说那样与统治者共舞,保持暧昧关系;而是立场鲜明地尊民,是“民贵君轻”。
有论者指出:“孔子的仁政对民本思想做了简单的探讨,经过春秋时期的发展,孟子在吸取孔子民本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民本思想。
在孟子民本思想中,表述最为鲜明的就是所谓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作为儒家体系中更光辉的一部分,孟子思想卓立于中国思想史的高峰。
中国历代统治者之所以一再扬孔而抑孟,原因就是孟子的民本思想、民主理想,使他们恐慌。
山西在进入民国以来,创造了全国模范省的光荣,原因正在于山西首脑阎锡山及其师友赵戴文先生强调、布化孟子学说。
赵戴文有《孟子学说足以救世界》系列讲座,用于其在军署自省堂行政训练所之用。
赵戴文说:“孟子学说足以救世界”之道理,意在依孟子之学说造成之政府,此政府所在之国即足以自救;若更进一步,列国皆能主张孟子之学说而各自造成其政府,则救世界而有余矣。
黄清谷上任伊始,摆在他面前的是强势的驻军和弱势的百姓。
县官大老爷站在强势者一边顺风顺水的办行政,还落得有吃有喝,这应该是不在少数的县长们的选择。
县长黄清谷非但未曾如此,而且并不认为县民的个体遭遇是小事,他带着被抢菜的农民上街挨个寻认抢菜大兵而无果,遂步行三天拜会驻军总司令罗卓英。
本来,早有县府秘书提示他,拜会驻军总司令是他这个做县长的头条政务,但他却在抢菜事件发生后才成行,显然,在他的潜意识中,一个驻军总司令与一个被抢了菜的农民是同等地位,甚至后者更重要。
孟子说:“舜亦人也,我亦人也。
” 来自孟子思想中的自由平等理念,如山岳不可撼动。
由此可见,黄清谷口中的“诗书”,也就是以孟子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可以说,出现在驻军总司令罗卓英面前的,不是黄清谷,而是孟子。
黄清谷对罗卓英提问“何为仁者无敌”,罗提醒:“先生拣重要的说,三分钟很快就到”,黄清谷并不是如梦方醒地赶紧擦把汗进入“正题”,而是正色坚持自己的话题:我所说的,是天大的事。
所谓仁政,就是轻徭减税,让百姓精做土地,教导子弟做孝悌忠义,感受仁政教化的人;有忠信,知廉耻,遇事都能向前。
而不施仁政者,人民就不支持政权,就会背叛。
故,仁者无敌,惟有仁义。
黄清谷向罗卓英出语反问“我上高百姓凭什么和大军共进退”,意出孟子原话:“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黄清谷问出“何为仁者无敌”这句话,罗卓英也知道“典出《孟子》”。
可见,在培养一代民国人物的伟大历程中,孟子学说巨大的存在感。
军方对于一介“酸儒”的态度,由鄙视到敬重,由排斥到依赖,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孟子精神打通了“秀才”与“兵”的障碍,呈现了精神文化的共鸣。
这种共鸣在张师长率部出征前请黄县长为其讲话时,达致高峰。
张师长要求讲的是“三民主义”,黄县长却说:讲三民主义,大兵听不懂,你就告诉大家:死了有人埋,伤了有人抬;要粮上高给,要人上高出!
不能说“三民主义”里没有孟子思想的成分,但黄清谷的话,却是孟子“舍我其谁”精神的最本质、最实际的具象化、人性化。
这进一步表现了孟子思想的力量所在和黄清谷对孟子精神思想理解得通透,是把握了其核心的,所以,黄清谷这位“秀才”对“兵”说理怎么会有说不清的呢?
传统文化与英雄文化笔者和我们的英雄文化研究团队所研究的华侨抗战女英雄李林,是名播华夏的民族英雄。
由英雄源流而最新定位李林:中华传统知识分子道统责任观与现代革命家担当精神相融合的华侨民族英雄之典型。
我们定位李林的前部分,来自于李林就读集美期间从陈嘉庚先生身上获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
那么,发生在李林身上的这件事具有多大的偶然性、多大的必然性?
更多的民族英雄的源流何在呢?
有论者云:“英雄主义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主旋律,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 所谓英雄主义,是英雄文化的凝结物。
影片展现的是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散放而出的社会性的英雄意识与观念,这就是英雄文化。
黄清谷对抗日部队讲了上面四句话后,接下来的话则不但是对“我军”的更大激励,还是对敌军的强大冲击:让日本人知道,咱们中国人懂得礼义廉耻,骨头硬着呢!
孟子对“仁义礼智”和“礼义廉耻”作了详阐后,还刻意强调“仁义”二字的地位及做学问的目标:“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 黄清谷显然心有所放,路有所由,所以十分通达地喊出上面这句话,等于直接注脚说:传统文化=英雄文化。
这也是黄清谷这个硬骨头书生县长的源流说明。
黄清谷的文人骨头,我们已经从他与驻军的博弈和斗争中看得很充分。
接下来抗战历程中的黄清谷,则是慷慨壮烈的大英雄。
上高县投入抗战前夕,黄清谷回籍向祖宗上坟,实际上是他以必死之心投入抗战之前对亲族乡邻的永别。
黄清谷上坟后接着向亲族乡邻交待后事,族长紫翁先生敏感道:“上高要出大事了”。
黄清谷向他们讲了上高面临的抗战形势,紫翁先生、黄清谷以及乡邻们对话如下:紫翁:清谷,若如此,你将做何处置?
黄清谷(略一沉思):职守,操守。
紫翁:若如此,你又作何托付?
黄清谷:我既为上高令,上高乃是我的上高。
上高子民乃是我的子弟。
族人:放心,先生子弟,亦我等子弟……放心,放心……至此,黄氏一族人的壮烈,上饶一地人的壮烈,壮烈地震撼了观众。
影片在这里给在场人物安排的是新旧服式杂处,暗示这是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这是从传统文化到现代革命者的升华,我们可以由此联想到二者的相融合。
有论者云:“到了近代,一批新型知识分子因受西方近代权利义务观的影响,他们对人们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作了更好的表述。
梁启超说:‘人生于天地之间,各有责任。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自放弃其责任,则是自放弃其所以为人之具也。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呵旁观者文》)” 这就是说,孟子思想在新旧时代交替的历史时刻的新旧人物当中发生了融会,影片在这里安排给现场新旧人物的语言都是文绉绉的书生语言,等于无声地交待了传统文化具有向遥远的未来直贯而下的力量。
黄清谷返职离乡,亲族乡邻们目送他的小舟愈行愈远,族长紫翁先生黯然而言:“清谷,怕是回不来了……”众人问“何出此言?
”紫翁先生对他们、也是对观众解释了黄清谷的“职守、操守”四个字:县令的职守,是与城共存亡;读书人的操守,是义不受辱。
黄清谷到县后对驻军总司令罗卓英慷慨表明自己的心迹,如同是紫翁先生之言的翻版:上高开战,我守土有责;上高沦落,我投水自尽!
这种壮烈的源流,仍然在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士人精神。
有论者指出:古代士人中“许多人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从容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充分体现了士人中优秀分子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英勇献身精神。
” 具有穿透力的孟子文化,培育出来的不是一群柔弱的书生,不是遇见“兵”便连“理”也“说不清”的“秀才”,而是一个英雄群体。
上饶老家那些身着长袍的英雄、身着西装的英雄,当国难当头时,和黄清谷一样都展现了慷慨赴国之心。
可见,文化英雄,才是所有形态的英雄的最根本,最正宗。
上高战役最终取得胜利,当然首推军方出生入死与敌军决战,第九战区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是历史上有定论的抗战将军 。
如果说任何人的英雄业绩背后都有伟大的思想文化在支撑,那么,支撑给罗卓英的是什么思想文化?
影片在抗战开始后的每个情节推进中都有孟子文化在罗卓英的环境中具象化,这既是对孟子思想的肯定,也是对英雄文化源于传统文化的根本性说明。
影片构思以奇制胜,战争背景下的故事影片却没有铺陈战争场面,而挖掘并颂扬战争取胜背后的人民和人民背后的文化。
正面颂扬传统文化,找到其英雄文化的根蒂所在,这是影片最成功之处,也是最高明处。
士人文化的氛围综览所有文学作品,氛围的营造是作品最大的关键,一件好的作品中久久萦徊于人心的,往往不是其故事情节,而是氛围。
营造氛围是作家十八般武艺中一项底功,而营造文化氛围则更不容易。
影片《我的上高》描述书生县长的力量故事,挖掘其力量的来源和力量与道德的关系,还探掘到传统文化的英雄文化指向,这一系列深刻而重大的成果,是在浓郁的、可信的文化氛围中实现的。
这需要创作者深厚的文化底功和高度的文化认知。
首先,影片告诉观众,养育了主人公黄清谷的家乡上饶,是个文化之乡,这赋予了主人公文化来历和文化背景的合法性,有了这一合法性,主人公才能在全片的文化故事、英雄故事中纵横驰骋。
黄清谷赴职离乡时,乡邻们称他这个教育局长为“提学”;他幼小的儿子在船上问他什么叫提学,黄清谷说宋代的人就这样称呼。
儿子又问:为什么民国了,人们还用宋代的称呼?
黄清谷回答:“宋代呢,文化鼎盛,那个时候啊,是文化人最喜欢的时期。
大家都愿意用那个时期的称呼。
”这看似无关于全片故事情节的推进,但正是这样的“闲笔”,才成功地营造了影片文化背景所需要的文化氛围。
不失时机地穿插在情节中的文化表达,使人物的文化形象真实、立体。
黄清谷率领民伕奔赴战场前叮嘱夫人的话,又是忙中偷闲的神来之笔:你呀,是读书人的家眷,遇到事情不要慌张,不要失态……令人击节叫好的是,县长给夫人的定位是“读书人的家眷”,而不是“县长夫人”。
这是为文化人所定义的多么强烈的文化自尊!
黄清谷在全片中的表达方式以及氛围营造,如果只说是成功地营造了文化氛围,是不准确的。
影片所营造的,是中国传统士人文化的氛围。
中国文化就是士人文化。
中国上古人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 林鹏先生还将这种士人文化定义为隐士文化。
影片中强烈的文化自尊,也只有在浓郁的隐士文化氛围中才能表达得更充分。
黄清谷的身份是县长,也就是与“处士”相对应的“仕士”,但这并不影响他实际上是位隐士。
前面说黄清谷家乡上饶是个文化之乡,回看影片中展现的上饶场景,都是有意安排的隐士文化氛围。
黄清谷对夫人的叮嘱,也是对自己隐士人格的定位。
如果说黄清谷在上高,就是孟子在上高,虽能成立却难辞单薄;那么,影片着力营造的浓郁的隐士式士人文化氛围,则使存在于上高的孟子——真实,立体,丰满。
影片创作者心存孟子精神,无时无刻不在用心关照着自己的作品定位,无时无刻不在营造相适应的文化氛围。
这些营造,有深有浅,有浓有淡,最浓最深的是影片表达文化人的英雄情怀——也可以说是英雄们的文化情怀——的高潮处,传统文化与英雄文化融合最深处——亲族乡邻们遥送“怕是回不来了”的黄清谷时,族长紫翁先生赋诗一首:薄酒轻慢意,轻舟过江州。
从容高揖去,易水当倒流。
丁酉年辛亥月己亥日(2017,11,8)凌晨,朔州作者简介王宝国,笔名宗白,号独钓翁。
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
现任华侨抗战女英雄李林研究会会长。
有长篇传记文学《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传》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以来,先后获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第三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并获得中国作家协会2011年度重点扶持。
作者通联0349~2021915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山西省朔州市市府西街59号(党校)主楼五层
小成本电影,没有明星,投资也很小,群演也就几十人,道具也很一般,但是充分把文人的儒雅,风骨,傲气和中国传统文化演绎的淋漓尽致。
对白有古人之风,虽然之乎者也,但是韵味十足,正如电影中所说,效仿宋明时期文人,那是读书人最向往的时代。
历朝历代只要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何愁民族不盛?
何愁国家不强大?
任何敌国也不敢小觑。
剧本行 将宋代文人情怀在抗日中绽放了一下 不多的情况 短暂一搏 镜头表现也挺没想到的
论战争年代一个文官如何保持操守和情怀。小成本但心思不少,但整个电影太一本正经,演员特别是群演程式化痕迹明显。原型是黄贤度。5
拍的什么啊!
《我的上高(2017)》 (2019.4.23) 7
朴实无华的故事与镜头,传递着真情。
只要稍微有点儿人模人样的人,必定塑造成有政治背景的人,难道国民党就没有爱国的人吗?中国抗日的中坚力量到底是有政治背景的人还是国民党?用脑子想想!现在中国的编导一个比一个蠢……
好片!
呵呵,猪旋律。。。。。。。
1 意外的好看。2 影片节奏、影像都很节制,可是传统文化得以空前呈现。
看不进去,个人问题,和影片关系不大。
可能期望太高了,看了有些失望。
上有国法,下有民情,中间有良心。这个把礼义廉耻刻在心里的读书人,在国难中体现了他的风骨和气节。后世的人们,会记得你们。
1941年3月 江西南昌,闻名中外的“上高会战”又称“上高战役”或“锦江会战”,被称为是上世纪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选材角度很不错,没有讲前方战场战斗有多么激烈,也没有描述后方老百姓有多么困苦,而是用儒家思想的县官怎么维护战乱时老百姓的生活,之后如何安排老百姓支援官兵打仗,军民同心的故事
看哭了,真的很好看
于无声处听惊雷,小成本好片子
故事挺好的,但作为电影这分数太虚了吧……
两颗半台词很棒电影也就是挺好的中华人民不可战胜!
薄酒轻慢意,轻舟过江州,从容高揖去,易水当倒流。
很好看哦,可惜看晚了,强烈推荐
思想和立意挺好,如果说将其比做是民国版的《大明劫》确实有点过誉,先不说投资预算,就是从视听技法来讲,也是过于朴素甚至是简陋,现代电影还是需要情绪的渲染,节奏的铺陈,氛围的营造,这样会提高情绪的共鸣和主题的升华。